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9.04K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

古人曾這樣説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於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國小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

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説,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閲讀討論課就要以閲讀、討論為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形成應該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形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為有些知識受學生閲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形成。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依賴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內容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脱離科學內容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學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為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台階。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2

整堂課追求“樸實”。從教師演示,師生協商,學生探究,到數據分析,後續研究,整個結構和課件都追求一種常態化的樸實路線,似乎都沒有太多新穎的處理。然而這恰恰是我們要提高日常教學實效所需要的科學課。

1、以“三問”拱形承受力強是什麼原因而建構整堂課的研究。雖然問的是同一個意思,但每一問又都是其不同的意義和價值的。如“一問”各種建築中都設計了拱形是什麼原因?旨在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通過前一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研究後得到的認識;“二問”同樣的紙為什麼拱形的承受力更強?旨在引起學生對實驗的反思和在數據的分析後,重新對照自己的觀點,並利用現有的證據對現象作出解釋;“三問”為什麼增加抵住拱足的力量就能增強拱形的承受力?旨在引導學生在解釋實驗現象的同時,重新審視和修改自己的觀點,從而認為到“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2、演示實驗引發學生認知需求。可能我們現在的科學課,太多的小組活動,而沖淡了教師演示實驗的'功能,更多的是教師在小組內幫扶着學生完成實驗。其實,演示實驗有着其獨有的作用與價值。在課堂一開始的演示實驗緊緊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當一個墊片放到平紙上時……,當一個墊片放到拱紙上時……,現場寂靜而又有點緊張。同時,藉助這一演示,把實驗的注意事項,如紙要相同、跨度要一致、放墊圈的位置也要一樣等都高效而自然的得到所有同學的認可,為後面實驗的規範性和公平性打下了良好地基礎。

3、學生探究實驗用時約15分鐘。我們的學生太需要長時間段的探究空間了。本節課中,讓學生有將近15分鐘的活動時間,是給學生以主動的一大保證。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有機會反覆驗證自己的實驗結果;學生有機會通過討論來確定下一步的活動;學生能反思我們的實驗,進行改進……等等。這才是真正的探究實驗的開始。

4、師生交流中對“某個數據”的較真。在學生探究實驗後的交流活動中,對於一個有異樣的數據的分析和探討,體現的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即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分析數據。這也將給孩子們以潛移默化的強大影響。

當然,在課堂實施過程中,還肯定存在許多有待改善之處,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實需求、尊重科學的實證意識、尊重課堂的時效實效”等方面來説,本課還是具有一定的探討價值的。

做一個樸素而真實的科學教師,給學生一個安全而自由的探究空間,把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學生的個性發展結合起來,這將是國小科學課堂新的趨勢。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3

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培養其良好的科學素養是十分必要的。透過科學課的學習逐步讓學生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能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身邊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做到這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我作為一個科學課教師如何上好每一堂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透過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是必要的,但必須要不斷的反思教學中的不足,改善教學摸式探究更適宜自己教學的方法。做到教師教的簡單,而學生不僅僅學到知識而樂於探究學習。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着”學生只有樂於學習,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學好科學課。科學是什麼,科學是指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找答案的過程。‘要想讓學生樂於探索,就要提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提一些偏離生活不貼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特點的問題,只有那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們對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樂於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所有問題的探索過程中,要探究的問題要出自學生本身,讓學生討論並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用心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習過程變得簡單而事半功倍。

4、深入領會學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三要素。

速度―――學習時間。

收益―――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

安全―――學習體驗。

“學習的結果是關鍵,學習的體驗是靈魂。”好的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學習的'質量,才是關鍵。恰到好處的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讓學生即有所學,又知所用。教學資料要有層次性,照顧個體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學,都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5、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方法目標。”三者在課堂上完整體現才是一堂好課,三者缺一不可。學到課本上的知識就是實現了知識和技能目標,但不掌握過程和方法就是紙上談兵,科學課的學習,只有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經歷每一次提出問題,尋求答案的過程,才能使知識和技能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為日常生活所用。還要培養他們互相幫忙團結合作的品格,激發其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不斷增進其自信心和進取心,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生機的課堂。

