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5篇)

來源:文書谷 2W

在日常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5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

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萬以內數的認識”並非一無所知,他們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或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萬以內的數的知識,有的甚至能夠讀出萬以內的數,只是尚未形成系統的認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進行歸納總結,逐漸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整理歸納新知,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我把教程從三個方面進行分解:

一、聯繫生活,感知大數。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數學強化生活性,讓學生學習有價值數學,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在本節課,我首先將生活數學化,通過讓學生課前調查發現生活中的大數,課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數,從而感受到生活中原來有這麼多大數,進而產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數、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再讓學生探索,將生活化的大數抽象成數學知識。

二、動腦思考,體會十進制關係。

學習萬以內數的認識之前,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先認識計數單位“千”,通過數大正方體的方法到數出大正方體的個數這樣的過程,重新將數學知識迴歸到生活,將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進一步感受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其中在數大正方體時,引導學生數的方法尤其重要,並在其中讓學生感知10個一是1個十,10個十是100,10個一百是1000,由此得出大數:一千。並使用課件演示一個個、一條條、一片片數的.過程,加深對“千”的認識,體會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為認識萬以內數的認識做好鋪墊。

三、以活動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數感。

學生在數一數活動中,經歷數數的過程,繼而認識計數單位“萬”和10000以內的數,能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簡單地交給學生“10個一百是一千、10個一千是一萬”,過於生硬和説教,學生很難掌握個、十、百、千、萬之間的關係。為此,在本節課安排以活動,促進學生數感地發展,豐富學生對數的認識。首先,課前讓學生調查發現生活中的大數,課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大數有了初步的認識與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一個小正方體是大正方體的一份子”,給學生估計地標準,進而估計“大正方體有多少個小正方體?”讓學生在估計中思維得以碰撞。學生對“萬”的認識是困難的,如何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建立“萬”的理解呢?在學生認識“十個一百是一千”“一個大正方體裏有1000個小正方體.” 緊接着我通過活動:觀察1本100頁的書,再把10本100頁的書放在一起,讓學生體會感知1000頁到底有多少。那麼10個大正方體合起來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讓學生建立“十個一千是一萬”的初步認識,而“一萬”究竟是多少呢?學生還是模糊的。我再通過體會“猜學校的人數”,幫助學生理解大數的含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我們二年級每班大約有50名學生,有10個班,全年級大約一共有500人。全校有6個年級,每個年級有500人,全校大約一共有3000名學生,3000還差7000才到一萬。學生會覺得全校學生看起來已經很多人了,但是全校人數3000人距10000人還差那麼多,説明一萬這個數很大。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2

本節課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形式,力求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學生的實踐與操作,體現活動教學思想。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我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2.教師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整個教學過程,找角──指角──折角──比角──畫角,無一不是學生的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説,正是由於教師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自主構建,才有了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

3.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本節課教師沒有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準確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有知識水平出發,對教材進行了

“改造”,這樣的改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貼近,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也是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體現。

不足之處:

1)從不同的側面我瞭解到,學生見過的角和頭腦中的角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民幣中的“角”。

2、牛角、羊角……

3、牆角、屋角、書角……

4、角是尖尖的,最頂端的地方……

足見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每一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我認為這是角初步認識教學時學生學習的起點。正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也就是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但在運用這些資源的時候碰到一個問題是:如何使學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的角與數學中的角的聯繫和區別呢?

我在這節課中也關注了這一點,但臨近課末卻發現還有幾個學生把“角”與“三角形”混為一談。顯然我在此方面的引導還不夠到位,如果在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後,根據初步感知環節中“多數學生指角都是點一下角的頂點”這一信息進行如下點播:老師在黑板上點上一點設問:“角是這個樣子嗎?”“想想怎樣才能將你想的樣子完整地指出來?”然後在小組裏討論一下,互相指指。讓學生充分體驗,形成清晰的認識,可能錯誤的生活經驗能更好地得以糾正。

2)由於自己有時説話不夠簡練,點撥不夠巧妙,調控力發揮不夠,耽誤了一些時間,對角的大小認識沒能在一節課中完成,學生只感知、體驗了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來不及進行兩個邊的長度不同,大小相同角的比較,導致了知識塊的割裂。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3

