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文書谷 2.4W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精選15篇)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認為本節課的難點是初步建立秒的具體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時間觀念。我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秒的實際意義,建立秒的時間觀念,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時間單位又不像長度、質量單位那樣可以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時間單位比較抽象。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是60,學生會感到不習慣。這就給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學習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使數學學習活動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在教學中藉助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分、秒的實際意義,豐富學生對時間觀念的感性認識,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2、重視直觀教學,注重實際體驗。在教學中藉助實物、直觀教具、學具和多媒體課件,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觀察、動手實踐、自主交流中獲得對時間觀念的體驗,積累豐富的表象,從而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掌握分、秒之間的`進率關係。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培養“主角”意識,重視體驗。新理念下倡導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1秒看不見,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長,只有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活動,才能形成自己的體驗。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看着鐘面秒針的走動點頭、拍手、數數,學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都能同時參與活動,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體驗了1秒的長短。同時,教師在學生清晰地建立對1秒的認識後,還引導學生通過做課件感受5秒、10秒、15秒的時間,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到估計較短時間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對1秒的體驗。

4、將數學教學融入生活應用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水平。練習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繫,做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幾秒鐘,由此,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是由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應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這堂課中,我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1、在學習“1分=60秒”的這個環節中,應適時地“放”一下學生,讓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提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對後進生關注不夠。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2

在本課的學習活動中,多次讓學生參與觀察活動,鼓勵學生能根據指定的視圖要求進行擺物體的活動,發揮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擺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直觀思考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更為充分的鍛鍊。在觀察、比較、實踐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經驗,從而深化對實物與視圖關係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形象直觀地對物體進行觀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創新的思維火花、熱烈的氣氛都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主體性、探究性、實踐性。

(一)主體性。

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着“自主參與──獨立學習──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去獲取和領悟感性材料中的簡單數學問題。如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活動中,繼而讓學生獨立沉浸在豐富的學習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觀察的方向,再畫一畫,畫好後又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座位,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所畫的物體,最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互相啟迪,體會到在實際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就不一樣。

(二)探究性。

本節課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己帶自己喜歡的玩具刀課堂上來;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同學生一起觀察,這樣的操作活動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通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三)實踐性。

對於這節課,我準確把握了教學要求,每個學生我準備了學具,切實組織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強化了視圖與實物的認識,做到不以教師的演示來替代學生的操作,不以對教材中的插圖觀察來替代對實物的觀察。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

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會建立數學模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這節課中,大量地創設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之中,“學以致用”,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課中觀察玩具、用品等,都採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聯繫生活,開闊視野,同時延伸學習,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某一個面,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其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3

《觀察物體——看一看(一)》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本節課有如幾個特點:

1、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比如,觀察紙箱的活動中,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説一説,而是設計了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他們不僅獲取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2、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的學習材料,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麗的學校):判斷是從正面、側面,還是從上面拍攝的。讓每個學生結合學校的實景觀察圖片,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形狀是不一樣的`;及通過玩手中的長方體並猜出顏色這個遊戲,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上面和側面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紙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圍的同學説一説,站在什麼位置看到了紙箱的哪幾個面,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這幾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民主作風,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間。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學生對於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觀察時,有的孩子竟然説自己能看見四個面,甚至更多。細思原因,原來學生把看到的一條邊當成了一個面,我想如果在課前複習時,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我想學生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了。

2、在課堂上曾出現這麼一段小插曲:讓學生自學長方體各個面的名稱後,彙報時,有的學生理解錯誤,他站在長方體的正面(正面紅色),説正面是紅色的,當他站在這個長方體的側面(側面黃色)時,還説正面是紅色的。這時,一個孩子很敏鋭的發現他説的是錯的,及時走上前糾正了剛才那位同學的錯誤,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這個孩子多會學習呀,可惜的是我的評價沒有跟上去,沒有為他的勇於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無疑是我這堂課的遺憾。都説現在的孩子傾聽不好,如果我及時抓住了這一契機,對其他學生無疑是個最好的榜樣,可惜我錯過,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是多麼的重要。

在這一案例中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體驗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矩形物體,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觀察到物體的三個面;能正確辨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即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對性。應該説,為實現這一目標,曾老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是正確的,這主要表現為:

一、讓孩子親身觀察體驗,增長自身的經驗,這是新課標所主張的,在整個這節課中,曾老師從始至終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考,去表達,去評價,這樣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是自己或合作探究的結果,而非是對老師所講的被動接受。