總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讓他們在這個舞台上做一個“樂知者”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做為一個科學課教師更應不斷探索,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教學,科學合理的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快樂長大。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4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的知識,天氣變化之前會有預示?地震之前會有什麼預示呢?通過學生的回顧,引出課題。這些都是來自大自然的信息。這樣設計,我擯棄原來的想法,更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因為這些都是學生掌握的知識。

然後以年輪的為例,研究來自大自然的信息。這個部分需要學生進行觀察探究,需要準備樹木的橫截面。由於材料的缺少,引出只能夠讓學生進行觀察多媒體上的圖片。這樣學生雖然能夠進行觀察,但是效果就大大打了折扣。因為一些研究需要動手去操作。如果學生手中有樹木橫截面的話,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實際操作進行研究,從而可以放手給學生進行探究,只要學生在探究的方法進行指導。然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思考,發現,總結。然而這些,在本課的實際的操作沒有采用,學生只有觀察圖片。

在學生進行觀察的時候,由於沒有動手進行測量,學生只能夠進行觀察顏色的深淺,年輪的形狀、大小,疏密等。在學生小組合作交流交流下,學生最終得出自己的發現。雖然效果不如實際操作,但是學生能夠進行認真的觀察,小組交流討論,達到了學習的效果。

在大自然還告訴我們什麼信息的部分,首先學生進行彙報自己的蒐集的相關的資料。這樣全體學生進行共享,既增加學生的學習的'知識,有鍛鍊了學生蒐集材料的能力。然後學生的彙報之後,老師就補充一些資料,特別是相關的植物能夠告訴我們地下礦藏的資料,引起了學生的極大的興趣。在這個部分結束之後,我如果順勢引導激發學生使他們再去查閲植物和礦藏的資料,我想效果會更好地。

最後是學生的學生的應用知識的部分。出示樹木的外形,判斷他們的生活的環境。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學以致用。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5

本課教學“輪軸”的祕密,對學生而言,輪軸雖是一個新的簡單機械知識,但生活中的應用卻相當廣泛。在教學中,要努力喚起學生的'潛意識,當他學完這課後,他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個道理啊!”。並會去關注生活中更多藴含着科學道理的事物和現象。

為了讓學生能有切身體會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水龍頭和一把螺絲刀。水龍頭是去五金店裏借的,學校可沒有,最好找那種“輪”可以卸下的水龍頭,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在軸上用力扭水龍頭那費力的感覺,就對“輪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後,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應用了輪軸的現象,學生能説出很多很多,除了書中五種,還提到了,自行車的龍頭、鑰匙、電扇開關等等開紅酒的開瓶器等等。充分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機械應用無處不在Щ械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本課教學,也更使我感覺到科學課的材料準備很重要,課前教師自己的操作體會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準備,上課時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並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裏有風,什麼地方可以產生風,並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囱、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儘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裏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説一説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和科學基礎上,不能是空想。要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我們的猜想與假設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學生再現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然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並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並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做好記錄。最後,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可以讓學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製風的成因圖,並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活動結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對錶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閲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彙總,並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後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麼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佈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於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夥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於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後解決。

作業設計:

思考題:浴室裏的涼風是怎麼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裏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板書設計:

風從哪裏來

生活中哪裏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2、季風

3、信風4、颱風

5、山谷風6、龍捲風

7、颶風8、火風

課後反思: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瞭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台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裏,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7

本節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混合實驗和加熱糖的實驗,觀察實驗中物質發生的變化,總結歸納物質變化的特點,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教育的核心任務,如果設計探究活動,如何引領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在教學前是我們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觀察黃豆和沙子的特點,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的特徵,混合事物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留下樣本,通過比較分析變化,同時利用攪拌、分離物質,做更細一步的觀察比較,最後總結這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特點。

