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來源:文書谷 6.75K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現在就讓我們制定一份計劃,好好地規劃一下吧。計劃到底怎麼擬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由於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為:《在集體生活中》、《學習更上一層樓》、《我的家鄉》、《家鄉的變化》。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樂於合作,待人誠實守信的品質;初步形成規則意識、民主意識。

(2)使學生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要敢於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感受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使學生初步形成積極向上,樂觀好學的學習態度。

(3)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瞭解家鄉的名人並向他們學習。

(4)感受家鄉及家鄉人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瞭解家鄉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幫助學生建立與人交往有誠信,能合作,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的行為習慣。

(2)初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良好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喜歡閲讀課外書籍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毅力和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愛惜名勝古蹟,不亂丟亂刻畫的習慣。

(4)養成保護水資源,愛護身邊環境的良好習慣。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幫助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能嘗試合理的解決集體生活中的問題。

(2)學習給自己制定不同時期的目標,樹立自信心;學會一些簡單的讀書方法。

(3)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瞭解家鄉的民風、民俗、文化、物產等;瞭解家鄉湖泊眾多的自然環境及水資源分佈情況;瞭解家鄉的名勝古蹟及特產。

(4)知道部分舊生活用品的用途;瞭解家鄉生態環境的污染情況;知道有關環保知識。

四、教學重難點:

1、幫助學生學會適應集體的要求與規範,樹立合作、誠信意識,學會尊重他人,能夠合理處理意見不一致的問題。

2、提高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學習任務,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

3、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會識圖,在圖上找家鄉的位置,瞭解家鄉的地理、人文、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等等,熱愛家鄉,節約水資源。

4、瞭解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的生活關係。

五、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究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時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劃分等級。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六、學困生幫扶措施:

正如烏申斯基所説:“教師的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講,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於發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切。”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會有收穫!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種愛又必須是真誠的。打開孩子心裏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係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歡聽教師的課,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樂於接受。馬克思曾説:愛需要用愛來交換,心靈需要用心靈來塑造。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學生。因而,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徵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師要創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使一些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困難,讓他們親身經受一下艱難的磨練及痛苦的洗禮。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人性深處,無不渴望被讚賞。”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後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髮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髮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覆的教育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永遠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困生,就要讓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開展一次學會合作的活動。(具體實施於體育運動會)

2、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由語文讀書活動實施)

3、收集關於家鄉發展變化的材料,召開一次“我愛我的家鄉”的主題班會。(由班主任在班會課上進行)

八、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品德課每週是兩課時,本期全部時間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放假及運動會等一些時間外,上課的時間最多不足十七週,即只會少於34課時,估計在16周左右。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年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目的與要求:

1、引導學生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引導學生明白參加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現,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能得到不斷髮展和進步。

2、瞭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瞭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瞭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學生對祖國及家鄉的熱愛。

重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難點:,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時間安排:

第一大周:入學教育

1、在公共汽車上

2、想想他們的難處

3、伸出我的手

4、我們贏了

5、綠色小衞士

6、我們的民風民俗

7、家鄉的變化

8、怎樣到達目的地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教學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生活中講規則,分別介紹我們的約定;做守規則的國小生;我做小小普法員。第二單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進健康;遠離“誘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單元交通連着你我他:從馬車到飛機;天南地北任我遊;我做交通設計師。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瞭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説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用法的意識。

3、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2)初步懂得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瞭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繫豐富生活。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本冊教材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色:

1、主題板塊相對獨立,“同心圓”交叉遞進的方式建構教材體系。

2、採用跨學科、融會綜合的教材編寫模式。

3、在內容上遵循三原則: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適當拓展;以生活原型為依據使內容生活化,標準化;內容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4、教材內容呈現上採取小切口、層層深入的方式,給學生親切自然的感受。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特制定本期教學計劃:

三、教學目標

(一)本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

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説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2、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能力;培養毅力和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瞭解家鄉的基礎上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獲取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鄉及家鄉人各方面的發展進步,瞭解家鄉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樹立家鄉小主人意識,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基本理念:

1、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必須採取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重視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形式,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4、充實教學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積極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的需要。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積極轉變觀念,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説教式德育模式。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範例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加以適當的拓展,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學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十歲左右,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較強,見識較廣,對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品德與社會課頗有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瞭解了一些社會現象,但實際操作與現實表現還有待加強。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要點如下: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誠信是金,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伸出我們的手,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心,使他們願意伸出自己的手,獻出自己的愛。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的綠色日記,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家鄉的水、空氣、動植物等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進行考察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樹立環保的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與嚮往之情。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交通連着千萬家,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社會的飛速進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真大,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許多名山名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上的趣味較濃的活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善於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給予來自外地農村的孩子更多鍛鍊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並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充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

第1周誠實,不需要理由

第2周拍手拉鈎不要變

第3周誠信就在身邊

第4周同在藍天下

第5周生活因愛更美麗

第6周我們的愛心行動

第7周流過家鄉的小河

第8周我們時刻在呼吸

第9周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呵護綠色家園

第11周馬路修到家門口

第12周交通海陸空

第13周平安走天下

第14周在世界的東方

第15周我們的大中國

第16周壯麗的河山

第17周海峽兩岸盼統一

第18周複習考核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第一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

1、我的家鄉在哪裏

2、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

3、濃濃的鄉土情組成。

二、教學目標:

1、本單元在使學生具有家鄉的自覺意識和歸屬感,同時,使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鄉。

2、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學會運用地圖,瞭解家鄉,初步形成地理的觀點和思考方式。

3、瞭解為家鄉做出貢獻的人,喚起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三、教學建議:

1、本單元是對國小低年級家鄉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讓學生通過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風景名勝、風俗文化、地域特色、歷史變遷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鄉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的豐富性。

2、本單元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培養學生調查瞭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課時分配:

共有3課每課兩課時共計6課時

第二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生產與生活由

1、吃穿用哪裏來

2、從電視機的變化説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業組成。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和生產活動,形成“生產”概念,從而建立生產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2、觀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並體驗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

3、瞭解生產的發展與人們需求變化的相互關係,並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三、教學建議:

1、本單元將農業和工業方面整合為一個單元,目的事使學生立足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能真實地、客觀地、綜合地瞭解社會生活本身。

2、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地提高,大家對生活中各種物品越來越要求多樣化和便利化。

3、本單元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課時分配:

共有3課每課兩課時共計6課時

第三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交通與生活由

1、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

2、交通與我們的生活

3、從古到今話交通

4、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組成。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髮展給人們帶來的種種變化。

3、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三、教學建議:

本單元在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讓學生了解車站、碼頭、機場有哪些是為旅客服務的機構,乘車、乘機時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隨着交通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汽車噪音、尾氣帶來的污染,以及發展交通帶來對耕地的佔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問題。

四、課時分配:

共有4課每課兩課時共計8課時

第四單元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通信與生活由

1、通信連萬家

2、從烽火台到互聯網

3、小窗口大世界

4、從看電視説起組成。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2、初步瞭解通信發展的情況。

3、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

三、教學建議:

1、本單元將課程標準中通信與傳媒兩個要點的教育內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課內容主要側重於通信,三四兩課內容側重於大眾傳媒。由於通信和大眾傳媒與當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本單元在編寫時注意內容與兒童生活的貼近,力求讓同學認識到通信、傳媒與人們之間的關係。

2、半單元注重將社會常識方面的內容與學生的品德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特別注意針對當前大眾傳媒對少年兒童產生較大的影響的現實情況來組織教學內容。

四、課時分配:

共有4課每課兩課時共計8課時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同學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時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局部同學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目的與要求

1、引導同學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協助他們;引導同學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倒黴人的行為;引導同學明白參與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示,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幹得到不時發展和進步。

2、瞭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瞭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局部,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瞭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同學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學會編制小報;認識通信的迅猛發展。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同學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同學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難點:

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第二單元“縮短時空的通訊”,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歷史、文化古蹟、歷史名人、風俗到通信、交通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以家鄉的歷史、文化古蹟、家鄉的歷史名人、風俗作為基本事實,把讚美家鄉和保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二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尊重他人勞動,愛護通訊設施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目的要求: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三、重難點

1、瞭解家鄉的歷史和歷史文明古蹟、家鄉的歷史人物及家鄉的風俗

2、瞭解通訊的種類和它的發展過程,懂得尊重郵遞員的勞動,知道愛護通訊設施,遵守通訊規範。

3、瞭解常用的交通工具及祖國交通事業的發展狀況,懂得尊重乘務員的勞動,做文明乘客,知道愛護交通設施。

四、學生素質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部分學生比較自私,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

