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邊城》有感精華[13篇]

來源:文書谷 6.68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邊城》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邊城》有感精華[13篇]

讀《邊城》有感 篇1

初讀《邊城》,不由得感歎茶峒的淳樸民風,老船伕堅持不要過渡的錢,還為渡客準備香煙和煙草,這裏的人如這裏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地淌着,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地探入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這座古城居住的苗族茶峒,自古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是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苗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瞭解認識對方,直到分手或結親,這就是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俗風物的小説,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一個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仙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她對儺送的愛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説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裏,她聽到一種悦耳的歌聲,柔軟而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到處飛,飛到溪邊懸崖半山腰……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甜美的愛情。可現實卻似乎遠離了她。於是,她只能痴痴地坐在溪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少女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她無法拒絕天保,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歸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句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惋惜和悠長的牽掛期盼,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未來還是要自己去爭取,翠翠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也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都在這裏呈現,翠翠與爺爺的至深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我總在想,為何這個小説叫“邊城”,在人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沈先生心靈深處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

讀《邊城》有感 篇2

今天我如痴如醉地讀完了《伊犁,美麗的邊城》這篇寫景文,仔細閲讀,能充分體會到白楊、大街、伊犁橋、伊犁河的美麗動人景色。仔細體會一下結尾,便會這句話的言外之意,話中有話,間接寫出並讚美了伊犁河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伊犁可真美啊!清澈的河水,雄偉壯麗的大橋,繁華恬靜的市容,熱鬧又擁擠的大街,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白楊樹,是誰賜予了它們華麗的外表呢?是默默奉獻的伊犁河!它無私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創造了這個美麗的.城市,多麼像平凡而偉大的老師啊!

人們説,老師像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她把自己的知識傳送給我們,但從不索取報酬,老師像母親一樣,用知識哺育我們成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她們用崇高品德和無窮無盡的知識教化愚蒙,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為使我們成為對祖國建設有用的棟樑之材,青絲中添了幾根白髮。

我又想到了我的家鄉??靈石,它的母親??汾河也同樣哺育了它。它以前清澈見底,河邊長着翠綠的花茸,河中有小魚、小蝦在歡樂嬉戲,美麗極了。然而現在,人們不重視環保,大量排放廢水,大量往河中丟垃圾,河水渾濁了,成了“污水垃圾河”。植物枯萎了,小蝦、小魚也被毒死了,我要呼籲人們:要注意環保!要愛護汾河!

從《伊犁,美麗的邊城》我知道了伊犁奇特的美景,也讀懂了許多,許多……

讀《邊城》有感 篇3

閒來無事,總愛捧着一本書來看。書無大小,捧之欣然。然而最愛的,還是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水彩畫,散發着人情純樸之美,自然風景之美。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悽美的愛情故事,有淳樸摯人的翠翠,憨厚無比的天保,幽默可愛的儺送。他們之間那純潔的愛情令人嚮往。禁不住就想一問:愛情是什麼?是荷花,還是藍色妖姬,抑或兩者皆然?喜歡像荷花一樣的愛情——純潔、高尚。就像《邊城》中,呈獻給讀者的`便是那像荷花一樣的愛情,天保對翠翠的愛——無怨無悔,翠翠的儺送的愛——痴痴的等待,亦是儺送對翠翠的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都是那麼的真摯、純潔、毫無雜質,像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神往。

喜歡像單枝的藍色妖姬一樣的愛情——相守是一種承諾。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第一次相見,一見傾心,司馬相如以一首《鳳求凰》贏得卓文君的芳心,無論生活多麼的艱難困苦,他們依舊不離不棄,堅守愛的諾言,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司馬相如得以重用,在之後的生活中,卓文君以一首《白頭吟》喚回司馬相如的真心,得到最後的相守,正如《白頭吟>;;中所寫的那樣”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那般,相守到老。

