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來源:文書谷 1.89W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來為今後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計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

一、教材特點:

六上教材採用主題板塊相對獨立、“同心圓”交叉遞進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教材內容的呈現,通常採取小切口、層層深入的方式,給學生親切自然的感受。為貼近兒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現方式上圖文並茂,為學生喜聞樂見。

二、班級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比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學習活動中去,也正因為如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課外的大量蒐集和積累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部分學生蒐集任務落實不到位。也由於安全問題,課外實踐活動開展較少,使他們缺少一定的社會經歷。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理解生命的意義,知道生命孕育、哺育、成長的艱辛,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感悟到生命是一個珍寶,懂得善待生命、珍愛生命。

2、知道自己在學校集體生活中的民主權利和義務,學會對集體負責,建立完整的集體主人翁意識。

3、知道地球是球體,瞭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陸分佈。培養收集整理信息、與同學合作交流的能力。

4、知道古埃及、古希臘文明的主要文明成就,探討文明古國的產生與自然環境。在學習活動中,養成主動進行合作分享和傾聽、理解他人觀點的習慣。

四、教材重點、難點、重點:

本課程中第三、四單元是重難點,旨在引導學生初步探求地球的概貌、瞭解地球上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情況,探求四大文明古國的淵源,感受人類文明的進程。其中涉及的地理、歷史知識相當豐富,意在培養學生蒐集、積累、合作、探究、整理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意識,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

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六、課時安排:

內容課時安排周次

1、生命是寶貴的

2、呵護我們的生命

3、生命的宣言

4、我們是集體的主人

5、以公民的名義

6、法律伴我行

7、話説地球

8、地球上的人們

9、異域採風

10、尋訪偉大的古代文明

11、與歷史文化名人對話

12、回眸、展望科技發展歷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三年的學校學習生活,學生在知識、能力、習慣養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四年級學生興趣廣泛,喜歡做遊戲,樂於參加活動,樂於動腦、動手,同學之間能團結合作。

三、四年級學生由《品德與生活》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對於知識的積累,社會實踐能力,探究能力都有待提高。學生上課都能認真聽講,大膽發言,積極參加學習、討論,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積極性高,願意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生特別喜歡這門課,老師佈置的作業能較好的完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學校、班級中部分學生能積極幫助父母、老師、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自然、生命、家庭、社會具有責任感。

二、全冊教材分析

1、本冊教材安排及特點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使用的是山東美術出版社的教材,本冊教材共分四個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會學習》《各行各業與生活》《多彩的節日》《我跟爸爸去上班》和我的實踐活動《我跟爸爸去上班》。

第一單元有4課,包括《找找我們的家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發展中的家鄉》《他們是家鄉的驕傲》。

第二單元有4課,包括《多問為什麼》、《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的老師多》、《同樣是學習》。

第三單元有3課,包括《小小一粒米》、《我家的電器》、《走進商場》。第四單元有3課,《貼春聯》、《藏曆年與潑水節》、《聖誕節與狂歡節》。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時效性強,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使教育內容有的`放矢。讓學生能夠從體驗的過程中懂得道理。

2、本冊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選取了解家鄉、學會學習、各行各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節日習俗等內容。

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調查瞭解、參觀訪問、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探究,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萌發熱愛家鄉之情;教育學生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本冊教材的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變成實際行動,進而形成習慣。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熟知的事例來説明問題;爭取家長的配合,在家中做一些家庭成員應該參與的事情的決策,鍛鍊學生的自理能力;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道德,利用身邊的典型事例來影響自己,進而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門課程以學習者為主體,是兒童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的課程。

1、在知識能力方面:通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努力促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結合新的《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將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融入學校的管理和教育中,讓學生掌握與人相處、獨立行動、關心家人、幫助同學、增強自信等方面的能力。

2、在過程與方法上:教師是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的遊戲設計者。本冊教材充分的體現了學生在生活中學這一特點,所設計的課程內容均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我想將學習內容與學校的德育活動、少先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就在身邊,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能體現出來,不需要特殊記憶,只要養成習慣就可以了。

3、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本冊教材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學生”。學生在這冊教材的學習中會從各種活動中得到快樂和喜悦,並能通過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課程中的感性活動,在他的內心產生影響,激發學生自我教育。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滿足個體與他人交往的需要。通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發展智力,陶冶情操。

