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5.46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我執教的《一起做遊戲——玩一玩》一課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10以內數的加法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藉助撲克牌來玩較複雜的數學遊戲,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遊戲活動中理解、運用、完善遊戲規則;在遊戲難度的提示推進中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判斷;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思考、尋求取勝的策略。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不斷開拓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在遊戲中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我對這節課的認識更加深入,對教學活動設計及實施做以下反思。

 1、基於學生實際,適度調整教學內容安排。

首先,學生在學前就玩過很多的撲克牌遊戲。其次,前期的加減法教學中也採用了玩撲克牌來鞏固計算的方法。再次,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還利用撲克牌讓學生玩過比大小、對口令等相關遊戲。所以學生對撲克牌並不陌生,可以説是很熟悉的。所以這節課所涉及的讓孩子們用撲克牌來體現數學內容,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因此,沒有在課程開始去安排認一認的環節。

 2、符合學生認知,將遊戲規則分解呈現。

這節課讓我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在遊戲中體會數學存在的價值,藉助於學到的數學知識(10以內加減法)來提取有益的數學信息,開展一系列數學遊戲活動。既然是遊戲,我們就應清楚遊戲規則。對於一年級國小生來説,能讀懂規則、理解規則,並將規則還原到遊戲之中,卻有着着實不小的困難。特別是出現了4條遊戲規則,這裏不只是單一的遊戲形式,也不僅僅是提取並應用數學信息來解決遊戲問題,是邊遵守着規則,邊計算着牌面上的點數之和,還要想着獲勝的策略。遊戲中體現出學生邊思考邊玩,邊比較,邊猜測,是一種多元的、綜合的思維能力的體現,玩的非常不簡單。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規則,我在教學設計時採取了分層、分梯次解讀遊戲規則的方式。以規則為主線貫穿了7次遊戲活動。引導學生在一次次提升遊戲難度的活動中,體會到遊戲規則的必要性,體會到之所以不斷地補充完善遊戲規則,是遊戲趨於合理公平的目的。通過對每一條規則的“嘗試——分析——再遊戲”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真正明白了形成規則的遊戲才公平、好玩。也促使學生們在玩的過程中,通過思考、猜想、判斷,來體驗數學真的很好玩。同時,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到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培養了學生們的組織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課的遊戲一個接一個,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是一環扣一環。孩子們在層層深入的遊戲中,逐步體會到想玩遊戲就得知道怎麼玩。在不斷的玩的過程中感悟到玩遊戲也是需要技巧的。在課堂上正因為有了孩子們充滿靈性而智慧地玩,他們才真正從成功或失敗中體會到了遊戲的樂趣。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教師只有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有智慧的去玩遊戲,才會讓學生感受到遊戲是好玩的,學生才能發現在遊戲中思考的重要性,才會真正體會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3、結合學生特點,加強小組合作指導。

一年級的.孩子愛表現,往往比較自我。他們有了收穫會急於與人分享,但又不善於傾聽他人的發言。他們活潑但是好動,往往會只顧玩學具,不善於邊思考邊活動。如何組織好這種遊戲活動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所以在四人遊戲之前,我特別設計了小組成員編號、分工、明確活動中任務這樣一個環節。在給孩子們明確任務時,不僅僅説了職責、提了要求,甚至細化到活動中的語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從一開始就給孩子們一個活動有“法”可依的支持;活動有“章”可循的指導;活動有“序”推進的力量。讓他們明白小組活動的流程順序,知道小組活動中自己以及他人都該做些什麼,從而學會如何進行活動。

當然控制課堂不是這節課才開始的,是從平時就開始對孩子們進行要求和培養的。從我接這個班起,根據每節課的學習,由始至終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到這節遊戲課的時候,在玩的時候,孩子們能玩起來,在收的時候,孩子們也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我們平時不能怕孩子們活動時混亂而不去組織活動,這樣的活動課其實是體現了教師平時對孩子的調控能力。

這節課的教學並非十全十美,我認為自己在活動課的時間調控和把握上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本節課在遊戲中體現着數學知識,遊戲的進行也依賴於數學知識。我認為自己在“遊戲之後是不是可以迴歸數學”這個問題上的研討力度還應更深入些。最後,如何給一年級孩子上好數學遊戲活動課也是值得我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最初打開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

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覺得在我的教學當中,有如下幾點感受: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説,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並且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學習,有哪些收穫,有哪些感受。一定讓學生説出來才好,不僅僅説給老師聽,還有説給父母聽,更重要的是説給同學聽,渲染大家學習的.氣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對數學還是比較的有興趣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學生學習起來就主動了,愛學習了!

