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後感14篇

來源:文書谷 1.04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什麼樣的隨筆才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培根隨筆》讀後感14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雪萊説:“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敍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剛看見這句話時,我感到很詫異,因為培根是英國的哲學家、思想家,在我的想法裏,對哲學家的認真並不是很多,更不要説是像培根這樣的大哲學家,他的隨筆我究竟能看懂多少呢?

打開書後,我發現自己都明白,明白書中的內容,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原來有這麼多角度呀,並不單單只是自己所認為的兩個角度。像論嫉妒,在我所理解的範圍內,只認為嫉妒之心不可有,因為它會摧毀一切,但從沒有想到過,嫉妒也是一種動力,它會使我們主動去學習自己有缺陷的地方,變得使自己更強大,用更多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旅行,單單説這個字眼,我的腦海只有玩耍和休息,現在旅遊更多的只是累,而不是享受,但我們應該享受遊玩的過程,瞭解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明白這個地區的優勢及劣勢,這樣做才是最有意義的旅行,似乎自己在這兒生活了幾年了,但事實上,我們卻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活書總比死書學的快吧!

《培根隨筆》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擬人句及比喻句,使內容更加生動,更加耐人尋味。其中還包含着眾多的名言,這些名言都能穿透事件的表層,直指人的靈魂深處,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性格上的薰陶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導。我認為看完這本書後,給我的啟發很大,對於哲學,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思考問題應該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我相信你們看後,一定會有更多的感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具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驗來規範,否則便太迂闊了。

讀書不是為着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説,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於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但對於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培根,直到老師讓讀時,我才知道這個偉大的哲學家,他對人生,死亡等等,還有他倡導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變’讓我對學習產生了新的看法。

在他的《培根隨筆》中,有很多值得品位的.地方,讓人不由得停下腳步深思。同樣,在他的文章中,還有許多的名言,其中有許多都讓我記憶深刻,比如,有一根關於讀書的名言這樣説道“書並不與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來”這句話就提醒我讀書要學會思考,在道德方面有這樣一句“有智慧養成的習慣成為第二天性”這句話就告訴了我道德的重要性。

在《論美》中,他講述了人該怎樣看待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只有外在美才是永恆的美,所以,我們這些80後90後更加註重自己的內在美,不要在外在美上攀比,我們更需要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結合,才能發揮美的真正光輝。有一些人注重外在美,而忽略了內在的修養和道德,這樣就不算是真正的美。

死亡在很多人看來是很可怕的,但在培根的《論死亡》中,他並沒有將死亡寫的那樣可怕,讓人們不用那麼懼怕死亡。

總的來説,培根這偉大思想家還是教我很多,這些感悟會讓我以後在人生中受益。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論翻到《培根隨筆》的哪一頁,我們總會很容易地發現有不勝枚舉的名言警句。細細地品讀它們,又感到眼前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合上書本,更有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從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我們能夠汲取到一位偉大的哲人的思想精華。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時常想起培根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總結。隨意翻看一本雜誌或許會博得我們的會心一笑,但看過之後卻彷彿一無所獲,這個時候,求知便只是消遣。

學得一知半解的時候往往成為我們最愛賣弄的階段,但即使並沒有深入學習,卻也能夠讓我們做足表面文章,這個時候,求知就像是給自己穿上華麗的外衣,但是我們的內在是否充實卻不得而知。

只有當我們學得知識的精髓,並能夠對它駕輕就熟的時候,知識才會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它是我們的`一部分,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們的動力和指南,這時,求知無疑是增長了我們的才幹。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每當鬆懈的想法湧上心頭,就會聽到培根用略帶諷刺的語氣對我説到這句話。我們學習,是為了消遣?是為了裝飾?還是為了增長自己的才幹呢?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着社會的進步。

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説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着人們向真理進發。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我一直以為愛情是一種美好的東西。愛的感覺是深刻而深切的,世上除了她恐怕就沒有什麼更值得人去親身體驗一番了。像我們這樣太過平凡的人,放棄我們觸手能及的,而去追求遙不可及的,那才是最最愚蠢的。超明通達的智慧應該是我的最終的追求,然而,當我確信真正的智慧不可能為普通的人獲得時,我雖未放棄原由的追求但獵獲觸手可及的愛情,不再讓我認為是庸俗和低賤的事了。當然我比誰都清楚,愛情有時就是一句咒語,一切的不詳都有可能隨她而來。“災禍”“昧心的愚蠢”“被戀者奉贈的輕蔑”。我都統統接受,因為我的.心永遠在他們之上。培根的忠告應該記住,但愛情的美妙也決不要放過。

