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必備15篇】

來源:文書谷 2.57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讀後感【必備15篇】

《邊城》讀後感1

沈從文在説起《邊城》的寫作動機時這樣説道:“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出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説通過描寫翠翠與大老二老之間的愛情悲制向我們展開了一幅由人性而展開的畫卷。

説起愛情總有這許許多多的悲劇,似乎愛情就應該是悲劇。《邊城》就是一個愛情悲劇,邊城的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最終也以悲劇結尾,説起來也只能是人性中的自私才最終導致了這結局。

二老的離去釀成這場悲劇而二老離的主要原因無非有三,一是大老的死。大老是一個善泅水的人,最終卻死在了水裏,我個人認為故意死的可能性很大,而他死的根本原因卻是得不到翠翠。

在有和二老的競爭中二老原本已經商定要與團總的女兒結婚卻出於自己的私心不願放開翠翠,這樣的私心使他與大老競爭最終勝利,卻不科最終使哥哥死在水中。二是父親的不同意。只要二老娶了團總的女兒就有一座新碾房,是這樣的利益激起了順順內心的私慾,使他不同意二老娶翠翠,最終二老出走,得不償失。三是爺爺不理睬。爺爺一直都希望翠翠嫁給大老,讓二老覺得“這老頭不痛快”,這也是出於私心——要把翠翠嫁給更好的人。他對二老並不瞭解,他覺得大老好就要翠翠嫁給大老,這也無非只是他的一已之私罷了。這一樁樁一件件最終壓在了二老的心上,他不堪重負,遠走高飛,這也直接導致了愛情悲劇的發生。

古人荀子就認為人性本惡,他或許是對的,縱觀歷來的`愛情悲劇,都是由於人心中的自私才釀成悲劇。《孔雀東南飛》中,是由於焦母的內心對財富的貪婪使她變得自私自利,絲毫不顧兒子的感受將兒媳掃地出門,最終一無所獲。《梁山伯與祝英台》中也大抵與《孔》相仿,而在李商隱的詩《馬嵬》中,訴説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也是由於唐明皇的自私——活下來,最終使楊貴妃香消玉殞。《詩經》中的名篇《氓》等無不體現出愛情悲劇似乎大都由於人心中的自私釀成的,這是人性中的惡。

誠然悲劇也不只有愛情,但另一種悲劇中卻也透露着人之初性本善良。三國時期蜀國君主劉禪不甚重用,在諸葛亮死後讓他的國家最終走向了滅亡,亡國之日劉禪大開城門,不戰而敗。這對蜀國、對劉備、對諸葛孔明來説莫不是最大的悲哀。無疑,這是一出悲劇,但誰又知道劉禪不是為了讓百姓免於水火、免遭戰亂而開的城門呢?也許釀造這場悲劇的劉禪胸中懷着人間大善、黎民白姓呢?這也許是他那不為人所讚頌的人生中,做的最正確的決定。

文學大家、精神巨人司馬遷慘遭宮刑,這就等於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但司馬遷最終完成了文學鉅作《史記》,在這人們悲劇中讓他堅持了下來的原因是對夢想的執着,是對蒼生的惦念,他要寫出一本兼具文學性和歷史性的史書,讓百姓更加了解歷史,瞭解過去,他胸中亦懷着人間大善,天下蒼生,這是人性中的善,是在悲劇中的黑暗中迸發出的善的光。

從各種悲劇中可以看出人性是亦善亦惡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胸懷所反應出的善惡是不一樣的。文學作品中的悲劇大多高於生活但也是對生活抽絲剝繭之後體現出的人的本源。人表現出的善不一定能造就喜劇,一如《邊城》。而人表現出的惡也不定都要釀造悲劇,如張學良無惡不作,卻也在國家生死攸關之際,逼蔣抗日,這一壯舉放變了歷史走向,使事態向好的發展,這也實為一出“喜劇”。

所以,是喜劇是悲劇最終也是要看其本性是善是惡。

《邊城》讀後感2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

《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

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着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着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着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

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醖釀的。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

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邊城》讀後感3

《邊城》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無聊時我也是隨便拿來讀讀,可是當自己靜下心來讀時就被小説中的情節吸引了。當我真正的把《邊城》這部小説讀完後,卻讓我心靈為之顫動回味無窮,小説展現了那一方山靈水秀 天人和諧的邊陲小鎮裏,時時處處洋溢着淳樸,正直的人性美。

