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66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命教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命教育》讀後感

《生命教育》讀後感1

寒假期間,通過對有關生命教育的學習,感觸頗深。作為一個國小教師,我所任教的六年級學生,正是處於青春期發育的開始,學生的心靈、身體都在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此刻,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生命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那麼我們該如何進行生命教育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粗淺認識。

首先,要將生命教育同其它學科教育相結合。

生命教育不單純是健康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深刻的人文教育。我們要明確“生命教育”的意義。“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師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識,並且熱愛生命,那麼他才能將生命教育的思想體現在他的教學中,才能在課堂上自覺不自覺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我們還可以將生命教育同一些邊緣學科(政治課、品德課、健康課)教學內容相結合,利用事例向學生講述生命於我們的偉大意義。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自己對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態度,使學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發展。

其次,生命教育同課外實踐相結合。

生命教育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在現實生活中主要不是通過語言或者理論,而大多都是通過舉動、行為表現出來的。生命教育是一種身教重於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體的行為或舉動教育人,才能真正影響人,感化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響人的成長。因此,生命教育必須注重實踐教育的作用。通過一些課外活動進行生命教育,如通過新聞及身邊發生的交通事故,講講交通事故對生命的無情吞噬,請消防員講講水火對生命的`殘酷毀滅,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圖片,如產房、嬰兒室、手術室等,瞭解生命的起源,讓學生體驗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嚴,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和正確的生命意識。

最後,生命教育必須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生命教育不光是學校的事情,更是全社會的事情,社會各方面應該全力配合,形成一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氛圍,共同擔負起對學生生命教育的責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生命的態度決定子女的生命態度。在一個積極、樂觀、奮進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必然是會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愛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印度偉大的詩人泰戈爾説:“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氣息。”所以教育之“育”應當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是人類喚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為生”只是教育的初級目的,“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讓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行動起來吧。

《生命教育》讀後感2

今年暑假,教育局要求我們廣大老師讀一本書,書名為《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是由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李政濤所著。他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教師的意義,這本書呼籲全體教師要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這個理念非常新穎,是我以前不曾考慮過的,所以我非常認真的讀了這本書,感覺獲益匪淺。以下是我看了此書的一些認識與感悟:

首先,做一個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要能看到生命的存在。教師應該成為一個研究者,去研究學生的生命成長,透析學生的生命成長。我們所教育的對象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我們不能像馴化動物那樣,我們所要做的只能是引導他們,而不是控制他們。

其次,要正確對待生命。教師對生命的態度,應該熱愛。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能正視“問題學生”,無論有再大的問題他還是人,是人就可以感化。以往的教育,教師、家長似乎更看重學生的成績,所以,每個學生也會特別在意成績,認為成績就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顯然,這是錯誤的想法,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還是依靠成績的高低排序來選拔人才,但我們學習的目的卻不僅僅是追求高分數,我們所追求的應是高能力。成績固然重要,但能力更加重要。在市場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光有高分數而沒有高能力是不能在這個社會立足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對教育的.不全面的理解,缺乏生命感。

再者,教師要強大自我的精神生命。在給予學生的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地給自己自信,強大自我的精神生命。這樣,我們才不會怕,不會恐懼,不會擔憂我們的精神生命無法應對日益強大起來的學生的精神生命,從而來成就我們有生命感的教育。我們的精神生命強大了,再努力把我們自己的生命放進學生的生命之中,讓他們從我們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精彩和生命的價值中去感受生命的意義;讓他們從我們的人格力量中去感悟做人的真諦。也要把學生的生命放在自己的生命裏,把關愛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如同關愛我們自己一樣,把愛心以及情感注入到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去呼喚、淨化學生的美好心靈,灌注到他們的成長成才之路。這樣,我們才撐得起“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

教育是一項長久的事業,教育乃是精神成人的宏偉事業。作為一名老師,學生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我們面對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更是具有“生命感”以及“責任感”的教育,我們要將這些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然後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讓學生獲得最有“生命感”的教育。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就是迴歸生命之家,在這樣的迴歸中,我們看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各種不同的生命相遇。

