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1.48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美》讀書心得,歡迎閲讀與收藏。

《談美》讀書心得

《談美》讀書心得 篇1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我對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美無處不在,然,小美見諸於表象,大美表跡於人心。

一個人,其肉身與靈魂一體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舉止皆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表徵,靈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個人情操。人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見諸於個人情趣。情趣根源於人生,藝術又是情趣的表現,因而藝術與人生緊密相連。今日所談關於美的言論,與藝術相連,更根植於人生,因為生活本就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雲端。人生的藝術化把“真”、“善”、“美”集成一體,如此這般美便有律可循,繼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動,並影響個人的現實活動。因此,小美見諸於表象,大美表跡於人心。

不同於古人吟詩作對大談風月,談美,要求人生美化,進而人心淨化,領略美藴含的時代思想與情趣。因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而偉大的事業都出自於宏偉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因此把人生看成一門藝術,在創造和欣賞時都抱着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態而不計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當今社會浮躁之氣可見斑駁,以強硬的態度為達到目的施展“三頭六臂”的人不在話下,而趨功近利往往容易矇蔽人心,這般不能免俗,便與美失之交臂。縱觀世界各國成功人士,志存高遠,眼光獨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賞,以美感的態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穫。

一個人,不計較實用,因此心中沒有意志和慾念,正因為他不推求關係、條理、因果等,因此做事更能放開自我,更偏重於直覺思考。你以為他在天馬行空,其實他在探索更深層的意境。因此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意志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裏活動偏重於直覺,便能更加敏感於善惡、真偽、美醜,真善美也就見諸於此。正如我們看崇山峻嶺,閲世人無數,歎流年如夢,悔當初所遇,驚羨他鄉林業高樓,醉情古樸茂林觴詠,都如隔岸賞花,陸上觀霧,不受利害關係牽絆,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窺視所有的物象。因此把美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往往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事物本身的形象,進而品味出它獨特的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美的本質在於理念,只有這種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恆的美,才是一種有客觀意義的實在。這種對於美的理解,是滲透進精神層面的定義。時代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隨之改變,而人骨子裏的美感經驗卻是可尋其跡。心裏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態於自我,便不自覺陶冶了性情。可見,美好事物的不自覺的影響,對於個人修養的培養,是有一定好處的。

對於美,存着欣賞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據與批評。腳踏實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時把事物放到作品之外評判美醜,無所謂雜念,無所謂紛擾,便能更加客觀的領略箇中滋味。而美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雖所愛但不加以慾念,雖不喜不偏以歪理,胸無纖塵,以觀其趣,美儘自得。

生活盡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雲相輝映;腳踏實地,天時地利人和齊彙集。肉眼可識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識美,便如清泉潤心。小美見諸於表象,大美表跡於人心。因此,以美之心度量所見,發現美,感受美,傳遞美,天下大美。

《談美》讀書心得 篇2

這個作品用書信的方式解決了人們對於美學的疑問,朱光潛先生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創造的“暮年心血”之作,從美學最簡單的開始,為讀者講述一些關於美學的知識,我也學到了不少。

美學必須建立在一個基點上,這個基點就是從現實生活出發,而不是從抽象概念出發,是起源於人們的吃飯穿衣,男婚女嫁,獵獲野獸,打羣仗來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勞動和生產之類日常生活實踐中極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學在生活中,學習中發現一些事物説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認為作者有句話説得很好,大概是:“美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感知,你內心的一種認識,並不是根據一些概念來判斷的。”我也確實地意識到美是不能給它擬一個定義的,每個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樣的,不過讀了這個作品讓我感覺到“美”有些複雜,朱光潛先生分了很多方面來教我們如何學習美學,但不知為什麼,我覺得這本書有一部分的內容只要讓我們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過有些我們必須要記住,例如: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都存在不同的美,我們要尊重這些美,而且絕不能把美學看成一門鼓勵自足的科學,把門關起來“自力更生”,要在哲學,歷史文藝實踐等等來學習,我想我現在的認識是極片面的吧!

