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4篇

來源:文書谷 1.93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地壇讀後感4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着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着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裏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着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裏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着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覆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後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為落寂的時間,一羣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卧,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着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不僅是地壇陪伴他,還有一個時刻關心、牽掛着他的母親。史鐵生到過的每一處,他的母親都不知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母親總是悄悄地來找他,又不讓他發覺,每一次找到後又悄悄的離開。等他母親去世後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他的偉大的值得他驕傲的母親在他心中滲透的深徹。啊,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使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母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感天動地。平淡中流露着真情,愛如淡茶,越品味越濃香。母愛是一處港灣,讓我們遠離風浪,享受安寧。母愛是雪中炭,給了我們慰藉;是失敗時的鼓勵,給了我們信心。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春天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以聲音來對應四季?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宂長的蟬歌和鹽樹葉子嘩啦啦的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夢哪?春天是樹枝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土地上的一直孤零的煙斗。這句子不但生動明確,細細品味確實真實的描述。自然真是無奇不有,生命是上帝賜給我的最好的禮物。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與史鐵生比起來,我更加感到欣慰。一定要享受自己完美的人生,無盡的奧妙在等待着我。

在這個地壇中有一些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15年前的一對中年夫婦,現在已經成了一對老人,依舊來園中散步;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還有一個老頭,算得上十一哥真正的飲者,他在腰間掛一個扁瓷瓶,裏面裝滿了就酒;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園中人少鳥卻多;有一箇中年女工程師,每天工作都要穿過院子;;還有一個是史鐵生的朋友——一個長袍家,這位長跑家來園中,史鐵生為他計時,經過他長期不懈的努力終於的到了第一名,並破了記錄;最後還有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是個弱智兒。

誰有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那?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和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地迷茫了。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

史鐵生終於走出來了自己的陰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觀: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眾生渡化了佛祖。

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擁有生命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見證。我平時總是抱怨世界不公平,為什麼別人那麼高大,而我那麼矮小;為什麼總是別人那麼聰明,而自己那麼笨……………?我看了史鐵生堅強的寫照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認識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麼這個世界中一定有我充當的角色,雖然不是一朵紅花,但那也是一片綠葉,為什麼不試着享受綠葉的快樂?我不甘心,機會難得“不試白不試”。

史鐵生之後就在園中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他總是拿着木子和筆,到園中找一個最不為人打擾的角落,偷偷的寫。有事人走過來他就把木子合上把筆叼在嘴裏,他怕寫不成發落的尷尬,結果他發表了幾篇,並出了點小名。之後他又開始思考要不要去死?為什麼活?幹嘛要寫作?自己把自己捲入一個難以逃離的漩渦。可是他還是想活。人為什麼活着個?因為人想活着,説到底是怎麼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慾望。所以精神上無法得到自由,所以消滅恐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滅慾望,來消滅人性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消滅慾望。園神對他説: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夠在一起,寫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明朗和歡快,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的迫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着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我與地壇讀後感2

第三次讀這本書,看後還是思緒萬千。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留給世界的一件禮物,他送給了很多人,包括我。所以為了感謝他贈送的禮物,我得説説自己的感受,即便他已經逝世兩年。

史鐵生的地壇是個現實存在的地方,又是烏托邦。“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是他留給我最深的一句話。我感動於他的另一個精神層面,超於生活,卻源於生活,他找到了文學的真正含義。史鐵生寫了很多文章,《我與地壇》是對他一個時段作品的總結,從《合歡樹》中我能感受得到母愛對史的影響,也能從好運設計中看到史鐵生的樂觀,亦或是記憶與印象一、二的獨自懷念和不曾忘懷,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史的記憶力飄蕩,雖然已過幾十年,但始終未能忘卻,所以我不僅佩服史的才華,還佩服歲月賦予史的靈感。

 史鐵生是脆弱的,又是堅強的。

開始的史鐵生,是個自暴自棄的人,他對着母親發脾氣,摔東西,砸東西,我想沒經歷過的人肯定不知道他當時的情緒,我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更感動於他的悔改,就像個浪子知道回頭一樣,他説:“搖着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着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烏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裏只默唸着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頹廢,殘疾或許生來就與史鐵生相違,所以他好像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魔力,悄悄地把頹廢這類詞甩在腦後,提起筆,寫書,出書,再寫書。我想這與他的好人緣是分不開的,與他與生俱來的文學魅力是分不開的。