《生命教育》讀後感3

《教育激揚生命》是郭思樂教授又一力作,其間所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早已席捲大江南北,成為教育教學改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今年“東海風教學文化節”,我們有幸與大師零距離接觸,因而對於生本教育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他的講座和著作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現結合我校上學期開展的“以學生為中心,小組合作學習”課改活動談些想法。

一、生本教育引領學校課堂教學大變樣。

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講個不停,學生們乾巴巴地坐在那裏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領導及全體教師努力踐行生本教育。走進我們的課堂,看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互相質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二、生本教育更讓我感受到了教的快樂,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的樂趣。

過去,我一直認為自己設計的分析課文的思路很好,總想通過我的引導把學生帶到課文中去,還常常為學生沒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歎息!而現在,學生興致盎然地圍繞話題侃侃而談中,我經常聽得入神。課堂上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我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孩子們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時,有的'談了對課文的理解,有的談了該怎樣讀好課文。很多時候學生通過自學不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還感受到了文字背後的情感。學生的自學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還有的同學能夠及時給其他組補充或糾正,有的還能很好地評價別人的回答。生本課堂裏,精彩的是學生,不是老師。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教師費盡心思地“講”,抵不過學生髮自肺腑的“研”,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趕不上學生髮自內心的“學”!

生本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的教學思想及方法,讓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創造。此時此刻,我真誠地呼喚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努力構建積極、歡樂、自主的課堂。同時,自己也要學着做一個魅力老師,從而讓我們的課堂更加有精彩!

《生命教育》讀後感4

暑假裏,我仔細閲讀了我校下發的校本培訓閲讀資料,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教育:從人性的底線開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想,“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最基本的認識,活在這個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樂,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過的一切坎坷,甜與苦、歡與悲、希望、憧憬。人間所有的一切都源於生命的存在。沒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標是為了讓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於:扞衞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強調生命教育是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確認、接納和喜愛,只有對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對整個生命世界的肯定,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必須要提高到這個高度。可以説,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線。教育者對生命的遺忘是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

由此,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對生命教育的論述,其中兩個觀點讓我大受益處。

一是生命教育反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為代價而去換取所謂的“大業”。

一句話讓我猛然驚醒,忽然想起了從小到大那種“捨生取義”的價值觀。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為人民,總之是為了一切遠離自己生活的“虛幻的共同體”而獻身的教育。不是説這些不對,而是説這些口號教育不適合兒童和未成年人。

以上這些觀點和信念應該是在人生命價值的自我確認之後才能產生的人生觀,不可以越俎代庖,跨過生命情懷而直接把生命與這些捆綁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受教育者明確是應該為“某個客體”而犧牲,還是為自己的“生命價值”而犧牲,這可是一個實質性的區別。

二是道德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

文中提出了“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這樣一句話,以前一直很糊塗,現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對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孩子是正在培養道德的過程,而並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説孩子,就連大人們還在不斷地提煉,修養自己,更何況是他們呢?孩子的行為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的,這一點讓我大受啟發。

我想,每位教師都應在課堂上滲透生命教育,因為“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教書也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師自己必須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崇敬生命、熱愛生命,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

教師能夠用豐富的生命實踐去鍛鍊學生,尊重、正視每一個生命,讓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帶給學生更多的感動,更多温暖的關懷,讓學生形成一個積極的、光明的內心世界,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生命教育》讀後感5

俗話説的好:“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因此,每讀完一本書,就會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穫。這學期,我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本書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的課堂學習,以及終端成績的優異,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讀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有句話:“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學生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學生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學生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我們只要給了學生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韓愈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郭教授曾説:“站在太陽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陽。”有時候我經常埋怨:“學生真笨,教了好幾遍,他們還是不會!”也常常感歎:“你看人家XXX,老師一教就學會了!學生真是天壤之別!但是,仔細想想,五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齊,何況孩子呢?如果都個個賽諸葛亮,還要我們學校和教師幹什麼。

