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説新語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來源:文書谷 5.58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世説新語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歡迎大家分享。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

《世説新語》作者是劉伶,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留下的詩篇流傳了千古,為人生性放達任情,與阮籍關係頗密,是為摯友。身為劉伶摯友的阮籍作為竹林七賢之一,想必擁有着世人都知曉的高尚品行和節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與劉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為西漢時期豪放不羈的代表人物,與他一同出現的往往是不行於禮,品行不端。這種性格除了表現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現在了他的為人處事中。

按照古人的習俗,親近之人去世之後是需要進行服喪,以表達自己作為子女的孝心和悲傷,通常服喪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間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則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親去世後,阮籍並沒有按照這個規矩進行,仍然參加宴席,並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晉文王宴請眾賓客時,阮籍一如往常的參與,何曾覺得這樣不得體,是不孝,並告知晉文王讓其罷免阮籍的官職。晉文王沒有這麼做,反而維護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懷念母親嗎,並不是,他只是不善於表達,沒有把自己的悲傷表現出來,在《世説新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寫阮籍知道母親去時候的表現,“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哀嚎一聲,並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長時間,這種悲傷並不假,是當時大多數人都無法比及的,那種流於形式的孝子行為,真的要大力推崇嗎?那種悲傷可能就不會是悲傷了,只是向世人證明的一種形式,形式上的悲傷遠比實際的悲傷更為不恥。

阮籍的內心是悲傷的,卻也是慶幸的,他可以在母親在世的時候盡孝,而不需要再母親去世的時候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悲傷,他無疑是豪放的,更是灑脱的。只是他的行為在當時並不被認可,只能在後世被我們稱讚,着實可悲可歎!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2

《世説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一本書。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讀了《世説新語》裏的一篇文章。這則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的反對。王朗不解地説:“正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華歆最後答應了。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又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説:“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世人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作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現更貼近喜歡的答案。但是,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那個想拋棄那個人的真正寡情人卻是王朗!關鍵時刻,心裏只想着自己,沒有責任心,太自私。而華歆,雖一開始拒絕,但一旦答應了就堅持到底,這説明他既是一個重誠信、守承諾的君子,又是一個遇事深思熟慮、穩重靠譜的人。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是説,只有合理的的承諾,才有實現的可能。承諾之前必須深思熟慮,量力而行,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輕易許下承諾;而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負責到底,因為承諾即意味着責任。

生活中,我們也要像華歆一樣才行,做一個有責任心、敢擔當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3

《世説新語》是一本“奇書”,記述了後漢至南朝宋年間奇聞軼事。全書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篇,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小故事,卻藴含着很多很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荀巨伯不棄友》這一篇。

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胡人攻打這片城池。友人讓荀巨伯離開,但荀巨伯卻執意留下,不願苟且偷生。胡人詢問荀巨伯留下的原因,荀巨伯説:“我的朋友負病在身,我不忍心丟下他離開,寧願自己代替友人去死。”胡人聽罷,便撤軍了。這座城池因此而得以保全。

友誼的文章我讀過很多,但這一篇卻讓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一份很“重”的友誼竟然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堅守信義、對友忠誠、捨生取義,並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是我們所尊敬的,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則寓言,讓我更深地體會到了友誼的“重量”。

一隻羊在爬山時把腿摔斷了,它請求驢把它揹回家,驢提出要十斤山芋才肯背。牛見了,一句話都沒説,就把羊背了起來。驢問牛,羊給了多少斤山芋。牛説:“千斤,因為友誼的分量重千斤啊!”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顯示出很多人友誼的脆弱和膚淺,表面上看起來“甘若醴”,其實經不起任何考驗。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正是因為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上,這樣的友誼,才是君子之交,重如泰山。

交友當交荀巨伯。如鍾子期和伯牙,如鮑叔牙和管仲……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4

古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世説新語》就像無數寶藏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世説新語》敍事簡明,精煉生動,為小品文之典範,詞彙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説,對後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讀《世説新語》,總是囫圇吞棗着看,有些字詞的意思也不是很瞭解。後來,作為“小書蟲”的我被《世説新語》中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發仔細起來,遇到不懂的詞句也會耐心的查《古漢語詞典》。大部分文言文不僅有趣,而且也帶着許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王朗卻説:“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來強盜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説:“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為了這一點。既然允許他搭我們的船,怎麼可以因為情況危急便把他扔下呢?”於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而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5