二、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學習,曾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圍繞主題,豐富多彩的。這樣的教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可以使他們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這篇案例反思寫得較好的還有,注意到了不足並努力去尋找其原因,而且這種歸因應該説是正確的,相信曾老師今後的教學就可以彌補或防止這些不足之處。

當然,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由於我們的課題是《構建新課程背景下高效率課堂教學機制的研究》,因此,無論教學還是對其的反思,都應該緊密地圍繞這一主題,去反思我這樣教學究竟提高了教學效率沒有,為什麼提高了或降低了,我應該怎樣去做才可以提高。希望下一次的反思能看到這方面的內容。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4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設計,力爭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始終在情境中進行學習。縱觀這一節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內容,創設參觀博物館這樣一個情境。

二、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學生學習新知過程中,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具進行操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驗證14+28結果到底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學生動腦想一想,動手擺一擺,動口説一説,切實感悟小棒滿十捆成一捆,木塊滿十排成一排。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進位加法,我再組織學生討論:是先從個位加起比較方便,還是先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通過討論交流,班內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先從個位加起,因為學生從比較中已經能明顯感受到從個位加起的優越性是不會把個位進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話,就很容易把個位進的1漏加。當然,也有一兩個學生覺得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我認為,只要學生能迅速、正確的計算結果,他們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為從與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也認同從個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適的時機,他們也會主動接受的。

學生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

三、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1、個位滿十進一,有的學生雖然進一了,但十位相加時卻忘了加一。

2、學生20以內的加法沒學好,個位相加結果出錯。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5

本節課由於課前準備的不充分有很多的不足:

1. 複習的時間過長,複習的順序有誤,應先複習20以內口算減法,在複習不退位減法,複習的內容較多,應複習與本節課有關的內容,比如本節課用不到100以內的加法,教師就沒有必要去複習,本節課加法的複習就是多餘的,浪費時間。

2. 沒有抓住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豎式計算51-36時,1-6不夠減,在十位上退1為什麼到個位上是10,還有一個是十位上為什麼是4-3而不是5-3,在這一重點內容上沒有抓住,首先就是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十位上的1就是10個一。在總結的時候也是沒有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3. 第三節課聽完尉主任的評課後又利用2.3的'第四節的手工課又把擺小棒的過程從新的讓學生感受了一下這個過程。在學生用1不夠減的時候就去拿那一捆小棒,説用11減6=5,接下來我又像尉主任教的那樣,追問學生為什麼是11,學生説:一捆裏有10根,十位上的一就是10個一。學生很輕鬆的就理解了為什麼是11。

4. 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按照備課時的要求去做,做好課前的準備,上好每一節課。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6

二年級上冊利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情境圖是地裏種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結了3個玉米,小熊掰走了一個,小天使提出問題“還剩幾個?”三隻青蛙分別想出了三種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這樣的編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機械、每個問題都有現成結論的思維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樣化,保護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同時啟發教師不要急於對學生的多種計算方法過早的選優.教師正是藉助教材這一知識的載體和依據,對類似這樣的內容作了恰當的處理.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圖意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要求還剩幾個玉米棒,你準備怎樣解決這一問題?

“説説你的想法”,結果學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師始料不及.(下面是學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個數全加起來.”“3×3+=11,我先把左邊3棵算出來,再加上右邊1棵上的2個.”“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個玉米,再加上多出來的3個.”“3×2+5=11 我先把左邊2棵算出來,再加上右邊2棵的.5個.”更令老師沒想到的是有的學生做出了這樣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結一個,就用1×4,多結的7個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算法多樣化的突出,使我們又一次體驗了新教材實驗帶來的課堂變化,不僅使學生體驗了向他人學習,不斷修正自己觀點、不斷完善自我、實現把數學知識自己發現或再創造的重要意義,也使教師又一次領悟了要尊重每個孩子思維的個性、支持、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重要意義.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7

