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吶喊》有感15篇

來源:文書谷 2.72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吶喊》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吶喊》有感15篇

讀《吶喊》有感1

《吶喊》是魯迅於19XX—19XX年所作小説編成的集。他批判了封建社會的弊端,揭露了黑暗勢力的醜惡嘴臉,並如他自己所説的“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與讀其他小數不同,讀《吶喊》裏的小説,時刻都能感受到其所塑造人物形象的鮮明特點,能感受到這個人物濃縮或折射的那一部分社會或一部分人的影子,能感受到這影子背後隱藏着的複雜的魯迅情感。

是的,魯迅的情感是複雜的,甚至是矛盾的。

在投身於偉大的民主革命前,他的情感矛盾了。面對當時黑暗的現狀、愚昧的國民以及救國救民的重任,他想退縮,想消極地迴避,想懦弱的躲開,以至於有了“鐵屋子”這一著名的比喻。他説:“一座封閉不可打破的鐵屋子,裏面睡着許多人,再過一會,這些人都將在昏睡中死去,你現在大嚷將它們都吵起來後,使他們最後痛苦地窒息死去,你覺得對得起它們嗎?”明顯的,他差點對中國的社會及民眾喪失了信心。然而他畢竟沒有被困難嚇倒,依然操起利劍似的筆端,投身於革命中,刻畫出一張張醜惡的嘴臉,教人們認清它並撕碎它。《鴨的喜劇》就抒發了他對面對悲觀境遇一味消極迴避的態度的反對與批判,再次證明了他在矛盾心情中選擇的正確立常

鬥爭中,他的心情又矛盾了,面對遭受封建制度迫害已久的愚昧的民眾。一方面,他“怒其不爭”。《卜中刻畫的老栓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治病,竟用錢換來沾滿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最後他的兒子還是成為了黑暗的封建勢力的犧牲品;一方面他又“哀其不幸”。《明天》中的單四嫂子用畢生的積蓄還來對自己兒子生命的最後一點希望,換來對明天的最後一點期盼。然而,明天的到來卻讓她徹底的絕望了,他的`兒子最終還是死了。《狂人日記》中借狂人之口對下一代中國孩子的成長髮出擔憂與悲傷的吶喊。顯然作者對封建制度下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予無限的同情。同時,在這種複雜情感的影響下,《阿Q正傳》橫空出世。作者在筆下對阿Q傾注的情感不正是作者在心底對那時中國國民的那種怒火,那種哀傷嗎?最終,作者還是堅持了下去,就像一位醫生對他的病人不放棄最後一線希望,

生活中,他的情感也是矛盾的。一方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當時冷漠無情的社會氛圍下,作者的心也曾結上了冰霜。然而,冬日的寒冷終將被春日的温暖所取代,野火燒過的荒原終將被春風再次吹綠。《一件小事》中的車伕對別人真情的幫助和善良的流露,融化了作者心中的冷淡,並以此,作者不斷警醒告誡自己,從此,一直保持着心靈的温度。在生活情感的矛盾中,作者又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還有,他在奮鬥中孤獨下的矛盾。一方面,它既希望與廣大的知識分子,希望它們也能站起來與自己並肩作戰。一方面,他認清了當時中國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的無能與軟弱。在這種矛盾下,他選擇了為喚醒知識分子而鬥爭吶喊。為此所創作的孔乙己和白光猶如兩柄利劍插入了落後害人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軟肋。

在情感的矛盾中,他朝着光明而前進。有時可能在徘徊,有時可能在停歇,但他從來沒有後退。艱難險阻,堅定了他必勝的信念;風雨雷電,阻不住他堅定的步伐……

讀《吶喊》有感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仔細想想,如果沒有了書,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朝花夕拾 吶喊》。

《朝花夕拾》是魯迅回憶自己往事的散文集,而《吶喊》則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説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小時候和一位叫阿長的保姆在一起的時光。這個保姆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懂的禮節很多,在大年三十早晨都讓魯迅按照習俗把該乾的事幹完。不過有一次她把魯迅的隱鼠害死了,魯迅非常恨她。後來,魯迅的叔祖送他一本《山海經》繪本,他很喜歡,但沒多久就把書弄丟了,想再買也沒買着。阿長告假四五天回來後帶來了一本新的《山海經》,魯迅忘記了仇恨,非常敬佩阿長。

