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52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改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課改教學反思

課改教學反思1

教學改革進行到現在,有人説有種“温水”的感覺,總是沸騰不起來,行動與試驗的效果就是不能夠盡如人意;也有人説付出了太多,但是困難還是太多。我們的課改的確有困難,我們也是迎着困難向前。但是我們感到有困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學習不夠。沒有理論支持,只是一味的按照領導的一點要求去進行,看到的總是我們在實驗的過程中困難很多,不足很多,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是不行。其實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在前人的經驗中。我們要向前人的經驗學習。

我認為要想更快的、更徹底的將課堂教學改革進行下去,我們應該克服等靠思想。不能夠再等着領導督促,每節課都要將我們的理念實施下去,將實驗進行下去。我們做的是事業,是歷史選擇了我們,我們將創造庫溝中心國小課堂教學改革的歷史,所以絕對不能夠看輕自己的課改工作。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覺得這些地方可以進行進一步發展。關於小組合作學習,經過我們3周的訓練,學生掌握的`比較熟練了,各位同學明確了自己的職責;合作過程中知道了如何分工,合理分配任務;合作學習中的發言、傾聽、交流等常規掌握的較好。我們下一步要規範小組展示環節,我們的課堂在展示時,給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太零散,沒有整體性,造成了小組合作的成果不能夠全部展示出來。我想是不是可以這樣進行展示:將一個大的問題或者進行一次合作學習的問題,讓一個小組進行整體展示。展示時,教師和其他組的同學都不要打斷,等這個小組整體展示完成後,再讓其他小組進行補充、質疑,教師最後總結提升。

無論採用哪種學習方式,語文教學都離不開以讀為本,讀中感悟。這就要求我們選擇合適的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品讀,並展示到全班。關於時機的選擇,我想可以放到小組展示的最後一步,也可以在小組展示後其他小組補充時進行。

關於讀書的環節(主要是指初讀課文時),放到小組中,放手讓小組獨立進行,要求小組成員合理分工,進行朗讀與傾聽、評價。具體做法可以是:小組長安排組員開火車讀文,大家傾聽、互相評價。分段開火車讀課文時,讀書的同學要站起來,評價提建議的同學也要起立。

課改教學反思2

綜觀當今國小語文教壇,課改無疑是廣大教師關注的焦點。《語文課程標準》的出台為我們指出了方向,同時使課改更具可操作性。我們在為取得的成績感到欣喜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

一、無節制地合作學習

現象:一位教師在教學《珍貴的紀念》一課時,引導學生進行了兩次合作學習。

第一次: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課文1-2自然段,然後四人小組討論:亭子是誰建的?小動物們留下了什麼紀念?小刺蝟為什麼站着不動?

第二次:請同學們齊讀課文3-4自然段,然後同桌討論:亭子周圍的景色怎樣?花是誰種的?為什麼“這才是珍貴的紀念”?

課堂上學生四人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合作學習的場面可謂“熱鬧”,可之後的交流卻頗令人失望,學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獨特見解。他們怎麼了,難道不願意展示自己?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問題很淺顯,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還需要合作探究嗎?合作探究有利於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如果過於頻繁,就會適得其反。“好鋼還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的時候用,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不宜過多。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問題如果過多,往往他們連問題都記不住,還合作探究什麼?那麼究竟什麼時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筆者認為:第一,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討論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有一定難度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第三,當學生的.意見不一致,而且有必要爭論時,不妨讓持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探究,準備與對方爭辯。小組合作學習還應明確分工,主持人、記錄員等各負其責。每位組員既要會表達見解,還要會傾聽意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整合”功效。筆者還看到有些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個完整的句子拆開來讓兩個學生合作讀,如:讀《看花燈》一文時,“(一生)元宵節,(一生)看花燈,(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歡騰。(一生)紙糊的金魚(一生)吐泡泡,(一生)紗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這是何等地殘忍,優美的詩句被攔腰截斷,語感怎麼培養?

二、無限度地收集資料

現象:一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元宵節》一課前,請學生回家蒐集元宵節的相關資料,上課時,她請學生展示交流蒐集到的信息,發現學生手捧着一張張從網上下載的資料卻説不出幾句話來,課堂上頓時沉寂了,教師只好信手拿來幾張資料開始講解,效果可想而知。反思:“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許多教師拿到《語文課程標準》看到這段話時,只注意了“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視了“公民”這個極為重要的詞語。“公民”並不是“兒童”的同義語!要一個六七歲的學生就能蒐集和處理信息的確有些為難。可想而知,學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資料並非他們親自動手所得,經歷學習過程的並不是學生,而是他們的家長,難道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家長?收集檢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維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也不容忽視。當然,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養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就寫道:(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該)“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是第三學段(5-6年級)才要求具備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準確地理解課程標準,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真正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低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圖片資料對他們來説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們不如明確要求:去搜集相關圖片,再請教一下家人,聽他們講一講相關的信息,這樣會更具實效性。謹記:蒐集資料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我們的課堂不應該成為“資料展示廳”。

三、無目的地整合學科

現象:一位教師在教學《老樹的故事》時是這樣進行學科整合的:

(1)“現在,請小朋友們也來當一次音樂家,用你喜歡的曲子唱一唱《老樹的故事》。”

(2)“小朋友們,‘這些身穿禮服的音樂家’會是什麼樣子呢?請你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畫一畫他們的樣子。”

可以想象《老樹的故事》這麼抒情的詩歌配上學生所熟悉的歡快的樂曲會何等滑稽!詩人柯巖如果能夠聽到,不知會做何感想?還不如配上法國著名作曲家聖桑的《天鵝》,讓學生多讀一讀,背一背,從而體會詩歌的意境!