其實我們應該始終站在欣賞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從他們身上找到一個個的閃光點,真誠的讚揚每一個學生的細微進步。我們應該認為,那些“後進生”都是暫時的,相信他們會像“醜小鴨”一樣,春天一到就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了。不管太陽有多低,我們都要比它更低,我們要站在太陽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陽。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為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這些理念,落實在行動中卻還有距離。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提出學習的主體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生命教育》讀後感6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擁有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經驗,但由於理論欠缺,不能變成文字,使自己好的經驗不能與人共享,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再加上自己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説白了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教育理論不足,不能把自己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罷了。學校倡導大家讀教育類書,目的在此,希望大家爭做名師。基於此目的,利用休息時間,積極響應學校給教師的讀書計劃,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生命與教育》《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欣賞教育》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受益匪淺,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欣賞教育》告訴我們: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説:“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通過廣泛的閲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能力,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愛的重要性,這些都將作為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生命教育》讀後感7

當看到《生命化教育》這本書最喜歡的是它的封面“綠色”,綠色代表的生命的氣息,封面上有一段話“以人為本的時代,呼喚教育向生命的迴歸,走向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讓教育成為生命關懷的事業;生命化德育,讓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長;生命化學校,讓學校成為生命的樂園;生命化課程,讓課程成為生命的經歷和體驗;生命化課堂,讓課堂充滿生命的靈動和創造;生命化班級,讓班級洋溢生命成長的氣息;生命化教師,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幸福。”讀了這段話也就體會到這本書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命化,使教育實現生命的詩意棲居”。

在本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生命化教育”這個關鍵詞。那麼什麼是“生命化教育”呢?有人説,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説,就是在“融化”生命的教育,把生命的本質、特徵和需要體現在教育過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展,提升生命的意義。生命化的教育,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也是最體現人性關懷的教育。生命化教育,以生命為基點,關注生命,創造生命適宜成長的條件,使教育真正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地。“讓生命在教育中詩意的棲居”,是生命化教育核心的表達,也是生命化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生命化教育的幾個關鍵點是1、直面生命,以生命為教育的基點:人的生命不僅是自然的,而且是社會的、文化的。人的本能的發展和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發展。一個自然生命體要發展成為社會生命體的人,就必須在其生命體的基礎上,獲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發展,教育顯然是社會遺傳的有效途徑,這就決定了,教育必須以促進人的生命發展為根本使命,換言之,生命的成全,必須要教育。2、在生命中,尊重生命的特徵生命化教育當以個性的認可為前提,使教育適合每一個兒童的獨特性,成為一種個性化的教育。為此,教育要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劃一,給學生以自主選擇的空間,創造一個崇高開放、多元的環境。3、為了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教育需要使人們明瞭人生的意義,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教育只有三者協調一致,才能實現其生命的本質,才是完整的生命化教育的內涵。

生命化的教育,要發展學生的生命,其實“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生命化的教育,呼喚生命化的教師。沒有生命化的教師,就不能有生命化的教育,更不可能促進學生的生命發展。説的很好,確實感受到教師的使命所在,要使教師作為新教育理念的實施者,其自身的素質是關鍵,自我學習提升自我素質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悟。

《生命教育》讀後感8

《讓教育煥發生命的價值》這本書以一種新視角看教育,以一種批判的眼光看教育。其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正視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現象,以追求教育的合理狀態,最終讓教育處處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揭示了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學生是有生命,有血性,有思想的人。所以,作者説,老師不能當園丁,園丁一走到花園裏,對着那些植物,只看一眼,就是咔嚓一聲,參差不齊的枝葉變整整齊齊了。然後拿起一枝早已準備好的竹竿,一邊比量,一邊伸出大剪刀,刀鋒一過去,就無一枝獨秀了,而是齊刷刷地一般高矮,好看嗎?當然,真是整齊又美觀。可是,活潑可愛的學生能被這樣去修理嗎?

