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來源:文書谷 1.2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流浪地球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流浪地球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流浪地球讀後感1

我打開這本科幻作家劉慈欣寫的《流浪地球》,準備重温一遍故事裏的情節,在此之前我已經看過了。因為內容太精彩了,讀了一遍又想讀一遍。

劉慈欣是中國科幻小説代表作家之一,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作家第一人”。他的長篇小説《三體》獲得了科幻界的最高獎項——雨果獎,相當於科幻界的諾貝爾獎。

這是一部中短篇小説,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寫,講述了未來幾千年後,太陽即將發生氪閃,人類不得不把地球推出太陽系,在宇宙中流浪的故事。聯合政府在亞、美大陸上安裝了地球發動機,並將人類的逃亡分為四步: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和新太陽時代。“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的末尾。二十幾年過去了,“我”與加代子結婚了。可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出現了叛亂,“我”得知加代子已經在一場戰役中身亡,被判有史以來最冷酷的刑法——將密封服上的制熱電池拆掉,然後暴露在外面,靜靜的等着血液凍結。而就在這時,氪閃爆發了,“我們”被取消了死刑。“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流浪時代,地球即將泊入比臨星的`軌道,成為它的衞星。

地球的流浪生涯終於結束了。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面:比鄰星的三個“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着2000多年前的空氣、泥土,滋養着2000多年前泥土裏留下的種子。草原上的草,小河裏的水草、魚,森林裏的樹、花、藤蔓、蘑菇,都在陽光下拼命地顯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地球,復甦了。

我推薦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語言豐富,通俗易懂,貼近現實生活,沒有用太多的專業術語,很適合國小生閲讀;更是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希望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在看似不可戰勝的危機面前,希望就是閃閃發光的啟明星,只要永遠滿懷希望,努力向着正確方向不斷前行,我們就能克服所有困難,戰勝任何危機。

流浪地球讀後感2

這周,我讀完了劉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説——《流浪地球》。

早在三週前,我便在鮑仙的幾次推薦下,去到電影院看完了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令我印象頗為深刻,也提醒了廣大司機們要規範行車才能安全回家過年。

小説的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電影中的結尾,是劉培強中校引爆空間站點燃木星,犧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進發。而小説中的結尾則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兩派,“地球派”與“飛船派”,“地球派”主張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而“飛船派”則主張放棄地球,利用飛船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兩派打得不可開交,但最後“飛船派”卻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地球派”,關閉了所有的行星發動機,就在處死最後的5000名“地球派”的時候,太陽終於發生了氦閃,這時,已經晚了……

“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後一句話,也體現了人類是一種理性與不理性並存的'矛盾體。這也側面寫出了這時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了。

記得我是在一本科學類的報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當時就引燃了我對科學幻想的興趣,而報刊上只有短短的幾篇,而剛好從下一期開始我就沒有訂了,我恨不得將作者劉慈欣給“抓”到我的面前,給我當面講後續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記了這一本書,直到今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當拿出鮑仙發的那條推薦的消息,父母才答應。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流浪地球讀後感3

大劉和他的科幻小説近年來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科幻熱,尤其是在《三體1:地球往事》獲得雨果獎之後。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知道大劉也是源於《三體》。這部長篇小説堪稱一部有關人類未來發展的宇宙史詩。我個人認為,大劉在科幻小説寫作中擅長架構宏大的宇宙圖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這些在《三體》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這些獨有的能力也在我們今天要説的中篇小説《流浪地球》中被髮揮到了極致。

《流浪地球》已經被拍攝成了電影,而且將在二十幾天後的春節檔上映。從目前放出來的預告片來看,影片質量還是很有保證的。更有甚者,很多網友稱2019年為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希望這部即將上映的科幻電影不讓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談談《流浪地球》這部小説帶給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説主人公第一人稱成文的,可視為主人公一生的簡短傳記。我個人認為,這種寫作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很容易會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主人公的經歷。