人在勞動中開始形成社會,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身,美在勞動中才可能體現出來,美在自然中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談美》讀書心得 篇3

今天又是心血來潮,看到書架上有本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正好電腦被兒子霸佔,不如拿來讀讀。一開篇第一封信關於讀書的議論就於我“心有慼慼焉”了,對自己也是一個指導,因為自覺不算得真正的讀書人。

第二封信是談動,“閒人大半易於發愁,就因為閒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倒是真的。每天閒時都做着同樣的事,上網、聊天、聽音樂、放音樂、唱歌,時間一長便覺無聊,因為畢竟不是正事。哪有忙着正事的人會發愁呢?即使正事讓你發愁也不可能給你時間正兒八經的坐着發愁的,而是會拼命想方設法去解決,也就是説發愁的人往往發的愁也是無關緊要的'。

可,“閒愁最苦”,不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嗎?大概是因為閒愁是有時間想來想去,於是越想越多,越想越愁吧。於戀愛中的人來説,閒時會胡亂猜測,胡思亂想,對方專一嗎?是否也在思念自己?或是根本就是在和別人説笑?於自戀中的人來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都非常重要,今天別人議論自己了嗎?自己的表現是否完美?完全沉浸在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當中了。怎會不苦?

不過,愁有用嗎?“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於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對自己的看法不外乎這兩種吧,或是偉大,或是渺小,都不該在閒時發愁。

《談美》讀書心得 篇4

剛剛扣上談美一書,便提筆來寫感,頗有幾分應付之意。但事實並非如此。於我,一個從未考慮過什麼"美"是什麼,並幾乎不與藝術沾邊的高中生來説,讀這本書真的有些吃榴蓮之感,首先是無從下手摸不到頭腦,其次便是內容的苦澀。因此,我實屬是怕不立即記下點什麼,怕是白讀了這篇佳作。於一門生疏的知識,我隨時頗為認真讀過,但僅僅一遍,還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該讀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聲,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於此,淺談一下我的拙見。

這次使我真正瞭解了美的範圍,我想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處。當然,美的範圍無人可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因他是一個極為廣闊的領域。語言、聲音、畫面、勞動生產、建築···皆屬美的範疇。人與自然,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美得締造者。可這之前,我只狹隘的認為藝術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處的藝術品也只是狹隘的定義),用心領會2,我們時時刻刻都與藝術接觸,都在與美接觸,依據動聽的話語,一道虹,一片發人深省的文章···沒有人可以給美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正如文中所説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頗具人性化和人道主義的。而美與美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沒有脱離美感的客觀美的單獨存在,正如朱老所舉,沙漠中再宏偉的`建築,沒有得到主觀美感的肯定,誰又能説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種傾向,不同人的傾向不同,因此沒人會了解且統一所有人的傾向,也就無法給美一個確切的定義。這裏所説的沒事一種傾向,就大大的擴展了美的含義,這就可以用我們所説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來解釋。我們一般人眼中與思想中的美,都是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實不然,我們心中冥冥中有一種自然地傾向(這貌似就要用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解釋了),就像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醜陋,可卻擁有一顆感恩高尚的心,這時我們便產生了一種自然地傾向,傾向於欣賞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內在美。而同時,美感變產生了。

《談美》讀書心得 篇5

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裏,我把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裏,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書。對於朱先生,我雖有耳聞,但他的文字卻是首次得見,真是歡喜得不得了。樸實流暢的文字和隨和真誠的作文態度正是我所喜歡的。首先讀的是朱先生當年從海外寄給國內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談論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極其普通的話題,但同時也是極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問題。比如,讀書與作文,動與靜,情與理,人生與我。讀朱先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真是一種享受,夏丏尊當年在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寫的序裏説,朱先生的這些信“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看來夏先生對這些信太瞭解了,單就這句話就引我一頭扎進了這些信裏。