雖然現在一直在倡導要尊重學生,體現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搞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説得多好啊,可是那種被動的,“唯老師就對“的思想仍然深深的根植於學生的心靈深處,所以在教改的時候最大的問題,不一定是來自教學過程的.實施,而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學生的觀念。有一次,我私下裏與幾個學生聊天,她們説:老師,你讓我們自主學習,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學,而且也學不懂。我們還是喜歡你給我們講,我們聽得特別清楚,很容易就懂了。當時,我還很興奮,因為這説明我講得生動又仔細,學生很喜歡。可是慢慢的,我就發現,每次課堂效果特別好,可是一到考試就見分曉了,用學生的原話來説就是:一聽就懂,一做就懵。我就在思考:不管我講得多生動,不管學生聽得多認真,他們在聽的時候只是記住了這道題,而他們自己的大腦卻沒有去思考,他們在自己的大腦裏沒有形成思路,他們只擁有機械記憶,所以哪裏會舉一反三,哪裏會學一而知十呢?

我們經常談的話題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的參與學習,自己得出某些結論。可是我們卻忘了那些自進入教室以來就當接受器的孩子,在此時,他們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他們壓根不知道自己怎麼去學習,怎麼去探究。所以,我們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時候,最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轉變學生學習的觀念,讓他們自己真正認識到他們和老師是平等的,他們有自己去探究和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權利。這就需要老師的支持。很多學生在長期的奴性教育中,變得自卑和膽小,他們甚至沒有勇氣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更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答案與老師的不同,害怕錯誤,害怕老師失望的表情,甚至是鄙視的眼神。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收回所有阻礙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言行,讓他們能夠在激勵的、自由的氛圍中勇敢的説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做一個真正積極的、主動的人。

《生命教育》讀後感9

讀生命教育後,讀罷之後方恍然大悟,原來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是多麼的狹隘,視野有多窄,目光有多淺。“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最基本的認識,活在這個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樂,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過的一切坎坷,甜與苦、歡與悲、希望、憧憬。人間所有的一切都源於生命的存在。沒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標是為了讓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沒有辦法的是“在應試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義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失落了,成為塑造單向度的人的工藝流程”。這就是我們目前的教育現象“各掃門前雪”。國小不為國中負責,國中不為高中負責,高中不為大學負責,大學不為社會負責。各個階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都不為人的一生負責。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於:捍衞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

強調生命教育是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確認、接納和喜愛,只有對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對整個生命世界的.肯定,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必須要提高到這個高度。可以説,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線。教育者對生命的遺忘是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學了生命的教育讓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對生命教育的論述,其中兩個觀點讓我大受益處。

一是生命教育反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為代價而去換取所謂的“大業”。一句話讓我猛然驚醒,忽然想起了從小到大那種“捨生取義”的價值觀。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為人民,總之是為了一切遠離自己生活的“虛幻的共同體”而獻身的教育。不是説這些不對,而是説這些口號教育不適合兒童和未成年人。以上這些觀點和信念應該是在人生命價值的自我確認之後才能產生的人生觀,不可以越俎代庖,跨過生命情懷而直接把生命與這些捆綁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受教育者明確是應該為“某個客體”而犧牲,還是為自己的“生命價值”而犧牲,這可是一個實質性的區別。

二是道德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這樣一句話,以前一直很糊塗,現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對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孩子是正在培養道德的過程,而並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説孩子,就連大人們還在不斷地提煉,修養自己,更何況是他們呢?孩子的行為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的,這一點讓我大受啟發。

生命教育包羅萬象,如果要真正開展起來,也絕非易事,這需要整個教育體系都得認識到位。

《生命教育》讀後感10

在暑假裏,我讀了康岫巖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讓我收穫很多,感悟很多。

的確,當教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業中時,這個生命本身的內涵將會因為這項事業而豐富,這個生命本身的價值將會因為這項事業而昇華。“教育為了明天。當我們用生命來理解教育時,當教師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時,當學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時,中國教育的生命將更充滿活力!