首先,我需要提及幾點科學常識。星空中所有的恆星(包括太陽)都是通過核聚變獲取能量,轉換為我們熟悉的光和熱。具體到我們現在的太陽,主要是氫元素通過核聚變生成氦元素。隨着時間的推移,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會越來越少,而氦元素則會越來越多。於是總會有那麼一天,氦元素在太陽中心區域聚集,並引發氦元素的核聚變(生成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便被稱為“氦閃”。這絕對是太陽的災難日,因為伴隨“氦閃”,太陽將會釋放出相當於其正常狀態的百萬倍能量,同時其半徑將極大的膨脹,甚至超過目前的地球軌道。換言之,當那一天來臨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會被輕輕鬆鬆地抹掉。幸運的是,根據我們最新的科學理論,太陽的這個災難日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了,我們暫時不用擔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學背景是,在21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進一步通過研究建立的太陽完整精確的數學模型預測太陽的氦閃將在400年發生。而到故事的開始,已經過去了380年。在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了近乎瘋狂的自救行動。宗教完全消失,藝術等無用的學科近乎被廢棄,人類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實用技術上。

從常人的角度看,人類在太陽“氦閃”中存活下來最直接的方式應當全力發展宇航技術,進行星際移民。然而,作者大劉劍走偏鋒,堵死了這條看起來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簡單——人類尚不知道哪裏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沒有已知合適的選擇,人類最終會迷失於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類將面臨“誰走誰留”的終極倫理問題(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帶走所有人);技術上無法逾越的難題是,可長時間運轉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由於不知道到移民過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閉循環生態系統才能保證人類在長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後一點也是我們現實世界面臨的技術難題,各國都有相應的各種實驗(包括中國),但是這些實驗性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最終都會發生不可逆的惡性變換,變得不適宜人類生存。既然大規模星際移民這條路走不通,作者大劉就腦洞大開,給小説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條令人無比震驚的自救方法——直接將地球當成宇宙飛船推進到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約為四光年)。

人類採用這個自救方法的理由簡單到讓人無法拒絕——人類熟悉的環境,完整的生態系統,實施得當的話幾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機會。在小説中,這個自救方法依賴於虛構的“重元素聚變”技術,即利用普通的石頭作為燃料,建起上萬台高達上萬米的“地球發動機”,作為地球這個超級宇宙飛船的引擎。以此,人來將逃亡過程分為五步,分別是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和新太陽時代。顧名思義,剎車時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轉,以便地球發動機更好地加速地球——這一過程用了42年。逃逸時代,利用“地球發動機”給地球加速,不斷抬高遠日點,以達到逃離太陽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這一過程地球需要繞轉太陽15圈。流浪時代I,地球瘋狂加速逃離太陽系;流浪時代II,地球減速進入比鄰星軌道;新太陽時代,人類將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陽的光和熱繼續延續文明的發展。整個逃亡計劃將歷時約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於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此時的地球已經沒有了晝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帷幕,以主人公視角進入細節刻畫。首先,通過主人公遊覽地球,給讀者展現了冰凍海洋,與我們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黃昏,地球發動機等壯觀的景象。其次,逃逸時代就開始時,由於地球發動機使得大氣温度上升到人類無法承受的範圍,且自轉剎車過程也讓地球表面滿目瘡痍,地面已經不適宜人類生存,於是人類集體住進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現出了人類在危機時代淡化的家庭觀念和年輕人優先的生存觀念。可以想到,逃逸時代自然不會那麼輕鬆。地殼不穩定導致巖漿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時穿越位於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犧牲部分人從而拯救人類整體似乎總是重大危機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時代中每次地球運行到近日點時,人類社會中總會有太陽即將發生“氦閃”的謠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導了故事的結尾處的反轉。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後,“地球相對於四個世紀前沒有任何變化,過去的四百年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的傳言傳遍了整個世界。

