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41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西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湖》教學反思

《西湖》教學反思1

我總是覺得描寫得越美的文章有時越不容易教。所以在教學西湖時,我就覺得難度有些大,不僅是因為文中有很多難寫難讀的生字詞而且課文用非同尋常的語言文字描寫了西湖的美。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 具體描繪了西湖的主要景點。而課文對孤山、白堤、蘇堤、湖心的三個小島的文字描寫卻不多,但融進了柔柔的江南之美,對這樣的美可以利用文和圖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因為學生總體説來還是缺少感性認識,讓他們選擇一個景點進行想象性描述,是很不容易的,更別説做導遊式的介紹了,那肯定是難上加難。在第一課時,我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資料,使學生能全面直觀地瞭解西湖的美。可是儘管我精心設計了,學生在課堂中卻仍然表現平平,少有深層次的體驗。反思課堂教學,我想到,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説,西湖還是個比較陌生的地方,從課堂的表現來看,很多學生是一無所知,所以在面對課堂如此精彩的描寫顯得是無動於衷。這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無法與教師、文本產生共鳴的原因。如果對學生的原有認知有比較深入的瞭解,那就可以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來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如在教學前先播放有關西湖的圖片。所以,在教學第二課時的時候,我準備了不少西湖美景圖,讓學生能沉浸其中,再來體會文章中語言文字的`靈動描寫。這些圖片也許與課文內容有出入,但通過一系列的圖片,可以讓學生對西湖有個初步認識,蘇堤春曉、平湖秋月、花港觀魚、斷橋殘雪、三潭印月,一張張圖片足以讓學生歎為觀止。就在學生驚歎不已時,讓學生帶着這些初步印象去讀文,讓語言文字與圖片形成對應,從而構畫出西湖的輪廓。此時,教師就不必多説,讓學生帶着這種喜悦之情讀文,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環節也可以很順利地開展,接着再分別給予相應的圖片,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練習説話,再給予較多的練習、準備的時間,效果可能會好些。

其次,反思整堂課我還發現,由於自己過分注重了對課文的朗讀,因此不少環節都沒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來到西湖邊最想幹什麼?”那也許學生的回答會絢麗繽紛,表現出無限的欣喜和激動。如果我設計一個説話練習:“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如果你想畫畫,那麼在你的畫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作首小詩,那麼在你的詩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當小導遊,那麼你會介紹西湖的什麼?”也許用了這樣一個結果,能夠更好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能引導學生作廣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來這些遺憾,我得再用上一節課進行訓練了。以後的課文教學也要多吸取這一課的教訓,千萬不能錯失對學生的説話訓練。

總之,通過教學《西湖》這一課,讓我感受頗多,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有觸動了學生的心絃,他們才會有智慧的火花迸發,才會有真摯的感情流露。

《西湖》教學反思2

《西湖》是一篇寫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暢、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對西湖風光的喜愛和讚美。

一、圖文結合,重視朗讀,感受景色的美圖文結合,重視朗讀,朗讀教學時,我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閃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首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後看看圖,再請學生説説西湖的山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由於多媒體圖片的直觀形象,學生們很快就能説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問:西湖的山什麼美?學生們又會説出顏色美。教者抓住這一機會進行朗讀的指導,讓學生讀出山的顏色美,“青一些、綠一些、再濃些、可以再淡些”。

體會出山的顏色美之後,繼續引導學生體會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問: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層層疊疊、連綿起伏”兩個詞語學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讀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對詞語、句子的朗讀的指導始終貫穿於整節課中。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根據這一要求,教者就應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的價值取向,努力讓學生體驗到語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詞造句的準確,而反覆的朗讀就是最好的途徑了。

二、抓住文本空白處,利用圖片進行語言訓練,豐富文化積累抓住文本空白處,利用圖片進行語言訓練,進行語言訓練課文的第3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明淨的湖水晃動着綠島和白雲的倒影,彷彿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詞,引導學生説説仙境一般是什麼人住的地方?那這個地方應該是什麼樣的?引導學生説出“美”。再利用多媒體西湖圖片的輔助作用,進行語言訓練,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引導學生看着圖把句子説具體,生動,有一定意境美。

如:雲兒在什麼樣的天空中飄動?什麼樣的湖水倒映着什麼?等等課文全部學完後,我這樣總結了全文:學完了課文,西湖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總結處進行拓展,豐富學生的詞彙。

學生的答案很恰當,“山清水秀、美不勝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鏡、如詩如畫”等等。詞語、句子得到了積累,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指出: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西湖》教學反思3

