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14篇

來源:文書谷 2.25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14篇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1

讀本好書,像是給心靈洗澡。《做最好的老師》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敲打在我的心靈深處,一直在感動着。這是李鎮西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我深深愛上這本書,如同愛着我的孩子們,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一步步向李鎮西老師走進。人們給予教師許許多多榮耀的稱譽。“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尤其是中國儒家將尊師敬孔的思想發揮到極致,“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影響浸潤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然而今天教師也不再擁有令人真正崇敬的榮耀和光環。重塑教師形象,還教師與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們每一個人民教師神聖的職責和不可推卸的義務。那麼站在21世紀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的今天,我們理想中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呢?在我們的心中應該建立起什麼樣的教師形象呢?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給我了一些啟示。“有人説,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説,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本為他的青春無數開平方。”其實這些都只説了一半。因為,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説,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則認為:教育首先是一種服務,教師是一種帶有濃厚服務性質的`職業。一種為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幫助的服務,一種為社會培養健康健全的人類的服務。也惟有如此,作為教師心懷一種服務思想,才可能從過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誤區中走出來,走進學生,親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蹲下來悉心聆聽他們的心聲,熟悉他們的呼吸,也只有這樣才能為他們提供最切合實際的東西,才能為他們鋪設好最適合他們的道路,讓他們能夠在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聲中他們張揚個性,茁壯成長。

其次,當代的教師還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名好教師,一名愛學生的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他們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夥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再次,作為當代的教師還應該“善思”。“帕斯卡爾説:“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教師應該是個思想者。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個有心人,去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

有一句話説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我不知道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對不對,但是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覺得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至少對得起這幫孩子!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心去做我做為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所謂“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西巫拉岶有這樣的名句:既然我們不是櫻,那就不要抱怨別的什麼,只要美麗就行,富士山啊,只有一座,並非其它的山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也許你永遠也不能成名、成“家”,但是通過自己與自己相比,反思、堅持、不斷提升自己,你卻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你。一位老師曾經説過:“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這句樸實的話中,藴涵着極不普通的哲理:生活在學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每個老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2

人的理想總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不斷地變化,免不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小的時候在課堂上聽着老師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講授,心想:老師這麼偉大,懂得這麼多,將來我也要做一名知識淵博的好老師。漸漸地懂事以後,明白了老師其實很辛苦,而且似乎也沒有那麼威風,於是就對別人説:“我這輩子無論如何都不要做老師。”説的時候還特別堅決,生怕別人不信。再後來,屈從於現實的社會隨波逐流。很多人都説教師是個鐵飯碗,生活有保障,尤其女孩子當一名老師是最好的了。而且很多人在考教師的路上擠破了頭,於是我也加入了這隻雄壯的隊伍中去了。同時,當我瞭解到我以前的老師常常趁着各種假期到各個地方去旅遊,心中豔羨不已,心想,這樣的生活多麼自在瀟灑,只要我成為老師,也可以過這樣的生活了。然而,真正的走上這個崗位,才知事實並非如此,生活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美好。

不知不覺踏上工作崗位三年了,在這期間我有過悲傷,也有過快樂,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時而為了學生的調皮跳腳不已,時而為了孩子的天真充滿驚喜,時而為了工作的難題莫名委屈甚至痛哭流涕,時而為了家長理解的笑容滿心歡喜。雖然我是一個新人,依然是雄心壯志,心想着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想着做一個優秀的老師。可是由於缺少豐富的工作管理經驗,常常會有棘手的突發事件讓我束手無策。怎樣做一個最好的老師?怎樣讓周圍的人都認可你?這似乎是一個難題。直到有幸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個謎題才漸漸被解開。

並不是你認認真真的備課上課了你才是好老師,也並非是你次次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你才是好老師,真正的老師是教書育人,而我們往往只做到了教書,而忽略了育人,説到底我們頂多算是一個還算稱職的教書匠,卻不是一個好老師。

很喜歡其中的一段話,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説:“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讀到這裏不禁問自己,在這幾年的工作中,我有沒有達到自己最初給自己設立的目標呢,有沒有超越自己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當我看到別人的優秀時,會忍不住的跟別人學習,本意是希望自己能儘快的成長,卻一直在重複的模式中失去了自己。

