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10篇

來源:文書谷 2.82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10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據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知識技能目標: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讓學生自主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能正確的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經歷探索加減法的計算過程,感受到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體會到數學的內在聯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遷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運用通分解決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減的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裏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裏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裏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裏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並不難。

三、説學法

通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

(一)導入

1、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2、課題的引入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2、鞏固和複習

3、課堂總結

(三)練習

1、做一做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並説明理由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複習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及其運算規則

首先我給出一組題目,讓同學們回顧同分母的加減法及其運算規則,為後面傳授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起了很好的引導。(2/95/9=1/83/8=5/6–3/6=4/5–3/5=)其中還有複習了約分的知識,檢驗同學們課後的學習。

2、課題的引入

根據課本的知識,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用學生的慣性思維讓他們自己提出“1/43/10=”式子,這就與我們以前所學的內容不同,讓他們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教學新課

1、新授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讓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索,提出“通分化為同分母”這個關鍵點,然後讓同學們動手做一做。

2、鞏固和複習

首先我在其中穿插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然後再鞏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這其實都貫徹着“只有相同的單位才能相加”

3、課堂總結

讓同學自我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首先通分化為同分母,然後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

(三)練習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後,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做一做

讓同學瞭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最關鍵是通過通分把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

2、判斷計算是否正確並説明理由

讓學生找出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學生會仔細查看每一道題的每一步,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改正,有助於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題中的錯()誤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通達改正練習,引以為戒。學生指出錯誤後,可要求完整地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以形成正確的概念

五、教學效果分析

回顧本節課的授課過程,本次對課堂評價實效性的探索還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體現了評價的服務性、導向性和激勵性等功能。

複習引入環節中,在收集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階段,針對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渴求讚揚和鼓勵的心理特點,給予合理的,積極的,肯定的課堂即時評價。教師主要應用準確、巧妙、富有感染力、充滿真情的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熱情地給予褒獎。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 説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數學與購物》中的第2課時內容。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解決分數乘法問題”、“購物搭配” 、“估計費用”和“折扣”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學習《購物策略》,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根據實際需要,對常見的幾種優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較。

(2)、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研究與討論,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恰當的購物策略。

二、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非常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一雙數學的眼睛觀察生活,能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教學堅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本節課的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大量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創設學生平時比較常見的買飲料、酸奶等情境,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數學交流活動情景並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綜合利用數學知識來分析不同情況下各個商店的優惠策略,主動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興奮、愉悦、渴求的心理狀態,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課堂中,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會觀察、分析,學會應用,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始終以一種愉悦的心情去學習。在動態生成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解決問題中對學生進行拓展引導,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激勵學生的發散思維,並引導學生在多種方法中進行選擇,這是一種決策意識。

三、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六一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了,同學們有沒有想舉行一些活動來慶祝呀?在舉行慶祝活動時肯定需要一些糖果和飲料,今年超市舉行了很多的優惠活動,連老師都看花了眼,不知哪家便宜,大家願不願來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這節課就來研究怎樣買飲料的數學問題。板書揭示課題:購物策略。

[設計意圖:抓住學生喜愛的六一兒童節,為學生創設輕鬆的學習氛圍,巧妙地引入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究購物策略。

1、買果粒橙

(1)出示情境圖

師: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平常最喜歡喝的果粒橙,你能讀懂什麼?

(2)買1小瓶

a、那我們就一起走進福州的三大購物超市(課件),看看聰明的商家是怎樣開展推銷飲料的活動。從情境圖中你讀懂了什麼?

學生可能這樣想:

永輝超市買1大瓶送1小瓶,也就是説,只要買一大瓶就免費送一小瓶。買小瓶沒有優惠。

好又多一律九折,我舉個例子説:10元錢的飲料打九折後是9元。

曙光超市30元以上打八折,就是説不滿30元不優惠。

b、商家為了擴大自己的銷售量真是絞盡腦汁,我們一起去買飲料吧!先買1小瓶,怎樣買合算呢?

學生思考後回答

(3)再買1大瓶1小瓶怎麼買合算?

