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06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1

首先通過課本9-26和圖9-27中所示的兩位同學做功快慢的比較出發,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單位;並通過給出人、一些動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功率概念和對功率單位“瓦特”具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還通過信息窗關於機器名牌中標出“功率”這一參考數據的介紹,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功率”這個概念的`實用價值和意義。

本節內容有: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測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功率的單位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學方法有討論、實驗、講解等,但以討論為主。在本節教學中,首先要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課本圖9-26、圖9-27所提供的實例,總結出判斷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若做功的時間相同,比較做功多少。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2

一、説教材

本節是八年級人教版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光的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對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為主線,讓學生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本節“平面鏡成像特點”是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在通過實驗得出平面鏡成像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中的成像問題學生在經歷此探究過程中,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和處理。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悦。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平面鏡成像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這個認識中由於視覺的問題存在一個誤區“物體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小”,在實驗中,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把此問題糾正過來。教學中,要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對平面鏡成像成像的規律學生易受到錯誤生活經驗的影響,不能正確的瞭解鏡中像和物體關係,特別是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不能正確理解。在探究實驗中讓學生通過觀察鏡中像和放在鏡子後與物體大小相同的物體重合了,來體驗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同時通過強調人眼對遠近的物體大小感覺不同來加深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的瞭解。其次學生不能正確的理解平面鏡成虛像的現象,通過在像的位置放在一個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來正確認識虛像。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動手與合作能力與習慣。

三、設計思想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分析論證等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學習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去獲得答案。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認識生活、解釋問題。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瞭解平面鏡成虛像,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和處理。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悦。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五、重點與難點

重點:設計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活動,

難點:虛像概念的建立過程。

六、教學手段

本課採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論證等實驗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具體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討論。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法一:

提問:水中的蠟燭能燃嗎?

演示實驗:把一塊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隻蠟燭,在玻璃的後面,放一隻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拉上窗簾,使屋子變暗,從蠟燭這邊向玻璃望去,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蠟燭正在水中燃燒。

提問:你能解釋一下嗎?

同學們想知道這神奇現象的原因嗎?

法二:猜謎語:“表面平平的一塊鏡,你對它笑來它就對你笑,你對它變鬼臉它就對你變鬼臉”。(鏡子)

(二)、新課教學

1、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猜想:

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

(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

(1)、像與物等大;

(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與物左右相反;

實踐:拿起桌面上的鏡子照一照。

提問:你在鏡子裏看到的是不是真實的自己?

教師邊演示邊介紹鏡中的像。

請學生繼續觀察鏡中的像,並前、後、左、右移動平面鏡,觀察平面鏡中像的變化。

教師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

為什麼用玻璃板作平面鏡?用鏡子做該實驗有什麼不方便?

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係嗎?

③我們怎樣確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實存在?

④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與物體大小關係?

⑤實驗過程中,刻度尺有什麼作用?

⑥物體和像到鏡面的距離有什麼關係?

⑦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的左右、上下與物體是否一致?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

——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明確探究方法]

——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暫時不取出]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隻相同的蠟燭。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麼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裏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

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於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後的替身物呢?—必須使平面鏡後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麼現在鏡後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麼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被塗在平面鏡後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

那麼怎麼辦?——把塗在鏡後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筆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麼辦法改進實驗呢?看看裏面桌還有什麼器材。[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麼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並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麼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後能很好地體會到科學探究成功後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等大。

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得出實驗結論]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於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後自己探究:

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2、平面鏡成像原理

讓學生回憶“猴子撈月亮”的故事。

提問:猴子最終有沒有撈到月亮?為什麼?

