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篇)

來源:文書谷 1.36W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篇)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

在這節加法中有一部分是讓孩子自學的內容,發現孩子們根本就不會自學,看書的時候不知道看什麼,看見有空的地方就往上寫,不懂得觀察,不懂得提問,不會提問,也發現不了問題。

在以後的數學課上就要鍛鍊學生的看書能力,先教孩子們怎樣看書,看什麼,從哪看,不懂的地方就要提問。鍛鍊孩子提問題的能力,只有會提問題才有創新才有發展。還要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有的孩子會計算,並且計算的非常的.準確,但是當你讓他説的時候他就不知道怎樣表達,在以後的課堂中多讓孩子用語言表達怎樣去做,這樣還有助於讓孩子理解算理。

在進位加法的時候發現孩子有不進位的情況,還有少部分同學各位出現0的時候不知道該怎樣寫,在做題的時候要提醒孩子認真仔細。做完題後進行檢查。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2

這是一節開放課,相當多的孩子在學乘法口訣的時候,並不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在設計課的時候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想給學生一個機會展示自己,教育學生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會背乘法口訣而不知道其意義和來源是不行的,應該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在5的口訣教學中是從算式入手來編制口訣,在這裏想打破前一課時的教學順序讓孩子覺得新穎,或者是想讓聽課的老師也感覺有點新意吧,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按照順序並全部板書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學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後,對照算式和口訣有什麼關係的時候,會恍然大悟,口訣原來於此處編制的。對於這種教學思路我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遺憾的是在引導觀察兩者之間的關係時,只問了一句你知道這些算式和口訣的有什麼特點嗎?當學生還在愕然中便如蜻蜓點水般草草收場,此環節的教學在我的拉拽下學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訣所對應的算式,教學過程不算輕鬆而且也沒有出現我想要的大悟。知道自己要達到一種什麼目的,思考透了,課堂上才會收放自如。在這一環節上雖然知道自己想達到什麼目的但是根本沒有想清楚通過怎麼樣做怎樣引導才能達到這種目的,人們常説細節決定成敗,事實上在一節課上關鍵地方的成功與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話,在此時完全可以多花費一點時間,引導學生髮現口訣和其對應的算式的相同與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訣多了一個乘號,算式是由數字和符號組成的,口訣是中文大寫,如果把算式中的`乘號蓋住的話就能得到其對應的乘法口訣,那麼口訣的來源也顯而易見了。想要學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學生不悟了。為了使學生對口訣的結果記憶更加深刻,我安排了學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擺出9個2,記得當時説出了4點要求。

(1)請每位同學用小棒代替筷子擺一擺。

(2)要求邊擺邊説:一雙筷子有2根,2雙筷子有4根

(3)邊擺邊把14頁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誰的動作最快。我認為指出要求過多,不知學生是否聽懂或記住。自認為四點要求條理清楚,之所以提出要求的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在做數學時有的放矢,並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問題,而且在第三點提出後又恐擔心學生不知道表格的意思,在電腦屏幕上理解了一下每一格所表示的含義,看來插入理解表格學生還是可以看懂的,看來的確有畫蛇添足之嫌。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3

本節課由於課前準備的不充分有很多的不足:

1. 複習的時間過長,複習的順序有誤,應先複習20以內口算減法,在複習不退位減法,複習的內容較多,應複習與本節課有關的內容,比如本節課用不到100以內的加法,教師就沒有必要去複習,本節課加法的複習就是多餘的.,浪費時間。

2. 沒有抓住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豎式計算51-36時,1-6不夠減,在十位上退1為什麼到個位上是10,還有一個是十位上為什麼是4-3而不是5-3,在這一重點內容上沒有抓住,首先就是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十位上的1就是10個一。在總結的時候也是沒有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3. 第三節課聽完尉主任的評課後又利用2.3的第四節的手工課又把擺小棒的過程從新的讓學生感受了一下這個過程。在學生用1不夠減的時候就去拿那一捆小棒,説用11減6=5,接下來我又像尉主任教的那樣,追問學生為什麼是11,學生説:一捆裏有10根,十位上的一就是10個一。學生很輕鬆的就理解了為什麼是11。

4. 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按照備課時的要求去做,做好課前的準備,上好每一節課。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4

《一個星期有幾天》這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學習7的乘法口訣。根據教材的設計意圖,本課旨在通過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在編口訣的過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7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進而解決一些簡單的乘法問題。