學生可能這樣想:我去永輝超市買,我想永輝超市買一大瓶送一小瓶,只花10元。在沃爾瑪超市不滿30元不便宜,在好又多打九折,花10.8元。

(4)買3大瓶3小瓶

a、看來我們買東西時還真得動動腦筋,仔細分辨,才能買到比較合算的飲料。那麼淘氣也有問題,你能幫他解決嗎?他想買3大瓶3小瓶飲料,能幫他解決去哪家買比較合算嗎?

學生通過計算知道

b、你用的是計算的方法,誰還有不同的方法?

學生可能這樣想:比較折扣多少的方法解決問題

c、如果你是消費者,根據自己的需要,你準備去哪家買?

學生根據自己以往的生活經歷提出情境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都是聰明的消費者。

(5)為每人準備約200ML飲料

六一就要到了,老師想為我們班同學每人準備約200ML,去哪個超市買比較合算?我們班有多少名同學?(35人)我們一共約需要多少飲料?(200×35=7000 ML)這7000 ML飲料我們到哪個超市買比較合算呢?請以小組為單位解決吧!

學生討論,先在小組交流,在全班交流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這麼多種購買方案,最後我們一致認為去沃爾瑪超市買5大瓶和5小瓶(10×5+2×5)×0.8=48元比較合算。

(6)總結購物策略

師:我們剛才一起經歷瞭如何買更合算的飲料這樣的活動,你有哪些體驗或感受想對大家説?(教師總結購買飲料30元以下去永輝或好又多超市,30元以上去沃爾瑪超市買比較合算。)

[設計意圖: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通過組織學生對以上題目討論與交流,逐步啟發學生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購物策略,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購買酸奶

(1)出示酸奶情境圖

師:大家愛喝酸奶嗎?老師在超市中還發現這樣同一品牌的酸牛奶。請看——(課件出示)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師:如果你自己喝的話你會選擇哪種?如果再為你的家人帶點,你會選擇哪種?(學生自由説想法。)

(2)解決買1升,1.5升酸奶分別有幾種買法的問題。

師:要買1升有幾種買法?你知道1升有多少嗎?

生:有三種:1大盒,2中盒,5小盒。

師:大家同意嗎?要買1.5升,有幾種買法?

生:也是三種。

(3)小組合作解決怎樣買2.4升酸奶合算的.問題:

師:淘氣要買2.4升酸奶怎麼買合算呢?

①學生小組合作交流並作好記錄

大盒

中盒

小盒

買2.4升酸奶所需錢數

1000ML/9.7元

500ML/5元

200ML/2.6元

②學生分組彙報,投影展示不同買法。

③引導思考:還有沒有更便宜的買法?

(4)總結策略

師:同學們説得都有道理,就按你們喜歡的方法買吧!你建議別人怎樣買同一包裝不同容量的酸奶?(在滿足所需酸奶的前提下,同一食品,大包裝要比小包裝便宜。)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一個學生平時常見的情境,引導學生交流最省錢的購買方法,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時,通過填表格,啟發學生有序思考,滲透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培養學生的決策意識。]

(三)、機動練習。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打折讓利的現象:你能利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嗎?

我要買一件上衣260元,現在有4家折扣店銷售,A店:8折銷售;B店:滿100元減30元;C店:滿100元返30元購物券。我去哪家店買合適?

[設計意圖: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拓展購物中打折、讓利現象,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全課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購物中的數學問題,你覺得對你有什麼啟示呢?

生:總結

師:在購物中有許多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數學問題,相信同學們今後更能聰明、理智的購物。老師最後祝願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快樂!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教材簡析】

《認識公頃》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和常見的幾種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的主旨是:讓學生知道公頃是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並初步建立1公頃的空間觀念,聯繫實際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2.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公頃的含義,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難點: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下面結合我的課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研究,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揭示課題

複習以前學過的面積單位,以及進率,估計物體表面大小,揭示課題。為下面介紹公頃這個面積單位作鋪墊。這個部分應該熟練些給學生快速複習舊知,重在引導學生產生對學習新的面積單位需要。

二、合作探究,認識1公頃

1.公頃有多大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通過初步感知、交流驗證,歸納概括等體會1公頃。同時使學生在課前帶領學生在校園裏實地體驗1公頃的大小。這堂課,要讓學生動起來,首先教師得動起來;要讓學生動得有針對性,參與得有時效性,教師就應該動得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就應該提前做好既充分又紮實的課前準備。認真鑽研教材體系,積極挖掘教學內涵,努力把握教學重難點,精心選擇教學方法,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想方設法創設既引人入勝又恰如其分的教學情境,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願意主動參加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因為興趣是國小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他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只要抓住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點”,就等於為師生的有效互動注入了必須的動力。