學生升到五、六年級每週兩次的音樂課濃縮到每週只有一次,30分鐘,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要使學生繼續保持對音樂和音樂課的興趣和熱情,需要老師對音樂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課前準備工作更選的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音樂老師要有創造性的教學思路,同時對教師的素質,思維開發能力對教師的創新能力和駕馭教材提出了挑戰。面對教材單元的內容怎樣取捨,怎樣拓展,需要老師把學生的成長需求放在第一位,讀懂本年級的學生,他們最需要什麼,找準每節課每個單元的切入點。

再者一節音樂課,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大一樣的,我們老師所要做的就是要讓學生融入課堂當中,實現教於學的主動結合,整節課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完成,讓學生加深對音樂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進一步感知音樂的內涵中表現自我。所以我覺得要增加音樂教學中“音樂”的分量,充分體現音樂學科特色,要努力使學生動起來。這樣每週的30分鐘音樂課堂,學生會收穫頗多,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會慢慢遞增,用期盼的心情來迎接下週音樂課的到來!

《西湖》教學反思4

《西湖》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優美詩,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西湖那秀麗的景色, 可謂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但“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輕風徐來”、“泛舟”這些詞是多麼精練,多麼抽象,又豈是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類兩類生字共有31個, 更給課文增加了難度. 因此這篇課文雖美, 但又是難極了。

我試着引領學生看着圖,在西湖邊走一圈,讓學生對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瞭解,並通過朗讀、説話進一步去感悟西湖獨特的美麗。課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側重點,第一自然段換詞造句,第二自然段在看圖基礎上練習讀,第三段自然段在讀的`基礎上做導遊式的介紹,第四自然段在美麗的圖片引導下練習想象説話,教學的層次和目的相當清楚,如果能比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這堂課,那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較好的培養。

其次,反思整堂課我還發現,由於自己過分注重了對課文的朗讀,因此不少環節都沒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來到西湖邊最想幹什麼?”那也許學生的回答會絢麗繽紛,表現出無限的欣喜和激動。如果我設計一個説話練習:“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如果你想畫畫,那麼在你的畫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作首小詩,那麼在你的詩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當小導遊,那麼你會介紹西湖的什麼?”也許用了這樣一個結果,能夠更好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能引導學生作廣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

《西湖》教學反思5

《西湖》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西湖那秀麗的景色, 可謂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可《西湖》一課上下來卻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後感觸還真是頗多。

感觸一:文中有着較多的比喻句。這篇課文中有四個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這些比喻句生動準確的體現了西湖景色的美麗,也反映出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妙處。於是我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就挑出文中最打動人的多處比喻句去細細體會:“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 “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觸二:文章至美,但這還需要學生對西湖有深刻的直觀瞭解和一定程度的語言積累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輕風徐來”、“湖水盪漾”、“泛舟”這些詞是多麼精練,多麼抽象,又豈是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類兩類生字共有31個, 更給課文增加了難度. 因此這篇課文雖美是美極了, 但難又是難極了。第一課時上的時候雖説課前佈置了學生預習,但是學生初讀讀得並不盡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時間指導學生如何將長句讀好,如何將文章讀流利。文章篇幅較長,幾次指導,就佔用了本節課的不少時間,最後也就只能簡單地學了課文第一小節,並沒有按計劃學到第二小節。

感觸三:每一個自然段的重點各不相同。由於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變化,我又重新設計了《西湖》一課的第二課時。我試着引領學生看着圖,在西湖邊走一圈,讓學生對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瞭解,並通過朗讀、説話進一步去感悟西湖獨特的美麗。課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側重點,第一自然段換詞造句,第一課時已經訓練過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圖基礎上進行讀的練習,剛通過朗讀來體現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讀的基礎上做導遊式的介紹,清楚地瞭解西湖的幾個著名景點及其特點。第四自然段在美麗的`圖片引導下練習想象説話,感受西湖夜景的美。應該説這節課教學的層次和目的相當清楚,如果能比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這堂課,那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較好的培養。我讓學生多次品讀,然後配上清雅的音樂去朗誦,由始至終,我想帶給學生一種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課文美、音樂美、課件美、朗讀美,帶着學生到“人間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觸四:理解感悟過後,學生在背誦練習上還不夠深入。文章美,就應當引導學生積累,背誦便是最好的積累方法。課後的要求是背誦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於方位詞多,好詞佳句也多,但這些好詞佳句和學生平時説的話有些不同,學生背起來就有些吃力。例如:葱綠的孤山顯得十分秀美典雅。幾個好詞在一起了,學生反而覺得難了,只有讀得滾瓜爛熟才可以達到熟讀成誦。課堂的時間有限,怎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着。

《西湖》教學反思6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根據文中所描繪的景物,發揮想象和聯想,儘可能透徹地體會語言文字的意藴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意趣,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這樣才能正確理解作品的內容,提高鑑賞能力。