在第二個實驗中,學生能夠輕易説出白糖加熱變化的特點,可以看到許多明顯的現象,老師在引導時要逐漸讓學生比較兩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區別,同時對於最後的黑色物質和白糖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得出產生新的物質。從而在比較中掌握這種變化的特點,最後教師歸納形成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初步形成後,還需要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實踐,因此讓學生回顧實驗中還產生的現象,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科學概念嘗試解釋實驗中的現象發生了哪些變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準確引導學生分析實驗中的現象,用概念來判斷和解釋,要抓住主要的變化特點進行鑑別。

更細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簡單的兩個實驗,是否就能讓學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學變化的概念。混合分離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明顯的變化(包括物質顏色、透明度、光澤等變化),這種變化對於學生解釋後面白糖變化時會有所誤導,學生很容易認為顏色、形狀、有氣味產生就是化學變化。教學前,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各種物質變化的現象,讓學生嘗試解釋這些現象,然後再來進入課堂學習。並且,由於白糖和蠟燭以及金屬勺都在同時發生化學變化,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難免會不全面,也影響它對於概念的理解。

最後,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本課內容在問題設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導上應有所改變,尤其是對於沒有經歷過科學教育的學生,他們在科學觀察習慣、科學思維發展以及動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較明顯地區別,教師在指導上應熟悉學生的.這些習慣,同時課前應調查孩子們的前概念知識,為教

學設計的修補提供更充分的依據,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

疑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在傳統教材中需要到國中學習,讓國小生學習這樣難度教材的內容是否符合國小生的認知基礎?僅憑藉教材中混合分離和加熱白糖、蠟燭燃燒的實驗,能否讓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準確概念?還有哪些適合的實驗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形成科學概念,畢竟加熱白糖的實驗涉及白糖的變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學生全面觀察的難度比較大,而讓學生馬上利用剛學的概念來解釋物質變化的現象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一定會很好。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8

《我像誰》通過研究遺傳和變遺現象,知道科學是不斷髮展的,同學們願意合作交流,珍愛生命。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徵是遺傳的,瞭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

活動時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進行觀察,可以利用鏡子邊觀察邊比較,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前填寫的.調查表進行研究,觀察自己的哪些身體特徵與家人相似?哪些地方與他們有差異?要提示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比較,不要限制比較的內容,體現活動的開放性和自由度。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運用實物投影儀或課件展示介紹,也可以採取演講彙報的形式。學生通過大量的事實能夠認識到人的某些特徵與長輩相似,有些特徵與長輩不同,兄弟姐妹之間的身體特徵有相似之處,也有差異。讓學生記錄研究的情況。可以將設計的表格提供給學生,表格中的記錄內容是開放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自主性,通過小組討論可以確定更多的比較項目,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進行比較研究。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9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國小生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採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説有的資料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用心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透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透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潛力。如:鐵為什麼會生鏽?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帶着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空氣》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地球上會有空氣”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樣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麼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温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温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説一説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説出了兩個結果:温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説冷水比熱水温度高點,同學們説“那是不可能的.”我説“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説。”同學們都十分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用心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慾望。我們應用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並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祕。只有這樣才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師,就應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帶給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到達較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0