四、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構想和具體措施

(一)、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活羣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其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首先,應確定穩定的學習小組,集體成員之間要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分組時即優、中、差兼搭組合、男女分開組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輪換組內角色,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擔任組中的不同角色,如組織者、記錄者、小組意見陳述者等等,特別是小組長要輪流當,人人平等,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有主人翁感、成就感,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所需要的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協調能力,相互尊重的態度等,為小組合作交流順利高效進行奠定基礎。

其次,在提出問題時,必須首先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待考慮成熟有了交流的需要時,再展開討論、交流。討論交流時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積極參與發言,成員之間共同探討,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學全面負責;記錄的同學還要負責把各成員的發言進行歸納總結,並記錄下來;發言的同學負責把全組的討論結果和其他的小組進行交流。

(二)、在《品德與社會》課中評價也十分重要。

評價主體主要是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構成;評價內容包括社會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和方法;評價方式有回顧、解答、談話、操作等。

評價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教材設計了“我的收穫”板塊,給師生進行評價提供借鑑和提示。教學中,不要求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要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評價,而是根據學習內容,交替採用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同學互評、老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興趣,引領他們獲得進一步發展。

例如:在第一、二單元中為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我們在發掘學生的閃光點上用“班級之最”的評選作為評價工具。將課堂學習、習慣養成、能力培養融入到“班級之最”中有:回答問題最積極、任務完成最棒、做好事最多、最愛勞動講究衞生、進步最快、能力最強、班級榮譽感最強、最有愛心等。評選突出強調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的行為,並注重過程評價,讓每位學生都得到關懷,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

(三)、對於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我將採取以下的方法:

1.在課前佈置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常識去尋找答案,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

2.在課堂上對於完成課前調查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樹立榜樣;

3.在每節課中滲透深一層的問題,讓學生嘗試着不斷思考,並且提示他們可以進行調查、讓學生逐步養成調查的好習慣;

4.在小組活動中幫助學生分配工作,讓他們嘗試與他人合作學習,共同探索,

5.定期結合各學科組織進行研究性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研究型學習活動後逐漸嘗試獨立學習。

五、全冊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

1、《找找我們的家鄉》 1課時

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2課時

3、《發展中的家鄉》 2課時

4、《他們是家鄉的驕傲》 1課時

第二單元《我會學習》

1、《多問為什麼》 1課時

2、《遇到困難的時候》

13、《我的老師多》

24、《同樣是學習》

第三單元《各行各業與生活》

1、《小小一粒米》

22、《我家的電器》

23、《走進商場》

第四單元《多彩的節日》

1、《貼春聯》

22、《藏曆年與潑水節》

23、《聖誕節與狂歡節》 2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15人,其中女生7人。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情況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瞭解和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引以為榮的家鄉”、“縮短時空的通信”、“四通八達的交通”三個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主要以河北省為切入點,逐步擴大到華北平原等地,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家鄉曾了出現的歷史名人和革命英雄事蹟,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了解現在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引導學生學習家鄉優秀人物的品質。同時,通過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為家鄉做出貢獻的人們,激發他們自覺為家鄉做貢獻的情感。教材編排了“歷史悠久的家鄉”、“革命精神照後人”、“值得驕傲的家鄉人”、“多樣的風俗”、“大家共同出本書”五個主題見容。

第二單元“縮短時空的通信”。通過讓學生了解通信的種類和通信的發展,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展變化。隨着社會的發展,電信的發展越來越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人們之間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小,人們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郵政和電信作為通信的主要部門,辛勤工作着許許多多的人們,教材通過展示“眾人托起一封信”的過程,引導學生尊重在通信部門工作的人們,並通過案例的分析,教育學生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教材編排了“通信的種類和發展”、“天涯若比鄰”、“感謝你們的服務”、“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温情寄給希望國小”五個主題。

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通過學生對交通運輸的發展、交通運輸與我們生活之間關係的瞭解,感受交通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發展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通過對乘務員辛勤工作的認識,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工作和勞動。同時鼓勵學生對交通的未來發展進行大膽的想像,並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等,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從交通的變化中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為我們的國家而自豪。教材編排了“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乘務員辛苦了”、“愛護交通設施”、“我心中的交通藍圖”四個主題。