作為南開中學的第六任校長,康岫巖從出生到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在命運與歷史的磨礪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將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業、南開中學、南開教師、南開學生融為了一體。正是因為康校長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思考,不斷領悟,不斷總結,不斷積澱,才會引領南開中學走向了輝煌之路。作為一代教育家,康校長在治校中始終貫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無論是以學校文化積澱學校精神,還是重視修身養性,敦品立德,無不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整體高素養教育觀”,以培養“世界的中國人”為目標。正是有了這種思想的指導,才有了南開今天的迅速發展。康校長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學識、能力、才幹和教育見地、工作魄力詮釋了校長這個角色的含義。

在書中,康校長回憶了在學校推行“以課程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的情形。她選擇課程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借鑑國外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建立了以“白色、綠色、藍色”為代表的三色板塊式課程體系,開設了“學校特色、教師特點、學生特長”為立足點,凸現人文性、地域性、獨特性的校本課程,首開先鋒在中學開選修課,實施學分管理。這種獨特的課程管理為南開培養出了更多多類型、多層次的`人才。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教會學生生活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創業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後能為社會做貢獻,能成就自己的事業,能營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書中南開教師為了每一節課冥思苦想、精心設計的動人故事時,我不禁想到了我們的教育。作為教育之基礎的中學教育,不更是應該從小從培養學生能力入手,教會學生學習嗎?可是想想我們平時的課堂,充斥的最多的是灌輸知識,是照本宣科。大家滿足於學生掌握了多少書本上的知識,而缺少對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多少,創新能力增長了多少的理性自省。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信息的迅猛發展促使我們不斷思考:學習將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會學生學習更顯得尤其重要。正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漁技”,使他們“樂釣”、“會釣”、“擅釣”,才能使他們在面對未來的社會發展和激烈競爭時從容應對,脱穎而出。

教育的路上我們需要對教育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學生應該要以身作則,以學正人。《生命因教育而精彩》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更有信心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生命教育》讀後感11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終端考試的優異成績,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讀完這本書感受頗深。

“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是屬於我生命的本質,愈能牽動我生命的情感。”翻開郭思樂教授着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開篇就讀到了這令我心動的句子。本書作為《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續,洋洋灑灑三百多頁,沒有高深的教育理論,沒有枯燥的統計數字,字裏行間洋溢的是對千萬教育同仁更新教育理念的期待,是對美好教育的願景。讀罷本書仍覺意猶未盡,不由地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多的感悟。“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師,而是要轉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變為‘引導者’、‘協助者’,主要工作必須靠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完成”。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

的'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傳統意義上人們對教師職責的概括,然而從”傳“”授“”解“,從這幾個單向指向意味明顯的動詞中,我們看到了師生關係的不平等。對於學生來説,學習似乎是被動的,而非互動的過程。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是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提示學習方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自己則要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平等的對話,鼓勵、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活動應是學生的特殊學習活動,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組織好這一活動。因此教師應由主角退而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將教學活動寓於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為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自己在不斷轉變觀念,更新理念,轉變教師校色,改變課堂授課方式。另外即使已有了這些理念,落實在行動中卻還有距離。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提出學習的主體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往往使我苦惱,達不到預期效果,發現很多過程流於形式。時效性不強。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生命教育》讀後感12

讀罷《教育激昂生命》,感慨萬千。作為一名工作在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深知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我理想中的課堂教學是怎樣的呢!