《抵抗彎曲》是國小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關於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厚度的紙上放硬幣,比較不同寬度、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認識到增加紙的厚度比增加紙的寬度更能增強紙的抗彎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橫樑立着安放的.道理。學生在實驗中逐步學會控制變量,採集數據和記錄數據,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我認為上好這節課的關鍵在於讓學生把握好控制變量。因此,在學生做不同寬度的紙上放硬幣實驗之前,我先讓學生討論這個實驗應控制哪些量不變。經過討論,有的學生説:“兩本書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有學生補充説:“紙的厚度、長度不變,墊起的高度不變。”還有的説:“硬幣要放在不同寬度紙的中間,紙橫樑以接觸到桌面作為彎曲標準。”通過討論,不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接着,我讓學生先預測再分組實驗。隨後學生用四張不同寬度的紙進行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後,學生對記錄進行討論分析並交流。然後學生彙報交流,得出結論:紙越寬,抗彎曲能力越強。教學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係時,同樣先讓學生考慮要控制哪些變量,然後預測,最後再實測。通過觀察學生總結出: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越強。接着讓學生比較紙的寬度、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強這兩種效果哪個更好一些。學生不約而同地説是增加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更好一些。為了證明自己的理由,學生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有的採用了通過實驗數據的對比,有的想到了用彎一彎格尺的方法來驗證,通過比較和驗證學生確實明白了橫樑立着放的道理。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發展了學生樂於動手、善於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從中也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感受到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對生活的影響,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來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測——預測——實驗——分析數據——總結”這一過程進行教學,目標基本明確;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這一課的內容掌握得較好,這是本堂課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

1、深度不夠:其一是對每組報告的實驗數據差別大的原因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其二雖然橫樑的厚度比寬度抗彎曲能力強,但橋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師忽略了這一點,沒有做進一步的説明。

2、與生活聯繫少:學完課後,沒有讓學生聯繫生活,想哪些地方橫樑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橫樑是平着放的。

總而言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總結經驗,研究教法,使科學課上得有聲不色,讓學生真正地喜歡科學課,熱愛科學課。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1

動滑輪有什麼作用?定滑輪有什麼作用?只要你具有國中或以上學歷,這樣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可是,把這兩個問題拋向六年級的國小生,會是怎樣的回覆呢?在學習《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時,我在3個班都作了簡單的調查,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多數學生的觀點如下:定滑輪可以省力,動滑輪費力。

為什麼大多數學生會這樣認為?這應該是課堂上一個有價值的切入口,可惜當時我沒有追問,現在回想,這是一大失策。那麼到底學生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我揣摩着,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估計是受到前面輪軸知識的誤導,至於認為動滑輪會費力,可能是因為覺得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時,多了個滑輪的重量。

這就是我們的學生!這就是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態!大多數科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是隨便弄個實驗,讓學生輕易得出結論,很少去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也懶得去剖析學生觀點其內在的因由,這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灌輸。

研究動滑輪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鐵架台、彈簧秤、線、鈎碼、滑輪和橫杆。在實驗裝置組裝時,有好幾個組的學生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是動滑輪掉下去了,就是線鬆了,我適時提醒小組成員協作完成。實驗數據是最有説服力的,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比直接提升物體明顯省力,而且物體(鈎碼)越重省力情況越明顯。

其實,我們是先研究定滑輪作用的,當時課堂上還出了個小插曲。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輪提升物體的情景,我突發奇想,不採用書本那樣簡單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輪裝置一邊掛上鈎碼,一邊用彈簧秤測量。順便説明一下,為了保證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説明之後,把兩個實驗材料同時交給學生,中間不打斷。沒想到,演示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一個鈎碼是0.5N,可用定滑輪裝置提升時,彈簧秤上的讀數大概是0.4N左右——這不正好證明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的猜測嗎?

暈!我趕緊給自己台階,趁演示時學生沒有看清楚彈簧秤上的讀數,對學生説我們研究定滑輪的作用時,還是採用書上的方法,這樣更簡便。學生是沒有為難我,因為他們不清楚內幕,高興地做實驗了。可我為這個情況糾結了,到底為什麼有定滑輪會出現彈簧秤上的讀數少於物體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覺就是彈簧秤的問題。彈簧秤調零時是正拿的,而反過來測量的時候,彈簧秤的指針位置會偏離零刻度線,而且彈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論壇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許多朋友也是這樣的觀點。

