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讀後感2篇

來源:文書谷 2.1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家的讀後感2篇

家的讀後感1

我對於書,是很熱愛的,所謂“開卷有益”,我一直是這樣認為,所以對於公開發行的書,我基本上是“來者不拒”。而這些當中,我尤其喜歡農村題材奮鬥的書或者描寫家國情懷大仁大義的書。每到圖書館,都會挑選這樣的書抱回家“大快朵頤”。

近幾年,有幸接觸到很多本土作者,也欣聞他們陸續出了很多的書。於是,每每有他們的新書出版,必想辦法先睹為快,因為這是身邊的人寫的身邊的事,也是把自己的思想和平凡的瑣碎變成文字的人,我認為是很有思想和文字深度的。基於此,帶着對文字的崇敬,帶着對作者的敬佩,我從20xx年陸續拜讀各位本土作者的書,我的“本土書癮”也算是着實“過”了一把。而這些作者中第一個讓我過家國情懷的長篇小説的“癮”的,則是《家的變遷》這本書了。

記得程湛馨長篇小説《家的變遷》(第一部)出版的時候,我有幸在第一時間就拜讀到到樣稿,當時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我一口氣讀了下來,忘記了睡覺,甚至忘記了做飯。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懷啊!面對面對務農與參軍,面對已經到手的正式工作和不知前途的重新選擇,面對家裏的父親母親弟弟妹妹,主人公郝佔仁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有血有肉的真情感躍然紙上。小家,大家,單位,國家,在小我和大家之間的取捨,在團隊與國家之間的取捨,郝佔仁沒有華麗豪邁的語言,沒有豪情壯志的表態,而是用自己默默的'行動詮釋着一切。面對不理解,他一笑置之;面對誤解,郝佔仁用自己的行動來做註解;面對別人的理解和幫助,好站任則是時刻銘記的。最難能可貴的是,郝佔仁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哪怕是一點點都沒有絲毫懈怠。讀書的時候,這種情懷不但糾結着書中的郝佔仁,也在讀者我的心中交織反覆。

《家的變遷》第二部出版時,我又是一口氣讀完。與第一部相同的是,作品主旨仍舊是家國情懷、正義與非主流的較量貫穿主線;不同的是,這次的大仁大義更多地體現在生活的瑣事和細節之中。掩卷沉思,我覺得作者的“真”是真的。他的小説中的人物,每位讀者可能都會找到自己的影子……又不是某一個人。其實,他刻畫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幾個甚至幾十個人物而不是某一個人,也正是由於作者程湛馨平時用清澈的、不帶任何有色眼鏡的“真眼”和“真心”去觀察,去體會、去體驗、去親自做,然後再去記錄、去積累,“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程湛馨是這樣學習的,也是這樣做的。常見他用手機、用紙片隨時記錄一些感悟和靈感。或許,正因為如此,他在寫作時才能夠信手拈來,能夠把一個個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有血有肉,才會讓某些人“對號入座”。

有人説,《家的變遷》是一部冀東的另一版本《平凡的世界》,有人説是中國普通農民成長奮鬥歷程的一個縮影,堪比前蘇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而我説,《家的變遷》是北方青年農民愛家,愛國的成長史,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者做到了真眼、真心、真情、真意,也進而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其次,程湛馨系列長篇小説《家的變遷》第一、二部,思路清晰,脈絡完整,自成章節又前後呼應,無論是某一章節,還是某一段,甚或通篇,正能量一直是大的主線,主旋律。通過小人物體現大事件,用小事情反應大時代,以小見大,大中穿正,一名共產黨員的拳拳赤子情懷,注入了文中的每篇每節。通篇,充滿了主人公郝佔仁,其實,更是作者對人民、對黨的崇敬之心。

“有敬畏之心,才有經典之作”,王扶林的話用在《家的變遷》的作者身上,我覺得恰如其分。無論是《家的變遷》,還是程湛馨曾經編輯過的《抗戰歌曲集》《讀書咱就讀好書》,都充分體現了作家對文字的敬畏、對人民的愛戀、對祖國的熱愛;用筆謳歌時代,謳歌祖國,《家的變遷》的主人公郝佔仁做到了,書的作者程湛馨也做到了。

家的讀後感2

讀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一書,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

有人説,名師之名,不在於名,而在於“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説。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

那麼,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給他的孩子們以幸福和快樂。中國需要教育家,因為中國的教育吸引智慧。本書的每一頁,都給我帶來了啟迪和快樂。

誰是中國最好的中國小教師?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會列出不同的長長的名單,為此,教育部從全國各省的80多名中國小優秀教師、校長人選中,精選了十幾名,集中展示我國傑出教師的教育理想、教育經驗、教育智慧、教育探索歷程和教育成果,譜寫“當代中國教育師”。

他們共同的教育情懷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國基礎教育的重要財富。 他們中魏書生是我較熟悉的、敬佩的名師名師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體力行的。“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我不會改變後進學生,是後進學生幫我教會了怎樣教後進學生。我總是與學生商量我怎麼學,怎麼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師就不要去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這是剝奪人家的.權利,壓抑人家的才能,助長人家的依賴思想。”魏書生邊教學邊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

一、看多家之言;

二、堅持寫日記;

三、堅持寫文章。

他認為工作學習是快樂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會貫通,才能領會到理論的精神實質;堅持寫日記,有利於研究自己,改變自己;寫文章是抓住機會進行科研的有效途徑。人,一旦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本職工作,那麼,無論他的工作多麼平凡,都會有無窮無盡的價值,同時也會有無窮無盡的樂趣。

我記住了魏書生的話,並儘量為之,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煩的事情。“當你把學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裏;當你把學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獄裏。”讓我永葆一顆童心去善待學生,善待生活。 李鎮西,教育學博士,被稱為“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他説:“一個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事業心。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責任心。我們不能通過形式主義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學生,我們的活動不能成人化,而應該充滿童趣,我們的教育一定要走進學生的心靈。”

最讓我感觸的是他説的:“一個班級50多個孩子憧憬着50多個未來,而我們常常卻用一個未來來要求學生,這是很殘酷的。這種教育是可怕的,剝奪了孩子的憧憬和夢想。”他還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愛不等於教育,但教育不能沒有愛。不是我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我。關鍵是老師能否感知學生的愛。愛只能在愛中去培養,愛心不等於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內涵才是完整的。專制的愛,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學生,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愛。班級建設應該成為對學生進行民主啟蒙的重要手段。在民主中學會民主,和學生一起成長。”説得多麼好啊!這是對我們老師所謂的師道尊嚴最好的詮釋。

一個小小的講台,擔負着民主啟蒙的大任。我們老師想到過嗎?對於後進生的問題上,他説:“名師不僅要靠教優秀生成為名師,還有研究後進生,後進生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一個老師愛優生不難,但從心底裏愛差生才是真愛。每一個後進生都是一個科研物件,和後進生打交道,老師的進步非常大。”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優秀生受到老師的關注多,成績越好,老師關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環,而後進生較少受到關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視,心理受到壓抑,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多麼不盡人性,多麼值得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愛不愛學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師是否為優秀教師的試金石。他告訴我們轉化後進生的五個原則:

1、建立感情,

2、充滿信心,

3、降低要求,

4、允許反覆,

5、集體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