2、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

3、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這冊教學也使我對新教材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更加努力的!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數一數”一課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學習數學的第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一上課,運用了輕鬆的談話方式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時,先對學生的數數情況進行初步的瞭解。接着為學生出示鮮豔的掛圖,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活動按照先引導學生數圖中事物的數量,再抽象出數,然後再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10以內各數的認讀,採用多種方法,分步驟地練習與反饋,便於全面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引導學生數一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緊密相聯,體現數學的'廣泛性。最後的小結,既對本節課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又進一步將活動擴展到課外,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

本節課學生積極性較高,也許是剛開學,學生對學習非常熱誠,也很興奮,所以整節課學習的效果還算可以。但是,這一屆的學生學習習慣比上一屆要差許多,在以後教學中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成功之處:

1、充分操作,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概念。

國小低年級學生必須藉助圖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概念。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擺小棒、捆小棒,在操作過程中建立“10個一是1個十”概念。

2、指導方法,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

想想做做第4題。先估一估,再數出是多少。草莓圖這題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數出來。如果圖一直出現,孩子往往只數,而不估。為了幫助孩子培養估算的意識,草莓圖先後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只閃現了2秒,讓孩子們説説感覺是比10多還是比10少;第二次閃現,請學生猜一猜有多少顆;第三次出現,再引導學生有次序地數。並看看數的結果與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傘圖,也出現了三次。第一次,讓孩子們説説感覺是比草莓多還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閃現,請學生猜一猜有多少顆;第三次出現,引導學生獨立地數一數、圈一圈。再反饋。指導孩子們在估算時找一個參照,以提高估算的精準度、積累估算的經驗。

3、寓教於樂,活動、練習形式多樣。

本節課容量比較大,活動與練習中,我採用多種形式開展課堂活動:獨立操作、同桌合做、競賽、搶答、遊戲……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人人蔘與、氣氛活躍。孩子在操作中學、合作中學、競賽中學、遊戲中學,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不同的發展。

不足之處:

1、許多學生問題回答得並不完整,但我擔心時間不夠,沒有讓學生糾正過來。這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學生在練習中出現問題時,處理問題不夠機制。請女生從7數到17時。幾乎所有女生都是從0開始數的。這時我以為是因為沒有聽清題目,把課件又調回去重複了一遍,結果還是錯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對了。這一練習花去了不少時間。課後我反思了一下,如果當時再讓學生重聽一次題,再討論一下從幾開始數,並追問一下為什麼不是從0開始數呢?女生就不會出現再次數錯的情況了。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今天講授了《8和9》一課,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較好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可謂活而不亂,本節課主要為學生創設了以下幾個空間:

空間一:課件演示,使學生深刻認識7、8、9三個數之間的聯繫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7、8、9這三個數的聯繫,在教學中我沒有采用直接撥計數器的方法,而是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先出示一個計數器,老師撥珠,學生隨老師一起數,當撥完7個後,讓學生觀察又來了一顆珠子,是幾顆?接着又分別演示了又跑來一顆珠子、這顆珠子又走了、它又回來了的過程。經過這些動態演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了7、8、9這三個數之間的關係,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空間二:脱離點子圖比較7、8、9的大小

在比較大小的教學中,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會比較8以內數的大小了,所以本節課我脱離了點子圖,直接讓學生從7、8、9這三個數中選擇兩個數,用以前學過的符號比較他們的.大小,學生根據已有的基礎,很容易的進行了正確的比較,而且除了比較7和8、8和9以外,孩子們還正確的比較出了7和9的大小,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空間三:看着直尺説發現,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在出示直尺後我沒有將教學只停留在填出7後面的兩個數字上,而是在這一環節讓學生看着直尺圖上的數字説自己的發現,以此發散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從數序角度説8的後面是 95在6的前面;有的學生從比較大小的角度説7比6大,比8小還有的學生説出了和7相鄰的數是6和8等等,思維比較活躍,語言表達清楚。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自然數有兩個含義,用來表示事物多少時,稱為基數;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時,成為序數。本節課學習的是有關序數的含義。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序數的含義,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點進行操作:

一、情景引入,引導學生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序數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歎了口氣説:“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説,這個人説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樑耀宇站起來説:“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序數。

主題圖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我要求學生先認真觀看主題圖,明白主題圖的意思。並提出問題:“從圖中你能不能知道誰最先買到票,為什麼?”從而引出序數“第一”。有了第一的認識,我進行了如下描述:“你能找到排在第三的是誰嗎?穿粉紅色衣服的阿姨排在哪……”有了指向性較明的問題,學生迅速認識了第一、第二……

三、學生主動參與,鞏固新知。

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麼必須利用不同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主題圖是靜態的,我讓學生演動態的排隊圖,既能使學生樂於參與,也能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實際情景中,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排隊的學生的具體位置。從左數排在第幾、從右數排在第幾的表述。但由於部分學生還分不清左右,因此,表述起來容易混淆,區分左右的訓練有必要加強。

四、聯繫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序數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對於低年級孩子的教學,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尤為重要,那就需要採取不同形式,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於參與。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認識物體》是一年級上冊教學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到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良好,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具體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一個情境的延續部分,把學生反覆練習摸以及到紙上找圖形的活動變得豐富生動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組織了課堂紀律。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獲得知識。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規則,想怎麼分就怎麼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再有,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説一説,捏一捏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教師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然後呢,拿出你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加入了讓學生看精美建築的圖片,孩子們情緒高漲,他們不僅從建築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本節課個人感覺比較成功是練習的設計,這部分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課本的書面練習,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活動加深對物體的認識,個人覺得效果更好,學生也學得很有興趣。但是由於本人是第一次教學一年級,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還不夠充分了解,教學中發現很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裏,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如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但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提供了經驗基礎。