在這部小説中,沈老用很多的筆墨來描寫小城的自然風景,為小城營造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這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了小城中人們的樸實熱情的性格。這裏沒有名利場的硝煙,沒有商場的變化莫測。有的只是淡薄名利 誠懇老實的人性光輝,也許這正是沈老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裏。用他自己特有的生活經歷和感受陳述着邊城一個美麗的淳樸的.故事。內心純淨澄澈也表現出來邊城生活的單純和寧靜,反映了湘西山民淳樸善良的人性美。《邊城》的人物是沈老人性理想化的體現者,都坦誠 質樸充滿人情。翠翠天真善良 活潑可愛,老船伕正直淳樸 堅誠實,正像作家在小説中寫道:“這些人既重義又能守信自約,既便是妓娼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紳士還更能相信了。正是作家人性理想和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張揚,《邊城》理想社會是在“人性美”的基礎上建起來的。在小説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對於人類淳樸美麗的永遠傾心,對於健康誠實的讚頌,對於愚蠢自私的極端。

淳樸的愛情,善良的人。在沈老的筆下,用那樸實的手法寫出一個真實 美麗的愛情故事。探索了少男少女間最純潔的愛情和生活關係,把人的情愛和智慧相結合,揭示了人類社會那真摯的一面。在沈老看來愛情是生命得以優美健康地延續的唯一保證,因而在《邊城》中,生命的樂章是藉助翠翠和二老纏綿排惻的愛情故事而出的。在這部小説中有與現代文學史上的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同樣也是展示了沈老獨特的審美態度和個性的處理少男少女間的愛戀,在沈老的小説裏沒有婦女解放的現代意義,也沒有衝破封建家庭追求自由戀愛的主題,更沒有追求個性解放,人價值的新女性。也許沈老要肯定的是人性,是以本能慾望為前提的自然淳樸的愛,這種愛是人與自然融合後的生命體現.正是這份人與自然的融合讓生命能在愛情中找回了自然之美;翠翠的聰明 善良純潔具有美的體態和温和的脾性, 二老勤快 大方 英俊 勇敢 強健,他們彼此相愛,相互鍾情;他們的相愛的基礎是發自然的天性及淳樸的品性,是邊城人純潔的愛與美的化身.雖然彼此也曾誤會和鬥氣,可是翠翠也依然在綿長的等待,或許正直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因為這才是自然淳樸的愛.

同樣在《邊城》中也潛隱着人性的悲哀,似乎沈老在創作《邊城》目的,是在於發現美的人性,闡述美的人性,頌揚沒的人性。但是在小説中籠罩着一種似霧非霧的不開也抹布去的陰濕和悲哀.總是覺得作家有點強顏歡笑;景物雖然很美,人們那淳樸的人性美也很真。可也還是隱隱有一種淒涼。

在《邊城》中我看到了沈老理想世界,可是當我離開小説回到現實時;抬頭看看今天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感覺到那《邊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傷,在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住慣的我們似乎少了許多,生活中的人與人 人與物 物與物也不在有温情,或許這樣的社會註定要用名與利來衡量人與人的感情。

《邊城》讀後感4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邊城》讀後感5

人心的質樸彙集成民風的淳樸,這動人“二樸”又編成一座桃源之城,朦朧多姿。

——題記

沈從文先生用清麗之語編繪出一座桃源之城。萬分細膩的感情似水流入心田,時悲時喜,有美又醉,如夢如幻。即使早已掩卷,《邊城》里人心之樸和民風之樸卻如何也不能忘懷......

《邊城》裏,城景不醉人人自醉,民姿不動人人卻動。這裏“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吊腳樓四處,白塔聳立,鳥語花香,山清水秀,遠離喧囂。這裏是一羣“沒有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兒,有堅守二十年為人渡船的老船伕,有錢而不吝財的船總順順,有真摯的手足天保儺送。這裏春風沉醉,這裏綠草如茵。

城裏的主人公翠翠一生,由悽美開場,又以悽美落幕。她的父母雙雙殉情,從小同爺爺相依為命。她大概是自然的女兒:一雙被茶峒山水滌淨了的碧玉眸子,一顆伴着白塔碧溪成長的如水赤心。她“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宛若“小獸物”般,帶着人性至美灑遍邊城。

她的靈魂質樸無華,不爭強好勝,又不自怨自艾。純潔而美麗,真誠而無華。與爺爺渡船的.歲月匆匆,那艘舊船承載着翠翠無父無母的辛酸;承載着翠翠端午初識儺送的心事;承載着翠翠失親之心痛,失愛之心苦;承載着暖陽、喜風,悲雨和驚雷。而這自然之女承載着邊城人性之美……

