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9篇

來源:文書谷 1.49W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五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合集9篇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再見了,親人》這是國小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第九冊是高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因此本冊教材既注意了與中年級教材的銜接,又開始體現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

第九冊教材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上開始進行篇的訓練,圍繞篇的訓練,本冊安排了兩個重點讀寫訓練項目。這兩個讀寫的重點是從讀懂一篇課文的內容,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到能體會內容所表達的思想,閲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訓練、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學習第三組的課文,要指導學生繼續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準確完整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使學生的閲讀能力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而該課文是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記敍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為線索貫穿全文。作者採用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現手法,描寫出了一個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課文分別選取了送別路上在火車站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場面。在送別路上,記敍的是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的回憶,把現實的告別場面與往事結合起來,可以説是人物典型、場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學生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思想教育。

3、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對高年級學生閲讀能力訓練要求中明確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函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則強調“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學情特點”的兩個原則。充分考慮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我班學生具體實際的情況,依據課文“訓練重點”和“預習提示”,我是這樣制定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的:

(1)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讀書方法,練習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3)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瞭解同一內容説法的句子表達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對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才初步接觸,所以選用“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為本文重難點。

二、説教法

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綱》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具體教法是:

(1)以讀代講法: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中朝人民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不是用一兩句話就能夠説明的,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多讀課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這也是適應大綱中講的:加強讀的訓練是當前語文科教學最重要的一種訓練。

(2)創設情景法:再現當時的場面、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印象。

(3)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説學法

為了扭轉“講”和“問”的狀況,在本節課中則採用“讀”和“思”的方法,把讀的訓練落實到實處。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為主,採取學生“讀——思——練”,教師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

具體學法是:

(1))讀悟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問題。只有讓他們多讀課文,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體會出思想感情。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中心思想,瞭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2)讀——思——練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做到讀、寫、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解決具體問題。

(3)想象表演法:為學生創造口頭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給予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四、説教學程序(安排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我準備採用三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第二課時:重點學習課文1—3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練筆;第三課時:聽寫詞語,指導背誦,完成課後題。

下面我着重談談我今天上的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親人”是指有血緣關係

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麼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明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後,質問那他們為什麼能成為親人呢?是如何成為親人的呢?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來開始這一節課的學習,並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對前三個自然段引導學生一讀為主,並且做到多讀精導。

在引導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讓學生結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點指導這一段的最後兩句話的朗讀,體會為什麼大娘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課文中所説的代價是怎樣的代價,進一步體會為什麼

大嫂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麼樣的代價。重點指導讀“第二天傳來……同歸於盡了。”進一步感受為什麼他們是親人。

最後總結這三段,體會感情,並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最後將學生分成兩大組表演分別時的情景。再交換角色表演。

(三)總結,表演,練筆: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想象離別時的情景並進行表演和練筆。這個作業既可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而且可昇華文章的主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體現了創新教育。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晶,不僅體現了課堂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我設計的板書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課文。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有血緣關係

大娘,不是親人?

小金花、朝鮮人、民志願軍

大嫂、勝似親人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説教材

《竊讀記》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五年級第一組課文的第一篇課文,作者林海音。這篇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我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以“我愛閲讀”為主題,訓練重點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讀書的樂趣,學習一些讀書的方法”。本文在單元中起着以篇帶篇的作用。

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識並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竊讀的複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並受到感染。

教學目標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為了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引導學生抓住相關語句,體會竊讀的滋味,感受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個板塊——説教學策略: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結合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交流的學習特點,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

我採用了“自主讀書、合作學習、自己感悟”的教學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夥伴中的首席。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

在學法上,本課擬引導學生通過讀讀、劃劃、議議、想想,合作探究來讀懂課文,讓學生眼口手腦並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

第三個板塊:説教學程序

一、導語激情,引入新課

一堂新授課,導入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嘛。富有情趣的導入,就像在師生之間架起的溝通的橋樑。通過這座橋樑,師生的心會更接近。正如俗話所説:“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