國中時聽説劉慶義的《世説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説: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並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到達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韓非子》裏有一個小故事説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為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説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打開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歎:“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説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説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於字句的解釋、不拘於時代的考量、不拘於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説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6

最近,繼龍應台的“人生三書”後,我們班又讀完了《世説新語》。它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説。它主要記敍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説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着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着奪目的詩性光輝。

它由36個主題作為一章的標題,分別是:德行、言語、政治……,每篇裏都有數量不定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雖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卻也引人深思。我讀的時候,有許多故事都沒讀懂。故事中有許多人,他們説的很多話看的我雲裏霧裏,可能這就是它的高深之處吧。

書中經常會用到許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這些很多都是在《言語》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讀到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在這個故事中,鄧艾聽到文王的問題後,鄧艾有一點不滿的情緒,但是很鎮定,他沒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結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變成一條搖頭擺尾的狗。偏偏鄧艾讀過一點書。他説:“鳳兮鳳兮,也就只有一個鳳。”這個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尷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説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世筆記影響尤其大。《世説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範已深深地紮根於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7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恆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詣見料視財務物,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麓,着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歎曰:“末知一生當着幾量屐!”神色閒暢。於是勝負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貪財,阮遙集愛好木屐,都是經常自己籌劃管理。同樣是一種毛病,可是還不能由此分出兩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裏去,看見他正在清點查看財務,客人到了,還沒收拾整理完畢,剩下兩隻小木箱,便放在背後,側着身子遮擋,心神無法平靜。又有到阮遙集家裏去的。看見他正在親自用口吹火給木屐塗蠟,因而歎息到:“不知這一輩子會穿幾雙木屐!”神態安閒自在。於是兩人的'高下才分出來。

讀完這一則我不禁為祖少士的毛病而笑出來。錢乃是身外之物,人死了不能把錢帶走,人活着也不能把錢看的太重。錢雖然是人人都渴望的得到的東西可是不能把每一塊錢都看的十分重要

那樣的話將會先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再把別人搞亂。這就成了得不償失。不僅會搞亂生活而且還會有偷盜的心裏總覺的不滿足。這樣最後還會害了自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們喜歡錢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我們要學會以一種視金錢如土的方式去看待金錢。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人把金錢當作一種工具去做壞事。收買人心。錢會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錢畢竟不是萬能的。所以還是讓我們以一種正確的心態去正確的認識金錢不能夠被金錢所迷惑不能被金錢所利用。

我們只有正確的看待金錢才不會讓生活被金錢所搞亂。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8

看到《世説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甚至認為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並非如此,據説《世説新語》編於南北朝時期,是一本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終於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收錄故事嗎?怎麼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並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來《世説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個章節都記敍了一種思想或行為,收錄了一定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標有註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閲讀了。

那麼,《世説新語》都講了些什麼?它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許多我從來沒有聽説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穫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也許會後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首先,這本書編得非常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而且它把諸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讓人查閲起來很方便,一目瞭然。

其次,它通過故事傳播着道理,看着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就會明白,哪些人是學習的典範,哪些人是“負面教材”。

最後,這本書讓我收穫了許多知識,不僅讓我認識了歷史,還讓我學到了古文。古文讀多了,就會慢慢發現其中有的規律,進而瞭解了古文的規格與韻律。知道了古文的字代表什麼意思。這樣一本好書,誰會不喜愛它呢?