本節課是抽象的概念課——“倍”的認識。從課堂教學來看學生學得充實、快樂,比預想的教學效果要好一些,也許是因為教學活動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心理特徵的原因吧!反思課堂教學情況,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是《數學課程標準》中重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課初,我以“機靈狗表演節目”、“看望小動物”這些學生喜歡的情境導入新課,使學生樂於參與到學習中來,改變了“學習枯燥乏味”的思想。在探究性學習裏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讓學生感覺非常有趣,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此外,重視學生認真觀察、選擇信息、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2、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落實。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在這種學習方式下,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收者,被動地學習,而是能與教師一樣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帶着自己的興趣、需要與客觀世界對話,從而使學習與探究的過程相統一。這在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體會倍的意義”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3、教學評價方式多樣化得到體現。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評價有:教師評、學生評;評個人、評他人等多種評價方式。這些評價方式的使用對學生是一種促進,它將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課上,我通過及時地組織教學和多次的激勵性評價,整節課學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動中也沒有出現混亂狀態。

4、本節課上多次開展了合作交流活動(同桌交流、小組交流等等),但在交流過程中沒有留多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説,有些過急。如果時間再多一些,活動面再廣一些,效果可能會更好。因此,如何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值得我在今後的新課程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研究。

5、此外,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由於班額較大,我沒能做到關注全體學生,導致個別不善言談的學生沒有得到發表見解的機會。今後,我要對這部分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為他們創造一個施展自己個性的舞台。

通過教學本節課,我深深地感受到:給學生一些思維發展的空間,就收穫無窮的教育信息!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8

在教過《角的初步認識》後,幾乎大多老師都有同感:教學角的大小是這節課最不容易突破的難點。其原因,可能與之抽象化有關吧。因而,每位老師在教學角的大小時,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演繹的更加形象、直觀,以便於低年級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時期,人的思想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在突破這一難點上我幾經思考,終於找到了一種既省時又簡便,實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為止)。下面我用對比的方式,談一下自己的切身體會:

記得最初教學這一難點,當時極為推廣採用小蜜蜂課件來幫助學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識:電腦會同時出現兩個一樣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非常的短,當學生一口認定兩角一大一小時,電腦便會形象演示兩角通過移動重合,讓學生感受兩角是一樣大的。這看似非常形象的電化教學方式,在今天看來,未免有些強加於學生了,因為這還是兩個抽象的角,始終會有一部分學生疑惑為什麼兩邊長的角會和兩邊短的角一樣大呢,所以很難向學生説服: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而後,教學這一難點,由於當時教育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鑽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倆分別用一個圖釘和兩個硬紙條做個角,由於我事先在紙條上做了手腳,所以他們做出來的角,一個的角的兩邊很短,一個角的兩邊很長,當我要求他們想辦法使兩角一樣大,大多同桌倆都能將之重合,但仍會有部分學生堅持説這重合的倆角不等,原因兩邊長的角大,這時我會剪掉長出的那段邊,學生則説這回倆角相等了。然後,我用手撥動這對既重合兩邊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個,使之兩邊張開的角度變大,趁機問學生倆角一樣大嗎,學生馬上説不一樣大了,因為張口變大了,我便反問説可這倆角的邊一樣長啊,學生説可張開的口變大了啊,我説這回你們可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了吧。因該説這種直觀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説服力,但對於小部分後進生而言,仍顯的比較複雜,很難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數學,我驚喜的有了新的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有沒有關係”學生很容易發生爭執,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上的一段實例:師:其實,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誰發現了?生:兩條腿叉開來是一個角。師:下面咱們就做個遊戲,看誰的反映靈敏?師:把你的`角變大。(學生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大)師:你的兩腿變長了嗎?生:沒有。師:把你的角變小,再變小。(學生把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小,再變小。)師:你的腿變短了嗎?學生哈笑:沒有啊,老師!師:遊戲好玩嗎?剛才,你的角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那你的腿沒有變長或變短?全體學生鬨笑:沒有。師:那你們説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還有關係嗎?生異口同聲:沒有!師:對了, “角的大小隻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通過從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説服力的角,輕輕鬆鬆的很容易解決了這個教學多年的老大難。從而也啟發了我,生活中的數學到處都有,只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今後,我會利用自己敏鋭的洞察力,儘可能的挖掘、開發生活中的數學,讓生活更好的為數學服務,讓數學更好的應用於生活!