人眼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物體,是因為由物體發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視神經的感覺,並不是光從眼睛發射向物體的。

如圖所示,人眼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來判斷物體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為有光線入人眼。點燃的蠟燭上p點射出的任意兩條光線pa、pb經平面鏡反射後的反射光線e1a、e2b的反向延長線相交於p′點,人就會感到p′點是一個“發光點”,而p′點就是p點的虛像。同理,蠟燭上的其他點也都能在平面鏡內產生對應的虛像點,它們共同組成了蠟燭的虛像。因此,平面鏡中的虛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發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所形成的。(這是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八、課堂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可明確):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九、佈置作業 :

讓學生在理解科學探究的情況下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自讀教材“球面鏡”部分。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基本的思路是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對教師來説,實驗探究課是一節非常難以駕馭的課,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到進行實驗探究,都有相當的難度。儘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確,無非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律。但學生初次學習物理對物理中的科學探究過程還不是非常熟習,特別對制定實驗計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認真考慮並進行積極突破的問題,必要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克服難點。學生根據實驗的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猜想,在此教師只要引導好學生打開他們的思路,使學生能大膽的進行猜想。對於學生的想法教師不要評價對與錯,只是引導他們,使其想法儘量合理。但在探究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現包辦的現象。

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如何?學生的感受就能説明一切。課後,一名學生深有感觸的説,上這樣的課,就知道怎樣去學了,也會學了。還有的學生説,假如能經常地這樣去訓練,那我們對科學實驗探究的興趣,必超過對足球、對電子遊戲的迷戀。因為他們急於去探究科學的奧妙。所以,這節課沒把重點放在知識結論上,而是放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上,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探究活動,體驗正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這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比較成功的一面。雖然有些問題還不能用現有的知識來解決,但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本身就是探索。這種以實驗探究為手段,讓學生自己解開科學之謎的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3

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重力有模糊的認識,但重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因此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蘋果落向地面,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等動畫,很自然的引入課題。使學生直觀的理解物體所受力的施力物體可能是地球,方向應該是指向地面的,這既能方便引入新課,又能降低學習重力方向時豎直與垂直的區別。再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信息窗中的閲讀材料,有利於加深學生對重心與穩度關係的理解。

通過視頻、課件、實驗演示,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出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係,不僅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自制重垂線的過程不僅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意識,正所謂物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本節課的'創新點:給學生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先獨立自主學習,可掌握大部分的基礎知識,再小組討論找出本節課的疑難問題,實質上也就揭示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實驗和自制重垂線來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需改進的地方;學困生回答正確時,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語言上也讓學生多説、多總結,積極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4

學生基礎較薄弱,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由簡單入手,再層層深入。在上一節課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電路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就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本堂課的內容,學生迫切想了解電阻的現象,這就為本節課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礎;但是,本堂課的知識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只有讓學生融入課堂、積極思索,才能學好知識,感受到知識的魅力。

自制小風扇一個,並在扇葉上接上一條紅色彩帶,電阻定律演示器,一節乾電池, ,一個開關,各種電阻器實物,打火機一個,小燈泡一隻,電源一個,導線若干。多媒體,投影儀。教師創設情境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本課在教學的設計上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知識的魅力、應用的價值,開闊學生的視野,鍛鍊學生的思維。

物理的課標的理念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實驗探究過程,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本節課的設計好有很多不足,雖然是探究性的開放型物理課,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的課,但也應該是井然有序的課堂教學,我們的目的是讓他們輕輕鬆鬆地學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知識,培養能力,瞭解社會。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5

一、探究過程僵硬,只是為了結論而探究。

新課標中,對本節知識的要求即包含過程要求,又包含終結性要求,其中終結性要求為“瞭解”水平。而我沒有仔細專研課表要求,過分的注重了課堂教學的結論性傳授,而忽略了過程性認知。對於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來説,應培養其觀察、描述實驗想象,總結歸納實驗結論並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敍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輸,卻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教學思路不夠清晰,框架鬆散。