二、採用多媒體,形象直觀教學

在導課時,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優美的畫面,引出課題——西湖的綠,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品味語言之前,先觀看三個景點的錄相,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只有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才能以你之心與作者之心相會、交流、撞擊。

三、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語言之美

以往的語文教學,教師往往先設計好問題,領着學生賞析。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找出認為美的句子並説説美在哪裏?只有細心去欣賞、體會,才能説出美在何處。所以,在教學中,只有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他們才會努力去探索,去感悟。

正是採用以上教學方式,所以達到了教學的良好效果。

值得探討:

在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們該講究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呢,還是隻側重某一點,只要學生思考了,説了,或是寫了,就算是有所得呢?

《西湖》教學反思7

教學片段:

師:誰願意把第四自然段讀給大家聽一聽。

(舉手的寥寥無幾,指名讀也是讀得不到位,還錯了字音。)

師:同學們,我們來 比一比,男、女生分開讀,看誰讀得好,我為你們打分。

(學生立刻來勁了,躍躍欲試。)

師:要想得到高分,一個團隊裏的每個人都要好好讀。當然,其他同學仔細傾聽,看對方讀得怎樣。

(這招果然有效,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聲音響亮。單男生的聲音就比平時全體讀的聲音都大。大家讀得都很投入,可惜女生的聲音小了一些。於是我為男生打98分,女生打97分。頓時,男生各個眉飛色舞,歡呼起來了。)

師:我們一起讀,相信會更好。

教學感悟:

本來沉悶的課堂氣氛一下活躍了起來,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平時的教學容易出現學習審美的疲勞,周而復始的學習如果沒有新鮮的刺激,課堂就難以有激情。所謂的高耗低效就是這樣產生的,這不是靠教師發脾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的,還要想些切合學生心理的辦法,充分調動主體積極性才行。

教學片段:

師:不過大家剛才有一個詞沒有讀好,“輕風徐來”讀得像“狂風暴雨”。(學生都笑了。)應該怎麼讀呢?(指名讀。)這是怎樣的風?

生:輕柔的風,慢慢吹來。

師:對,就要讀出這樣的感覺。

(生讀,有的學生邊讀,邊做動作,尋找感覺。效果挺好。)

師:請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哪個句子可以概括本段意思?(生讀第一句)對,這就是這段文字的中心句。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展開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描述:一輪明月升起來了,把銀色的光輝灑向大地,一切都籠罩在月色裏了。教師深情朗誦,學生表現出了陶醉的表情,甚至手臂舞動起來。)

師:請同學們來説説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我彷彿看到了月光灑在湖面上,想給湖面蓋上了被子。(師:哦,一條銀白色的`被子。)

生:我彷彿看到了人們在湖邊彈琴。(師:可能是古箏,揚琴,也可能是琵琶。)

生:我彷彿看到了湖裏有無數銀蛇在遊動。(師:那是漂亮的路燈倒映在水裏,水波盪漾形成的。)

生:我彷彿看到明亮的月亮慢慢升起。

生:我彷彿看到了有白鷗飛快地掠過。(師:這時候,白鷗可能已經回巢了。但沒關係,這是你的想象,可不是真的。)

師:大家的想象力很豐富,我們一起美美地讀。

教學感悟:

學習語言,一定要把品味語言和想象畫面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紮實的基本功創設情境。學生是情感的王子,他們很容易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想象到優美的意境後再進行説話練習,在説中加深對語言的品析,對內容的理解,進行審美的體驗活動。如此,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習語言,語文變得充滿情趣,學生學得也很紮實而有效。

《西湖》教學反思8

《西湖》這一課語言優美,詞彙豐富。四類字與二類字各有十個,文中還有11個注拼音的字。所以學生在讀通課文時遇到了不小的障礙。為此,第一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我先是領着學生把課文讀一遍,然後把一些長句子、難讀的句子教學生讀了一遍,之後讓學生自由練讀。指名分節讀課文時,學生基本能讀通課文了。文中難懂、難理解的詞句較多,為了分散難點,第一課時,我把一部分新詞隨着句子認讀,並理解。如學“素”,我出示了句子,讓學生先讀通句子,然後在語境理解字義。學生還是不能理解,我就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而學“猶”“格”“般”“初”時,我讓學生把句中的“猶如”“格外”“一般”換一個詞來説一説,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詞,同時把這些句子讀好。這樣在課上,也就教了學生兩種解詞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過換詞來理解。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語感與閲讀理解能力會得到一點一點的提高。