“談人生與我”是最後一封信,其中講到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裏,我把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裏,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這兩種眼光真是獨特,朱先生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人。關於“人生與我”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一輩子都未必真正思考過。然而,不論思考與否,我們卻由不得不受這個問題的影響。人來到世間,活在現世,快樂與否,幸福與否,都與這個問題脱不了干係。同樣是人,有的樂觀,有的悲觀,有的積極,有的消極,有的有出世的態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終其一生只感到索然無味,這個中滋味也多半受這個問題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與我的關係,可是決定我們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關乎每個人一生的大事,我們最好還是學習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這個問題的眼光非常獨特。他把人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同時也把自己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他説人類比其它萬物感覺到苦,是因為人覺着自己比草木蟲魚重要,同樣,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覺着苦,也是因為這些人覺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這些見解實在精彩!細想想,還真是這麼回事。也許有人會反駁,人是萬物之靈,怎能與草木蟲魚同日而語?!當然,這樣的説法無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講的是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我們就沒必要糾纏於什麼低等與高等的差異問題了。順着朱先生的話想一想,的確,人幹嘛非要那麼在意自己呢。説實在的,這偌大一個天地間,多我一個,少我一個,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罷,實在是無礙於“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蟲魚,無論和風甘露,還是悽風冷雨,不都是一樣地活着,草木該繁茂時即繁茂,該凋零時即凋零,蟲魚該強健時即強健,該衰老時即衰老,誰也沒有覺着自己幸運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獨我們人類,七情六慾俱全,最易自艾自憐,自尋煩惱。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當作草木蟲魚看待,人生豈不慘淡?事實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無論看人生的喜劇,還是人生的悲劇,總帶着欣賞的成分,總覺着有趣味,總能尋到美的感覺。也許正是這種眼光,這種特質,使朱先生最終功成名就,開我國現代美學之先河。可是,古往今來,多少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慨歎着人生的無趣無味,又有多少人在無趣無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現在看來,人生到底有無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雙眼一顆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劇別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劇別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許多把玩的對象,自然毫無趣味可言。許多人終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從自身而來,這樣的人生難免趣味無多。

學了朱先生的眼光,我發現人生的喜劇遠遠多於悲劇。比如,之前總看不慣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厭惡,如今換一種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還真是趣味無窮呢。如有的女人不論別人是否感興趣,總愛在人前誇讚自己的老公,其實無非是要告訴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幹,如何如何能與達官顯貴同進同出,如何如何享盡人生浮華,我之前很反感這樣的人,覺得她們無聊膚淺。現在換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後台袖手旁觀,便覺得這種女人也着實可愛,於是也便能以另一種態度欣賞她的津津樂道與沾沾自喜了。欣賞之餘,還意識到自己當初也不免有狹隘之嫌,的確,她們能在這些事上尋到無盡的樂趣和人生的滿足感,我們又何必嫌惡呢。還有,之前很看不慣一些口是心非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總是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廁時見到了A同事,A同事剛燙了捲髮,我的這位同事就誇讚説,哎呀,你的頭髮燙得真好看,多麼適合你的臉型和氣質。

A走後,B同事也來如廁,剛巧,B同事也剛剛燙了捲髮,我的這位同事馬上又扭頭誇讚道,哎呀,你燙的這個髮型真好看,剛才我看見A,她的頭髮燙得一點兒都不好,還不如不燙呢。一邊説着一邊興沖沖地往外走,誰知話音剛落,便看到A還站在衞生間門口,這位同事當時窘得無地自容。後來在工作中屢次遇到這樣的人和事,雖不如這個例子典型,但總是大同小異。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不免從心裏鄙夷其兩面三刀,説話辦事不講原則,做人沒有誠意。但現在換個眼光看,便也覺無妨大礙。一個人是什麼樣的脾性,他的話該如何聽,時間久了周圍的人自然會有共識,這樣的人若能從口是心非中獲得些樂趣,就隨他去,若能獲得些教訓,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豈不更好,我們完全可以拿它當個喜劇看看,實在無妨。