不僅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也都是如此,他們是一顆顆幼小的樹苗,需要我們的愛和呵護才能茁壯的成長,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中真正的“愛”,是平等的公正的無私的愛,是對每一個孩子的愛。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學習優秀的孩子,而忽略了那些調皮的愛惹事或者成績差的孩子,他們更需要關心。他們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陽光。對於“後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羣體,教師必須給他們一個空間,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讓這些飢渴的幼苗,沐浴陽光,健康成長。回想過去,在工作中,我有這樣無私的愛嗎,我用心的去愛每一個孩子了嗎?工作以來我都是擔任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總是要求孩子們達到自己心目中的標準,總是覺得他們錯誤很多,例如上課遲到,不講衞生,上課講話,路隊不好……常常會責怪他們,尤其面對成績不好又特別搗亂的孩子,有時真恨不得狠狠地罵他們一頓,哪裏談得上愛呢?

老師也只是個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師要怎樣擁有“師愛”呢?李鎮西老師用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懷着兒童情感去理解兒童的心靈世界,那樣才能真正走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能理解學生的做法,從而讓自己與學生真正的走在一起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同時,如果想和學生相處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些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想想我自己小的時候,又何嘗不是調皮好動,上課的時候與其他同學説話,或者趁老師不在的時候與同桌打鬧嬉戲惹得老師生氣不已,我們也是從小孩子過來的,既然我們都不能保證自己小時候乖巧懂事,遵規守紀,又如何要求現在的孩子能夠多麼的聽話,老實。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嚴厲,這樣會讓學生產生牴觸情緒。有時換一種方式,用心的觀察瞭解每一個孩子,真正的走進他們的心裏,弄清楚楚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然後再像朋友一樣去和他們溝通,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要做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帶着“愛”這個教育理念一直走下去,愛教育事業,愛學生,使每個孩子都能綻放自己的美麗。回首自己走過的路,不禁慚愧不已。讀了李老師的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爭取做最優秀的自己!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3

最近讀了李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做最好的老師”,是任何一個做教師的人的理想,可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老師的話説,“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説:“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

看到這裏,我想到了自己,説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認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那每天就都會有新的快樂。

在去年剛畢業時,我承擔了我們勝溪新村學校國小部三到六年級三個班的美術課。那時的我熱情滿懷,躊躇滿志,對學生也充滿了愛心與耐心,立志做一名受學生喜歡和家長愛戴的好老師。而學生也確實沒有辜負我對他們的那份熱情,課堂學習和交流非常積極,轉眼間一個學期過去了,學生對美術課的熱情依舊和從前一樣,但是由於我的管理經驗不足和管理方法不當,在課堂紀律管理上一直不是很好,一些學生比較頑皮,常在課堂上搗亂,我把能想到的管理方法都用上了,打、罵、做思想工作,這些辦法不能説一點作用都不起,但效果的確不怎麼樣。

我在看了李老師這本《做最好的老師》後,對這方面找到了一些靈感。李老師提供的方法是:多想學生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起玩兒,這樣學生們就會越來越愛自己。李老師是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我一直都在一線,一直都在講台,一直都和學生零距離!我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講台,我的生命在學生。”是的,只有和學生們零距離接觸,才能感受到學生們的可愛之處,才能更多地用文字記錄下和學生們的點點滴滴,才能體現老師的真正價值!

對於老師,教學經驗來自於與學生們零距離的交流與接觸,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論。試着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你會覺得教學原來是如此精彩!

總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會多試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最後,我還是要把李老師的一段話獻給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4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師提出的“民主教育”。民主教育首要表現在教育方式方法的民主,也就是教師要對學生講民主,對真理的認識不能硬灌輸,千萬不要讓學生養成一種習慣,即認為教科書、老師的話都是對的,不可違抗的,跟教科書、老師的話不一致的就是謬誤。

如果學生有這樣的習慣,説明我們的教育和教師是不民主的;班級管理要民主,要學會讓學生自治,教給他們選舉班長、組長的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比原來有了很大進步,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創新,就要有適合創新精神的土壤和空氣

其次是李老師提出的“在平等中培養平等”。這是一個既普通又真實的故事:課間休息,一女生到辦公室借杯子,李老師指了指角落的書櫃,讓學生自己拿。學生拿了杯子後向老師説聲“謝謝”。而李老師闡述了當自己在教室裏向學生借紅筆時,學生都是爭先恐後地拿筆,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把筆伸向我們,有的甚至跑到面前給我們。但我們往深處想,為什麼學生向我們借杯子,我想都沒有想過親自把杯子遞給他或倒好水呢?由此,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文明禮儀教育,要求校園裏師生相逢學生都能熱情地打招呼,面對學生的熱情,我們也應該熱情地回禮,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