這樸素的城中啊,沒有爾虞我詐的交易,也沒有鈎心鬥角的爭奪,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真摯的關愛和淳樸的民風。翠翠的爺爺,那任勞任怨的老船伕進村時,賣肉的送肉,賣菜送粽子,賣酒的送酒,好不淳樸熱情!那船總順順有錢而不吝財,儘管心愁雙子受翠苦,仍是願意接失去爺爺的翠翠注入自己的家中。那天保儺送,儘管身出富門,卻“不驕奢,不浮華,不倚勢凌人”,遇事共理,情且至深,願為了那份心中的感情放棄碾坊之誘。怎能不叫人嚮往這樣的風氣,這樣的城市,這樣的關係呢?

人心質樸,一城心至樸共築民風質樸;如是,人心至上,一國心至上共圓強國之夢。“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是,只要人人懷一顆真誠之心,必將身處邊城而無心牆!

兩千多年前的孔孟之説——仁愛孝道,兩千多年後的大眾潮流——手機網絡。當那個“長大後想做什麼”的答案從做一名教師變成擁有一棟別墅,從成為一名發明家變成一名“任性土豪”;當父子閒談的話題從名言名著變成股市漲跌,當母女飯後傾心從十萬個為什麼變成商業盈虧,試問,又怎麼會在物慾橫流的當代存正己之心呢?當圖財勝情的商業交易,鈎心鬥角的明爭暗鬥的“優良傳統”被繼承,又是該喜該憂呢?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無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衞心底之赤誠,守一方之淨土。明有夏言,盡見人心之叵測,官場之險惡。他深知無權難以興國,便選擇默修養性,決心以惡制惡,以暴制暴。終身居內閣首輔,率領大明朝步入盛世,國泰民安,天下太平。舉世混濁,唯我獨清。夏言真正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富貴可求,取之以道,不也是君子嗎?

也許邊城只是山中桃源,也許邊城只是理想一隅。世事難料,選擇在己。願以心之質樸真誠,風之淳樸真摯共編世內桃源,共築邊城。

《邊城》讀後感6

邊城,是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沈從文的一部頗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説,想要了解沈從文,就要讀邊城,想要讀邊城也一定要知道沈從文的故事。

沈從文,鳳凰古城的一個奇蹟。他自幼就陶醉於水的聯想中;“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説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考,水對於我有極大的關係。”沈從文與水確實有着不解之緣,就像這邊城,是發生在水上的美麗而哀傷的故事。他説;“我在那條河流邊上住下的日子約五年,這一大堆的日子中我差不多無日不與河水。走長路皆得住宿到橋頭與渡頭,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濕的。”

邊城中的故事是水邊的故事,故事中的文章常用水來當背景,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為作者在水邊船上所見人物的性格。整篇文章表達了沈從文先生從鄉下跑到大城市,對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對城裏人的“庸俗小氣市儈自私”深惡痛絕,這引發了他的鄉愁,使他對故鄉尚未完全被現代化物質文明所摧毀的淳樸民風十分懷念。

邊城中的翠翠,是一個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天真善良,温柔清純。有對爺爺的體貼,對愛情的羞澀,對情感的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的都是愛。從她的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邊城中的老船伕,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淳樸,堅韌,樂觀,慈祥,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身為老船伕,他把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職和最大的快樂,年老力衰了,依然樂吃不疲;作為祖父,他把自己的孫女當成掌上明珠,精心的關愛,呵護她,他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女兒的哀思,可以説,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的老人,但通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單。邊城中的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的粗魯爽直的.一面,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老大的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知道自己的弟弟也愛翠翠,他便懷着複雜的情感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敗的落寞。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説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邊城是典雅性與口語化相結合的一部藝術盛演。與鳳凰古城恬靜美麗相應的,是沈從文恬淡詩意的語言,沒有喧囂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只有“語言的親切”。但那些看來不用心的修飾的句子,卻是以自然為最高修飾原則,以恬靜之美為最高美學風範,就如在邊城中,典雅性與口語化自然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

沈從文説;“我是天生就有一種理解女子的心”。邊城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成就是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寫,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十分透徹,貼切,以至於有人感歎説,沈從文是個男的,怎麼能夠把女孩子的心理琢磨得那麼透!文中多處寫到了翠翠對愛情的矜持,害羞而又怦然心動的細微心理。反應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了一個青春少女躁動不安的心理。

