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97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1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些距離,學生比較難以想象。在教學中,我設法讓孩子瞭解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教學效果:讓學生學會感恩,想象練説課文最後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昇華。學生在個性化閲讀中,認知經驗的限制,他們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於是我問學生沙洲壩人們有了這口井會幹哪些事?藉以帶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閲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從心中湧起感謝毛主席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為學生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

二、成功之處: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校採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透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光讓學生書寫。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潛力記必須量的生字,如不少學生透過預習記住了想念的“念”、戰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資料,分散、適時地安排必須量的識字教學。如,開課時,指導學生多次朗讀課題,旨在認識生字“忘”“挖”和“井”;進行重點性的朗讀指導時,老師特意挑選生字相對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結束教學前,讓學生多次大聲朗讀課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於透過反覆的“讀”到達識記足量的漢字。

三、不足之處:革命題材課文敍述的故事與當今兒童的生活體驗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學生閲讀課文的行為實際上是橫向單一的平面性閲讀,它給予學生的閲讀信息比較少。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2

這節課的內容跟學生的生活實際離得較遠,現在的學生對那一段歷史的瞭解知之甚少,在學時學生很容易覺得沒意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裏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

課文要告訴我們學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但是如果只靠讀課文來理解,告訴學生是肯定不行的。在第二自然段中的重點句是“村子裏沒有水,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現在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優越,水資源充足,就這麼一句話,學生很難體會到沙洲壩缺水的嚴重程度。所以我問學生:同學們,如果現在開始,大家回家之後就用不到水了,你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有的`説:沒辦法洗手;沒辦法吃飯,更沒辦法做飯;可能好幾星期不能洗澡;衣服髒了也不能洗;每天都很渴…….還有: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要多遠?有的説:可能要幾天幾夜;還有的説:也許不用那麼遠,但是要翻山,如果在山裏過夜的時候遇到老虎獅子怎麼辦?

從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學生很快回到了那個缺水的時代,想象到他們沒有水用的困難,還想到要吃水,不僅僅是困難,可能還會付出生命的待價。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3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文章,它離現在的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以前的教學中,大多數孩子只能説出“毛主席是個好人”,其他一無所知,所以整節課孩子一點興趣都沒,就在死讀書,一節課下來效果極差。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想如果讓孩子親眼看看那樣的年代,會不會對他們有所感觸呢?於是試着找了些資料,在教學課文時,我先給學生們展現了那個艱苦的年代,讓他們通過觀看去設身處地地體會當時的場景。

課的開始我就直接用簡單的話語帶着孩子們一起跟隨着視頻、圖片回到了幾十年前:艱苦的生活,破破爛爛的東西、瘦瘦的人們……我最後把畫面定格在鄉親們為了吃水,挑着擔子,來回走上好遠的路,擔回水。畫面是神奇的,孩子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一開始嬉笑的表情沒有了,交頭接耳的小動作也沒有了,臉上的表情也變了。趁着機會,我引導孩子們從畫面中回到課文中,來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文中那句話説了我們畫面中的場景啊?”孩子們很快找到了“村子裏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有了直觀的感受,讓孩子們來理解:為什麼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們也有話可説了。

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跟隨毛主席挖井的小戰士,把教室又變成了另外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小戰士,你拿的是什麼工具?”“咦?小戰士,你的手怎麼這麼髒?”“小戰士,瞧你,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戰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來吧?”我邊和孩子們對話,邊和孩子們一起做動作,孩子們在這個情境創設中很快就體會到了當時挖井的不容易。

最後由文本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體會現在生活的幸福,談談“我們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時候,又應該不忘哪些人”,如:“穿衣不忘織布人”、“吃飯不忘種田人”、“住房不忘建房人”等等,讓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愛意,學會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在此方面,對課文的延伸方面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這方面的教學。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4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閲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鬆,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説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記字、辯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生動教學重情趣體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學中,注意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如朗讀競賽、識詞遊戲、學當小老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讀中感悟重人文內涵

