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書筆記

來源:文書谷 3.14W

轉眼一天又過去了,想必有很多難忘的瞬間吧,這時候,最關鍵的日記怎麼能落下。那如何寫一篇漂亮的日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1

再一次翻開它,我已經又長大了半歲。可能正是這個原因吧,我看見的《安妮日記》已經不一樣了。

裏面講的是一個在二戰時期猶太小女孩安妮兩年的密室生活:

在安妮13歲生日後不久,因為當時是法西斯主義,猶太人慘遭迫害,所以安妮一家以及凡丹夫婦和他的兒子彼得;杜瑟爾醫生和在安妮爸爸公司工作的克萊爾、米普、艾莉搬到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後屋,安妮在日記裏一直稱它為“密室”。

安妮自從搬到荷蘭以後,就一直生活在陰森的密室裏,白天不能打開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只能打開一點點窗户透透氣,但立刻就要關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後就不能用水了,因為隔壁會聽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克萊爾的體弱多病,外面不斷傳來的猶太人被殺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在密室生活的兩年裏,正處於花季少女時期的安妮,在極度的恐慌與不愉快下,在暗淡無光的密室裏,度過了少女成長的關鍵時期。然而她卻毫無辦法,因為他們是走到處處都會受到德國人歧視的猶太人。戰爭的殘酷令我們無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來到的時刻,納粹分子衝進了公司的後屋,逮捕了這些猶太人,結束了他們兩年的密室生活,最後,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媽媽,凡丹夫婦一家,杜瑟爾都慘死在集中營裏。克萊爾被送往德國服勞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營。

慘淡的生活並沒有改變安妮,她還是個愛説愛笑的女孩子。只是最終並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從安妮的這些日記中,戰爭的殘酷無情已經敗露無疑。

這並不是安妮一個人的日記,這是二戰時期千千萬萬猶太人的心聲。當時的猶太人,可以説為了怎樣給他們設計刑法,德國的警察和法院的人都想成傻子了。安妮和其他猶太人一樣,渴望自由。

由此我想到了許多許多,我覺得這本日記不僅是在訴説安妮的心情,而且是在描述戰爭的痛苦。法西斯,這個曾經奪取幾百萬猶太人生命的詞;希特勒,這個曾經讓千千萬萬德國人感到恥辱的名字!戰爭不僅能使每個人心驚肉跳,讓任何一個人可能死去,最重要的是它能將美好的和平毀於一旦!

我真的希望,不論在哪個國家,在什麼時候,都永遠不要再出現戰爭這個字眼兒。只有全世界的每個人都和平相處,人類才會有大發展。如果地球真的分裂成了幾塊,只要人類的心還接在一起,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但是,人類的心如果被戰爭隔開了,那就真的沒希望了。就像著名的通天塔傳説,只要人類沒有了和平與團結,就算通天塔真的建成了,也會轟然倒塌。所以和平是人類發展的橋樑。

希望大家記住,不管什麼時候,和平都是最重要的!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2

原文摘錄:

但是我也從打開的窗口往外望,眼睛遊過阿姆斯特丹大片地方,掃過屋頂,投向天際,遙眺那裏一抹淡得幾乎看不見的藍。

“只要這還在,”我心想,“這陽光和這無雲的天空,只要我能享受它,我怎麼會傷心呢?”

點評感悟:

記得小時間看過安妮的照片,一個不十分漂亮卻有幾分迷人的少女,深色的秀髮,以及深陷的眼眸,一段題簽,幾行小而娟秀的字跡。上次讀《安妮日記》是在國小時代,中午在教室放鬼片時,兩耳充盈淒涼的尖叫聲的情況下看完的。我始終視描寫痴戀的故事為糟粕,把少女的情懷拋在腦後,直到今天,兩個生死相隔的同齡人驀然發現,彼此的心,竟有那一種相似的悸動……也許安妮的生命定格在永遠的十五歲,在謎一樣的花季之中,她只是一顆隕落的星辰。情感與慾望的糾葛,以及她內心的寂寞困惑着她;與此同時,少女的羞澀、温柔和稚嫩更牽絆着她。愛——安妮説她“懂”,卻掩飾不住自己的猶豫。她不懂,她總讓理智戰勝慾望,但不得不承受降臨得過早的煎熬,當然,還有相思所帶來的傷痛。同樣是愛情,它不曾被我視作一種渴望,但卻同樣朦朧,如清晨讓人迷離的薄霧,我的內心,更多的是對愛情的恐懼,因為我絲毫不瞭解它。我沒有安妮一樣對愛情的希冀甚至渴望,因為我的心中有太多瑣碎的'眷戀,因為我生活在城市的高架之下,因為我的單純以及不單純,以及我那總是過分清醒的頭腦。但是安妮弗蘭克需要,她的戀愛是她的靈魂在天國的慰藉,是她永遠青春的生命的一部分。這部戀曲是一篇拙劣的愛情小説,至少,它的慾念佔了上風;然而,安妮的死卻讓這種情感戛然而止,原本愈來愈熱情的火焰,反而讓悲劇閃光。