邊城是翠翠,老船伕等等的邊城,也是我們渴望進入,卻又害怕進入的邊城,給自己的心找一個邊城,還自己一份夢的畫紙,邊城,由我們自己編寫。

《邊城》讀後感7

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一個簡單質樸的故事,有淡淡的憂傷和些許無奈,把我們帶入一個湘西邊境的小山城。《邊城》講述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有翠翠與祖父的摯愛親情,有儺送與翠翠的純真愛情,還有鄰里鄉親的淳樸民情……

十七年前,翠翠的母親同一個屯防軍人發生曖昧關係,軍人不願違背自己的責任,而翠翠的母親也無遠走的勇氣,於是他們都選擇了離開人世。祖父含辛茹苦將翠翠撫養大,每天管理渡船,不厭其煩地過渡來來往往的人。翠翠則很懂事,每次都給祖父幫忙,有時乾脆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這一老一少相依為命,這份濃濃的親情是難以割捨的。祖父在一個雷雨夜去世,翠翠絕望的眼淚觸動了我的心絃,讓我想到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每一個做子女的都應該好好珍惜父母長輩,善待他們,回報他們。

翠翠的祖父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來回回渡了多少人。年紀雖然那麼老了,但骨頭卻是硬硬的,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同這樣的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不求任何回報。代替了天,使他在太陽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太陽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和太陽同時離去的,是那個近在他身旁的女孩。他唯一的夥伴是一隻渡船和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是那個女孩。當今社會有多少人會不求回報地為他人服務,甚至是一輩子呢?不考慮工作對自己本身的意義,只是單純地履行自以為是命中註定的義務,我想我也做不到這樣。的確,時代不同了,但我們至少可以對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努力做到最好,能幫別人的時候就幫一把,讓人們行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時還能嗅到人性的芬芳。

文中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都喜歡天真爛漫的翠翠,順順託媒人到翠翠家為天保提親,可翠翠喜歡的是儺送。兄弟兩人夜裏在山頭輪流為翠翠唱情歌,以求打動她的芳心,但翠翠是那麼的羞澀。後來天保不幸溺水身亡,儺送帶着深深的自責遠行了,而翠翠還在守着那隻渡船。那個在月光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愛情故事,是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像緩緩流動的溪水那樣澄澈透明。每個人都渴望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但是沒有美好品德作支撐的愛情是難以長久的。沒有任何目的,單純地喜歡一個人的感覺是很美妙的。

其實,邊城裏的人們都是很質樸的、很有人情味的。船總順順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的家境很好,但是從不炫耀,總是很低調地為人處事。誰家有困難了,他就主動去幫忙解決。祖父去世後,只剩翠翠孤身一人,順順看着可憐,就請翠翠去家裏住,只是翠翠不肯去。溪邊的白塔被雷擊到了,鄉親們又湊錢重修白塔,祖父的喪事也是大家幫操辦的……這使我想起了家鄉的人們,他們就是這樣,沒事的時候一起聊天開心,誰家有事了就都來幫忙,團結起來力量大。現在有些人急於否定這、否定那,説現在人情味多麼單薄,其實並不見得那麼糟糕,只要我們都有這種好的意識,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還是很有希望的。

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他們在書中,也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個帶着淡淡憂傷的故事影響了很多人,帶我們去呼吸泥土的氣息和人性的芬芳。

《邊城》讀後感8

潺潺的流水清澈見底,如一條潔白的圍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纏繞着,聲聲鳥鳴,淳樸粗獷的山歌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蔚藍的天空,構成了這美麗的茶峒,孕育了樸實善良的茶峒人······

《邊城》可以説是一本淨化我們靈魂的書,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裏我們早被城市的喧囂所吞沒,為自己繁忙的學業而奔波。虛偽,欺騙,功名利祿是這個黑暗社會的主色調,此時就需要一本書來幫助我們找回人性的美麗與淳樸,找到靈魂深處那已經少的可憐的分別已久的寧靜。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而如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迅速擴大,讓《邊城》中美麗的景色早已不復存在。樹木被伐,圍湖造田,霧霾天氣,噪音不斷,垃圾成堆……這一切都説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傷痕累累,而現在的人們又非常向往空氣清新,寧靜安適的鄉村,可惜這一美好的願望早已被工廠的滾滾濃煙所吞噬。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但當我翻開《邊城》時,沈從文用筆墨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與和平。“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這一系列的描述都讓我們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讀完《邊城》我彷彿感到有一陣微風拂過我的臉頰,吹去我一臉的泥濘與疲憊,希望這和風繼續吹拂,為更多的人帶走塵世的污濁,洗刷他們的靈魂,讓這世界再多一些純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愛吧!