我認為阿長是一個懂禮節、關心他人的人。懂禮節體現在除夕夜,阿長讓魯迅準備明天的事。第二天早晨,必須讓魯迅按照習俗把該乾的事幹完才能上牀。關心他人體現在她把隱鼠害死了以及把新的《山海經》帶回送給了魯迅。害死隱鼠是因為她以為那是老鼠,不讓它傷害人們;如果她不關心魯迅,就不會給他新的'《山海經》。

《朝花夕拾 吶喊》這本書中還不止這一篇文章,有趣的還有很多篇。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是魯迅先生童年的樂園,那裏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都深深地刻在了童年歡樂的記憶裏。三味書屋既是魯迅先生認真讀書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童趣的地方。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這本書,也歡迎大家推薦書籍。

讀《吶喊》有感3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

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鬥吧!

讀《吶喊》有感4

今天我非常的高興,因為我,從書店買回了一本叫《朝花夕拾吶喊》的書。一回家就興奮地打開它,並津津有味地看着。

這本書的作者是魯迅,看他是中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原名為周樹人,他首次用魯迅這個筆名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

作者魯迅,是多麼偉大的一箇中國作家啊!我非常興奮,因為,我等會就可以親眼瞧見中國作家寫出的'一本書了。一打開書,我並大開眼界:哇,魯迅作家用的非常非常多的詞語,都是惟妙惟肖地形容了這個東西。作者筆下的小時候是多麼的形象生動。也讓讀者們懂得了魯迅小時候的艱辛和不易。主要是講作者艱苦卻有趣的童年生活。

看完了這本書,我驚奇了起來:這本書有好多小小的事情,作者都把它寫得詳詳細細,而且特別的有趣,好看,特別容易吸引讀者,而且特別多的字詞都很突出。

我依依不捨的讀完了,心中還有些回味,有些生活中的事情,看了這本書後,自己才會變得堅強,才會有一個強大的內心!

讀《吶喊》有感5

最近看了魯迅的小説集《吶喊》,他是由14篇小説組成的。這是一部由中國著名革命家、思想家、文化家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集,他通過蒐羅生活中的小事、小人物,用精湛的語言加工技術將這些事情描寫成了一幅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畫面。

其中有幾篇文章使人感觸頗深,例如《狂人日記》。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寫出了恐怖的封建壓迫,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和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反對的吶喊!

《故鄉》也是吶喊中的一篇,這篇小説描述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它的美好令人嚮往。一個是現在的故鄉,讓人讀過後十分驚訝。過去的故鄉是一個美好和諧、快樂的世界。現在的故鄉已經變得衰敗淒涼,人們也變得麻木起來。

他有的故事是通過那些人物的事件來對現在的社會進行批評與諷刺的,如阿Q那愚昧的“精神勝利法”顯示出了他的無知、自欺欺人,以及最後冤死的事情諷刺了社會的不公。再如狂人的那一冊日記體現出了他變態的內心世界,但是反襯出了社會上封建禮儀對人精神的束縛如同一塊千斤巨石壓在人們的心上。再如孔乙己那滿嘴的之乎者也、不賴帳和最後慘死的經歷些出了他的迂腐、善良還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心靈殘害做出了鋒鋭的控訴。

魯迅先生不之會通過哪些事情來批判社會,還會描寫出來自己真摯的感情,如《社戲》中通過孩子那些近似於胡鬧的事情描繪出孩子的天真無邪以及聰敏和頑皮,更是描繪了雙喜、阿發兩個人物。

《吶喊》實在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是魯迅先生通過哪些事情在吶喊,崇尚光明反對黑暗。魯迅先生通過對當時社會的描述,迫切希望大眾能覺醒,社會能進步,中國巨龍早日甦醒。