史鐵生是悲催的,又是幸運的。

我忘了史鐵生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特長,其實我搞不明白有好多人為什麼提筆就來靈感,而有的人卻抓破頭皮也想不出個所以然。後來我漸漸明白,只有“上天賜的”這個理由是最恰當的,也是最不能被反駁的。史鐵生的悲催好像是他的'不苟言笑的臉決定的,還有他那不知怎麼的就殘廢了的雙腿。但他又是幸運的,不管是劉青還是梅娘,都曾無私的給予他幫助,他開始拿起筆寫作,他感受到了社會給予的温存,他被温暖包裹着。就像史鐵生所説: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他還説: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我欣賞他的樂觀。

史鐵生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

他“知青下鄉”,又“回力鞋”“語錄歌”,或是“紅衞兵”什麼的,只有在“那個時候”才有的產物他卻同“耐克鞋”“搖滾樂”聯繫起來,真是個才子。他是為數不多的生於上世紀卻又這個世紀內心的人,於是他就是現代的。史鐵生説過一句很經典很“非主流”的話:死亡是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亡是必然降臨的節日。我不知道這句話該不該形容成“非主流”,可能是很少有人把死亡比作“節日”,所以我更加覺得史是有個性的人。他的個性顯露的並非一星半點,至少現在的青年人是不及他的。

史鐵生是個知性的人,又是個感性的人。

這兩點好像一點也不矛盾,但對於史鐵生來説,就矛盾了一點。有文章用“生命裏的殘疾與愛情”為題寫了一篇關於史鐵生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是這麼説的:

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裏特別地得到強調。對於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説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四十歲以後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這兩種消息幾乎同時到來,都在他二十一歲那年。

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麼説,這一招是夠損的。我不信有誰能不驚慌,不哭泣。況且那並不是一次光榮行為的後果,那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覺醒來,看看天,天還是藍的,看看地,地也並未塌陷,可是一舉步,形勢不大對頭——您與地球的關係發生了一點兒變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腳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與它摩擦。

不錯,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好了,就這麼定了,不再需要什麼理由。我慶幸他很快就發現了問題的要點:沒有理由!你沒犯什麼錯誤,誰也沒犯什麼錯誤,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讓風給你説一聲“對不起”嗎?而且將來你還會知道:上帝也沒有錯誤,從來沒有。

我記得,當愛情到來之時,此一鐵生雙腿已殘,他是多麼地渴望愛情呵,可我卻親手把“不能進入”寫進了他心裏。事實上史鐵生和我又開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寢食不甘味,他説能,我説不能,我説能,他又説不能。糟心的是,説不能的一方常似凜然大義,説能的一對難兄難弟卻像心懷鬼胎。不過,大凡這樣的爭執,終歸是鬼胎戰勝大義,稍以時日,結果應該是很明白的。風能不戰勝雲嗎?

山能堵死河嗎?現在結果不是出來了?——史鐵生娶妻無子活得也算愜意。但那時候不行,那時候真他娘見鬼了,總覺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對他人的坑害,坑害一個倒也罷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們的長襪跳絲,經經緯緯互相牽連,一坑就是一大片,這是關鍵:“不能”寫滿了四周!這便是殘疾最根本的困苦。

這不見得是應該忍耐的、狹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愛情權利的人,其他的權利難免遭受全面的損害,正如愛情被貶抑的年代,人的權利普遍受到了威脅。

説殘疾人首要的問題是就業,這話大可推敲。就業,若僅僅是為活命,就看不出為什麼一定比救濟好;所以比救濟好,在於它表明着殘疾人一樣有工作的權利。既是權利,就沒有哪樣是次要的。一種權利若被忽視,其它權利為什麼肯定有保障?倘其權利止於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徵,牛和馬呢?設若認為殘疾人可以(或應該,或不得不)在愛情之外活着,為什麼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認為他們也可以在教室之外、體育場之外、電影院之外、各種公共領域之外……而終於在全面的人的權利和尊嚴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時候是不得不這樣,身體健全者有時候也一樣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滿愛情者並不只是殘疾人呵!好了,這是又一個關鍵:一個未得獎牌的人,和一個無權參賽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嗎?