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向我,我也跟平時一樣回了禮,只聽這位學生説:“還是這位老師好,哪像有的老師都不迴應。”我想:假如是我們老師先看見學生,或認識的學生,是否應該我們先打招呼呢?基礎教育界流行一句話:“蹲下來和孩子説話”,“蹲下來”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體的蹲下”而是“心靈的`蹲下”,即老師要在心靈深處平視學生。要讓我們的學生意識到,同在藍天下,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利都是相等的。

這就是李老師所説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養——今天的教師如何對待學生,明天的學生就會如何去對待他人。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5

讀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後,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我覺得貫穿本書的靈魂所在就是"愛的教育"。李鎮西老師的以一個語文老師的優美文筆和才華,折服了我!以一個班主任的細膩與認真感動了我!以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震撼了我!李老師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他對學生的關愛令我佩服。我想,這愛來自於責任,來自於內心深處那一份責任感。他認為教師要教會每一個學生如何學習,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生活,讓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

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李鎮西老師的耐心,執着令我向往。作為教師,我們都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只是,每當學生的表現與自己所預計的不一樣時,往往會失去耐心,失去對學生的信心。

而李老師花在學生身上的,不僅是精力和時間,更多的是耐心,是自己對學生的關懷。他把每一個孩子當成一件藝術品,每一件都要精雕細琢,每一件都要仔細挖掘出潛在的能力。可見,耐心是一位教師的一個重要素質,是師德修養的一個方面。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特別需要有耐心。而耐心是需要修煉的。耐心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後進了,是因為以前的學習問題如雪球越滾越大,日積月累形成的,那麼化雪過程當然也需要一段時間。

耐心指導,給孩子搭梯建橋。當我們一味指責學生時,是不是應該想想我們也有過錯。説第一遍,他不會,我們就應該説第二遍,第三遍…一直到會為止。李老師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説:"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李鎮西老師的文章,給我極大的鼓舞。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用愛心温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耐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我會不斷努力的。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6

今年三月份,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25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讀後,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允許學生犯錯,允許他去改正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着自己的思想,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説,“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説的是,想跟孩子們相處,必須蹲下身,與孩子們對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孩子,畢竟他們還小。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很多錯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2、對後進生的教育

李老師對後進生的教育是很富啟發性的,在對後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觀念及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對後進生的教育。為什麼我苦口婆心地、三番兩次地教育他,他卻不領情呢?學習了《做最好的老師》之後,我明白了後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覆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後進生教育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

3、不斷自我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思考是分不開的。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了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們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結合工作的現實去思考、總結,這樣,我們就會在讀書與思考中逐漸成長起來。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着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於急於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髮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代溝。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抬起頭走路。”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心靈的召喚。在今後的人生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讓我們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獻出自己最大的愛心,做最好的老師,做孩子最喜歡的老師,讓自己無悔!最後,借著名教育家鎮西小語作為我的座右銘,“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師在學習中的心聲。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7

這個學期,我讀了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是編者精心地從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馬卡連柯、陶行知等那些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中選擇優中之優、重中之重,並對此生髮一些感言後所編寫而成的。這本書讓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瞭解了大教育家們那些膾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佳篇、系列教誨,也讓我對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於是我又另外購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和法國盧梭的教育專着《愛彌兒》,作為擴展閲讀。

讀了這本書,我對蘇霍姆林斯基關於閲讀的論述印象最為深刻。

“學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精神修養和興趣,取決於他的知識淵博和眼界廣闊的程度,還取決於:教師到學生這裏來的時候帶了多少東西,教給學生多少東西,以及他還剩下多少東西。對一個教師來説,最大的危險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沒有精神財富的儲備。”

蘇霍姆林斯基説優秀教師教學技巧的提高,皆是因為持之以恆的閲讀,依靠讀書來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之海。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閲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閲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知識底藴,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閲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的坐着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記得針對這條名言,有位成功的歷史教師曾説過:“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有的教師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可謂設計得天衣無縫,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讓人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們常説“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於教科書又要高於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自己的敍述:“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圖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我們或許做不到如蘇氏般偉大,但是我們至少也可以實踐“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