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談談課外閲讀給自己所帶來的快樂和享受,之後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的作者在課外閲讀時的感受與眾不同,你想知道是為什麼嗎”這個看似很簡單很隨意的聊天,其實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之後揭示課題。

二、疏通字句,整體感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時,引入新課後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請同學們自由大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正確,並且標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讀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內容,隨機指導生字讀音及書寫,重點是“竊、腋”等幾個,理解“竊讀”等詞語。

第三步:默讀全文,引導學生交流“竊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本環節安排了“三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讀中幫助學生掃除文字障礙,在讀中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後續的研讀、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謂一箭多雕。

三、潛心賞讀,品文悟情

抓住重點,體會是關鍵,在學生交流“‘竊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時,要引導他們結合有關語句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複雜感受,並重點體會“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句。

引導學生圍繞“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樂和恐懼”展開討論。讓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尊重學生的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好的語文教學,就應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學生交流情況應抓住課文的重點句:

1)“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惡狼,貪婪地讀着。”

這句話寫出了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讀書的渴望。同時要體會作者貪狼一詞的“貶詞褒用”的精妙。

2)“我有時還要裝着皺着眉頭,不時望着街心,好像説:‘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裏卻高興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這句話通過發愁的表情和快樂的的內心對比描寫,表現了我對讀書的喜愛。

3)“我合上書,嚥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後才依依不捨地把書放回書架,”

就嚥了一口唾沫這個動作,寫出了此時的我儘管是腿痠腳麻、飢腸轆轆,卻在兩個多鐘頭的飽讀之後有一種滿足感、充實感。這種竊讀猶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穫了知識和智慧。

我們要從這些語句中瞭解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滋味的,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

最後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課文。要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讀了。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能把體會到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同時又能加深對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對讀書的渴望,對知識的熱愛。

四、迴歸整體,拓寬延伸

俗話説“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通過總結,可以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儲存信息,鞏固記憶。

在學生讀懂課文後,結合生活實際,仔細揣摩 “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明白並受到啟發,在黃金年齡進行閲讀,多看書,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的結尾把學習的觸角向課外拓展延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跟大家分享的五年級上冊語文《竊讀記》説課稿全部內容,此分享對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幫助,小編祝教師朋友們工作順利!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猴王出世》是根據我們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西遊記》第一回改編而成,作者用凝練的古白話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早已家喻户曉的故事: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石猴的形象,孩子們早已耳熟能詳,但是他們大多是從影視或者圖畫書上看到的,所以本課不是通過解讀文本建立形象,而是通過解讀文本,來實現頭腦中原有形象與文字的融合。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2、瞭解石猴是怎樣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經歷。

3、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吟誦、感悟、探究等教學策略,讓孩子們品詞析句。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閲讀古典小説的語感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

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確立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做了如下教學設計,下面我將教法、學法融合起來進行説課。

在第一課時裏,我和孩子們初讀了課文,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並通過聯繫上下文、查字典、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解決了課文中難懂的字詞。例如:“瞑目、甲子、洞天、滔滔不竭”等。在此基礎上,還將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成了兩部分,理清了文章脈絡。

教學設計:

一、整體回顧課文

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説一説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對課文的整體回顧,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很快走進文本,為後面賞析課文做好準備。

二、品讀感悟課文,解讀人物形象

本節課我設計的中心話題是:石猴是從哪兒來的?石猴能成為猴王,憑藉的是什麼?在課文中劃出相關字、詞、句,並做出批註。再想象當時的情景,有感情的讀一讀。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而且很深奧。這篇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回憶了一個釣魚的故事: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父親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使“我”從中獲得終身難忘的啟示的事,説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後寫34年後的啟示。最後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課文藴藏的、倡導的道德品質都是現代社會所呼喚、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如規則意識、如誠實守紀、如不為名利所惑等等。

(二)、學習目標

1、理解父親沒有商量的餘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

2、聯繫實際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的含義,懂得從小受到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4、檢驗自己的閲讀能力和閲讀習慣。