愛是給需要它的人的,情感的附屬品未必使你快樂,但沉浸在這樣一種煎熬之中,也必然有它的甘甜。而安妮的愛實際是以生命為代價的,但生命卻也無私地給予了她在傷痛時所渴望的温情。我們,這些隱匿在凡塵之中的人,難覓情感,因為情感是需要澆灌的。

沒有時間去經營,所以,宣揚愛的艱辛,看一本愛的悲劇。

什麼是愛?也許,once you taste love,才能道清。

質疑:安妮的故事是真實的,所以感情赤裸裸地激盪在文字之中。難道愛是禁錮心靈對自己的安慰?安妮深愛着彼得,但她尚還稚嫩的心卻無法承受。命運的捉弄以及少年戀人的死,究竟是悲劇,還是歸宿?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3

上週我從爸爸那裏得到了一本書——《安妮日記》,今天我終於看完了。這本書留給我太深的印象。書的作者是一位僅12歲名叫安妮·弗萊克的猶太女孩,她出生在德國的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張突如其來的傳票讓安妮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突變。由於希特勒開始了對猶太人大規模的肆意屠殺,安妮一家不得不被迫開始了躲避的生活。在安妮父親的好朋友:梅璞、伊莉、寇佛斯的幫助下,與温達安一家、牙科醫生杜瑟爾,度過了25個月之久的密室生活。由於有人告發,被抓入猶太人集中營,之後,只有安妮的父親弗萊克先生一人逃脱噩運。安妮的父親深切地懷念家人和朋友們,將收集和整理好的安妮日記公之於世。

這是一本由安妮自己記錄下被抓前生活的日記,她非常親暱地為日記本取名為“基蒂”,在“基蒂”的記憶裏,記錄着發生在密室裏25個月的日日夜夜的'事件,更多的向我們展示着安妮的喜怒哀樂。她在這被自己稱為“人間天堂”,又是“絕望深淵”的密室裏,僅僅生活了25個月。她和姐姐瑪格在努力學習,期盼在離開密室後,找到一份工作,而她更希望成為一名作家或藝術家,為此,她充滿了信心。堅毅開明的父母,不僅帶給安妮很大的影響還有深深的關愛,即使在密不透風的密室裏也不錯過任何一個歡樂的節日。

她在密室裏由不安、恐懼漸漸變得沉穩、機智。在和密室裏每一個人的相處中,她學會了觀察思考。她能理解,温達安先生總能在煙灰缸和雪茄之間得到滿足;也習慣温達安太太總在嘮叨個不停,把挑剔別人的毛病當成一種樂趣;對於皮特,由不喜歡變成了好朋友,他們在一起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憧憬;對牙科醫生杜瑟爾,安妮覺得他是一個不可理喻的人,也是個好人……

在安妮日記裏,每個人都沒有在黑暗裏變得軟弱,而變得勇敢、謹慎和機智,安妮從每個人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所以她感覺自己是個幸福的人。當她堅信幸福的曙光已經開始照耀時,罪惡之手卻伸向了密室裏的他們,我不由得從心裏敬佩這位猶太女孩。她變得堅強和勇敢,她不會輕易受別人的影響。知道自己在軟弱時,一定要有所改變。我面對困難,為什麼我就不能設法克服自己的缺點,去更好的錘鍊自己的性格呢?

安妮並沒有真正的離去,她活在她朋友和讀者的心裏。她給我留下了她的日記,留下了她的心聲:沒有戰亂,世界一片和平,一切都是美好的。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4

日記,每個人都寫過,而我今天讀的這本書也與日記有關,它就是年輕作家十五歲的猶太少女安妮〃弗朗克的作品——《安妮日記》。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受感動。

這本書像我們展示了一個個二戰期間的真實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希特勒上台後,便開始大肆屠殺猶太人,一條條針對猶太人專制法律出台後,弗朗克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安妮父親大樓裏一處隱蔽的地方,也就是日記中的稱為“密室”或“後屋”的地方。跟隨他們逃亡的還有範〃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以及一位牙醫杜瑟爾。

這八個人在狹小的、完全封閉的後屋中,膽戰心驚地生活了兩年。每天都得輕手輕腳、小心翼翼,不能弄出一點聲音來,生怕被在樓下和倉庫工作的工作人員聽見。窗户要釘上板子 ,拉上窗簾,遮住一切光線,只有在夜裏才敢偶爾開一下窗户,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安妮躲進後屋時才剛滿十三歲,到一九四四年八月由於被別人揭發而被蓋世太保帶走時,也不過剛過十五歲。