欣賞圖片引起人注目,在這樣的情境中,有利於學生藉助對這些風景區的直觀印象初步體會公頃是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從而引起進一步研究公頃的興趣。應該使學生深刻體會1公頃的大小。

三、聯繫生活,體會1公頃大小

1公頃有多大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使學生初步感知、交流驗證,歸納概括。同時使學生在課前帶領學生在校園裏實地體驗1公頃的大小。

引導學生通過估算、想象、交流等活動,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既有利於學生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又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再以學生熟悉的操場、教室的面積推算1公頃的大小,加深了學生對1公頃的認識。應該舉生活中大量的實例讓學生感受1公頃的大小。

四、鞏固練習,掌握單位換算

這節課,我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公頃和平方米間的進率的掌握。一是基本練習,是本節課教學的第一次反饋。82頁試一試,做這題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計算大的土地面積用平方米比較麻煩,並體會4公頃有多大。另外是綜合練習,主要讓學生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練習設計的層次清楚,形式活潑,使學生經歷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既加深了對1公頃的認識,又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了數學思考的能力。

通過鞏固練習,是學生熟練單位換算的基本步驟,和規範學生語言表達。廣大農村國小的數學學科中,許多學生對新教材很不適應,兩級分化嚴重,個體差異大。作為農村國小的數學教師務必要認真分析學情,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設計數學問題時要層次分明,既能讓中低層次的學生參與,又能讓中高層次的學生參與。在課堂互動時,要積極發現學生的微小進步,千方百計給所有學生創造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時時處處都有機會參與,也都敢於參與到互動中來,從而使得整個課堂中絕大多數的學生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裏都在動,而不是少數的幾個優生在動。

五、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為更好地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教學理念,在這一環節,出示實際問題讓學生解決,最後讓學生改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學以致用,用新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應該想辦法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六、全課總結

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説一説本課主要學習了什麼,説一説自己的體會,加深學生對本課新知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這個部分多讓幾個學生總結。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8~90頁的《最小公倍數》一課。最小公倍數是在學生掌握了倍數、因數和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以後學習通分做準備。在生活實際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義和作用,這節課是一節以概念為本的教學。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嘗試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體現算法的多樣化。

二、學情分析:

在不同的學校、班級進行前測,直接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用模擬的小長方形牆磚鋪成正方形。在動手操作中,由於受密鋪的影響,橫拼豎擺,不但耗時過長,而且很難有效的構建公倍數內在的結構關係。因此在設計操作環節時,我搭建 “腳手架”。通過構建公倍數內在的結構關係和構建公倍數體系兩個環節進行有效教學。成功搭建起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的橋樑。

三、教學目標:

(1)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會用集合圖表示。掌握求100以內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2)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積極參與到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活動中。真真切切地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價值。

教學重點: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掌握求100以內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遊戲卡片一套,模擬牆壁的平面圖、模擬長方形牆磚多套,作業紙多張和多媒體課件一套。

五、教法和學法:

加點理念課堂上我採用嘗試教學法和啟發教學法。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進行學習。

六、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按照下面五個環節進行教學: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動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歸納方法;實際應用,迴歸生活;全課總結,延伸課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從遊戲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數複習設計成“搶倍數的遊戲”。讓學生初步感悟公倍數。(預設5-6分鐘)

具體操作:

首先我手裏拿着數字卡片,給學生説,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風靡我們全班的遊戲—搶倍數遊戲。面對全體同學講一下規則:找兩個同學上來,一個負責搶3的倍數,一個負責搶2的倍數。老師把卡片放到黑板上,過了搶的時間老師會把卡片收起來。最後搶的多的'同學獲勝。

然後把全班分成兩大組,要求每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來。當兩名學生上台進行遊戲,其他學生做裁判共同參與。

接下來遊戲,當第7張卡片出來的時候,兩個同學會同時搶6這個數字。如果沒有出現搶的局面。我會再出示12這個數字。學生很容易發現並説出:數字6是決定遊戲勝負的關鍵,因為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

緊跟着追問:“為什麼都來搶6這張卡片”。先讓這兩個代表説説,再讓其他同學説説。

然後揭示出公倍數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也就是説6是3和2公有的倍數,我們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及概念。)

引導學生想想:那你還知道哪個數是3和2的公倍數?