於是,發生了理所當然的叛亂,無知的民眾攻佔了地球發動機控制中心,處死了地球聯合政府要員和執行地球航行計劃的科學家。然而,科學自有其嚴謹性,正當“勝利後”的人們集體慶祝時,太陽氦閃爆發了!於是,人類繼續執行着已故的科學家們制定的航行計劃,行進在流浪時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節。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大劉石破天驚的逃亡之法——將地球作為宇宙飛船,這也是這篇小説最為吸引人之處。大劉為我們構築了一個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視角是整個地球,並借用這個故事再次(同《三體》)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惡。此外,我想,大劉更想向讀者展示的是對於星空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放眼人類世界,每個人類個體可能都會以自己是某個團體的一份子而驕傲,或者覺得自己舉足輕重。放眼整個地球,人類整體儼然已經成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着這個行星的命運。然而,立足於整個太陽系,地球已經相當渺小,更不用説人類了。即使是在太陽系,人類的命運也承受着相當多的可能威脅,包括小行星撞擊,太陽的不穩定性(太陽輻射和地球臭氧層空洞)等等——這些威脅對於現在的人類,幾乎每一個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個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太陽也只不過是其獵户旋臂中一顆無比普通的恆星。是的,人類真的很渺小——渺小到無法將我們存在的跡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劉的很多科幻小説,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強調這一點,就是我們的渺小。

只有認識到了目前人類的渺小與無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學,敬畏宇宙。這種敬畏能成為我們發展科技,探索未知進而突破侷限的動力。正如我們經常所説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閃爍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銀河,無垠的宇宙,反觀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開頭所説,我們熟悉的太陽的氦閃遲早會到來。雖然目前最為成功的恆星模型預言這將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但是科學自有其獨特性,這也可能是由於人類認知侷限導致的錯誤理論。我個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真的發生,人來該何去何從。人類命運變化的影響因素確實是太多了,但是我想,應對所有這些可能發生的鉅變的最好方式便是,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渺小,懷揣着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發展科學技術。

流浪地球讀後感4

熬夜看完了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心裏很是觸動,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設定太陽四百年後會發生一次大爆炸從而走向毀滅,爆炸產生的能量會在瞬間將地球蒸發。

人類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時間內逃出太陽系去最近的恆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個問題。有人説應該拋棄地球建造宇宙飛船過去,但是問題是最近的恆星周圍沒有行星,有行星的恆星又太遠以人類的技術無法建造足夠支撐其到達的生態系統。

因此人類選擇帶着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在地球上建造發動機,人類搬進地下城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巖漿的不斷侵襲,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於到達逃逸速度,脱離了太陽系。

但是太陽卻沒有如期發生爆炸。不少人開始重新觀測太陽,發現太陽的數據同四百年前並沒有什麼區別,憤怒的人民感覺被政府騙了。太陽還是那個太陽,地球卻已七零八碎滿目瘡痍,人民開始質疑政府以至於叛變奪取發動機的控制權,想要重新迴歸太陽的懷抱。

當人們處死流浪地球計劃的政府人員的時候,太陽卻爆炸了,隨太陽粉碎的還有人類迴歸的希望。憤怒的人民變得沉默,帶着地球開始繼續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卻不僅僅是劉慈欣的想象力,也不僅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後所展現出來的人文情懷。

文中科幻僅僅是作為背景,人類的感情才是重點。當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點時,社會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着現在被蒸發也比忍受着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説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這是整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當男主參加運動會雪橇項目,一個人開車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馳時,放眼望去一片黑暗,連星星的光芒都不復存在,他甚至無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動,感覺自己就像一顆粘在黑暗這塊幕布上的小顆粒,無依無靠,動彈不得,孤獨就像一個大手將他緊緊攥住,他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園,未來一片灰暗,強撐的希望在這孤獨的黑暗中也一點點熄滅,這種絕望令人難以忍受。

