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範文6篇

來源:文書谷 1.38W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喜悦、新的收穫,一起對今後的學習做個計劃吧。好的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範文6篇

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1

一、教材分析

全冊教材共有六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學生知道晝夜變化與地契的自轉有關;瞭解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瞭解晝夜變化對人及動植物行為的影響。第二單元是“光與色彩”主要使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光是有顏色的;日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第三單元是“電和磁”本單元主要使學生知道電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一個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認識磁鐵的性質;知道電能產生磁性;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瞭解電磁鐵的應用等。第四單元是“呼吸和血液循環”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過程及常見呼吸疾病的產生和預防的知識;瞭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強健康及保護的意識。最後兩個單元是“解釋與模型”和“自由研究”。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學生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通過三、四年級兩年的學習,學生雖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在加上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因此,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情感。

3、整體學習狀況:從與本班四年級科任老師的交流中得知,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喜歡或習慣於被老師和家長牽着走,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

三、教學目標: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的接受能力增強不少,對音樂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演唱時基本上能不喊唱,會用正確的方法演唱而且認識到了氣息的作用,演唱時也能滿懷感情地歌唱。各班的學生情況大同小異,有一小部分學生樂理知識掌握的不錯,唱歌的狀態,音色也很優美。這些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很濃,但又由於自身的條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還有一些學生由於底子薄,對於音樂缺乏興趣,所以情況不是很好。其中還有一部分學生唱歌音準不佳,連音樂知識、音樂技能、視譜都不會。這些學生對音樂課雖喜歡,但總是不遵守紀律所以學不好。教師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充分激發這些學生學習音樂,愛好音樂的興趣,對他們要多鼓勵多表現,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感情。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八六拍子及其強弱規律和指揮圖式、認識變拍子、倚音下滑音。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歌曲,學會用正確的口形,呼吸及連音、斷音的`演唱方法演唱,學會二部合唱,做到聲部間的和諧,均衡,看得懂簡單的指揮手勢。通過欣賞,瞭解幾種常見的演奏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節拍、音色、音區的感知能力,培養他們的音樂想象力和聯想能力。認識瞭解音樂家格里格、肖邦、黃自。通過樂器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演奏姿勢與方法,培養一定的齊奏、合奏及伴奏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音樂教學,突出其學科的特點,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色教育中,啟迪智慧,培養合作意識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新人。

4、質量目標:通過學習能掌握教材規定的簡單的樂理知識和音樂技能,掌握簡單的視譜能力,能夠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有:歌曲八課,每課還包括“聆聽”、“表演”、“編創與活動”等內容,這些內容均有機的聯繫在一起。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於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教學進度表:

第一課:朝夕

第一課時:唱《清晨》、聽《晨景》

第二課時:唱《晚風》、聽《漁舟唱晚》

第二課:農家樂

第一課時:唱《蘋果豐收》、聽《快樂的農夫》

第二課時:唱《趕圩回來啊哩哩》、創作活動:選擇合適的小節填空

第三課時:聽《豐收鑼鼓》、命題創作活動

第三課:足跡

第一課時:聽《紅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課時:聽《紅梅贊》、《歌唱二小防牛郎》

第三課時:唱《我怎樣長大》、交流展示各自準備的資料

第四課:可愛的家

第一課時:表演《外婆的澎湖灣》、聽《天黑黑》

第二課時:聽《可愛的家》、《回家》、豎笛吹奏

第三課時:唱《牧場上的家》、複習本單元內容

第五課:故鄉

第一課時:聽《誰不説俺家鄉好》、《鄉間的小路》、《思鄉曲》、變奏創作練習

第二課時:唱《故鄉的小路》、聽《鄉間的小路》、唱唱自己家鄉的歌

第三課時:唱《如今家鄉山連山》、畫、寫故鄉等綜合表演。

第六課:歡樂的少年

第一課時:唱《雛鷹之歌》、豎笛吹奏訓練

第二課時:唱《叮鈴鈴》、聽《可喜的一天》

第三課時:聽《羅馬的松樹》、本單元複習

第七課:雨花

第一課時:唱《踩雨》、聽《踩雨》

第二課時:聽《雨滴、唱《雨中》》

第三課時:聽《暴風雨》;創作“雨”的命題音樂

第八課:冬雪

第一課時:唱《堆雪人》、聽《乘雪橇》

第二課時:唱《雪花帶來冬天的夢》、聽《踏雪尋梅》、《打虎上山》

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1、能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玻璃與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區分什麼是假設,什麼是事實;能對研究過程的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為人類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喜歡大膽想象。

教學準備:

玻璃片、塑料片、玻璃塑料製品、電池、導線、鑷子、木錘。

玻璃塑料有關資料。

錄像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材料--玻璃與塑料。

活動一:

1、列舉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與塑料

學生結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説一説: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沒有玻璃、塑料製品,生活會怎麼樣?