學生答出12、18、24等數,並用這些數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數的概念。

及時表揚説的對,説的完整的同學。多讓幾個同學説説,並讓同桌説説,強化公倍數的概念。

【設計理念:布魯納説過:“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整的結構把他們連在一起,那是多半會遺忘的知識。”學習一個概念,需要組織起適當的認知結構,並使之成為內部知識網絡的一部分。所以複習倍數的知識是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意義的關鍵。為了創設學生樂學的氛圍,讓學生從無意識的玩到有意識的關注6是3和2的公倍數,建立公倍數的概念。體現了認知的由淺入深的過程。】

(二)、動手操作,建立概念。

這一大環節是深刻理解公倍數,建立最小公倍數的重點內容,為此我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

(1) 固定的正方形邊長,選擇長方形牆磚。(預設6-7分)

首先在前面通過遊戲感悟公倍數的基礎上,過渡到生活中。讓學生體驗公倍數能在生活中幫我們做什麼。

(出示生活情境,課件顯示。)

當學生明白題意後,要求學生利用模擬的長方形牆磚和牆壁正方形平面圖,

分小組活動進行動手操作。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後讓學生彙報想法,誰來説説:你們小組選擇的是長几分米,寬幾分米的牆磚,怎樣鋪的?

在彙報方案時,學生都會選擇長3分米,寬2分米的牆磚。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適時進行追問:“正方形牆面牆壁的邊長所用牆磚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讓學生自主發現:按照要求進行,所鋪成的正方形邊長必須是小長方形長和寬的公倍數這一結論。

這個時候多讓幾個學生説説這一結論。

其次我再追問:“大家為什麼都不選擇長5分米,寬3分米的牆磚?”

學生很容易答出,因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數。

最後我作課堂小結:“看來所鋪正方形牆壁的邊長必須是長方形牆磚長3分米,寬2分米的公倍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搭建的“腳手架”過程,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公倍數的意義,這樣由實際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也有利揭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的現實意義。】

(2) 用固定的長方形牆磚,鋪多個的正方形。(預設6-7分)

從上個環節直接過渡到問題中。“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動手操作,獲得很有價值的發現。(課件出示情境)用這種長3分米寬2分米的長方形牆磚,整塊整塊的鋪,還可以鋪成邊長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然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當有的同學有想法後,請同學們拿出表格,填寫完整。

讓學生填出表格,空間想象能力好的學生能直接想到這些正方形的邊長都是2和3的公倍數,想象不出來的,允許動手擺一擺,畫一畫。

其次把兩個同學的表格用實物投影儀打出。讓學生交流這樣填的想法。

學生有可能答出:發現這些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是所鋪長方形牆磚長和寬的公倍數。及時表揚:“你能用今天所學的公倍數知識解決問題,這了不起”

還可能發現:其他公倍數都是6的倍數;最小的公倍數;公倍數是有很多個…

如果沒有學生説出來,及時追問:“察這些公倍數,最小的是幾?”學生很容易

説出6是公倍數中最小的。 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數。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數。(板書:最小)

及時強化最小公倍數的概念。讓多個學生説説6是3和2的什麼數?同桌也互相説説。

再次追問:3和2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這些公倍數能寫完嗎?讓學生説出公倍數是無限的。

【設計意圖:怎樣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學生構建數學概念的過程,決不能是簡單“告知”的過程,以概念為本的學習需要經歷一些經驗性的活動過程。通過學生親自操作和體驗,在一種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創造過程中,主動建立概念。完成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3) 用集合圈表示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預設4-5分)

首先讓學生用數學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數和2的倍數。並把3和2的公倍數畫出來。(課件出示兩個空白的集合圈)。學生寫完後,彙報結果。同時課件顯示出答案。

然後利用課件使集合圈重疊一部分。給學生問題:如果這兩個集合圈這樣放在一起,該怎樣填呢?(課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讓學生思考、交流。明白各部分填什麼,怎樣填。讓學生在作業紙上