我想最美的愛情不過是到了老年時,依舊很相愛的人在一起。在那夕陽西下時,相互依偎着欣賞那夕陽的美景,一生一世一雙人。愛情是什麼?我想我的心中已有答案了。

《邊城》裏的愛情是無色的,就像流淌過邊城的湘西水脈,澄澈得見底;《邊城》裏的愛情是有聲的,是輕揚在扶疏的竹林間、掛在梢頭的歌聲;《邊城》裏愛情又是懵懂的,是情竇的初開,因而格外輕靈。在《邊城》中我感悟到了愛情的真諦,純潔、高尚的愛情,令我神往,使我久久不能從書中出來。

讀《邊城》有感 篇4

煙雨朦朧的古城,淅淅瀝瀝的小雨,不時有小木船劃出一圈一圈漣漪的碧水,纖細的吊腳樓,小販的輕聲吆喝,山林裏悠揚的高歌對唱……

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像是蒙着面紗的少女一般秀美的地方,帶着與當時動盪社會完全不符的渾樸温柔與淡淡的憂傷。

處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有着大自然特有的淳樸氣息,秀麗的自然風光哺育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和那條通人性的黃狗。年邁的老人雖年事已高但依舊容光煥發,他年幼的孫女在茶峒風日的長養下充滿了靈氣和快樂,祖孫倆就這樣輪流幫助人們擺渡過溪,與遊客的談笑聲、老屋後的白塔、温柔的河流、滿眼的翠竹、靜謐的渡船和那振盪在空氣中的歌聲一起構成一幅迷人的畫卷。如果那個意外沒有發生,如果那個雷聲震耳的雨夜沒有到來,也許翠翠還會和她的老祖父一同過着恬靜的生活,那個歌聲縈繞的曲折愛情,故事也不會消逝在萌芽中。

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流水潺潺,翠翠和她的祖父就在這個畫一樣的.地方過着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渡船上的茶香、過溪人的笑聲和老人慈祥的笑臉都是祖孫倆平淡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被夕陽鍍上淡紅色光芒的白塔還是給他們的日子染上了一層孤寂淒涼。那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説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被巧妙地融在了渾樸自然當中,無不將翠翠孤獨的心靈、淳樸的心境描繪到了極致。而翠翠那淡淡的少女情懷、悲劇式的愛情、悽慘的遭遇和最後那份小小的對愛情的期待都令人無比動容。直至那給人無限遐想和點點憂傷的結局出現在末尾,我們仍不忍合卷。

翠翠和二老還沒能開始的愛情因大佬的死戛然而止,而那個能將翠翠靈魂托起的悠揚歌聲也因二老的出走從此不會出現在她的夢中。爺爺在雨夜的離去將翠翠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徹底擊碎;老屋後的白塔也因為一夜雨水的衝擊轟然倒塌。翠翠就帶着對二老的愛和思念在溪邊無盡的守望和等待。

沈從文的文章劇情並不跌宕起伏,但他巧妙地將人物的心情與淳樸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我們無法不體會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爺爺對於翠翠愛情的木訥與猶疑源於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和沒有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和二老對爺爺的誤會更是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和二老還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悲劇並不十分具有戲劇性,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那些還未來得及追趕就與我們失之交臂的事情一樣,平凡而又悲傷。我們能在書中感受到那個時期的人們在命運的變數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但也正是這種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深深地吸引了我們,讓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懂得在命運的打擊面前依舊不能放棄希望。

好在沈從文並沒有將我們完全隔閡在悲傷中,正當我們擔心翠翠的人生是否會像屋後的白塔一樣因為打擊而崩塌不起時,沈從文又留給了翠翠,也留給讀這本書的我們一份希望——老屋後的白塔被重新建起,就像翠翠沒有放棄希望一般依舊堅定地守着二老的歸來,並給予了我們一點安慰的幻想——“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在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我看到了愛和希望的樣子。