最後還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亂想強行帶入的一點想法。

我覺得這本書描述的可以轉化成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人成長到某個階段總會意識到自己無法在父母跟前過一輩子,必須要出去闖蕩,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人類只能邁向宇宙。

出發前必須想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帶着父母給予我們的資源、人生經驗、做人道理之類的`上路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在社會上自己闖蕩?但是即使你選擇了後者,父輩對我們的影響卻早已深入骨髓,難以磨滅,我們只有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才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就像人類逃離太陽系也必須帶上祖祖輩輩生活的地球。

當我們終於踏上社會,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可能會在某個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會的打擊之後,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懷抱,家的温暖。於是,回家便像一顆種子深深的扎入我們的思想當中,經歷的磨難越多,受的委屈越大,這顆種子越是破土發芽茁壯成長,就像逃離太陽系之後的人類遙望仍然安靜祥和的太陽一樣。

終於有一天我們鼓起勇氣想要放下社會上的一切回家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真的已經回不去了。我們終將一個人孤獨的流浪在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一樣,出發了,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當然,縱使宇宙無邊,還是要抱有希望,萬一就碰到新的太陽(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這一大段,真的覺得劉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覺就像那些紅學家,簡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紅樓夢,紅樓夢生萬物一樣,啥事都能扯到紅樓夢,所以我也就是給大家安利下這本書,據説同名電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個樂呵就好。

流浪地球讀後感5

《流浪地球》是劉欣慈即《三體》後的又一科幻題材小説集中的一本,我是通過有聲閲讀的方式讀完這本書的(過春節了,其實最後還剩餘少小几頁沒看完,等幾天後把他看完,但不影響對整書的一些感想與感悟),感受着中國式下的科技幻想魅力,在他構建的世界裏遨遊,或是上天或是遁地,剝開無比奇妙下的幻想,對未來世界發展的設想、期盼、嚮往與擔憂,或許你剛開始會認為是一篇篇獨立分體的小短文,各有各的精彩,其實早已在各段內容中埋下了伏筆,以點創面的'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它需要通讀完一整個篇幅後才能明白故事的脈絡,我認為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章描述着前太陽時代人類對地球過度的窺探和資源的消耗,而使得後太陽時代的人類去漸變、適應、承受前者所帶來的災難環境。印象深刻的片段:

1、雖説科技技術在人類看來非常的牛B,但為探究跟弄明白自己無法理解和跨越的科學鴻溝,願意為未來科學獻身的一批走上神堂的科學家。

2、當最後一個人類開着宇宙飛船回來地球的時候,以為自己是最後一個人類的時候,地球已經由宏紀元進入了袖珍的細菌微紀元。

3、一位從西北農村出來的奮鬥青年史,他並不知道有朝一日自己會登上中國太陽,還能與霍金一起太空散步,我想也只有作者能想的出來,應現在的一句流行話語,“人生達到了高潮”,也不過如此吧。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並不知道前行和遠航的路已經有意無意的在下一個路口等着我們去開展與探索。與流浪地球光年時間的寬度和緯度相比較,縮短到現今的時間點人類的想法與認知是多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遊走在流浪地球的心路旅程是拓開對想象的顛覆前行中的一個有力支點,讓人有這個幸運和機會對科技科幻小説的一次暢享。本小説電影版已上線,特別期待通過電影的編排和視野呈現出小説中的中國科幻場景會是怎樣一番電影下的現實場景。文中最貼近電影氣息的是本書的最後一段很有畫面的代入感。

通過深入剖析和自己的理解:警醒着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呵護和珍惜身邊擁有的東西。比如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綠色的植被、或是人亦或是物,當這些寶貴資源、情感被慢慢消耗殆盡時,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麼的愚蠢和不可取,唾手可得的會不經意間讓其溜走而不自知,這都需要去反思和自省的。感知着心靈的觸摸,撫慰着腳下的熱土,時代的步伐在大刀闊斧,科技的創新在時空裏顛覆,未來的世界在想象裏奮勇前進,留下純真留下美好,又是另一番天地。