讀《吶喊》有感6

暑假期間,閒暇之際,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頗有感觸。

《吶喊》中的《藥》給我留下深刻的映像。《藥》這篇文章講述的是老栓的兒子得了癆病,為了救兒子,老栓決定花高價錢買“人血饅頭”給兒子吃,希望能治好兒子的病。老栓秉着自己的錯誤的執念,在茶館賣力工作,只為了得到這個“仙丹”似的蘸着人血合成饅頭給兒子吃,可是最後,老栓因為自己過於封建迷信的思想耽擱了兒子治療,兒子最後還是病死了。老栓體現了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但是又是愚昧無知的。這個悲劇的結局則反映了舊社會統治下,人們思想的落後,愚昧無知。

而另一篇文《孔乙己》也為我們呈現封建階級統治之下的悲哀。小説描寫了孔乙己不斷參加科舉考試,期待科舉改變命運,但在生活上卻不勤快,自我安慰,生活窮困潦倒,人們對他嘲笑不斷,終日戲謔。終於有一天孔乙己中了,一口老痰卡住,過於激動興奮得了瘋病。通過孔乙己可笑可悲的一生軌跡,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悲哀。

看了《吶喊》,我才明白當時舊社會的封建迷信和落後毒害了很多人,人們在封建愚昧無知的思想統治下害人害己。敬佩魯迅先生用筆為武器,批判當時的落後的思想和無知行為,喚醒了許多人沉睡的.思想,人們與封建社會鬥爭,才換來社會的進步。

如今,我們擁有良好的就學環境,不斷的汲取新的知識新的觀點,和社會一起進步。但是生活中仍舊出現一些愚昧落後的現象,比如,許多人因為條件不足或者不想學習進步,接觸不到先進的文化教育,以至於仍保留着以前的封建迷信,保留許多陋習,推崇讀書無用論,那些孩子們經常不讀書或者半途輟學,所以他們的生活卻沒有多大改變。以後,我們要做的還有更多,包括教育和傳統,分辨傳統和封建的區別。

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除了要好好的活着,還要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好好活着,我們要一起進步。

讀《吶喊》有感7

説到《吶喊》這本書,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學習醫術的他,發現當時國人的疾病,不在外表,而在內心,於是他放下手術的刀,拿起戰鬥的筆,一篇一篇,充滿革命意味的文章,直直的戳入那些麻木的人的內心。偉大的毛主席也給予了他極為高度的評價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也正是他那不屈的脊樑,以及拳拳的愛國之心,在他的筆下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也正是他人生的寫照。

《吶喊》這部小説共收錄了魯迅的14篇小説,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幾乎每篇都是耳熟能詳,句句經典,字字珠璣。通過這本書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了中國沉默的國民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在這十四篇文章中,然我記憶深刻的兩篇文章,讓我對當時的社會有了瞭解,也讓我對未來的生活有所感悟。

《狂人日記》中他描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總有被迫害妄想症,雖然他瘋言瘋語,可他説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一直以為人們想吃掉它。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説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擁有先進的思想而顯得與社會環境格格不入,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都是被封建思想所同志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通過這篇小説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什麼事情,不一定非要隨波逐流,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並堅定的去踐行他,不然可能我也是那可悲的人,在墨守成規的`壓迫下,沒有了勇氣發出那心靈的吶喊。

《阿Q正傳》可以説是吶喊中名氣最大的作品,因為他真的寫出了我們國人的活的靈魂來,充分的表現出了人性的弱點,對權利的掌控者極其不滿,但又收到了封建思想禁錮與束縛,在這樣兩難的矛盾中,精神勝利法也就順勢而生,只能用改變自己的思想來幻想着自己的勝利,可悲的阿Q沉浸在了自己心中的勝利,卻也只能屈辱的在封建社會活下去。

魯迅小説集《吶喊》中的這兩篇小説,就以極為真實的描寫生動的刻畫了革命的餘波在底層人民的生活裏引起的波瀾。在魯迅的作品裏,寫滿了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使命感,是他最祖國深沉的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給世人以警醒,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同樣也深深的刺激了我,我將以魯迅的精神為榜樣,忠於祖國,努力學習,與黑暗鬥爭下去

讀《吶喊》有感8

魯迅文章被挪出課本這個話題,套用時下的話説已經“out”了。風風火火的討論,也就死撐了幾天,然後,就被互聯網上數以億計的信息淹沒了,連頭都沒有再浮出水面一下,就沉到底了。我為了這條不知道誰發出的新聞,從櫃子裏重新翻出《吶喊》,就坐在地上,看到天色變暗,雷聲與大雨一起潑下來。

年輕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好讀一讀魯迅,是遺憾的。如果沒有被那種滿含着深情與痛苦的情感感動過,沒有被那種浸滿了憤怒與哀傷的筆觸震驚過,少年的那種種悲天憫人、那種種桀驁不馴、那種種憤世嫉俗又怎麼會找到存放的地方,找到深沉卻又凌厲的共鳴?