白塔依舊矗立在溪邊,守護着翠翠和那個寧靜安然的湘西小鎮,陽光給它白色的塔身添上了一抹柔和的光彩。黃狗依然懶洋洋的躺着,望着坐在溪邊向遠方凝視的女孩。

他在尋找,她在守候。他還未回來,她仍在等待。

因為愛,所以相信愛。

讀《邊城》有感 篇5

當指尖穿梭於絲絲入扣的靜逸時,眼前,便會有一滴晶瑩的露珠,透着流年的玲瓏剔透,攜着悠遠而又綿長的傳説,望向我……

讀《邊城》,像聽一個説書人,倚在河邊,以泠泠流水般的節律和充滿鄉音的口吻,講一個很遠的故事……這個故事,隨遠處的雲飄來,和着雨水滴落,正好浸潤一個人的枯喉,滋養一顆滿懷鄉愁的心。從文先生把他的故鄉變成了每個人的故鄉,即便生長在黃沙飛揚的西北,鍛造成一株堅韌的胡楊,心裏流淌過這份綿軟,也不能不想起家鄉同有的淳樸與自然。無論是擊碎了空氣的一陣鼓聲,是延長了天際線的一句號子,還是濕潤了清晨的一闋鳥鳴,滴落在心湖,都是温柔的。

《邊城》是一滴在草葉邊沿滾動的露珠,澄澈明淨。茶峒的情很醇,是長案上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是脣齒邊緣的硃紅筷子;是爺爺手裏搖晃的遇誰都要給啜一口的酒葫蘆;甚至是風塵女子於愛憎得失間揉進生命裏的眼淚與歡笑。因為民風的.淳樸,沒有妄加的指摘與輕視,比起充滿現代文明的地域,鄉人的情懷更博大,愛意更真切。

情醇厚卻不沉重,而是極輕盈雅緻。是翠翠眼裏流轉的秋波和漸而浮現紅色的臉頰,是黃狗撒脱的歡吠,是讓靈魂隨着夜霧浮起的歌聲。始終記得這樣一段:當春水漲進河口人家,人們就搬上梯子,順着圍牆與屋檐入城去,相互扶持,待水退了再回去。艱苦的環境讓他們貼近自然,返璞歸真,造就契合藍天碧波的平淡從容,即便是苦難也被他們的真情熔鑄成一枚星,鑲嵌在夢裏。

儺送與翠翠,沒有卿卿我我,沒有駭俗之舉,更無關金錢名利,那古樸村莊孕育的愛情,融化在四目對接處,盪漾在月光下的情歌裏,儘管最後剩下一場不知盡頭的等待,希望卻未曾消磨,沅水和着淡淡的哀愁,不覺壓抑,恰沖淡了現實中的黑暗苦痛,自願在心裏闢出一塊淨土,容下一處叫茶峒的地方,清甜的風自會吹拂在心底的各個角落。先生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供奉的是‘人性’。”他搭建起座座吊腳樓,賦予神聖的靈性,讓泥土一樣厚實的民俗有剔透的光澤,是情詩,是風俗畫,在這片土地上實現了雅與俗的統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先生晚年做夢常呼喚翠翠,只有同懷一顆赤誠無邪之心的人才能與茶峒的流水相依偎,才能上得了那條渡船。先生的心,想必也常常受那風的吹拂。

《邊城》如一滴折射太陽光芒的露珠,小小的光芒攜着夜的黑,讓困惑被星星讀懂,被窗户看見。一片世外桃源,一朵因等待無法結果卻永不枯萎的愛情之花,不只訴説了作者思鄉的情意,更是對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思考。他讚賞鄉人牧歌式的靈魂相接,用心交談的生活方式,熱愛他們以“心安”為原始本真的精神追求。身處繁華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曾説“美在生命”,美在靈動,更美在實在與頑強。正是這份執念,產生了關乎古樸文化的隱痛。一情一景都與都市文明產生了鮮明對比,從鄉人逃避發春水,到天保闖灘遇難,一次次遭受自然侵襲,始終守住對自然的虔誠與熱愛,我們慨歎温婉之下隱藏的強大生命,更感到鄉人不得已的生存方式和人生足跡在歷史命運前的徘徊。對人生的隱憂,對至美的不捨,他選擇在“人與自然”至高理想的燭照下完成對生命的剖析,即便湘西世界不被都市文化驚擾是場夢,至少把那個夢留在一叢書香裏。