因此,教學時我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制的小鐘上撥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觀察,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出“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的規律。

2、創設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説一説,然後和全班同學交流。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特意安排了讓學生撥上學、放學時刻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並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1-5這些數字對剛入學的國小生來説並不陌生,甚至很多小朋友不要説對於5以內的加減法,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成問題。但是對“為什麼用加法計算”“得數‘5’是怎麼來的”之類的問題講不出所以然。所以需要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得心應手的“數學事實”。

“1~5的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教材安排了5課時,包括加減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加減法,練習三。剛入學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我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説一説書上的那副圖裏有幾隻小鹿、幾隻小象、幾隻小鳥、幾個小朋友等,再讓學生在自己的桌子上動手擺擺小棒。我利用坐火車旅遊形式,將練習題串在一起,變枯燥的練習為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在練習中,通過用手指表示得數,將式子列在自己的紙板上,小組交流,搶答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需要的數學知識。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僅知道1~5代表的實物是多少,而且能將抽象的數的含義具體化,加深學生對 1~5的基數含義的理解。從而讓學生親近數學,喜歡數學,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學生剛剛入學,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學生家庭及學生智力存在差異,為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對教材的鑽研深度還不是很透徹,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掌握規律還不是很明瞭,對學生的要求還不是很到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不夠理想。因此,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去實施,以期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要做到:

一、積極落實素質教育

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觀念,改變“以知識為本”的傳統認識,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觀念,緊緊圍繞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活動展開,呈現出“樂、實、活、新”的教學情境。例如:找規律;動物拼圖;我當小醫生等活動,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解放學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創造讓學生操作、實驗的機會。

二、以課堂教學為核心:

1、備課。要認真鑽研《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2、上課。

(1)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接着,學生練習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積極參與,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為學好數學邁出堅實的一步。

(2)及時複習。根據愛賓浩斯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時間的延長而減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樣就能改變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短處。

(3)努力構建知識網絡。要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使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這樣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使學生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可能。

3、批改作業。

要針對不同的練習錯誤,進行面批,指出個性問題,集體訂正共性問題。批改作業時,要點出錯題,不指明錯處,讓學生自己查找錯誤,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生訂正之後,可給滿分,要養成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要分析練習產生錯誤的原因,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4、注理對後進生的輔導。

對後進生,在教學中注意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5、做好測試評估工作。

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在測度卷中,要增加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不再作為評價學生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要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類型依法進行講解。希望通過這一改變,以期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三、參加教育教研活動:

1、改變教育觀念。明確教育是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的。閲讀教育期刊,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2、“走出去,請進來”。到其他學校聽課,自己上公開課,大家交流、討論:在新的課程標準下如何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各種適宜的、開放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明確方向,促進教學。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乘火車》這節課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教學活動。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數學。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成“檢查,複習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主動探究,學習新知——拓寬延伸,發展新知”四個層次。在檢查複習層次既瞭解學生對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層次中根據國小生好動,喜歡做遊戲的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乘火車”遊戲為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代數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我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班數學科任教師。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要教好書,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內容,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質量,他們的興趣、方法、習慣,預測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並結合教材,認真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做到有備而上,不打不備之戰,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出色完成。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

雖然一年級教學內容少、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説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為“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口説一説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達到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三、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能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助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音樂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説説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本節課其實是加法的複習課,在此之前學生已有了初步地瞭解,其內容也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一個個場景學生差不多都有切身的體驗,所以整節課的環節也是較順暢的。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較符合學生的特點。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

我通過人人説貼近生活的情景圖,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加法應用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編加法應用題的能力。這節課學生編合併、添加兩種加法含義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本節課我較好地作到了以下幾點

1.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本節課營造了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的機會。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各自的小組中討論並編題,變原來的單純旁觀者為積極參與者,使全體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現和認識的機會,使思維真正地活躍起來,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其全面發展。

2.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草地上的鴿子有的'同學分成大鴿子和小鴿子,有的同學看成原來有的和飛來的。受此啟發學生們把皮球看成大皮球和小皮球,原來的和滾來的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

3.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以同桌為單位互相説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開展我提問,我回答的練習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

但這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由於課件的限制,學生編題時添加的方法用得很多且熟練,相對來説合並的方法用得較少,且顯得稍有生疏。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我擔任一年級一班數學教學工作。一年級是學生剛剛由幼兒園升入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再加上學生髮展階段的差異,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小結如下:

備課。學期中,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上課。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接着,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及時複習。學生學的快同時忘得也快,為了牢固掌握學過的知識。,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項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注重對後進生的.輔導。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有很多,對後進生根據不同因素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和鼓勵的方法,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採取尋找發光點的態度,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優點。鼓勵發言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

做好測試評估工作。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在測試卷中,增加了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也不再作為評價學生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類型依次進行講解。希望通過這一改變,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