在教學中,我沒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訣後才讓學生自主探究後3句口訣。這樣做雖然照顧了自主性弱的學生,但卻影響了自主性強的學生探索的積極性。這點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兼顧。

從教學內容傳送的角度講,這是一堂沒有懸念的課。甚至可以説,沒有老師的講,學生也能將7的乘法口訣倒背如流。那麼這堂課的意義又在哪裏呢?我想我們對於乘法口訣的'理解不能僅限於熟背成誦,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如何將它運用到乘除法計算中。這節課我着重想體現的是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力圖表達我的創意。由於事先對於時間的預算不夠,第三個層次的練習沒有呈現。

從課堂效果來看,這是一堂沒有起伏的課。從環節的實施看,沒有做到步步為營。這主要是因為備課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狀態不佳,給聽課的人呈現了鬆散的教學狀態。

從教學過程看,本堂課在每個環節都沒有做到細緻。所謂課不磨不成形,計算課的教學研究才剛剛開始,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細心琢磨,認真學習,將計算課的研討進行到底。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5

本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乘法口訣(二)”中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在前一段學習2—5的乘法口訣中,已積累了一定的編寫口訣的經驗。能熟記2—5的乘法口訣並加以運用。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但仍存在個體差異,比如説有些學生已經會背九九乘法表了,但不是建立在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

正是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知識與技能:通過情境的創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觀察、分析中理解並掌握6的乘法口訣,能應用所學口訣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理解編出的6的乘法口訣,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在鼓勵評價中,讓學生樹立自信,體驗成功,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分析、去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本課的重點是經歷編制口訣的過程,熟記口訣。難點是用6的乘法口訣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利用青蛙的謎語導入,並將小青蛙貫穿於整堂課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首先,我利用8道口算題對 2到5的乘法口訣進行了複習,然後自然地過渡到對6的乘法口訣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小青蛙的粘貼畫這一情境圖,注重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編口訣,並且自己去發現口訣的規律,這種教學方法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也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究的機會。編完口訣、找完規律以後,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口訣,教師再運用拍手背、開火車背、師生對口令、齊背等方式來檢查記憶效果。最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些練習既有看口訣、寫算式的形式,又有動物藏題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我是通過創設情境、利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吸引學生注意力並在遊戲中讓學生學會了6的乘法口訣,化解了本課的重難點。

這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説在個別環節的處理方面還存在許多不當之處,教師的語言、教態也缺乏感染力,班級管理方面還存在許多尚待改善之處,望各位領導批評指正!不吝賜教!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6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設計,力爭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始終在情境中進行學習。縱觀這一節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內容,創設參觀博物館這樣一個情境。

二、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學生學習新知過程中,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具進行操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驗證14+28結果到底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學生動腦想一想,動手擺一擺,動口説一説,切實感悟小棒滿十捆成一捆,木塊滿十排成一排。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進位加法,我再組織學生討論:是先從個位加起比較方便,還是先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通過討論交流,班內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先從個位加起,因為學生從比較中已經能明顯感受到從個位加起的優越性是不會把個位進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話,就很容易把個位進的1漏加。當然,也有一兩個學生覺得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我認為,只要學生能迅速、正確的計算結果,他們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為從與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也認同從個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適的時機,他們也會主動接受的。

學生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

三、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1、個位滿十進一,有的學生雖然進一了,但十位相加時卻忘了加一。

2、學生20以內的加法沒學好,個位相加結果出錯。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7

學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對於學生的彙報,教師適當給予肯定的同時,要着重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如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環節的關鍵。由此讓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乘法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觀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歡數學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細,她看到了魚,還發現河裏有四羣魚,每羣都有三條,於是她在想:河裏一共有多少條魚?這樣,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全圖,並提出數學問題。

備課時,我考慮到學生在靜態圖中獲取信息存在難度,上課時告訴學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然後簡單介紹這個圖的情況。你們看,這幅圖有學校、樹木、花草、小河,從學校走出三羣小朋友,每羣小朋友都是三個;在他們經過的`草地和樹上飛來三羣小鳥,每羣小鳥各有5 只;他們走到河邊時看到游來四羣小魚,每羣有三條魚;接着又看到從遠處划來的四條小船,每條船上有四個小朋友等等。這樣逐個呈現圖中信息,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的幾個幾的資源。學生根據畫面輕鬆地互相提出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就是乘法口訣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利用生活經驗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義。

單一的數學計算和練習不僅使學生感覺枯燥,而且不利於長期記憶。創設豐富有趣的活動情境,能化枯燥為生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在比賽、遊戲、模擬生活情境等活動中,自覺主動地運用、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效率。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8