寫到這,這節課的反思差不多了,誰知我的腦海中又產生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彈簧秤不能倒過來稱量,那後面在研究滑輪組的時候,測量時彈簧秤不是也倒過來了嗎?那這樣測量肯定也存在問題,就讓它隱藏在滑輪組省力的情況裏嗎?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2

一、教學目標:

1、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製作太陽家族模型。

2、願意合作交流了與探索和發現事物奧祕的慾望。

3、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二、教學重點:

1、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2、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製作太陽家族模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引入對太陽系的研究。

(一)提出問題:你知道的太陽家族有哪些?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1、交流有準備——説説我們知道的太陽家族。

2、初步構建新知

(1)師生交流收集資料

(2)通過學生收集的資料交流新知

3、明確恆星、太陽系組成的概念

恆星是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體。太陽是一顆恆星。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衞星組成。

4、實施探究:

(1)太陽系到底有什麼呢?學生提出探究問題。

(2)選擇一、兩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

(3)深入研究,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順序。

(4)交流整理後的資料。

(5)進行研究小結,提點課本上的資料卡。

5、實踐操作(製作太陽系模型)

(1)請你根據太陽與各個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縮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後在小組內舉起模型,按照太陽與八大行星的距離按比例縮小。最後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的。

(2)生動手操作,通過建立模型的活動,加強學生對有關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學生體會到宇宙中的天體是相互聯繫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6、展示各小組作品並給予評價。

7、拓展創新:

查閲資料瞭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8、問題解答

問題一:什麼是恆星?

答:恆星是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體。

問題二:太陽系的組成?

答: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衞星組成。

問題三:行星是如何判斷的`?

答:在太陽系中,凡滿足下列三個判斷的定義為“行星”:1、繞日運行;2、近似球狀;

問題四:為什麼冥王星不屬於行星?

答:冥王星由於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問題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質及有機化合物和灰塵組成。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中的冰物質昇華成氣體形成霧狀的彗發;彗發中的氣體和微塵被太陽風推斥,在背向太陽的那邊形成數億公里的彗尾。彗星遠離太陽時,彗尾就逐漸縮短直至消失。

六、教學板書:

20、太陽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認識了八大行星的特點。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3

科學課改革最靈魂的東西就是將單一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以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回顧這節課的前前後後,我確實深有感觸:

以往説到科學課,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可是,“動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學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動手?本節課的實踐再次證明:學生活動只是科學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學思維才是探究的靈魂,沒有思考的觀察,只能是一個忠實地記錄着,不可能獲得重大發現和規律性的認識。因此,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我沒有遵循常規,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假設、驗證、交流得出結論這一流程,而是重在規範學生的探究學習和思辯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緊緊圍繞“我”為什麼像爸爸、像媽媽?“這是遺傳嗎?”“想認識遺傳應該怎麼樣做?”“人有遺傳,動物有遺傳,植物也有遺傳,這説明了什麼?”等問題進行碰撞研討式思維習練活動。活動因果關係的具備,使學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後代的生物都有遺傳,遺傳是生物的基本特徵和現象。

在對這些問題的目標指向的.認識,探究過程的設計、探究方法的選擇、探究證據的收集、探究結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維參與過程中,藉助教師的相機引導,孩子們通過探究任務的形成和解決,得到了科學思維的培養和鍛鍊。這種以“思中做,做中思”為特徵的思維參與過程,確屬“探究”屬性中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視的一個屬性,是“探究”的本質屬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思維訓練、找尋規律的過程。通過科學教學幫助學生習得科學方法和理性科學思維,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學探究系列活動中,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到底是以什麼為核心目標,是知識,還是面前這些“可塑之人的科學思維?”也必須明確,學習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輸,但“理解”卻不能,因為理解是來自學生本身的科學思維,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4