可是且慢。説了半天,到底誰説了殘疾人沒有愛情的權利呢?無論哪個鐵生,也不能用一個虛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論點吧!當然。不過,歧視,肯定公開地宣佈嗎?在公開宣佈不容歧視的領域,肯定已經沒有歧視了嗎?還是相反,不容歧視的聲音正是由於歧視的確在?

好吧,就算這樣,可愛情的權利真值得這樣突出地強調嗎?

是的。那是因為,同樣,這人間,也突出地強調着殘疾。

殘疾,並非殘疾人所獨有。殘疾即殘缺、限制、阻障。名為人者,已經是一種限制。肉身生來就是心靈的阻障,否則理想何由產生?殘疾,並不僅僅限於肢體或器官,更由於心靈的壓迫和損傷,譬如歧視。歧視也並不限於對殘疾人,歧視到處都有。歧視的原因,在於人偏離了上帝之愛的價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會功能去衡量,於是善惡樹上的果實使人與人的差別醒目起來。榮耀與羞辱之下,心靈始而防範,繼而疏離,終至孤單。心靈於是呻吟,同時也在呼喚。呼喚什麼?比如,殘疾人奧運會在呼喚什麼?馬丁·路得·金的夢想在呼喚什麼?都是要為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殘疾與愛情的消息總就是這樣縈縈繞繞,不離不棄,無處不在。真正的進步,終歸難以用生產率衡量,而非要以愛對殘疾的救贖來評價不可。

但對殘疾人愛情權利的歧視,卻常常被默認,甚至被視為正當。這一心靈壓迫的極例,或許是一種象徵,一種警告,以被排除在愛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愛情的不熄夢想,時時處處解釋着上帝的寓言。也許,上帝正是要以殘疾的人來強調人的殘疾,強調人的迷途和危境,強調愛的必須與神聖。

其實這篇文章是史鐵生寫的,他用一種很調侃的語言寫了一些常人難以理解的東西,的確,他是悲催,但他卻謀得了一條讓人受益的工作。“上帝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給你打開了一扇窗”。用在史鐵生身上真恰當。“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我與地壇》雖然讀了三遍,但史鐵生的心,我們依然還是讀不懂。

我與地壇讀後感3

第一次知道史鐵生,讀他的文章,是高中語文課本里的那篇《我與地壇》。後來買這本散文集《我與地壇》,是因為多年前我處在人生最灰敗的時刻,彷徨、沮喪和價值感、自我認同感的削弱讓我想起了史鐵生,於是因緣際會,這本書一直伴隨着我,直到人生柳暗花明,再讀,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史鐵生,1951年出生於北京。18歲那年,他自願到陝北延安農村插隊。21歲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的殘廢了雙腿。”被告知癱瘓的那兩年,史鐵生一度想要赴死。但史鐵生之所以為史鐵生,他的魅力就在於,在莫大的苦痛之中,也要努力去創造希望。於是他説:“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慢慢地去做些事於是慢慢地有了活的興致和價值感。”史鐵生著有長篇小説《務虛筆記》,短篇小説《命若琴絃》,散文集《我與地壇》,《晝信基督夜信佛》等。其中,名篇《秋天的懷念》《合歡樹》《我與地壇》《我二十一歲那年》《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屢獲大獎,感動了萬千讀者。

相較於史鐵生的小説,我更喜歡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更加真實,細膩,在温情中略帶蒼涼,在不斷與命運抗爭的倔強中帶着孩子般的純真和自我幽默。《我與地壇》這本散文集,收錄了他的散文名篇,包括《我與地壇》《我二十一歲那年》《合歡樹》等,無論是喟歎命運的無常,還是回憶母親的深情,亦或是在無限悲苦中看到生的光明,都娓娓道來,猶如山澗溪水,林中綠茵,在樸素平凡的語言下隱藏着擊穿人心的力量