《邊城》讀後感9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小説《邊城》戛然而止於此句,留下少女翠翠無措的等待,渺茫的期盼,以及長長的念想,也留給讀者莫名的傷感與悵惘。

翠翠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川湘交界處的茶峒。那是一個寧靜優美的邊城,城裏城外有“靜靜的清澈透明的深水”,有“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也有“沿河的吊腳樓”,恍如那個時代的世外桃源,充滿了湘西鄉野的淳樸自然的氣息。

或許從孃胎起,翠翠便是一個多情的種子。翠翠從爺爺那兒聽到,十五年前,母親同一個軍人相愛並懷了孕,婚卻結不成。他們本想逃走,但男的不想違背軍人的責任,女的又不想離開孤獨的軍人。經過一番考慮後,軍人先服了毒。女的待生下翠翠以後,去溪邊喝了許多冷水死去了。從此,翠翠便寂寞地和爺爺相依為命。

直到端午進城看划船,初遇二老的時候,愛情的種子悄悄地萌發了。一年後的端午,為了不能忘記的這件事,已大長的翠翠再去看龍舟。不想二老不在,遇到了大老。不知真相的大老,同樣喜歡上了翠翠,先一步來向爺爺提親。翠翠明確地拒絕了。發現同時喜歡上一個女孩以後,兄弟倆便決定從當夜起,用當地習慣所認可的方式——唱情歌來競爭。哥哥因為已經先弟弟一步,向翠翠提過親,於是讓二老先唱。襯着二老的`歌聲,翠翠“夢中的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的各處飄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採摘虎耳草,卻不知把他交給誰。”她卻不知這就是她的心上人為她把歌唱,讓她做了這樣一個美好的夢。弟弟唱完後,哥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就大度地成全了弟弟。便渡船去做生意,大老意外地出了事。有機會唱歌的二老,卻從此不再過來唱歌了。終於,二老也離開了當地,去了離茶峒遙遠的“桃源”。留下翠翠一人,孤獨地守候着二老的歸來……

二老究竟會不會回來?《邊城》裏沒有説,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讓人去猜想、去補充。就像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的漣漪,久久不能散去。翠翠如湘江的流水一般清澈,帶着幾分柔情,帶着幾分倔強。盼望着自己披上紅蓋頭的一天,苦戀着不知在何方的他。母愛如煙,在翠翠的人生中升起後轉瞬間又消散了。或許正是因為缺乏母愛的滋潤,讓她那顆少女的心,顯出了幾分羞澀的恍惚與遲疑。面對痴情的大老、二老,翠翠有些不知所措。她一次次的含蓄沉默、躲避推脱,加上造物弄人,等來的竟是一場幾乎無望的悲劇。

《邊城》的特質是美的,小説中傳導出來的是一種近乎純粹的美感。茶峒的美景襯托着它,人性的美麗牽引着它。然而離別的氣息,卻不時地飄蕩出來,成為傷感的源頭。從翠翠父母的為愛自殺,到大老成全二老後溺亡的意外,間接導致心上人老二的離去,最後,唯一的親人——爺爺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漆黑的夜晚,帶着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離開了人世,留下了孤苦無依的翠翠。走的都走了,留下來的,又有幾個人能安心地活着呢?