“愛情總會得到報償,要麼得到被戀者的回戀,要麼得到一種深藏於心的輕蔑。”“人的天性中潛藏着一種欲施愛於人的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將愛施與某人或某幾個人,那愛就會自然而然普及眾生,從而讓自己變的高尚仁慈。”

《談讀書》

讀書有三用:怡神曠心,增趣添雅,長才益智。蟄伏幽居時讀書怡神曠心,讀書對高談雄辯能增趣添雅,博覽羣書得來的才智會使人在需要運籌帷幄通觀全局時從容不迫,並能克服經驗只在處理熟悉事物時才得心應手的不足。

講究實際者往往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往往仰慕讀書,惟有英明睿智的人才會真真運用讀書。讀書可使人充實。讀史可使人明智,讀詩可使人靈透,學數學可使人精細,學物理可以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讀書要講求方法: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棗,少許重要的書則要細嚼慢嚥,認真領悟。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亦不可尋章摘句和盡信書中言論。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身邊充滿着稱讚,熱情洋溢的,冰冷刺耳的,乾巴巴的,虛偽的,奉承的……等等。隨着年齡的增長,慢慢的會體會明白這些語句,我們當然也會有不同的理解。當然我們不能被這些稱讚所矇蔽雙眼,稱讚是品德的反應,就像培根説的,稱讚往往含有虛情假意的成分,一個人完全有理由對它們懷有遲疑態度。所以,要認清身邊的稱讚,有時候是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那就無需去在意。人總是會有自己的道路,如果因為這些小小的誘惑,迷住雙眼,那麼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當然,如培根所説的:有些稱讚處於良好的願望,也處於尊敬。我相信這往往是出於那些真正的正人君子所説的。與中國的俗語:“忠言逆耳利於行”不一樣。人如果總是生活在批評中,那麼大多數人久而久之也就失去自信,更不會有所作為,那麼適當的稱讚,會為人撥雲見日,更上一層樓,越有可能成功。

再者就是培根所説的,一個人不要自我稱讚的,那是一件很不體面的事。我們有時會想讓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重視,而過度的去自我吹噓,稱讚。那麼往往也只會適得其反,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去獲得別人的尊重,因為這往往更有説服力,更高的可信度。

最後就是,也學會去讚美別人。發自內心的去讚美別人,在適當的時候,鼓勵別人,給予人信心,幫助他人。這樣也為自己多增添了一份尊敬。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甚至是可怕的。習慣凌於一切之上,處處可見,儘管有些習慣讓人咋舌。但這轉動習慣的輪子卻無法停止,世界各地的人都無法避開習慣的魔咒。而教育則是延續人類精神文明的'載體,是推動整個世界文明進程的主要動力。倘若我們將習慣應用到教育中去的話,想來對我們的教育事業將會是無限的幫助吧。那麼,如何把習慣應用在教育上,並讓其發生作用呢?培根認為:既然習慣是人生的至尊,那麼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習慣如果在幼年開始的,那就是完美的習慣,我們把它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早年開始的習慣。也就是説,教育應當從小開始。一個良好的教育體系的建立必須由良好的幼兒的教育開始。這就好比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只有在良好的經濟基礎上,才能構建高樓大廈。所以,從教育者的眼光來看,九年義務教育的貫徹實行很是重要。國家和政府應當積極引導國小生和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也要不斷完善青少年的教育體系和監督體系。孩子的未來就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倘若一個好的教育習慣養成,則一個民族也養成了強大的力量。

從《培根隨筆中》可以看出,培根對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都有發人深省的見解和剖析,看培根隨筆我看到了一種哲理美,告誡美。看《培根隨筆》,我彷彿如正在聆聽長輩們的諄諄教導,如溪水淙淙,温潤心田。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我今天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説,《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閲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説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説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培根隨筆》十分具有哲理,希望大家讀一讀。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培根隨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的書,首先便體現在它的每一章的標題上,大多是以“論”字開頭,不由得使人一探究竟。二是它涉及的內容之廣,幾乎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幾個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論迷信這一章可謂是我最感興趣的了。我是個無神論者,卻對各個宗教的故事多少感一點興趣。迷信到現在來説似乎與我無緣。

不論是迷信還是反迷信,培根都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反迷信也會促進另一種迷信的產生。而且無神論者的時代大多是和平時代,人們足夠冷靜,不會衝昏了頭腦。迷信也可以説是少部分人為自己的私慾而傳播的一種惡的精神文化,不少愚民會相信。二更可笑的.是,智者大多也會追隨愚民的腳步。不迷信的人足夠冷靜、自制,他們不相信神靈的存在,也被稱為無神論者。他們相信自己,把自己交給理性、交給哲學、交給天然的親子之情、交給法律、交給好名之心。二迷信正是將這一切瓦解的根源。