對於學生,閲讀都同樣重要。“對於學生,尤其是對後進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為孩子提供閲讀的書籍,讓孩子讀到能使他感到驚奇與讚歎的東西。閲讀能教給他們思考,而思考能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

“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閲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閲讀教科書或別的書籍時,比起那種不會同時閲讀和思考的學生來,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夠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閲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實踐證明,如果閲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

“自學有一個必備的條件,這就是個人要積累一些藏書。我們學校的每一個學生,到國小畢業時擁有200—250本個人藏書,個別學生有400—500本書。”要知道這只是鄉村的一所學校呀。

然而我國的閲讀形勢不容樂觀。20xx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櫃;韓國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我國每年出版圖書不下30萬種,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費圖書數量不到1。75本,人均閲讀量小得可憐。有專家指出閲讀太重要了,閲讀能力高低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但我們國家的閲讀力長期以來一直走低,導致國民素質降低。而閲讀習慣的培養,最需要的是我們這些老師們的努力。因為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不斷學習,不斷讀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我們只有自己擁有了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關於教育,至今還未曾讀通一點皮毛,那就讓我再一次次走進,從那裏去尋找靈感,尋找智慧,尋找胸襟,尋找精神吧!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8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本充滿智慧之書,它在很多方面開啟了老師們的智慧,讀了這本書,自己深受啟發,現就某點談談感想。

李老師對後進生的教育是很富啟發性的,在對後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觀念及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班主任們都知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對後進生的教育。在辦公室時常聽到老師們訴苦:“為什麼我苦口婆心地、三番兩次地教育他,他卻不領情呢?”我也曾經是這樣的老師,為這些事情苦惱着,卻不懂得去反思。

可是,自從學習了《做最好的老師》之後,我明白了後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覆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後進生教育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

在關於後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很多話非常很耐人尋味。“ 後進學生”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教育過程。教育者期望通過一次談心、家訪、班會或聽英模報告,便使“後進學生”從此成為一名優秀生,無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簡單了。“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是“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循環。

教師因此斥責學生“屢教不改”、 “光説不做”、“本性難移”等等,是極不公正的。教育者應該容忍“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我從來不對“後進學生”提“下不為例”之類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

《做最好的老師》是李老師教育智慧的結晶,讀了這本書,可以體會到怎樣才叫走進學生心靈,如何才能做一名好老師。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9

近段時間,在學校的組織下,我認真地閲讀了中國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着實眼界大開、受益匪淺。

“要讓我們的學生意識到,同在藍天下,都是大寫的人!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才能、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家庭經濟狀況等等存在着客觀差異,但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利都是絕對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養——今天的教師如何對待學生,明天的學生就會如何去對待他人!”這是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最好的老師的標準是什麼?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衡量的尺子,李老師在這本書裏,以他獨特的視角,25年教學的精華給我們做了以下的詮釋。

一、熱愛教育

“熱愛教育”這一詞語,在教育界司空見慣,在我們的各類總結、報表中,它似乎已成了思想政治的敷衍,但在李鎮西老師這裏,他絕不僅僅是一種虛構的精神外衣。他是如此地摯愛他的教育事業,愛的紮實愛的深入,對教育的愛真真切切地表現在他對學生的愛上。他愛學生沒有師道尊嚴常以兄長自居;他愛學生不分休息日常與學生同樂;他愛學生尊重每個人轉化後進生不遺餘力;他愛學生持之以恆教育日誌層出不窮。李鎮西老師25年的教育耕耘一步一個腳印,他的每一個教育細節都折射着他對教育事業的博大無私的愛。他説教師不僅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而且是地球上最光輝的事業,這是李老師用自己的愛換來學生真情回報之後所發出的感慨。

記得自己曾經撰文《守望幸福》,面對這個自己要終生堅守的職業,難道我們不應該用幸福的心態去面對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將它經營得風生水起、愜意瀟灑嗎?教師究竟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職業?這難道不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嗎?是疲於應付還是真誠地付出?這不僅關係到我們的教育事業,也關係到個人的職業幸福生命指數。