紛擾的人世間,需要一顆寧靜的心。願每個人心中,都能找到一座屬於自己的邊城。

《邊城》讀後感10

在夜深人靜的情況下,我蓋上手上的書,古色古香的封面圖,單一的色彩,如同沈先生的文本一般,擁有讓人到繁雜管理中心安的功效。

讀過沈先生的《邊城》以後,我好像也越來越如茶峒人那般清靜、友誼了。翠綠色的山,清亮的溪流。創造着茶峒小鎮一班結實而又質樸的人。那邊的山,那邊的水,那邊的人……茶峒人不是功利性的。祖父擺渡死不願要錢,反倒四處請人飲酒,買生豬肉相互之間推錢,小鎮裏結婚隨意,要是子女們喜愛。就算是原文中最富有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乎錢的人,無私得很。而小鎮裏,富有別人的孩子喜愛窮苦人家的女孩,拋了門不當户不對的彩禮,要娶窮苦人家女孩,也不是哪些新聞報道。日常生活正井然有序地開展着,擺渡的仍然往返於堤岸中間,玩牌的仍然喧囂着……殊不知這一切正常的彷彿讓人心慌胸悶。或許這確實靈驗了那一句話:狂風暴雨到來以前一直寧靜的。翠翠跟祖父不離不棄的日常生活依然如此,殊不知在哪一天,有一個男孩兒的影子闖入了她的內心,因此她就擁有密祕,那跟虎耳草與三歌有關係的密祕。這一歸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美的,由於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美開心的模樣就可以瞭解。翠翠與二老第一次的碰面兩個人便已一見鍾情。豆蔻年華的翠翠把心裏情意一直提心吊膽地個人收藏着,不對所有人提到,乃至是她親人的祖父。生活如翠翠家門口的溪流一樣靜靜的往前流蕩着,美少女的害羞使翠翠在應對二佬時大量的是十分的冷淡。而這時,大老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説媒。翠翠慌亂當中雖未向別人説明她的情意,但她早已擁有自身心裏的挑選。悄悄地出現的重利輕義的流行文化,表露出沈先生的憂慮。邊城中心最有“勢利目”性的是那個轉坊,轉坊的主人登場的是錢牽着手,轉坊的妻子理所當然地摸着銅子,塞進翠的手裏,離開了,完全和當地的風韻不同。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流行文化的腐蝕中,究竟往哪裏去,它是沈先生的一直來的'憂慮,他既愛這土壤味道,憎恨重利輕義,以農村人自比,但又見到趁勢必定,純碎祖父式的文化藝術傳統式已然去世,翠翠的動向代表着這裏城文化藝術究竟往哪裏去。翠翠嫁個已請人做媒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意,嫁二老,代表着當地文化藝術的黴變,可是以沈先生的性情,又不肯見到翠翠又不太好的結果,用他自己得話説,他實際上不遺餘力關愛着她們。因而,邊城以等候做結果,不許翠翠邁向必定邁向的將來。在天寶和儺送相互之間表明立場後,天寶溺亡在急湍的渦旋當中;儺送以前要是擺渡不必碾坊的信心也因為哥哥的死也越來越已不堅定不移如初見,再加親人的抵制,他決然背井離鄉闖江湖,沒人瞭解他何時會返回靜謐的茶峒。孤單的翠翠再沒有聽見在夢中將她拖起的悦耳的歌唱,她對於此事還一點都不知道。在靜謐的後邊,狂風暴雨來的是這般的強烈,全不管不顧一個軟弱的女生是不是能承擔——祖父在一次狂風暴雨後去世,剩餘她伶仃一人,每日只有形影相隨;然後是二老的離開,只交給翠翠悠長而又無期的等候。想念——翠翠僅有千辛萬苦的想念,千辛萬苦的想象。

可無論親身經歷是多少,翠翠性情中茶峒人的往上始終始終不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始終始終不變,猶如那座塔山,始終在翠翠心裏巍然屹立!

《邊城》讀後感11

是誰在歎息,那一葉知秋的美麗?是誰在傾訴。那不知不覺的年紀?是誰在孤賞,那搖曳渡歌的情愫?是誰在感動,在這一直等待的季節裏?在這一片夕陽紅裏。

—題記初讀《邊城》是在很小的時候,那時只是像識字一樣,一個字一個字地閲讀,並無什麼感受,卻留下一個錯誤印象:翠翠就是小時候的張愛玲。現在想來,竟有點感覺這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張愛玲這樣的女人很適合在鳳凰這個雋秀而熱情的地方生活。她們愛生活、愛身邊的人、愛在夕陽下沉思、愛在黑暗中聽愛人唱歌。她們有着同樣的如歌一樣華美的生命和靈魂。

然而《邊城》卻是個悲劇。這並不奇怪,奇怪的是《邊城》的悲偽裝得極高,就像一杯好酒,一下肚只覺醇香,然而這香卻慢慢侵襲你,讓你從微醉變成酩配大醉:像一碟薰香,一寸寸感染你的嗅覺。再説悲劇是什麼,悲劇就是困獸之鬥,就是你眼睜睜地看着美好奄奄一息,眼睜睜看着它拼命掙扎最終沉入水底。而對於《邊城》,其悲劇性更多的是在於其等待。

曾在網上進過一個論壇,人們討論世間什麼最華麗最無奈。他們説歲月,説回憶,説老去,説珍惜,足足有二十多種狀態,卻唯獨沒有等待,而這個詞是我不假思索想到的詞。人生中有多少等待?我們在等待什麼?有多少等待會有結果?有多少人在等待中終老一生?有多少人被人等待卻不自知?

