《家》讀後感精選15篇

來源:文書谷 1.46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家》讀後感精選15篇

《家》讀後感1

這兩天都在看巴金的《家》,沒事翻來看看,也摘抄了不少。説來慚愧,要不是今天要寫讀後感,可能這本書還得再陪我幾天。為了這篇讀後感,我可是煞費苦心,早上老早起來了,剛睜開第一隻眼就開始看了,還有半本呢,今天必須完成。

言歸正傳,《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巴金的書。總的來講,本書還是挺具有特色的。

《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然而,他們所走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

小説中的人物有許多,其中有的及其專橫,高老太爺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高老太爺是巴金筆下個性鮮明,內涵豐富複雜而又富於立體感的封建家庭統治者形象。他可以隨意給人定罪,胡作非為。他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是典型的封建勢力的捍衞者。

小説自來就由矛盾構成,和高老太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具有時代特徵的青年。覺慧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形象。巴金在他的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同時,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着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巴金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動盪的社會。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有些人選擇了固守,然而大部分人,選擇了順着時代潮流的方向。封建社會是黑暗的,所以書中閃耀着的青春的色彩,自然成了一個亮點。

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迸發出應有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讀後感2

第一次讀《槭樹下的家》這本書時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種温柔細膩,如細水長流般清新典雅的文字,那種如香醇的龍井般令人回味無窮的文字,使我想起了《張曉風散文》。同樣是滿含着温情與愛的散文,它們之間也有許多相似的特徵,但《槭樹下的家》總能讓我發現一些與其他散文所不一樣的東西,那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力量,在寒冷的冬日温暖我的心。

説起這本書裏我最愛的文章不得不提到《幾何驚夢》一文。當讀完這篇文章時,我不知不覺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平時,我的數學成績也差到了極點,每每努力過後卻還是無力迴天。對此,我似乎與作者找到了共鳴。是那種“老師叫我起來,我張口結舌,無法出聲”的感覺,是那種“心裏好像壓着一塊重東西,非要深呼吸幾次才能好轉,才能完全恢復清醒”的感覺,是那種考試過後“本該落淚可當時並沒有流一滴淚,只是低下頭來等着那一剎那過去,等着讓時間來沖淡一起、補救一切”的感覺……我曾經也有想到過放棄,但身邊的人給了我希望繼續走下去。席慕容那富有親和力的文字更是讓我有所啟發:當我們陷入某種困境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選自己最不拿手的辦法,走別的路子照樣能闖出一片天地,淡出深陷已久的噩夢。

還有就是《葱蒜的聯想》一文,雖説不是最喜愛的,但給我的感觸也不少。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在一次做飯的過程中對平日裏常見的'葱蒜的巨大作用的感悟與聯想,引出了人生的哲理。其實光憑這件小事就能看出作者很善於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與細節,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往往都隱藏在那些我們曾經未關注過的小事裏。有時當我們偶遇某種良機,總會拼命為之而奮鬥,但在取得一些成就後,就會有所鬆懈,甚至變得有些疏懶。我想説的正像作者的文章中寫到:有着豐盛的資源當然很好,但若是因此失掉了感謝與敬業的心,便是一種可怕的浪費了。

《槭樹下的家》中還有很多值得一讀的文章,我只是拿了兩篇自己感悟較深的寫罷了。因為席慕容的這本書,我的內心更加充實了,嘈雜的聲音漸漸飄遠、消散……

《家》讀後感3

席慕榮在《槭樹下的家》一文描寫了一個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羨慕。

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她被鳥的鳴聲吵醒。幾十只小鳥在窗外的槭樹上集合吵鬧,那聲音特別細又特別嬌,可以聽出來它們的雀悦和歡喜。

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樹下。仔細分辨,孩子們有的坐在矮牆上,有的是趴在樹上,他們不時發出嘰嘰咯咯地笑聲,那種極單純的快樂。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們清脆和圓潤的笑聲比喻成“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把無形的'聲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這種瞬間的感覺,她都能及時撲捉,表現了席慕榮細膩的筆法和敏鋭的情懷。