教後感《西湖》教學反思

《西湖》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優美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西湖秀麗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細細讀來,彷彿聆聽悦耳動聽的音樂,又如觀賞秀美典雅的畫面,身臨其境之感隨之而來,瞭解西湖的願望、熱愛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為了讓學生對西湖有更全面的瞭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學生情操,我設計了“西湖簡介”、“西湖傳説”、“西湖詩詞”、“西湖景點”四個版塊,作為對課文學習的延伸。

教學本課時有以下幾點體會與收穫。

一、自主探究

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弘揚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也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本課正是基於這一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的。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決問題。在與同伴的互助中學會合作。這樣充分挖掘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

在學習“西湖簡介”與“西湖傳説”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板塊來自學,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尋找答案。

在學習“西湖詩詞”與“西湖景點”時,我也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首古詩,自己喜歡的.一個景點來朗讀,來自學。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思維得到了訓練,探究意識得到了發展。

二、學會合作

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可以極大地促進師生、生生的互動與交往。實際上合作交流也是一種課程資源,在合作交流中,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長。交流是認識昇華的階段,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拓展思路,增長知識,啟迪智慧。合作能促進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也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學習“西湖景點”時,我讓學生同桌一起學習一個景點,兩人一起讀,一起學習用導遊的形式向大家介紹。這一過程,就是合作的過程,這樣,既可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發展合作、交往的能力,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具有21世紀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能力,從而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奠定了基礎。

三、提高語文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處處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導入時,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來進行説話訓練,並進行背熟練習,注重積累。“西湖簡介”這一板塊,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讀懂的基礎上來填空。“西湖傳説”這一板塊,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在學習“西湖詩詞”時,培養的是學生的朗讀能力。而“西湖景點”則是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能力培養,學生既要讀懂文章,又要學會用語言來表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綜合能力。整堂課的學習都離不開現代教育技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還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體會、感想記錄在留言板上,課後還可以進行討論、學習,讓課堂又延伸到課外了

《西湖》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西湖“綠”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西湖的獨特感受。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多層次地深入體驗西湖的“綠”。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多層次地深入體驗西湖的“綠”。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指導感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西湖的綠》。誰能説一説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遊覽西湖的。(靈隱、蘇堤、花港)好!這節課就讓我們尋着作者的足跡再次走進這美麗的人間天堂,一同飽覽西湖的綠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請同學們仔細閲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的描寫來體現靈隱的綠的,畫出相關的句子,然後説説你感受到了什麼,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點詞語來感悟就更精彩了。

彙報:

1、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語速慢,看都看不過來)

滿眼都是綠色,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綠的。)你從哪個詞體會到的?(撲眼而來)

2、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着的雨絲兒也是綠的。(輕輕地、柔柔地、落到臉上涼絲絲的)

“古木參天”:古老的樹木枝繁葉茂異常高大。

“蒼翠欲滴”樹木長得茁壯,枝葉深青碧綠,水靈靈的都要滴落下來似的。

在古老樹木的映襯下,就連空中飄落的雨絲兒都是綠的,)

是呀!樹木長得那樣茂盛,那樣高大挺拔,直插雲霄。你能讀一讀嗎?

3、飛來峯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層層疊疊説明飛來峯上樹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鬱鬱葱葱,也有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呈現出淺綠色。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裏的綠,那就是-------多彩。板書:多彩

(由於樹木種類繁多,由於陽光的照射,所以飛來峯上的綠的可真是有層次,不單調,那深淺不一的顏色可真美呀!誰來讀一讀把這種美展現出來。

4、峯下蜿蜒的小徑,佈滿青苔,直綠到石頭縫裏。(佈滿、直綠要重一些)

(青苔都長到石頭的縫裏了,可見處處都是綠的,可能掀開石頭你會看見石頭縫下面也長滿了青苔)

你把這句讀讀,讓大家體會一下這種隨處可見的綠。

5、亭旁溪水淙淙,説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讀出變化)▼碧澄澄的,寫出了溪水綠得清澈透明的感覺

作者在描寫溪水時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把什麼比喻成什麼?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飛滾的珠玉。

樹木是綠的,小徑是綠的,在“綠”的映襯下,連溪水也是碧澄澄的,這真是綠滿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綠色都在變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曠神怡。

“心曠神怡”是什麼樣的感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6、那麼誰能通過朗讀來體會作者的這種感受,讓同學們也心曠神怡。其他同學閉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繪的景物。

看到了嗎?其實我們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對!太重要了!我們讀書時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想象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這樣就讀懂了。

現在同學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認真讀一讀課文

然後想一想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來表現景點的綠的

畫出相關的句子

和同桌説一説你的感受

你們已經能總結學習方法了,老師相信你們也能運用這種方法自學。(3分鐘)