史鐵生曾描述過露珠落地金花四濺的場景,《邊城》便是那顆露珠,惟寧靜的人才能等到它的奇美。《邊城》裏有一段話:“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一份安靜增加了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我們還有多少這樣的單純寂寞呢?一顆浮動的心難以咀嚼《邊城》裏的淡香,更不會有翠翠一樣翩躚在雲端的美夢。現在的人多追求濃烈,而不能靜享一寸時光。關於一片葉打旋的姿勢,一朵雲散開的情狀,一條河被驚醒的神態多半是不懂的。

我很幸運,讀《邊城》是坐在一輛大巴上,周圍的人都睡去,疲憊的他們在此時終於了無心事,放下了習慣的焦灼神情,他們的臉上透出關乎初心的絲絲安詳。微雨過後,正值天氣漸涼,這份温軟足以與湘西小鎮接連,帶着我的思緒走入了從文先生的邊城。

讀《邊城》有感 篇6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用含情脈脈的筆觸為世人描繪的一個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日是端午節,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一番幾十年前的鳳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一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裏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説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目的愉快起見,便派兵士把三十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水中,讓人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捉到,誰就成為這個鴨子的主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莫不為這邊遠的.小城增加光彩。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義的二十四個小時,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歡樂中度過。他們是真正喜愛傳統節日,喜歡在節日裏做帶有地方風俗的事。傳統文化在他們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着,那是他們的精神寄託。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垌生活,着實讓人流連忘返。使我向往邊城裏的生活,嚮往端午節的到來,嚮往那裏的風土人情。在那裏,傳統節日是人們的精神寄託,他們重視節日的到來,不像此刻的我們為了“偷懶”而期盼節日的到來。

多年來人們就一向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後,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的賽龍舟勾心鬥角,少了以前的那種和平喜悦的氛圍。而其他人也僅僅是為了休息,才去觀看賽龍舟,沒有之前的進取熱愛了。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關於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當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並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我認為,想要保護本土民族文化,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像《邊城》裏那樣用心去對待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勉強地去理解節日的到來。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我深深思考,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我們應當為之努力奮鬥,使之發揚光大。不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座沉入歷史洪流的“邊城”。

讀《邊城》有感 篇7

《邊城》是中國鄉土文學的典範,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榮登20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第二名。

《邊城》包含了很多愛,夫妻之愛,兄弟之愛,祖孫之愛,鄰里之愛。這些愛,無一不讓人感動,無一不讓人落淚。

夫妻之愛:翠翠的.父母相愛了,卻不能結婚。經過一番考慮後,翠翠的父親就心想一同去生即無法聚首,一同死去應當無人可阻攔,首先服了毒翠翠的母親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後,到溪邊故意吃下許多冷水失去了。

兄弟之愛:大老和二老同時喜歡上翠翠,便決定公平競爭。後來,大老退讓,想把翠翠讓給二老,於是出走,意外溺水。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陰影,也離家出走了。

祖孫之愛:祖父把翠翠撫養大,又想翠翠幸福,便到處找人,卻不想得罪了二老和順順。祖父在臨死前還説:翠翠,打雷不要怕!

鄰里之愛:老船伕死去了,鄰居都來幫忙,有幾個甚至陪着翠翠守靈,楊馬兵甚至跟着翠翠,在碧溪岨生活。

這些愛,在《邊城》裏隨處可見,希望,將來有一天,在現實社會中,也處處可見!