反思:過去,我們的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所以我們要改革,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以提高學習效率,但不是説可以無目的地、隨意地整合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無論何時,語文課都姓“語”。都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都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融合其他學科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表演、繪畫、歌唱“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堂更輕鬆、活潑,使語文學習更快樂、高效。我們提倡語文與藝術“結合”,但究竟該在什麼時機“結合”,以什麼方式呈現,仍要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為語文學習目標的實現服務,切不可為了追求時髦,追求氣氛而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要使語文課改一路走好,並取得實效,就讓我們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謹記語文學科特點,不忘學生年齡特徵,並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相信在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課改一定會取得成功!

課改教學反思3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強調“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別是通過這次的新課改理論培訓,更使我收穫頗豐。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着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從不知所云到有所瞭解,從初步嘗試到學習研究,這其中有着許多的感想,許多的收穫,也有許多的困惑,下面我結合自己兩次講授《地理》第四冊第九章《中國的交通》第二節《中國的鐵路》談談自己的體會。

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學生喜愛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認為,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地理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寓有個性的地理學習。

本學期伊始,在只接受了理論學習而無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我開始了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嘗試指導課堂實踐的活動。原先我在講第二節《中國的鐵路》時,通常我是將課本的插圖製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將全國的鐵路幹線按方向分成幾大組,然後我指着彩色投影片,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雖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還是陷在傳統的“打乒乓”式的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本的主要內容我不斷地打(提)出問題給學生,學生又不停地打回來(回答)。當時我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看起來也是採用了啟發式,學生圍繞着我設計的若干問題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預想的答案。但上完課後,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是否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是否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呢?

隨着新的課改理論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觀念也隨之在發生着翻天覆地地變化,回頭看看,總覺得這本是一節極好地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這其中還有太多的遺憾。為次,我又仔細地研究了《地理課程標準》,並在參考了其他資料的基礎上,對這節課重新進行了設計,並在徵得同學們的同意後又上了一次,課後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上次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節加以細緻、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首先我將課文中的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按方向變為四個研究性課題:東西走向的鐵路幹線;南北走向的鐵路幹線;東北地區的鐵路幹線;西南地區的鐵路幹線;在上課前一星期佈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結成四組,選定課題,選出主持人。確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資料、製作相關的圖片、學具等都由學生自己進行。而且讓學生特別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蒐集與其有關的旅遊信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設計最合理的旅遊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是提供儘可能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很多同學課間或中午來找我詢問相關的問題,絕大部分由他們自己去查閲,我也幫他們上網下載了一些資料。學生的興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進行這次實驗的信心。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説,我是帶着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的。雖然是第二次上這節課,但學生們的熱情更高於上次,每個探究小組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導入新課時,我充分抓住“旅遊”這個熱門話題,“同學們,今天我們組織一次到全國各地的旅遊活動,交通工具是火車,我們怎樣來選擇旅遊路線呢?請各小組的導遊員來為我們導遊。”在我簡潔地導入新課之後,首先給學生大約10分種的時間,讓各個小組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最後達成共識。然後讓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導遊員,創設一種旅遊情景。在我的啟發和鼓勵下,落落大方的導遊員出場了。她用優美的語言將本組同學的發言有序地組織起來,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還真豐富,有許多的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和名勝古蹟,導遊員引領大家去觀賞名勝,有時還用多媒體播放與之有關的風光圖片,學生們興趣盎然,在旅遊的過程中學會了鐵路幹線的名稱和起止點,創設課堂情景,在玩中學,掌握了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我也因勢利導,發動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原本上次授課時感覺較難處理的難點迎刃而解了。第一組的精彩展示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組的鬥志,他們的表現更為出色。第二組的同學在第一組同學的基礎上,又補充了有關鐵路系統時間和車次的常識性的問題,而且有三個同學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倆個城市及火車,象表演課本劇似的',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所學的知識更具有實際性,更貼近生活。比上次授課採用的讓學生起來讀一讀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組的導遊員還帶領同學們做了個“旅遊竟猜”的遊戲,以引導大家思考並區別鐵路幹線。第四組的導遊員還利用“五一”長假我來為你服務等課堂靈活的方式來參與。最後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國鐵路幹線圖,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有的到屏幕前去指鐵路線的位置,有的根據我的提示選擇合理的鐵路線等。檢測階段我佈置的題目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而且讓學生自己起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穫等。由於前一階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檢測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們的動手能力,動口能力,動腦能力,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由此看來他們自身的體驗是無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貴的。作為教師的我也從體現教師權威的講台上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探討與交流,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習者、欣賞者、模仿者,而且與老師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為講授者、表演者和創造者。

在這次地理課堂中,學生始終處在學習興趣所激發的學習熱情之中,或探究、或表演、或討論,全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看不到失敗者,看不到被遺棄的角落,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學生實質上是在與老師合作創造並發展着課程,從而賦予了課程全新的含義。 這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又根據自己設計的評價表讓學生進行了自評和互評,我則給了他們很高的評價,並鼓勵他們不斷地努力,同學們別提有多高興了,下了課還意猶未盡,圍着我問這問那,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這節課後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教師更要變,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在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除了本專業紮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的規律,聯繫實際安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創造多説,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增強社會生存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這兩次備課、上課的前後比較,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後備課(回頭看)更利於教師的教後反思,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養成思考的習慣,從反思中感悟,實踐中出真知。