我的課堂是一間故事屋

曾經讀過常麗華老師的文章,一直記憶猶新,大體內容是:不管多忙,每天都要給孩子講一個好故事。是啊,聽着故事長大的孩子是何等幸福。我一定會把故事巧妙的引進課堂,把一個個故事媽媽請進課堂,藉助最適合孩子閲讀的書讓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伴隨孩子成長。

我的課堂是一個閲覽室

一堂好課應做到:書生琅琅,議論紛紛,情意濃濃。課堂即學堂,書房,是學生可以自由讀書的地方。提到讀,我深感責任重大,我一定要給足時間培養孩子的語感。沒有語感,語文成什麼了?枯燥的知識的瑣碎,無聊的陶分的黃沙,語感是高貴優雅的精神之花,必須從小着手培植。盼望着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可以在放鬆狀態中讀出收穫;可以在充滿激情的朗讀中讀出情趣;可以在自由閲讀中讀出個性。書讀好了,什麼都會迎刃而解。

我的課堂是一個遊戲場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啊!而遊戲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有一位教育家曾經這麼説過:對於孩子來説,遊戲是學習,遊戲是動力,遊戲是勞動,遊戲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本身是一種認真、嚴肅的遊戲。因此,我要把遊戲引進課堂,把知識融合在遊戲中,使孩子在遊戲中掌握知識,開發智力。通過遊戲的開展,讓學生沉浸在語文的.樂園裏,自覺地接受語文的薰陶,進而到達引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我的課堂是一個聊天室

文學習是師生與作者、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追求的是心與心的呼喚、情與情的相牽,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我會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論我的言辭怎樣精彩,都只是起引導作用。擔任主持人的角色,盡服務者的職責。任何時候都不能喧賓奪主。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會形成默契,才有愉快的氛圍。同時,我還要提出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激活學生的話題,激起學生想説的慾望,使課堂成為“百生爭鳴”的“大會堂”。

我的課堂是一個助推器

課堂上教師及時的評價、點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發學生信心的手段——一個信任的點頭,一個讚許的目光,一個會意的微笑,一次熱情的握手,一次親切的撫摸,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滋潤學生的心田,都會成為學生髮展的助推器。盼望着在我的課堂上孩子的心靈能夠得到舒展,使他們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態中找到自信。

有名著的引領,我會帶着真誠,熱情,平和走進課堂,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賞、期待的鑰匙開起多彩而生動的明天!

《生命教育》讀後感13

暑期,我看了一本馮建軍教授的《生命與教育》,這是一本哲學性很強的書。以往有的書看了哈哈大笑,有的書看了感動地只掉眼淚,有的書看了恨地直想罵,有的書看了沒有什麼感覺,而有的書看了卻會讓你有一種衝動,總想去做些什麼,《生命與教育》就屬於最後這種類型。這本洋洋灑灑30萬字的書基於對生命與教育本體關係的理性思索,探討了教育的生命本質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點,構建了生命化教育的體系,書寫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學。它讓人們重新深思教育的過去,向着生命的未來行進。

在書的封面上,有這麼幾行字,字號很小,讀來讓人回味悠長:“當今社會,進步與浮躁並存,文明與喧囂共生。繽紛的.世界固然精彩,卻掩飾不住慌張中透出的無奈。‘我’逐漸淡化在人羣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生命愈發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教育與生命的隔離,不僅是教育本身的誤區,更是整個社會的不幸。於是,我們祈求迴歸。”一種對教育現狀的憂患躍然紙上,而這種憂患也無時不貫穿着整本書。面對被越來越多的規訓約束的孩子,被越來越重的課業折磨的孩子,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歎:“今天的兒童越來越多地被封閉在狹小的空間中……這樣的生活,兒童是快樂不起來的”。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個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創造性的。生命對人來説只有一次,正因為它的唯一性,我們才要更加珍惜。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童年,我們的教育要關注生命,就要提供生命發展的良好土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成長的考驗,有些考驗甚至是災難性的。作為學生成長的守護者,我們教師既要關注學生自身知識及精神發展的規律,又要教給學生各種生存的知識、方法和麪對各種生存危機的處理辦法、逃生的本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性的傷害事件發生。教師作為學生生命的引領者,需要有一定的素質要求,而教師素質的提高莫過於和高尚者、與專家、與有經驗的人攀談,這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閲讀,只有提升,拓廣自己的閲讀質量和閲讀領域,教師才能擔起"帶着先進文化走進教室成為知識的代言人"在本書的閲讀中,我越來越感到一個教師要變得高尚起來,那就要多讀書,多讀大師的書,一個教師要變得有智慧,那就要同大師對話,同書本中的,同生活中的智者攀談。教育中的所見要善於記錄剖析,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諦。記錄學生,記錄學校,記錄同事,記錄自己的生活細微,智慧也會在這細微中得以成全,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榜樣,在他的筆下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老師,是一處處細得連眼角眉毛都記錄的思考細節,或許大師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或許這是大師生命成長的見證給我們的引領。