本來是一個花季少女,正應該享受陽光、快樂、友情和生活,可是卻不得不躲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屋裏,忍受無聊、恐懼、飢餓、病痛,我們可以想象,這對於一個快活、開朗,又愛思考、率直的女孩來説是多麼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啊!恰好這時她得到了一個生日禮物——一本日記本。從此她把日記本當成了自己的知心女友,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基蒂,並以給基蒂寫信的方式,傾訴心中的一切感受。

正是這本日記本幫助安妮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光。這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猶太人帶來的恐懼和悲慘遭遇也正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 書中的主人公安妮,和她的父母在後屋躲藏的時間裏,安妮並沒有因為自己身處逆境而自暴自棄,相反的,她性格開朗、樂觀,勤奮學習、懷抱理想,能用真、善、美的標準衡量自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其中的許多思考,往往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夠做到,因此她的一顰、一怒、一喜、一悲無不引起我們的共鳴。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們是很難想象在戰爭時期的場景,也很難想象戰爭時期的傷亡,更別説戰爭中人們遭受的不幸了。而我們只能通過電視劇、電影、書籍等物品,幫助我們瞭解戰爭的殘酷。作為身處戰爭中的安妮,她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親離子散戰亂中,但是她能勇敢面對戰爭,用自己早已成熟的大腦做出對戰爭與和平這個重大問題的思考,而這一點,對於我們來説是十分可貴的,我們應該向她學習,應該珍惜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

在《安妮日記》中我看到了許多安妮身上的優點,她有自己獨特的思考邏輯,能用真、善、美的標準衡量自我。我希望自己能從安妮身上學到更多的優點,並把它們用到平時的點滴生活中。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5

1942年-1944年,空氣中瀰漫着戰爭的硝煙。法西斯向無辜的猶太人民,伸出了黑暗之手,讓原本安逸和諧的猶太民族過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安妮日記》是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在二戰時期中遺留下來的一本個人日記,安妮從13歲生日(1942年6月12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1日,她把這本日記取名“吉蒂”。真實地記載了她與家人,以及另兩個猶太家庭為逃避法西斯迫害躲在“密室”裏而度過的長達兩年的隱蔽生活。在這期間,多虧了他們的4個保護人,不顧自身安危地幫助他們。最終,他們遭人出賣,被德國黨衞軍和荷蘭綠衣警察逮捕,送往“死亡魔窟”——集中營,並把他們的所有財務洗劫一空。最終,三個家庭,8個人,只有安妮的爸爸,奧拓·弗蘭克活着從集中營裏走出來。安妮被傳染上了斑疹傷寒,在集中營裏悲慘的死去。她終究沒能看到日記公開發表的那一刻。

這本日記,最感人的地方就是“真誠”,安妮·弗蘭克對自己的情感,對別人的感覺都直言不諱。所以,我們從她日記中,可以很真切地看到一位少女真實內心。安妮在日記中對於戰爭的認識,遠遠逾越了她的年齡。“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芸芸眾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在德國、荷蘭,在瘋狂屠殺猶太人的行動中,有很多是被納粹思想衝昏了頭的,來自社會底層的工人、農民和商人。把猶太人直接抓進毒氣室,在活人身上做實驗,扒掉猶太人的皮製作成枱燈罩??對猶太人進行慘絕人寰的折磨,殺掉一個種族的人,這是一小部分政客和資本家能做到的嗎?

安妮在日記中説道:“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陽光,能看到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句話,不禁讓我動容。是啊,只要還有一絲希望的曙光,我們也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去期待明天璀璨的'日出。

安妮在那樣惡劣的環境都能夠活得如此樂觀,如此充滿希望。作為新時代的少年的我們,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就更加應該保持樂觀堅強、積極向上的形態去迎接明天日出的洗禮!

猶太人被一切極盡惡毒,慘不忍睹的手段給折磨,一切,只因為,他們是猶太人。為什麼猶太人就要受到歧視?受到這樣的對待?這太不公平了。令我氣憤的是,居然有那麼多的人心甘情願地為法西斯賣力,做着喪心病狂的事。

種族歧視。這種封閉的思想觀念,直至如今,也未完全消除,我希望,人們不是以膚色,而是以品行來評判一個人的優劣。

安妮在生前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她美好的願望,終究成了現實,雖然她的肉體已飛向幸福的天堂,但她的精神,她真摯的文字,已深深烙刻在世人心中!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6