(二)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通過對“引以為榮的家鄉”單元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熱愛中國共產黨,愛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奮發圖強的遠大志向。

(2)通過了解通信事業的發展,激發學生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關注和興趣,從小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精神;感受通信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遵守通信道德規範。

(3)初步感受交通運輸和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緊密聯繫,感受我國建國以來交通運輸事業的飛速發展,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交通運輸行業人們的辛勤勞動,培養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瞭解社會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2)能夠使用常用的通信方式與親友、同學進行通信聯繫,培養觀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養學生對交通運輸工具的應用和選擇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資料的初步能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家鄉的悠久歷史和革命傳統,瞭解家鄉名人的先進事蹟,瞭解家鄉的民眾等。

(2)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瞭解和感受通信與無誤生活的關係,懂得並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3)初步瞭解各種交通運輸設施的知識、特點以及發展過程,知道生活離不開交通運輸設施的幫助;感受交通運輸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初步懂得交通運輸的重要性,懂得怎樣使用交通運輸工具,懂得愛護交通設施,使學生對交通運輸知識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念,發展學生的修改開發學生進行創造的潛能。

三、教學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組織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學習主題,力求使學生通過學習,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併為學生綜合性學習其他課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話題和範例,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家鄉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和創造。

2、精心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啟發學生觀察圖片和周圍事物,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生活為主線,引導學生思考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拓展性的學習和探索。

3、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分析和運用資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驗、探究的嘗試活動,激勵學生在學習中有創見,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成功的體驗。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四、優生的培養及學困生轉化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種愛又必須是真誠的。打開孩子心裏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係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歡聽教師的課,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樂於接受。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學生。因而,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徵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師要創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使一些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困難,讓他們親身經受一下艱難的磨練及痛苦的洗禮。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後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髮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髮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覆的教育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永遠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困生,就要讓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2、優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週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五、教學進度安排

1、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14課時

第二單元10課時共計36課時

第三單元12課時

2、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

第二週第一單元1課

第三週2課

第四周3課

第五週4課

第六週5課

第七週單元檢測

第八週第二單元1課

第九周2課

第十週3課

第十一週4課

第十二週5課

第十三週單元檢測

第十四周第三單元1課

第十五週2課

第十六週3課

第十七週4課

第十八週複習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4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同學通過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時豐富和發展自身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生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同學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體會家庭親情,感受家長對自身的疼愛和他們的養育之恩,熱愛家庭、尊重家長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敬長輩。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身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身手。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交通平安知識,通過對水、電、火的平安使用問題,培養他們的平安意識。

三、具體措施:

1、全面掌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經驗,結合同學實際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起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同學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

4、空虛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同學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佈置: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在愛的陽光下 10課時

第一、二週 家人的愛

第三、四周 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第四、五週 來自社會的愛

我們共歡樂 8課時

第七週 不一樣的你我他

第八週 換個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樂

生活不能沒有他們 6課時

第十一週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

第十二週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週 説聲“謝謝”

尋路和行路 8課時

第十四周 學看平面圖

第十五週 校外探路

第十六週 出行的學問

第十七週 馬路不是遊戲場

第十八週 複習、考核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5

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四個主題單元。第一單元《我會保護自己》,設計了四課教學內容,由近及遠,首先從保護自己的身體開始,讓學生知道人的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直接影響着自己的身體健康,要愛護和保護自己的身體。然後,將關注的視角轉向我們生活的學校、家庭和社區,從中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特別是交通安全問題,以及人為的一些傷害和危及學生安全的行為,讓學生從多方面瞭解保護自己的相關知識,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最後,通過《學會自護自救》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事故的預防和解除。

第二單元《我嘗試自主學習》,設計了三課教學內容,將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以及良好的學習心理等內容加以綜合,以貫徹《課程標準》中有關不怕挫折、克服困難、珍惜時間、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等教學內容要求。讓學生通過兩個小主人公丹丹和曾兵在學習中的成功經歷,體驗到的學習心理對學習成功的重要性,進而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做學習的小主人。

第三單元《我和我的朋友》,本單元以大課文的思路,將丹丹、何瑩瑩、張青三個小主人公貫穿於整個單元之中,並通過她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與朋友交往應該學會寬容、以誠相待、互信互助。重在引發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而很容易聯繫到自己平時的言行,反思自己,並從她們的故事中學會正確的交友之道,感受有朋友的快樂,沒有朋友的痛苦。