 二、不斷創新

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生涯是辛勤跋涉、也是不斷創新的過程。正是一個個創新試驗、一次次大膽實踐才讓李老師的教育生命迸發出耀眼的火花。他吸納了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等大教育家的'教育精華,又在工作中因地制宜形成獨特的班級管理模式。他實行輪流執政的幹部制度,採用易於競賽的小組結構,發展個性的興趣社團,創立陶冶心靈的口琴樂團,學生填寫在校表現卡,給班級取名字……一切管理方法的運用都在集體教育這片肥沃的土壤中開展,所以他的教育之花才開得燦爛奪目。即使他去開會的日子班級依舊井然有序,學生成績斐然,發展全面。這,不得不説是李老師教育智慧的結晶。

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一個人的四維空間有多大,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熱愛教育事業,不斷思考,不懈追求是李老師一切創新活動的源泉。在他所執教的樂山中學,他大膽設立“後進班”,並且身兼“優等班”和“後進班”兩個班的班主任。在繁重而複雜的工作中,他堅持寫教育日誌,特殊的學生非但沒有成為他的負擔,反而給他帶來了寫作的靈感,提供了改革創新的方便。他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挖掘了大量的教育資源,也成就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教育科研。

讀李老師的教育手記,常常令我熱血沸騰、感慨萬千。正如他所説,很多老師都熱衷於教學科研,對於班主任不屑一顧,對其工作也是被動敷衍,這是一個教育誤區。細細思之,在我的工作中,雖稱不上敷衍,但撞鐘似的心態多少還是存在的。讀《做最好的老師》,思如何做最好的老師,我漸漸明白:沒有對學生的激情,便終究不會有一切,包括自我的幸福。

三、直面自我

閒時翻看教育書籍,看到的大多數教育隨筆和教育手記都是記錄對學生的教育軌跡,其過程曲折,但真理總是掌握在老師手中,最後差生也好,另類也罷,縱然你七十二變,也終究逃不過“如來佛”的手掌,最終都被老師制服。而從《最好的教師》裏,我讀到了一個真實的李鎮西,他從不隱瞞他在教育工作中的遺憾和失誤。

讀着他長篇大段的教育事實和那些剖析內心、自我反省的文字,起初我也不理解,甚至認為這樣的教育家名不符實,但是隨着深入的閲讀和思考,我漸漸明白這才是真實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對我們有切實的指導意義。吹慣了素質教育的號子,便不敢把學生當作人而是看作神,那麼老師自然升格為“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當賞識教育的泛濫僅僅成為一支麻醉劑的時候,形形色色的問題便令人無從下手。

在書中,李鎮西老師明確指出老師不是神,教育學生首先要把他們看成一個完整的人。素質教育不需要體罰,但不能缺少懲罰,它是在建立一套完善班級管理制度基礎上的,學生自我警示自我鞭策的一種教育行為。模糊的教育觀念造成許多老師談“罰”變色,稍“懲”便錯,導致班級工作癱瘓疲軟,老師工作積極性大減。李鎮西老師説:“教育不能沒有懲罰,但懲罰不是體罰,而且我們提倡的教育懲罰應當充滿現代民主精神。這樣的教育懲罰是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學生心靈;學生與班主任享有一樣的權利,班主任與學生具有同等的義務。”簡短的一番話,不僅糾正了錯誤觀念,也深化了民主的程度,明確了教師的責任,暗示了一套嚴格細緻的管理制度在班級工作中的重要性。

正因為教師是人而非神,所以,他在工作中也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只要我們反思我們自己並勇於認錯改錯,與“民”同“罪”。我們就一定能減少錯誤,完善自我,最終成為學生心中的“神”。相反,如果我們在學生面前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文過飾非,那隻能自行墮落,恐怕在學生心中想當“人”都難了。

做最好的教師,我佩服李鎮西老師直面自我的勇氣,有了這樣的勇氣,才會有深刻的反思,才會有更大的改進,才會有前所未有的創新。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10

讀了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後,有這樣的一段話讓我感觸特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人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那一個!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鎮西老師的話説,“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 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説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李鎮西老師説,“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説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師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育者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寢室扣分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説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

總之,我們應該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 看待,用“學生的情感” 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11

教學之餘,我有幸拜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書中的內容猶如陣陣清風吹拂我的心田,讓人心旌神搖,為之動容。心靈純淨空明,收穫匪淺。

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從教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教學智慧的精華,書中沒有對缺陷的掩飾,沒有對成功的浮誇,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師的敬業和務實的態度。他從自己身邊的教學故事講起,樸實形象的語言中透露着詩意,包含着深情。讀着書,我時常會被李老師的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不禁為之讚歎、折服。