(三)、教學重點

1、理解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體會表達方法。

二、説教學方法

(一)、我先説一説為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嘗試的一些做法:由於這是第二課時,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已經在第一課時有所瞭解,所以我就讓學生在回顧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直接導入新課。課的開始,我藉助“這一次釣魚給了我什麼啟示?”這一問題讓學生讀出父親曾經告誡我的話“道德只量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讓難點在課的一開始就和學生見面,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對這一啟示有個初步的概念。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理解這一難點,我分兩個層次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體會。首先是站在父親的角度來理解,我讓學生通過讀父親決定讓“我”放魚這句話明白:在放不放魚這件事上,怎樣才是“是”,怎樣是“非”,然後通過抓重點詞“盯”、“好一會兒”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在決定讓“我”放魚時複雜的心理活動,或者説是曾經猶豫過,通過父親決定放不放魚的矛盾讓學生第一次感受到“道德只量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其次是站在文中“我”在角度來體會:在學生已經充分掌握了“我”不願意放魚的三個理由,並與父親幾經爭辯甚至是乞求仍不能使父親改變主意之後,迫於父親的威嚴的“我”只好將鱸魚放回湖中,通過體驗“我”把魚放回湖中的沮喪和無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道德只量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一難點。

2、再談一談感受體驗朗讀方法的指導: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是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上力求符合文本特點。我所嘗試的:一是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如對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引導想象父親此時是怎麼想的?又如“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 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 ”,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3、最後談一談在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所進行的一些嘗試。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我力求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和自身實際,藉助對話還原生活,例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那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麼?我先讓學生思考:對於一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來説,可能面對哪些利益的誘惑?學生藉助這一問題的理解自然很快地找到了生活中這“魚”的所指,再讓他們談: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過類似誘惑人的“魚”嗎,難度就就減小了。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教學內容: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國小語文蘇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的是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父親的囑託,忍辱負重,耗費18年時間寫成輝煌的鉅著《史記》的事,讚揚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可分為三部分。特別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鮮明,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析人物品質,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材料。

同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所在的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均是描寫歷史人物,其教學目的明顯在於:引導學生體會古代人物的品質,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古代文學,從中受到古代文學的薰陶。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中出現的生字詞,能運用多種手段理解生詞及部分語句的意思,從而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本資料的收集、教學中的理解,感受出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矢志不渝的精神,並能通過讀、議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

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語文閲讀教學觀。在現在的課堂上,我們要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體驗及獨特感受。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作出個性化的理解。教育家薛婷就指出:“閲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作為老師,要善於引導,要從大語文觀的角度出發,把課內與課外、書內和書外巧妙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學生對它的背景資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對文本知識作一些必要的補充。

教學過程:

(一)舊知導入,激發興趣。

1、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説勤奮》,其中有個人叫司馬光,誰還記得他嗎?以此導入,小結:司馬光以《資治通鑑》一書而永載史冊,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司馬,與他並稱為“兩司馬”,成就比他還高。大家知道是誰嗎?他的主要成就是什麼?(相機板書:司馬遷 《史記》)問:誰能簡單對他作一下介紹?

[用這樣一種方式導入本課,我覺得非常自然有效,不僅拉近了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距離,而且把《史記》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給學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態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慾望。]

1、 接着,板書“發憤”,問“發憤”是什麼意思?從哪兒可以看出呢?我們一起學課文。從而自然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指名按小節讀課文,檢查學生在家的預習情況。相機正音及指導長句的讀法。

2、

問:通過預習及再次的朗讀,你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小結:這篇課文條理清晰,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為什麼會發憤寫《史記》?……

(三)二讀課文,品文賞析

(導)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司馬遷為什麼會寫《史記》呢?