本節課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和寫。讓學生知道數位及數位意義,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在教學設計時,我先複習數數,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一十一十地數,緊接着又複習了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用小棒擺數(教師報數,孩子們擺數),其中讓學生兩人一組擺出24根小棒,先説説它的組成,然後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敍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教師再擺出42根小棒,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以上過程,讓學生對比24與42中的“4”、“2”的意義,加深對不同數位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一個“學”字。我讓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課堂上通過個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換位子,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達到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在例題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一個“辯”字。通過開展整十數寫法的練習,在“辯”的過程中,學生明確了,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佔位。加深了對數位意義的理解,並且在讀、寫、辯中,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

在例6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一個“逼”字。通過給學生一個只有個位和十位的計數器,請他們表示100,學生們發現僅有原來的兩個數位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就“逼”他們想出一個新的數位!百位就閃亮登場了!百位的出現滿足了學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這從孩子們興奮地給計數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樣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們更自主地學習,理解數位意義及數位的排列順序。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我覺得完成得比較好,在上課的過程中,如果能更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增加一些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多鼓勵和表揚一些學生,學生學習情緒一定會更高漲。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4

1. 本課應該更放手讓學生直接面對“遊樂場”的具體情境,用“你問我答”兩人合作的形式,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就個體的學習而言,理解圖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脈相承的完整過程,還是不要把它們分成三個教學階段為好。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牽着扶着學生走。教師教學環節的鋪墊多,可能學起來覺得順利,但把學習任務變得沒有挑戰性,學習也就失去了促進學生髮展的價值。教師不要過細地鋪墊,但不能沒有示範在上述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提出與乘法或除法有關的數學問題,並要描述完整,同時也對“你問我答”活動如何操作做了具體的示範。

2.練習第1題,用學生搶答的方式是否合適?有一部分思維不敏捷、算得慢、跟不上的學生,會不會沒練到什麼,走過場?基本練習應確保人人都練到位,練習量也要足。練習第4題是結合“投鏢”遊戲提出的'數學問題,本意不是做遊戲,而是解決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需要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從計算的結果去找對應的算式,才能解決問題。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5

《平均分》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第二單元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平均分在本單元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習除法的基礎。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設計了各種生活情境,先通過觀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從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為今後學習除法打好基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別是分一分時,學生們都要自己的分法,體現了分法多樣化,但最後還是覺得用乘法口訣最快最方便,這一思維的提升,鍛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自信心。

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我精心設計練習,從基礎題——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題——辨析“平均分”,最後迴歸生活——昇華“平均分”。

40分鐘的課堂轉眼結束了,師生在民主、活潑地氣氛中學習着、成長着。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6

一、改變教學素材,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時準確的掌握教材要求,對教學原本素材進行改編。原本教材所創設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縷陽光”,教學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無法引起學生產生太多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創設了新的情境——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這樣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聯繫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時間和生活的密切聯繫。

聯繫生活經驗,使學生深刻感受和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為在生活中,人們經常用到時間,學生們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去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去講解,並設計一些關於本課所學的數學活動去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時、分的實際長短,明確時間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三、動手操作,利用實踐活動探究新知。

課上,我設計了大量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學。我還準備了鐘錶模型,然後充分利用鐘錶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們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中主動探究和學習新知。

四、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

最後適時進行科普教育,滲透德育思想。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勝利發射及成功返回,這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於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資料,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適時向學生介紹,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及珍惜時間的教育。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7

本課時是在學生理解了乘除法的含義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除法的計算方法(用除法口訣求商)這節課我注重創設情境貫徹整個環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本課開始,通過創設“小熊開店”情境,小動物來購物遇到的問題,引出:

1)買4輛坦克需要多少元;

2)20元可以買幾輛坦克。

學生對於第一個問題能順利用乘法算式解決,馬上發現可以利用乘法口訣求積,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未能順利解決。