什麼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教師?做最好的老師,是每一個教師心中的希冀和渴求,從李老師身上,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有人情的老師

素質教育面對的是一羣天真浪漫的孩童,涉事未深,懵懂初開,因而教師首先要對教育、對學生要有真情實感,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種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執着而深沉的愛。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成長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他們的親密夥伴。這種愛,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誠的感情。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應瞭解學生的需求,力圖讓教育知識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讓教育更符合人性,更具有人情。

李老師對學生的愛讓我感動,他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自己的人生追求,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滿了他對學生濃濃的愛意和對教育事業無限熱愛的情感。心中有愛的教師必定會與眾不同、必定會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業上取得累累碩果。

二、做一個不斷學習的教師

在《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李老師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數家珍,對陶行知等老一輩教育家的教育理論也是隨手拈來。李老師之所以能夠這樣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正是他長期閲讀、積累的結果。李老師一直在不停地閲讀,從教20餘年,這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説,“閲讀欲”就是李老師的成功之道。

此外,有效的閲讀總是伴隨着思考,而思考總是讓人的思維迸發出火花,於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從李老師的筆下誕生了。李老師告訴我們,寫作要日積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樸實,不能故作高深;要讀寫結合,不要讀寫分離。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寫作水平。

三、做一個熱愛研究的老師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李老師在書中談到,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

四、做一個不斷進取的老師

李鎮西老師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師,我的`生活在講台,我的生命在學生”。他從教20餘年,每天都堅持完成好“五個一工程”——上好每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正是這種堅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鎮西老師。

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教育更不能停滯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師不能有絲毫懈怠,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爭取做到“更好”,也許我們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我們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

總之,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為;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做最好的老師》的確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首選教材,讀後感受頗深,但還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處,我將繼續學習下去,爭取不斷向“最好”靠近。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12

“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李鎮西老師是著名的教育家、特級教師、家長學生信賴的班主任,他用自己的言行感動着千萬教師。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對李老師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李老師滿懷愛心在學生心田耕耘,學生成長便成了享受,他教書也是享受;他把自己的感受真誠地寫出來,讀者讀起來是享受,我相信他寫書也是享受。把教學當作享受,同時讓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近日,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師》,深有感觸。

《做最好的老師》是李鎮西老師25年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這本書全方位地闡釋了李鎮西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其中有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變語文教學為語文教育”“把班主任的權威轉化為學生的集體權威”“讓語文教學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班級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童心是師愛之源”……其“愛心、民主”教育,素質教育的思想和實踐讓廣大教師感動、折服,“未來班”的模式演繹着教師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情懷,令人嚮往,讓身處“迷茫”中的我們從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來和希望。

老師也不是完人,在許多方面我們甚至不如我們的學生,只有老師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才有利於自己的不斷完善。學生童心的保持,個性的發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養……這些都離不開教育。而教育,不應該是老師的居高臨下與學生的俯首帖耳,而應該是老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所謂民主的教育,就是老師在向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育學生。

我們應該學會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學生的朋友,師生接近,人格互相感化,習慣要互相鍛鍊。老師與學生相處,會覺得自己很年輕,這就是老師受學生的感化;學生質疑問難,老師學業片刻都不能懈怠,這是老師受學生的鍛鍊。真誠平等的態度,才能讓老師贏得學生的由衷愛戴。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作為11301班的'語文老師,我真誠地關心班上的每個學生,把學生看成是自己的親人,感覺到他們有心事時,我會主動地側面瞭解,儘可能地幫學生解決問題。在課堂上,我會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研討,並積極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去。學生建了個QQ羣,也把我拉進去,起初,有學生礙於有老師在內,羣中的氣氛總是悶悶的,於是,我便申明,在羣內,我只是普通的一名成員,大家儘管暢所欲言。學生漸漸話多了起來,他們週末會相約去體育館打羽毛球,會相邀結伴去城北公園玩……

他們試探地問我參加不參加,在得到我肯定的答覆後,我能感受到學生的興奮。網絡這個平台,拉進了我與學生的距離。通過微博,我還及時瞭解到學生的動態,學生有煩惱,也都會在微博裏傾訴,我也會積極地點評,給予心理的安慰,學生有啥心事都願意跟我説。同時,語文課上很多問題,我也把其延伸到網絡中。比如,在學習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詩時,關於幸福的定義,我們在課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我佈置了一項作業,就是請學生把自己的QQ簽名改為幸福的宣言,果真,學生都這樣做了,幾十個學生幾十種不同的幸福,我看了也感覺很幸福。