對於生死的拷問,追尋活着的終極意義以及關懷殘缺的靈魂是貫穿史鐵生散文的主線。身體上的殘疾帶來心理的苦悶,這種苦悶卻引導他思考個人乃至全人類的遭遇和命運。“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生死在他看來,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不必急於求成,也無需執着,只需要等待這個節日的降臨。而剩下的就是怎麼活的問題了。對於這個問題,正是無數哲學家、作家所探尋的終極命題。人生究竟為何而活,怎麼活?哲學家海德格爾説,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史鐵生扶椅問路,“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以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導去接受生活,熱愛生活,看透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有常,在恆久的愛和理解中認真生活,這就是史鐵生給我們最好的答案。在想明白這些問題之後,史鐵生無疑實現了靈魂的完整,從茫然到坦然,從抱怨到感恩,向死而生,他穿越了生命最脆弱的縫隙,從而達到一種深刻冷靜的人生境界。所以他説,“就命運而言,休倫公道。”

高中時讀《我與地壇》,讀到的是美和平靜,而經過了生活的打磨,再讀這篇散文,更多的是看到了生死哲理性回答和以有常抵抗無常的頑強樂觀。“未曾在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語人生。”每每遭遇挫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時,我也曾無數次的問自己,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裏?生活既然如此痛苦,為何從來不能停下生活的腳步?為何明明已經看透這場比賽的規則,待自己上場之後卻突然發現那些規則已然更改?經歷過生活的擠壓之後,我幡然醒悟,所謂人生,不過是在向死的黑暗之中尋求生的光明,在打破虛無感的枷鎖後找到個人存在的價值。尤其當我成為一個母親之後,那種想要給孩子做個榜樣的想法愈加強烈,我想告訴他們,我要做的,只不過是要配得上我所承受的。想要成為一隻高飛的鳥,必須有更豐滿的羽翼,想要長成比別人高的樹,必須有更堅韌的根基,想要開出最美麗的花,必須接受更多的雨打風吹。於是,我下定決心,走出所謂的舒適區,去挑戰更好地自己。我挑燈夜讀,日日磨鍊,戰勝一切看似不可能戰勝的困難,終於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也找回了丟失已久的自我認同感。所以,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年,我也與史鐵生的精神世界一樣,從彷徨無措到泰然處之,從焦慮不安到平靜淡然,從憤憤不平到包容寬厚,走過人生崎嶇的路,才知道,只有太陽每天照常升起。

如果説對生命的思考是史鐵生對人靈魂的關照,那麼對母親的愛、回憶和懺悔則是他的一大“淚點”。記得當時同學們讀《秋天的懷念》,哭倒一大片半大孩子。其實我每次看《秋天的懷念》,總感覺它像極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也許正是印證了,所有的真情實感,都不要華麗辭藻的烘托。《秋天的懷念》只有短短的幾千個字,卻字字誅心。也許是一些簡單的動作描寫,“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聽着我的動靜。”“她又悄悄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也許是一些簡短的母子之間的對話,“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亦或是寥寥幾字的敍述,“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她正艱難的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就是這些簡單的語句,充斥着淡淡的感傷和對母親深深的愧疚。一個生活艱難,頑強抗爭命運,在生命最後一刻仍然念着自己孩子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而一個被命運衝昏了頭腦,卻對母親深深眷戀的兒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年少時我感慨於這個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的母親,但當我成了一個母親,我卻感慨於這個有病的兒子在最需要母親的時候失去了母愛,令人心疼。讀完這篇《秋天的懷念》,我或許可以理解,史鐵生後來的堅強樂觀和不斷超越自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自己的母親。

寫到這裏,我想到,其實史鐵生的所有文章,所有的主題,都是圍繞着“真善美”這三個字進行的。求真,所以他探尋生命的真諦。求善,所以他關懷殘疾人的心靈。求美,所以他留下了平凡又美麗的文字。1951年出生的.史鐵生,趕上了特殊的年代,又因插隊時放牛受傷導致殘疾,是真正的“受過苦難的人”。但這些苦難和磨鍊,沒有讓史鐵生成為一個消沉的,悲觀的,抨擊社會的,陷入個人痛苦無法自拔的寫手,而是淬鍊成一個平靜的,睿智的,寧靜安詳的,苦中作樂的靈魂完整的作家。雖然不同於“尋根文學”作家那些對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但他的作品給予人的精神力量和心靈感悟足以扛起當代知識分子的大旗。