讀《邊城》有感 篇8

湘西,一個渡口,一個老人,一個女孩,為天下過河的人迎來送往,他們在渡船上認識了許多人。女孩長成了大人,老人完成了一生。也許,這就是人生。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的那座小白塔邊,每天為進城的人渡船,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而翠翠心裏,愛的卻只有儺送。

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便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

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的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

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或許永遠也不回來,或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愛情,親情,友情,交錯着。

愛情,翠翠與儺送互相深愛着對方。親情,祖父倍加呵護被父母遺棄的翠翠。友情,當天保得知這三角戀情後,毅然決定退出,但他們還是朋友嗎?

關於愛情。《邊城》,第一次讓我這個少不諳事的中學生接觸到了“愛情”這個詞語。要知道,愛情,是我們不敢提起,卻又非常想討論的話題。翠翠與儺送有着不食人間煙火似在天上的純淨感情,他們的情愛是多麼的淳樸。淡淡的憂傷,淡淡的生活,卻抑制不住生命內部的情不自禁。

翠翠,還在等着儺送,他會回來的,我也相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因為,有個女孩還在等着他,並且深愛着他。

關於親情。祖父和翠翠有着很深的感情,即使祖父在生命最後一刻,還在掛念着翠翠。

對於我這個城市裏長大的孩子來説,親情是什麼?就是父親會在半夜起牀來看看你,就是母親在你晚歸還會煮麪給你吃而我知道面裏還有一個很嫩的'蛋。親情是什麼?就是姑姑冒着大雨帶你去買水彩筆,就是姑父帶你去萬象城吃最好的美食並且每次出去玩都少不了我。親情是什麼?就是姐姐會坐着公車去文化市場給你買畫畫的工具,就是妹妹充滿好奇地跟你一起種豆苗,看着那豆苗長到十五釐米,頭上還有兩片小葉子。親情是什麼?就是奶奶為了買到你愛吃的糖醋排骨,頂着烈日,騎着自行車,大汗淋漓地去離家很遠的大超市買,就是回家時爺爺立刻幫你把蘋果削好,一根長長卷卷的蘋果皮,如同親情永遠永遠不會斷?

祖父對翠翠,翠翠對祖父,就是人間親情的一個樣板!

關於友情。當天保知道了翠翠的心中只有儺送時,他選擇了退出,願意成全他的朋友。

朋友,就是讀懂你、永遠喜歡你的人。

聯繫現實,平常生活中,在朋友面前,我從來不會拘束,開心地叫她們的暱稱。朋友就是當你考得不好時她們會為你難過的人,朋友就是一起約定要一起考上重高的人,朋友,就是在跑八百米時,一直跑在你前面會比你跑得快,卻回頭看你讓你有追上的信心的人。

人生多麼美好,當你擁有愛情,親情,友情時,你是快樂的,幸福的。

我們願意和湘西的翠翠一起等待。當冬天,小白塔重新修好時,我願意相信,翠翠會看到她深愛着、並一直在等待的那個人……

讀《邊城》有感 篇9

如詩般的邊城,如畫般的愛情,你可曾記得那個一直守望着的少女。

緩緩的絃樂聲如我心田,唉難道真的是曲終人散,我望向邊城這本書,開始了深深的沉思。主人公是翠翠,她一眼就愛上了儺送,倆人就一見鍾情,翠翠一直珍藏她這份愛情,默默把它藏在心裏,但不幸的是天保也愛慕上了翠翠,這就是預示這悲劇的開始呀,在與儺送爭奪翠翠的芳心中,天保自知不敵儺送,默然退出了,不幸橫死,儺送有愧於大哥就再也沒有回來。