課改教學反思4

新課程的推行,要求教師從原來的知識傳播者走向研究者。作為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很受教育界的重視。本文立就如何構建有效的政治課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

新課改力求學生在“無效學習”這方面有所突破,突出的變化表現在:教材更生動、活潑、貼近實際生活;內容更注重學生的參與;問題設計更富於創造,對教師的教有了更高程次的要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分析和再做結果認證的過程教學研究有利於增強教師的.反思意識,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

隨着一步一步走進新課程,我們必須用新課程的理念重審自己的教學行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進行教學反思是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的嘗試,也是教師成長為“反思型”、“研究型”教師的有效途徑。、

課改教學反思5

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門應該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的精彩。

新的語文教學要求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以往的做法上進一步伐整。準備做到以下幾點:

1,實行民主教學,優化創新環境。

教師要始終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生長中的同學教師要始終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生長中的同學。不但尊重他們含苞欲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不重複的個性,可愛的單純和爛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們與自身和諧的求同思維,也尊重其敏鋭有餘而又幼稚缺乏的求異思維。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動身,把同學當成受教育主體,與之同呼吸,共悲歡,一起品嚐求知的艱辛和幸福。這種和諧的氛圍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順利發展的最佳環境。同學置身於這種民主氣氛濃厚的課堂,就如同種子得到適宜的温牀,主體意識被催生勃發,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心理潛能隨之釋放,發明性思維也應運而生。

2,加強博覽培養,強化創新訓練。

授之以方法,讀活每篇文章。巧於發問設題,訓練研討有序。而發明性思維的萌芽正是從提問開始。

3,精心設置寫作訓練,培養同學的創新能力。

學習典範文章或段落,學有所得,進行仿寫,舊瓶裝新酒,既掌握行文技巧,又寫出新意,語言與思維同步發展。

4,多方開闢創新思維的活動空間。

教師設計了豐富的思維訓練,但假如不教會同學如何獨立開啟發明思維,仍達不到目的。因此,必需教會同學如何去思維,讓他們"下海"埔魚。可進行如下嘗試:

賞粹(找出自身認為妙筆精華處,試説明);比較(還有什麼與之相反或相近的`內容);補白(考慮作者留下什麼懸念空間,我可以補上什麼,怎麼補);置換(可否換上其他的資料,或增一個,或減一個);改序(可否重新組裝,重新排序);變向(看資料換個角度,方向,可否有新意);拾遺(還有什麼沒有想到的觀點,知識);體驗(親自動手,刊物行不行)

在這些嘗試中,處處滲透創新新思維的運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的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方法,只是一種新理念,一種新思維。這就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換位考慮,精心設計,巧妙自制,但決不能割裂"教""學""創"之間的密切關係。

課改教學反思6

在轟轟烈烈地新課程實施中,國小語文的改革呈現出勃勃生機,異彩紛呈。多年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忽左忽右的問題得到了較為科學的均衡。但是,就一線教師的實踐來説,課程改革生成並存在了一些新的不和諧。

一、“研究性學習”的“浮誇”

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無疑是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能力是有幫助的,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在很多學校,我們所常見到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往往是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的成果展示。展示讓人感覺不真實,其研究的廣度、深度一看就是脱離學生年齡和生活實際。

國小生的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是對教學內容的適度延伸、拓展和輻射,不可以視為大學生的高深專題研究。目前一些學校不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一味的想出成果,採取調動家長、教師協助方式,讓學生搞“課題研究”大運作。我不是反對搞“大課題”研究性學習活動,大家知道研究性學習的`適宜土壤是校內外空間、課內外結合。而事實,近年來在“安全第一”、“封閉式管理”的影響下,有哪些學校真正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所謂的“成果”究竟有多大的真實成分?

二、“自主學習”的“歪曲”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於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有積極的意義。現實的課堂上,特別是各級示範課,特別注意體現這一理念,教師儘量不使用“暗線”來操作,注重尋找“課堂生成”火花來點燃學習熱情。

然而,有一種傾向就是把“自主學習”理解成“自學”。學生朗讀第一段,找問題,教師領着學習了一段,總結方法,然後就學生照此方法自學下邊的。教師也不點撥、指導,好像教師指導多了就違背的課程改革的理念。自主學習不等於自學,它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與被動學習、機械學習等相對而言的。它應該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學生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三、“創新思維”的“盲目”

社會發展要求公民要具備創新精神,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激發想象力或創造潛力。”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大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成功經驗。但是,在創新思維的培養中,存在一些天馬行空、不着邊際的現象。

在課堂上,教師發揚民主,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的教風是課程改革的成就之一。但是,遇到思維性的問題就全盤鼓勵的現象普遍存在,只要學生回答了問題,無論話語有破綻、有問題,還是不合邏輯、有悖情理的“瞎編”,教師的評價都是“很好!”“你真聰明!”。這種激勵,不僅是歪曲了文本的知識的內涵,而且誤導了“人文性”的發展方向。創新思維培養並不是過分的放開,而是要引道學生尊重客觀,尊重科學,有根據地、合理地進行創新想象。

四、“知識建構”的“左傾”

