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4.8K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1

本節課內容是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簡單介紹三稜柱);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立體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重點讓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難點具體表現為建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空間觀念,比較它們的不同特徵,並能正確辨認。〈數學新課程標準(實驗)〉告訴我們,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廣漠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創設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始終在輕鬆、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下探索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正如“課標”中所説的,使每一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嘗試力求自己的課能夠很好地滲透這個理念。

1、面向全體、有效合作

在整個教學環節,我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説一説、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數一數、連一連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初步感知四種物體的特徵,合作交流意識得到提高,同時也突破教學重點。

﹝片段1:分一分﹞

師:請你們每個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塊兒。

學生興趣盎然,迫不急待的分組操作分類物體。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説一説你們是怎麼分的,它們的形狀是怎樣呢?

生:我們把鞋盒、肥皂、藥盒、酸奶盒……放在一起,因為他們是長長方方的;把骰子、魔方、積木……放在一起,因為他們是方方正正;把易拉罐、筆筒、鉛筆放在一起因為他們是……;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因為他們是圓圓的。

師:他們是這樣分的,和你們一樣嗎?(其它學生進行補充)。

(從各小組彙報的情況來看,每個小組都會把大小不一樣的“球”放在一塊兒,也知道把所有的“正方體”物品放在一塊兒。但是,各組在形狀分別為“圓柱”和“長方體”的物品的分法上不盡相同,有的小組把圓柱形的物體分為細長的和粗短的兩類;有的小組把長方體形狀的物體也分為兩類:即把像牙膏盒那樣兩頭是正方形的作為一類,把兩頭是扁扁的長方體作為一類。那麼,這樣分對不對呢?老師先不讓大家回答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再仔細看看桌子上的所有物品,然後來回答這個問題。)

師:每種形狀的物體它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麼嗎?

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長方體。

……

老師按學生所説在電腦分出的各類實物中出示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片段2: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

師:從剛才分類過程中,你們覺得哪些物體是最容易辨認出來的?

生:球和圓柱

師馬上板書(球和圓柱)。

師:為什麼?

生:球是圓圓的,可以滾動……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再摸一摸、滾一滾你手中的球和圓柱,把你的感覺先和組裏的小朋友説一説。

師:誰能用最大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球和圓柱分別是什麼樣子?你是怎麼感覺到的?

生:球是圓乎乎的,它沒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到處地滾動。(學生先觀察,然後用手摸一摸並滾一滾桌上的球,親自感知球的特性。)

生:圓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樣粗,它的兩頭是圓圓的,平平的,大小一樣。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夠滾動;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滾動了。像這樣的物體,不管它是長的,還是短的;是粗的,還是細的',都叫圓柱。(學生用手摸一摸細長的圓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圓柱,發現它們也是上下一樣粗,兩頭也是平平的圓面。這樣,學生很自然地把原來分成兩類的圓柱擺放到一塊兒了。)

師:粉筆是圓柱嗎?為什麼?

生1:是,因為粉筆是直直的,上下有兩個圓是平平的,還可以滾動。

生2:不是,因為粉筆一頭粗點,而另一頭細點。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粉筆雖然直筒筒的,可以躺着滾動,但它的兩頭的圓的大小不一樣,所以不是圓柱。

師:你們覺得較難辨認的是什麼?(正方體、長方體)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你手中的正方體、長方體,又有什麼發現呢?

生1:長方體是長長的,我是看出來的。

生2:長方體有6個面,我是數出來的。

生3:我摸到長方體有“疙稜”。

生4:我摸到長方體這裏“尖尖的”。

生5:我覺得長方體不能滾動。

生6: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是無法自由滾動的。

生7:正方體的面是平的,像正方形……

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得到發展,並能直觀感知各種圖形的特徵,會初步辨認和區別這些物體和圖形。

2、精心預設,駕馭生成

本課教學難點是正確辨認正方體和長方體,特別是學生對於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容易混淆。因此我對症下藥,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活動。

﹝片段3:比一比、想一想,猜想驗證﹞

教師拿着一個正方體,它的六個面身穿不同顏色衣服,從不同方向轉動正方體讓學生觀察它的每個面,猜一猜有什麼特點。

生:它的每個面大小是一樣。

師:你的觀察能力真強,思維能力很活沃,掌聲鼓勵。

驗證結論:教師把拿着這個正方體,把的每件衣服(六個面面)剪下來重疊起來,學生就很明顯發現它們是重合在一起的,讓學生直觀發現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是一樣的,並數一數共有多少個面,從而證明正方體的6個面大小一樣,,再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和驗證長方體,發現長方體上下、左右、前後的面大小一樣。

師生總結如下:

①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是無法自由滾動的,它有平平的6個面而且每個面的大小都是一樣的;

②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也是無法自由滾動的。同正方體一樣,它也有平平的面,但是,與正方體不同的是,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樣的,有的長一些,有的短一些。