1、學生自由讀課文1—2小節,通過閲讀分析找出相關原因:1 崇尚古代英雄喜歡聽故事;2 父親是史官,立志完成一部偉大的史書; 3 從小四處遊歷積累了閲歷;4 老你臨終前的囑託

[此時,要引導學生體會到他父親對史書的痴迷,朗讀他父親臨終前的一句話;並且相機告訴學生:在古代子不能違父命,否則就是不孝。]

2、(導)正是由於自己從小就喜愛這一行,再加上父親臨終前的囑託,使他義無反顧地扎入這編寫史書之中。可就是在這時,卻來了一場飛來橫禍。(讀課文第3小節。“正當他專心致志地……受了酷刑。”問學生他受了什麼酷刑?[此時要引導學生從笑中走出來,可以問:如果説是你受了這樣的刑,你會怎麼樣?(讓學生談體會),然後告訴學生在當時“士可殺不可辱”的環境中,很多人是寧願死,問學生你能想像出司馬遷當時的內心痛苦不痛苦?然後導讀“司馬遷悲憤交加”這一句。然後鋒芒一轉,問:司馬遷他可以這樣做嗎?他有沒有這樣做?讀“但想到《史記》……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3、小結:是啊!頭一碰牆,血濺牆頭,一死百了。但死得有價值嗎?用文中的話説這叫“輕於鴻毛”。那怎樣才能重於泰山呢?他要怎樣?(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得出一個結論:寫完《史記》,實現人生價值。)然後,趁熱打鐵,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但想到……一直到完。”一定要讀到學生有感情為止。

(四)總結全文,補充拓展

1、 導讀第四小節。問:為什麼説這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引導學生從13年,52萬字,是在身受酷刑之下完成的這幾方面來體會。]相機在板書“發憤”兩字下加紅點。

2、接着追問:“這用生命寫成的書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引導學生着重體會“輝煌鉅著、前無古人”這二詞。教師可相機拿出這本書簡單介紹,幫助學生樹立起對《史記》的尊從,對司馬遷的敬佩。

(五)作業設計,課後延伸

1、 看一個《史記》中的故事;

2、 寫一則讀後感。

板書:

受影響子承父業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載史冊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學情分析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我要相信學生,依賴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他們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索,自我建構,最終實現自我發展。

(二)文本解讀

1、 文本解讀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語言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孫友田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的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課文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課文插圖也非常優美,與課文相得益彰,這些將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學習興趣。

《月光啟蒙》與《愛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園子》等組成了一單元,並構成了“親情無限”這一個共同的主題。這一單元的課文洋溢着濃濃的親情,它將潤澤着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的實際情況,同時考慮課標對本年段的要求,特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A、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B、學會本課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長”、“芳香”等詞語的意思。

C、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裏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3、教學重難點:

A、通過閲讀,感知課文語言,感知母親形象,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B、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感悟課文內在的意藴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完成對話過程呢?我用幾個關鍵詞來解答,分別是“質疑”“研讀”“積累”和“遷移”。

1、質疑 有道是“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愛因斯坦也説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從疑問開始。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就為學生揚起了思維的風帆,探索之旅由此啟航,創造就在前方。

2、研讀 閲讀教學離不開讀。除了朗讀、默讀、有感情地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引導他們入情入境,潛心會文,自主研讀,讓他們徜徉於字裏行間,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在潛心研讀中,感知語言的優美,感知母親對“我”疼愛;同時,在潛心研讀中收穫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特發現,實現個性化閲讀。

3、積累 荀子説:“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累是語文學習的法寶。課標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豐富語言積累。”本課語言生動優美、情感豐富感人,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積累必不可少。

4、遷移 閲讀教學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閲讀,其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自由地、順暢地、準確地進行表達。葉聖陶先生説過:“課文不過是個例子。”課文不僅是閲讀的例子,也是習作的範例。因此,在這一課中學結束後,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母親或對課文的留白處進行續寫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三、説教學過程:

本課我打算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指導識字、寫字,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第二課時,引導學生自主研讀,對話文本,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我安排了“啟、承、轉、合”四個板塊。

啟:通讀全文,引發質疑

提出問題是思考的開始。課初,我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然後引導進行質疑,這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抓住核心問題,找到對話文本的切入點。這一環節中,學生自主質疑可能會產生非常多不同的問題,比如:課文寫了母親的哪些事情?母親是個怎樣的人?等等,這時教師就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因此,我將幫助學生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比較,挑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即:母親是如何給我啟蒙的?與此同時,要向學生傳達質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點段或中心句,從內容上質疑,從中心上質疑,從寫法上質疑。完成了質疑過程,也就找到了對話文本的抓手,進入下一個環節。

承:潛心研讀,對話文本

這是教學的重點。

1、潛心會文

讓學生靜下心來帶着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劃有關詞句,反覆品味,走進作者描繪的情景之中,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寫下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或感受,然後進行集體交流。

2、交流收穫

交流內容預設如下:母親是如何為我啟蒙的?