五、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六、教學進度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四年級思品學科現狀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孩子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活動課程,課本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社會、地理等相關學科有機的結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四年級的孩子已具備自己的認知、情感和體驗,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四年級的孩子是喜歡上思品課的,有的孩子認為有少許課本話題無法調動學習興趣,有的孩子則認為教師上課的形式可更為多變,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學習需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讓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的社會責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下期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藴含其中。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線的歷史演變、未來交通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感受祖國的迅速發展,並時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還要向周圍的人宣傳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課本每單元的話題,引導學生加深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開闊學生的視野,深化其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將學習延展到生活中。

3、通過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感受生活的熱情,豐富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

4、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5、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切實的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道德觀。

6、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誠信是金》 3課時

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 3課時

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8課時

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3課時

第五單元:《祖國真大》 4課時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學情分析

本年級共有42名學生,男生23人,女生19人。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十歲左右,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較強,見識較廣,對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品德與社會課頗有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瞭解了一些社會現象,但實際操作與現實表現還有待加強。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要點如下: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誠信是金,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伸出我們的手,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心,使他們願意伸出自己的手,獻出自己的愛。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的綠色日記,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家鄉的水、空氣、動植物等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進行考察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樹立環保的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與嚮往之情。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交通連着千萬家,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社會的飛速進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真大,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許多名山名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上的趣味較濃的活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善於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給予來自外地農村的孩子更多鍛鍊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並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充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第1周

誠實,不需要理由

第2周

拍手拉鈎不要變

第3周

誠信就在身邊

第4周

同在藍天下

第5周

生活因愛更美麗

第6周

我們的愛心行動

第7周

流過家鄉的小河

第8周

我們時刻在呼吸

第9周

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

呵護綠色家園

第11周

馬路修到家門口

第12周

交通海陸空

第13周

平安走天下

第14周

在世界的東方

第15周

我們的大中國

第16周

壯麗的河山

第17周

海峽兩岸盼統一

第18周

複習考核

第19周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加深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個班品德與社會。四年級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比較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所以要求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引導學生明白參加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現,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能得到不斷髮展和進步。

2、瞭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瞭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瞭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學生對祖國及家鄉的熱愛;學會編制小報;認識通信的迅猛發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教學難點: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五、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備註

1

2.6-2.12

社區的公共設施

2

已完成

2

2.13-2.19

和睦相處

2

3

2.20-2.26

精彩的社區生活

2

4

2.27-3.4

精彩的社區生活

2

5

3.5-3.11

城鄉鉅變

2

6

3.12-3.18

騰飛的翅膀

2

7

3.19-3.25

交通連四方

2

8

3.26-4.1

服務在身邊

2

9

4.2-4.8

56個民族是一家

2

清明節

10

4.9-4.15

56個民族是一家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1

1

11

4.16-4.22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少數民族之鄉---雲南

1

1

12

4.23-4.29

少數民族之鄉---雲南

世界之窗

1

1

13

4.30-5.6

世界之窗

節日大關

1

1

勞動節

14

5.7-5.13

節日大關

多彩服飾

1

1

15

5.14-5.20

多彩服飾

總複習

1

1

16

5.21-5.27

總複習

1

17

5.28-6.3

總複習

1

兒童節

18

6.4-6.10

總複習

1

19

6.11-6.17

總複習

1

20

6.18-6.24

總複習

1

端午節

21

6.25-7.1

期末考試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班級狀況分析:

本年級有學生有40人,學生基本素質較好,優秀學生佔全班的30%左右,上課遵守紀律,又能積極發言,大多數學生書寫工整認真。學習習慣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學表現得不太令人滿意的地方,他們學習有些困難,我相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這部分學生也會盡快趕上來的。

二、教學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連着你我他》。

本冊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通過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從瞭解日常生活中工農業產品入手,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通過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髮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

通過第四單元《通信連着你我他》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讓學生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講究通信道德,遵守有關通信的法律、法規;初步瞭解通信發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三、教學目標:

1、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瞭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家鄉的優秀人物,並願意向他們學習;瞭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繫的關係;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3、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4、瞭解通信發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初步瞭解通信發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

四、重點和難點:

1.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2.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