15歲的翠翠不知不覺中等待着某種心情,她不自知地渴望着心中有人讓她掛念。後來她遇見了二老,僅在河邊的一面之交便讓翠翠有了斷斷續續的等待,爺爺不停地暗示翠翠該出嫁了,她生氣地走開,但那個人已經被等待。二老又何嘗不是?在那樣的年紀裏,那樣的山水風光裏,連人的情感都變得純淨無瑕。愛情在溪流兩側綻放花朵,卻是細細碎碎的小黃花,等到察覺時已防不勝防地開滿了小山丘。渡船承載着滿滿一船低濃度的`等待停在溪邊,等着那個捉鴨的年輕人的掌管。

偏巧兄弟兩人喜歡同一個姑娘,因此有了唱山歌一幕。二老在山上唱一整晚的歌,伴着細細流淌的溪流,伴着靜謐的夜,伴着遠處微笑的白塔。從此,那個在夢中被歌聲托起,採了一大把虎耳草的女孩便一直等着再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夢境,等着聽人三年六個月的歌。而故事卻意外地沒有了下文,歌就這樣停止了,老人禁不住去鎮上盤問,卻得了個大老已死的消息,因種種風俗想法,二老也停止了走馬路。等待的日子被拉長,那個在夕陽中剝豌豆的少女卻一無所知,她繼續自己不為人知的等待,等着山歌和二老。一直等到爺爺在雷雨中死去,等到她一下子明白了許多,等到二老下了桃源,等到冬天下起雪。

也許她還會一直等下去,帶着一聲不吭的執著,等到黃狗也死去,等到她嫁給一個不知姓名的人,等到她子孫滿堂,等到她老去,死去……也許她只須等到明天,而誰又知道天有多遠,可以跨越幾個白天黑夜呢?這一份也許會不了了之的愛情會被埋在哪一塊土地上,生出一大叢虎耳草呢?

等的人,等待中花落知多少,經得起歲月動搖?想的人,感傷得日落知多少,也許這世間有些夢美在永遠握不到。

我會永遠記得翠翠,這個在渡船上背對大山的少女,連同她頭上紫色的天和她身後的一大片夕陽,因為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人,我也可能成為這樣的人。到那個時候,我會告訴自己,那個曾被我誤認為是張愛玲的少女將等待診釋得如此精妙,她讓我哭着微笑,面對未可知的彼岸,不斷前行。

《邊城》讀後感12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就是浮躁的、稚嫩的,甚至還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的發生的地點就就是鳳凰古城,也品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一丁點的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普通通的課文,隨便糊弄就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的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和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就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就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就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就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就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就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就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就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就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就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就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就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就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就是我們的枷鎖,也就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就是等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就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就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邊城》讀後感13

在這眾多的畫卷中,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最是描的沉重,古老,純淨,質樸...

一個湘西小鎮畫境裏: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已是一幅圖畫,與馬致遠的《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宛同。

是呀,如此這般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多少的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官私生下的,父親卻在她剛誕生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宛如圖景中的'另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裏。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着耳朵聽祖父講城裏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裏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這樣單純的如畫靜止的生活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直到翠翠長大,遇到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然而一切來得快,去的夜快;一段故事終是在天保得知翠翠喜歡儺送,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坐水船出事,淹死......儺送在那碧溪邊唱了十七夜山歌之後,因天保的死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而去。在那一夜雷聲,雨聲中,老船伕撇下了翠翠,在雷聲將息時死去......

爺爺死了...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獨在碧溪邊

渡船...等待着儺送的歸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豔麗。白描白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透着結果的厚重。

文字中二老總是在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着遊動;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然而

隱祕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多少心思浮動,多少山川日月沉靜入畫,凝結畫中。

此畫:沉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邊城小鎮!

邊城小鎮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象的。

正如《桃花源記》裏: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

如此乾淨的畫面卻是淒涼樸素,憂傷結束。

然而沈從文在其《桃源與沅洲》如此解密:...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生活不是畫景,生活是自然流動的,所以結果亦是因着儺送下到桃溪順水而去的...