這個問題不只存在於這節課中,在平時的備課環節,我過分注重詳案的準備,直接導致授課時思路只有一條線,對於課堂的突發情況準備不足,很容易被學生將課堂拉偏。

三、教學語言容易讓學生產生歧義。

首先是引言部分,沒有詳細的設計,只是一句話帶過,沒有過渡,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的情況下,直接講授新課。其次是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言,一是用詞,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用一些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二是語氣,聲音過於平緩,沒有側重點,學生不容易分辨問題中的重點,又會造成理解錯誤,或是無法理解。

四、板書不規範。

板書直接反映出教師的整體思路,由於備課過程中沒有完整的知識框架,導致板書所呈現出來的內容雜亂無章。還有對於一些要求學生熟記的內容,書寫簡單,不夠詳細具體。

五、總結

經過袁老師的評課與分析,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有了很明確的'認識。同時,對於今後備課、教學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認識。

1.課前備課,首先列出知識框架,使內容穩固,層次分明。其次,對於問題的設計,提問語句的設計,可以找非物理教師聽一聽,確認語言描述準確,沒有歧義,學生能夠按照我的意願理解問題。

2.認真設計課前的引言,並且陳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二是為了提醒自己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3.對於探究過程,要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描述的能力,分析總結的能力,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灌輸知識。

4.課堂小結一定要有,一是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理的過程,二是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習慣,逐步培養學生對章節內容的整理歸納。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6

本節課重點是蒸發和沸騰,對於蒸發現象學生有大量的生活經驗,不必在此細講。主要使學生了解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和蒸發的特點,同時在實驗中對學生滲透物理實驗方法教育。水的沸騰現象學生幾乎每天可見,但大多數學生並未對其進行過仔細觀察,在實驗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觀察的現象後,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的出結論。

本節課,我感覺以下方面是值得肯定:

1、在研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時創設“怎樣使衣服乾的最快”的.大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2、列舉的例子貼近日常生活,有助於降低知識的難度,同時使學生意識到物理是有用的,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情感。

我所欠缺的有:

1、提出問題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在回答問題時,出現“滿堂吼”,從而掩飾了能力較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2、在研究“影響蒸發快慢因素”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控制變量”的思想方法教育。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7

質量及其測量歷來是物理教學的重點,一方面由於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其測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學習密度的基礎。

《質量》這節課的學習目的是: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是:

1、學習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

2、認識托盤天平的結構。

3、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4、課堂基礎習題過關檢查。

一節課下來教學內容多,師講得多,學生處於被動地學,課堂教學效率低。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覺得這一節課應該分為兩課時來上。對於托盤天平的使用,因為現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説明書,所以在學習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時,先讓學生先閲讀課本討論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嘗試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師點撥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把學習主動權、思考權、發現問題權還給學生,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邊玩邊學,學習興趣很高,課堂學習效率高。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8

有關《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一節知識,在舊的物理教材中,與聲音的產生合為一節內容進行講解,而在新物理教材中,單獨作為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點相對少一些,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把重點放在了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以及人耳怎樣聽到聲音這兩個知識點。正因為如此,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通過課堂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思索: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

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應該在把握書本知識點的基礎上,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去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本節課的關鍵。上課伊始,我便引發學生説出每天都能聽到哪些聲音,學生認為物理其實很簡單,所以不再認為物理難學,有了很濃的學習興趣。接着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人為什麼能聽到聲音?”這種懷境的創設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接着引入新課,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着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證明或設計小實驗證明聲音能在哪些物質中傳播。學生不僅有真實的體驗,而且能充分體驗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這種學習氛圍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着問題去學習。而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學生很自然地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此時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危機的到來,不得不馬上“充電”迎接新課改的`挑戰。

二、處理好知識點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在備課時我發現這節課的知識點有些亂,只有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於是我便決定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並設計小實驗,學生理解起來簡明易懂,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三、及時探究,共同合作。

我認為本節課的精彩之處是對錶格中的數據進行比較,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總結出知識點,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體現了探究式學習的優點。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學生受益匪淺,使全班同學都行動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合作性學習,及時地解決問題。