完成後彙報結果。(課件出示答案)並讓學生説説3和2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再次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設計意圖:根據弗賴登塔爾“數學是一項人類活動”的觀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開始,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到抽象概念,從特殊關係到一般規則,逐步通過學生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進行集合思想和極限思想的滲透。感受數學化的簡潔美。】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預設7-8分鐘)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出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直接出示問題:那給你兩個數6和8,怎樣求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板書:怎樣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數。)

這時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當學生有了想法後,讓學生拿出作業紙,把過程寫出來。

然後讓學生小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接下來讓學生進行彙報。(找幾個不同的方法,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

在展示過程中,讓學生交流、爭辯,在交流各種方法的同時,可能發現:兩個數相乘方法和倍數關係時找最大數的侷限性。認識到列舉法的普遍性。

在學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後。我會説:老師非常欣賞大家的方法。我這也

有個方法。我們可以把這些數在有方向的直線上表示出來。上面表示6的倍數,下面表示8的倍數。所圈重疊的線段是6和8的公倍數。

(教材中出現了數軸上表示倍數的方法,考慮到學生想不到這種方法,我參與活動中,最後展示這種圖形結合的方法。)

【設計理念:探究學習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獲得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滲透數學歸納思想,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

(四)、實際應用,迴歸生活。(預設3-4分鐘)

做一個課堂小結,轉到學生解決問題中。“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 。掌握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有很深的收穫。讓我們帶着收穫進行下面的練習。相信你一定沒有問題。”

課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題)

2、學生交流彙報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為24人。

【教學理念: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應當是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學生得到抽象化的數學知識之後,應及時把它們應用到新的現實問題中去。】

(五)、全課總結,延伸課外。(預設3分鐘)

告訴學生在天文學中也有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讓學生邊聽邊看屏幕:

(隨着音樂的響起,播放圖片。)。

我朗誦:中國人對日食現象的記載,已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在漢代就發現日食出現具有一定的週期。月球從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個朔望月,平均約長30天。太陽從月球軌道的升交點再回到升交點是一交點年,平均約長347天。朔望月與交點年的最小公倍數就和日食的週期有關。

課堂結語:“奇妙吧!如果大家還想繼續瞭解,回去可以上網查找一下相關的資料。讓我們帶着收穫,下課!”

【教學理念: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資料,開發出更多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整體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真正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學生是帶着問號走進課堂,又將帶着問號走出課堂?這樣的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啟迪。】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69頁《稍複雜的方程(二)》。主要從“教材”、“學法”、“教學設計”四個方面來説。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時是村單元第二節中的第7課時。在這一課時之前,學生已認識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作用,並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和等式的基本性質,並能運用它解簡易方程。這一課時是對前面知識的進步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內容的`深化,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學會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決一些簡略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培育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接洽。

2、重點:學會解形如ax+bc=d的方程。

難點:理清題意,分析數據,找出等量關係。

二、説教法

教師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這節課主要採用“觀察法”、“啟發式”教學為主,藉助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等形式,因村施教,師生互動,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同時還選擇接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有利於學生體驗、思考、探索。

三、説學法

為了學生獲得“稍複雜的方程(二)”這部分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動手計算。真正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知識。

四、説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部分:

(一)、導入新課。

上新課之前讓學生回憶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過程。

(二)、講授新知。

師:出示例2掛圖,讓學生觀察,理解圖意:水果店有人買水果。梨子2.8元每千克,阿姨買蘋果和梨各2千克共用10.4千克,蘋果每千克多少元?

生:觀察瞭解信息,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知道買蘋果和梨各2千克,每千克梨2.8元,共花10.4元,問題是每千克蘋果多少元?