教學始終以讀為主線,從帶着疑問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蟄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突出“普通人”的情感體驗。中學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恩,既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四、想象拓展重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要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聽説讀寫活動,如“當小老師教學生字”、“看到碑文,他們會説些什麼”的角色體驗。用“不忘”的句式説話等設計留給學生探索嘗試、交流反思的空間,讓他們在與文本無拘無束的碰撞交流中,切實提高語文能力,獲得人文素養。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5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吸取《識字6》中集中出示詞語的教訓,牢記生字詞的教學要看具體情景,採用邊理解課文內容邊板書詞語,在這個過程中識記生字、理解詞語,感覺效果比較好,但是我又反思,學生對字詞掌握得比較好了,但是對正文的閲讀感知又變得比較弱,會不會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安排這麼個環節,顯得有些瑣碎?因為識記、理解不是一句話就帶過的東西,常常要停下閲讀課文的思路來進行教與學,會不會破壞了課文的`整體感,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另外,我改正《識字6》中主持人式的教學,穿插進行組詞、擴詞、造句、説話訓練等能力訓練,感覺學生積極性較高,都搶着説出自己的詞語或句子,課堂氣氛較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6

有幸展示了一節語文課,得到了教研室張自福主任以及校領導,同事的中肯建議。張主任指出,應從五個方面看一節語文課,即看目標、看教法、看學的效果、看“味道”、看課堂文化。下面我就從這五個方面去反思自己執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堂課。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三個,一是會認13個生字和2個新的偏旁,二是會寫兩個生字,三是初步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組成的詞語。目標相對明確。但是僅僅設定目標明確還不夠,還要在目標中定位重難點,以及評價學生對目標實踐的效果。

在認字環節,採取自由拼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學互讀的形式。方法多樣但是因少了激勵評價,學生興致不高,略顯枯燥。拼音與漢字的佈局上應該上下有序,突出漢字的主體地位,拼音只是認字的輔助工具,課件製作還應再精細化。實際的教學預設沒有在課件中呈現出來,帶拼音讀生字後再去拼音讀才好,不去拼音,只是口頭約定不看拼音,教師無法瞭解學生認讀的真實性。讀生字環節結束後出示了詞語,意圖是用熟字組成新詞來鞏固識字,但是忽略了學生對詞語認讀的水平,坡度大,環節生硬。每一個教學環節應當是層層遞進的關係,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易到難,有趣味性識記的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對難易程度的接受性。

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去繁從簡,難易程度更要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比如在學習新的偏旁廣字旁和心字底時,過於形式化,拓展的字多且難,心字底的學習也浮於表層,沒有引領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在意義上對偏旁有新的理解和認識。在教育機智方面沒有警覺地意識到學生對病字邊與廣字旁的混淆。識字方法的交流應在前面更好,我自身偏好“想象法”的識字方法在學生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運用想象法編故事,識記了“面”字,形象生動又有趣,學生與老師的想法相撞,更激發了學生識字興趣。但是忽略了啟發學生對其他生字的識記與點撥,教師認為的簡單其實學生未必簡單,成人理解的難,學生未必記不住,比如“吃”和“叫”字,學生很容易記住,“想”和“鄉”字對學生來説反而不好識記,不能取代孩子的理解,剝奪了學生表達與展示的機會。在環節上,倘若先交流識字方法,而後再出示詞語鞏固識字,效果或許更好。

最後談一談針對本課的朗讀。朗讀是這一課的重要目標。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思維的味道、積累的味道。在朗讀的過程中拓展語言文字的訓練。看似抓的主要問題其實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張主任指出,誰是挖井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朗讀中對偉人的故事留有印記。程主任也指出,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一年級的讀書還是要提高趣味性,有了趣味孩子們才有讀書的熱情,有了熱情才有效果。在調動學生情趣方面顯然不足,缺少競爭和鼓勵的.指名讀、男女生賽讀等,不足以點燃學生的讀書熱情,此時可以採取一些手段、一些遊戲式的讀書競爭機制,去推動學生的讀書熱情,定能讀的通順,讀出滋味!