去年看到《摩托車日記》,看到切格瓦拉迎着太陽與灰塵,在南美洲的大地上奔馳,我想起了一個台灣作家的話,年輕的時候不相信理想,那就不是真的年輕過。我好後悔,在我還充滿稜角的時候,錯過了切格瓦拉,也就錯過了那個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

重讀魯迅的時候,我又想起了《摩托車日記》,想起了片中的切格瓦拉,因為懷揣着理想與世界,閃閃發光。魯迅不是切格瓦拉,魯迅從來沒有真的“幹革命”,用他自己的話説,他是“韌性”地在鬥爭。好多人拿“韌性”做文章,認為機緣巧合之下,甚至是別有用心之下,魯迅才成為今天的魯迅。那是不公平的,因為説出這些話的人,沒有讀過魯迅,或者説,沒有在年輕時讀過魯迅。他們不懂得千斤巨石之下,默默生長,最終破土而出,擊碎巨石的那粒種子的力量

在那個時代,魯迅沒有走在時代之前,不像切格瓦拉,超出了那個時代,甚至超出了我們這個時代。他站在時代往前走的瞭望台上,看到前面的驚濤駭浪,也看到後面的風起雲湧,可是他沒有看到,海的另一邊,那個彼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切格瓦拉也説不出來真正的彼岸是什麼樣子的,他只知道那裏鮮花盛開、陽光温暖,於是,他按照自己的規劃開始雕琢這個世界,一點也不肯妥協,一次次打碎自己的作品,一次次拋棄自己的作品,只為了那個模糊卻有着致命誘惑的彼岸。魯迅好像安分守己一些,既然不知道,他也沒有用力去想,他把所有的力氣花在了當下,時代是什麼樣子的,國民是什麼狀態,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時代,是什麼禁錮了國民,他用手術刀割開那個時代,將所有的臟器血淋淋地拿給大家看。

將魯迅的文章放到課本里,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基於魯迅本身,而不是他的文字。在我們這個時代,回過頭去看魯迅,那些要把世界撕碎、要把自己點燃的文字似乎不那麼合乎時宜了,血淋淋、赤裸裸,充滿着人性深處最低層的東西。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儘管那個時代急於剔除的東西還遺留在每一個國人的血脈裏,恐怕再經過百年仍舊無法擺脱。可是,時代確實過去了,無論怎樣糾纏不清,還是過去了。剩下這些文字,乍一看,突兀得讓人膽戰心驚。

也許,把魯迅挪出課本是好事,至少傳遞出了一個信號,那個齜牙咧嘴、讓人握緊拳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少了課本的強制性閲讀,現在的'孩子們又有幾個會去讀魯迅呢?在這個以大學聯考作為學習最大動力的時代,太少人會去細想,從課本中剔除,其實意味着絕大多數孩子將失去好好認識魯迅的機會。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嘗一嘗人性的酸澀與辛辣,摸一摸屬於人性深處的沸騰與冰涼,長大了,面對自己與人生,就會少一點茫然,多一些執着與操守。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看一看那個社會的浮光掠影,聞一聞那個社會的味道,長大後,面對其實沒有太多變化的社會,就會少一點憤怒,多一些從容與冷靜。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分享一點亙古不變的真理與錯誤,跳脱一些時代固有的偏執與激進,長大了,面對這個仍舊喧囂的時代,就會少一點失望,多一些堅持與力量。

如果能借助魯迅看到一點那些終極問題的輪廓,或多或少,哪怕僅僅是驚鴻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