A、品味歌謠、童謠 ——母親用歌謠、童謠等為我啟蒙

1、母親給我唱了許多歌謠、童謠,課文中寫了多首,找出來讀一讀,可以把你最喜歡的那幾首多讀幾遍,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B、感悟月光、母親——母親在月光下用愛為我啟蒙

“童年的夏夜”“籬笆小院”“柔和的月色”“灑滿”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寧靜與安詳;

“母親摟着我、唱起”等讓我們體會到那份幸福與美妙。

“母親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韻”。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味,感受母親歌聲的優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記憶裏,滋潤着“我”的心田。同時理解“芳香的音韻”的含義。

“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長”從“生長”引申而來,有“產生”的意思。引導學生理解是家鄉的親人擁有的聰明才智影響着我,所以,“我”從小就在心裏藴含着對故鄉、對民間藝術的愛,而這種愛讓“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得到“啟蒙”。

課文的最後一段,點出了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等等,啟發學生思考,這部分內容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怎樣理解課題“月光啟蒙”?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更要把自己的體會、感受説出來。

C、藉助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為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我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多媒體課件在這堂課的教學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將學生與文本建立了必要的聯繫,使得學生更容易走近文本。歌謠要給學生切身的體會,要做到還真不容易。通過音頻的播放就能非常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那種“如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的聲音流淌出來,母親的嗓音就彷彿迴盪在我們的耳邊,學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讀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圖片的呈現也讓學生走進了那籬笆小院,而那“母親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畫面對學生來説頗為抽象,看了圖之後,便會在腦海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形象。

3、感情朗讀

在學生暢談對文本的理解之後,我採用多種朗讀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作者“情動而辭發”我們“披文以入境、入情”,通過感情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讀中釋放自己的情感,達到情感共鳴、物我交融。

轉:精彩賞讀,豐富積累

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過引導學生賞讀精彩句段,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妙,進而積累語言,形成內化,教學才具有實效性。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在反覆誦讀中可以感受語言美、形象美、意藴美、韻律美,在賞讀的同時,指導學生有選擇的背誦,豐富其語言積累。

合:傾訴表達,讀寫結合

葉聖陶曾説過:“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讀得多,讀得透,自然能促進寫;寫得多,寫得妙,自然能促進讀。讀與寫的互相滲透,應該成為我們語文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課文因表達的需要沒有寫完整,這留給我們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在處理教材時,就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之上,有根據的進行補白。這節課教學中,學生在全面學習課文後,想象多年以後,面對年老的母親,我趴在她的膝前,會説些什麼呢?把最想對母親説的話寫下來。這不僅是學生情感在課堂中得到昇華並宣泄出來,也是在充分感悟課文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回顧的再理解。(視時間而定,如時間不夠,可在課外完成。)

作業佈置:(課外拓展,延伸閲讀)

語文學習僅靠書本是遠遠不夠的。有道是: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本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學生透過這扇窗,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本課的閲讀是個引子,課外推薦學生閲讀孫友田的其它作品,讓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豐富自己的閲讀體驗。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分析

《黃山奇鬆》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祖國各地,描寫了我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黃山奇鬆》這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黃山鬆的讚歎和喜愛,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的表達很有特色,採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把黃山鬆的奇和美表現的淋漓盡致,令讀者賞心悦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如身臨其境。是一篇加強學生語言訓練的美文。

二、説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獨立識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語言評價能力,但是受年齡限制,閲歷淺,認知水平差,對黃山鬆比較陌生,對它的姿態缺乏比較直觀的感性認識。

