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集錦15篇

來源:文書谷 3.11W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為此需要好好地寫一份計劃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計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集錦15篇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況分析(工作重點)

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四、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通過播放錄像、課件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健康閒暇的本領和閒暇道德觀。並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瞭解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信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信聯繫。培養他們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學進度

教 學 進 度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備註

1 2、21~2、22 1、在公共汽車上 2月20日上課

2 2、25~3、1 1、在公共汽車上

3 3、4~3、8 2、想想他們的難處

4 3、11~3、15 2、想想他們的難處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們贏了 清明節放假

8 4、8~4、12 4、我們贏了

9 4、15~4、19 5、綠色小衞士

10 4、22~4、26 5、綠色小衞士

11 4、29~5、3 6、我們的民風民俗 勞動節放假

12 5、6~5、10 6、我們的民風民俗

13 5、13~5、17 7、家鄉的變化

14 5、20 ~5、24 8、怎樣到達目的地

15 5、27~5、31 9、媒體連着我和你

16 6、3~6、7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17 6、10~6、14 11、怎樣和他聯繫 端午節放假

18 6、17~6、21 期終複習、期終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學內容

本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為:《做守規則的人》、《做樂觀向上的人》、《做自尊自愛的人》、《做聰明的購物者》。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懂規則、守規則的態度,幫助學生了解簡單國際交往中的規則。知道遵守國際交往規則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學習克服困難的.合適做法。聯繫生活實際,明白麪對困難前進和退縮的不同結果,樹立“困難面前不低頭”的信心。

(3) 能夠從失敗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鍛鍊意志,不怕摔跤。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 讓學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於自己的健康成長,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錯誤,就會做有損自己名譽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維護自己名譽的人物的事蹟。

3、知識與技能目標:

體會家長掙錢的辛苦,體會家庭責任感。培養學生家庭理財能力,做父母的小幫手。引領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勇於實踐,增強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通過觀察活動,瞭解、認識商品的各項信息,懂得它們的重要性。初步具備合理購物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認真細緻的觀察意識以及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積極轉變觀念,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説教式德育模式。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範例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學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十歲左右,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較強,見識較廣,對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品德與社會課頗有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瞭解了一些社會現象,但實際操作與現實表現還有待加強。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要點如下: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誠信是金,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伸出我們的手,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心,使他們願意伸出自己的.手,獻出自己的愛。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的綠色日記,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家鄉的水、空氣、動植物等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進行考察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樹立環保的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與嚮往之情。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交通連着千萬家,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社會的飛速進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真大,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許多名山名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上的趣味較濃的活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善於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給予來自外地農村的孩子更多鍛鍊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並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充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

第1周誠實,不需要理由

第2周拍手拉鈎不要變

第3周誠信就在身邊

第4周同在藍天下

第5周生活因愛更美麗

第6周我們的愛心行動

第7周流過家鄉的小河

第8周我們時刻在呼吸

第9周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呵護綠色家園

第11周馬路修到家門口

第12周交通海陸空

第13周平安走天下

第14周在世界的東方

第15周我們的大中國

第16周壯麗的河山

第17周海峽兩岸盼統一

第18周複習考核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上冊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裏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製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後都藴藏着“人”,藴藏着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後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藴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繫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着力於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於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並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

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如在講到紙張時導入西漢時紙的發明,在講通信時説到古代的驛站,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 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學內容備註

2

9.4~9.8

1、《我們的合作》

2、《真正的友誼》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6

10.1~10.7

國慶放假

7

10.8~10.13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4、《面對欺負和威脅》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襲害了誰》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場》

10、《衣食的來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12、《從一滴水説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複習考查

22

1.22~1.26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同學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時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局部同學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目的與要求

1、引導同學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協助他們;引導同學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倒黴人的行為;引導同學明白參與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示,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幹得到不時發展和進步。

2、瞭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瞭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局部,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瞭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同學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學會編制小報;認識通信的迅猛發展。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同學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同學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難點:

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學生情況簡析

四年級學生對文中的看圖不夠理解,因為平時在現實生活缺乏觀察力,往往產生誤解,認識課文的知識不全面。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教師着重培養學生的要貼近生活,處處留心觀察,讓學生去發現生活,體驗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思想品德素養,學會做人的道理。

二、教材總體分析

1、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熱愛自己的家鄉,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利用地圖知識找到自己的家鄉,瞭解家鄉優秀人物,民俗,民風,體會人們生活;

2、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的日常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付出的勞動與智慧;

3、瞭解古今交通發展情況,認識各種各樣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4讓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種類,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美景。

三、目的要求

1、運用新課程理念,抓住重難點,精心設計教案;

2、大量蒐集教育和教學有關的.資料,並擇優製作成課件,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3、進行班級學情分析,合理安排時間,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四、方法與措施

1、運用新課程理念,設計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思想性,針對性,啟發性,實踐性;

2、充實教學內容,從教材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性;

3、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生活的有心人,處處留心,瞭解社會。

第一單元:1、我的家鄉在哪裏

2、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

3、濃濃鄉土情

第二單元:1、吃穿用哪裏來

2、從電視的變化説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業

第三單元:1、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

2、交通與我們的生活

3、從古到今話交通

4、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

第四單元:1、通信連萬家

2、從烽火台到互聯網

3、小窗口,大世界

4、從看電視説起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情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樂於學習。但學生的自制力差,對課文中的一些要求雖然能夠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夠,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單元是:《誠信是金》第二單元是:《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是:《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是:《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是:《祖國真大》

教學目標:

1、知道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愛惜自己的榮譽。

2、讓學生懂得守時、説到就要做到,都是守信的表現。

3、懂得社會需要誠信,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

4、感受弱勢人羣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他們產生尊敬之情。

5、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瞭解常設的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

6、引導學生用具體的行動來關心幫助弱勢羣體

7、探究家鄉水資源的一些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8、關注家鄉的空氣質量,探究空氣污染的原因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9、關注家鄉的動植物,初步瞭解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由此給自己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10、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蹟,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11、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引導學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以及自己家鄉的主要交通方式。

13、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

14、學習在地圖上查找我國的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15、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初步瞭解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及其相應的位置。

16、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狀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17、讓學生了解台灣,知道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聖不可浸犯。

18、知道盼望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體驗誠信的可貴。

2、引導學生關注家裏的長輩,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愛。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

4、瞭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

5、瞭解中國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及其概況。

四、具體措施:

1、創設情景教學,給予學生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從而讓學生以積極、歡快的'情趣去學習。

2、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

3、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等良好品質。

4、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5、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1

2、10—————2、14

誠實,不需要理由

2

2、15—————2、21

拍手拉鈎不要變

3

2、22—————2、28

誠信就在身邊

4

3、1——————3、7

同在藍天下

5

3、8——————3、14

生活因愛更美麗

6

3、15—————3、21

我們的愛心行動

7

3、22—————3、28

流過家鄉的小河

8

3、29——————4、4

我們時刻在呼吸

9

4、5——————4、11

大自然中的朋友

10

4、12—————4、18

呵護綠色家圓

11

4、19—————4、25

馬路修道家門口

12

4、26——————5、2

交通海陸空

13

5、3———————5、9

平安走天下

14

5、10—————5、16

在世界的東方

15

5、17—————5、23

我們的大中國

16

5、24—————5、30

壯麗的河山

17

5、31——————6、6

麥忙假

18

6、7——————6、13

海峽兩岸盼統一

19

6、14—————6、20

複習

20

6、21—————6、27

期終考試

21

6、28——————7、4

寫好工作總結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為依據和原則,樹立以人為本、培養能力的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積極營造"和諧、平等、輕鬆"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長期的健康成長。

二、現狀分析

(1)四年級學情分析

本年級共有150名新入學兒童,他們個個活潑可愛,天真爛漫。他們懂禮貌,文明習慣較好;經第一天培訓後發現,絕大多數孩子不僅識字量大,而且非常樂於助人,理解能力也較強。學生是非常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於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相信在品社課上,他們會認真聽課,收穫更多的好習慣及更好的品德行為。期待他們的進步!