師生討論:如果用方程解決問題,可以設每千克蘋果x元。那麼題中有哪些量是等量關係呢?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板書。

(1)蘋果的總價+梨的總價=總價錢

2x+2.8×2=10.4

(2)(蘋果的單價+梨的單價)×2=總錢數

(X+2.8)×2=10.4

讓學生自己解第(1)個方程.把解的過程寫在課本上.接着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索第(2)個方程的解法,教師指導。

師提示:把(2.8+X)看作一個數,兩邊同時除以2得:2.8+X=5.2,這樣學生就可依照例1的解法解方程2.8+X=5.2。

生:説解題的過程,師板書:

(2.8+X)×2=10.4

(2.8+X)×2÷2=10.4÷2

2.8+X=5.2

2.8+X-2.8=5.2-2.8

X=2.4

讓學生自己驗算,指名學生到台上板演。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三)、鞏固練習

這部分安排二方面的內容。(一)解方程,讓學生完成課本練習十三第1題。(二)看圖列方程解答,讓學生完成課本練習十三第2、4題。

(四)、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一談,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1、首先讀懂題意,理清數量關係,找出等量。

2、根據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3、求解。

4、驗算並寫出答語。

(五)、佈置作業。(學生課外完成)

我的説課就到這裏,謝謝各位。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82-83頁內容。

《點陣中的規律》屬於嘗試與猜測部分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新課程標準》中的數形結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體體現,看起來似乎對學生很陌生,與其他知識沒有必然的聯繫,是一節相對獨立的數學探究課,其實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如:一年級的找規律填數,二年級的按規律接着畫,以及四年級探索圖形的規律,都是逐步將數形結合在一起,將知識進行進一步提升。使學生通過觀察、推理等活動,找出圖形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與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圖形,認識“點陣”,瞭解點陣的基本知識。

(2)能在具體的觀察活動中,發現點陣中隱藏的規律,體會圖形與數的聯繫。

(3)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與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活動,引導學生髮現和概括點陣中的規律。

教學難點:

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圖形與數的聯繫。

教法學法:

教法安排:本節課我運用了活動教學形式,給予更多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新知,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最後歸納出點陣中的規律。

學法安排:將自主學習與老師引導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結合老師的引導,尋求規律,嘗試發現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首先,出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方隊錄像,通過震撼、整齊的擊缶方隊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接着出示擊缶方陣圖,隨即告訴學生:如果我們將每一個隊員看做成一個點,就形成了點子圖,這樣一個點子圖,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臘數學家們就給它取名叫“點陣”,而且在這些點陣中還隱藏着許多的規律,這樣一來不僅把方隊(方陣)變成點陣,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新課,還讓學生感到點陣並不神祕,點陣就在我們生活中。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總結規律。

出示一組點陣圖,讓同學們自己先觀察這個點陣圖,根據圖形特徵來思考第五幅圖該怎麼畫(學生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並從中探索規律,然後彙報,由我引導出最終的結果:第幾個點陣就是幾×幾,如果用n來代替點陣圖的序數,那麼可以將規律表示為n×n。

剛才用的是從點陣圖的外形特徵出發,發現並找到解決外形點陣中點的特點的方法,如果現在我們換個角度,還能不能找出點陣的規律呢?引導學生“斜着看”。引導學生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點陣中所有點的數目,並依此寫出後幾個點陣圖點數的數學表達式,總結規律:第幾個點陣就從1連續加到幾,再反過來加回到1。

做到這還不夠,繼續引導學生再換個角度,看有沒有新發現?隨即引導學生“拐彎看”,讓學生根據折線劃分後的點陣圖自己探究規律並用數學表達式總結規律。即:第幾個點陣圖就是從1開始加連續的幾個奇數。第n個就是要從1加到2n-1(在這可能學生對2n-1很難概括出來,須適時引導)

第三環節:應用方法,解決問題

試一試(第一題):在本道題的規律發現中,要讓學生自己感覺圖形的特點,並結合1×2的含義完成練習,完成練習後讓學生再思考為什麼你寫出這樣的算式。再讓學生思考這組點陣圖的規律,規律總結為:第n個點陣圖中的點陣數目是n×(n+1)。

試一試(第二題),本道題直接讓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評講,為什麼可以得到15的結果,學生彙報後,總結一下,第n個點陣圖的點陣數目是1+2+3+…+n。

第四環節:課堂回顧,總結收穫

讓同學們回顧本節課內容:1、點陣中的規律可以從點陣的形狀入手;2、從不同的觀察點,用不同的劃分的方法也可以發現點陣的規律;3、點陣的規律用算式來表達更加的方便。

最後,為了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設計了拓展應用,運用課件為學生展示了點陣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並以古希臘數學家的一句名言來結束本堂課。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以上是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最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學習約分做準備。按照《標準》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現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能力目標:能根據兩個數的不同關係靈活地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目標:讓孩子在生活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數學與人類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理念。