對於“角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的知識,新課標中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角,直觀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設計時,我沒有過多的加深知識難度,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關角的初步知識。

1、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角的表象。

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很多的角,但對於數學意義上的角,還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⑴找一找,先從主題圖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圍的角;

⑵折一折,讓學生參與體驗創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體驗角的特徵;

⑷説一説,將角的知識還原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⑸做一做,進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

⑹畫一畫,對角的認識的提升,能力的培養。

在找——折——摸——説——做——畫幾個步驟中,學生調動了生活經驗,充分的運用感知覺,饒有趣味的自我建構了角的概念。

2、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我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情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這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知道發現並創造出來。我在這時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説出他説的角是指哪個,問就這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積極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通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9

在本課的學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形象直觀地對物體進行觀察,提高學  培養、發展人的主體性,是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着“自主參與──獨立學  本節課注重為學生營造探究條件,一方面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己帶自己喜歡的玩具刀課堂上來;另一方面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同學生一起觀察,這樣的操作活動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又能通過他們的探索逐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三)實踐性。

對於這節課,我準確把握了教學要求,每個學生我準備了學具,切實組織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強化了視圖與實物的認識,做到不以教師的演示來替代學生的操作,不以對教材中的插圖觀察來替代對實物的`觀察。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

數學學  :

5的乘法口訣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口訣。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經過暑假的學整理5的乘法口訣時,應該讓學生説説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編?巧妙地加以引導,啟發學生從各方面思考,比如“一隻手有5個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張5元是10元”所以二五一十。讓學生從具體直觀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訣的含義,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不但有利於學生快速地記憶口訣,而且對學生理解乘法問題。解決乘法問題很有幫助。

記憶口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不能只讓學生單純的背,更多的體現在練  學生自己練篇課,教給學法,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是我自己從這節課中獲得的重要啟示。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0

一、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

觀察是思維的眼睛,是學生認識事物的窗口。觀察是一切智力活動的開始,它是獲取感性知識,啟發各種思維活動不可缺少的因素。《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而且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1分鐘、1秒鐘這概念雖然與生活聯繫非常緊密,但比較抽象,對於1分等於60秒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知識更是難以理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件鐘表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的全過程,讓學生結合鐘面直觀的演示,化抽象為具體,轉無形為有形,並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説一説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1秒和1分的時間長短。學生在動眼觀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等感知活動中,獲得了大量感知認識,初步建立了1分鐘和1秒鐘的概念,體會到分與秒的關係。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中,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維去領悟、獲得了新的知識。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

新課程理念強調:人人在數學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人人都得到發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因此,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置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等內容,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在設計1分有多長的教學環節時,我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等待一分鐘;再讓學生觀看一分鐘動畫片斷《貓和老鼠》。呆呆地坐一分鐘和看一分鐘自己喜歡的動畫片的對比,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同樣是一分鐘的時間,其長短給人的感覺卻是不一樣,真確感受了時間的長短具有相對性。我還通過其它多重體驗活動,把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了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使學生對一分鐘時間的長短有了深刻的認識。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昇華

《數學課程標準》使用了較多的經歷的過程,獲得的體驗,可見,數學學習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在聯繫生活實踐中體驗。學生的`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分能幹什麼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做計算題、背口訣、畫畫、拍球等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活動,感受在一分鐘裏能做事情很多,並不失時宜地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活動,把課本上所學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為學生提供了體驗時間的機會,學生真實體驗了一分時間的長短,初步建立了一分鐘的概念。學生在親歷體驗活動中增強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提升了對所學概念的認知。

反思本次教學研討,我深刻地領悟到:學生所學知識需要通過自己的體驗獲得感悟,才能將其轉換、內化為自己的收穫。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1

這部分教材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測量長度的活動。教材通過讓學生互相測量身高、步長、臂展(兩臂伸開的長度)以及測量門窗的寬度等實際活動,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同時,使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各部分長度的測量,感受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教材還設計了統計的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統計知識的掌握。

教材設計了五個活動項目,即測量身高、測量臂長、測量跨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户的寬度。通過這些測量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加深對米和釐米的認識,也可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的數據。在這裏教材設計了在學習測量時,教師在黑板上利用統計表進行記錄的情景,目的是使學生鞏固收集數據的方法。教材還通過兩個學生對話的情景(即一名學生從統計表中知道身高1米21釐米的有4個人了,另一名學生打算看看王麗有多高),使學生通過統計表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學時,因為課堂時間有限的`關係,只是師生共同示範了個別幾個學生的身高測量,臂長測量,測量窗台的高度,門的高度,寬度等一些較大的長度,學生只是測量了課桌的長、寬這些較規則,較小的長度,佈置了一張家庭成員信息蒐集表作為作業,要求填寫身高、臂長、跨一步的長度這些信息,從做上來的效果看還不錯,但因為佈置的是回家作業,很多都是家長幫着做的,説明讓生自己動手操作還不夠充分。不過讓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説法,如:一庹長、一柞長等。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2