語文的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心靈碰撞。創新是好的,必要的,但是一節紮紮實實的語文課也必然離不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環節。這節課的展示,尤其是展示後張主任、程老師給予的點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指明方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堅定的夯實環節,理清思路,更要備得充分,絲絲入扣。在清晰可用的框架之內,盡最大努力,讓教法與學法打磨出一道耀眼燦爛的光電,教師教,教得實實在在、靈活有趣;學生學,學得紮紮實實,意猶未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7

我們一行六人蔘加全區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我們學校有選手參加,選手課講得非常精彩。我們共聽了七節課,其中有一節課是一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是通遼的一位選手講的,這節課她設計的好,很有新意,但是她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自身原因,耽誤了時間,沒有完成教學任務,還壓堂,叫評委很不滿意。

這節課雖然沒有完成任務,但是也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這篇課文在我看來,內容離學生生活太遠,不能吸引學生,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因此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沒有認真專研教法,只是帶領學生讀了幾遍,內容理解的少,通過課件叫學生簡單的.瞭解當時嚴重缺水,瞭解了毛主席,沒有真正走進文本。而這位老師她能吃透教材,能運用已經學習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導入與眾不同。

上課伊始,她引課時運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識字6,叫學生開火車讀識字6的詞語,當時大家都認為她在浪費時間,當學生讀完識字6的詞語後,她立刻又出示三個詞,它們是“一位偉人、一位戰士、一位老鄉”,接下來她用這三個詞導入今天這節課內容,“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位偉人、一位戰士、一位老鄉挖井的故事。”話説完就板書課題,當時我心裏就有疑惑,她為什麼導入課文這麼羅嗦呢?

二、以詞解詞。

當她檢查完學生讀課文情況以後,開始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大屏幕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指名讀這一段內容,這段難理解的詞特別多,她會怎樣教呢?這時她出示了前邊開始時讀到三個詞語,請你再讀課文把畫橫線的詞和下面的量詞連接起來成為一句話,這樣設計就降低了難度,又訓練學生説話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趣一來,立刻把課文中難理解的詞和下面的量詞連成一句話,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寫字指導有特色。

這位老師在進行寫字時,她不是向我們那樣,把這篇課文要求寫的字進行指導,她是把生字進行歸類,這節課她指導的都是帶有“心字底的字”,把本冊書中出現的帶有心字底的字都帶進課文,注意觀察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做到舉一反三。她指導生字時叫學生先寫一個,再寫一個,寫字環節落得實。

一節課不可能上的那麼完美,一定有不足之處,但我們只有取長補短,自己的課堂才能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8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憶苦,瞭解背景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這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號,很難引起學生是視覺的快感,上課開始我以童謠導入: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讓學生想象沒有水的苦惱,聯繫自己的生活談談:“沙洲壩人民沒有水” 學生帶着缺水少雨的苦悶走進文本切切實實的生活場景中。

二、思甜,豐富過程

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我讓學生化身自己為跟隨主席挖井的小戰士,把教室又變成了另外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小戰士,你拿的是什麼工具?”“咦?小戰士,你的.手怎麼這麼髒?”“小戰士,瞧你,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戰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來吧?”學生邊和老師對話,邊動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與剛才第一首民謠的鮮明對比,多側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來。

三、感恩,想象練説

課文最後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昇華。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話由於立碑傳文而藴含着深廣的意藴。學生在個性化閲讀中,認知經驗的限制,他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於是我問學生沙洲壩人民有了這口井會幹哪些事?藉以提供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閲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心中湧起感謝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為學生”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在此方面,對課文的延伸方面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這方面的教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