傳統的教學重視知識本位,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學生沒有多少自主性的發揮,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隨着學習化社會的到來,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自主的學習者,使他們不斷更新和超越自我,成為知識的建構者。讓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建構,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使自身的創造力、潛能和特長等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與發展。

在這場以發展創造力為主攻方向的教學改革中,知識本位教學觀得到批判,但是矯枉過正的現象不容忽視。“在自我發展中建構知識”是正確的發展方向,但是不一定一切都要“摸着石頭過河”,前人修好的橋就在眼前,為什麼不直接過去?目前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閉眼睛作秀,約定成俗的概念也要在過程中故意讓學生來“建構創造”。彷彿,我們面對的不是國小生而是科學家,該講得不敢講,怕被説成是剝奪了學生的知識建構權力。於是,在公開課的準備上,教師是挖空心思地佈陣,千方百計地轉彎設計學生自己就可以找到方法答案的線路。特別是一些經典美文也不敢精讀精講,怕違反了“有多少個讀者就有多少個哈姆雷特”原則。

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就忽視了人文性,把語文課上成肢解文本的語言文字訓練課;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這曾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弊端,但課程改革是揚棄與發展,不是全盤否定。離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刻意地追求研究性、創造性是對課程改革中新概念的理解偏誤。

課改教學反思7

課改展示課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發展學生,讓學生的表現慾望得到適當的釋放,從而獲得成就感,並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課改教學反思。但每上完一節展示課後,我總覺得缺少一種成就感。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經過多次聽課以及與老師們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現此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大多數學生底子薄,而且學生們蒐集語文信息資料存在着侷限性(學生學業壓力大,無暇攝取課外知識),語文課堂上的語言又要求準確、嚴密、生動,從而導致着學生嚴重的動不起來。

第二、課堂中的孩子們缺少質疑。少了質疑,也就少了思想的碰撞,少了思想的碰撞,也就少了知識的生成,少了知識生成,也就少了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愉悦。

第三:評價的激勵機制運用的不太好。(更多是不健全)

基於以上幾種原因,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第一:首先上課前的預習時間要給學生留足,並明確預習目標同時提供相關資料鏈接。每週專門開闢一節閲覽課,讓學生充分閲讀並寫好摘錄。同時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每次預設導學案的時候,把學習任務設置的儘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難,讓每位學生能在課堂中打開思維,這樣不僅能達成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對目標進行深刻認同和理解。

第二:關於質疑的問題。小組建設在課堂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在班內小組的`設置上進行了思考,優劣生合理搭配,小組獎懲措施及時落實,這樣他們對每節課的學習內容都能積極提出質疑,有時孩子們會提出一些有關這節課的很多深層問題,引起學生們的強烈的探究慾望,孩子們情緒高漲,同時也獲取了更多的有關這節課的知識。

第三:課堂評價學生要及時適中。特別要對中差生多一些表揚,使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但也不能為了表揚而表揚,那樣就會失去評價應有的功用。評價學生要綜合學生的各個方面,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欣賞的手勢…….不管用哪種評價方式一定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雖然我的課堂在一些細節上還存在問題,有待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變的勇氣和精神,我相信我的課堂改革會越來越精彩。

課改教學反思8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對提高語文教學高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如充滿個性的琅琅書聲,基於文本的閲讀體驗和紮紮實實的語言訓練等,但對於標準問題的探討也一直沒有停過。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課,是一堂高效的課,我認為,語文教學是否高效,可以從三方面去審視:

1.這堂課是否樸實;

2.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

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二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裏的工作效率問題;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從我目前的教學研究和實踐來看,我認為下面這幾點可以作為高效課堂的標準來參考。

一、一堂高效的課應是一堂樸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準備,然後才能上的課。現在的一些公開課,就一堂課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確實給我們聽課者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他們為這一堂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卻幾倍於平時的課前準備,是平時的教學中無法效仿的。也有的公開課,是對設計的一種重演,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此,高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二、一堂高效的課應是一堂不累的課

用累與不累來區別課的好壞和高效程度,主要是考慮到我們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該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一堂語文課的意義不僅侷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高效與否,不是上課的老師説了算,也不是評委説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鐘,學生在一堂課中始終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高效的課。

三、一堂高效的課應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我們經常説語文要教出語文味來,要能體現語文的價值,語文味該怎樣教出來?語文的教學價值該怎樣體現?這幾個問題,目前一線教師非常關注而且極力想在操作層面上弄明白。歷史上語文課曾經上成思品課、常識課、鑑賞課、故事課,其重要原因都是沒有準確地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的性質弄明白了,語文該教什麼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語文教學也就有了方向。

一堂高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準及其評價體系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課改教學反思9

課改展示課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讓學生表現慾望得到釋放,從而獲得成就感,並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節展示課後,我總覺得缸少一種活躍性。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經過多次聽課以及與老師們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現此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學生底子薄,而且學生們蒐集數學信息資料存在着侷限性(學生手中只有課本),數學課堂上的語言又要求嚴密,導致着學生嚴重的動不起來。

第二:課堂中的孩子們缺少質疑。少了質疑,也就少了對抗,少了對抗,也就少了知識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

第三: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的不太好。

基於以上幾種原因,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第一:課堂上對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發掘精髓,才能根據教材的目標去拓展。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關數學的教輔書放在教室裏,讓學生們碰到討論後也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能夠及時翻閲教輔書。同時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每次預設導學案的時候,把學習任務設置的儘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難,讓每位學生能在課堂中打開思維,這樣不僅能達成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對目標進行深刻認同和理解。