3.讓學生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

4.聯繫身邊的實際事例,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通過調查,知道現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通信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懂得並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五、教學措施: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3.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4。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六、教學進度安排:

見教學進度表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四(5)班全體學生都比較遵守課堂紀律。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13篇課文,29個課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包括《社區的公共設施》《和睦相處》《精彩的社區生活》;第二單元“我看家鄉的新變化”包括《城鄉鉅變》《騰飛的翅膀》《交通連四方》《服務在身邊》;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包括《56個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少數民族之鄉——雲南》;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包括《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本冊教材由學生身邊出發,讓學生了解社區,瞭解城鄉變化,瞭解民族和世界。

三、教學目標

1、能關心社區,以熱情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樂於為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認真進行實踐調查,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從而感受社區大家庭的温暖。

2、感受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體驗社會對個人生活的關懷,初步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樂意奉獻社會奉獻家鄉。

3、樂意瞭解少數民族,能接受欣賞少數民族,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願為增進民族團結而努力。

4、樂意走近關心瞭解世界。積極感受理解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傳統,養成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和傳統的態度。樂意與別人分享快樂,珍視和熱愛生活。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正確處理社區鄰里之間的矛盾。

2、瞭解各行業的勞動情況,初步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

3、知道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4、知道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現代節日的社會公德意義。

(二)、教學難點

1、知道家鄉行業的發展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2、體驗交通條件的改善對人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3、尊重、欣賞不同人種的不同文化。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8、社會帶給學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某些道德觀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需結合社會實際,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聯繫生活,學會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滲透基本的法律知識,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9、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六、培優補差措施

培優:讓那些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小

公民在老師的指引下,成為同學的榜樣,將來為祖國服務,多作貢獻。

補差:對學後進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輔導,多談心,多幫助他們。特別加強個別輔導,發現進步及時給予表揚。

七、教學進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內容

課時安排

備註

1

2、22---2、26

始業教育

2

3、1---3、7

1、社區的公共設施

2

3

3、8---3、14

2、和睦相處

2

4

3、15---3、21

3、精彩的社區生活

2

5

3、22---3、28

1、城鄉鉅變

2

6

3、29---4、4

2、騰飛的翅膀

2

7

4、5---4、11

3、交通連四方

清明節放假

1

8

4、12---4、18

3、交通連四方

1

9

4、19---4、25

4、服務在身邊

期會考試

1

10

4、26---5、2

4、服務在身邊

五、一 放假

1

11

5、3---5、9

1、56個民族是一家

2

12

5、10---5、16

2、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2

13

5、17---5、23

3、少數民族之鄉——雲南

2

14

5、24---5、30

1、世界之窗

2

15

5、31---6、6

2、節日大觀

2

16

6、7---6、13

3、多彩服飾

2

17

6、14---6、20

期末複習

18

6、21---6、27

期末考試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下冊編制了“我能為你做什麼”、“我的家鄉在變化”、“我與外界的聯繫”三個單元,共11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們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製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後都藴藏着“人”,藴藏着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後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在《怎樣到達目的地》一課中,選擇了正在參與青藏鐵路建設的者的形象,以及詹天佑的事蹟。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藴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繫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着力於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於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並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怎樣到達目的地》一課中隨汽車發展而來的空氣污染等等。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 是一個現代人所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如在講《我們的民風民俗》一課,我們作了比較精心的設計,注意到對兒童產生較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凸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5、 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目的要求:

1、引導學生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引導學生明白參加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現,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能得到不斷髮展和進步。

2、瞭解農業的相關知識,知道是勞動者創造了農業文明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輝煌業績,體驗簡單的農業勞動,形成尊重勞動者的正確態度。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瞭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學生對祖國及家鄉的熱愛;學會編制小報;認識通信的迅猛發展。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難點:學生的眼光拓展到現代農業生產,使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得到昇華,提高相應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

四、教學進度安排:

第1、2周:課題人們在土地上耕耘

第3、4周:課題在希望的田野上

第5、6周:課題農業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第7、8周:課題通信技術與我們的生活

第9周:課題路在腳下延伸

第10、11周:課題多姿多彩的傳媒世界

第12、13周:課題生活中的交通與安全

第14、15周:課題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

第16、17周:課題地震災害中的英雄少年

第18周:走進健康文明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