結合本文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以及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感受黃山鬆的奇美,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針對新課標對五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指導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黃山鬆的美和奇。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樣的理念,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和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1、創設情境法2、朗讀法3、討論交流法4、勾畫圈點法

五、教學過程

本課時主要通過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初讀課文,檢查預習;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上課開始,為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播放黃山風景區視頻。學生的思維來自對世界的好奇與驚詫,播放黃山風景錄像生動直觀,使學生入情入境,對黃山產生直觀感知以及各自的體驗,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此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欣賞了黃山風景區的視頻,大家都有什麼感受?”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調動,很想去揭開黃山奇鬆那一層神祕的面紗,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過渡語: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鬆、怪石、雲海、温泉”四絕聞名於世。(課件出示黃山四絕)人們對四絕之中的奇鬆特別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説,“更是情有獨鍾”。只要你來到黃山上,你就會看到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瀟灑、挺秀的奇鬆,今天,我們一起盡情飽覽一下“四絕”之首的黃山奇鬆。齊讀課題,讀出“奇”,學生質疑問難,問題集中在“奇”上,在旁邊板書“奇?”。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檢查難讀的詞語,句子。預習是為培養自學能力服務的。檢查預習還可以瞭解學生學情,解決了字音,會讀課文了,課文的解讀、感悟才可以開始。

2、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松樹?(板書:迎客鬆、陪客鬆、送客鬆)

(三)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

第二自然段是教學中的重點段,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不同的符號分別標畫出描寫不同松樹的句子。找出文章中主要寫了哪幾種松樹?把描寫自己喜歡的那種松樹的句子大聲的讀出來,這樣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逐句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理解,讀出感悟,讀出黃山鬆的奇和美,讀出作者對黃山奇鬆的喜愛和讚歎之情。指生讀寫迎客鬆的句子。(課件出示迎客鬆圖和句子)瞧!這就是黃山第一名鬆迎客鬆。讓我們細細地品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迎客鬆的“奇”。迎客鬆的奇還表現在哪兒呢?(課件出示:“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迎客鬆被稱為什麼?(板書:好客的主人。)

引導學生學習迎客鬆,總結學習方法,再運用學到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其他兩大名鬆。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課件出示陪客鬆、送客鬆圖片,指生上前面説哪幅圖是陪客鬆,哪幅圖是送客鬆,主要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談理由,説出陪客鬆、送客鬆的“奇”。相機理解“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書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四)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

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探究寫作方法,把閲讀與寫作有機的聯繫起來,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才能較快的提高寫作水平。讀第三自然段,看看黃山鬆還“奇”在哪兒?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千姿百態)再次提問黃山鬆到底有哪些姿態?(引讀第二句)讓同學根據第三自然段發揮想象説話。根據第三段總分總的結構寫一寫黃山的其他鬆,也可以寫寫我們美麗的校園,更可以寫寫黃山其他三絕:怪石、雲海、温泉。之後出示黃山怪石圖後指導仿寫“怪石”。

六、説作業設計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實踐的綜合性,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走大語文教育之路,特別是重視開放語文資源,拓展學生的語文實踐的空間,增加實際運用語文的機會”。因此,在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上,我摒棄枯燥機械的重複式作業,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凸顯出個性化的特徵,課內與課外交相互應,在實踐中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我的作業設計是這樣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並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當小導遊,向爸爸媽媽介紹黃山奇鬆,説出“奇”,也許明年暑假你就能來一次黃山之旅。

3、推薦文章:《黃山奇石》,徐霞客的《遊黃山日記》,袁牧的《遊黃山記》,葉聖陶的《黃山三天》,豐子愷的《上天都》等都體現了黃山的絕美秀麗的風姿,根據自己的喜好找到相關的書籍讀一讀。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的思路,簡潔明瞭有助於學生學習本課的學習任務。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以簡單明瞭的方式把本課內容表現出來。我的板書如下:

迎客鬆好客的主人

黃山奇鬆陪客鬆綠色的巨人千姿百態

送客鬆天然盆景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老人與海鷗》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位普通的老人與海鷗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文章雖篇幅較長,但結構清晰,課文所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幅動人的畫面,更是那無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後的感動。