3、出示:玻璃、塑料製品,讓學生鑑別"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結:通過上述活動,使同學們對玻璃與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瞭解,並發現玻璃與塑料有許多相同之處,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呢?下面我們觀察實驗。

活動二:

1、猜想

玻璃與塑料可能各有什麼樣的`特點,各有什麼不同?

2、交流猜想的結果。

3、進行對比實驗

(1)設計實驗方案

(2)彙報實驗方法

(3)進行實驗活動

整個實驗活動老師注意調控課堂氣氛,及時發現問題,靈活地處理,確保學生觀察實驗的進行。

2、引導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再進行對比。

3、學生彙報

通過實驗,你發現玻璃與塑料分別有哪些優點與缺點?

4、出示:資料卡,讓學生閲讀

討論交流:社會面臨着"白色污染"的威脅,應該對材料進行怎樣的改進?

小結:通過同學們觀察實驗、討論角落,認識到玻璃與塑料的使用給人民及社會帶來了方便,但是塑料廢棄物品嚴重污染自然環境,反過來又對人類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兩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時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我們要發明新材料來代替塑料。

自由活動:

1、討論交流:玻璃與塑料的未來。

學生充分進行創新、想象,先分組進行討論,然後推選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評價:根據"對材料的研究、發現的問題、大膽想像"學生進行互評。

拓展活動:

調查一次性方便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4

一、學生情況分析:

總的來説,五年級的學生都很活潑,有些人學習英語很積極,學習英語的興趣很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很強,勤奮好學。因此,對於他們來説,英語基礎知識需要進一步滲透,重點應該放在聽説讀寫的要求上。拓展學生對西方國家的瞭解,充分培養學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語的能力和習慣。然而,一些學生學習習慣差,不願意學習英語。他們的聽、説、讀、寫能力需要提高。五年級的學生普遍對英語學習興趣不大,兩極分化嚴重。所以這學期要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這一系列新教材使教學變得靈活,有助於因材施教。這樣既有利於開發不同層次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又適合農村國小生的需求,保證他們能滿足《新課程標準》最基本的要求。突出興趣,培養,保護,發展求知慾,娛樂。國小五年級英語教材突出學生興趣的培養。所有教材都使用色彩和繪畫,情景對話貫穿整套教材。緊密結合幼兒的新穎性、活動性、模仿性、説話性、歌唱性、舞蹈性、表演性等特點,安排設計教材的內容和形式。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歌曲、遊戲、繞口令、謎語、詩歌和一些通俗易懂的寓言

三、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和寫作習慣;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使其在學習英語時樹立自信心,自覺學習,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語音語調打好基礎,閲讀流暢,準確把握書中重點內容;幫助他們用簡單的日常語言交流。掌握所學的歌曲、聖歌等。同時,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培養愛國主義和世界意識。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要點:

四個句子和單詞。

在任務型學習過程中,運用相關語言知識和技能完成一項任務。

(3)運用所學的日常交際語言進行簡單交流,大膽發言,積極參與,發音清晰,語調正確。

2、困難:

養成良好的英語聽説讀寫習慣。

讓英語基礎差的學生提高聽説讀寫能力,全面提高英語成績。

五、教學措施

1、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使用,從而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2、通過聽、説、讀、寫、唱、遊、演、畫、做,進行了大量的語言訓練和練習。

3、設計全面高效的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書寫工整規範正確。

4、培養學生拼讀音標的能力,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

5、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為語音語調打好基礎。

6、在教學過程中,採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沉浸在課堂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語言的能力。

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5

教材編寫思路

以話題為綱,交際功能為線,兼顧結構,運用英語去完成任務為目標。即 話題——功能——結構——任務

教材特點

1.強調語言運用。本教材體現交際教學思想,注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起始階段採用“全身動作反應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唱中學,在玩中學。

2.注重能力培養。整套教材貫穿“學會學習”的主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運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的能力。如Let’s find out /Let’s check /Pair work /Task time 。在活動手冊中還特別設計了學習評價的欄目。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

3.突出興趣激發。教學形式多樣化,其中包括對話、歌謠、小詩、歌曲、遊戲、任務、繪畫等

4.重視雙向交流和中西文化的介紹。本冊介紹中西方稱呼姓與名順序的不同 ,西方國家涉及星期的主要節日等

5.融合學科內容。(對其他學科的兼容幷蓄)