(2)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本教材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由三個單元組成。教科書在設計上力求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貼近現實社會,將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兒童的社會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第一單元《我們在一起》第二單元《成長不煩惱》第三單元《聰明的消費者》,各單元的設計圍繞課程標準的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設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主題,體現教科書內容的生活化和綜合性。主要有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區生活的內容,家鄉,世界的民族風情,習俗和傳統節日等內容,讓學生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有利於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能力的和諧發展。

三、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一單元我們在一起

第二單元成長不煩惱

第三單元聰明的消費者

四、教學工作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

本課程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律、樂觀向上、勤勞樸素的態度。

2、愛親敬長,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制觀念,崇尚公平與公正。

4、熱愛家鄉,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

5、具有關愛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與方法

1、養成安全、健康、環保的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

2、初步認識自我,掌握一些調整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方法。

3、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體會他人的心情和需要,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集體生活。

4、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社會事物和現象,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能夠選用恰當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説明問題。

(三)知識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規範和文明禮貌,瞭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規則、法律對於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影響。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瞭解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問題。

4、瞭解家鄉的發展變化,瞭解一些我國曆史常識,知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瞭解影響我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5、初步瞭解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環境下人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懂得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五、保障措施

1、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激發學生喜愛藝術,樂於探索、努力求知的慾望

3、改進學習、教學方法,從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研究"教"和"學"的方法,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鞏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並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教學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生活中講規則,分別介紹我們的約定;做守規則的國小生;我做小小普法員。第二單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進健康;遠離“誘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單元交通連着你我他:從馬車到飛機;天南地北任我遊;我做交通設計師。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瞭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説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用法的意識。

3、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2)初步懂得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瞭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繫豐富生活。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一、年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目的與要求:

1、引導學生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引導學生明白參加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現,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能得到不斷髮展和進步。

2、瞭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瞭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瞭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學生對祖國及家鄉的熱愛。

重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難點:,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時間安排:

第一大周:入學教育

1、在公共汽車上

2、想想他們的難處

3、伸出我的手

4、我們贏了

5、綠色小衞士

6、我們的民風民俗

7、家鄉的變化

8、怎樣到達目的地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積極、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 “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於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衝突,其社會化發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礙。兒童許多良好的品質都是通過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因而,正確引導學生結交朋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與人交往的.觀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尤為重要。

又如,四年級的學生對於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是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也相應出現了許多的煩惱,一些不良傾向不僅使學生們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另外,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能力,關注人類的衣食問題,關注人類造成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匱竭的問題,他們開始有作為現代人的責任意識,開始參與社會活動,瞭解工農業生產狀況,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我與規則》;第二單元為《我是小小的志願者》;第三單元為《我崇敬的人們》;第四單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四、教學目標

(一)本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説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正確面對欺負和威脅,敢於抗爭。

2、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能力;學習誠實做人,誠信為本;熱愛科學,相信科學。

3、知道消費的權利,瞭解有關消費的常識;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學會辨證地看待工業文明,認識白色污染;養成珍惜水資源的習慣。

(二)基本理念:

1、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必須採取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觀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走進美麗的家鄉”分10課完成,教學內容以家鄉的地理環境為中心,從家鄉的整體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學生對於自己家鄉的認識和了解。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分14課完成,從家鄉人生活的變化切入,幫助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鄉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巨大進步。第三單元“家鄉,我為你驕傲”分14課完成。教學內容以家鄉的文化、民俗為中心,引導學生從更深、更廣的角度瞭解家鄉歷史和文化。

2.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與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了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比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中去。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2.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但當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3.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4.知道世界歷史發展一些的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體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能力

(1).能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學習民主的參加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第一單元

走進美麗的家鄉

單元目標:

1.態度:增進對於家鄉的情感,並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對於合作更為積極與自覺的態度。感祖國的博大,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

2.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知識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夠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徵和氣候與人們生活風俗習慣之間的關係。

3.知識:認識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特點,初步瞭解祖國領土的遼闊和風俗的多樣。學習4個副方向,能夠知道用8個方向更準確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

單元目標:

1.態度:深化尊重歷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提升可持續發展及環境的保護意識。

2.能力:能夠對具體事物進行搜索。比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發展邏輯的認識,能夠與同學合作完成學習任務。願意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能夠較為客觀和公正地認識過去,看待今天。

3.知識:知道家庭、學校和家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瞭解家鄉的一些文化特色。瞭解年表在表達歷史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學會製作簡單的年表。

第三單元課時

家鄉,我為你驕傲

教學目標:

1.態度:通過認識和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一步形成家鄉的概念,體會到自己是家鄉的一員,加深對家鄉深層的瞭解,增進對家鄉的情感和建設文明富裕的家鄉的願望,樂於在學習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夠科學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對學習活動中

獲得的資料能夠進行一定的整理、分類、比較。分析,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3.知識:瞭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以及家鄉人為家鄉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知道

鄉音鄉情,風俗鄉俗的區域性特點,認清陋習對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加深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個班品德與社會。四年級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比較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所以要求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引導學生明白參加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現,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能得到不斷髮展和進步。

2、瞭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瞭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瞭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學生對祖國及家鄉的熱愛;學會編制小報;認識通信的迅猛發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教學難點: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五、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備註

1

2.6-2.12

社區的公共設施

2

已完成

2

2.13-2.19

和睦相處

2

3

2.20-2.26

精彩的社區生活

2

4

2.27-3.4

精彩的社區生活

2

5

3.5-3.11

城鄉鉅變

2

6

3.12-3.18

騰飛的翅膀

2

7

3.19-3.25

交通連四方

2

8

3.26-4.1

服務在身邊

2

9

4.2-4.8

56個民族是一家

2

清明節

10

4.9-4.15

56個民族是一家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1

1

11

4.16-4.22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少數民族之鄉---雲南

1

1

12

4.23-4.29

少數民族之鄉---雲南

世界之窗

1

1

13

4.30-5.6

世界之窗

節日大關

1

1

勞動節

14

5.7-5.13

節日大關

多彩服飾

1

1

15

5.14-5.20

多彩服飾

總複習

1

1

16

5.21-5.27

總複習

1

17

5.28-6.3

總複習

1

兒童節

18

6.4-6.10

總複習

1

19

6.11-6.17

總複習

1

20

6.18-6.24

總複習

1

端午節

21

6.25-7.1

期末考試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學習情況分析(知識、能力、學習習慣等)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他們但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

三、教學目標:

1、通過第一單元《誠信是金》這一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學會尊重人。

2、通過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的學習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觀察生活,去認識各種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並瞭解和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知道社會大家庭如何關愛和幫助弱勢人。讓學生得到生動形象的愛的教育,收到美的薰陶。

3、通過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探究;或為環境問題的寫調查報告,鼓勵學生堅持寫綠色日記,持久地關注家鄉的環境問題,關注家鄉環保事業的意思。

4、通過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有關的交通知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瞭解交通發展的現狀,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本單元通過學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有趣的、今昔對比方式,瞭解當地交通的發展狀況,感受現代交通隊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同時,以交通的發展作為認識社會的一個窗口,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激發學生對日益美好的生活充滿喜悦之情、自豪之感。

5、通過第五單元《祖國真偉大》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感情,以及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內容。學看地圖和地球儀,從地圖中認識自己祖國的地理概況,瞭解祖國的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增進對祖國的認識與瞭解,這不僅是學生社會生活的需要,也是一個普通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體驗誠信的可貴,幫助他們構建健康人格,為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2、鼓勵學生走進廣闊的社會,瞭解當前的一些社會現實,知道有哪些弱勢羣體需要關懷,引導學生伸出自己的雙手,主動參與各種力所能及的愛心行動,真正感受助人為樂,從而提升自己的內心體驗。

3、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持久地關注家鄉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4、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問題,觀察、感受交通帶給人們生活的種種不利影響,用自己的方式來關注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看,從而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敏感性及社會責任感。

5、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感情,以及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學措施:

1、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從學生在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話題和範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已有經驗,豐富其認知、情感和體驗。

3、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幫助他們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對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5、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6、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7、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