教師手拿着一個特殊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讓學生判斷是什麼圖形。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2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國小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怎樣才能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在實物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在課前一段時間裏,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

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着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説説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着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形象的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當然,這單元教學的不足之處也很多。首先,組織教學有待大大加強。這樣的活動課,組織教學比較難一些,尤其是物體不一樣,現在的小孩都是獨生子女,都想選自己喜歡的好的物體,更應該多多教育,讓他們從小懂得互相謙讓。另外,學具不是玩具,平時用學具時要教育學生,讓學生養成輕拿輕放的習慣,這樣老師就不用大聲頻繁地進行組織教學了,從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學時間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落到實處,不是走過場。

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過程中容易出現動機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還是要多用適合國小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的“遊戲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思、在“學”中比、在“比”中做,既可以加深對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又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做,用腦想的能力,在活動中還能學會合作與創新,起到一石二鳥的效果。也為國小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在本課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在後面的教學中發現孩子們都對球的特點掌握的很好,但是對正方體和長方體則不容易區分。例如:其中有一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孩子很容易認為是正方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想,首先學具的準備太單調,沒有一些特殊性的物體來啟發學生,加深學生對物體特徵的理解,開闊學生的思維。在操作環節上,老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物品,鼓勵看誰帶的樣子多,加深學生對物體特點的認識,另外老師可以多準備一些比較特殊的物品,和學生共同探討,引發學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其次 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單調。所以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積極加強自己的評價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如從學習態度上評價,從積極性上評價,還有的比如説從速度上,從動腦上,從今後的發展上,從思維的靈活性,對學生進行評價,再結合一些小獎品的利用,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壓力,而且使學生更樂於去學習,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成功感。

此次的教學反思讓我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我會根據本次反思的收穫對我的教學工作加以總結,使我的教學水平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3

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首先讓學生把手中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分別在白紙上沿四周畫出一個圖形來,畫後教師提出問題:你畫的圖形和你手中拿的物體一樣嗎?有什麼不同?並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討論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

1.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2.在小組中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這樣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教師再巡視,瞭解每組學生討論的情況,然後讓每組中有代表性的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小組討論,他們對兩種圖形為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這一問題多少有了一些認識和見解.加上小組其他同學的意見,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就不會出現不會説的現象.而且這個問題是在小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結論,儘管有的不是十分的準確,可比起老師的講解效果要好.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找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區別,從感性上認識到平面圖形是立體圖形的一個面,對平面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

然後再具體認識平面圖形,老師又在黑板上分別畫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並讓小組中的每個同學拿一種圖形,把他們四人所畫的圖形分成四種,然後讓小組中的同學互相看看都拿對了嗎?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不僅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同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加深了對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4

《數學新課程標準(實驗)》告訴我們: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創設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始終在輕鬆、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下探索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解決問題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正如“課標”中所説的,使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1、面向全體、重視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整個教學環節,教師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説一説、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比一比、想一想、數一數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2、精心預設、駕馭生成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看、摸、比、想、滾等。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四種立體圖形的'特徵。由於圓柱和球的特徵比較明顯,容易辨認,而長方體和正方體容易混淆,(本課教學難點是辨認正方體和長方體)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它們的不同,比較它們的不同,先讓學生看一看、猜一猜它的每個面有什麼特點,教師並不急於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而是讓學生帶着問題驗證結果,自然過渡,水到渠成。經過這樣的驗證過程,學生就很容易解決問題,掌握新的方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成功地駕馭生成,不要禁錮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要考慮得廣一些、深一些、細一些,注重過程,淡化結果,才能不被教材所禁錮,才能大膽讓學生討論交流。否則,學生不敢標新立異,不敢異想天開,就會失去自我,失去創造能力。

3、有效合作

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過程中容易出現動機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教師用了適合國小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的“遊戲法”組織教學,通過拿一拿、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等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思、在“學”中比、在“比”中做,既加深了對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做,用腦想的能力,在活動中還學會了合作與創新,起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也為國小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5

成功之處:

在感知物體的特徵後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生活中你看到過這樣的形狀嗎?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本單元設計較為嚴密,能捉住重點,難點,學生易錯的知識點來着重去講解,能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讓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特點,培養學習興趣,發展空間觀念。

不足之處:

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對於剛入學一個月的孩子,這樣的四人小組合作還是第一次,又是對這些物體,特別是球,出於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課堂上過於興奮,教師在紀律的`調控上有些失控,課前估計有些不足,使課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學生在回答問題是有一個錯誤就是喜歡把圓説成圓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種説法的影響。總的來説,本節課內容較為充實,設計較為新穎,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6

本單元包括兩部分內容: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初步認識。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基本是立體圖形,而對平面圖形的感知比較少,將立體圖形的認識編排在平面圖形之前,可以藉助學生日常已有的圖形經驗以及對物體的操作活動幫助學生感知幾何形體的特徵,建立清晰的表象。