教材説明

教材讓學生觀察實物,如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等來認識角。用一張紙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兩根硬紙條做成活動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後抽象出角的圖形。這裏不給角下任何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然後通過“做一做”進行一些鞏固角的認識的練習。如通過第1題着重使學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注意出現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用1課時進行教學,完成練習十七。

2.教學角的認識時,先引導學生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摺扇等實物圖形,指出哪裏是角。教師可以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把硬紙條拉成大小不同的角,邊演示邊説明,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觀認識。再讓每個學生拿一張紙,仿照教科書上的圖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學生有了這些感性認識以後,教師再在黑板上畫出角的圖形,説明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師要畫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鋭角、直角和鈍角),讓學生指出這些角的邊和頂點。

3.指導學生做“做一做”中的題目,要使學生聯繫學過的知識進行判斷。第1題,通過觀察能正確區分題目裏給出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個圖,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

4.教學畫角時,教師先説明畫的方法,做出示範,再讓學生畫。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地畫,發現問題教師要及時指點。

5.關於練習十七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2題,要使學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與畫出的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題中的兩個角都是30°,要讓學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確認兩個角一樣大。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跟畫出的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

第3題,可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照着教科書上的樣子畫。

第4*題中,左圖有3個角,中圖有7個角,右圖有8個角。做題時,要先讓學生找,必要時教師可以指點。

練習十七最後的思考題的答案是:(3)個三角形,(3)個長方形。

(一)教學要求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2.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二)教材説明

本單元的內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測量、製作學具等,加深對所學幾何圖形的認識。

教材説明

教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手帕、練習本、黑板面上的角,説明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來説明什麼是直角。然後讓學生通過摺紙做直角,加深對直角的認識。再説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做一做”中的習題,注意出變式圖形,使學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徵。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在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能動手操作找出“倍”的數量關係。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學生掌握“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理解“倍”的含義,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難點

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準備

課件、主題圖

教學板塊教與學預設

一、情景創設

談話引入,老師想帶大家去參加一個快樂的動物聚會,好不好?(板書課題,播放課件)

二、問題探究

師:同學們,參加聚會的都有哪些小動物呀?數數看,它們各有多少隻?(學生説完,教師點擊課件,出示猴子,鴨子,松鼠,小雞的圖像,然後出示只數:3、6、2、8)

師:如果老師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鴨的只數,(邊説邊貼動物圖像)誰能告訴老師,我應該怎樣貼呢?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圍棋子,也象老師這樣代替小猴和小鴨的只數擺在你的課桌上,能擺好嗎?

師: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根據我們擺的.情況,你能發現什麼嗎?大家説的都很好,小鴨的只數是6,(板書6)小猴的只數是3(板書3),6裏面有幾個3呀?6裏面有2個3,(邊説邊圈)我們就説6是3的2倍,也就是説小鴨數是小猴的2倍。(邊説邊板書)

生:6是3的幾倍,我們可以用除法來算,6÷3=2(板“倍”不是單位名稱,所以2後面就不用寫“倍”字了。

師:如果又來了3只小鴨,(加3個磁扣,請小朋友也加3個圍棋子),誰知道現在誰是誰的幾倍?為什麼?

學生嘗試練習,進行討論,再集體彙報,教師講解:

現在小鴨是9只,小猴是3只,(板書9),9裏面有幾個3呢?9裏面有3個3,我們就説9是3的3倍,也就是説小鴨數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師:如果要同學們像這樣也列個除法算式來求9是3的幾倍,誰會?(把6÷3=2改成9÷3=3)

三、體驗感悟

1.請同學們用剛剛學到的倍數知識想一想,根據這四種小動物的只數,除了小鴨數是小猴的2倍,還能找到其它的倍數問題嗎?

2.在小組內交流,可以擺一擺,算一算,然後在老師發給你們的答題紙上做好記錄。

3.彙報、交流:根據學生填的情況,請小組派代表上台來做小老師。講解小鴨數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雞數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實踐應用

1.課件演示:其實今天來參加這個快樂的聚會的小動物還有很多呢,看看還來了誰吧!書上P47練習題。(小貓,小老鼠)

2.嘗試解決問題,把你的算式寫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嗎?集體訂正,在電腦上操作。

3.還有很多的小動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4.出示在這個聚會上,還有我們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誰吧!(出示淘氣,機靈狗比身高的圖)

師: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嗎?他們碰到難題了,你們能幫助他們解決這個難題嗎?