你大概也有記日記的習慣。少女的日記、本該是紀念日常的奇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而快樂的“流水帳”常是這年紀的文筆產品。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裏的少女的日記嗎?《安妮日記》就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安妮日記》的內容是:恐懼、不安、奴役與飢寒交迫。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有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與納粹集中營,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為她生命的`終點,真摯的情感與卑微的希望,貫通整本日記。寫作時的孤獨與祕密的保存,卻轉為世人的廣大回響。善良、正直畢竟才是普世價值。《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內,我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為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悲劇是把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為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00年。人類為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猶太民族的歷史註定是悲劇。20xx年的顛沛流離,他們被驅逐、被迫害、受盡屈辱、歷盡磨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民族的頭上,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像羔羊一樣被塞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看着營中那堆積如山的各色毛髮,聽着倖存者用顫抖地聲音控訴令人髮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靈都在震顫。納粹,人性的赤裸裸顯現,感覺和動物無異。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到處是驚恐無助的眼神,到處是絕望的哭喊。為什麼連生存也不允許呢?誰規定了在那個時期猶太人就是老鼠,納粹就是貓呢?戰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二戰無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們是猶太人”!這中間,許多還是孩子,

安妮.弗蘭克就是其中一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正如歐思斯特·斯赫納倍爾所説:“幾百萬人的聲音被壓制下去,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一切聲音更響亮。”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7

回想生命的本質,真的值得我們去好好的思考。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祕密與夢想。但事實是,我們一再地為生存忙碌時,我們就會對尋找和堅持棄權。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2―1944),戰爭境況對德國軍隊來説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説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裏,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軍隊集中營。

一般人總是將《安妮日記》與控訴德國軍隊的暴行或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聯繫起來,但是不僅僅如此,在密室中發生的一切,“正當惡劣的環境像山一樣壓在人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特別是成年人,是立刻調整自己的行為,想方設法順應環境,還是在這種調整中以環境壓力作為放棄理想與原則的藉口?”就像萬達安先生在和平時期還能幫助初到荷蘭的弗蘭克先生,為什麼在這種絕境下卻表現出極端的自私去偷孩子們的食物?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而13歲的安妮呢?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平和與真摯的。安妮説:“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閲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温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温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説:“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着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東西能比這個更快樂的嗎?”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8

再打開,我已經長大半年了。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吧。我看到的《安妮日記》不一樣。

它講述了一個猶太女孩安妮在二戰期間長達兩年的祕密生活:

安妮十三歲生日後不久,因為是法西斯主義和猶太人被迫害,安妮一家,凡達尼斯一家和他的兒子彼得;在安妮父親公司工作的Douceur博士、Claire、Mip和Ellie搬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後房,安妮在日記中一直稱之為“密室”。

自從搬到荷蘭,安妮一直住在一個黑暗的密室裏。她白天打不開窗簾,怕被別人看見。她晚上只能開一個小窗透透氣,但她會馬上關上。早上早飯後不能用水,因為隔壁會聽到;另外,家裏人脾氣暴躁,經常鬧,克萊爾體弱多病,猶太人被殺的消息不斷從外面傳來,大家都很不安。

在暗室生活的兩年時間裏,十幾歲的安妮在極度恐慌和不快的情況下,在黑暗的暗室裏度過了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但是,她沒辦法,因為他們是猶太人,會被德國人處處歧視。戰爭的殘酷超乎我們的想象。

1944年8月4日,當光明來臨的時候,納粹衝進公司的後屋,逮捕了這些猶太人,結束了他們兩年的祕密生活。最後,安妮、她的姐姐、她的母親、範達納夫婦和杜歇爾在集中營裏悲慘地死去。克萊爾被送到德國苦役,中途逃跑;只有安妮的父親活着走出了集中營。

慘淡的生活並沒有改變安妮,她仍然是一個愛説話愛笑的女孩。只是最後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然而,從安妮的日記中,戰爭的殘酷已經暴露無遺。

這不是安妮的日記,而是二戰期間千千成千上萬猶太人的'心聲。當時的猶太人,可以説是為了給他們設計刑法,德國警察和法院的人都想當傻子。安妮和其他猶太人一樣,渴望自由。

由此,我想了很多。我覺得這本日記不僅僅是在訴説安妮的心情,更是在描述戰爭的痛苦。法西斯,這個曾經奪去數百萬猶太人生命的詞;希特勒這個名字曾經讓千千成千上萬的德國人蒙羞!戰爭不僅能讓每個人心驚肉跳,讓任何人死去,更重要的是,它能摧毀美好的和平!

真的希望戰爭這個詞在任何國家任何時候都不要再出現。只有當世界上每個人都生活在和平中,人類才能取得巨大的進步。如果地球真的被分割成幾塊,只要人心還相連,就一定能度過難關。但是,如果人心被戰爭割裂,那就真的沒救了。就像著名的巴別塔傳説一樣,只要人類沒有和平統一,即使巴別塔真的建成了,也會坍塌。因此,和平是人類發展的橋樑。

希望大家記住,任何時候和平都是最重要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