她説:“原來平凡的人生裏竟然有着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滿了感動。

看過席慕榮寫的《槭樹下的家》,我不禁聯想到自家院中的那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樹。

春天也長出好軟好軟的葉子,嫩紫色的葉舒展開後就變成變成淡綠色,夏天出投下整片的濃蔭,風吹過來也是要多晾快有多涼快……

秋天,葉子逐漸落了,鋪在地上,像等待飛翔的紅黃色的蝴蝶,我無限憐惜地撿起三五片夾在書頁中,寫上年、月、日,然後把它們珍藏起來。我想表達的是,這片葉子不同於別的任何歲月的葉子,它屬於我的獨特的記憶!然而,我在第二年的秋天,清掃落葉的時候,都會不知不覺地吟道:“一葉知秋”,“時光如水” ……

冬天樹葉都落下來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讓我不禁想到:“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歲月無意,落葉有情。我願意讓自己也變成一片葉子,珍惜春色,珍惜生活,盡情享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雨露,盡情享受家人給予的温情和關愛,從從容容地循序生長,讓繁茂的枝枝葉葉,為家遮風擋雨。

《家》讀後感4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深受大家喜愛,最近我正在讀這些作品。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於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作家。

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述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透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一樣和對未來社會的不一樣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堅信舊社會必須會過去,舊制度必須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正因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一樣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此刻的話來説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正因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

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我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象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用心主動的爭取愉悦,從這點上來説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因此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證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着覺民、覺慧兩兄弟怎樣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家》讀後感5

美德,值得弘揚;美德,美化心靈;……戴中明説過:“美德之花,既芬芳着我們需要美德來建構的心靈。”

今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我捧起媽媽新給我買的一本書——《肩挑一個家》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書中的主角將我深深地吸引過雲:毛偉鵬是一個很苦的孩子,他記不清媽媽的模樣,在他還小的時候媽以就離家而去。毛偉鵬是1998年7月生活於沈高鎮趙幸村。他的家是殘缺的,他的`爸爸毛秀中一直瘦小多病,老實懦弱。年邁的奶奶哮喘等老毛病常犯一犯病就得躺在牀上幾個月。毛偉鵬並不怨天怨人。他想:爸爸和奶奶挑不動這個家,他來挑。兩年前,奶奶因農藥中毒連帶引發老毛病住進了醫院。不久,常年吃藥的爸爸也相繼住進了醫院。偉鵬一聲不響,每天起早帶晚,在家,學校,鎮衞生院之間穿梭。每當他累時,他就這樣鼓勵自己:“忘記累,也就不會累了。”

這個星期天,他走在去醫院的路上,突然感到頭腦昏沉,眼皮發黏。他剛剛在地裏幹完活,又為奶奶和爸爸洗好衣服,現在真的好累。他的眼皮越來越往一起黏,小小的腦袋也越來越沉。騎着車的他竟然打起呼嚕,連人帶車,摔在沒有水的地溝裏。他小睡了一會兒,準備帶到醫院去的熱水瓶,已經碎了,碎片灑落一地。有一些碎玻璃扎破了他的膝蓋,流出的血已經乾透,輕輕一搓,就紛紛落下地來。他都沒有覺察得疼。

他爸爸和奶奶出院以後,他每當看到奶奶和爸爸因缺少營養而日益蠟黃的臉,就沉感內疚和自責。不久,他在一個小餐館裏面打工,每當偉鵬把買來的水裏和營養品捧到了奶奶和爸爸的面前時。爸爸咬一口蘋果就哽咽了,奶奶則一把把他摟入懷抱,泣不成聲……

偉鵬幫助許許多多的人,他一直記得曾祖母臨終前對他説的話:“做人不能忘本,要學會感恩。”而偉鵬就是這樣做的。

看完了這本書,我深有感觸;書中的孩子是那麼的尊敬長輩,愛護老人啊!他靠自己打工,肩挑一個家。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家》讀後感6