四、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設計多種教學活動使學生時刻具有新鮮感

本節課的知識較多,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累呢?我認為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非常重要。如在複習鞏固本節課知識時,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動畫,讓學生看到漁民捕魚使用的電子發生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讓他們不會感到物理知識枯燥乏味。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以討論、實驗探究為主線,讓學生分組討論並設計實驗。這時候教室頓時變成了實驗室,同學們互相合作,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討論,在討論中共識。教室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此時我也成為學生的一員,不斷地在各組之間穿來穿去,共同參與、共同探究,不斷地指導,同時也掌握了學生活動的情況,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我還設計了搶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新鮮感,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活動多樣化,使學生具有新鮮感,是課堂達到最好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真控不能傳聲的導入,如果能演示真空鈴實驗我想這節課會更完美,但是由於獲得真空有一定難度,學校實驗器材(抽氣機)有限,影響了教學效果,應及時改進。另外本節課由於知識容量大、活動多,要控制好每個環節的時間,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學生討論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加強引導,這也是本節課的待改進之處。

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能充分地感受到學習物理的趣味和意義,在老師的引導下獨立探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是一種任務和負擔,而是精神上的充實,渴望更多的物理知識成為生活中博學之才。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嘗試,使我也感受到了改變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那種渴望創新、探索、渴求表現的要求,看到了學生們的巨大潛能、更大的發展性和可塑性,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最大的努力,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9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創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科特點。例如:本節課一開始通過複習上一節課的習題,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作為學習物理的基礎。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愛物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為科學探究提出問題創設了情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猜想得出凸透鏡分別成倒立縮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導學生提出“凸透鏡成像有什麼規律”,緊接着讓學生大膽猜想並利用實驗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分組探究就很順利的得出實驗數據、實驗現象。通過實驗學生對凸透鏡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由於凸透鏡成像規律非常抽象,對於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説,如果讓他們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我利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使學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總結主動獲取知識。總之,我認為本節課設計比較合理、講解比較到位、學生思維比較積極、氣氛比較活躍、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的獲取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不足之處是時間比較緊張,部分學生完成實驗不夠徹底。如果能讓學生結合凸透鏡成像光路圖探究認識到物近,像遠大、焦點是成虛實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縮小像的分界點、什麼是實像、什麼是虛像,就更完美了。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10

本章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級(上)的第一章,也是國中學生接觸物理學的第一章。本章一共4節內容,相對於以前的教材來説,難度稍微大一點,我用了10個課時的時間完成了本章教學。從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這幾個方面學生出問題的機率比較高:

1、第一節是“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這一節的內容比較直觀、具體,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快,但是由於以前測量、記錄時的錯誤習慣,很多知識點掌握不牢,老是容易出錯。比如被測物體末端在刻度線上的讀數,很多學生忘記了估讀的“0”;還有就是對於單位的掌握,由於學生沒有學指數運算,單位換算有一定的難度,當然這可以通過介紹相關的數學知識來解決,而對於每個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具體使用,很多學生就是茫然的,特別是新接觸的微米和納米,還有比較小的毫米,認識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學生對於分度值的理解不是很好,老是把分度值記為“mm”或者“cm”。

2、第二節是“運動的描述”。這一節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解性的知識點較多。比如與參照物有關的問題,學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描述物體運動的'語句中,哪個物體是研究對象,哪個物體是參照物。

3、第三節是“運動的快慢”。這一節的內容有點把第一節和

第二節的特點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學生對於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變速直線運動的計算這兩個知識點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別是後者計算時容易張冠李戴。還有就是這一節涉及到運動圖像,雖然教材沒有要求,但是我還是講了的,而學生沒有學習正比例函數圖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4、第四節是“測量平均速度”。這是一節實驗課,從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掌握得還不錯,無論是對於實驗的原理,器材,還是步驟,都還是比較清楚。