如此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劇我見得不多,但也並非沒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於學業無成,一直未尋到合適的工作,有幾年遊手好閒,苦悶之餘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媽眼看着兒子一步步誤入歧途,家庭也墮入困境,二老終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沒有教育好兒子,歎自己不該一次次縱容遷就。哥哥也終日愁苦,悔自己做錯了事,辜負了青春好年華。他們都是我至親至愛的人,看着他們愁苦,我也愁苦,覺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 現在學了朱先生,換一種眼光看,正所謂“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每個人只能擇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較多坦途,有的'人較多磨難,雖説有時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但更多時候人在命運面前也是無能為力。至於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運差,似乎千百年來也沒人説得清,佛家講前世,講因果,講輪迴,就是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論信與不信,我們卻或多或少不能擺脱命運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謂的“知命”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順也好,逆也罷,我們都須在這世上走一遭。

面對人生的悲劇,埋怨毫無作用,有時連抗爭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負責任,也怪怨爸媽太驕縱兒子,對兒子的事大包大攬。可這些都於事無補。後來,我逐漸冷靜下來,換了一種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責怪父母,而是盡己所能做些實際的事。我讓哥哥離開原來的環境,到北京自謀生路。大半年下來,他雖生計艱難,但至少平靜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態度,而且能憑藉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爸媽看到兒子終於自食其力,心也漸漸安定下來,我從他身上也越來越多地看出堅定與信心來了,家裏又有了歡聲笑語。朱先生説,“悲劇也就是人生的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出莊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我想,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後寫道:“我無論站在前台或站在後台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這樣的人生態度讓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個熱心,便道盡了“人生與我”的關係。我們對待人生的悲喜劇,對待他人,對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顆熱心,一副冷眼能讓我們氣定神閒,從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隨了世俗去,一顆熱心能讓我們發現趣味,發現美,既關愛他人,也顧到自己。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啟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説,也許有人認為他拿人比禽獸諸物,會將其視為異端學説,那他本可以搬出古聖先賢來為自己的理論辯護,如孔子所謂“知命”,孟子所謂“儘性”,莊子所謂“齊物”,宋儒所謂“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和希臘廊下派哲學,他都可以拿來作為護身符。但朱先生認為不必如此,因為“我雖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聖先賢的聲威”。這句話之於我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它使我認識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個人更應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聖先賢嚇得畏首畏尾縮手縮腳。之前,我一直很有種自卑感,覺得自己沒有生在書香之家,對於人文哲理,雖有興趣,可缺少底藴,更談不上學養,後來年紀稍長,漸漸有了些人生體悟,也想偶爾抒發一下情懷,但常常缺少勇氣,羞於表達,生怕被人笑話,在古聖先賢面前出了醜。讀了朱先生的這句話,總算對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種眼光和態度。

古聖先賢與我,時代雖有古今之分,天分雖有高低之別,但同樣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個人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淺,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將悟到的東西説出來總結出來,有的人説不出來總結不出來。但無論如何,總不至於有大區分,既然如此,何必擔心在同類面前出了醜。我只要相信,我於這個人世間體悟到的必是人類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顧及古聖先賢是否説過,或是如何説的。這樣的話説出來,不知會不會引起誤解,以為我竟然膽大妄為到不把古聖先賢放在眼裏。事實上,朱先生的這句話並不能減少我對古聖先賢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讓我有了勇氣重視自己。單為這個進步,我也該好好感謝朱先生。