最黑暗,最絕望的時候,正是你離夢想最近的時候。你只需要再站起來。

我不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偶然的機會朋友將這本《孤獨小説家》推薦給我,在每天午飯過後我拿出來看看,許是不想辜負了朋友的一番心意,更算是想讓自己安靜數時褪去浮躁。

首先談一下書的內容,這本書是以一個小説家為主人,講述的是一個日本小説家青田耕平出道十年,直堅持在寫小説,寂寂無名,也在堅守夢想,出版了十年的小説從沒加印過。他還有一個上國小的兒子小馳,三年前妻子久榮因為一次離奇的交通事故去世,留下青田耕平和兒子小馳相依為命。直木獎是日壇重要的一個獎項,每年頒發兩次,得獎對象以大眾作品的中堅作家為主。獎金大約是兩萬元人民幣,並不算很高,但作家一旦獲獎,就如黃袍加身,可以依靠這個頭銜輕鬆換來約稿和極高的報酬,因此也被視為文學青年的進身之階。也就是在青田耕平出道的第十年的'時候他的小説《空椅子》入圍了直木獎,是入圍的六個作者之一,也是青田耕平創作十年來首次入圍全國性的文學大獎。而之後的一部《父與子》成功的幫助青田拿到了直木獎。

在文章的前一大部分,講的很波瀾不驚,但在主人公生活過程中不斷添加的細節,確令人感到十分暖心,這是《孤獨小説家》耕平的故事,我不知道也是不是作者石田衣良的故事。我相信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書裏的故事,有的是好幾個故事,小時候的芳心初許;青春期的叛逆彷徨;熱戀期的掏心掏肺;中年期的育兒心切;老年期的經世滄桑。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被書籍拯救過的經歷。在生活苦不堪言的時候,在人生失去方向的時候,在厭惡一切的時候,無意中拿起一本書,它能推你一把,讓你邁出新的一步,讓你產生重新面對社會的勇氣,連一本滑稽可笑的書裏,也有拯救生命的力量,既然夢想還沒有毀滅,那就讓它永遠燃燒吧!

《家》讀後感7

《家》是中秋假期裏“拾”的十二本書裏的其中一本。斷斷續續終於把它讀完了,現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完之後作何感想。

家是什麼,是“來日雨窗前,寒梅著花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也許家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歸心似箭;還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悠悠鐘聲;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縷縷鄉愁;也是“人言落日即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的深情厚誼。

家給予我們温暖,平撫我們的心靈,是我們安全的港灣,累了倦了歇息碼頭。如果家變成了這樣——家裏人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哪一點利益互相反目成仇。面上對家人笑臉相迎,背地裏不知插了家人幾刀。那麼這樣的家你會選擇留下來嗎?這樣的家還叫做家嗎?

在那個家裏,你可曾見過鳴鳳的烈性?為了堅守自己心中那團熾熱的火焰,不惜將生命奉獻給了它;你可曾見過,梅表姐獨自佇立窗前,在清冷的月光下思念自己心愛的人;你可曾見過覺新思想上的兩難?他不想服從平庸下去但卻無力反抗;你可曾見過,覺慧立在船頭,向朋友和家告別,同時告別了過去,走向未來。你又可曾見過,這封建的深淵吞噬了多少可愛的生命,讓多少人的.理想斷送於此?