流浪地球讀後感6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候人們會發現,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餘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事業上擺人一道的權謀,業務上觥籌交錯的應和,錙銖必較的算計,低頭哈腰的唯諾,套路和苟且,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意價值,親情也可隨意捨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於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條長長隊列的'先後。

而人類的可悲,在於對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後得,只有在懸崖處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註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裏發現。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果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着眼人類不過短短几十載壽命的本身。

新西蘭就是這樣的世外桃源。忘卻其他,返璞歸真。《桃花源記》所述:“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太陽系的毀滅不過文筆杜撰,無法有切膚之感受。而新西蘭之旅,則可有身體力行之親歷。置身其中,才會發現“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不再是一種戲謔,而是值得頻頻點頭。

描述一個國家,無非美景、美食、風土、人文。但我覺得這些都不足贅述,只總結為這是一個尚“有問津者”的桃花源,是一個可以瞭解什麼是生活、生命,什麼是人類、社會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讀後感7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比鑽石更珍貴的東西。的確!當你身處絕境時,你最需要的不是水與食物,而是希望。因為當你失去了希望,那邊代表着你失去了一切。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幫你走出那漫無邊際的沙漠的動力。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讓你存活在滴水成冰的荒野的火焰。

希望是什麼?希望是幫你生存在荒無人煙的小島的指南。

在《流浪地球》這本書中,由於太陽發生氦閃的原因,是人類陷入了生存危機,但由於記憶遺傳技術的出現,使人類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於是造就了一份人類的逃亡計劃__流浪地球計劃。在這個逃亡之中需要分為五步施行__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1(加速)流時代2(減速),新太陽時代。這份計劃對於當時人類的科技來説這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但是上帝卻低估了人類垂死掙扎的力量__人類花費了整整42年的時間使這份計劃看起來不那麼遙遠。在這42年的掙扎歷史中人類由淺入深,有多到少,最終憑藉我們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十萬多個衡心級別推動器,完成了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一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這也許便是希望的'力量吧!

如果説希望是枚救人性命的仙丹,那絕望便是多人生命的毒藥。在那漫長的時間裏人類時時刻刻的處於逃亡的陰影中,流浪地球計劃在開始時候可以在人類的心裏埋下一顆希望的種子,但是我們卻忽視了一個致命的隱素,這份流浪地球計劃需要實行的時間太久太久了久到會使種植在人類心中的那顆種子悶死在胚胎裏,在這遙遙無期的逃亡之旅中有人始終堅守那份希望而頑強的生存着,卻也有人服用了失望的毒藥而化為一具枯骨。有人精神失常而是在惡劣的環境裏,有人厭倦了遙遙無期的逃亡之旅而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也有人認為聯合政府欺騙了他,而死在聯軍對抗裏。因此希望的力量更強大但也不要輕視了失望的毒性。

當故事接近尾聲時,人類也沒有到達半羅馬星系,地球也沒有遭到新的太陽環繞,環境也沒有好轉。有的只是在地球的某個地方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做了一個人類做了上千年的美夢,温暖的陽光灑滿大地,沉睡的空氣漸漸甦醒,給天空染上了藍色的圖料沉睡了千年的種子漸漸甦醒,從解凍的土地裏伸出了頭,給褐黃色的大地披上了一件綠衣。這場夢有人類的希望編制而來,從而繪製的一幅地球夢,人類夢。也許這絲希望便是人類在地球這個世紀飛船上生存下來的原因吧!