第四單元《我們生活在一起》是關於集體生活的內容,本課從集體生活需要規則--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維護集體榮譽--集體生活中的`民主這三個層面,讓學生對集體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知道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責任和權利,從而更好地在集體中成長,更好地為集體服務。

三、教學目標

1、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自覺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和行為,知道交通規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覺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對各種誘惑或求助騙局時,能夠沉着應對,不上當受騙,掌握一些事故的預防及解除辦法。

2、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對自己有信心,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體會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愉悦;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能夠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3、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夠意識到別人的不高興,知道日常交往中讓人討厭、生氣的言行舉止;當朋友間出現和矛盾時,能夠反思自己的言行,並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應該以誠相待]、互信互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學會合作”三課書,強調培養合作的重要性和怎樣去合作的方法,第二單元“祖國 我為你自豪”五課書,通過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要熱愛祖國,第三單元“放飛和平鴿” 三課書,告訴我們和平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第四單元 “只有一個地球” 四課書,告訴我們人類要保護環境,第五單元“我的未來不是夢”三課書,告訴我們對未來要充滿希望。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4個主題,各單元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單元重點難點分析:

本冊教材五個單元各有相應的重點難點。

第一單元“學會合作”兩課書的重點難點是:怎麼去合作?

第二單元“祖國 我為你自豪”五課書的重點難點是:怎樣才是愛祖國?

第三單元“放飛和平鴿” 三課書的重點難點是:和平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第四單元 “只有一個地球” 四課書的重點難點是:怎樣保護地球?

第五單元“我的未來不是夢”三課書的重點難點是:為什麼要對未來充滿希望?

四、教學措施:

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我打算採取如下教學措施:

1、充分抓住新教材的特點,根據新教材教學內容多、教學容量大、教材內容活、課時要求高、內容跳躍大的種種特點,採取主動鑽研教材、加強自身修養、大量獲取信息材料、力爭教學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六個字,這是總的指導思想。

2、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思考。

3、兼顧學生個別差異,關注兩頭。

4、作好課前準備,積極與班級老師配合,搞好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與社會活動緊密聯繫,開展相關活動。

5、做好作業與練習,指導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

五、教學進度及安排:

周次







課時



備 注



1



2.17—2.23



齊心真好







2



2.24—3.2



對手也是朋友







3



3.3—3.9



讓我們蕩起雙漿







4



3.10—3.16



新時代,新生活、春天的故事







5



3.17—3.23



從“東方紅”到“神舟”







6



3.24—3.30



光輝的瞬間







7



3.31—4.6



我為祖國繪藍圖





清明節



8



4.7—4.13



和平,我們共同的願望







9



4.14—4.20



戰爭,人類的災難







10



4.21—4.27



讓世界沐浴和平的陽光







11



4.28—5.4



地球,生命的搖籃





五一節



12



5.5—5.11



大自然的訴説、地球累了







13



5.12—5.18



守望碧水藍天







14



5.19—5.25



小小少年







15



5.26—6.1



我有一個夢、明天不遙遠







16



6.2—6.8



複習、測試





端午節



17



6.9—6.15









18



6.16—6.22









19



6.23—6.29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7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擔任五年級10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經過幾年的學習,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內容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3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2個主題。

三、教學要求

1、第一單元初步讓學生了解世界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瞭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

2、第二單元讓生知道自然資源是地球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理解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3、第三單元是讓學生知道地球上各個國家的面積,人口是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不均衡的,但是這些國家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平等的權利。

四、教學措施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繫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

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説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反省,讓導行落到實處。

五、評價的方式

評價方式:本課程採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六、學生輔導

1、注重全班學生整體發展和提高,採取抓兩頭促中間的辦法。

2、與潛能生談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進行自我轉化。

3、採用個別輔導與小組輔導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潛能生的輔導。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8

情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樂於學習。但學生的自制力差,對課文中的一些要求雖然能夠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夠,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單元是:《誠信是金》第二單元是:《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是:《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是:《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是:《祖國真大》

教學目標:

