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閲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來源:文書谷 2.15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外閲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外閲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課外閲讀讀後感1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好書,那就是《課外閲讀》。雖然這是一本國小配套的書,但也不缺乏它的有趣。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冰心女士,她帶着她的愛走過了一個世紀。本書的第一編講得就是冰心的著名詩歌與文章,讓我們瞭解到了世界上的真愛。

本書的第二編則是讓我們“淨心”的文學名著,有著名的《世説新語》,有我國著名散文家豐子愷的《憶兒時》,有著名作家曹文軒的《紙月》,還有詩歌大家泰戈爾的《惡郵差》。

有戰爭就沒有和平,有和平,就沒有戰爭,戰鬥者永遠渴望和平,但和平不是那麼容易,第三編是關於戰爭的詩歌與文章,讓我們知道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還是人類,都可能放生戰爭,戰爭和和平永遠是對立的。

有一個人,她生了一場大病,病完後,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聽不見,還不能説話,但是她活得好好的,她活出了生命的精彩,她就是海倫.凱勒。這本書的第四編講得就是海倫.凱勒,講她那些快樂的童年,講她那些精彩的童年。

這本書總共有七編,每一編都是不同的故事,一樣的精彩!

課外閲讀讀後感2

這個月,我們讀了《國小生課外閲讀》這本書。這本書是專供國小生閲讀的一本教材。我讀的是五年級課外閲讀,裏面一共有八編,總共,如“冰心,走過一個世紀的愛”等。

在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的一編是“奇妙的聲音”。這一編裏共有9篇文章。我最喜歡的一篇是“陽光是一種語言”。這篇文章通過語言兩個字,描繪出陽光的柔美語氣的重要性,把陽光比喻成人,樹木聽了他的話語後,一定會變得茂盛,花一定會變得充滿精神;天空和雨水聽了他的話語,一定會為大自然做出最美麗的彩虹。

《國小生課外閲讀》這本書給我的啟示也很大,“愛心樹”教會了我不能不知足,“16秒的生死選擇”讓我知道了做事要為他人着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更讓我明白,要愛惜時間。這本書藴藏着很多道理,你也來讀一讀吧。

課外閲讀讀後感3

今天我閒着無聊,就向大哥借了一本《課外語文》。這本書真好看。裏面有好多故事,如《魚兄弟》《圓圓的沙粒》《小魚遇險》等等

《課外語文》也告訴我許多知識。比如《恐龍滅絕》這一篇文章告訴我們恐龍為什麼滅絕?我看得很着迷。然而我最喜歡的是《圓圓的沙粒》中的小沙粒,他決定變成一顆珍珠,可是同伴們卻笑話他。圓圓的小沙粒果斷的鑽進了蚌殼裏。時光伴着海波逝去了,小沙粒已經被遺忘了,幾十年過去了。一個陽光和煦的春天,採珍珠的小姑娘在藍海的.波濤中打開一隻蚌殼,頓時,珠光閃閃。姑娘開心的叫道“多麼光彩奪目的珍珠呀”沙粒定見姑娘的叫聲,忽然想起幾十年前的小沙粒,珍珠愉快的説“我就是你們的朋友:小沙粒”。“祝賀你”珍珠真誠的説“讓我們發奮圖強,勇於獻身都變成珍珠吧”

從此以後,我決定向小沙粒學習發奮圖強努力學習。

課外閲讀讀後感4

艾青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我們這些後輩永遠地歌頌,因為艾青的詩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歲月》其中有一句寫得很有道理:“失去的歲月甚至不知道丟失在什麼地方——有的零零星星的消失地,有的丟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丟失在喧鬧的城市,有的丟失在遙遠的荒原。”

是啊,過去的歲月都不知道丟失在了哪裏,我的時間都丟失在了發呆中,本可以好好地學習,我卻在那裏發呆,別人的時間安排很充實,還覺得時間不夠,而我卻在那裏浪費時間。

魯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費時間是在浪費生命。我卻浪費了多少時間,本來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後天才去做這件事。

“有的是人潮洶湧的車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燈下面;丟失了的不像是紙片,可以撿起來,倒更像是一碗水潑到地面被曬乾了,看不到一點影子;時間是流動的液體——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時間不可能是固體,即使過了幾萬年也能在巖層中找見。時間也像是氣體,像急馳的列車頭上冒出的煙!”

