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3.07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

這是一篇描寫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

他小時候的家有個後院,相傳叫百草園,裏面有很多草,卻是他的樂園,這説明他小時候家裏很窮,他也很調皮。他把後院的景色寫的很生動,彷彿我親眼看到似的;他寫的動物也栩栩如生,瞧“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他寫的很逼真,巧用擬人句寫出了油蛉、蟋蟀、黃蜂、鳴蟬的特點,如同大合唱一般。

書上還寫了園裏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還有一條“美女蛇”。剛看到這兩個詞我就有些毛骨悚然,誰都知道蛇是很危險的,魯迅先生巧用“美女蛇”來漲高我們的情緒,讓讀者想往下看,“美女蛇”是什麼。

最終,魯迅先生被送到了三味書屋裏去讀書,結束了在百草原的'自由生活,過起了無趣的讀書生活。“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

讀完之後,我覺得魯迅先生沒有我們自由,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玩,或幹什麼,而他只能偷偷的玩。我們的確幸福多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2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後,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美好時光。文中充分描寫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

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裏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着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説拜拜了。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儘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後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蜕、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嚮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表達了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麼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宵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老師家的書房。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熟教育的尖鋭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4

這篇散文是魯迅根據自己童年的經歷而作的,收錄在《朝花夕拾》中。優美的文字然我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彷彿把我也帶到了那個年代。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鋪敍,以純真的筆調展現了孩童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也對束縛孩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做出了批判。

在作者的筆下,百草園中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和美味的覆盆子;孩子們能在冬天的百草園堆雪人、捕鳥;更能聽到隱在那一片荒蕪的野草之中的美女蛇的故事。文中關於百草園中景緻的描寫,由靜到動,詳略得當,顯示出了身在其中的樂趣不會消失,只會在隨着季節的流轉而變得豐富多彩。

當作者關上百草園的大門後,視角隨機又轉入另一個世界——三味書屋。在魯迅眼裏,這是“最嚴厲的書塾”,孩童來到這裏便會受到束縛。然而作者先抑後揚,隨即寫到書塾的.後院的玩耍和課堂的偷樂,給學生時代的魯迅帶來了無限的歡樂。表現出了孩童追求快樂的天性是不可壓制的。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快樂的童年。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回憶起童年的美好。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5

蝸牛,背上有殼,心中無殼。人,背上無殼,心中有殼。

——題記

最近閒來無事,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中頗有感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講的是魯迅兒時在百草園的趣事,從而反映了魯迅童年的快樂,無憂無慮。

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不禁陷入了深思:魯迅那時候,非常活潑、天真,而現在的孩子,一個個迷失在題目中,就像一個人駕着一隻小船,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他只能説:Ade,我的歡樂,Ade,我的童年,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幾天前的一件事。

那時,我正去S學校參觀。走進教室,我驚奇地發現,黑板上的作業多得超乎我的想像,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蝸牛,背上有殼,心中無殼。人,背上無殼,心中有殼。

是啊,如今的.孩子,身上揹負着學習的殼,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已沒有了往日的快樂的童年。人們啊,讓孩子們“忙趁東風放紙鳶”吧,卸去孩子們背上的殼,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6

魯迅先生以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子的視點,描述了百草園裏長着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在樹葉里長吟鳴蟬,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黃蜂,有忽然從草間直竄雲霄裏去輕捷的叫天子。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魯迅先生用筆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充滿童趣的鄉村畫。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是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是對童年生活濃濃的思念。隨着那百草的搖動,金蟬的長鳴,思緒把我也帶回以前只要學校一放假,爸爸就帶我去奶奶家鄉玩的場景。

奶奶的家鄉在古運河畔的一個村莊。踏上彎彎的村道,穿過濃綠的枇杷園,沿着那條用青石板鋪就的小路,繞過一個大大的'清水塘,看到三顆高高的棗樹時,小竹林左邊那白牆黛瓦,屋頂爬滿南瓜藤的農舍,便是奶奶的家了。

奶奶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夥伴們在田頭奔跑、在荷塘摘蓮、在樹下打棗、在門前堆雪人。我們頑皮的身影、歡樂的笑聲在奶奶家的房前屋後環繞。

美好的童年,帶給我們的是:濃濃的思念。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7

在魯迅先生的文章話語中,充斥着對封建主義的不滿,與對國家淪落到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的激憤。魯迅先生為革命,對國家的一絲不苟的精神及面對帝國主義的大無畏主義,深深震撼了我。

很小的時候,在網上便見到了魯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魯迅先生,身上透着一絲傲氣;中年的魯迅先生,目光中帶着一絲深遠;晚年的魯迅先生,整個的`帶着期望,遠望中國的前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中,隱隱便能望見,魯迅先生幼年時代的縮影:無憂無慮的“百草園”生活,輕鬆而自在,草邊的蟋蟀,橄欖葉的夏蟲,山海經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傳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評,而是簡潔優美的筆調,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後的日子裏,魯迅先生把童真與自由帶到了三味書屋,朗朗的讀書聲,教書先生的搖頭晃腦的自得其樂的誦讀聲,魯迅先生攜着這一切的一切,從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帶着無所顧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處處夾雜着童真的語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8

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花殼,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遊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9

今天,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懂得了很多。

首先,説説在這課我學到的詞語吧,確鑿,菜畦,輕捷,臃腫,鑑賞,人跡罕至,無從,人聲鼎沸等。好句: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英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句話的寫法很好,運用從低到高寫靜物從高到低寫動物。這種寫法以後在寫作中很有好處。

