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談吃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3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雅舍談吃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雅舍談吃讀後感

雅舍談吃讀後感1

在朋友們的認知裏,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對於這個評價深表同意,但也不僅僅滿足如此。因為我有更加遠大的目標,我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吃貨,於是我買了這本《雅舍談吃》。

看這本書的壓力太大,因為哪怕剛剛吃飽,也能在梁實秋的.描述下進行無限的美食想象,勾起肚子裏的饞蟲,讓你痛苦萬分而又得不到解脱。梁實秋先生在描述“饞”的時候,每一句都説了如此的到位。

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餘,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談論到某一美味,喉頭像是有饞蟲搔抓作癢,只好乾嚥唾沫。一旦得遂所願,恣情享受,渾身通泰。

梁實秋先生在看待顧客和服務人員的關係上是: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用相當的風度。在放生與捕撈的關係上是:信有因果之説,遂作放生之論。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在吃相的問題上:人生貴適意,在環境許可的時候是不妨稍為放肆一點的。吃飯而能充分享受,沒有什麼太多禮法的約束,細嚼慢嚥,或風捲殘雲,均無不可,吃的時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後抹抹嘴鼓腹而遊,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裏坦蕩蕩的,餓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麼吃相。關於人性中的野蠻、婚姻關係,梁實秋先生都有見解,值得一看。

梁實秋先生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例如要喝湯為什麼一定要灌在包子裏然後再喝?豆皮和蓑衣丸子都是糯米做的,為什麼湖北那麼喜歡糯米?用手抓黏糊糊的咖喱飯是怎麼做到的?也有很多忍俊不禁的事,例如在抗戰時期,把蝦仁鍋巴湯叫做“轟炸東京”等等。講述了北平的諸多餐館,不知道厚德福、致美樓、東來順等等有沒有保留至今,即使保留下來,也不是當初的味道吧。

用16個字形容這本書就是:閒情逸致、旁徵博引、中西逢源、處處鄉愁。不僅懂吃、更有吃的人生態度。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

雅舍談吃讀後感2

真是孤陋寡聞,剛剛知道梁實秋是北京人!太興奮了。魯迅是浙江人,木心是浙江人,豐子愷是浙江人,林語堂是福建人,張愛玲是上海人,傅雷是上海人。我中意的文人學者都是南方人,因此作為響響噹噹皇城根兒長起來的孩子對此頗為不忿兒,好容易有個北方的,定睛一看:賈平凹......沒錯,我承認,我不喜西北作家的作品。滿眼都是高粱地,沙漠荒丘,光禿禿的.山上一棵樹都沒有,絕對的沙塵暴發源地,總是有缺水的感覺。別跟我説什麼豪邁,蒼涼,大漠孤煙直......我不買賬,這些能讓我聯想到的只有三個月不洗澡。老舍雖然是北京的,作品也是滿堂叫好,可惜總透着一股濃濃的京油子勁道兒,頗為沾地氣,但是不洋氣,沒準這也是為啥諾獎沒有給他的原因,太本土化,不大氣,不洋氣。

梁實秋,我喜歡。他的小品文章細膩,見微知著。寫一道菜,從菜市場買菜開始寫起,不怕麻煩地寫烹飪的過程,事無鉅細,其中還摻雜許多文言,用典,詩詞,外文。一塊豆腐,一根香菜,一盤炒大白菜,他竟然寫出幾千字來。從做菜中偶爾還漏出幾條很深刻的人生感悟,懷念一下舊友,慨歎一下歲月,嘲笑一下政局,炫耀一下廚藝。君子遠庖廚,樑先生卻不吝挽着袖子,在廚房裏揮汗如雨,並以此為榮。做好了,全家歡喜,做砸了,他勇於承擔責任,甚至有時會覺得對不起食材。真正的大家,都是真性情,菜譜一樣的書被他整得詼諧有趣,同時又菜香撲鼻。讓人垂涎的不僅是菜,還有他的文字。萬一書賣不出去,還有一個絕技,至少保證衣食無憂。不會像錢鍾書似的,除了做學問,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過錢先生是樂在其中).樑先生遍嘗美食,不管是山珍海味,還是街井小吃,或是外國洋餐,他都吃出學問,吃出門道兒,是個懂行的。書中所提的北京名樓如今已面目全非,樑先生寫書的時候就感慨菜是一樣的菜,味道照他小時候差出幾條街去,那麼我們現在再去豈不是差出幾個國了!看書的時候,我總歎息自己該早生個幾代,以滿足口腹之慾。我是真小人,從來無大志。可是,有大志又能如何呢?做得到樑先生這樣下得廚房,進得書房嗎?

雅舍,不僅“舍”雅,菜“雅”,人更是純純的”北京雅爺們兒“!

雅舍談吃讀後感3

猶記初讀梁實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書裏,雅舍談吃讀後感。課外閲讀裏一小節。講迎新年團圓的吃食,一大屜一大屜的紅米、雜燴,滿漲的,是人們映着火光紅潤的臉。記得大鍋的燉肉燉雞,亂舞的粉絲,鋪着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國冷冽的風,揚起的塵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滿耳蟬鳴時去的,帶着雅舍這本書,走倦了看看讀讀,有日,趕了地鐵去故宮,累極渴極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鹽味蘇打餅,牛嚼牡丹一樣盡數嚥了,也還渾身無力。看到一家小店,佈置陳設已舊了,但一塵不染。老闆娘一團和氣,裝了一碗酸梅湯給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幾塊檸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門口,學着樑老先生的樣兒,半眯眼,一手端碗,一手支頭,一小口一小口灌飲,那烈日灼陽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愜意!我飲過好多酸梅湯,甘苦皆有,有十幾錢一瓶的,也有三錢一杯的,大酒館裏,街邊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宮的酸梅湯,陽光雨露沉積起來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題,《雅舍談吃》書寫舊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國的鄉鎮風情,使人回味無窮。書中寫了好幾個制美食的好地,如東興樓、致美齋、玉華台等,最愛的還是那道燒鴨子,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北京烤鴨,片得飛薄,有温温熱熱的麪皮,一大卷葱絲黃瓜之類的,一碗烏黑的醬,鴨子帶油,油皮肉,拈兩片放到麪皮上,夾了葱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舊年的吃坊或是在歷史中湮滅,或已舊貌換了新顏,縱使街巷是對的,也尋不到了。我是吃過全聚德,對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實秋的文筆,是像水一樣清淡的,每一道豐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憶裏徐徐地闡述出來,我更喜歡的,是他將故鄉的思念情懷一同融進去了,讀着倍感親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舊年的北京望望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