第二:關於質疑的.問題。小組建設在課堂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在班內設置了質疑小組,讓他們對每節課的學習內容提出質疑,有時孩子們會提出一些有關這節課的很多問題,引起學生們的強烈的探究慾望,孩子們情緒高漲,同時也獲取了更多的有關這節課的知識。

第三:評價學生要適當。特別要對中差生多一些表揚,使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但也不能為了表揚而表揚,那樣就會失去評價應有的光環。評價學生要綜合學生的各個方面,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欣賞的手勢…….不管用哪種評價方式一定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雖然我的課堂在一些細節上還存在問題,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變的勇氣,我相信我的課堂會越來越精彩。

課改教學反思10

一:國小數學的課改體會

我作為一名年輕的數學教師,開始面對課改時茫然無知,不過現在課改進行了一段時間,我也算是輕車熟路了,悟出了自己的方法,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會。

現在我分配學習任務,一般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領到任務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組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後,各小組展現提升,其他組的同學也分享到了成果。我覺得這樣上課課堂容量加大,原來一節課完成三個問題,現在一節課能完成十幾個;原來一題只有幾種解法的,現在多達十幾種、幾十種;原來一節課在教師的主持下,從頭到尾,稱之為一條鞭教法,全體學生同時考慮相同的問題,而現在就能多開幾個窗口,效益提高了很多。

對於學生們來説,他們可以不必申請便可發言,便可上講台講解,只要他展示的有水平,講解的有道理,他就會贏得師生的尊重甚至是掌聲。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敢想、説、問、演、答,張揚個性,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

總而言之,我覺得新課改比原來的教學模式更實用,對於學生們來説,更能釋放潛能。

二:課改體會:我們的10分鐘

我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在面對課改這個新生事物時,也着實困惑了一段時間。新課改教學模式較以前比可以這樣來比喻:就像是在山上鋪路,費時又費力,而且見效慢。但我又一想鋪好了路,後人可以很方便的行走,關鍵是使這條路怎樣修建的又平整又牢固,我經過一段時間的課改探索,總結出:作為教師起着關鍵的指揮作用。

教師的這10分鐘怎樣抓緊,抓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課的導入:可以將與新課有聯繫的舊知識,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給學生複習舊知指明方向,使新知不脱節,做到水到渠成。

探究新知:學生在展示過程中出現了展示不到位時,教師應及時的進行追問激發學生思考,從而引發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另外,在此環節,對於書本的重點知識,教師應加以重點指導。

每個環節的過渡語:每個環節展示完畢,我們應及時的進行總結和評價,使每個學生的優缺點及時的反饋到,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最後的總結:一是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總結,二是對小組展示情況進行總結,使學生形成技能得到指導和提升。

總之教師應使每個同學都能夠學習到知識,參與展示,收穫成功和快樂。

三:國小數學課改反思

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鋪開,它的鋪開使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但是欣喜的背後,不難發現在對新課程改革過程中,也存在找一些問題。

一、國小一年級學生對教科書上的內容還不能自主學習,出現不認識字和不明白目標是什麼的.問題。

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提出一個問題後,馬上進行小組討論,一下子,教室裏亂得像一鍋粥,有的小組只有組長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其餘同學充當觀眾,有的小組大家爭着發言,缺少交流,這時,學困生乘機搞小動作。而後,學生開始彙報,説自己認為是怎樣的。

小組合作必不可少,不少課上多次安排合作學習,隨意性很大,表面上看,體現了教學的多樣化,以為的強調合作,會使學生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自主性。表面上熱熱鬧鬧更多的是放任自流,缺乏交流和互相傾聽。

三、在學生評價的問題上,如果一味的表揚會喪失應有的價值和意義,也容易給學生造成迷惑。似乎有太多的表揚和肯定了。在講課的過程中也要有建設性的糾正和批評。

總之,課改不是一件今天説明天做後天就能成功的事情,他需要一個過程,只有在不斷變的實踐中進行摸索和反思中,才能形成符合我們實際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課改教學反思11

推進課改、講成績、講效率。課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沒有高的學習成績就一定沒有高的教育質量,也就談不上完成了教學目標。沒有成績的課改不是課改,是折騰,要有強烈的成績意識。

當堂清。結合學科特點,立足學科實際,思品、歷史、地理、生物四科的課堂更要有強烈的當堂達標意識,即“當堂清”,不要有課下依賴,不把課堂完成不了的問題作為課下作業。強調當堂清與強調課前預習不矛盾。

“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當堂目標要清,與本堂課有關的尚未掌握的負積累還要清。以前的負積累的“清”,對我們四科的壓力不是很大。

課堂“少講、不講”的探索。在“自主、互助、展示”的課改理念下,探索教師“少講、不講”的模式。“不講”是相對的概念,沒有“不講”的課堂。通過學生的自主、互動、合作、探究等形式,學生能掌握、能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就可以不講。如果你對“不講”心裏曾經掠過,從心裏上認可、理解、有嘗試的想法,我們再坐下來討論具體點的操作,如果不曾想過,那就先不要做。這個學期在思品、歷史、地理、生物四個學科選取1—2名教師實驗這種課型。

教師“少講不講”的課堂,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有不斷學習課改理念的意識、嫻熟的課堂駕馭技巧、全面詳盡的課前備課、科學有效的達標手段,包括恰當的.達標練習題目、靈活的檢測手段、檢測後怎樣的達標評判、教師角色的學生替代等,教師付出的精力會更多。