其次,是本文表達的主旨,雖然在寫三味書屋時,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但主要是想寫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最後,是動詞用的好,如:“掃開一片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這段話運用一系列動詞,準確而細緻地寫出了捕鳥的全過程,同時也寫出了兒童的興奮,驚喜之餘,我也可以寫一段如:他推開門,徑直走進來,拿起桌子的書,轉身走向他自己的座位,坐了下來,翻開書,認真地讀了起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很好,大家可以去讀一讀哦。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0

我不禁回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還記的那時我在我姥姥家中,鄰居家的小孩找到我對我説:“走,我們一起去樹林裏找知了殼吧!有人專門收知了殼,説不定還能換點糖吃!”“什麼是知了殼啊?”這對於我一個城裏的孩子完全沒有一點概念!“走吧,我們告訴你!”接着他們帶着我來到了一片林子中,他們拿着長幹把知了殼敲了下來,我也第一次見到了知了殼。不一會兒,我們就找到了二十多個,我們帶着戰利品換到了一把糖。我們開心的分着那些糖,別提有多高興了。

玩累了,我們便躺在了草地上。仰望着藍天,這時一個小夥伴説:“不如我們到河邊洗個澡,説不定還能抓到魚呢!”我便跟着他們來到了河邊,他們就像一個個泥鰍一樣跳進了河裏,在水中濺起了一個個小水花,看他們玩的那麼開心,我也便跳了下去。這時一個小夥伴大叫“我抓到了一條魚,我們來吃烤魚吧!”“好!”他們找來了一些泥糊在了魚身上,並把放在火堆裏。等到泥燒了,我們剝去魚身上的泥,爭先恐後的'吃了起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1

作者着力去刻劃人物的形象時,概括集中地描繪細節,即使在片斷上也要活龍活現把形象刻劃好。魯迅的鉅著,就有異常豐富的可供我們學習的東西。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個片斷是在書房裏讀書。那位高而疲的老先生管着學生讀書之後,“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着:‘鐵如意,指揮調倪,一座皆驚呢,金厄羅,顛倒淋漓唯,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裏,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着,向後面拗過去。”這個片斷,一下就把冬烘先生的形象勾劃出來。

一部作品,如果抽掉了繪聲繪影的細節,它就不會有藝術的感染力。離開細節去刻劃人物,不過是塑出沒有靈魂的偶像。的確,真實的細節還是靠生活去提煉的'。詩人歌德説過:“我的全部詩都是應景即興的詩,來自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獲得堅實的基礎。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樓閣的詩。”他諄諄矚咐愛克曼:“我只勸你堅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現實生活。”這些話雖然平常,卻是至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2

我全神貫注地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的。

魯迅家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子,相傳叫百草園,那是魯迅的樂園。魯迅常來這裏捉蟲子傳説在百草園裏有一條赤練蛇和美女蛇。魯迅小的時候是在三味書屋上學的。出門向東,不到半里,就是他先生的家。第三間是書房,牆上有一塊匾,匾下是一幅畫着梅花鹿的畫。

三味書屋

我去了百草園。百草園非常大,園子裏有一口井,還有一座假山,山上有很多野草,旁邊是很大的一棵香樟樹。園子那邊有幾塊菜地,種着許多白菜。

我還去了三味書屋。正中央有一個匾和一幅畫。中間是先生的座位,旁邊是學生的'座位。魯迅座位在牆角。為了不讓自己遲到,魯迅在桌子上刻了一個“早”字。

百草園

我對魯迅的印象很深刻。因為我到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旅遊過,還讀過魯迅的文章。諺語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很經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3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後,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美好時光。文中充分描寫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文中的`長媽媽還給魯迅先生講過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然而這個故事給魯迅先生有了些“後遺症”。魯迅先生從此在夏夜乘涼時,總有些擔心,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合理的寫出了魯迅先生年幼時害怕的心情。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儘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後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蜕、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嚮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4

最近閒來無事,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中頗有感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講的是魯迅兒時在百草園的趣事,從而反映了魯迅童年的快樂,無憂無慮。

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魯迅那時候,非常活潑、天真,而現在的孩子,一個個迷失在題目中,就像一個人駕着一隻小船,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他只能説:Ade,我的歡樂,Ade,我的童年……

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幾天前的一件事。

那時,我正去S學校參觀。走進教室,我驚奇地發現,黑板上的`作業多得超乎我的想像,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

蝸牛,背上有殼,心中無殼。

人,背上無殼,心中有殼。

是啊,如今的孩子,身上揹負着學習的殼,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已沒有了往日的快樂的童年。

人們啊,讓孩子們“忙趁東風放紙鳶”吧,卸去孩子們背上的殼,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後感15

這段時間,我閲讀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收穫真多!

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的一個小樂園,裏面有各種各樣的野草、野花、中藥等植物。魯迅還聽説何首烏根有點像人形,吃了便可以變成神仙。

百草園裏不單有植物,還有動物,比如:鳴蟬、黃蜂、雲雀、蟋蟀等小動物。後來百草園賣給了朱文公的子孫了。

百草園夏天的鳥鳴,冬天的雲雀,都給魯迅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就到了三味書屋。

書屋是魯迅讀書、學習的地方。這裏和百草園可完全不同了,它是“全城最嚴厲的書塾”,不但有戒尺,還有罰跪的'規則。在書屋裏只能攻讀經書,別的學問是不能問的。難怪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呢!

在書屋的後面有個園子,當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學生就會偷偷地溜出去玩,真是有意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裏,魯迅用樸實的寫法,描繪出了百草園是妙趣橫生的兒童樂園,也表達出了書屋對學生的束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