《談美》讀書心得 篇6

當我讀了第一節的內容,是全然陌生的,一個全新的理論並不容易一下子就明白,但是好奇心會不斷催促我敲開新世界的大門。

藝術與生活我覺得是兩個相距很遠的事物,藝術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但是生活確是充滿煙火氣的。但作者心中兩者是有一段距離,但依然可以完美的有機關聯。汪國真在《旅行》中説: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於美麗,就是誘惑於傳説,即使遠方的.風景並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美麗的錯。

第二章中讓我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距離產生美,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一個男人一輩子都有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了,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其實紅玫瑰與白玫瑰兩個事物本身是沒有任何變化的,但是人的心態不同,看到一個事物就會不一樣。有一段時間我會為了考試來臨而焦慮不安,成績卻總是不能如我所願。當我以很平和的心態去面對考試,感覺整個人積極向上的,成績也莫名相比之前要好很多。

文藝理論對於學識淺薄的我來説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但是當我試着用作者的思想放入我讀過的書中,或者來理解我生活中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事情都是那樣深刻。也感受到這些有力的文字,浸潤我的心田,讓我用更獨特的視角去欣賞我的生活,欣賞我所遇到的一切。

《談美》讀書心得 篇7

開場白中寫道“我堅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並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這不但於當時那個“危機存亡的年頭”十分必要,於經濟高速瘋長、心靈霧迷津渡的現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無所為而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朱光潛也正是用此情懷才成就了這樣一本雖薄、卻厚重,娓娓道來、耐人尋味的美文。

《談美》首先告訴我們對於同樣一件事物,存在實用的、科學的和美感的三種態度。唯美感的態度是物我兩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迴流而已”。之後,文章又説明了美感與快感、與聯想,與考證、批評與欣賞,與自然的聯繫與差別;説明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對美的差別與一致;説明了藝術與遊戲,創造與情感,格律、模仿對於藝術的意義;説明了天才與靈感、汗水與努力對於藝術的.作用。

最後,朱光潛強調,儘管處於正名析理期間,開篇便區別了三種對事物的態度,但其實“完美的人生見於這(實用、科學、美感)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每一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身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讓我們知道,藝術人生其實也可以很近、很親切,與你我息息相關。

他警醒我們,“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掩蓋本色。——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化’”。

“情趣逾豐富,生活也逾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很多事物是否能欣賞。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借用阿爾卑斯山谷間路上的一個標語牌“慢慢走,欣賞啊”勸告遊人莫錯過眼前美景,朱光潛提醒“贏得了職場,卻輸了人生”的我們,不要成為“這豐富華麗世界中一個了無生趣的囚徒”。我以為,美首先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其次才是一種原理和方法。

《談美》讀書心得 篇8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情”,這是朱光潛先生為人的準則,也是《談美》一書最基本的觀點。書中這樣比喻,當你走在一條河流的兩岸,如果你在河岸的這邊,你就會發現對岸的景色比這邊的美,而當你走到了河的對岸時,你又會發現對岸的景色又要比這邊的美。對此,朱光潛這樣説道:你在河的這邊,對岸對於你來説是孤立的,你在欣賞它的時候是不受它的羈絆的,而這邊的景色卻因為你身處其中,為其所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生活中的萬事萬物,俗世中的我們總抱着利用它來達到自身目的的心態,將它當做自身的墊腳石。須知唯有獨立絕緣地看待事和物,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方能體察其美,若懷實用性目的,則心態已失。佛家經典《心經》的前三個字就是“觀自在”,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獲得。

全書也是以此為目的,把其中經歷的各種過程、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鬆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鬆,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棵古鬆做成精美的`傢俱,或者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棵古鬆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身的行業、學識等聯繫起來,都把古鬆當做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繫的各種事物上去;但美學家則是把古鬆獨立於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驗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我認為這就是積極的人生態度,而這也是作者通過本書向我們傳遞的思想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風平浪靜,特別是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初學者”,總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頓,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霧。但如果此時你能以一種美學的態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分生活、這種狀態,恰如一劑清涼劑,你就會發現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身從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體察生活,欣賞生活,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實際的切身利害的牽絆,就能安閒自在地玩味另一種生活,並從中得到美感。