6.重視靈活擴展。充分考慮學校老師學生個體的差異。C部分可選擇學習。

7. 實現整體設計。

內容與目標

1.能聽説讀寫92個單詞或短語以及13組句子和9個單句。要求能在真實語境中正確運用並能讀懂簡短語篇。

2.能聽説認讀16個單詞。

3.能學會6個手工製作。

4.能聽懂會唱8首歌曲。

5.能聽懂會吟唱12首歌謠。

6.能完成6個自我評價活動。

7.能理解6個幽默小故事。

8.能瞭解6項簡單的中西方文化知識。

教學方法建議

一.詞彙教學(Let’s learn)

Let’s learn部分的詞彙是圍繞話題歸類出現的。與前四冊不同的是,從五年級上冊開始,Let’s learn中的部分或全部詞彙要求學生做到聽説讀寫四掌握。

教法注意點

1、注意詞彙的呈現方式

2、利用Let’s start 部分引入新詞。Let’s start既可以複習三四年級的已學過的單詞和句型,

還可以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自然引入新單詞,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朗讀、拼讀新詞。

3、在交際中教學單詞。教師應力求在語言交流中教單詞,用舊詞聯繫新的語言,融會語言

和詞彙的教學。不要為了教單詞而教單詞,也不要讓學生死記,要把它放到具體的對話(句子)中學習。

4、充分發揮單詞卡片的作用。

二.對話教學(Let’s talk Pair work Group work)

本冊教材濃縮了原有的情景會話,更突出了目標句型。為給學生提供靈活運用語言的機會,這部分還提供可供替換的內容。為此,教師應做相應的調整。

1、 在聽力活動中感知新的語言(Let’s try )。在原來Let’s talk一頁設計了新板塊Let’s try,這個聽力練習用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Let’s learn部分的學過的新詞,並在進入Let’s talk新句型的學習之前先從聽覺上感知新語言,方便了教師針對目標語言從聽説讀寫四方面循序漸進達到教學目標。如學生聽不懂,可反覆播放錄音,學生通過聽音 看圖 理解關鍵詞判斷出正確答案。

2、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學説語言

1)抓住主句型,替換關鍵詞操練主句型。如在第四單元A部分的主句型為:Can you……。。?Yes, I can。 No , I can’t 。教師可引導學生替換動詞單詞,突出重點地操練語言。依然需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自然的交流中逐步掌握主句型,為Read and write打好基礎。

2)教師應面向全體,尤其是接受能力差的學生。

3)教師要充分使用各種手段,使學生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中鞏固、掌握新語言。

三、閲讀理解教學(Read and write )

這部分的教學目標是:讀懂對話或短文;完成檢測學生理解程度的填充句子練習;聽説讀寫四會掌握一組句子;完成一項綜合運用語言的任務型語言活動。

這部分的注意點:

1、不應象Let’s talk中那樣教,應降低要求,並不作要求全部會認讀;

2、write部分照樣子“抄”並不是“寫”,應該讓學生自己擴展,運用到現實中去;

3、可以表揚加鼓勵寫的好的同學可以少“寫”;

4、要從開始就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這部分的教學建議:

1.學生閲讀對話,可以同桌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約5分鐘)

2.教師解惑答疑、設計問題以考察理解程度,並引導學生完成填充句子的練習。(約5—10分鐘)

3.學生全體參與任務型活動,實際運用所學語言。(約10—15分鐘)

4.課堂完成活動手冊。(約5—10分鐘)

四、語音訓練(Pronunciation)

這一冊Part C中Pronunciation很重要,不能省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直接告訴學生這些字母組合的發音,而是要啟發他們通過仔細聽錄音和觀察單詞的結構來發現讀音規則。在學生掌握後,鼓勵他們嘗試認讀一些未曾學過但符合發音規律的新詞,從而增加學生學習語音的成就感,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

1、《生物與環境》單元着重引導學生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啟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2、《光》單元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查閲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通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

3、《地球表面及其運動》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運動和力》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三、學生情況分析

1、 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 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 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五、教學措施

1、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 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 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 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 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 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安排

· 周次 教學內容

1 始業教育;種子發芽實驗(1)(2)

2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蚯蚓的選擇

3 食物鏈和食物網;做一個生態瓶

4 改變生態瓶;維護生態平衡;單元小結

5 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

6 光是怎樣傳播;光的反射;光和熱

7 怎樣得到更多的光熱;做一個太陽能熱水器

8 評價我們的太陽能;單元小結

9 地球表面的變化;地球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10 巖石會改變模樣嗎;土壤中有什麼

11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

12 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減少對土壤的侵蝕

13 我們的小纜車;用橡皮筋作動力

14 象火箭那樣驅動小車;測量力的大小

15 運動與摩擦力;滑動與滾動;運動與設計

16 設計小賽車

17 複習

18 期末考查

19 成績登記彙總;撰寫質量分析報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