今天的教學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新穎的,學生第一次比較親密地去接觸顯微鏡,並且用顯微鏡看到了我們用肉眼永遠也無法觀察到的微小世界。本節課的重點雖然不在於顯微鏡的使用,而在於觀察的過程。但是顯微鏡的使用確實是存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有的同學不會使用顯微鏡,不會對光、調焦,那他就觀察不到我們所要觀察的一切,整節課也顯得豪無意義,而在我的課堂上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第一個環節制作洋葱表皮的玻片標本,這個環節對學生來説是不成問題的,除了個別小組他們不會撕洋葱的內表皮,或者是找不到內表皮(已丟失)等等,別的小組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而接下來的進行觀察這一環節,所花的`時間比較多,而收到的實際效果卻並不好,據我統計全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他們根本沒看到洋葱表皮的細胞,原因種種,有的可能是顯微鏡的問題,學生所使用的顯微鏡是簡易的放大倍數比較小的顯微鏡,若質量有問題,可能調焦就不會那麼準確。也有的小組,對光沒對好,或者是所在的位置太暗,光線不好,種種原因導致他們沒看到。看到的同學不但速度快,連圖也畫得好。沒看到的同學,那就什麼也沒了。由於課堂時間緊張,沒看到的同學也只能部分到講堂上來看,或者同學那裏看,課堂效果就不是很好了。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5

《電鈴響叮噹》是冀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的第五課,本課從電鈴這一能量轉化裝置入手,圍繞着製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的磁力,運用電磁鐵設計了三個活動。在上節課製作、研究電磁鐵活動中,學生已對“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是什麼?”產生過研究興趣。從這節課開始,就將通過實驗,通過一系列數據來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這是一項很有意義又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充分而深入地開展這項探究性活動,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數據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好處。

本課第一個活動,討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此項活動前,應複習上節課電磁鐵的組成和工作前提等相關知識,為討論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作下鋪墊,引導學生從線圈、鐵芯、電池(電流)三個方面去考慮問題。在每一個方面又會有不同的.細節問題,如線圈,學生提到了線圈的粗細、長短、纏繞圈數、纏繞的疏密度等因素,對於鐵芯,提到了鐵芯的長短、粗細等因素,這些想法都應予以肯定。在學生作出這些假設時,應重點引導學生説明“作出假設的理由”,避免無根據地説法。將自己作出的假設及理由填寫在表格中,這也是為下節課,研究其他的因素而作好準備。

作出了假設之後,討論確定本節課研究的重點——線圈的圈數與電磁鐵磁力大小的關係。作為一個對比實驗,學生在五年級時已接觸過不少,知道為了實驗的公平公正,數據的準確,應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只能改變其中一個變量,也就是要進行實驗探究的變量。在活動前,讓學生分組討論制訂實驗方案是必要的,這樣能明確實驗中的要求,使各組在實驗條件一致的前提下開展實驗,所取得的數據才有可比性,才能從中尋找一些規律來説明一些問題。書中的研究計劃這張表格還是簡單的,學生能夠快速完成,在彙報交流時,應重點就“實驗要保持哪些條件不變”進行討論補充,越詳細越好,越詳細越有利於探究活動的開展。對於線圈的圈數,在學生討論的前提下,教師可以作個統一,20圈、50圈、80圈為宜,因為圈數太少,效果不明顯,圈數相差不多對比數據不明顯,圈數太多又太費時間。此外,還應強調時間中的注意事項,如多做幾次,取平均數以此來確保實驗數據的可靠性,接觸電池的時間不能太長且要一致等。在全班交流中完善實驗方案後,進行實驗探究。探究後,對全班12組的數據進行彙總,全了板書在黑板上,通過對比分析,發現線圈圈數越多,電磁鐵磁力越強這個規律。這個規律還是比較明顯的,全班能達成一致意見,這個規律也是這節課需要達成的科學概念,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自實踐得來的結論印象更深刻。再讓學生對比相同圈數時各組的數據的差異。

總體感言,這是一個學生極為感興趣的單元,因為有很多動手操作的環節,學生能充分參與到活動中,從中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教師應提前準備好相應的活動器材,才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學生快樂,我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