由於學生剛接觸幾何圖形方面的知識,所以只要求學生能辨認不同的'平面圖形就可以了。考慮到學生已經能夠辨認立體圖形和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分利用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來引入平面圖形,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在向學生滲透面構成體的關係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感受知識轉化和形成的過程。

我在完成練習五第5題時,覺得在用球是否能畫出圓這一問題上存在爭論。從理論上講是可行,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難度。不過在實際教學中用硬紙板把球緊緊地包裹起來,形成一個圓柱豎在桌子上,然後沿着這個圓柱的底的邊緣畫出圓。這種方法成功地運用了轉化的思想,巧妙地將用球畫圓轉化為用圓柱畫圓,對變換思路、解決問題頗具啟發。

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將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藴含在活動中,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哪些物體的形狀相同,等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讓學生通過滾一滾、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畫一畫等活動,充分感知各種圖形的特徵。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7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國小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裏,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裏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着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説説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着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這堂課準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到很輕鬆愉快。課後我仔細回味,這堂課的目標是達到了,但學覺得對教材資源的挖掘不夠深,還應注意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識點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統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但實際不能歸入那些圖形中,如像“ ”這樣的圖形與長方體應區別開來,“”這樣的圖形應與圓柱區別開來,“ ”應與球區分開來。還有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會誤認為是正方體,而它實際屬長方體,應讓孩子對照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各自特點,這樣很容易就分辯出來了。

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稜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稜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為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準備。

思量之後,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開課提出疑難以解決上堂課的遺留問題,彌補所欠缺的知識,進一步完善孩子對簡單的立體圖形的認識,併為本堂課的“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作為鋪墊。這個開課讓孩子們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培養了孩子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及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8

1、整節課通過設計一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2、在分類過程中,各小組的學生都把自己帶來的物體先集中再分類,他們合作定標準,合作分類,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他們按大小、形狀、顏色的不同標準給物體分類,體現了分類的多樣性。

3、通過讓學生用眼觀察,用手觸摸,動口説一説,多感官的參與,充分鍛鍊學生觀察、表達、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有關的數學知識。

4、讓學生摸自己喜歡的物體,搭自己熟悉的東西,這些都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給學生的創造性發揮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和時間。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9

《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主要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常見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知道它們的名稱,並且能夠辯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上完《認識物體和圖形》,細細回顧,有成功之處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令人滿意的是:

一、準備充分,達到預期效果

國小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並從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裏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形。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實物各1個,還有各種形狀的立體學具模型1袋。由於準備充分,這堂課學生很感興趣,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精心設計活動,充分感知

好的數學活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形成各種形狀的比較,能夠辯別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充分感知其特徵。所以,我在設計活動時,重點放在讓學生感受這些物體的形狀,我設計了幾個不同層次的活動。

1、看一看,摸一摸實物,並且在小組內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對物體形狀的感受。

2、閉眼想這四種物體的樣子

3、拿到各種形狀的物體後,閉眼摸出它的形狀。

4、閉眼摸實物後,説出其形狀(2人遊戲)。

5、小老師説某形狀的名稱,學生摸出相應的實物(4人“*子摸魚”的遊戲)。

有學生單獨的活動,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活動,還有教師與學生的活動。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不足之處:

首先,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稜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稜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為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準備。

其次,組織教學有待大大加強。這樣的活動課,組織教學確實是比較難抓一點,尤其是物體不一樣,現在的小孩都是獨生子女,都比較自私,都想選自己喜歡的好的物體,那更應該多教育,讓他們從小懂得互相謙讓,是一種美德。另外,學具不是玩具,平時用學具時就要教育學生,要讓學生養成輕拿輕放的習慣,這樣老師就不用大聲頻繁地進行組織教學了,從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學時間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落到實處,不是走過場。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10

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着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説説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着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説一説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一、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一個情境的延續部分,把學生反覆練習摸以及到紙上找圖形的活動變得豐富生動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組織了課堂紀律。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獲得知識。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規則,想怎麼分就怎麼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再有,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説一説,捏一捏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教師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然後呢,拿出你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加入了讓學生看精美建築的圖片,孩子們情緒高漲,他們不僅從建築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這堂課準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到很輕鬆愉快。課後我仔細回味,這堂課的目標是達到了,但學覺得對教材資源的挖掘不夠深,還應注意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識點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統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但實際不能歸入那些圖形中,如像“ ”這樣的圖形與長方體應區別開來,“ ”這樣的圖形應與圓柱區別開來,“ ”應與球區分開來。還有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會誤認為是正方體,而它實際屬長方體,應讓孩子對照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各自特點,這樣很容易就分辯出來了。

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稜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稜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為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準備。

思量之後,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開課提出疑難以解決上堂課的遺留問題,彌補所欠缺的知識,進一步完善孩子對簡單的立體圖形的認識,併為本堂課的“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作為鋪墊。這個開課讓孩子們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培養了孩子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及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