讀《吶喊》有感9

這半個學期,我和媽媽一起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吶喊》,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裏,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後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於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彷彿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名為《藤野先生》的'散文讓我讀來十分地感動,讓我懂得了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學醫學時的老師,對魯迅先生非常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講究,但為人卻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他一一糾正了魯迅先生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脱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地幫魯迅先生更正。這樣一直繼續到他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而且藤野先生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擔心作者不肯解剖屍體。藤野先生真摯的愛給了在異國的魯迅極大的鼓舞,是十分無私和偉大的。同時也令我領悟到了什麼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來到了中國,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對即將爆發的戰爭時,他也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願,而是堅持留在了中國,最終在為病人手術時不幸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醫生,他們都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奮鬥着,而且有着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這不僅讓我感動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們現在作為一名學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這青春的大好時光好好的學習嗎?就像作者説得那樣:“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再繼續寫一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讀《吶喊》有感10

在魯迅作品中, 《吶喊》可以説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吶喊》中,我認為《孔乙己》和《藥》二文寫的是比較幽默,詼諧和帶有諷刺性的。

《孔乙己》此文開端十分仔細的將酒店描述了一番,之後才開始描述孔乙己此人,一個穿着似乎十多年沒有洗過的長衫的書生。雖然説是一介落魄的書生,但他卻是一個十分孤傲清高又愛説謊的人,有這麼幾句:他們又故意高聲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説:“ 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你還被吊着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文中將孔乙己寫的是笑料百出,由於孔乙己是一個愛説謊的窮書生,為了生計最後偷到了丁舉人家裏,被人打折了腿。當他再次來到酒店時,他仍然像以前那樣讓人温一碗酒,不過他這次的聲音極其低,掌櫃見了仍説:“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而孔乙己這次有一些不太好意思。當掌櫃問他:“孔乙己 ,你又偷了人家東西嗎。”孔乙己仍像以前那樣撒謊道:“不要取笑,跌斷的。”他喝完酒,又一點一點狼狽地用手走了。但是這次他付錢的動作又與上次不一樣,第一次是這樣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這一次是這樣的':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説明孔乙己已十分的窮困潦倒和可憐。

而《藥》一文卻與《孔乙己》截然不同,它講述了一家為了小栓治病去用很多錢換來蘸有人血的饅頭可是到最後由於小栓父母的愚昧無知小栓還是去世了,直到最後小栓父母還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只是十分傷心的在小栓墓前哭泣。而在掃墓時小栓的媽媽還遇見了一個人,此人就是來掃墓的夏瑜媽媽。

作者利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人物夏瑜來隱喻清末女革命黨人秋瑾。文章中有個句段是“瑜兒,他們都冤枉了你,你還是忘不了,傷心不過,今天特意顯點靈,要我知道麼?” 魯迅先生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反映當時社會對文化的輕視和一種可悲的社會現象,對舊時文人迂腐可悲以及自命清高的鄙視。從這兩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的無耐與不滿,以及對當時社會的絕望。

讀《吶喊》有感11

再讀《吶喊》其實引發我更多思考的依然是我們異常熟悉的那幾篇:《故鄉》、《藥》、《阿Q正傳》、《孔乙己》。

和散文相比,小説可能本身便具備較高的可讀性,在閲讀中,你走入魯迅先生們的世界。走入《故鄉》,走入那片瓜地,走近那個手持鋼叉的少年,走進那段兒時歡樂的少年時光,彼時雪中捕鳥,瓜田刺猹;彼時年少輕狂,幸福時光。

走入《故鄉》,走入那一聲生疏的.“老爺”,將以往的年少友誼打得粉碎,閏土無法衝破當時幾千年間構成的封建禮法觀念,當時的人們都無法衝破這些綱常道德對人的束縛和壓制。走入《故鄉》,走進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豆腐西施楊二嫂,常人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楊二嫂能夠説是不折不扣的為了錢財利益,不折手段,她是這部小事裏真正的小人,不討喜的人。

我想魯迅寫這個人的目的是為了警示自我,警示魯迅先生人吧。縱使生活會如此艱辛,人活着也不能沒有信仰,失去最基本的道德準則,遺失人與人最基本的感情。至於結尾那句經典“人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相比於絕望的輪迴,我還是更願意理解那個我們國中時的解釋——世間總有期望,一切總會變好。