《世説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有想到歷史遇見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識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來讀這本好書,感悟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9

這篇《世説新語》的精選文章,仍是《課外閲讀》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紹了“五則”古人言行舉止的精彩之處,向我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五則打上雙引號的原因是:題目是五則,故事只有四則……)

第一則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楊修”,講的是楊修與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而楊修馬上想到了這一題的答案“絕妙好辭”,曹操則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來。第二則故事是“為友捨命的荀巨伯”,講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賊攻城,荀巨伯卻不願棄友求生,還用自己的義氣與勇氣讓賊兵撤退。第三則故事是“巧對妙答的鐘士季”,講鍾士季去探訪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鐵,旁若無人。鍾士季見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問“聽了什麼而來,看了什麼而去”,鍾士季答“聽了所聽到的來,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後一則故事是“詠絮才女謝道韞”,在謝安問“白雪紛紛像什麼”後,侄子回答“在空中撒鹽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謝道韞的回答則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説它像柳絮憑大風而飛起”,不妙嗎?

這幾則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語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義氣展示他們的勇敢,但不管怎麼説,智慧需要學習,勇氣需要鍛鍊,所以説,只要現在開始學習、鍛鍊,也許我們也會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在一定的時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0

世説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編寫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説,全書分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篇,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則小故事。記述了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兩百多年間士族階層的言談風尚和瑣聞軼事。

每一篇短小的故事都藴含着許多道理,和古人的智慧。故事中不僅藴意深遠還描寫的非常生動,運用了比喻,誇張等手法把每一件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講述了陳太丘與一位朋友約定中午一起出行,友人沒有按時預約,陳太丘只好獨自出行,去後朋友才趕來。當從元芳口中得知,他父親已經出行之後,友人勃然大怒,破口大罵。元芳指責友人不守信用,不講禮節。友人聽後慚愧不已,想去拉元芳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芳頭也不回的進了家門。元方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的爸爸辯護,指責了友人的無禮,但是元方最後連頭也不回就進了家門,這又是對長輩的不尊敬,元方在指責友人無禮自己卻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所以我覺得元方應該寬容原諒那位友人。

世説新語的文章多麼令人深思,看上去覺得合乎情理的做法,但是仔細想想又不對,有一篇寫道兩人一起做事一人總是三心二意最後另一個人都不願和他做朋友了。這篇則用小小的兩件事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行,也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

在看完世説新語後,我對事情的思考變得細緻,原本自己做事馬馬虎虎,現在改進了許多。這本書對我影響重大,裏面許多小故事令我難忘。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1

今天早上早讀結束後,趁着媽媽還在做飯,我從書櫃上把《世説新語》拿了下來,先從喜馬拉雅上聽了別人的範讀,然後我把自己不會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後才用媽媽的手機錄的講書。

我已經堅持講《世説新語)六天了,今天我讀了一篇小古文,講的是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兩個一起在園中刨地種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看見之後並沒有什麼反映,繼續刨地;而華歆卻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詳片刻後又扔了。之後又有一次他們坐在同一張席子上面讀書,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車從門外經過,管寧依然在認真的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看,等他回來之後管寧割開了席子與他分開並説:“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過這一則小故事我們也發現了管寧,華歆這兩名主人公對金子與熱鬧兩件事的做法。雖然面對金錢的誘惑都選擇了放棄,但是華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強的管寧,誰能面對金錢而視為糞土呢?相信我們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寧一樣。在看書時聽到一點動靜就想出去看看怎麼回事,這一點直接就説明了華歆當時在讀書的時候心不靜,這也讓他與管寧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們以後在挑選朋友的時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説新語》這本書,是一本特別好的書籍,裏面全部都是一個一個富有滿滿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譯,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薦大家去閲讀。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2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過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在等候他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遠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的説:“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先走了。”元方説:“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着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的走進家門。

為人處世應該講理守信,想友人那樣自己不遵守承諾卻還反怪太丘不守信,還對着太丘的孩子大罵其父真是不該,元方的做法讓友人慚愧,沒曾想自己竟還不如一個孩子懂禮。

兩則故事中,第一則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義”字,第二則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信講理。聰明人都明白,我們應該向那種重情重義的人看齊。

《世説新語》有許多小故事組成,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幾行,但讀起來有如微小説,善於抓住人物特點。寥寥幾字卻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態、動作等內容,言簡意賅卻又意藴深長,值得大家思考。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3

光山話有句方言叫“談玄”,意思是打妄語,説一些不切實際話,但是在《世説新語》中,談玄卻是一種坐而論道的高雅行為。下面我們進入魏晉時期的“朋友圈”,對這羣“談玄”的人,一窺究竟吧。