打開書P47,小組討論一下,看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然後把書上的空填好。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數問題嗎?

五、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呀?

六、佈置作業

口算題卡做兩頁

板書設計

快樂的動物

倍的意義

小鴨是小猴的2倍,6÷3=2

小雞是松鼠的4倍,8÷2=4

教後隨記

這一個環節,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物王國歡聚,許多小動物都來到河邊玩耍為題,這時學生都樂於玩耍.在探究性學習裏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讓學生感覺非常有趣,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0

《分桃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百以內一位數乘除兩位數的口算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本節學習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筆算除法;本節是後續學習的基礎。

回放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後,讓學生用不同方法計算482,學生很易口算出結果,但對於豎式卻不能正確理解和正確計算,部分學生在嘗試用豎式計算時,有幾種寫法,而且這些錯誤在後續的幾節課的學習中,反覆出現,非常頑固,很令我頭疼。

錯誤分析:少數學生對這種豎式的抽象寫法不理解,對其過程和筆算順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種機械的模仿。

反思教學。

(1)在教學過程中將具體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聯繫起來,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教師要重視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筆算除法的順序:我們分桃子的時候,第一次先分 4籃,每個猴子得2籃,在豎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個十除以2得2個十,把2寫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數2去乘2個十,積是4個十,寫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數已經分完。再分8個,在豎式中8要落下來繼續除, 8除以2得4,每個猴子分到4個,在商的個位上寫4,再用除數2去乘4,積是8,表示從被除數裏又分掉的數,寫在落下來的被除數8的下面,8減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學生解決問題,掌握算法之後,引導他們進行歸納、比較、置疑,能夠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同時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用豎式計算時,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後,十位上是不是還有餘數,就要把這個餘數和個位上的數合起來,再計算。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及時歸納:筆算時,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這裏可以用學生喜歡的小歌訣讓學生記住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法則:筆算除法從高位起,除數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數當姐餘當妹。並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補充下面的歌訣內容:一位不夠看兩位。不夠商1,0佔位。

(3)反覆練習,放慢進度。按教材編者的意圖,以上內容在一節課內完成,而我認為本內容適合兩課時完成,可以這樣劃分內容和目標,第一節課只研究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豎式計算的'寫法、每一步的意義及過程,以及除法豎式計算與加、減、乘法豎式計算順序的區別。第二課時再研究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三位數,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在豎式計算中第一次商後,十位上還有餘數的處理方法,並進一步讓學生熟悉筆算除法的順序和過程。

(4)課前要複習運用乘法口訣口算除法、表內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及每一步的意義,這些都是本節課的學習基礎,對理解本節課豎式計算有幫助。如課前讓學生用豎式計算92 185,讓學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15 這個15怎麼來的?表示什麼?

這個3怎麼來的?表示什麼?

(5)這節課在注重算法優化的同時,算法的多樣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導學生探究,但課堂40分鐘又顯得少,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多,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1

飛行表演是北京師範大學新世紀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內容。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教材的處理問題

飛行表演是在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和分香蕉4節課之後的一節課。根據教材的體系、內容安排和教學參考書中的描述本節課的重點是用除法算是表示平均分,但我在參看了數學課堂作業本和多個飛行表演的教學設計之後,我對教材做了如下的處理。

1.將本節課的重點處理成乘除法的聯繫和有餘數除法

2.將本節課的難點處理成理解“餘數一定比除數小”的道理

上課後,反思這節課的內容其實還是處理成2個課時更加的合理。在乘除法的聯繫部分充實進更多實際應用的內容採用多種感官參與的策略,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這樣處理在有餘數除法的內容中將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探索和理解有餘數除法。

二、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基礎是學生在進行了大量的.分一分和充分認識了除法算式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就除法的意義而言學生還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問題在於。

1. 在教學乘除法聯繫時,只停留在了算式的層面上。學生已經説出了乘法裏的積在除法裏面就是被除數,乘數在除法裏變成了除數和商,但我並沒有再次進行處理與引導。在此處其實即可引導學生得出:求其中一個乘數可以用積除以另一個乘數、求除數可以用被除數除以商、求被除數可以用商乘除數。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2

《看望老人》是北師大版的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第三課時的內容。學生已經學會了在操場以及教室裏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給定一個方向可以迅速找到其他三個方向。並且會看簡單的平面圖,知道在平面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看望老人》這一節課教學目標是過情境圖辨認方向,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