讀完這本書我收穫良多,我有時就在想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存活下來,是因為我們心中比其他生物多了份希望吧!也許就是多的這份希望是我們能在地球立足並強大起來的原因吧!所以説希望是人類最厲害的武器,也是人類最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讀後感8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人們會發現,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餘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價值,親情也可以隨意捨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於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條長長隊列的.先後。

而人類的可悲在於對生命的感悟,並不能致死地而後得只有在懸崖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註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裏發現。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着眼人類不過短短几十年的壽命本身。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保護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讀後感9

從《三體》知道大劉,看了一點點,篇幅過長還在閲讀過程中,同是雨果獎的《北京摺疊》也看到豐富的想象力和對現今世界的解讀。只有簡單涉獵科幻的經驗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劉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稱讚,雖沒三體精妙,但卻能有人之不能想,帶着地球一起流浪,厲害。只是在這流浪途中,似乎沒有了人情味。宏大敍事和全局觀念雖在其中,但大劉因為這更大的災難而放棄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當妻子面對丈夫的出軌沒有絲毫波瀾時,讓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個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這長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災難情感這樣的東西還是不會消失,不會不珍惜。也或許是大劉的短篇,沒有空間去展開這樣的情節。不,應該就是在這樣的描述中,他不抱有這樣的家庭觀念,心中因為有了所謂的全局觀念就捨棄了小情懷(但卻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愛情、後代……

對於瞬間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絢爛),以及對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鳴的。

流浪地球讀後感10

説實話,我是學渣。評論裏面各種物理學霸的科普其實我都不是很懂,雖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識。

小説很精彩,但我更喜歡電影的版本。

作為一個物理白痴,我只有以下這些感想:

1.如果我們當下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但這種優越的生活條件是建立在後代子孫痛苦之上的,我想我們這一代人也不會覺得高興。本書的男主提到,當他聽到那首讚頌太陽的歌時,想到將來他的第一百代子孫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星球,感動到流眼淚,即便第一百代子孫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孫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電影裏莫斯向全球宣佈“流浪地球”計劃宣告失敗時,裏面有的'人用槍自殺;有的人則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擁,度過最後的時光。我則握着我的愛人,試圖記住他臉龐上的每一根毛髮,每一條皺紋。雖然這只是電影,雖然還沒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結束時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着自己愛人的手,而且大家都還活着。真是太好了。

因為我是又感性,又矯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來,整部戲的內核就是在表達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問我死前我最想做什麼事?我想應該就是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讀後感11

我常常問自己我為什麼讀書,大概理由有三:消遣,尋找共鳴,瞭解異域文化。消遣可以説是最大的訴求,或許説很遺憾就算已經是成年人,閲讀小説還是停留在讀情節,於是就有了第二個理由的支撐,尋找共鳴。這本小説的人物,哪個我最喜歡?哪個更像我?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性格缺陷,我要怎麼變更好?當然對於讀異域文學,瞭解他們的文化也是一個大的出發點。大致相當於行萬里路,這對於一個囿於繁瑣生活,房貸,工作壓力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解脱。

那讀科幻小説是為了什麼呢?我不太確定。之前看過劉老師的三體,看得太快有一些趨於表面,看這本流浪地球雖然跟最近的口碑有關,但也是讓我沉浸其中。恢宏,想象力,學術詞彙,人類的未來,最重要的希望。我覺得這本書傳遞的最大的價值觀是人要有希望,或者理想。全本書「希望」 這個字眼閃現了人性的光輝。但對於書中主人公的人格,形象,我還是無法體會到一個豐滿的形象。或許這不是關鍵吧,對於科幻小説。

流浪地球讀後感12

得知電影要上映,搜索到小説看了一遍,氣勢很恢宏,人物形象不夠豐滿,這是我的初次感覺。

今天,看了電影,前面的鋪墊很長,故事也完全改變了,其實一開始我是失望的,但後面慢慢漸入佳境,到了韓朵朵通過廣播,要求增援那一段,我居然哭了。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雖然故事情節老套,但畫面唯美深邃,蒼涼悲壯,在3D的效果下,也令人動容。

回來後,又看了一遍小説,覺得修改故事也很正常,小説中的原故事確實不適合搬上大銀幕,用上這個故事,雖然是老酒,也算用了個新瓶。只是不知道大劉對於這個改編是否滿意?