理念派生出教育教學的方法。在理念的主導下,用理念指導行動。自然產生對教育正確的方式方法,以指導學生的學習實際,促進學生的發展。

“課”,左邊是言字旁,右邊是成果的果,“課”的意思就是用語言表達成果。什麼是課堂?“課堂”就是學生的成果展示。教師不講的課堂,就是把時間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讓學生完全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展示張揚、放飛自我,以完成教學目標,實現學生成長。

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能力培養。現在的課堂我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整合的能力,但對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欠缺,基於這種思考,我們在課堂上是否探索讓學生探尋、發現進而提出學習的目標,讓學生生成知識的框架體系,變歷史的“記住”課堂為“思考”課堂,變思品的“記憶”課堂為判斷課堂。

我們不去做降低教學目標的工作。我們堅決反對唯知識課堂,有知識和有智慧是兩回事。人類文明的傳承靠的是智慧,而不是呆板的知識。人越學越靈氣,而不是越學越愚鈍。

課改就是要反思,不斷反思,再度反思,停止了反思也就停止了課改。

課改教學反思12

全區的課堂教學改革正在轟轟烈烈的進行,一年來,我校也在緊緊圍繞“二五五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這樣做無疑是有利於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使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作為實驗班教師,我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也進行了反思,下面就對國小數學教學中某些環節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設計的導學案內容尤其是練習部分還沒進行完,下課的鈴聲就響了,反思這種情況我覺得有如下幾點原因:1. 雖然教師已經汲取了課改的思想並也按模式備課,但對教材研讀的不夠,對學情備的不充分,在課間也不能根據學生的表現很好的調整教學環節;2.學生認知的差異,導致教師過多地關注後進生,從而影響教學進度;3.農村學生性格內向,信息閉塞,導致學生嚴重動不起來。但我還有一點認為,特殊情況下預設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比如學生的思維把課堂延伸了,這種情況是可以接受的,並不需要教師刻意的去抵制。

二、當前新課程倡導的三種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深究其含義無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主體意識為主,提倡個性化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就目前我們農村國小的學生來説,一個班裏能做到“自主、探究”的學生不會超過三分之一,而能合作學習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要與城裏的學生那更沒法比,如果學生動不起來的話那還談何課改?我也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我覺得這與我們是農村學校這個大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但這不是説沒有教師的責任,我認為要想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1. 教師要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重要性;2.充分發揮這方面做的好的學生的榜樣作用;3.着重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面制定一定的評比辦法,激發學生潛在的慾望;4.注重班級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建設。

三、二五五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就是要發揮多元評價的激勵功能,但我覺得評價學生要適當,要綜合好的方面和差的.方面,不應該一味的表揚,甚至不論好壞都表揚。我認為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化,有的就該表揚,有的就不該表揚,有的應該在課堂上表揚,有的應該在背後表揚,有的表揚是鼓勵性的表揚,有的是批評性的表揚……而且表揚不一定要用語言,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欣賞的手勢,足可以起到評價的作用。這裏我就產生一個問題:教師在評價的當時想到是什麼?可能當時的心情是複雜的,但我覺得應該以一種自然的狀態去評價,而不應該為表揚而評價,這樣反而矯揉造作失去了評價應有的光環。

任何一次課改並不是一件今天説,明天做,後天就能成功的事情,它需要一個過程。只有在不斷實踐中進行反思然後再實踐再反思,才能形成屬於符合自己的符合課程改革思想的教學模式。

五步三查教學反思如何寫好教學反思"周長的認識"教學案例與反思

課改教學反思13

一路上充滿着思考的語文課改已經在實踐中走過了一年,面對課改新形勢,作為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沒有任何理由不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更何況“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今年我擔任一五、一六的語文教學工作,一個普通班,一個實驗班,兩類學生,兩套方案,使我感覺重任在肩。在課改新形勢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我覺得必須走好三步:

第一步:滲透一個理念——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語文老前輩呂叔湘先生説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説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願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癥結究竟在哪裏?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

第二步:堅守兩塊陣地——閲讀和寫作

在大學聯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鬆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一位學者言“學好語文一是有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有寫日記的習慣。”專家就是不一般,三言兩語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麼功夫?其實就是閲讀和寫作。當然,閲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大學聯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只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閲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閲讀和作文幾乎平分秋色,閲讀,特別是課外閲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為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為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為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閲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説課改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閲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第三步:關注三種習慣——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國外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一個人的發展來説,習慣伴隨着人的一生,影響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習慣是種能量,也是能量的儲蓄。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説普通話的習慣、寫規範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閲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內心才會真正強大起來。看來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課改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滲透一個理念、堅守兩塊陣地、關注三種習慣。這就是我對語文教學的反思。行勝於言,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我決心身體力行,矢志不渝,堅決落實到底。

課改教學反思14

國中英語新課改進行幾年了,作為一線的課改教師,我發現新課改確實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越來越普及。但是新課改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惑,如:有的學生在聽、説、讀、寫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較以前同級的學生高出許多,但差生所佔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學生的兩極分化從七年級就開始凸顯。這樣學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師在授課中難以兼顧,無疑增大了授課的難度。儘管新課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課改仍困難重重,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其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教材部分內容與實際生活有些脱節