1、在教學中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學校、去敬老院、郵遞員送信等路線和方向,創設教學氛圍,讓學生既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又認識到所學數學可用於生活。開課創設的情景把學生深深的吸引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2、在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的時候,我把握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先根據已有的路線圖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學生來解答。再由學生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學生自己解答。這個過程,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練習資源,學生進行了變式練習。同樣也是處於充實課堂的考慮,在做完第一個課後練習的基礎上,我也是在原有的教學資源的'裏繼續挖掘。把增加了一個問題,在商場的西側建立一個停車場。那麼,學生就要考慮在實際生活中在商場消費,在遊樂場玩耍就要考慮修建一個停車場。這樣數學與實際生活發生了聯繫。

3、探究新知時,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這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會更豐富、更全面,讓學生學得輕鬆活潑,積極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中,時刻關注對學生的評價,當學生取得成功時,我及時給予評價。

當然,一節課中還有些不足之處:1、時間上安排有些欠妥,小組合作佔用的時間太多,學生交流時間過長;2、對於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個平面圖上方向的常識,有些學生掌握的還不是特別紮實。今後,我在教學中應該注意讓學生討論的時候討論的再充分一點,觀察圖的時候給的時間再充裕一點。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3

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使數學課堂煥發出應有的魅力。如果我們的課堂仍象傳統那樣講究師道尊嚴,而沒有平等民主的氛圍,不容學生異議、不注意讓學生表達,孩子的自由天性將受到壓抑,在長期壓抑的環境中,學生就僅會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試想,前面幾個片斷,如果沒有在長期的平等寬鬆的課堂培育起來的心理安全狀態,學生將不敢大膽的發表意見,新的教育資源就不可能生成;就做不出生動的、飽含童真的'動作。因而,教師要善於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敢發言、敢表現。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多姿多彩。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要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數學的學習,必須順應他們好玩的天性,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情境,組織各種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樂中學,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讓他們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我們的課堂中來,這樣的學習狀態才是最佳的,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快樂,共享陽光,其樂融融。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4

《100以內加減混合》本節課是學生在2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能夠解決問題。

通過學生熟悉的公共汽車上下車人數的變化這一情景導入新課。公共汽車上原來有67人,到南山站後,下來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現在有多少人? 學生都有乘公交車的經歷,所以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67-25+28= 解決現在有多少人。對於計算,這類加減混合式題是在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運算順序與連加、連減的順序相同,所以教學時讓學生進行類推,學生可以自主的應用前面所學習的筆算的方法列兩個豎式解決,然後讓學生自己想簡便寫法的豎式,最後老師再強調這個簡便寫法要注意的地方。這裏很容易忽視引導學生67-25這一步求的是到站下車25人後,車上還剩多少人,42+28這一步求的是上來28人後,車上現在有多少人。我發現學生對於單純的計算可以模仿老師或者例題可以學會,算理學生也能理解,但是計算是為了解決問題的,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把計算跟解決問題分開了,或者列出算式就開始教怎麼算,其實每步計算的時候,我們都該引導孩子這步是解決的什麼問題。這點是我要反思的地方。我們不能為了計算而教計算,現在的孩子剛剛開始接觸解決問題,可以先把這個問題分析清楚,計算可以慢慢的教,我們還是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認為本節課的難點是初步建立秒的具體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時間觀念。我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秒的實際意義,建立秒的時間觀念,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時間單位又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可以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時間單位比較抽象。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是60,學生會感到不習慣。這就給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學習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使數學學習活動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在教學中藉助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分、秒的實際意義,豐富學生對時間觀念的感性認識,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2、重視直觀教學,注重實際體驗。在教學中藉助實物、直觀教具、學具和多媒體課件,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觀察、動手實踐、自主交流中獲得對時間觀念的體驗,積累豐富的表象,從而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掌握分、秒之間的進率關係。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培養“主角”意識,重視體驗。新理念下倡導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1秒看不見,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長,只有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活動,才能形成自己的體驗。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看着鐘面秒針的走動點頭、拍手、數數,學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都能同時參與活動,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體驗了1秒的長短。同時,教師在學生清晰地建立對1秒的認識後,還引導學生通過做課件感受5秒、10秒、15秒的時間,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到估計較短時間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對1秒的體驗。

4、將數學教學融入生活應用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水平。練習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繫,做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幾秒鐘,由此,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是由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應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這堂課中,我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1、在學習“1分=60秒”的這個環節中,應適時地“放”一下學生,讓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提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對後進生關注不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