《認識乘法》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第1-3頁。我把教學重點定位為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難點定位為初步體會乘法和加法的聯繫和區別。

在教學《認識乘法》之前,我查閲了不少相關教學案例。其中大多數都是以有趣的情境引入,讓學生寫出相同數或者不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接下來進行比較分類,在分類中一步步引出乘法的意義。我參照了江蘇姜堰市行知實驗國小王榮、于濤老師撰寫的`教案,依葫蘆畫瓢,在自己班裏進行教學。但是效果並不理想,重難點的突破不到位,一方面是由於自己教學經驗組織的缺乏(進入牌小的第一節數學課),另一方面就是對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握很不到位。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説過:“影響學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新課標》也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這就是説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組織、展開學習活動。所以我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要的任務是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不要盲目的依賴教材,同時分析學生的知識儲備。

二年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中,雖然經常見到“幾個幾”的現象,但很少用“幾個幾”來進行描述;在以前學習的加法中,雖算過同數連加,但並不要求説出是幾個幾。對於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幾個幾做的並不是很好,以至於學生課後作業中暴露出對於乘法意義的掌握並不是很深刻。教後我想我應該在課堂上多讓學生説説情境中或者算式中所藴含的“幾個幾”。

另外教學加法和乘法的聯繫與區別環節中,對於譬如3個4的和與3和4的和的辨析不夠。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3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但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説無疑是一大挑戰。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釐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米和1釐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為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釐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釐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藉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説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説也是一個難點。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複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4

一、目標制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提出要重視口算。口算是基於個人對數的基本性質和算術運算的理解。口算為個性化、多樣化地解決問題提供了機會。口算不是作為筆算的台階,而是一種不同的訓練,它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口算。它可以發展高層次的數學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教科書從第一冊起每學期都由淺入深地安排了口算內容。本節課是第四冊幾百幾十加減法口算教學的第二部分,在學生掌握口算幾百幾十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方法基礎上,繼續教學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結合教材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目標制定如下:

1、藉助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口算的興趣,感受到口算的必要性,讓學生學會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養成認真計算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都去過超市嗎?

生:去過。

師:盧老師想,你們一定都喜歡逛超市,尤其是玩具超市。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逛逛玩具超市吧!

(課件展示:擺滿玩具的超市,每件玩具都注有單價。)

師:玩具超市的玩具可真不少,你們每個人都能挑選兩件自己喜歡的,你最想買其中哪兩件呢?

學生舉手説自己想買的玩具。

(二)探求新知

師:小明同學想買一輛遙控車和一隻玩具熊,誰能幫他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錢呢?

師:一輛遙控車多少錢?

生:320元。

師:一隻玩具熊多少錢?

生:90元。

師:要求買一輛遙控車和一隻玩具熊,一共需要多少錢,誰能用算式把它表示出來?

(引導生從問題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

生:320+90=

(課件展示:320+90)

師:320+90到底等於多少呢?請你們拿出課堂練習本,自己先算一算。

學生獨立計算。

師:現在請你們來説一説,你們是怎麼算的?

生1:把320分成300和20,用20加90得110,再用300加110得410。

師:你們説他的方法可以嗎?

生:可以。

師:你們聽清楚了嗎?請聽懂的小朋友來重複一遍。

多請幾個生來重複。

師:還有其它方法嗎?

生2:32個十加9個十是41個十,就是410。

師:非常好。他懂事用上我們前兩天學的整百數加法的口算方法。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3:把90分成80和10,320加80得400,400加10得410。

生4:先用32加9得41,再在後面添上1個0。

課件出示練習:

請學生口算並説出算理。(強調學生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

540+10 630+50 520+50 760+30 980+10

540+70 630+80 520+90 760+90 980+60

師:觀察這4組題目,比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生:它們的相同點就是都是幾百幾十的加法,不同點是第一行的題目是我們前兩天學的幾百幾十的不進位加法,而第二行的加法是有進位的。

師:説得非常好,其他同學有沒有觀察出來?

師:小明買了遙控車和玩具熊後,想比較一下它們兩件,哪件貴,貴多少?誰能來幫助他,誰會用算式把它表示出來呢?