3、教學重、難點: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二、設計理念在概念教學中,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充分地發揮情境的作用。

由“求”轉變為“找”兩個數的公因數,體現方法多樣化。

三、説教學流程

結合教材、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按照“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下面五環節:

1、複習導入:本節課的教學是學生掌握了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我出示兩個數讓學生説出它的所有因數。(16、12)

2、交代目標:只有明確了學習目的,學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因而在學習新課之前我首先把學習目標出示給學生,讓他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3、出示自學提示: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自學,在給出目標後,我又幫助學生擬定了兩個學習的提示,讓學生學有所依,學而得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4、自主探究,彙報交流:

在學習“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探究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己學,並在遇到困難時在小組羣體中自由自在地交流,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在彙報交流中強化對比,選出合適方法,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5、教師的教:教師在引導學生彙報時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進行相機教學。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內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二、説教材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等都運用了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優化意識。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基礎上,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仔細閲讀教材後,發現教材的編排結構比較重視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例1安排了從5個物品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説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例2安排了9個待測物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讓學生經歷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教材這樣安排,考慮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但是對於剛經歷找次品的學生來説,為什麼要找次品?5個次品是否難度過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學生在觀察9個待測物品的測量過程中,比較得出的,“為什麼平均分成三份是最優方案”教材沒有涉及,學生的疑惑是否會更多呢?

基於上述考慮,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2.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3.通過觀察多個待測物品時,讓學生體會到最優化策論的成因。

三、説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點是教材比較重視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和探究。確實經過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補充,迅速達到多種策略的有效補充。但是同時存在的問題是,該教材內容偏難,如果僅通過交流,勢必優秀生言之灼灼,而後進生聽之糟糟。因此我在執教時選用了學生安靜思考,人人動手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再視情況交流。在反饋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説設計

(一)課前遊戲。課前遊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義,為新課教學掃清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出現不必要的過多的糾纏。

(二)、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個層次)

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菠蘿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三瓶中找次品,利於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緊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這個環節(設計意圖:多了4這一環節,它的作用就是為後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箇中找就要比3箇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最後安排5箇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説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

(四)、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方法。

首先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箇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教師引領學生如果是3的倍數的數,為什麼要分成3份,以及為什麼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對最佳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釋。接着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後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個…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裏其實有規律可尋。

(五)、留與懸念,課餘激發探索興趣。

這裏主要探索非3倍數的最佳策略並且完善找次品的規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儘量平均分成3份,保證有兩份數量相同,並且只和第三組差1個,所用的次數是最少的。這是否是最優的方法

(六)、學習反思:

對全課進行輸理,回顧找次品的方法和最佳策略。

五、説體會

教完以後,體會最深的就是這個難度的教材,教到什麼度是合適的?對於最佳策略的成因還有沒有更好的、更有説服力的相通的解釋方法?教師的反饋怎麼樣能更有層次一些?課上下來還是覺得問題多多,但自己覺得還是在雲裏霧裏。很希望能得到專家和同行們的幫助和指點。謝謝各位!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國小數學第九冊(蘇教版)第94頁例1、及相關練習。

2.教材分析:這部分內容教學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通過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現實問題中基本數量關係的理解,增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常常是多樣的,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策略。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對信息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並對有關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進行分析 。

二、説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用操作、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列舉的策略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初步的接觸,只不過是沒有加深認識。本班學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舉的策略,對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條理的解決,這時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師的引導了。

三、説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教法和學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學法,學法裏體現着教法,二者共處於教學過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上課時用多媒體課件情境引入。教師加以敍述,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開展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既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使學生自覺進入學習的佳境。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讓學生在例題的探究中,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例題之後,出示練習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練習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些活動有利於養成學生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

四、説教學準備。

我為學生準備了課件,每組3張表格、一捆小棒,。

五、説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板塊:

(一)激趣導入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這裏首先説激趣導入:從學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通過幫王大叔,激勵學生去設計方案。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去探究例一。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從生活中去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下一步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化抽象為具體,化複雜為簡單。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悦。