“將生命融於教育,將教育融於生活,讓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凸現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並以此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這不僅是馮教授一人的期望和夙願,更是眾多有良知的教育者為之實踐和奮鬥的目標。

《生命教育》讀後感14

認真讀了劉校長推薦的《生命與教育》,對其中的很多內容感慨萬分,選擇一二,談談我的感受。

一、認知與情感

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情感在大腦的機能定位是皮層下結構,認知的定位是大腦皮層中的新皮質。認知與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協調發展的。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等所比喻的,一個人用兩個並排的梯子爬牆壁……一個梯子代表認知行為和認知目標,另一個梯子代表情感行為和情感目標。這兩個梯子的構造,使一個梯子的每一級正好在另一個梯子的每一級的中間。通過交替的地攀登這兩個梯子——從這個梯子上的一級踏到另一個梯子上夠得上的一級——就有可能達到某些複雜的目的。

讀到這兒,咀嚼一番,覺得説得太好了。我們的教育不能只從學生的認知方面着手,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完全是大量的知識,還有情感的教育。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也在這樣踐行着,但是沒看這本書之前不知道這樣的理論指導。比如,我們的班隊課每週不落地進行文明禮貌和情感上的教育,每個可以用來激發孩子情感的節日都不會被我們錯過,帶着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在語文教學中,也會見縫插針地進行情感教育,只有這樣,學生的發展才是全面的,才會達到真善美、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二、自主與自由

生命不僅是全面的、和諧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自主和創造是人的天性。所謂自主意識,即自覺到我是主體的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等形式。人的自我意識與生命發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動發展、自我創造成為可能,這是人生命的獨特之處。

生命是自由的,關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須凸顯生命的靈動。靈動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們高度尊重兒童,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內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過濾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被迫服從。教育家盧梭早給我們以啟蒙: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是有他們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細細讀來,這一部分和我們學校正在倡導和實踐的自主習得教學模式不謀而合。在學習中,以學生作為主體,以學生的習得結果作為考察一堂課的標準。在學習前,我們在讓學生預習時,就要求他們學會就課題質疑,然後通過預習解決一部分疑問,然後帶着剩下的問題進入課堂,這樣學起來學生會覺得學得就是自己提出的問題,積極性高,習得的結果也相對會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業,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獨特的,致力於生命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造地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我們教師也要與時俱進,為了這個神聖的使命而奮鬥。

《生命教育》讀後感15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擁有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經驗,但由於理論欠缺,不能變成文字,使自我好的經驗不能與人共享,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再加上自我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説白了不是自我不行,而是自我教育理論不足,不能把自我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罷了。學校倡導大家讀教育類書,目的在此,期望大家爭做名師。基於此目的,利用休息時間,進取響應學校給教師的讀書計劃,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景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生命與教育》《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欣賞教育》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受益匪淺,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明白,愛能夠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我盛氣凌人成為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僅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我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當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教師的必須不能讓自我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我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不僅僅如此,書中所供給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供給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我怎樣以身作則,幫忙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欣賞教育》告訴我們:期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到達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説:“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我能行,自我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我的潛能。

經過廣泛的閲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本事,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愛的重要性,這些都將作為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