過渡語:靈隱綠意濃濃,撲眼而來,直往你的眼睛裏鑽呢!同學們,西湖勝景很多,各處有不同的好處,即便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呢!那麼漫步蘇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樣的綠呢?誰來彙報一下

(二)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見路旁的樹十分古怪,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似乎是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

(“莽莽蒼蒼”是什麼樣的感覺?深綠色的草木茂盛的樣子。)

為什麼説十分古怪呢?(因為樹幹應該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説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來是樹身上佈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油油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

綠茸茸:形容碧綠而稠密。就像小動物身上的毛又細又密,那樣可愛。

當作者發現是樹上長滿了青苔時,她的心情怎樣?(驚喜)讀一讀

3、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雲霞,有的整片看來,佈局宛然一幅青綠山水。

“宛然” 一詞換一個詞是 —— 彷彿,好像。

這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狀作了比喻,有的-------排比:這説明青苔的形很多,

這些形狀不一的青苔,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嗎?(形狀各異、千姿百態、千奇百怪、多姿)板書:多姿

4、這麼美的綠苔給作者的印象是?(堅忍不拔:意志堅強,不可動搖。)

5、作者在寫蘇堤的綠時,主要寫了什麼?(青苔。)

6、作者在寫青苔時是按着怎樣的順序來寫的?(由遠及近。)

總結寫法:同學們,我們以後習作時描寫景物可以由遠及近地寫,這樣更有順序。此外,在這一段中,作者對蘇堤的綠的描寫是詳細的叫——詳寫,作者略寫了那幾處勝景呢?

填空:(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溪十八澗綠得閒。)

蘇堤的綠,綠得多姿,綠得堅忍不拔,你能讀出這種感受嗎?

過渡:靈隱的綠和蘇堤的綠各有千秋,在花港觀魚作者又看到了怎樣的一種綠?誰能來繼續彙報

(三)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玉立與水上,或宛轉靠在水面,直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細長。在這裏形容荷葉形體挺拔。)這句也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的美。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畫面,你還能想到哪些畫面?

(微風一吹,滿池的荷葉都在舞蹈,還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評價: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想得可真美,這讓我想起了宋朝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古詩:(《小池》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誰想讀,讀出這種蓬勃的生機。

2、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的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着腳告訴你,春天來了。

(柳枝那樣可愛,幼稚,向人們報春,這句也是擬人的手法)

2、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出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在加上葉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滾着,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

(1):與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愛這初夏的荷葉,因為在作者的眼裏,這荷葉怎樣?(成熟,穩重一些)

(“裙袂飛揚”:裙襬被風吹起的樣子。“翩然”形容動作很輕快。)

(2)“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來形容人的,在這裏卻用來形容荷葉,這又是擬人的手法,這説明荷葉在作者的眼裏怎樣?(充滿活力,表現出茁壯的生命力)

看!那滿池的新荷在微風的吹拂下已經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她在抒發着自己內心的情感,所以説花港的綠是綠得——多情(充滿活力,生機勃勃)板書:多情

3、:你能把這種活力讀出來嗎?

讀到這,文章就要結束了,但作者卻意猶未盡,甚至在歸來的路上仍舊在回味西湖的“綠”,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最後一段,體會作者那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總結全文

同學們,從靈隱到蘇堤再到花港,作者帶領我們一路欣賞了這些景物,感受到靈隱綠得多彩、蘇堤綠得多姿、花港綠得多情,我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西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西湖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心目中美的象徵,多少人説過寫過。作者選取的許多作家詩人反覆用過的題材,但在她的筆下,依然那樣新鮮動人,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作者選取一個獨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細膩的筆觸盡力渲染。所以我們學習本文就是要學習作者選取獨到角度,寫出景物獨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師總結: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遊覽西湖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課下請同學們蒐集有關描寫西湖的詩文讀一讀,我想你的收益會更多。

板書設計:

靈隱 :樹木 小徑 溪水綠得多彩

西湖的綠 蘇堤 :青苔 綠得多姿喜愛 讚美

花港 :新荷 綠得多情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遊記,節選自《西湖漫筆》。作者選取一個自己獨特的視角,又以自己細膩的筆觸,讓我們領略了西湖的“綠”。文中用了近20個“綠”字,酣暢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與活力,使讀者通過“綠”領略到西湖的美麗,從而激發起對祖國壯美河山喜愛之情。

一、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教學

在導課時,課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圖片,引出課題——《西湖的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品味語言彙報時,相機出示各景點的圖片,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語言之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擁有學習的自主權。我們要把自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景點,細讀品味,找出認為美的句子並説説美在哪裏?只有細心去欣賞、體會,才能説出美在何處。