2、自主學習,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教學中體現讓學生自主學習。如在解決關鍵性問題“20元能買幾輛坦克?”時,讓學生嘗試解答,讓學生説一説他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式來思考,用數學的.語言來説説,提高他們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結合生活中的實例,編出除法問題,努力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如: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等。如何在課堂上做到既照顧個別差異,又能面向全體學生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探索的問題。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8

新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於“米”或“釐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於他們是新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繫,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於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綵帶,通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麼同樣長的綵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釐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釐米。比如1到2、2到3.最後尋找身邊的1釐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藉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釐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釐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採取了自己正確示範、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範、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好之後,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幾點思考:

1、釐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2、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9

在《買球》這節課教學中,我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關注學生學習情感,引導學生在1——7的乘法口訣的學習的已有經驗上理解8、9的乘法口訣,通過探索和交流,從不同角度去發現隱藏的規律,尋找記憶口訣的途徑,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課堂實踐,變“重知識傳授”為“主動探索”、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變“死記硬背”為“靈活識記”,實現課堂教學的科學化、自主化,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自主學習”。

而“自主學習”就是學習主體自立、自為、自律的學習。學習的自立性、自為性和自律性是學習自主性的三個方面的體現,是“自主學習”的三個基本特徵。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學習的基礎,自為性是自主學習的實質,自律性則是自主學習的保證。這三個特性都説明了同一個思想:學習主體是自己學習的主人,學習歸根結底是由學習主體自己主導和完成的。

在本節課上,我引導學生找出8、9的`乘法口訣中的規律,學生找到了表面的規律,如:9的口訣前後2句相差9、十位依次增加1、個位依次減少1等等,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主動探究來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學生熟練地應用8、9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數學,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頭表達等能力。

在互動中引導學生自我感悟,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僅僅在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活動機會,在活動討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是以學生為主,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給學生廣泛參與的機會和發展的餘地。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設計練習時,我注意到學生情感方面的問題,特地設計了題型豐富、形式多樣的練習,從而導入填表格的教學中,根據表格中的數寫出乘法算式,進而讓學生自己編出9的乘法口訣。同時,我還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並通過解決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達到逐步鞏固應用乘法口訣的目的。最後,通過“手指記憶法”、“找朋友”等多種形式的練習,使“9的乘法口訣”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在教學中重點是激發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如:“我説你對”“開火車”等遊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讓學生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愛學、樂學,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不足。

1、在教師評價的語言上,我還需再仔細斟酌,力求讓評價的語言再靈活一些,更有針對性。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期待更多動態生成的內容,讓課堂變得更充盈、鮮活。

相信,在今後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我會努力做得更好!

改進。

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善於挖掘學生潛能,多注重學生自為性的培養,該放手就得放手,教師不要過分包辦,多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學,愛學。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0

2年級認識平均分分三個課時教學,其中第三個課時是對平均分的兩種分法進行對比,從而對平均分有個進一步的'認識。

【教學片段】

環節一:

談話:老師這兒有12個圓片,想把這12個圓片平均分。老師在黑板上分,同學們認真觀察,看看老師是怎麼分的?

教師操作:4個4個地分,分成了3份。

啟發:誰來説説看,老師是怎麼分的?

引導學生説出:12個圓片,每4個一份,分成了3份。

激勵:你説得真好!老師要把你的話記在黑板上(板書),我們同學們一起來讀一遍。

學生齊讀。

談話:老師現在要把手中的12個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一次,看哪位同學説的好,能記在黑板上。

教師操作:先在黑板上畫出3個大方框,教師先每份分1個,再每份分2個。

提問:分完了嗎?還剩幾個?每份還可以再分幾個?

根據學生回答,每份再分一個。

指名口述,老師是怎樣分的?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2個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個。

對比兩種分法,師生共同總結:第一種是已知12個圓片,每份4個,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種分法已知12個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個。

環節二:

談話:現在老師説出分法,你們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嗎?