1、知道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愛惜自己的榮譽。

2、讓學生懂得守時、説到就要做到,都是守信的表現。

3、懂得社會需要誠信,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

4、感受弱勢人羣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他們產生尊敬之情。

5、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瞭解常設的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

6、引導學生用具體的行動來關心幫助弱勢羣體

7、探究家鄉水資源的一些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8、關注家鄉的空氣質量,探究空氣污染的原因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9、關注家鄉的動植物,初步瞭解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由此給自己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10、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蹟,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11、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引導學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以及自己家鄉的主要交通方式。

13、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

14、學習在地圖上查找我國的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15、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初步瞭解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及其相應的位置。

16、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狀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17、讓學生了解台灣,知道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聖不可浸犯。

18、知道盼望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體驗誠信的可貴。

2、引導學生關注家裏的長輩,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愛。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

4、瞭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點,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

5、瞭解中國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及其概況。

四、具體措施:

1、創設情景教學,給予學生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從而讓學生以積極、歡快的情趣去學習。

2、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

3、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等良好品質。

4、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5、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1

2、10—————2、14

誠實,不需要理由

2

2、15—————2、21

拍手拉鈎不要變

3

2、22—————2、28

誠信就在身邊

4

3、1——————3、7

同在藍天下

5

3、8——————3、14

生活因愛更美麗

6

3、15—————3、21

我們的愛心行動

7

3、22—————3、28

流過家鄉的小河

8

3、29——————4、4

我們時刻在呼吸

9

4、5——————4、11

大自然中的朋友

10

4、12—————4、18

呵護綠色家圓

11

4、19—————4、25

馬路修道家門口

12

4、26——————5、2

交通海陸空

13

5、3———————5、9

平安走天下

14

5、10—————5、16

在世界的東方

15

5、17—————5、23

我們的大中國

16

5、24—————5、30

壯麗的河山

17

5、31——————6、6

麥忙假

18

6、7——————6、13

海峽兩岸盼統一

19

6、14—————6、20

複習

20

6、21—————6、27

期終考試

21

6、28——————7、4

寫好工作總結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9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用心、穩步、有效地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為主線,以教學為中心,務實創新,落實規範,提高效率,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打造“優質均衡和諧教育”而努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潛力、情感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必須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構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於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衝突,其社會化發展的潛力有必須的障礙。兒童許多良好的品質都是透過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因而,正確引導學生結交朋友,幫忙他們樹立正確的與人交往的觀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尤為重要。

又如,四年級的學生對於事情的是非有必須的決定潛力,但是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潛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也相應出現了許多的煩惱,一些不良傾向不僅僅使學生們不能構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另外,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潛力,關注人類的衣食問題,關注人類造成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匱竭的問題,他們開始有作為現代人的職責意識,開始參與社會活動,瞭解工農業生產狀況,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我與規則》;第二單元為《我是小小的志願者》;第三單元為《我崇敬的人們》;第四單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四、教學目標

(一)本教材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用心態度和參與潛力;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務必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説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構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正確應對欺負和威脅,敢於抗爭。

2、初步構成用心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潛力;學習誠實做人,誠信為本;熱愛科學,相信科學。

3、明白消費的權利,瞭解有關消費的常識;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學會辨證地看待工業禮貌,認識白色污染;養成珍惜水資源的習慣。

(二)基本理念:

1、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幫忙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資料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務必採取兒童樂於和適於理解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忙他們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忙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構成用心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構成貼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0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在於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紮實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年級有學生35人,男18,女17,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體驗”、“嘗試”、“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展,特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

四、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他們的養育之恩,熱愛家庭、尊重父母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敬長輩。

4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五、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 家庭、學校、社區 10課時

第一、二週 我愛我的家

第三、四周 我們的學校

第四、五週 我生活的社區

第二單元 我在學習中長大 8課時

第七週我學會了

第八週向“誰”學

第九周做學習的主人

第十一週 大家都在學

第三單元 我和規則交朋友6課時

第十二週 規則在哪裏

第十三週 規則有什麼用

第十四、五週 我們給自己定規則

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 6課時

第十六週我是誰

第十七週我的責任

第十八、九周 我能做好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1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打部分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愛國精神,但對社會、國際時事沒有關注的意識,除了看電視外,很少有機會了解國家大事與國外文化,還沒確立開放的國際意識。也有部分學生的道德處於他律狀態,逐步向自律發展。個別學生處於青春期,出現自我中心、故意搗亂、是非不分、盲目追星、叛逆等現象。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領兒童走進多樣化的世界,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學期教學目標