三、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讀中悟情

這是一篇語言精美的散文,應該在學生感悟景物特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語感。學生選擇景點並體驗那兒的“綠”的特點,再通過朗讀表現這種“綠’。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積累,讓他們讀得明白,讀得清楚,讀得帶勁,讀得入情。從而,把文章讀美了。

《西湖》教學反思10

《西湖》是一篇寫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暢、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對西湖風光的喜愛和讚美。

一、圖文結合,重視朗讀,感受景色的美

教學時,我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閃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首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後看看圖,再請學生説説西湖的山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由於多媒體圖片的直觀形象,學生們很快就能説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問:西湖的山什麼美?學生們又會説出顏色美。教者抓住這一機會進行朗讀的指導,讓學生讀出山的顏色美,“青一些、綠一些、再濃些、可以再淡些”。體會出山的顏色美之後,繼續引導學生體會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問: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層層疊疊、連綿起伏”兩個詞語學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讀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對詞語、句子的朗讀的指導始終貫穿於整節課中。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根據這一要求,教者就應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的價值取向,努力讓學生體驗到語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詞造句的準確,而反覆的朗讀就是最好的途徑了。

二、抓住文本空白處,利用圖片進行語言訓練,豐富文化積累

課文的.第3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明淨的湖水晃動着綠島和白雲的倒影,彷彿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詞,引導學生説説仙境一般是什麼人住的地方?那這個地方應該是什麼樣的?引導學生説出“美”。再利用多媒體西湖圖片的輔助作用,進行語言訓練,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引導學生看着圖把句子説具體,生動,有一定意境美。如:雲兒在什麼樣的天空中飄動?什麼樣的湖水倒映着什麼?等等

課文全部學完後,我這樣總結了全文:學完了課文,西湖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總結處進行拓展,豐富學生的詞彙。學生的答案很恰當,“山清水秀、美不勝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鏡、如詩如畫”等等。詞語、句子得到了積累,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指出: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學生雖然不能親眼目睹西湖的迷人景色,但多媒體圖片卻能帶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能口頭表達自己的所得。在説與聽的過程中豐富了語言的積累。

三、由“扶”到“放”學習比喻句,進行語言的深化

在遠眺西湖描寫西湖湖面時,把湖面比作了一面碩大的銀鏡。教者便利用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比喻句:這句話中把湖面比作了什麼?湖面和鏡子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呢?接着向學生介紹這樣的

句子叫比喻句,“猶如”是比喻詞。《新課程標準》提出孩子要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而《西湖》這篇課文運用了很多比喻句來描寫景色的秀麗。如:西湖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蘇堤和白堤像兩條綠色的綢帶,明淨的湖水中的綠島和白雲的倒影讓西湖像仙境,華燈像無數的銀蛇等。教者專門安排了一個這樣的環節,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習文中的其他比喻句,自己去讀讀課文,畫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後在小組內交流答案。最後老師公佈答案,反饋學生畫出的比喻句。有了對比喻句的理解,學生的正確率還是很高的。接下來的環節就是實踐、運用的過程了,要求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比喻詞説一個比喻句,答案很精彩:陽光照在橡樹身上,彷彿給橡樹披上了一層金黃的外衣;太陽像一個大火球比喻句由“扶”到“放”學習過程同時也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地位。

當然,由於本課是寫景的文章,如果不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技術,學生對文中的很多用語言文字所描繪出的景色是難以理解的,也不能在課堂上就能看到聞名遐邇的“西湖十景”。就不會入情入境地欣賞西湖的夜景,也不能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美美地朗讀課文了。

本節課也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板書要與課文進行緊密結合,教師要耐心聽學生的回答並及時給予學生客觀的評價等。

《西湖》教學反思11

課堂上,首先通過教師設問,讓學生談談或即興模仿平時生活中瞭解的越劇知識,接着。教師用大半節課的時間介紹了越劇的有關知識和家鄉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學生們聽故事聽得津津有味。最後和大家一起欣賞越劇唱腔《西湖好》並學唱。並讓學生談談對越劇的感受。出乎意料的學生反應讓人啼笑皆非:“我媽媽説,越劇是給年紀大的老人們聽的。”“我覺得越劇太嗲了!”教室裏霎時鬨堂大笑。

反思:本例過多的非音樂化的教學內容削弱了學生對越劇欣賞的聽覺體驗。教學內容的安排應着重挖掘越劇的藝術魅力,重點圍繞着引導學生參與聽覺體驗、發展學生的音樂情感進行。只有通過教學內容的分層遞進,引發對音樂內容的.層層情感體驗,才能激起學生對音樂的內化,體會越劇藝術的美感。經反思調整後,從現場演唱徐派片段引入介紹徐玉蘭和家鄉浙江的越劇,從學生欣賞與模仿中強化學生感受越劇的旋律美與韻律美,最後欣賞《梁祝》的主題音樂,強化學生感受越劇音樂的藝術魅力。

