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9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行者無疆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行者無疆讀後感

有人把生命侷促於互窺互探、猜忌言損之中;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長天大地、滄海遠疆之間;更有人孑然行於夜路,四顧悄然、天地相合,這便是行者。

匆匆讀完餘秋雨先生的著作《行者無疆》,酣暢之餘我不由對文化的魅力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得不説這是一本值得細讀、細品、細思、細行的歐洲文化史,更是令人打開當下侷限,着眼遠疆的一冊鴻篇鉅著;其中囊括了人文、哲學與建築豐富的歷史情結,以及對生活、藝術、生態文明的反思、敬畏、感歎之意。書中多處戛然而止的結尾,意味深長、引人發醒。

《行者無疆》一書於20xx年更版修訂。作者在自序介紹:這次修訂,比第一版刪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較大的改動,使之更加乾淨。單從字面上看:行者,行走的人;無疆,杳無邊際,頗有些“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意思。全文主要分為四個板塊(中歐、南歐、西歐、北歐),詳盡描述到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方面的文化風韻。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為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鬥牛場等等。

當然,文化不是空洞的華麗的辭藻,不是富麗堂皇的建築,而是那種真正能抨擊人心的事物。《行者無疆》一書,雖每記篇幅不長,卻耐人尋味,給人頗多咀嚼的空間。每一方異土似乎在餘秋雨筆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氣息,授人以探索、啟迪;使人在行走中夾帶思索,在思索中讓人明智,脱俗於一般輕描淡寫的遊記散文,抑或是走馬觀花式的長篇累牘。

遺憾的是,至今我無緣前行歐洲,對歐洲文化有的僅僅是片斷、膚淺、妄自的判斷,很難有深層次的造詣。直至看完餘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歐洲才在我的腦海裏有了聲色,用一種尤為奇特的角度將我置身於歐洲魅力之中。在讚歎惋惜、羨慕哀傷過後,我便會就中歐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為什麼與西方存在那麼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為什麼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書文首篇以《南方的毀滅》為背景,講述了龐貝古城廢墟的景象所帶給讀者的思索;而結尾《大雪小村》則記錄了在偏僻的奧盧火車站邊,餘秋雨和友人在木屋中與村民的簡短真誠的交流;巧妙地託人性光輝之美規避了歷史更迭之殘酷,一大一小,相得益彰。

談起羅馬,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便是《羅馬假日》這部經典浪漫的電影。作者在第一卷訪南歐《羅馬假日》一文用清奇的眼界告訴讀者:羅馬人對於休假這件事情特別重視,五千八百萬的意大利人居然在休假時有三千萬到了國外,商店大門緊閉,街上空蕩蕩的,儼然一座空城。也是,一向安安靜靜與世無爭的羅馬人,自然樂於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休假便是他們使雜務中斷,焦灼凝凍,肢體迴歸的最好辦法。正如文中的最後一句——“那麼羅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會帶來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補”。

羅馬是一座永恆之城,它有着悠久的歷史積澱,歲月蹉跎註定了它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無上的地位和超凡脱俗的價值。從書中走進羅馬,那種偉岸的氣象從每一扇舊窗溢出,從每一塊古磚溢出,從每一道雕紋溢出,從每一束老藤溢出。羅馬藴含着歷史的深厚,寧謐與和諧,其本身就成為了歷史的映照。這樣的城市,常令其他城市與之相比黯然失色,自歎弗如。

文藝復興大概拯救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在這一時期,歐洲出現了大量被人們所稱頌、所記憶的拯救者們,這些拯救者也被稱作大師。《大師與小人》一節中説的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師——米開朗琪羅,他是一個畫家,也是一個雕塑家。大師是與眾不同的,他們期待着自己的獨一無二,卻又更期待擁有對手,他們需要一個肩並肩競爭的人。但在他們的路上總有一些被稱為“小人”的人羣,那些人被世俗所羈絆,同樣身體力行地去羈絆着大師。大師們一邊要完成自己的著作,一邊又要抵抗着外界的干擾,他們從不懼怕藝術家之間的鬥氣,因為一旦提到作品,他們都能夠盡釋前嫌;可一旦遇到小人,無論怎麼辯解,語言都似乎顯的蒼白無力。作者餘秋雨認為,文藝復興運動退潮的標誌,應該是米開朗琪羅之死吧!這恐怕也是時代的警鐘。

米開朗琪羅的故事讓我深有感觸,《流浪的本義》一文又賦予了我新的思考——巴塞羅那,這座城市的主題是流浪。乍一看,“流浪”是觸目驚心的一個詞,一個會讓我想起貧苦大眾的詞,甚至是弱者的.一部分。然而,我錯了,在巴塞羅那流浪者幾乎是旅行者的意思,是藝術家的意思。他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有高雅的生活追求,不為物慾困擾,選擇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快樂。

他們嚮往遠方、嚮往詩意的棲居。流浪者大街是他們藝術的展現,也許他們迫於生活在這裏賣藝賣物,但他們所表現出的藝術的氣息,所籠罩的文明的秩序,所融合的主客一體,一個讓“文化行者”——餘秋雨深深喜愛的流浪之地。在真人雕塑這一小部分中,當人扮演的塑像追上小氣的“偷拍客”時,依然那麼有禮有節:“能不能再與你拍一張”,一句多麼委婉的話,既不會讓“偷拍客”尷尬,又可以達到收取費用的目的,側面體現出了人文關懷與真人塑像的高素質。

領略了南歐的人文氣息後,接下來是令人驚歎絕倫的建築——阿汗拉布拉宮。在《死前細裝》一章中,餘秋雨對阿汗拉布拉宮這樣描繪:“今天我們一行來到這裏,首先驚詫它的巨大,層層進去,對於能否在一天之內走完它,已失去信心。”“阿汗拉布拉宮,就是在絕望的平靜中完成的精細雕刻。”之所以有阿汗拉布拉宮的建成,都是源於西班牙人和摩爾人的土地之爭。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們在贏得土地、又在百年後即將失去領地時,留下一批沒有地域安身的子孫。在格拉納達這座孤城,對峙了兩百年的戰爭顯得空寂、平靜,摩爾人在絕望中趨於平靜,在平靜中細細修飾着阿汗拉布拉宮。

“最準確的比喻應該是死前細裝,知道死期已臨,卻還有一點時間,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聰目明,於是就細細裝扮起來。”餘秋雨在文中寫道。也許他們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外界,一切只為了更好的生活。與其説這是一種無奈,不如説這是一種豁達,毫無意義地殊死搏鬥換來的只會是哀鴻遍野的慘象,而趨於平靜、趨於祥和的生活,最後得到的還可能會是流傳千古的創舉。

除此之外,書中藴含許多哲理,如《古江本先生》一節中,最好的文化建設是機制,是氣氛,是吐納關係,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仁者樂山》中“水邊讓我們享受脱離長輩懷抱的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迴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捨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北極印痕》揭示了只有避其鋒芒、泄其殺氣才能駕馭事物的道理......

《行者無疆》這本書,是旅行日誌,是文化追溯,是歷史重任。餘秋雨在自序中説:“花那麼長的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是啊,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它絕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每一處古蹟,都有它獨有的特點,都有它自己的靈性。

“一切達觀,都是對悲苦的省略”人生之於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蒼白,如此無助。然而有意義的人生決不僅限於此,我們都可以成為“行者”——虔誠地去拜謁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祕的文化;狂熱地去追逐那些滄桑而又光輝的歲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