新課標英語的目的之一是想讓新教材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使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繫,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激發其學習英語的動力。而教材中有些內容對農村學生來説好似是紙上談兵,例如pizza等等,學生對他們毫不熟悉,失去了興趣,因而也得不到鞏固,面向全體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新教材的操作難度大,加大了教師的備課與授課難度

新課標英語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具體的話題展開,教師在備課時需要自己精心編排方能授課,可是教師手頭又沒有現成的資料或教學輔導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話題較新,教師處理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增加了教師的備課難度。而且每個單元相對獨立,不象以往那樣知識成體系,許多教師一時還不能完全適應。更何況,我們現在每人教兩個班,最多的有六十多人,除正式課節外還要上早午自習,每週有近二十節課。除了上課,其餘的時間要備課、批改作業,要應付上面的各種檢查、聽課等等。

三、國小與國中的英語教學嚴重脱節,是英語新課改的又一障礙

在國小,只有語文和數學是主科,而英語只是副科。國小從三年級開設英語課程,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方面,雙方已經脱節。加上許多人認為,國小英語學好與否沒有關係,反正上國中以後仍要從頭開始學。因此,英語教學的所有壓力都留給了國中英語教師,使國小英語教育形同虛設。新課標英語詞彙量大而難,話題範圍廣,且國中開設的科目多,各科的壓力大,時間緊,因此許多學生一接觸英語就有畏難情緒;面對大班額,教師精力又有限,如果配合不好,有些學生往往會落伍,以後再想彌補真是難於上青天。給很多學生帶來了很大損失,造成了許多遺憾。

四、新教材的詞彙量太大,不少單詞拼寫難,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影響了教師的授課質量。

新課標英語的'詞彙量超出以往教材的好幾倍,因而對學生僅是英語詞彙量方面,就成為他們學習英語的一大障礙,使他們對英語學習抱有畏難情緒。再加上不少單詞的拼寫太難,記憶起來實在太費勁,有將近一半的學生難以記憶,面對這麼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單詞,即使孩子的求知慾再強,也不會對自己絲毫不感興趣的東西牢固記憶吧,畢竟他們還只是孩子。如果教師逼着學生記,勢必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乃至產生厭惡,稍有不慎就會使學生徹底放棄英語學習,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前途,這無形之中給教師的教學增加了新的壓力。

五、評價體系陳舊落後,使教師在新課改中缺乏積極性、創造性與主動性

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評價理念主要的是要“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學校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都以其所教班級的考試成績作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由於評價教師只看學生筆頭考試的成績,只重考試結果,甚至把這作為教師評先選優的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敢完全放開手腳採用新課標,而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提高學生的筆頭考試成績。上面評價教師的尺度又直接影響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由於存在上述的原因,新課改的實施還存在諸多的問題與矛盾,要保障英語新課改的順利實施,還應多站在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一角度看問題。

總之,要想真正獲得全體英語教師積極參與英語新課改,的確還有一段路要走。同時也需要我們全體英語教師做出很多努力。

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只讓學生暢抒己見而沒有教師精細的講授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不可能深入;只讓學生想象體驗而沒有教師開啟聰明的引導,學生的創新精神很難得到培養。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必須從教育規律和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好自己的“講解點”。

1、自讀之前啟發講:即在學生自主閲讀之前,簡明扼要地揭示閲讀要求和重點。

2、重點地方着重講:對材料中的重點、難點和要害之處,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講解。

3、疑難問題明確講:當學生在材料理解上碰到疑難時教師要鮮明地講,從而為學生解難釋疑,讓學生正確理解、領悟材料內容。

六、如何進行聽力教學

把握語言技能是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所謂語言技能包括聽、説、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一個人運用語言的能力必須在吸收信息與表達自己的交際過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語教學中,聽、説、讀、寫既是學習目的,又是學習手段。所以,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聽、説、讀、寫的實踐,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新目標英語》設計了大量的聽説材料,而現在這些聽力材料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

1、首先進行大量的聽説練習。“聽”是對輸入信息的“加工”,“説”是表達,是“輸出”,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在聽懂的基礎上説,在説的同時增強聽的能力,使兩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2、接着進行聽寫練習。有意識地安排聽寫一些音相近的單詞,一些含有同化、強弱讀、連讀、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的句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力。

3、注重聽讀練習。即聽完一兩遍錄音後,讓學生進行模擬跟讀。學生在跟讀時,仔細揣摩句子的重讀、弱讀、失爆規則從而把握一些朗讀技巧。

七、如何運用新教材教學

《新目標英語》每個單元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sectionA教學本單元的基本語言結構和詞彙;sectionB有擴展的詞彙及表達方法。雖然教材的編寫非常科學,但是由於學生基礎的不同,我認為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點。如我校,七年級的學生在國小沒有接觸過英語,所以起始單元也應該是重點內容。又如我校八年級學生的聽力基礎較差,而setionB中聽力材料難度偏大,我認為在講這一部分的時候,應做適當的調整。或者先講閲讀材料,或者提示重點單詞或句型等等。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應將傳統與現代的有效的結合起來,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思路和方法上求實、求新、求變;同時留意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突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拓展視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改教學反思15

在實施新課改、使用人教版課標教材的實驗中,我們區廣大教師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投入,踴躍探索、努力實踐,從理念上的更新到教學方式的改變,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如今再走進我們的課堂,你會感覺到: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一起享受着學習的快樂,教學內容從原來的陳舊、落後變得生動、有趣了;教學方式從原來的灌輸式變為引導探究、合作交流。我們使用人教版課標教材的實驗是成功的、取得的成績是令人振奮的。