最讓我觸動的是翠翠,她沒有放棄他,而是選擇默默的等待他的到來,哪怕她知道儺送他永遠不會回來,她也要等下去,因為她為了她那已經破損不堪的.愛情去做最後一點努力,唉,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翠翠她深深的愛着儺送,所以她堅持一直等下去,這不禁引起我陣陣的歎息,她維護的是自己的愛情,她維護的是自己的信念,她守望的是那已破碎的愛情......不,不對!我豁然醒悟,翠翠不是為了守望她,而是守望她自己。她是為了自己的愛情去守候,而不是為了儺送,為了這份愛情,她寧願守候終生無怨無悔,一見傾心愛無悔,為卿痴狂為卿醉!這是對愛情的守護,這是對她精神上的寄託,她沒有浪費自己的青春,而是她用青春用證明她眼中的愛情有多麼的重要,正因如此,她無悔無怨。

我突然睜開雙眼,哈哈!曲終人未散,何必矜持,何必猶豫懊悔,像翠翠那般,默默的守候,不猶豫,不懊悔,執着一心,來這人間走一回,不也是人生的精彩嗎。翠翠她用青春守候的是她那份愛情,翠翠她用光陰守候的是她那份執着,翠翠她用一生守候的是她那份真誠與思念。

願這萬千輪迴之中,你們終能再次相遇!

讀《邊城》有感 篇10

沈從文: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邊城》的風景,在沈從文筆下是那樣的使人人心向往,還有他所描繪的人是那樣的淳樸,邊城茶峒地處湘川渝三省交界處這裏青山綠水,和諧靜謐,美不勝收。樸素善良的人和具有美麗與魅力的環境都造就出這民風淳樸的茶峒山城。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這是對茶峒人最真實且最高的評價。翠翠與老船伕和黃狗在白塔下相依為命,他們是載人渡船的,一刻也離不開。順順家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大老天保一個是二老儺送。開始在一個端午節中,也就是翠翠與儺送相遇並且一見鍾情的時間,作者敍述這件事時沒有直接説明,而是過渡自然:還是兩年前的事。這不,到端午了,老船伕想和他孫女翠翠一起去船總順順的吊腳樓旁河邊看划船,於是,祖父就找了一個老熟人來委託渡船,過了一會,祖父就讓那人來湊湊熱鬧,也告訴了翠翠,可是,她的注意力被那四隻紅船佔了去,祖父看身旁有黃狗且時間也足夠,就回到了碧溪岨。可是老船伕與那人都喝醉了,這是翠翠就慌了,還就在這時遇到了二老儺送,由於翠翠剛剛聽見了一些話,他邀請她去家裏等爺爺,但是被罵了,就因為這才有了“大魚咬你”,也為下文祖父提到“魚吃你”而翠翠嬌羞做了鋪墊。體現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之後天保直白的告訴爺爺自己歡喜翠翠,之後翠翠接受了儺送邀請他們去吊腳樓看賽龍舟,爺爺與楊馬兵説起了碾坊為翠翠找黃狗時聽見大臉婦人説儺送碾坊時想到王鄉紳與順順家打親家時從而推進了悲劇進展而做了鋪墊,之後,楊馬兵就以講笑話的'方式來幫天保問問翠翠的婚姻,天保就知道了“車路”與“馬路”之後天保選擇了車路翠翠誤以為是儺送,最終只想哭天保最終沒有等到迴應,後來與那個“竹雀”唱歌最後天保沒唱也讓翠翠在夢裏摘虎耳草,最後爺爺弄明白了唱歌的是儺送。這幾天儺送沒有來唱歌,老船伕來城裏問究竟,碰上楊馬兵他説天保掉到茨灘淹死了,老船伕去了順順家,二老認為天保的死老船伕應負很大的責任,心中生他的氣。在第十九章中,一箇中寨人卻瞎説儺送想要碾坊。這使老船伕心中大不快樂,第二天,老船伕頂着發痧的病也要去順順家一問究竟,順順説他真的要和中寨團總打親家,而二老早已坐船下桃源了,看着自己的孫女婚姻無望,痛苦至極最終溘然長逝了茶峒人紛紛來幫翠翠辦理喪事,白塔也塌了,到了最後,是楊馬兵照顧她,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這時才知道爺爺沒怎麼提到的事:二老的唱歌,大老的死,順順二次邀請翠翠去自家住,但翠翠不肯離開祖父的墳,茶峒的當地人認為白塔和茶峒的風水有關,決定捐錢重建白塔。到了結尾沈從文先生這樣寫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想法:造成這樣的悲劇,是翠翠的不主動表達心聲,使爺爺不好告訴想法,還是爺爺面對翠翠母親下的悲劇,太慎重而面對天保的歡喜卻吞吞吐吐不表態,最終天保死了,而引發了儺送的誤會,還是儺送明知翠翠歡喜自己卻因為哥哥的死而一去不知下落,最終讓翠翠好等