《藥》則是以“肺結核”為事情的核心,“血饅頭”為全文的線索。我們讀到老栓為了救自我身患癆病的兒子,賣力工作,為一個血饅頭一擲千金。這種親情父子情在令我們唏噓不已的同時,也激發起了我們的思考,當時的國人是在怎樣的一種封建環境中,習慣了矇蔽和愚昧無知,這種思想可能比癆病本身更為可怕。魯迅也期望,那個染滿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能夠成為一塊石頭落在人民心中,能夠一石而激起千層浪,喚醒迷茫的國人。

讀《吶喊》有感12

閲讀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提高寫作水平,它就像是一盞明燈,無聲無息地照亮你。我愛閲讀!

最近我看了一本《吶喊紅寶石》。在一個了無生氣的小城,有一棟搖搖欲墜的孤兒院,院中有一對雙胞胎,達拉斯和佛羅里達。哥哥比較安靜,愛做白日夢,妹妹比較暴躁,喜歡頂嘴。孤兒院的崔先去和崔太太喜歡定規則,廚房規則、樓梯規則、户外規則,不守規則就會受到嚴重的處罰。兄妹倆不知在佈滿蜘蛛網的地下室的反省角耗過多少時間,他們鏟馬糞、拔雜草、刷鍋洗碗、擦地板……

當我看到這時,有些感慨,我們現在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而他們幹家務,幹農活,還要被懲罰,多麼鮮明的對比呀!兄妹倆也曾多次被領養,有的人覺得自己充滿愛心;有的人就是為了省下僱工的錢,狠心地壓榨這兩孩子。可是都不久就氣呼呼地“退貨”了。長期以往,兄妹倆失去了對大人的信賴,夢想着逃出這猶如監牢的地方。

直到遇見了一對老夫婦諦樂和賽蕊,兄妹倆跟着他們來到了吶喊紅寶石,老人細心地照顧他們的`生活,包容他們的壞脾氣,原諒他們犯的錯誤。從而讓憤世嫉俗的佛羅里達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讓愛做白日夢的達拉斯學會了面對現實。

可憐的兄妹倆終於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了,真為他們高興。其實,對於孩子來説幸福很簡單,就是正確的教導,耐心的陪伴。對於已經擁有幸福的我們,更要好好珍惜現在,創造未來。

讀《吶喊》有感13

《教育的吶喊》一書是藍春校長的教育隨筆,他從教育問題入手,對教育現狀進行了分析與批判。本書包含學生篇、教師篇、家庭篇、學校篇和社會篇五部分,聚焦的話題均是大家所熟悉的,如“急功近利的教育評價”,“職業倦怠的教師”、“不懂愛也不會愛的家長”等。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當下教育現狀給予有利的批判。《教育的吶喊》通篇激勵的言辭和包含情感的文字,充分體現了一位校長對教育的深情與一腔熱血,我通過閲讀這本教育隨筆書刊後也感受頗深。

在學生篇中談到教育要“因材施教”,也就是要因人而異。是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何況我們的孩子呢?每個孩子都是一片獨特的樹葉,每個孩子都是一本獨特的書,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不同的成長環境,這些諸多的因素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有針對性,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不同類型不同特性的學生,教育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師篇中談到苦口婆心、甘為蠟炬的教師,正是教師這份職業被冠以了偉大的稱號,他需要把學生裝進心間,帶回家,帶到夢裏,乃至鑲嵌在自己的生命中。當教師達到這樣一種偉大的境界時,許多人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當沒有做到的時候,人們的指責和壓力又會讓人有苦難言。所以,教師這個職業可稱得上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其實在實際中,教師是有着自己的理想或者信念支撐着自己的職業,也許登上講台的第一天,許多教師都擁有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是,沒有信念的支撐,缺少希望的引領,又有多少人能在一再的絕望中始終堅守着那最初的夢想呢?是的,我們的教師是含辛茹苦的,因為他們日以繼夜的重複做着同樣一件事情。