再説句題外話,得知這篇小説是《三體》之前的作品,我不禁在裏面尋找它的影子。當我在大屏幕上看到大劉的名字時,我甚至為他感到驕傲,那麼多年的堅守,最後的成名,是多麼的`不易!可是,一個心中有着整個宇宙的人,應該不覺得寫小説和成名是最重要的吧?他的世界應該不只有賺錢和買房吧!但是,他肯定是願意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書的。

硬科幻,我無法企及的領域。我甚至已深深覺得能將自己寫的小説搬上大銀幕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而這小説,不是小情小愛,而是———硬科幻。

流浪地球讀後感13

在未來,太陽最終將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人類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進行星際移民,目標星系是半人馬座比鄰星。但是對於移民方式存在飛船派和地球派之爭。飛船派計劃人類乘坐飛船逃離地球,但是依照當時人類的技術,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由於飛船設計的太小,內部生態系統會失去平衡;地球派則計劃在地球上安裝發動機,使地球飛向比鄰星。最終執行了地球派的`計劃。

依照地球派的設想,人類的逃亡過程分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第二步,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到達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第三步,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衞星。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本文為處於流浪時代I的我回憶逃亡過程的前三步。逃離過程中一方面要應對地球逃離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挑戰,另一方面還要和飛船派進行抗爭,使得地球逃離計劃能夠成功執行。經過重重困難,最終地球成功逃離了太陽系,進入流浪時代I,加速飛向比鄰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長達兩千四百年的的漫長飛行。

流浪地球讀後感14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沒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劉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電影后又回來看了一遍小説。

電影中整體世界觀背景和原著相比幾乎沒有太大改動,人物和故事情節則基本可以説是再創造了,可以嘗試這麼理解:電影展現的是在逃逸時代Ⅰ中發生的事件——有一次過近日點時,地木距離過近引發災難,所以有了電影中的故事。

在看電影前,我的期待並不高(之前沒看任何預告片)畢竟載體不同,表現方式必然不同,表現出來的效果也自然不同,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走出影院後反倒挺驚喜的。

相比之下電影的視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機下的不同表現和選擇。

其實這點説到底和大劉是一致的。大劉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構建確實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體》、《帶上她的眼睛》還是《贍養人類》,故事包裹的內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處境。只是電影表現的稍微有點過度,以至於科幻有點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電影和小説的情感基調不同也是顯而易見了。

總的來説,光特效和場景就值回票價,節奏不拖拉,內容充實,沒有尿點,演技過關,略顯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節走向(比如誰要領便當)。總體觀影體驗良好。

不敢期待什麼科幻元年,只希望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現好一些,能帶動以後這個領域的投資。畢竟上一個有姓名的國產科幻片可能還是1988年的《霹靂貝貝》......

期待大劉的其他作品搬上熒幕吧!

流浪地球讀後感15

電影很棒,卻並不棒在電影本身,而在於其背後社會意義,開創性且完成得還不錯,便成就了票房奇蹟。

但我始終認為,文藝作品的社會意義不該高於其藝術價值。

很多人並不這樣覺得,覺得一定要有深刻意義要影響社會到什麼程度才能堪稱偉大堪稱經典。但是這樣的標準本身就太過於功利性,文藝作品給人帶來的力量不是標語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藝作品是給人以靈魂上的共振,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意識形態的'。甚至很多時候,文學作品是滯後性的,是在思想萌發之後才有相應的作品產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籍能有多大影響力,是我一直不認同的評價標準。

因此,電影並不讓我覺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電影過後反觀原著本身,卻讓我驚喜。深度比電影高出幾個等級,篇幅雖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體在文學敍述上的流暢性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對人類依然是一針見血,集體無意識下的憤怒被諷刺得淋漓盡致。地球派真的是錯的嗎?無法被證實。