感悟:翠翠不主動把握自己的幸福,一見到儺送就臉紅、嬌羞、甚至躲避逃跑,使儺送以為翠翠不理睬他。所以我會把握住時機,不躲避,勇敢點,不管是為了什麼。

讀《邊城》有感 篇11

《邊城》是小説家、散文家沈從文作的中篇小説,完成於1943年。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子。作品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翠翠從十一歲到十五歲這段時間的曲折經歷及心理和情感演變過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學課外讀物。

十四歲的翠翠家住湘西的一個小山城的一條小溪邊,與她相依為命的是她的七十歲的外祖父和一隻黃狗。一家三口靠擺渡為生。城中有個五十歲的中年人叫順順,在本地頗有些威望,擁有八隻船、一個妻子、兩個兒子。兒子大的十六歲,小的十四歲。大的名叫天保,小的名叫儺送。兩個年青人皆結實如小公牛。天保像父親,豪放豁達,不拘小節;儺送氣質像母親,不愛説話,卻秀拔出眾,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

天保看上了楚楚憐人的翠翠,便託人上門提親,祖孫二人態度卻有些曖昧,因為翠翠心裏裝的是儺送。其實儺送也喜歡翠翠,於是兄弟二人為爭奪翠翠展開公平競賽。但不巧的是,在這場愛情競爭快要分出勝負的時候,天保在一次行船的時候遇難了。順順、儺送在情緒上認為是愛情上的挫折使天保在工作時分了心,才會導致事故的發生。甚至翠翠的外祖父也這樣認為,至少他認為順順和儺送是這樣想的。但大家都沒有明着説這與翠翠有關,只是心情十分沉悶。天保的事過去後,外祖父試着探聽順順和儺送對儺翠二人的婚事的態度,卻屢屢碰釘,直到老人家為此事而鬱鬱而終(真有點一命抵一命的味道),順順才動了惻隱之心,願意接受這個兒媳婦。但此時的儺送正在有點賭氣地出差在外,生死未卜,歸期難定。

儺送何時才能回來娶翠翠呢?小説的最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讀完這部小説之後,我不禁淡淡地陶醉於邊城那優美的鄉村景色和純樸的民風,也感受到了那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但心情總的'來説卻是沉重和憂傷的。翠翠的愛情悲劇有其歷史原因,那些建立在極低生產力水平上的原始的田園式的鄉村生活,曾讓多少現代大都市的人羨慕不已。但在旅行社的周到照顧下過幾天這樣的生活是挺寫意的,要你一輩子過這種自然經濟的生活,你可能會痛不欲生。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是水靈靈的,她“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但自然真的能既長養她又教育她嗎?在我的眼裏,在缺少文化薰陶和科學教育的環境裏,縱然到處是青山綠水,那種美便只能是單薄和脆弱的。翠翠越是水靈靈,越是令人感到惋惜。在那種情態下,人的美貌和身體,也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已。翠翠的母親當年是未婚先孕懷上翠翠的,翠翠的父親因此不等翠翠出生便服毒自殺了。翠翠的外祖父知道此事後,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平靜地過下去。”沒有説幾句安慰的話,更不會作有效的心理輔導,於是翠翠的母親“一面懷了羞愧一面卻懷了憐憫,仍守在父親身邊,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後,卻到溪邊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從現在的觀點看,老船伕是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的。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女兒自然也不太懂得自己做母親的責任。而翠翠呢?當她第一次見到儺送時,便對他產生了羞澀之情,但當兩年之後天保向她表達愛意的時候,卻有點花多眼亂了。才兩個就亂了,就失了方寸了。如果是現在的女孩子,在班裏級裏,面對那麼多英俊少年,豈不是更難靜下心來學習了嗎?而這對於男孩子道理也是一樣的。可見,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多麼重要。生活在今天的文明社會裏的孩子是多麼幸福。