《世説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説”的代表作,為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説。從《世説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為風尚,而玄學正是以道家老莊思想為根底的,道家思想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該書詳細的描寫了魏晉士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能深究內容史料性的嚴肅真實,在九品中正制的調節下,人物獲得的社會評價等級決定了他所處的社會階層和地位,進而影響到生前富貴與身後名譽,所以全書基本上都是品評人物的內容,有些是別人口中説出來的,有些是人物本身的行為反應的,不一而足。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橋段,比如“皇帝得子請客,大臣説咱們也沒啥功勞的,您還請吃飯,皇上笑道,我生孩子怎麼能有你的功勞呢?”“王藍田吃雞蛋的故事”“卿卿我我、性情中人”的由來等等,劉義慶可謂是當時文人圈中的段子高手了。

有意向讀這本小書的話,還是建議讀燕山出版社或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小冊子本,註解不囉嗦,直取原文,這版本我已刷了七八遍了,是愛不釋手的一本書之一。想要深一些的瞭解魏晉人物的背景故事,可以買一本三聯書店版本的,細細讀來。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4

這個暑假,我讀了《世説新語》一書,它用清新簡練的語言刻畫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羣風流雅士的形象,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部作品。

《世説新語》裏面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則,讓我印象深刻。它記述了孔融被捕,其他人都躲進房裏,只有兩個兒子還在外面玩耍,孔融害怕他倆受牽連,誰知兩個小孩用“覆巢之下無完卵”之理來回應父親。不久之後,兩個兒子果然也被逮捕了。

“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句話説得真好。國家相當於“巢”,個體相當於“卵”,國家有難,人民就有難,兩者息息相關,有國才有家,因此我想到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正如近段時間的中美貿易戰,美國繼續他們的大國強權政策,對我國施壓,對華為實施制裁,幸虧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製造”一直在振興科技方面做到“匹夫有責”,多年排除艱難、一直堅持發展科技,如今終於可以在危機來臨之跡拋出各項震驚國際的科研成果與美國作出抗爭。於是,華為勝利了、中國勝利了。

不僅大企業,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多想想能為國家奉獻什麼,不要那麼冷漠自私、事不關己。現在的我雖然還是孩子,但我也懂得飲水思源,努力學習,我相信現在我努力學習,將來也一定能我的祖國。“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5

讀完《世説新語》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這兩篇都是講“孝”,但完全是兩種風格。

一四講的是王祥的繼母很恨他,他卻愛繼母,當王祥得知繼母恨他時,他竟然求繼母處死自己。我認為這種孝,太過頭了,一個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是因為繼母恨自己,僅僅為了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這還算是“孝”嗎?王祥的繼母如果沒有醒悟過來呢?這世界上又會少一個智者嗎?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繼母已經暗中派人去砍他了,這麼一個惡人,敢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處死的。那時,這個所謂有孝心的人,豈不是成為一個很做作的、會被後人笑話的人了嗎?

相反,我認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過頭的“孝”。

故事講的是陳遺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他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隻口袋,把焦飯放在裏面,回家送給母親。後來,他被迫去打仗,那幾鬥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到軍隊裏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戰敗時餓死了,只有陳遺靠着焦飯活了下來。陳遺把送給母親的焦飯在戰敗時吃了,這是對的,不然他怎麼活下去。但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認為,如果陳遺硬是要把飯給母親,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樣。吃了那些飯,既能讓別人知道他很孝順,又能使自己活下來,這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王祥一樣做作?這才是“孝”。

我很讚賞陳遺的“孝”,不喜歡王祥過頭的“孝”。這就是我對“孝”的看法。

世説新語的讀後感16

《世説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並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後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後來由於戎衞北境侑功,賜爵為關內候。這裏“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祂贖了出來,不久後又任命祂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這茖故事時,並沒什麼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首先,祂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可以説是對劉寶侑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茖人情。這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祂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為祂人曾侑過什麼過錯或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而一直對祂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祂人身尙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侑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們應侑的是積極向尙、改正錯誤的態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