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蘭》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47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空谷幽蘭》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空谷幽蘭》讀後感

《空谷幽蘭》讀後感1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對於逃離紅塵,追求寂靜的隱士來説,他們在追求道的時候,要抵抗的是孤獨,寂寥,與貧乏的生活,衰老的身體。印象最深的是書中獨自隱居的一位尼姑,她説,她很孤獨,小茅屋的屋頂漏水了,她修不好。在她這裏,我感覺到了真實。我們嚮往的隱居,是飄飄欲仙,是幽林仙人,是彈琴長嘯。然而現實修心的路上,卻是孤獨寂寥,貧乏困苦。或許對於修心之人而言,這是一種修行。但這位女居士卻讓我們看到了真真修行的苦:生活的貧乏尚可抵禦,來自心靈的空曠荒蕪足以使人恐懼。

大隱隱於市,少去了生活物資上的煩惱,於修心卻是增加了更多阻礙。與隱於野相反,他們在修心之路上,要抵禦的是來自塵世的世俗、道德、利益紛爭、喧鬧……這條路更難更苦,誘惑更多。

但不論是在哪裏隱居,不論以和種形式儒修也好,佛修、道修也罷,極其認同裏面幾位隱士的觀點,這一切只不過是殊途同歸:他們對於道的最求都是一樣的,一樣的.獻身於自己的理想境界。

個人認為,不同的宗教他們的終極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追尋一種心靈上的皈依。不論何種修行,最後都是修心。

讀書亦是修行,我的修心又到了何種境地了呢?

最後,很感謝隨着作者遊覽了終南山,見到了隱士這個雅號背後真實的一面,若是此生有機會,一定要去終南山看看,就暫且在此許下這個願望吧!

《空谷幽蘭》讀後感2

本書某些內容雖並不十分“嚴謹”,不過反而提升了“趣味”,畢竟只是本遊記。縱觀歷史有無對錯呢?不好説!何説道、儒、釋、佛?不説好!尋隱士不是説隱士?不能説!追尋作者的一路上,總感覺談話剛剛開始,就因為種種因素不得不“離開”,這種讓我欲罷不能的感覺,硬生生的戳破了蟄伏在我內心深處那一道道片面、膚淺和有限的知識觀念、和了解,血淋淋、赤裸裸、有點過癮!

什麼是隱士,各人理解不同,所謂隱士,既有內心之隱,又指涉一種生活方式。修佛與修道雖是修心,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心之歷練,最艱難之處在於排除環境的干擾。藏之名山的修行之道對於斷除雜念,與天地共鳴,無疑有着一點點“絕妙”的.功效?待思考定論!

雖然那麼多了不起的人好像都有過做隱士的經歷,相對於做不成或也沒打算做隱士的我,卻也有必要找尋屬於自己的那片心靈淨土,保持自持修行的堅韌,遵循品德良知的告誡,澆灌智慧的甘露,等待在時間中,綻放一如僻靜空谷中的幽美蘭花。

丘吉爾説過願意放棄整個印度殖民地,也不願放棄莎士比亞;那麼多人做隱士又閉關的,我選擇來護關好了,因為我不想也不願去選擇做這種隱士呀!我對自己理想隱士生活的定位是:我就隨便隱在我自己的一蔬一飯、一針一線、一朝一幕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