再説儺送,原本對翠翠也是一見鍾情的,原本也讓人覺得與翠翠是天生的一對,若兩人相好一定會美滿幸福,但見哥哥殞命後,不知是念及手足之情,覺得手足沒了,要衣服有何用,還是覺得沒有了對手,不戰而勝,很不過癮,對翠翠也變得冷冰冰的了。請看小説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因為加了引號,所以明天並不代表希望,而是代表永遠不回來了。看來儺送亦不像翠翠和我們當初想像的那樣可愛,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個沒有主見,立場不堅定的毛頭小夥,算不上堂堂的男子漢。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年紀尚輕的翠翠有很高的擇偶能力,她畢竟才十四歲,看錯人並不出奇。

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作為家長和教師,都有責任提醒孩子不能過早地戀愛。我贊成“文字女巫”饒雪的觀點,對中學生不支持早戀但支持暗戀。“喜歡的歌靜靜地聽,喜歡的人遠遠地看。”她還説:“我希望女孩子能夠在18歲之前好好愛自己,18歲之後再愛男人。”

讀《邊城》有感 篇12

那是一個湘西邊城內的故事,一座城,一條舟,一次黃狗,一羣人,好幾年……

入眼,是一條陋簡的舟,在清幽乾淨的江面緩緩駛着,老翁的銀髮在日光下的閃着光,手裏動作不停,有力的撐着、划着杆。船上是個俊俏的女孩,望着天,眼裏有光,有云。邊上是一隻亂竄的黃狗。這就是一個家庭了,同時也是《邊城》中的`人物主線。或許是批判黑暗社會、抨擊人性類的作品讀多了,《邊城》倒顯得像是餐桌上一堆雞雞鴨魚肉中的青菜小粥,不是寡然無味,而是別有風味。

沈從文先生在書中選擇先對過邊城人文景物的描寫,無論是景、地理位置,還是質樸的民風,都刻畫得深入人心,使我在心中暗歎:邊城真是個地傑人靈的好地方。

大概是因為邊城那淳樸的風氣,以至於那故事也沾染了些。沒有波濤洶湧,邊城裏的江河一直都是細水長流。

故事前段是渡船老翁和孫女翠翠的日常生活,平淡卻也有趣得緊。讓人不自覺青靜下心來,偶爾透出,一絲愉悦。很舒服。後段是圍繞翠翠的婚嫁展開的。倒也不復雜,也就是兩兄弟都喜歡上了一個女人。

大概是因為和老翁有着莫名的擔心,因此我也是偏向於翠翠和大佬在一起的,但翠翠喜的是二佬。以至於讀着時不免帶着愁思,生怕她像《雷雨》中的四鳳一般,走了老一輩的路。

一路看下來,整個作品是極好的,上下繞着一股暖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暗來箭明槍,正如“洗淨塵埃的田園”。

沈從文先生曾在舊題記中説這本書是寫給“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無從接近學校,置身於文學批評外的人”,雖説我是從文先生口中無法讀懂這本書的一類人,但我會多讀幾遍,再參透多些的。

望能多次品讀後,能為城中一磚,江中一水。

讀《邊城》有感 篇13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温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