我見過,《家》中強烈的感情,在向我們傳遞出一種吶喊,一種在逆境中生長覺醒的力量,一種反抗封建接受新文話的堅決。這本書彷彿將我帶到了過去,帶到了一個濃縮了整個封建體系的家庭中。這些可愛又可憎的人們一次次叩擊着心靈深處。這些高尚生命的消逝,讓我深切感受到封建道德禮教的黑暗,讓我深切感受到現在社會的美好。

在巴金先生眼裏,《家》並不是一個很完美的作品。它缺乏冷靜的思考和縝密的思維,但他始終相信,“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沒錯,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是緊握住她的美麗,不要將它亂入深淵。不要讓它輕易溜走,讓它在我們人生曲譜中譜寫最華麗的樂章。

《家》讀後感8

在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德少年,誠實的人是“美德少年”,孝順的人是“美德少年”,樂於助人的人是“美德少年”,堅強的人是“美德少年”……

這幾天,我在讀《美德少年文學故事叢書系列之肩挑一個家》這本書。它講了100位美德少年的故事,有立夏、那身西服好帥、“小太陽”、走進大別山等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給世界最美好的》。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和我同齡的女孩在****爺爺的母校——泰州大浦中心國小上學,她總想着怎麼為班級服務、為學校服務、為同學服務、為老人服務。從國小一年級以來,她就一直負責黑板報,每次她都反覆端詳修改,直到找不到一點差錯才回家。還有一次,她們班中秋節組織去敬老院,她就帶頭唱歌讓老人們高興。臨走的時候她還帶頭出錢賣月餅送給老人,使他們中秋節不孤單。“給世界最美好的”是她的座右銘,她就是樂於奉獻的小姑娘——丁悦媛。

《肩挑一個家》裏有許多這樣的的孩子,有的父母離婚,把他們丟在奶奶家;也有一些孩子父母雙亡,爺爺奶奶收養了他;還有一些孩子父母生病了,他們挑起了這個家;比起他們,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卻還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們,那就太不應該了。

忽然想起我讀過的《媽媽不是我的傭人》,書中的阿章覺得媽媽幫他洗衣服是理所當然的`,媽媽幫他整理屋子,媽媽照顧他是應該的……

書中的阿章是這樣,我有的時候不也這樣嗎?用完紙隨便往地上一摔,心想媽媽會幫我撿的;我的襪子從來不自己洗,總要媽媽幫我洗,吃晚飯,從沒想過幫媽媽收拾收拾桌子……

對照丁悦媛的行為,我感到格外慚愧。作為獨生子女,不僅有爸爸媽媽愛我們,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疼我們,他們都把我們當小皇帝寵着,他們不讓我們做任何事情,是因為他們愛我們。我們不能依仗他們愛我們就什麼都不做,把他們當做我們的傭人使。我想“感恩”、“回報”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體現得太少了

真的,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學着“給”了。

《家》讀後感9

《家》這部小説中高家的敗落,向我們展示了腐朽沒落的封

建秩序,倫理道德必然死亡,民主的新生的一代青年正在崛起這樣一個重大意義的社會趨勢。

其實,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再是封建社會,封建制度基本不會出現。但是社會中還是有一些現象。比如説男女婚嫁,講究門當户對,雖然現在大多是自由戀愛,但是,還是有一些不開明的父母,總是喜歡干涉子女的終身大事,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錯。若是對方很優秀就算了,畢竟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子女有好的歸屬。但是對方若是與他們理想中的目標有差距,他們就會想盡辦法阻止。

他們或許沒有想過,這樣或許會造成像覺新與梅和瑞鈺的悲劇。由於長輩之間的矛盾,他們被活生生的拆散,梅憂鬱而終。覺新只好順從,娶了瑞鈺,可是梅的結局還是發生在他身上,封建禮法下,她也斷送了性命。

兩個人相愛,才有最好的結局,愛的力量是神奇的,未來的事情根本無法預知,即使再優秀的人,在強迫的婚姻下,他們也不可能幸福,最終受傷的卻有三個人。

父母們啊!封建的禮法不能效仿,給大家一個自由,在新社會中塑造一個個美好的結局,不要讓舊社會的.悲劇重現。

《家》這部書繼《紅樓夢》,又給予了封建社會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巴金先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只是一味的批評了封建制度,並沒有提出實質的做法。也的確是這樣,在當時,最重要的還是改變人們普遍的想法,做法只是後説,只有徹底的讓人們意識到封建的危害,才能做其他的事情。而這點,恰恰是最困難的。