板書:12個圓片,每2個一份,分成了( )份。

12個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個。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體評議分的過程和結果。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1

1、創設情景與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

據低年級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好奇心強,易衝動,因此在學習新課前先進行開火車背乘法口訣的練習,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起學習的慾望。將學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課的學習。

2、問題來自於學生,變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探索式學習。

本課的教學,我創設了“六一”節為老師佈置教室這樣一們數學的問題情境,通過引導學生提煉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再次感受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經歷了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通過討論交流,引

導學生概括計算方法,不但有利於學生將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對於書上提出的三個除法問題,我這節課不是由教師直接提出、羅列出來,而是由學生自己根據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來的,問題來自於學生,這樣就變接受式學習為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式學習。

3、精心設計活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愛玩愛聽故事是國小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練習中,我沒有直接將課後練習題呆板、枯燥地羅列出來,而是將課後練習十一的三道題聯繫起來,設計成一個個小故事。如小猴子要上樹摘桃子,必須把梯子上的題算出來,才能上樹,讓學生幫一幫小猴子。這時學生學習的積極很高,都積極主動地去幫助小猴子。並教育學生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然後幫助小鳥找家,因為它們去找東西吃時,迷路了,找不到家,它們身上都有一道算式,算式的得數和它們家的門牌號碼是一樣的。你們能幫它們找到家嗎?通過一個有連貫性的故事情節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和敢於向苦難挑戰的勇氣,並且培養了學生樂於幫助別人的精神,讓他們在快樂中完成了課後習題。

存在的不足:

在課堂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對待學生的生成問題,當學生把圖中的問題都提出來後我沒有一一解答。在爬梯子算題時,一名同學算的太慢,我讓女同學為她加油,這樣有可能分影響她的思維。在算題時,我總愛催學生快做。這些問題,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都是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這樣的教學理念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則。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2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開始時,利用學生熟悉的蝴蝶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接着通過問題“看見這兩隻蝴蝶,你發現了什麼呢?”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願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認識對稱物體的共同特徵打下了基礎。

2、讓學生的親感親歷,在感知中總結學習。

在初步感知對稱圖形後,讓學生動手操作創作對稱圖形,感知它們的共同特點。經過和老師的共同探討後,親手剪出各種對稱圖形,進而通過摺痕引出對稱軸的概念,再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使學生了解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給幾何圖形找對稱軸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對稱圖形的特徵和在教學中的運用。

3、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探究與合作學習的空間,限度的保障學生的主動參與。本節課按“初步感知對稱——親身體驗對稱——尋找欣賞對稱——辨析拓展對稱”的思路展開教學,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找一找、説一説等活動,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限度的讓學生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生長過程,感悟學法,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發展。例如讓學生觀察美麗的蜻蜓、蝴蝶、樹葉、臉譜圖形,講述自己的發現。又如,討論交流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學生按所説的方法剪出對稱圖形,給學生以肯定和讚許。再如,展示學生剪出的對稱圖形,講述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擴充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從中也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鍛鍊他們的學習的能力。

4、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⑴、軸對稱圖形可以是左右對稱,也可以是上下對稱,雖然教師展示了左右對稱(衣服),但在欣賞對稱圖形時,缺少上下對稱的物體,容易給學生造成思維定勢。

⑵、在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圓的對稱軸時,由於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怎樣通過有限次的操作來發現規律,有待於教師更好地引導。

⑶、在有就是對於學生動手實踐的時間不夠充分。以上缺點和不足有待於改正。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3

《買球》這節課,立足於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引導學生在1——7的乘法口訣的學習的已有經驗上理解8、9的乘法口訣,通過探索和交流,從不同角度去發現隱藏的規律,尋找記憶口訣的途徑,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課堂實踐,變“重知識傳授”為“主動探索”、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變“死記硬背”為“靈活識記”,實現課堂教學的科學化、自主化,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自主學習”。

在本節課上,我引導學生找出8、9的乘法口訣中的規律,學生找到了表面的規律,如:9的'口訣前後2句相差9、十位依次增加1、個位依次減少1等等,同時我根據課本的安排,出示一組圖片,有幾個同學發現了9的口訣的其他比較特殊的規律如:1個9比10少1、5個9比50少5;有的學生還能根據之前所學內容,説出5×9=2×9+3×9=6×9-9等等。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主動探究來理解知識、運用知識。

