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教學反思(精選7篇)

來源:文書谷 2.99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解比例》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解比例》教學反思(精選7篇)

《解比例》教學反思1

本課時新內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識融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依靠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本課設計時重點展示如何將新知識(解比例)轉化成學生原有知識(解方程)的過程,並且這個轉化過程完全建立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學中運用“同學們能運用原來學習的知識求出34∶12=x∶49中x的.值嗎?”的提問,密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建立用原有知識推動新知識學習的策略,然後運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本課時如果先教學例2,那麼,這個例題的負擔太重,既要學習列比例,又要教學解比例,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兩頭不落實。所以,本人在設計本課時的教學預案時,把解比例和列比例解應用題分開教學,先學習解比例,再學習用比例解應用題。實施情況來看學生學習得較為輕鬆,學生掌握得較好。幾個導學題前3題學生完成很好,第4題多數學生都在説解比例和解方程的相同點,共同訂正後,學生掌握了二者的聯繫,從而很好地完成新知與舊知的順應。

《解比例》教學反思2

解比例一課是在學習好比例的基本性質後學習的,教學解比例之前,先複習根據比例的意義和除法中各部分間的關係可以求比例裏的未知項。然後告訴學生,還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比例裏的未知項。教學前,我認為要求比例裏的未知項,學生不但可以根據比例的意義、除法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求,還可以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來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項,部分學生也能根據剛學的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所以教學始,我設計了多條題目,讓學生根據比例式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法(即根據不同的'依據)來填出比例中的未知項。學生完成的情況非常理想。都能根據題目特點選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其中包括依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的。然後,我讓學生把想的過程一步一步寫下來,問題出來了,完全依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的學生完成得又快又對,而其他的學生要麼速度慢,要麼轉化成方程有一點困難。在評講練習作業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比例。可能受複習的影響,學生作業中仍然多多少少還有上述情況出現。

課後,我和同事説起這事,他們説只要他們會做就可以了。其實,我也知道若把課始的複習簡單化帶過,讓學生依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上課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可我當時就是考慮到不想禁錮學生的思維,想讓學生在複習相關知識的同時聯繫新學的知識,重新建構新的知識體系,並對比已能使用的方法,找出方便的解題方法。可讓我困惑的是,我的“多事”帶給學生的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由其是對於中等以下的學生來説。

《解比例》教學反思3

本節課重難點是解比例的方法。首先引導學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義。我是通過複習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出的。給出兩種形式的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形式改寫成乘法等式。這樣自然就引出瞭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個難點,因為解比例的方法與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區別的,解比例的方法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先把比例轉化成內項乘積與外項成積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過解方程來求未知項的值。在教學中我採用的`是獨立解決的方法,讓學生獨立解決,求出相應的未知數的值,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認本課時新內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識融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依靠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本課設計時重點展示如何將新知識(解比例)轉化成學生原有知識(解方程)的過程,並且這個轉化過程完全建立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學中運用“同學們能運用原來學習的知識求出34∶12=x∶49中x的值嗎?”的提問,密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建立用原有知識推動新知識學習的策略,然後運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不足之處:1:30分鐘不夠用,練習較少。2:網絡卡頓,耽誤時間

《解比例》教學反思4

“解比例”這一課時內容比較簡單,重在鼓勵學生解法的多樣化,所以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是這樣來教學的:“解比例”時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這是本課的基本方法,在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後,再引導學生把比例和除法聯繫起來,用比例與除法的關係解。同時我還引導學生用比例與分數的聯繫來解。我認為這樣鼓勵學生解法的多樣化,既可以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繫,提高對知識的整體掌握水平,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但在批改作業時發現一些問題:一是有的同學上課不注意聽講,把有未知數的乘積放到了等號的右邊,雖然這也不算錯,但與我們平時的習慣不大相符,看着有點兒彆扭;二是比例的基本性質掌握的.還不算好,個別同學看到分數形式的比例就不會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了,還得把它轉化成有比號的形式再用。這些表明我在教學時的疏忽,沒有及時發現、解決問題,致使出現了這種情況。這個現象也提醒我,無論多麼簡單的知識,都要落實到位,千萬不能大意。越是簡單易懂的知識越是要耐心,要讓每一個學生都過關。

《解比例》教學反思5

解比例是國小六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問題,它與解方程有異曲同工之處,看似形式簡單,實際上對學生的分析能力是一個考驗。

今天,我講授的新課就是運用解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前,對比例的組成,比例的.基本性質做了複習鞏固,學生們對定義掌握的很好,能夠將比例改寫成乘法算式。我以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水到渠成,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教學中往往存在着意外生成。

這節課的困難之處,不在於重點解決如何解比例。而是在實際應用題當中,學生無法順利的找到等量關係,這就意味着學生無法判斷這道題是正比例應用題還是反比例應用題,這就給列出比例增加了難度。其次,即使學生找對了正反比例的關係,但在列式時往往位置混亂,不能夠按照確定的前項比後項的位置進行組建比例,自然而然就會導致做題錯誤。以上兩項都是關鍵性問題,如果在這方面出現錯誤,那麼整道題的分析方向就發生了錯誤。