迷信者將這些大多歸罪到宗教頭上,而不相信是自己的錯誤。畢竟又有幾人能做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在心中”、做到如同濟顛那般瀟灑的?宗教信仰等雖然是迷信的根源,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意義。不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的中心主題都是教化人們如何行善做好事,在許多宗教國家,宗教對人們的約束甚至比法律還有用。

不管是迷信還是不迷信也都應該有個度。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不要被迷信弄昏了頭腦。如果有神,這也許也算是對神的侮辱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培根隨筆》這本書是由弗朗西斯——培根在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

這部書包括五十八篇散文隨筆,重在對人性中的某個側面或人生的某種境遇闡述風解。其中涉及了真理,宗教,信仰,婚姻,愛情,善良,勇敢,貴族,旅行,友誼,強國之道,財富,言談,青年與老年等人生各個方面,涵蓋範圍廣,同時也都有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在真理篇裏,他診斷人的弱性在於:寧願追隨詭言,也不去追求真理,其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真理會約束人的思想,而且是由於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惡習,從面使人們認識自己的弱性,克服弱性去追尋真理,因為世上沒有比攀登於真理的高峯之上,而俯視塵世中的種種謬誤更愉快的了。韜晦篇指出在人的各種處理問題方式上以及政治中是一種防禦性的自全之術。也教給我們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深刻而明智的判斷是必不可少的,嫉妒篇裏指也在人類的各種情慾中,嫉妒是最為感人心智,最持久的了,使我們認識到嫉妒是一種卑劣下x的情慾,是一種屬於惡魔的品質。趣也嫉妒的'黑暗牢籠,我們方能活得輕鬆,自由,陽光。勇敢篇論述勇敢雖是盲目的,但勇敢之盲目正是他作為實施的理由。因為他不會過多的考慮途中更多的危險與困難,而會變成一種戰勝困難的信心。

在生活中,當我們遇見困難時要堅強的面對,不要畏懼困難,只要有信心,有勇氣,有毅力沒有過不去的困難。我們要學着用微笑和勇氣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2

論論論一共六十個論,把人生的各個方面都論了個明白,論哲學,論政治,論經濟,論宗教,論教育,論生活,論愛情,論友誼,論情趣,論藝術,論命運,論心計。雖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這樣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了,也可以説培根的話語即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吧。

這本《培根隨筆集》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他在教導父母怎麼對兒女時,頗有見地地指出:“父母對子女在管教上要嚴,在錢財上宜鬆,這才是上策。”他在教導父母怎麼教兒女最好時告誡人們:“人們(父母、教師或僕人無不如此)往往不夠明智,慫恿子女在年幼時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時兄弟失和,家無寧日。”培根認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長宜及時為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為他們會為早年的愛好而奮鬥。如果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培根還説“子女是父母的辛勞苦中帶甜,也給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對生活的憂慮,卻也減輕了父母對死亡的恐懼。”只用了兩句話就把父母與兒女的'關係説得那麼透竊,難怪雪萊評價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一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敍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

在我們學生階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頁樹苗,總希望能夠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潤,早晨的太陽一樣給我們的温暖.當然對於我們自己來説必須有經歷暴風雨的思想準備。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説到培根,他那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遐邇傳揚地在每個人腦中迴盪。的確,當今社會,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個暑假,趁着閒暇時間,我拜讀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猶如當頭棒喝,擊醒了不知多少夢中人。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説,《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閲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論友誼》。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友誼,因此我也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我特別喜歡這句話。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這句話像是有一種魔力,使我們切身體會到朋友的重要性。每個人只要看懂了這句話,一定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朋友,甚至會有想對對方表示感謝的衝動。

友情能給你一個寬敞的空間,在那個空間裏,你可以隨心所欲,自然的`相處。心有靈犀,是友情中最美的風景。愛情、親情是一種責任,只有友情,令人最為感動,它只有付出,而無所求。它總是默默的守侯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裏,在你歡喜的時候為你開心;在你鬱悶的時候,就會義無返顧的走到你身邊,給你安慰。

培根曾説:“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讀着這本書,一開始會發現它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慢慢品味時,又會感覺到這是一位老人侃侃而談地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我相信,這本書讀一遍肯定不足,並且我也知道,只要多讀,這本書一定會讓我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4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