為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我設計了搶答遊戲、開火車、對口訣、玩手指遊戲(用手指幫助記憶9的乘法口訣)等遊戲,使學生在快樂的遊戲中學習了枯燥的口訣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4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一堂計算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均分、認識了除法之後學習除法計算題的開始,是計算方法的教學。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經歷用乘法口訣求商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根據具體算式正確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成功之處:

在教學例題時前,我設計了兩個熱身。

挑戰一:補充口訣和算式。這個版塊主要讓學生補充乘法口訣和算式中缺少的部分,為今天的學習做好鋪墊。

挑戰二:看積想口訣。這部分設計是想求乘法算式的商。進而提出乘法口訣還有其他的本領呢!小朋友們想知道嗎?用這樣的語言激發起孩子們學習乘法口訣新本領的學習願望。當孩子們充滿着好奇的願望想學習這種新本領時,讓同學們看一段他們親身經歷的秋遊活動,直接過渡到例題的教學。

例題我是這樣設計的:教材上的例題是12個小孩做鞦韆,每2人一組,分成幾組?整個例題用孩子們喜歡的視頻呈現,將靜態的圖片變成了動態的動畫,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問題出現後問孩子們,你會列式嗎?這個問題難不倒孩子們,他們剛學過除法的意義,能正確的列出算式。這時我問孩子們:你為什麼會列出這道除法算式呢?目的在於複習放學過的除法的意義。122=?先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探究,用12個圓片代替12個同學,每兩個圓片一組,讓孩子們動手探索,能分成幾組?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很快會發現,都分成了6組。教師讓孩子們看看是怎麼分的,兩隻一組同樣也是分成了6組。這時我提出:當我們沒有圓片時,不能動手分一分了。還可以想出哪些辦法也得出102的商呢?請孩子們集中大家的智慧,小組討論討論,看能想出多少種方法。孩子們討論時,我也進行了適當的指導幫助,幫助孩子們組織自己的語言,鼓勵孩子們多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們提出不同的想法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孩子們需要老師讚美!

通過多種方法的介紹,我進行小節,實際上這麼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想我們學過的乘法算式2()=10,進而想到必須用乘法口訣來計算,也就引入了我們今天的教學內容:用乘法口訣求商。這時在看黑板上102=5的這道除法算式想的過程,和孩子們進行回顧。最終我們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訣算出了它的商。這時在出現試一試的兩道除法算式,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當孩子們順利計算出這兩道除法算式商的時候,要強調你用了哪一句口訣?多問幾個孩子,加強孩子們的印象。

例題和試一試僅僅讓孩子們初步接觸了用乘法口訣求商這種方法,還需要大量的練習來鞏固。這時就需要保持孩子們的注意力。低年級的孩子不能僅僅用做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這樣的練習方式。孩子們的注意力一直都被這種情景所吸引,所以上課時效果很好。由一道乘法算式一道除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訣,説算式和乘法口訣。這部分的練習都貫穿着用乘法口訣求商這個重要的內容。整個練習孩子們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不足之處:

整節課學生都是在經歷探索的過程中尋求新知,我講得還是不少,給學生探討、思索、經歷的時間和空間還是不足,使得他們在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積極性高,這幾方面還有待提高。我覺得這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體現。同時這節課都在充滿童趣的情景中讓孩子們學習到了新的本領------用乘法口訣求商

國小二年級數學反思15

認識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裏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它是比較難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平均分”。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卡片,代替實物,給兩隻小猴分8個桃,,這樣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我預設可以出現多種分法,一隻得1個,另一隻得7個;一隻2個,另一隻得6個;一隻得3個,另一隻得5個;兩隻各得4個。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隻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課堂上,學生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平均分“每隻小猴分4個”,而此時的我,卻沒很好地利用這一課堂生成的資源,仍然生搬教學設計,順着自己頭腦中設想的走下去,追問學生“你還有其他的分法?”此時的學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課後,我陷入了思索中,課前的預設與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説明了什麼,只説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設計在走,當新的生成出現時,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對學情的分析不透徹,沒有深入地瞭解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如何分有了什麼樣的基礎。

我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更精確,設問的水平更高些,教學機智更靈活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