我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守舊思想應當根除。中國之所以沒有得到西方的飛速發展,也正是因為封建社會的持久,各種各樣的革命運動後,我國終於脱離了封建的行列。

文化對改變人們雖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憑藉一個人,一部書,力量的確單保徹底的改變,依靠的還是革命。同時,那些踏着先進步伐的新青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走在了人們的先例,帶領我們脱離了封建。

《家》這部書中的人物塑造可謂很成功,但是現在文字已經不作為革命的一份子,而是作為我們心中的經典,作為人們的警戒,告誡我們,遠離封建……

《家》讀後感10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也是最能反映出巴金先生具有反抗革命精神的一部小説。巴金先生生活在一個封建的時代中,他身處的環境是舊的,但是他的思想卻是新的。

當代青年們有很多人嫌棄學習辛苦,對學習充滿厭惡,逃課、逃學、被勸退以及被開除是常有的事情。可是青年們啊!也許你們還沒有讀過《家》這一本書,讀過之後你們就會感謝上天把你降臨在了這個命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時代,“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我們這一時代成為了現實。每個人都有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公平”二字,在這個時代發揮的淋漓盡致。

可是你們瞭解嗎?在《家》這本書中,當時的封建社會,人一生下來就有三六九等、貴賤之分。有的人高高在上,有的人卻低賤如泥——就如鳴鳳、高忠這樣一生下來就被貼上僕人標籤的可憐生命。由於封建時代的壓迫,使他們沒有夢想,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愛的權利,甚至沒有自由和作為人的最後一點尊嚴。還有人為了生計,不得不為了供富人取樂而讓自己燒得滿身是傷——就像龍燈玩寶的那個年輕人一般,被高公館裏的五少爺拿着花燈,燒得滿身是傷,疼痛不已,卻不能反抗。他用自己的痛苦換來了富家人的快樂,以及僅供自己維持生計的“賞錢”。而高公館裏的人絲毫沒有同情之心,無論是主子還是僕人,都笑得不亦樂乎。哪怕連覺民、覺琴這樣的新青年都心如止水,毫無感想。唯有覺慧一人,對玩兒龍燈的人感到深深的.同情,以及對高公館五少爺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他抱怨到“難道你們的幸福要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嗎?”可是有誰能夠體會、理解覺民這番話?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們,我們怎能不把握當下,珍惜韶華。命運在我們自己手中緊緊地握着,可以有目標,有夢想,甚至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實現。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做當代的好少年,為祖國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家》讀後感11

家,對我們來説是温馨,舒適,安心的代名詞。它是幸福的港灣,庇佑着我們這些稚嫩又天真的孩童。而我們也滿足地處於父母的懷抱中汲取温暖與幸福。

但是,在《家》中,在這個由四四方方的磚瓦組成的院子裏,在這個抬頭看不到廣闊天宇的囚籠中,在這個封建禮教壓制灌輸的孕育之下,裏面的孩子就這樣長大了……

他們接受着同樣的現實,但是卻演繹了不同的人生,在這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他們又處在怎樣的漩渦中掙扎?這部書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有思想,不聽天由命的抗爭者。許是他的兩個哥哥的經歷讓他處於理性的叛逆中。他關心時事,他熱血沸騰,他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許是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註定了一段悲慘結局的戀情。他喜歡上了婢女鳴鳳!這在那個時候是相當不允許的!鳴鳳是一個機靈天真,清秀勤勞的姑娘。他們並沒有過多的交往,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相同的。最後,在覺慧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老太爺不可更改的命令下,鳴鳳寧死不願嫁到別人家,不願悔了清白。於是啊,她悄無聲息地投入冷冽的湖泊中。在死前,她在掙扎,她在等那個喜歡的男人温柔的.呼喚她的名字。可是,沒有,沒有人在意她的死活吧!她活着沒有任何希望,她選擇了死亡。不,她是選擇瞭解脱!不知她在尚未沉底的那一刻,她是否後悔。可憐的覺慧是在第二天,她死後才得知的,他後悔,他悲痛,他跪在湖邊等心中的她告訴自己這是一場夢。可惜啊,現實不是個善人。這一場悲劇就以她的死終結了,但在他心中留下的殤卻怎麼也揮不去。他發覺在這個所謂的“家”中,他沒有任何思想,這個“家”中沒有温馨,只有無窮無際的折磨!是呀,它要把人折磨成怎樣才肯罷手呀。於是,已經失去信心的他選擇了逃亡,逃離這個樊籠,逃離這個沒有一點人情味的家。同樣老二覺民已失望,老大覺新也無可奈何的忍受着。