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一種東西,一瞬間就擦肩而過,流逝的時間不能像一塊固體一樣,即便過了幾萬年或幾千萬年,你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時間有如陌生人,擦肩而過,你可能見過它,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裏見過,有可能是某一個城市,也有可能在夢中。

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再回來了,所以我要好好地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來做。

課外閲讀讀後感5

在《課堂教學和課外閲讀》一文中,蘇霍姆林斯基説: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佔據學生的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閲讀。

沒有這樣的閲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願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由此可見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閲讀的理解和重視,他説要力求使每一個少年、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書,而這本書應當在他的心靈裏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痕跡。

閲讀這樣的書是一種自我總結,是自我教育的開端,是面對自己良心的自白。教師要幫助學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書,而這是需要教育藝術的。

當然,閲讀也不書看着書本那麼簡單,對所讀東西的領會取決於閲讀過程的情緒色彩:如果一個人渴望讀書,閲讀的時刻給他帶來快樂,那麼所讀的東西就會深印在他的意識裏。在這樣的情緒狀態中,不隨意識記是特別積極的。

所謂“生活在書籍的世界裏”,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財富,使自己變得更加高尚,這跟認真地、用功地學好功課是並不是一回事兒。蘇霍姆林斯基總結道:由於學生在上學的年代裏智力興趣很貧乏,所以造成他們在中學畢業後的精神生活的狹窄和內心的空虛,而這些正是青少年當中發生許多不健康現象的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學校不善於培養學生年輕人的理智和情感,不能激發學生去自覺地進行自學,那麼任何跟酗酒、流氓行為做鬥爭的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要做到教會學生自學,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使一個人在上國小和中學的時候就酷愛讀書,繽紛切學會在閲讀中認識自己。

如果一個人在中學畢業後要麼完全不懂得閲讀,要麼他閲讀的範圍只侷限於一些低劣的偵探小説,那麼他的內心世界就會變得粗魯,他就會去尋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這些東西的地方,是會把一切人性的東西糟蹋殆盡的。看了這段話,也許會給我們的教育線裝帶來一些有價值的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説:“不要害怕把學校整塊的時間用到學生讀書上面去!不必害怕讓學生花一整天的時間到“書籍的海洋”裏去遨遊。

讓學生以歡樂的激情去充實年輕的心靈吧!讓書籍去佔據青年時代吧!

如果你的學生感到書籍永遠是一種新奇之物,如果年輕人總想單獨地躲起來去享受這種瑰寶,如果在青年當中有許多這樣有着讀書癖的“怪人”,那麼,我們的社會目前還不能對付的許多棘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讀了這段話,再回頭看看我們的學生的閲讀以及老師在對待閲讀的態度上,真的有一種迷茫:我們的學生在閲讀時,老師為什麼規定“不許看!除非世界名著”?閲讀在學生的學習中到底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再次鼓勵學生要有自己最喜愛的一門學科,他甚至這樣認為:個別青少年之所以肯學習,就是因為他們有一門最喜愛的學科並且在這門學科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這對他們來説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柱:由於在心愛的學科上能取得優異的分數,學生就永遠不會對自己的力量喪失信心。最後,蘇霍姆林斯基向我們這樣描述他的座右銘:不要讓任何一個學生感到他在智力發展上是不行的,在學習上註定是要落伍的。

他認為,在少年和青年中發生的許多悲劇的根源就在於:一個人如果感覺到自己無能為力,他是不可能感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會產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別人和冷酷無情的現象。

讓我們記住蘇霍姆林斯基最後的這句話作為判斷學校好壞的一個標準吧:如果一個正常的人沒有在任何一門學科上取得成績,如果他沒有一門自己喜愛的學科,那就説明這樣的學校是很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