再讀這本書的時候,新冠肺炎還在肆虐,社會上的負面新聞也層出不窮。我時常感慨,有的人身居高位卻貪污腐化,有的人腰纏萬貫卻心靈扭曲,有的人衣冠楚楚卻道德淪喪,還有的人帶着知識分子的光環卻以歪曲事實,道聽途説,惑亂人心為榮。這些人,歸根結底,在於其“空”——精神之空、信仰之空、靈魂之空。正是因為內在的“空”,所以他們瘋狂向外攫取,通過權力、財富、地位、慾望的滿足來抵抗內心的空虛。但一時慾望的滿足只能帶來稍縱即逝的享受,待潮漲潮退,留下的是更空虛甚至空洞的內心,直至肉體消亡。所以,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如何才能尋得心靈的安寧,我想,唯有讀書,讀好書,用豐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不斷充實自己,像史鐵生一樣,叩問生命的意義,獲得靈魂的完整。就像我的兒子曾經問過我,“媽媽,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我回答,“是為了讓你的人生有更多的選擇,而面對這些選擇,你總有能力做出最正確的那一個。”

人生若覺很沮喪,只因未讀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4

假如有一天,命運的巨錘突然將你擊垮,在最壞的境遇下,你會怎麼辦?

是從此頹靡沉淪,任由日子越來越糟糕?

還是奮起抵抗,發出對命運的挑戰?

在《我與地壇》一書中,史鐵生記錄了自己由風華正茂走向癱瘓,後來又在苦難中掙扎沉浮的全過程。

學者許紀霖看完此書後評價道:

看透生活後繼續熱愛,這就是史鐵生在書中所灌注的理想主義。

如果你正感覺身處低谷,不妨去讀讀《我與地壇》。

就像史鐵生所説:

“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當你真正看過了這本書,就會發現:

人生難關,十常八九。

所有的苦難,對悲觀的人來講,是毀滅,是痛苦。

可對樂觀的人來説,卻是重生,是涅槃。

01

人生太多無常,苦難才是常態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裏回憶道,自己剛活到最狂妄的年紀,命運就給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曾經的他,是清華附中的學霸,是擅長80米跨欄的運動健兒,強壯有力到能抱起一頭小牛犢。

然而就在插隊陝北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引得他高燒不止,腰疼難忍。

他不得不提前回京,尋求治病良方。

剛進醫院的時候,本以為不過是脊柱上長了腫瘤,摘除就好。

可誰曾想,三個月過去了,病情非但沒能好轉,他的雙腿反而日漸麻木萎縮,甚至拄着枴杖都無法行走。

就這樣,健步如飛的壯碩青年,在往後的日子裏,只能被困在小小的輪椅中。

命運的暴擊,讓他恍然驚覺,即便一個人再英勇無敵,再厚學博聞,也逃不過生命裏如潮水般呼嘯而至的苦難。

生活從來都是泥沙俱下,無舟楫可渡,無港灣可依。

就像那個在河南暴雨中跪地痛哭的女店主,一場大水,讓她的所有家當,瞬間化為烏有。

就像那位坐在醫院樓梯角落默默抽泣的中年男人,家人的一場病痛,就讓他的歲月靜好,變得風雨飄搖。

風無定,人無常,成年人的.生活就是這般苦不堪言。

然而,沒有挨不過去的暗夜,沒有停歇不下的暴雨。

人生越是無常,越要將它看作人世間最尋常的顛簸。

不自困、不自苦,就像史鐵生在書裏寫的那樣,哪怕被生活挫磨得身心俱疲,他依舊要咬緊牙關,發出對命運的挑戰:

“先別死,再試着活一活看。”

02

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知乎上有人問:“當你對人生感到最絕望時,是怎麼走出陰影的?”

有個高贊回答寫道:“勇敢邁出第一步,砥礪前行,終究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被命運擊倒後的史鐵生,躲進了地壇公園裏面。

他在地壇裏,寫下這本書,並記錄了自己的矛盾和糾結。

他曾拼命錘着自己的雙腿哀嚎:“我可活着什麼勁兒!”