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並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五、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説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繫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着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悦。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於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懼進;對於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願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範例只是一種提示,它並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範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六、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備註

1《可愛的地球》1課時2月7日上課

2《可愛的地球》2課時

3《從世界看中國》2課時

4《從世界看中國》1課時

《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5《我們互通有無》1課時

《網絡連接你我他》1課時

6《網絡連接你我他》2課時

7《地球在“發低燒”》2課時

8《天有不測風雲》2課時

9《許多物種消失了》2課時清明節放假

10《許多物種消失了》1課時

《可怕的物種入侵》1課時

11《可怕的物種入侵》1課時

《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1課時

12《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1課時

《戰爭何時了》1課時期會考試

13《戰爭何時了》1課時國際勞動節

放假

14《科學技術的喜與憂》2課時,

15《科學技術的喜與憂》1課時

《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16《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我的這6年》1課時

17《我的這6年》1課時

《去中學看看》1課時

18《我們的畢業典禮》2課時

19-20複習迎考7月1日放暑假品德,國小,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2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

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説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説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着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

二、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

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應注意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三、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3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經過了上個學期的施教,學生基本適應了我的教學風格,能遵守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但也有幾個學生,上課時喜歡開小差,隨意發言,作業也不能主動積極地完成,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基本特點如下

1、綜合性

(1)生活本身是綜合的,道德存在於學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因此,本冊教材的內容為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社會、地理、歷史等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了有機融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他們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多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學習也是整體的。本冊教材仍然重視各知識層面的互相聯繫和支持,更能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協調發展。

2、開放性

教材不侷限於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力圖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的社會,瞭解社會,研究社會。單元主題的設計上都採用的“你”、“我”兩種人稱的敍述方式。

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快樂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教材注重豐富學生的內容體驗,幫助他們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對生活中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潑

本冊教材版式新穎,富於流動感;圖文並茂,輕鬆有趣;採用對話式語言,富有親切感。

三、教學要求

一單元《我學習我快樂》

引導學生增強時間觀念,學習科學安排時間,合理利用時間,初步做到生活有規律,學習和做事講究效率。引導他們注意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促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

二單元《家庭因我而美麗》

鼓勵孩子們主動和家人溝通,難處自己的創意,開展有意義的家庭活動,參與制定美好的家庭計劃。重視將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幫助孩子們體會家庭的快樂,主動創造家庭之樂。促進學生家庭責任感的形成。初步培養學生的家庭安全意識,提高自護自救的能力。

三單元《共享友愛陽光》

引導學生感受同學之間的平常而真實的友情,學會在人與人之間相處中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幫助學生獲得友誼,在集體中積極愉快的生活和成長;引導學生完善自己,在矛盾和摩擦中互相寬容,勇於認錯和改正錯誤。同時積極參與有意義的轟動。共享友愛陽光。

四單元《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

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家鄉或社區的勞動者帶給自己的方便,瞭解勞動者的艱辛,初步學會尊重勞動者和他人的勞動,嘗試在利索能力及的前提下為他人提供方便;知道生活離不開人們的勞動,任何物品來之不易,從而珍惜勞動成果。

五單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

初步瞭解不同民族的習慣於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引導孩子瞭解民族交流的'一般常識,懂得和各民族的同胞和睦相處,團結一心,共同建設祖國的深遠意義。引導學生對祖國各民族的飲食、服飾手工藝、節日文化進行主動探索,發現中華民資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使學生在感性的認識上,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進而轉化為增進民族團結的動力和行為。

四、詳細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內容課時

1-4《我學習,我快樂》8

5-8《家庭因我而美麗》8

9-11《共享友愛陽光》6

12-14《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6

15-19《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8

20複習,檢測2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4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入學,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生活性;(2)開放性;(3)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根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要求和本套《品德與生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 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着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 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 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裏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4. 讓教師和學生走進教材,保持教材的彈性和廣泛適用性

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真實地參與的活動題材,使教材成為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從而將各地具體而微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等等都納入課程資源體系,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

三、教學總要求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兒童生活的主調)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時代的進步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四、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 1

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五、教學時間安排

(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