《西湖》教學反思12

本課主要是欣賞西湖的美景,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學習方法。

通過圖片讓孩子理解濃、淡、青、綠,多讀,讓孩子領悟白鷗與平靜的湖面動靜結合的寫法,教師加以提點。第三小節,我通過一個西湖平面佈局圖讓孩子通過課文由外到內的欣賞文中的句子,瞭解其中的景點。第四小節讓孩子欣賞夜色下的美景。

我一直認為寫景的文章是最難上的,人們總説多讀就好,這説的不錯,讀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只有多讀才能領悟美,但是我們語文教學目的`除了這個以外,更多的是掌握基本的語言能力。所以如何在這種領悟美的過程中來學習這種文章呢,多看圖片,然後説句子,由此引出所要講的一些知識。但這個問題還是需要更大的思考。

《西湖》教學反思13

《西湖》以它優美的文筆、清晰的層次、豐富的詞彙描繪了人間天堂的美景,如畫的風景令人深深陶醉,詩一般清新的語言同樣讓人沉醉,字裏行間飽含了作者對西湖風光的喜愛與讚美。這麼美的文章該如何教呢?

因為教過,深知這一課對學生來説不是一般的難,因此,三天前開始讓學生回家每天讀5遍,家長簽名,第一次讀後逐個檢查了學生注音、劃詞的情況,一一落實。短信中告訴家長讀書的重要性,要求家長督促孩子認真讀書。北大荒一課的背誦告訴我落實得還是不錯,個別同學沒按時背出全文,其餘的還算令人滿意。三五十五遍讀下來,再加上早讀的朗讀,《西湖》在孩子們眼中已不陌生,讀熟了,也就可以開講了。

昨天的第一課時,本擬在初讀課文知大意後,學習生字詞,再弄清描述了哪些景物,學習第一自然段。結果,字詞關還是用了大部分時間,三十個左右的詞語,小黑板出示,用各種方式讀後,開火車遊戲時,還是有同學打疙瘩,擦去拼音後,兩位同學讀錯音,因為不太放心的緣故,又花了時間讀詞、理解、學生字、組詞,課文也就讀了兩遍:自讀、指名分節朗讀學生點評。

時間過得飛快,一節課大半用來讀詞了,課前預設沒完成,這也在預料之中。這是本冊最難的課文了,學生由二年級上來一下接觸此類美文,也是有點懵的吧。

今天的兩節課,一課時講讀1-3節,以朗讀為主線,找出描繪的景物,想想作者以怎樣的順序來描寫的。因為有北大荒一課的鋪墊,學生很快正確找到答案。朗讀第一節,整體感知西湖是人間天堂裏的一顆明珠。第二節的教學中,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優美句子,品讀、感受山巒的連綿如畫般的美,湖面的平靜及白鷗掠過的動態之美,在朗讀、賽讀中,學生的情感投入,讀得不錯,幾個平時不舉手的也躍躍欲試。

第三節的教學,重點品味湖堤的美和小島在明淨的湖水中晃動的美。“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品悟比喻的貼切、優美,感受湖水的盪漾使湖堤如在漂動一般,更增西湖的旖旎秀麗,中間穿插了蘇堤、白堤的得名由來及古今文人墨客對西湖的讚美,朗誦了《飲湖上初晴後雨》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學生聽了很感興趣,之後的朗讀就看見他們搖頭晃腦的,感受到西湖的美,我的講述也就可以省略了,沒有什麼言語比文本更美的了。

之後的一節課,品味月光下的'西湖之美,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擁抱,找出喜歡的優美語句,感情朗讀,品讀其中的詩情畫意。“夜幕初垂,明月東昇,輕風徐來,湖水盪漾”,四個詞語組成的佳句中,明月輕風湖水相得益彰,那種幽然的意境,那份月夜賞景的怡然,只有朗讀才能感受。華燈如銀蛇,學生體會比喻的妙處,更品讀出是西湖使景如仙境,若是沒了西湖,便沒了靈氣與活力。琴聲悠揚飄來,使人更如痴如醉,流連忘返。最後一句的教學,讓學生進入角色,有了以下的師生對話:

師:月光下,如果你正泛舟湖上,盡情觀賞這如畫美景,心曠神怡的你想做些什麼呢?

生:我想用照相機拍下很多很多的照片,把這麼美的西湖拍下來,給朋友們觀賞!

生:我想寫一篇作文,把西湖的美描繪出來,讓沒來過西湖的人也感受到他的美,如同作者一樣!

生:我想畫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塗上自然的色彩,讓西湖永遠留在我的畫中!