他也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只要慢慢地去做些事,就能找尋到活着的興致和價值。

漸漸從苦難中解脱出來的他,開始邁出家門,到街道工廠給仿古傢俱畫畫,一個月賺十幾塊錢補貼家用。

他用自身經歷鼓舞身邊消沉的朋友:“別怕絕境,人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找到出路。”

他努力參悟生死、愛恨和慾望,並將所思所想融進筆下的文字。

最終,於荊棘叢生中蹣跚走出的史鐵生,非但沒有被命運擊垮,反而將命運所賜予的磨難,全都淬鍊成了對生活的熱愛。

有句話説得好:“窮途未必末路,絕處總能逢生。”

所謂絕境,對弱者來説是臨陣脱逃的藉口,對強者而言,卻是逆風翻盤的契機。

不入深淵,怎能壯大靈魂;不經絕境,談何讀懂人生。

挺得過至暗時刻,那些錐心的瘡疤,都將化作保護我們的鎧甲。

03

命運摧殘肉體,卻殺不死靈魂

29歲那年,愈發嚴重的腎病使得史鐵生高燒不退,他三個月不食飯味,只能靠葡萄糖續命。

醫生斷言,他活不過冬天。

可他卻在書裏樂觀地調侃:

死神就坐在門外的過道里,坐在幽暗處,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麼時候它就會站起來,對我説:嘿,走吧。

他偏不肯就此放棄,他要爭分奪秒地與死神賽跑。

白天,他揣着紙筆躲進地壇,走一段就寫一段;

晚上,他窩在6、7平的逼仄小窩裏,靠着微弱的燈光,奮筆疾書。

當他的雙腎衰竭,惡化為尿毒症後,受毒素影響,他甚至偶爾會昏迷過去。

但只要有片刻清醒,他就抓緊時間思索新觀點,等到狀態稍微好轉時,就將這些思考,全部整理成文字。

就這樣,在不間斷的患病中,史鐵生利用零碎時間,一生陸陸續續寫就了28部短篇小説,8部中長篇小説,14篇隨筆散文,以及若干電影劇本……

看過尼采的一句話:“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人越是在處境艱難時,越是要振作起來與生活頑強抗爭;越是在低谷困頓時,越要有勇氣與命運周旋到底。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

命運可以摧殘一切皮囊,卻殺不死一顆頑強不屈的靈魂。

04

沒有如意的生活,只有看開的人生

周國平説:“生活原本就是有缺憾的,人生需要妥協。”

妥協並非認輸,而是有智慧地接納看開,不在內耗中磨損自己。

書裏有一段文字,記錄了在癱瘓的最初幾年,史鐵生心裏的不甘和抱怨。

他説他厭惡母親臉上偶爾流露出的惋惜神情;

他説他恨外界投來的異樣眼光,甚至想抱起炸藥包衝過去和那些人同歸於盡。

他埋怨自己今生運氣不好,就在書裏給自己設定了完美的來世。

但他後來發現,對生活的抱怨,只會給自己徒增難度罷了。

逐漸看開後的史鐵生,走出自怨自憐,開始沉下心來認真生活。

他拖着殘腿參加文學會,結識和他一樣懷揣文學夢的朋友。

他遇人不再傾訴苦難,只管天南海北地聊好吃的、好玩的,痴迷生活裏一切有意思的東西。

他不拒絕愛情的到來,大膽牽起一個女人的手,將尋常日子過出甘甜滋味。

身處最低的境遇裏,他用樂觀豁達的態度,活出了最高的境界。

想起《自在獨行》中有一句話: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

短短數十年裏,該自在就自在,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全部的意義了。

生而為人,難免會遇到各種坎坷。

能挺過來的,就咬牙堅持,靜待人生的豁然開朗。

挺不過來的,不如與它們握手言和,一笑而過。

真正值得羨慕的人生,不在於從來不會遭逢苦難。

而在於無論遇到什麼,我們都能坦然面對,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有句話説得好:

“人生是苦海,是懲罰。而對懲罰之地最恰當的態度,是把它看成錘鍊之地。”

人這一生,如苦海里泛舟,難免會遇上疾風惡浪。

但生命的頑強就在於,被生活狠狠敲擊過,才能在苦痛中知曉幸福的奧義;被命運重重撞擊過,才能在絕境中生出希望和生機。

如果你覺得人生太難,就去看看《我與地壇》。

看看史鐵生與命運的周旋,看看他對生活的和解,在他娓娓道來的經歷之中,你會發現:

生命有傷有痛,日子有苦也會有甜。

只要內心足夠強大,就一定能穿越生活的重重阻礙,在痛苦和迷惘之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答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