生:320-90=

(課件展示:320-90=)

師:320減90到底等於多少呢?請你們四個人分成一個小組討論一下。

生分組討論。

生1:32個十減9個十得23個十,就是230。

師:他説的對嗎?很好。他也是利用了我們前兩天所學的整百數減法的口算方法。

生2:把90分成20和70,320減20得300,300減70得230。

生3:把320分成300和20,20減90(生3説不下去。)

師:他想用我們前兩天所學的幾百幾十不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來口算320-90這道題,行得通嗎?

生4:不行。

師:為什麼不行呢?

生5:把320分成300和20,20減90不夠減。

師:那該怎麼辦?

生5:把320分成200和120,120減90得30,30加200得230。

師問生3:你聽懂了嗎?

生3:聽懂了。

師:請你自己訂正過來,説一遍給同學們聽。

生3:把320分成200和120,120減90得30,30加200得230。

師:真棒!能自己訂正過來,學會了真了不起!

課件出示:

請學生口算並説出算理。(強調學生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

410-10= 780-70= 360-20= 750-30=

410-30= 780-90= 360-70= 750-60=

師:觀察這4組題目,比較一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生:它們的相同點就是都是幾百幾十的減法,不同點是第一行的題目是我們前兩天學的幾百幾十的不退位減法,而第二行的減法是有退位的。

師生共同總結幾百幾十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課件展示:

1、搶答下列各題:

340+20= 360+70= 140+70= 890+70= 340-70= 430-70= 350+70=

560-70= 910-70= 340+70= 110-70= 840+70= 960-70= 210-80=

2、改錯:

病例:340+70=310 病例:440-90= 450 病例:340-30=210

醫生:___________ 醫生:____________ 醫生:___________

3、開放題:

請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數。

3( )0+60=4( )0?760-( )0=6( )0

三、教學反思

每個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背景、數學活動經驗、所處的文化環境、自身思維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課程標準教學新理念指出,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何把握這一理念的指導,向學生提供的是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而不再是定論式的客觀數學知識結構?反思"幾百幾十的加減法"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數學課堂上要達到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要具備以下幾點:

1、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繫與綜合 數學是一個整體,其不同的分支之間存在着實質性聯繫。按照教材的編排意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全過程。例如,在教320+90=時,我是讓學生自己先拿出本子計算,由學生自己摸索解題方法,從中感悟到今天所學內容與以往所學的異同。這樣,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通過練習,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看到與前面學過的不同之處,從而感到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這節課我的教學內容是口算,但我並沒有直接出示口算題,而是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玩具超市的情景,力圖從真實的購物環境中提出問題,列出算式。玩具超市是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能吸引學生。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貼近他們現實生活的內容進行教學,才能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習和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注重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讓孩子們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徵,採取適合於他們的表現形式,培養他們一種願意甚至喜愛的積極情感。例如,鞏固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由易到難,針對性強。特別是改錯,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學生當成小醫生,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在鞏固練習時,還設計了開放題,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做到課結束趣尤存。

4、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已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已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提出"320+90到底等於多少"這個問題之後,要學生獨立思考完成,這樣不僅使他們明白遇到問題應該怎樣去思考,而且知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怎樣由此(不進位加法)及彼(進位加法)。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幾百幾十進位加法口算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在教師提出"320-90到底等於多少"這個問題之後,我是讓學生分組討論,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發言,或表示同意或表示反對,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學會賞識和學習同伴獨特的、富有個性的見解。

5、關注對數學的理解,發展富有個性地學習 促進隨着開放式教學的深入開展,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應用有關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應儘量抓住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關注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及時調控課堂教學。這節課,整節課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教會學生口算的算理,但是教師並不是"填鴨式"地將算理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是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真正做到"算法的多樣化"。

總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注重將數學與學生聯繫起來,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課上教師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給學生提供人人蔘與的機會,使每位同學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

這部分內容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例1,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着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麼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很不錯。

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我採用一貫的方法,讓全班學生每人出一道題,內容可以是連加的、也可以是連減或加減混合的。然後全班一起計算,教師強調書寫格式和進位、退位的計算。這樣感覺學生計算自己出的`題興趣很高,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在本節課中發現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在自己出題時考慮不是很周全,有的題最後的結果可能超出了100,這樣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另外還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進位和退位容易出現錯誤,審題不是很清。需老師在以後的練習中注意這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