生:我想跳進那明淨的湖水中,痛痛快快地游泳!

生:我想寫一封信,告訴人們西湖有多美,讓他們都來看看!

生:我想唱一支歌,讚美一下西湖的秀麗!

生:假如我會彈琴,我一定會在月光下彈一支曲子,讓遊覽的人們更陶醉!

不管是質樸的嚮往,還是神馳的讚美,孩子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只要真正領略到西湖無窮的美感,教學也就達到了目的。

之後,在反覆的朗讀、背誦第四節後,對文中的比喻句,感受其貼切、生動、自然、優美,進行造句練習。

雖然準備了圖片與一段錄像,但因網絡故障,未能呈現現給孩子們,未能給他們提供感性的畫面,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改日再讓他們一飽眼福吧。

《西湖》教學反思14

課文詞彙豐富,語句優美,把西湖的美麗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致。教學本課,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文字,體會西湖之美。課文第一節中的“西湖,就是鑲嵌在這天堂裏的一顆明珠。”是貫穿全文的中心句。課堂上我向學生提問:你見過的明珠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晶瑩剔透、閃閃發光……在人們的心目中西湖就是這樣的“一顆明珠”,可見西湖是多麼美麗啊!課文第二節,描寫西湖周圍的'山巒,用了“層層疊疊”、“連綿起伏”這兩個詞語。我在黑板上畫連綿的羣山高低起伏,學生很容易就分清了“連綿起伏”與“連綿不斷”的區別;然後,我在羣山的背後又畫上了高低錯落的山巒,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叫“層層疊疊”。課文中值得思考品味的語言實在很多,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就先讓學生圈劃出優美的詞句。學生讀書很仔細,圈劃很認真,交流也很踴躍。課文中的優美詞彙、生動的比喻句都被找出來了。在學習“月下美景”這一段時,我抓住文中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這一句重點請學生思考:月光下的西湖與白天有何不同?學生抓住“華燈”、“琴聲”、“月色”等體會到月光下的西湖同白天相比真是別有情趣。當學生説到“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無數的銀蛇在遊動。”這一句時,我就追問:倒映在湖水中的燈光怎麼會像銀蛇一樣“遊動”呢?有學生説,湖面波光粼粼的,燈光的倒影就像在“遊動”了。這裏還有一個插曲,一位調皮的男孩説,把石頭扔進水中,燈光就會動的……他的表達不是很清楚,其他學生對他的發言都不以為然,而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投石擊水,水波盪漾,燈光的倒影也就隨着水波“遊動”起來了。當我説出他的想法時,那位男孩笑眯眯地朝着我直點頭。這個時候,我把學生的目光又拉回到課文之上,上文已經説到:“輕風徐來,湖水盪漾”——這就是“銀蛇遊動”的原因啊。課文最後一句:“人們泛舟湖上,會覺得天上人間全都溶化在月色裏了。”這真是神來的點睛之筆。我嘗試着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天上人間怎麼會溶化在月色裏呢?我本以為,學生理解這一句會很困難,沒想到的是,學生的解釋振振有辭:月光灑落在西湖上,水天一色,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整個世界都溶化在月色裏了。在課堂上遇到這樣的學生,就是教師最大的幸福了。如此心靈相通的教學場景恰似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令人沉醉。

《西湖》教學反思15

課文《西湖》是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寫景散文,描寫了西湖的秀美風光。文章語言優美,比喻句較多。從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上來説,這是一個難點,三年級學生很難體會句子深層的含義,因此這篇課文對學生來説也是一個難點。

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從詞語入手理解句子,進而從句子中體會西湖的秀美。如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我先讓學生找一找西湖美在哪裏?學生會找出描寫山巒顏色的詞語,描寫羣山的詞語。對這些詞語進行朗讀、講解、體會。又如第三段中有這樣的描述“彷彿仙境一般”抓住“仙境”一詞,引導學生説説你想象中的仙境是什麼樣的?引導學生説出美。

進行説話訓練。這篇課文中比喻句較多,用的.比喻詞各不相同,有“猶如”“宛如”“彷彿”“像”這四個,讓學生讀課文例句,明白這些比喻詞的用法。第二步仿照例句,用這四個比喻詞説一句話。在練習説話的過程中,學生基本明白了這些比喻詞的用法。就是“彷彿”和“像”這兩個詞會連在一起用,經過多次訓練後,基本能夠用對,用好。

這篇課文的句子美,文章勾勒的意境也美。教學中,很大的不足是沒有用上多媒體教學,展示西湖的美麗景色,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西湖的美景。比如“華燈”比喻成“銀蛇”,如果能用圖片顯示,再配上文字,我相信學生對句子的感悟會更深。

希望一次次的反思能讓我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