於是啊,一個好端端的家變成了這樣。

若是這樣的家拿到我們現實生活,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吧!即使如此,真正珍惜家的意義的又有幾人?因為一些小事就離家出走,因為在一件衣服的顏色上有分歧鬧離婚的人,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家暴的行為等等,這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社會在進步,親情卻在淡泊。以史為戒,我們應該有些改變!

《家》讀後感12

這部作品主要描寫的是在民國時期以高姓家族為代表的故事。在這個家族裏,高老太爺是一家之主,家裏的大小之事都要聽他的。在這個大家庭裏還有三位兄弟,分別是覺新、覺民、覺慧。他們三個兄弟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徵和特點,以及不同的生活經歷。雖然三兄弟都接受了新思潮的影響,但是面對新思想時,三個人卻表現出了不同的行為。覺新是家裏的長子,本來之前與自己的表妹相愛,但是迫於高老太爺的決定,最終還是與其他人結婚,本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覺民與覺慧相對於覺新來説,則表現的具有一定的反抗性。覺民不滿家裏的決定,最終選擇逃婚。覺慧是在自己愛慕的丫頭鳴鳳跳湖死後,終於明白了一切。當然在這部作品裏,也還有其他的角色。他們都是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

在當時的社會,正是新舊思想的交替之際。不同的人們或者是説各個階層的人們面對新思潮的衝擊,展現出了不同的反應方式。高老太爺仍舊是封建思想的持有者和代表者,覺新雖然受自己弟弟的影響,接觸到了一定的新思想,但還是具有一定的軟弱性跟妥協性。面對現實跟家族的決定時,他仍然選擇了放棄抵抗。覺民和覺慧則一直選擇抗爭。大部分的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犧牲品。高姓家族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小小的代表。整部作品則反映的是在當時社會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態。體現了革命在各個方面推進的艱難性。要革新人們的思想,還需要一定的階段。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高老太爺,他一直幻想着四世同堂,讓自己的家族不斷的興旺。但是隨着事態的發展他也逐步發現,一切都不是順自己的意,最終在自己臨死之際,終於明白自己的四世同堂之夢破滅了,家族也在走下坡路。時代潮流終將是向前進的。

《家》讀後感13

巴金的長篇小説《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着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着這個他一直維繫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啊!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己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於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家》讀後感14

捧回《美德少年文學故事叢書——肩挑一個家》這本書,我一口氣將它讀完了。這本書中的一個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令我感動不已、潸然淚下。

“每一朵花都記得要為生命怒放,這是花朵與生命的約定。”這本書中記錄着許許多多真實少年的故事,他們擁有美德,心靈高尚,是他們告訴我們文學,謳歌生命;他們的故事,相傳久遠;他們的少年,燦若朝花……

“擠公交,刷月卡,擠不上的要遲到。包看好,錢抓牢,角子掉了滿地找……”看到這兒,我笑了,它給我帶來了歡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剛開始我並不理解這句話,經過媽媽的解釋,我明白了其中藴含着“先苦後甜”的真諦!