本單元的文章主要從不同的角度寫了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感人的故事,《老人與海鷗》這篇文章是本單元的首篇課文,它起着領航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領悟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感情,同時還要學習如何把這種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為後面課文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與海鷗對老人的感情。

2、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通過朗讀、想象,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情誼。

(四)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將海鷗與老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寫真實、寫具體的。

二、説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理解課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閲讀的方法。我班學生有的思維較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課堂上能發表個人的見解。課文和學生的生活很貼近,利用學生的已知和生活經驗,從學生的讀書感受出發,長文短教,懂得人應與其他生命互愛互助,和諧相處。

三、説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學法上我設計整合全文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用質疑法閲讀課文,運用勾畫、批註、圈化、朗讀、想象的方法,品味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體會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對知識的接受,點燃他們熱情的火花。

本篇課文感情真摯,文字流暢,課文中描寫老人、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特別適合學生讀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採用以讀帶講法、以讀悟情的方法,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寫應成為閲讀教學中不該淡出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因此,我在教學中趁熱打鐵,

進行了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小練筆。讓學生把在學文中的真情流露記錄下來。又配合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來渲染氣氛,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畫面體會出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感情,激發學生讀文時的感情的表達。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上的是《老人與海鷗》第二課時。為了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奠定情感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2、認讀詞語,能用上其中的幾個詞語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以複習導入的方式進入新課,開門見山,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進入課文,收效良好。

(二)品讀課文,感悟深情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學生的閲讀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個性化閲讀,注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

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採取了以讀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方法。

1、我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帶着要求快速瀏覽課文,找到課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關係的句子,寫下自己的感受。

2、研讀第一部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從以下幾方面去體會:

(1)老人喂海鷗的細節描寫,引導學生能夠抓住老人和海鷗的動作的詞語來體會,在感悟中,注重讀議結合,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情感,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從而落實了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重點。

(2)老人呼喚海鷗、談海鷗的句子,讓學生能夠抓住老人的神態、語言來體會,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愛 。

(3)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教師補充材料,讓學生體會到老人對海鷗那種無私的愛。讓學生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情景。

3、研讀第二部分,感受海鷗對老人的情。

重點研讀描寫海鷗的三處句子:思考:海鷗們在幹什麼?它們為什麼會這樣做?

這一部分學習,老師無需做多大講解,因為學生們早已瞭解老人與海鷗之間建立了深情厚誼。感受海鷗的靈性。當老人每天都來照顧它們時,它們對老人產生了感激之情,當老人去世時,它們是多麼的不捨,它們為老人舉行葬禮,為老人送行,正是這些海鷗們悲痛的表現。重點是指導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本篇課文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學中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體驗,在生生交流的思維碰撞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及海鷗回報以老人的愛,在引導交流體會的同時,相機指導學生讀好有關的句子和段落。説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讀體現悟,悟促進讀。

三、想象寫話——深入品味老人與海鷗至死不渝的親情

(1)假如你是一隻老人曾經餵養過的海鷗,面對天堂裏的親人——老人,你會對他説些什麼

(2)假如你是天堂裏的老人,回憶與“兒女們”海鷗相伴的一幕幕,面對悲痛欲絕的海鷗,你會對它們説些什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時昇華自己的閲讀體驗和感悟,讓學生讀懂作品,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主旨,領悟真諦,通過超越文本的讀書讓學生變得智慧、變得美麗。

四、總結話和諧,激發和諧情

1、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圍繞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誼寫具體的?

2.學了課文,大家悟出了一點什麼小道理?