流浪地球讀後感16

我睜開眼。

窗外的樹梢上響起鳥兒清脆婉轉的啼鳴,風撩起窗紗,微涼的手指撫上我的臉龐,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在我的桌上灑下斑駁光影,光線觸及到裝着琥珀色茶水的玻璃杯折射出萬千斑斕的色彩,深深淺淺地映射在牆面,像水波一樣盪漾開來。

我閉上眼。

行星發動機燃燒着石料的巨大轟鳴聲隆隆作響,重元素聚變產生的能量灼燒着空氣,將它變得像鐵水一般熾熱,卻又在遠日點變得比冰還寒冷徹骨,直徑一千米的等離子光柱衝向穹頂,將整片天空渲染成光芒刺目的鈷藍色,盡頭的大氣激起一層層的氣浪。

這場景震撼宏大,卻又攝人心魄、食人血肉、危險美麗。在這高達一萬一千米的發動機前;在這光芒耀眼、温度熾熱的光柱前;在這漫長的流浪之旅中;在這無邊無垠、廣闊無邊的宇宙中,人類渺小的如同希臘雅典衞城中神廟的柱子上的小小細菌。渺小如斯,脆弱如斯,只需一顆平凡的恆星帶來的氦閃,人類文明連同腳下的地球便會瞬間汽化不見。

這種認知讓我的靈魂為之顫慄,在自然的面前,人類無力到不堪一擊。

可是我卻不想睜眼。

我想在這破碎不堪的土地上重新看到玫瑰綻放,參天大樹、藍天白雲;想去解凍的貝加爾湖釣上一尾鮭魚,開一瓶伏特加喝得酩酊大醉:我想看着我們的孩子在綠蔭上奔跑,折一個紙飛機看它悠悠滑行。

我想要這地球活下來,陪着人類走到時間的盡頭。

所以才有了地球派的堅持,與飛船派的抗爭。大概是中國人骨血裏流淌着家的情懷吧,不同於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每個中國人在危難當頭,也要帶着家一起流浪。無論過程多麼艱辛,絕望與壓抑將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我們也會帶着你一起流浪。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這長達兩千五百年的流浪之旅會將你變的面目全非,可是我們沒有其他的`選擇,宇宙的洪流要將我們擊垮,你可知否?

但在這漫長的流浪之旅中,變的面目全非的不僅僅只有我們的家,更有我們自己。宗教在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不會再有男女為了愛情而痛哭流涕,夫妻之間形同陌路絲毫沒有恩愛可言。在每天亡命的恐懼下無人再關心生死之外的任何事情,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對待這些多餘感情,就像是賭徒在盯着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喝口水一樣。可是這樣的人,還能算得上是人嗎?

我沉默着,地球沉默着,無人能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或許答案是肯定的,當半人馬座的恆星的光芒照耀地球,百花盛開的時候。或許答案是否定的,孤寂漫長的旅程會將人類打磨成一堆沒有感情的碳基。

但是我們註定要流浪,因為這是唯一活下去的希望,不管它帶來何種巨大的災難,我們不能回頭,從制定計劃的第一天起,人類就再也回不去了。唯有前進,才有曙光。計劃就算漫長那又能怎樣,後代的子孫沒有窮盡,人類總會抵達新的家園。

我們選擇希望。

到那個時候半人馬座的恆星帶來光與熱,凝結的空氣重新汽化,凍土開始解凍,青草鑽出地面,花朵掛上枝頭,鳥兒開始歌唱,藝術與文學得以復甦,貝加爾湖的冰化成了水,我們可以相約去釣鮭魚,去成都吃火鍋,看着孩子歡笑成長,看着愛人笑靨如畫。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吧,流浪在這星辰之間。無論面向何種困難,我們都不能放棄,活下去。

這顆流浪星球,教會我堅強。

我睜開眼。

地球依舊光輝燦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