八年級的學生才開始接觸物理,由於數學知識的欠缺,處理物理知識的方法不完善以及以前的一些錯誤習慣,在學習第一章時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單元複習,平常小測驗等多種手段加以解決,相信只要用心,應該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11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它貫穿於整個物理教學的始終。習題課上,雖然老師總是強調要求學生按照規範的步驟解題,並不厭其煩的宣講其重要性,但有的同學總是自行其是,解題思路亂,呈現出的解題步驟讓人費解。

問題究竟出在哪裏?是老師沒有把問題講清楚,顯然不是。學校組織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方法之後我終於悟出,問題出在規範解題的重要性不是學生親自體驗得出的`,他們反而會覺得自己怎麼想就怎麼寫更方便。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在熱量計算習題課的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

我首先從佈置的作業中抽出三道題目,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寫出各自的解題結果。然後讓全班同學都來感受這幾位同學呈現的解法是否容易看得明白,並請同學上台來評講一下,怎樣寫才能把解題思路表達得清楚,最後老師適時總結。由於同學親身參與到規範解題步驟的總結過程中來,有了親身感受,建立深刻印象,在後來的月考中,幾乎很少有人再出現這方面的問題。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後續學習人耳如何接受聲音、形成聽覺知識的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二個方面內容,一是聲音產生的原因,二是聲音傳播的介質。首先,教師播放幾種不同的聲音,引起學生探究聲學知識的慾望,同時揭示研究主題。然後,通過聲帶振動發聲、音叉振動發聲的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驗聲音產生的原因。由於學生在國小階段,已經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所以在設計“聲音的產生原因”活動中,並不是按照“建立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交流討論”的常規探究步驟,而是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主選擇儀器去體驗不同物體發聲時確實在振動,並能夠初步運用科學語言和表達技能説明實驗現象。

其次,師生通過多種教學形式,有老師的演示(聲音在水中傳播)、有學生的動手操作(聲音在空氣中、固體中傳播)、有觀看視頻(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感受觀察、記錄、描述、分析的'學習經歷。接着,師生共同討論分析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

最後,我在上課的每一個小環節最後,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事例證明聲音在固體中、空氣中、水中能傳播,讓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釋,進行知識點的鞏固;每一個小環節讓學生進行小結,進行知識點的整理。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13

我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交往的過程,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學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檢驗的標準。

《樂音的特徵》一節中,教材力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瞭解聲音的三個要素。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準備,通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學生活動為主線。

1、通過女子十二樂坊視頻播放,周杰倫的《稻香》、趙本山和範偉的小品片段、梁祝1(小提琴演奏)、 梁祝2(古箏演奏)等音頻播放等環節,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覆感受,逐步從無意轉向有意,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聲音的三個特徵。

2、我還讓有聲樂方面特長的學生分別展示,讓學生再次感受高音和低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3、在本節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幾個遊戲:聲高“大戰”、聞其聲知其人、耳朵“辨”樂器。聲高“大戰”的遊戲中我一改往日教學中老師敲鼓學生聽的模式,其中的自制泡沫塑料小人“轉轉”、“換換”更是起了關鍵作用,讓大家都參與進來,而且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會更容易理解“響度與振幅的關係”同時掌握了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

4、探究音調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活動中,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也可用老師提供的)器材,使它們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並觀察發聲體的振動有什麼不同?之後相互交流,看能不能總結出規律?學生分小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過程中不僅體現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還體現出他們富有創新意識,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甚至老師想不到的好的思路和方法。成果展示與總結是師生互動交流的良好平台。既給學生自我展示創造了機會,也讓教師能和學生一起交流總結結論,還能對學生能及時進行鼓勵讚美。

5、“聞其聲知其人”播放音頻周杰倫的《稻香》趙本山和範偉的小品片段,學生很喜歡周杰倫,所以一聽就興趣盎然。

6、通過骨傳導知識拓展中大家熟知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告訴學生應該學習他好學上進、身殘志堅的精神。讓大家下去多閲讀有關他的書籍並向他學習。這些是本節課的亮點。