1.動手操作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一擺,交流討論該怎麼擺?從中知道圍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分工合作,邊擺邊填表一。學生在無序的排列中,從中感悟到要想圍出花圃,就必須要找出長方形的長和寬。(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學生先自主動手操作,讓學生整體感知方法的多樣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數學問題,是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這裏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操作情況,及時引導需要幫助的小組。

2.展示策略

學生操作完成後,我使用多媒體把學生彙報的結果一一列舉出來。(出示完整的表格是為了讓學生體會“一一列舉”時的“有序”)。讓學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現重複和遺漏,為後面的有序列舉教學做好鋪墊。

3.提升策略

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環節。出示表格,讓學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這裏老師只是引導,而學生才是發現這種策略的主體。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設計意圖:利用表格這一步驟既是加深對“一一列舉” 策略的理解,又是對“一一列舉”形式的優化。)

4.比一比優化策略

讓學生在操作,畫圖,列表的`過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樣化的,但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適的,達到了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發現規律

通過表格讓學生去發現規律。這裏鼓勵學生多説,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再適時引導。(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在發現新的知識,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

讓學生自主探究,再請學生到前面彙報講解。(設計意圖:通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主探究進一步感知一一列舉的策略,領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後是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出示課件)

1.這裏再次出示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網站更新,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應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抽象的問題條理化,把生活的問題數學化,真正達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7.講解科學家歐拉的故事鼓勵學生,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在這問題中學生髮現了正方形,那麼就引導學生髮現當週長一定時,圍出的正方形面積最大。(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全課總結

這裏出示課件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其實策略沒有好壞,關鍵在於運用。找出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回憶總結,提高對有序列舉方法的深刻領會以及應用。)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評課記錄

姜堰區實驗國小三水校區 遊曉暇

秦彩豔:

教者課前準備比較充分,能緊緊圍繞目標,依託教材展開教學。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學中,能充分利用例題情境,學生通過擺一擺、圍一圍、看一看、畫一畫、説一説等有效手段,發現一一列舉策略的價值,在列舉的過程中能注意不遺漏、不重複。

曹衞琴:

遊老師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始終圍繞問題展開。讓學生結合情境自己提出問題,再通過不斷的變式練習,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説一説、議一議等手段,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啟發了學生思維,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似行雲流水,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果明顯。

閔愛芳:

這節課的教學效果留給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聽了遊老師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感觸很深。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操作、畫圖和列表來解決問題,對這些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和認識, 一一列舉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教者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找到適合的策略。

周健: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遊老師無論是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梅:

遊老師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是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讓學生從已有的信息中去發現問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所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柵欄圍長方形花圃,有幾種圍法?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遊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着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譚紅海:

這節課,老師注重培養孩子靈活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動手操作,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説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發現問題,並學會用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孫亮:

教師在例1探索後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拓展。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及時搜尋各種教學資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確在一一列舉時遇到情況複雜的必須先分類,在有序的一一列舉。最後指導學生藉助表格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小結揭示“一一列舉”。這樣學生接受起來順其自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0

本節課我着力構建主體性課堂,加強教學的互動,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學情,讓學生自學探討,尋求合適的課堂結構。

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直觀地認識了圓,課堂中通過教師的遊戲導入以及讓學生找實例,使學生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刺激對圓的表象認識,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而且這樣的導入能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內容。

2、儘量讓學生多交流,讓自己少開口。

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的互動,嚴格控制教師講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説,對教學圓的半徑和直徑之間關係時,我只給學生提出研究提示,讓學生在同組裏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空洞、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發現,以學生的講説來代替教師的講解,我想這樣得來的知識學生很容易被記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而不是純粹的死記硬背。

3、多給學生操作、練習的機會。

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三次用圓規畫圓,第一認讓學生嘗試畫圓,第二次重點指導學生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形成畫圓的技能,第三次讓學生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在作業紙上完成,配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並讓學生在自己的圖中畫出半徑,直徑和圓心,進一步感圓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順其自然。

4、當堂練習,及時反饋。

在教學完本課內容後,我設計了一張作業紙,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力爭做到當堂完成,當堂檢測,當堂反饋。練習題富有層次性,設計了一星題和二星題,這們不但可以使學生鞏固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能,而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知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