舉目凝神,我彷彿看見朱先生透過這茫茫的紅塵俗世蹙起雙眉、欄杆拍遍。

最後,以阿爾卑斯山上路牌寫給遊人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讀書心得 篇9

“談美”乃一有關文藝理論的著作,作者朱光潛先生以一舊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引領讀者,如何在擾攘紛紜的新時代裏。突破迷障,向文學藝術之路放膽邁進。他堅信社會風氣之衰敗,來自人心之墮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淪,釜底抽薪之計,即須從“怡情養性”做起,亦即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之外,別有更高層次的企求。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關係而獨立的,它與實際人生有距離,但與“整個人生”卻無隔閡,倘若我們於看待人生世相時,皆抽離了“美”的成分,實不知情何以堪,因為,在面對實際生活層面時,我們必須受制於環境,使心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靈活動中,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將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則生命亦當是妙趣無窮的,在個人有限的時空領域當中,盡情揮灑、馳騁,直達創造力的極致,藝術化的人生當是不斷地自我創造及自我欣賞,驚心動魄是美,細緻婉轉是美,圓滿是美,缺憾何嘗不是美?至此虔誠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謝上蒼賜與這難得的,生而為人的福分,讓自己有幸領受這天地無私的.深情撫慰!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觀的,美是言論不一的。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長久呆在鋼鐵叢林中,覺得壓抑鬱悶,之所以田園風光的美麗誘惑成為了新興的消遣和時尚追求;而農村人常年和綠地青山為伴覺得平淡無聊,對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嚮往,就出現了農民進城的風潮。事實上這兩個環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變的,在變換的是我們的心態。

《談美》讀書心得 篇10

什麼叫做美,美不但在物,亦不但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面;但這種關係並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這種説法和我畫畫的理念不是不謀而合嘛!於是果斷買了。

書的最後一句話説:“好書不老,常讀常新”。

我讀完了確實是這樣的感受。冊子雖小,但內容真的是太豐富了。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種名家的畫作,我沒見多的畫幾乎佔一大半。我買的是電子版的書,裏面的高清大圖讓我驚喜不已。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寫出好多心得,簡直收穫太多。

我自身從15年堅持每日畫畫到17年真的這樣一天不落地實行後,我慢慢發現自身想要表達的繪畫風格。讓我很開心的是,看我畫的人也通過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我的畫的確是我的心藉由畫面表達的形象來表現我內在的情趣的。這樣的説法簡潔而準確,非常棒。

朱光潛的眾多身份裏面不包含藝術家這個頭銜,不過他的確知道藝術為何物,也知道做藝術的人都應該有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我們常常説,我們應該抱有感恩之心。我一直認為我們也很應該感謝一直努力的.自身。就因為自身的不斷努力才會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會收穫朋友們的時刻掛念。去年也找了同齡人學了我需要學習的那部分畫畫技巧,收穫了繪畫技巧的同時,也收穫了一個朋友。我明白了美在於創造,更在於辛勤和規劃。就拿我學畫的那個美女舉例,在別人眼裏她成天就在吃喝玩樂。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靜地畫畫,為了擁有自身的獨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搬到新的工作室什麼事情都是自身做。當然別人看到的只是她發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圖。

這就像我剛畢業的時候看到有位同事帶壽司當午餐時想的一樣,她好有錢可以買壽司吃。後來才知道那是她自身做的壽司。我現在出去和朋友們吃飯,她們都知道我做的飯很小資,一定要給我點顏值高的食物。我分享的生活狀態中的每一張美圖,都是我自身親手創造的生活,很多人認為我每天都是在創造美。

談美這本小冊子雖然內容不多,我卻慢慢地讀了挺長時間。藉由書中的一段話來完成這篇讀書筆記吧: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着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説:“慢慢走,欣賞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