第二,以有效問題為另一條主線,通過解疑過程導引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注重發散,層層推進;在問題的設置上堅持面向全體,設置有效問題,設置的問題具有思考性,把物理知識轉化為問題,又將問題融合於情境之中,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聲音的特徵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為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特別突出幾個環節: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採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着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

第三,以生活為背景,通過給水壺灌水視頻,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由表及裏、深化思維、突破難點,培養合作能力和理論聯繫實踐、物理結合生活的意識。

第四,以媒體為依託,通過精心備課,理順各知識點的銜接關係,做到過渡自然、流暢,方法科學、有效,語言簡潔精練。從始至終,教師都是學生的學習合作者、點撥者、促進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但是,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1、平時學生展示機會少,所以展示過程語言表達不是太清楚,有時候不能把自己好的想法表達出來,需要平時多鍛鍊。我在這節課中對學生的表揚鼓勵不夠,還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鋭性,這也説明學生物理聯繫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14

通過講《昇華和凝華》一課,收穫頗多,最大的感觸是集體力量的強大:宿勝龍主備了這節課,從課文內容到課後習題再到科學世界,內容豐富、三維目標全面、製作精美,實用性強。面對這些內容我感覺自己要在一節課的時間全部完成,怕是給學生的時間很少或者根本完不成。全組成員積極參與集體備課,提出精簡哪些內容;王友平主任耐心指導;實驗器材的準備、聽課教案的分發等等,都不用我操心,還得到任課班級班主任的大力支持,讓我解除一切後顧之憂,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帶來的幸福。

準備過程中我又學會了簡單的利用暴風影音截取視頻,突破了我信息技術方面一直以來沒有嘗試的難點技術、還學會了使用觸發器,雖然那張幻燈片最後刪掉沒用上,但掌握了技術後將來教學過程中肯定能用得上。

最大的收穫是備課過程中教學設計內容的大膽取捨,回想每次賽課,大都經歷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過程,科學設計適當取捨是關鍵,根據課堂內容、學習目標、學生學情合理設計。如定義性的內容,可直接講解或簡單的通過學生看書直接得來,而不是作秀似的探究;注重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技巧,如辨別是昇華還是凝華現象,關鍵看之前是什麼狀態、現在是什麼狀態,根據定義就辨別出來了;學生舉例引導他們聯繫生活中的.現象,還可以進行對比,如冬天,冰凍的衣服變幹屬於昇華現象,夏天濕衣服晾乾屬於哪種物態變化?冬天雪人變小和春天雪人變小物態變化情況一樣嗎?辨別易混點,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難點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比老師直接講效果要好;實驗的設計是本課的不足之一,如果設計實驗報告或上打出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學生就會更清晰,明確要做什麼,更節省時間。小結處由於沒設計好,準備不足順序弄反了,這也引起自己的重視,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要上好一堂課,就要精心備好每一個細節,備好學生。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反思15

把書上的演示實驗給學生示範後,引導學生得出書上的結論,再讓學生自己做實驗。這樣,雖然教學過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學效果並不佳,學生的興趣沒有被調動,思維被束縛,課堂氣氛沉悶,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努力打造活力課堂,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

課前我先選擇的紙屑,(覺得用紙屑比較乾淨)可是實驗幾次效果很不明顯——紙屑幾乎不動,我又換沙子實驗結果也不好,又找來了很細的鹽粒,實驗現象超好,我很滿意,看來還是比較輕小的物體效果才明顯。每次實驗前對材料的'選擇我們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實驗成功與否。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續

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執行任務,把傳播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算是比較成功

讓聲音為人類服務

文中對次聲的應用沒作介紹,可向學生適當補充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光世界巡行

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仔細觀察過的學生,加以表揚,以鼓勵同學們多去觀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讓同學們仔細的觀察並積極思考總結實驗結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