在家庭篇中談到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對於孩子的教育,父親和母親承擔着同樣重要的責任,孩子需要從父母身上吸取不同的特質,滿足不同的心理需求,這是父母任何一方都無法全部給予的,所以就要求父母要為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並給孩子營造一種温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只有這樣作為前提,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在我們的家長人羣中有這樣一類家長,就是羨慕別人家孩子好的家長,他們習慣性的將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家的孩子作比較,這就迫使孩子被淪為被比較的工具,被迫地去聽家長地嘮叨。我想,作為孩子他們是不願意這樣地,所以作為家長,勢必要改變這種作比較地方式方法。

在學校篇中談到學生有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地發言權,我想,課堂地生命力在於讓孩子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的激發,並最大限度的釋放生命的能量。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站在細節的角度上,依託不同的教學模式,關注到每個孩子的與眾不同,因材施教,把學生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實現課堂教學理性與激情的完美統一。本篇中説到的一位小和尚違反寺規翻牆出院的故事,師傅不但沒有責備和處罰,而是平和語氣的關懷,説明了老禪師用自己的睿智取得徒弟的屈服,比喻我們教師也應該這樣,達到不必言語,威嚴自立的境界。

在社會篇中談到人生經驗不可間接獲得。沒有經歷就不會有體驗,又怎會讓經驗成為習慣。我們抱怨孩子沒有責任感,卻不知自己沒有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當我們沒有這種責任感體驗的時候,不可能有這種概念,更不會有良好的習慣。所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和感受。

我想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時常思考。我想我們需要用一種平和的、善良的、不急功近利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教育,用一顆純潔的心去感受孩子心臟的跳動。只要每個人都不抱怨,每個人都去承擔,真心付出,相信我們的教育就會走上輝煌。

讀《吶喊》有感14

吶喊!吶喊!中國人民站起來啦!一本《吶喊》,以往激勵了多少舊社會的年輕人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事情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述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矛盾。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的心境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描述了一個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我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儘管,那個社會是不會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社會的第一槍。

而《孔乙幾》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幾,是封建社會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治的.毒害下,魯迅先生只會“之呼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樑上君子,並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可憐的魯迅先生,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儘管魯迅先生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同情魯迅先生那在茫茫人海中,魯迅先生就只能這樣走下去。“孔乙幾還欠十九個錢那!”是啊,魯迅先生的債誰幫魯迅先生還那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説説〈阿q正轉〉,大家再熟悉可是了。魯迅先生是魯迅的代表作。魯迅先生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貧苦你們阿q的典型形象。魯迅先生同樣可憐,一無所有,受欺凌與剝削,只能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以往的魯迅先生,渾渾噩噩,苟且偷生,在聽到辛亥革命後,魯迅先生卻嚮往革命。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魯迅先生被槍斃時結束,魯迅先生的死,魯迅先生的死又是一場杯具。阿q,這個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卻正是那個年代廣大農民的縮影。阿q的命運揭示了農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魯迅的小説,有思想,耐人尋味,魯迅先生讓迷陷於封建制度的人們都清醒起來。那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該做些什麼那就讓我們一齊跟着魯迅一齊吶喊,吶喊吧!珍惜此刻,珍惜完美的生活,為了祖國的完美明天努力努力!

讀《吶喊》有感15

《吶喊》小説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魯迅先生深得此法,選材大部分多是身邊的小事,來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是人的“病態”的靈魂。物質和身體的健康掩蓋不了精神的貧瘠,因此他自從留日歸來後就決定棄醫從文。

從整體上來講,《吶喊》這部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本質並沒有得到改變,廣大下層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越來越糟糕。雖然此時已經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但是並沒有徹底的粉碎封建專制體制,廣大貧苦大眾仍舊是民不聊生,生活在水生火熱中。

從每篇作品來看,《吶喊》中的作品每篇都是意義深刻。《阿Q正傳》是《吶喊》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曉,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為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通稱“阿Q精神”),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

《孔乙己》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主人翁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魯迅的作品,沒有華麗的語言,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地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近現代文學讀後感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説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

時至今日,人吃人的現象早已不見,但仍留有思想餘孽。所以我們仍要時刻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評,摒棄工作和生活中的陋習,勇於開展自我精神文明建設!做一個文明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