五、作業檢測 拓展延伸

1、把自己認為值得積累的詞句摘抄下來。

2、課外閲讀《我的野生動物朋友》《軍犬黑子》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教學設計意在使學生用心靈頌讀,用心靈傾聽,用心體驗,用心靈表達,“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使學生們帶着收穫,帶着思考,帶着信心,走向新的課堂,開始新的探索。

板書設計

老人與海鷗

老人喂海鷗 情深深

老人談海鷗 情濃濃

海鷗送老人 情切切

[設計意圖]本板書設計彰顯了行文思路,凸現了文章主旨,畫龍點睛地濃縮了文章的內容。

五、説預期效果

課堂上努力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閲讀過程,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在學習習慣上養成不懂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閲讀中讓學生能抓住老人的動作、神態、語言等體會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抓海鷗的動作感受出海鷗與老人的情,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等體現人物情感的寫作方法。在情感上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讓他們也能真心地去愛護動物。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莫高窟》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先寫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周圍環境,接着寫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特點,最後寫莫高窟是藝術寶庫。

二、説目標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感受這些風景名勝的美麗,體會到作者藴於字裏行間的喜愛之情。”根據大綱要求,課文類型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可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文字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極好例子,可以通過朗讀的訓練,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2、藉助圖片和音樂,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莫高窟的藝術特點。

根據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從本課描述的內容極具鑑賞性,在教學中運用展示圖片和音樂相結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多讀、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説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單元訓練重點和本課特點,這課學習的重點從內容上講欣賞莫高窟的藝術特點(彩塑、壁畫),難點就是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激勵學生熱愛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四、説教法

《莫高窟》是繼講讀課文《江南水鄉——周莊》、《美麗的小興安嶺》、《香港夜色》之後的第四篇課文,學生對品讀課文佳句,欣賞風景名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本課立定於目標儘可能讓學生確定,問題儘可能讓學生提出,方法儘可能讓學生掌握,內容儘可能讓學生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導。

下面,重點説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在第一課時學習的基礎上,分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談話導入,走進生活。

教師出示泥塑、談繪畫,通過問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構建學生已有的認識,接着引出課題,藉助圖片理解“窟”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習《莫高窟》這篇課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麼?莫高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尋找答案,激發學生走進課文。標上自然段的序號,目的是為了後面學生找描寫彩塑、壁畫的內容打下鋪墊。

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質疑問難,圍繞研究性的問題,學會篩選性閲讀,探討,我們的課堂充滿了問題,才會學趣盎然。(如果學生不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提問,養成能提問的好習慣。)

四)、精讀品味,點撥提高。

1、你最想讀哪一段內容?(根據學生情況,教師隨機進入,這樣,可以讓學生説出自己的心裏話,尊重學生。)

2、品讀“彩塑”一段。

(1)朗讀感受:莫高窟的彩塑給你總的印象是什麼?(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特見解。)

(2)欣賞圖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感受莫高窟的彩塑。(學生欣賞圖片,形象具體地感知了彩塑的神態。)

(3)品味體驗:欣賞了彩塑,再讀第二自然段,説説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描繪彩塑的神態。)

(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在字裏行間藴於情感。)

(4)對話追問:同學們,我們學會品味語言還不夠,還要學會和課文對話,請你們追問一下古人,他們當時塑造神態各異的彩塑,心裏是怎麼想的?(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真正與課文對話,與課文交流,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5)美讀感悟:把你自己對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讀出來。(放音樂)學生配上動作。(此目的是通過美讀、模仿,讓學生體驗、感悟、薰陶,在語言的海洋裏領會情感。)

(6)想像説話: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會怎樣嘖嘖讚歎?(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憾和情感的共鳴。)

3、總結言語感悟的策略。(放幻燈片)

(滲透學法指導)

4、自主品讀彩塑一段,讀後彙報交流。

5、欣賞了莫高窟的壁畫,此時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畫面前,你最想做的是什麼呢?

(學生進行合作性閲讀,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的內容。)

6、齊讀課文最後一段,用橫線畫出最能體現莫高窟地位的詞,你怎樣理解?我國除了莫高窟還有什麼是“舉世聞名”的?“結晶”是什麼意思?

(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領會莫高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並理解“結晶”的意思,激發學生對我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五)、欣賞影片。

(進一步瞭解莫高窟的藝術,激發學生內心對莫高窟的欣賞,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説:板書

14莫高窟

彩塑

壁畫

(栩栩如生)

(宏偉瑰麗)

結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