《邊城》讀後感14

拿起《邊城》這本書,它的封面中透露着一股朦朧與平靜,彷彿有一隻神奇的手,撫平了你蹙起的眉頭,撫去了你內心喧囂的迷霧。它樸實而富有詩意,像一個經過時間沉澱的老人自然純淨。

《邊城》主要圍繞渡般女孩翠翠與船總家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三個人的愛情悲劇展開。在現實生活中,兄弟二人喜歡上同一個女孩,大多會因此產生嫌隙互相疏遠。然而在那個樸實的茶峒小城,這兄弟兩人卻選擇了公平競爭。大老天保在察覺翠翠喜歡的人是自己的弟弟後,選擇從中退出,但因抑鬱而不幸墜河而死。因船總順順心中有了嫌隙不願讓二老娶那個間接害死大老的女孩為妻,翠翠的爺爺又被儺送誤會,所以這個年輕人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留下翠翠一人。

在我看來,《邊城》這本書過於平淡,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那種跌宕起伏的情節。説起沈從文《邊城》的語音特點,就不免想起汪曾祺的一句話:“《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即不似初期那樣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台瑪瑙櫻桃。”它很真實,它只是在慢慢地向你講述一個故事,故事講完了,它也就離開了。然而總是該留下些什麼吧,我這樣想。那麼它究竟留下了什麼呢?

質樸,應當是它留下的。在茶峒小城中,沈從文對於環境的描寫是自然的,“空氣中有泥土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天已快夜,別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有杜鵑叫個不停。”作者平實的語言,卻最能體現那種黃昏時的靜謐與倦懶,也最能突顯翠翠的心事。

小城中的人,自當也是同樣質樸。在這裏,有從來不肯收別人多餘船錢的老船伕,有天真爛漫的翠翠,有樂於救人的好青年儺送,有踏實肯幹的天保。對於這些人物自然而然的刻畫,讓你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理所應當,他們本該是這樣的人,他們也正是這樣的人。多一分則刻意,少一分則不足,一切都那麼恰如其分。邊城就像是陶淵明在詩歌中追尋的世外桃源,那麼美好卻又那麼不真實,這也是沈從文通過《邊城》懷念以及嚮往的。

在故事的徐徐發展中,沈從文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似乎並不是那麼美滿的結局:“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

讀到這裏,我不禁十分好奇,那個翠翠深深牽掛的儺送,到底有沒有回來。如果他回來了,那麼他們兩個人還會在一起嗎?如果他們在一起了,兩人是會選擇忘卻過去的一切重新開始,還是會把誤會深埋心底讓它滋長髮酵,腐蝕他們的愛情?如果儺送沒有回來,翠翠是會一直等下去,還是會另嫁他人。我不知道,試想過無數種可能,卻依舊是覺得不夠滿意。也許,只有留下這麼一個懸念,留下一個苦苦等待的女孩剪影,才會讓我們有所期待吧。

《邊城》確實平淡,卻也勝於平淡。它只在你心中,留下淺淺的斑駁舊影,留下一片寧靜平和。夜很靜,月很淨,《邊城》在寂靜中遠去,我們在寂靜中尋找《邊城》。

《邊城》讀後感15

沈從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記》將我們帶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祕的湘西,而他的《邊城》讓我們認識了生活在那片熱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讀《邊城》一書時,書的內容似乎只是一個發生在湘西苗族異地略帶悽美的愛情故事,但當我再次細讀兩遍之後,其實沈從文還在全書中表達了些更深層的東西,除了愛情,更反映了當時湘西的一個社會。通過《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文化的眷戀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正如這位“對於農民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説的温愛”的沈從文先生所説,“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也正是在這“樸素的敍述”和《邊城》中的幾個普通角色中,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漪瀾萬狀,莫可方物。在全書中既有湘西温婉矯健的民俗風韻,更有着深入骨髓肌裏的東方神韻,同時也不乏作者對於潛藏憂患的深層思考。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麋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就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説是“優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現了沈從文先生髮自心底的對於湘西苗族人民的熱愛。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麋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裏,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説,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翠翠本身是漢文化和苗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裏,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關係,以及這種權利關係在苗、漢文化關係上的歷史衝突和歷史悲劇。而其後,大老天保、二老儺送同時愛上只與那象徵着苗族古老歷史的爺爺相依為命的翠翠,更是沈從文先生對於湘西苗族文化應有的未來進行的第一次更深層的審視。很顯然,大老代表的是依舊固我的傳統苗族文化,而二老則代表着超越傳統,逐漸發展的文化。他們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衝突。沈從文先生深刻地認識到了當時世界的處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樣面臨是保持現狀或是發展進步的問題。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與二老之間,自始至終未作出抉擇。最終,爺爺死了,大老死了,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堅自守?而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二老最終會回來嗎?這也許也是沈從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