翻開書,映入眼簾的是第一個故事——《一盞温暖的蓮花燈——李晨瑤的故事》。正如第一首歌詞一樣,這個故事是歡樂的。李晨瑤是“紅色印象”愛心小隊隊長,當她看到一位孤僻的老奶奶時,她將温暖帶進了那位老奶奶的家,雖然第一次遭到了老奶奶的拒絕,但她並沒有放棄,最終温暖了老奶奶。而書中的那朵蓮花燈,跟老奶奶的遭遇是一樣的`,剛開始只有它給老樓帶來生機,但當老奶奶接受李晨瑤時,它也融入了那些琳琅滿目的花燈中,來到了熱鬧的夫子廟裏。“那是一盞粉紅色的蓮花燈,每一個花瓣都晶瑩透亮,透出温暖的光芒。”

讓我記憶深刻的另一個故事是《海的女兒——宮湛秋的故事》,這個故事讓人讀後不禁心酸。年幼時,小湛秋的媽媽便離她而去了,爸爸得了胃癌,遇到這種災難,哪有不哭的呢?而小湛秋卻不掉一滴眼淚。然而,在小湛秋的內心深處,沒人知道她已經哭過多少次、哭過多少回!湛秋表現得如此堅強,是因為她深深地明白:“生活這樣美好,是的,只不過那些別人也將或多或少承受的另一面,被我提早經歷了而已……”

就像曹延標老師説的一樣,“春天所失去的,秋天會送還給你,生活總有向你微笑的一天。”是呀,這本書中有許多少年遭遇了許許多多的磨難,但他們沒有放棄,而是勇敢的面對,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我們感到無限的温暖,感到無窮的力量!

因為美德,這裏的每一個真實的故事都將感動你我!

《家》讀後感15

從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兩兄弟回到自己的公館,到最後那一艘緩緩駛向與遠方的行船,《家》已經讀完,一幅幅經典的畫面卻在我的心中久久地徘徊。

《家》講述了一個封建的家族——高家慢慢由輝煌走向衰落的故事。高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統治者,一個封建禮教的代表。他做了不知多少年的“四世同堂”的好夢,及夢想成真時高家卻淪落到了墮落的邊緣。

覺新與梅被分離,梅抑鬱而終,而覺新的妻子瑞鈺卻因為避“血光之災”難產而死。鳴鳳因為將要被嫁給馮樂山,忍痛與心愛的覺慧告別,投湖自盡。因為老太爺的逼迫,與琴相戀的覺明離家出走……封建的禮教,摧毀了一對又一對年輕人的幸福。高老太爺的兩個兒子克安和克定不務正業,坐吃山空,欠債無數,把老太爺氣得病倒。高老太爺病死之後,他的`三個兒子因分家產而爭吵……終於,覺慧醒悟了,離家出走。

一出又一出的鬧劇,讓人徹底認清了摧殘生命的封建禮教。高家的人接連成為封建的犧牲品,甚至連高老太爺也沒有幸免,高家墮落了。

我最不能忘記鳴鳳的死,只是讀着這一段,心中不免充滿了悲哀,同情與憤慨。最後投湖前的那一聲“三少爺,覺慧”彷彿穿透紙張,清晰地傳到讀者的耳邊。這是鳴鳳第一次直呼覺慧的名字,但也成為了最後一次。這是下等人第一次與上等人平等的告別,可惜這告別的背後是無盡的悲哀。天地悠悠,可惜覺慧和鳴鳳生錯了時代。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青年人的愛情註定是悲劇。

這就是舊社會!這就是封建家長制!這只不過是眾多悲劇之中的冰山一角,誰能想象得了,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如此悲劇重複了多少次!高家的落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終於,年輕人們紛紛覺悟,開始了與舊社會不懈的鬥爭。

聯繫到今天,我們的生活又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前途,我們的身後有長輩們的支持。可是現在的我,哪裏有以前青年們的獨立和拼搏,哪裏有以前青年們的闖勁呢?反正我還有大把的時間,我何必畏首畏尾?

《家》已經讀完,讓我來評價,它不只有黑暗沉重的一面,它也是一支青春的讚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