但是,在我們為教師們大膽創新、勇於實踐取得優異成績而喝彩時,也要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因為,在教學中的確有一些現象,令我們感到教師們對新課改理念上的理解有些偏頗,領會新教材編寫意圖上還有些誤區,導致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尷尬和遺憾。

一、學生自主和教師主導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自主探究才能真正領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和方法。所以教師也很重視這一理念,經常創設一些活動、提供一些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但是有一些教師認為,既然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就應該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導和點撥,更不需要接受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有的教師怕被扣上“滿堂灌”的罪名而越來越少講、越來越不敢講,把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為自己學習。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年、月、日》這一課時,一開始就讓學生根據家裏帶來的年曆自己觀察,自己提出問題,再由學生相互交流、合作解決問題。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學生嘰嘰喳喳地開始討論。幾分鐘後,學生開始彙報,一會兒提到一年有幾個月,一會兒又提到節氣,甚至還有的問什麼是“皇道吉日”……教師任由學生“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一堂課很快過去了,可是許多知識點根本沒有提到,最後教師説:“有關年、月、日的知識還很多,請同學們下課後再去看書。”從表面上看,這堂課充分體現了開放教學、動態生成的教學理念,實際上在學生沒頭沒腦的無目的的探究中,在教師隨意的無序的解釋下,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已支離破碎,知識沒有形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

其實我們所倡導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但並不與教師的主導相對立。教學是雙邊活動,離不開學生的學,更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它們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就沒有對話、互動和交流。學生作為不成熟、非穩定的一方,正處於認知、情感、世界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時是偏頗的。因此,教學中不但需要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探究,也需要教師的體驗去感染、喚醒和引導學生的體驗。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情的需要,進行適時、適度的點撥、誘導。也就是説,教師的指導、點撥要適時、適度,恰到好處、點到為止。適時,就像教師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學生盡力跳了還是夠不着時,教師只需給他一個台階,讓他繼續夠,決不是直接把桃子放到學生手裏,也不是坐視不管、視而不見,“該出手時就出手”。就像種樹的故事,有三個人各種了一棵樹,甲種完後,再也沒有來管過;乙恰恰相反,每天都來澆水、施肥;丙是剛種時來得勤一些,以後隔幾天來看看,缺水了就澆澆水,有蟲了就打打藥。一天夜裏颳起了大風,第二天,甲、乙種的樹都被颳倒了,只有丙種的樹還依然完好。甲種的樹自不必説,那麼乙對種的樹可是關愛有加,為什麼也會被颳倒?原來樹的根系如果很容易得到水和養料,會產生依賴性。如果像丙那樣對待樹,樹的根系就不得不自己向下尋找、吸收水源,根系會越來越發達,樹就會長得壯。這個事例説明,教師的主導要適度,教學中應着眼於理解的疑難處、知識的關鍵處、情感的共鳴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上教師要有兩個把握:(1)把握時機,進行啟動、引發,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更深的境地;(2)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引導,當學生髮生爭議時——參與,當學生髮表意見時——傾聽,當學生出現錯誤時——糾正,當學生獲得成功時——讚賞。所以不要輕視教師的指導。學生和知識之間就像隔着一層窗户紙,教師輕輕一導會使學生霍然開朗,老師輕輕一導會給學生呈現出一個充滿想象、充滿靈性的瞬間。導是有學問的。

二、多樣化與最優化

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實踐中的一個難點。

人教版教材為我們呈現了許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思維多樣化、鼓勵學生個性化解決問題的內容。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也經常為學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機會,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以下這樣的行為。

一種是把多樣化理解為越多越好,只注重量的堆積,忽視質的提升。例如,教12-9,老師問:“12-9得多少?該怎樣算?”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但老師還一而再再而三地追問:“還有別的算法嗎?”結果學生在老師的窮追猛打下,連最低層的12-1-1……都説出來了,老師才如釋重負。這種過於追求算法的數量,一定要把能想到的所有算法都展示出來的做法,既浪費寶貴的時間,又影響了其他教學目標的落實,這是沒有必要的“走回頭路”。因為學生已超越了低層次算法,為了體現多樣化,再回過頭來尋求低層次的計算,純屬耽誤功夫。其實多樣化是一種態度、一種過程,不是最終目標,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為了體現不一樣的方法,對其他一些思維層次較低、思維過程煩瑣的算法也不敢説“不”,對其中一些思維方式靈活、過程簡單、層次較高的算法也不敢推廣,而採用了“用你最喜歡的方法算一算”的方式。表面上看,教師尊重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但實際上國小生的分析、鑑別、優化能力還尚欠缺,都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倘若每個學生僅僅掌握自己的方法,思維能力就很難繼續提高。倡導多樣化,不僅僅要讓學生得到自己喜歡的方法,還應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和提高。當然,解決問題最優化不是由教師來推薦的,而應是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運用,得到比較好的方法。下面這位教師的引導語言很值得我們借鑑:“你們聽懂這位同學説的方法了嗎?”“除了你的方法外你還喜歡誰的方法?為什麼?”“請你也來試一試,如有困難可以找這位同學幫忙,也可以找老師幫助你。”這樣的語言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也體現了對學生自主選擇的尊重,讓學生通過“模仿—嘗試—掌握”。另外,最優化也要看具體的教學內容,如果是同一層次的方法,就不必優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