除了學生不能正確分析比例關係,列出比例式子以外,在解比例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些常見問題。由於解方程方法的遺忘,學生在解比例過程中出現計算錯誤,未知項的移動導致計算符號發生錯誤,因而計算不準確。

以上問題是我這節課教學中所發現的,這幾點值得深思,在接下來的複習課上,我應該重點加強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確保把這部分內容吸收消化且能靈活應用。

《解比例》教學反思6

在近期校本研修網絡培訓學習中,應學校要求,我擔任國小高年級組磨課活動主講者,接到此任務,帶着學習與交流的良好心態參與其中,我決定選擇《解比例》為公開課的授課內容。

課前,我認真閲讀教材,根據本班學生學習情況,制定教學設計與教學PPT。在學校年級老師的聽課下,在學生的配合下,很好地完成本節知識點的教學活動。

課後,我靜靜地坐在辦公室,思思回味,感覺這堂課,有收穫,也有遺憾。

一、成功之處

1、利用課件,展示法國標誌性建築——埃菲爾鐵塔,讓學生欣賞與閲讀中獲得樂趣。

2、從解方程到解比例,形成良好的無縫對接。

課前,我曾在同年級另一個班試過,用解方程的方法進入到解比例教學。如80:X=10,讓學生試解,而後,我將10後面加上比號和1,形成80:X=10:1.

學生很快發現,這是一個比例,可是怎麼解啊?

正在學生疑惑時,我提醒學生:我們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啊,兩內項積等於兩外項的積啊!同學試試!

孩子們將新改寫成80×1=X×10。

3、以小組的形式總結出瞭解比例的概念。

孩子們完成上面比例後,我接着問:“什麼叫解比例?”。

我試着讓孩子們分組討論,並總結,孩子們發現:解比例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4、將小組學習式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從上學期到縣裏接受“四步教學法”培訓學習後,我的最大感觸就是怎樣將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很好地運用到課堂中。從那以後,我將孩子們根據各自的喜好選擇自己的學習合作伙伴。

在這堂課中,我讓孩子們兩人一組,一起回答問題與完成練習。這樣,孩子們相互補充,共同進步,果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5、較好地展現數學的邏輯性。

讓孩子們花最少的.時間學最好的知識,一直是我教學的理念,要達到這一點,需要授課教師有很深的教學功底,特別是對教材的把握。

我曾經有幸代表學校到黔東南州籃球館聽蘇教版教材編寫專家夏青峯老師的課,為夏老師的授課方式深感折服:一杯水,幾張幻燈片,台下掌聲雷動。

我現在還在那美好的畫面裏……

那麼,怎麼將這堂課的內容很好地串聯在一起哪?

我決定在授新新課開始前下足功夫!

上課一開始,我引導孩子們複習以下知識:什麼叫比例?什麼比例的基本?比例有幾種表示形式?組成比例需要哪項?這些項怎樣稱呼?如果將比例改寫成分數形式,你會解嗎?

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出孩子們自己的反思,挑起孩子們的求知慾望,同時將本堂的知識很好的串聯在一起。

二、遺憾與無奈

1、下課後,老師們進行討論交流,各自發表意見,或許是老師們的保守,除了好之外,還是好,沒有能聽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因為,相比這些,我更喜歡聽到“逆耳”性的建議。

這是不是聽課與評課的“統一調子”?

2、自己感覺到本身缺點太多,平時上課隨意習慣了,一旦面對攝像頭,在前幾分鐘體現得茫然不知所措,什麼條理性、層次性啊,一下子全亂了……

3、課堂練習的層次不夠合理,孩子們在掌握好解比例方法後,由於時間原因,沒有進行拓展延伸性練習。

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一切是那麼恬然自得,而又遺憾點點,這正如下課時我送給孩子們的那老話“學到老,活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到”。

《解比例》教學反思7

本節課課前佈置了前置作業,通過前置作業的三個大題來進行教學。

首先,先複習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等,在引入新課解比例。然後,根據老師給的例題自覺完成解比例的3個小題,學生方法掌握較好,但計算能力有待加強。

具體教學解比例的時候滲透轉化的思想(轉化的思想學生並不陌生,在學習圓的面積,圓柱體的體積是就是用到了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這個比例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讓學生體會到解比例與解簡易方程的區別與聯繫。關鍵是要先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轉化成簡易方程,再運用解簡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驟。

單獨教學完解比例後再來教學例2.本來教材的編排是先教學例2再教學例3,在備課時我覺得在例2裏既要教學如何解比例,又要教學如何根據題意列出比例,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困難,()所以做出先教學例3再教學例2的調整。這樣調整後難度明顯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很好。

整節課下來,學生能按設想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問題:

在備課時覺得例3在解比例的步驟上有些不好。寫成2.5×6/1.5這樣的形式,學生在遇到了分數的時候會出現繁分數,所以把這個步驟舍掉了,讓學生先算出乘積後再除以1.5。可是做一做中的題卻出現了始料未及的問題,結果學生再除的時候除不盡,個別學生選擇約數而不是用分數表示結果。後來反思例題在這一步的編排上的用意。可以讓學生先約掉一部分數後再進行計算,會降低計算的難度。讓學生體會解比例與解簡易方程的區別與聯繫時,引導不夠到位。前置作業的練習題需改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