工作整十個年頭了,至今我還記得實習時教過的一個學生,那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我實習一個月,帶兩個七年級班的語文,一切都是摸索着,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盡心盡力,但畢竟是新手,很多地方還是顯得稚嫩些。

實習結束之際,好多學生都給我留了祝老師工作順利之類的留言,只有這個學生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希望老師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尤其在良師上還加了雙引號。就因為這句話,我一直在努力着,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13

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感受頗深,這本書全方位闡釋了李鎮西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其中有的觀點已深入人心,比如:“讓語文教學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教育呼喚民主、科學、個性”。每一個教育者都想成為一個最好的教師,那麼如何成為一個成功而且優秀的教師呢?這就需要從教學實踐中一點一滴地去積累、領悟。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者,必須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上儘可能挖掘並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潛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分組,展開小組競爭,增強班級活力”。我們都知道,小組是班級學生羣體的基本單位。小組建設得好,整個班集體自然會呈現出良好的班風,從而更有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之前我對於小組分組也很是頭疼,分組之後並沒有顯示出來想要的效果。讀了這本書,我把原因總結為四點:第一不夠重視小組,總以為小組這種傳統形式在新時期教育工作中難以發揮出更多的教育效益。第二是分組不科學,以前班上的小組多是以成績好壞來搭配或以方位座次來組合,而且班級內各種小組太多(衞生小組、學習小組、興趣小組等),這在客觀上也阻礙了小組積極作用的發揮。第三是小組之間缺乏積極地競爭,每個小組很少把自己放在全班的位置中進行建設,久而久之,小組缺乏生氣,便成了一種形式而已,最多不過是一個清潔單位或作業收交單位,失去了分組最初的意義。第四是雖然往往每期都在搞先進小組評比,但是由於缺乏評比的客觀標準,大多都是憑印象評比,使小組失去了內在的動力,同時也是造成學生不主動參與課堂的主要原因。

為了有效發揮小組建設在班級教育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引導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在分組時要實施的做法有:

1、分組合理。

2、競賽全面。

3、規則統一。

4、嚴格監督。

5、客觀評比。

在這樣的小組中,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內在的凝聚力,為了使自己的小組在競賽中取勝,會真正強化每個學生的“小組意識”。他們會自己制定一定的取勝措施,讓每一個學生都為自己的小組爭光而努力,從而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上。

同時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學生“學進去,講出來”對於優生來説,有一定的優勢,他們可以用智慧的大腦去研究、創新。但是每個班級都有所謂的“後進生”,這些學生不善於動腦筋,不善於回答問題,我們如何讓這些“後進生”迅速的轉變,適應新的教育理念,從而也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呢?

首先我們要讓“後進生”享受成功。“後進生”一般和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教育方法不當、家長行為不正、多次嘗試的失敗等都有可能將一個好學生推向無盡的深淵。所以在對待後進生一定要注意感情的傾斜,教師對他們要付出最真誠的愛,給予他們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做人的尊嚴。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只有當學生自己有強烈的上進願望和信心時,他的進步才會出現並得以持久,在課堂上才會出現他們積極地身影。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引導集體輿論,比起教師單槍匹馬的操心,學生集體的健康輿論更有利於“後進生”的轉化。特別是在小組合作中,更顯示出集體輿論的重要,如果規定某一個問題由“後進生”來回答,小組的其他成員肯定會起到督促的作用,同時會積極地幫助他來完成這個任務。即使這個“後進生”不想回答,也會意識到要為小組爭光,樹立起不能給小組拖後腿的責任意識,那麼他也會真正的去思考這個問題,從而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總之,讀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也讓我明白了要積極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將因材施教貫徹始終,從而讓每一個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做最好的老師》讀書心得 篇14

寒假讀完了《做最好的老師》,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我覺得貫穿本書的靈魂所在就是“愛的教育”。在《做最好的老師》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在閲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摘錄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謂"最好的老師",不是與我敬仰的於漪,錢夢龍,魏書生等老師相比——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鎮西與昨天的李鎮西相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一個教師是否"最好",第一應該看學生的評價。教師因學生而存在,我當然也是因我的學生而存在。

培養學生開放的思想——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在“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説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敍,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一個教師應該做到: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

1、系統思考

2、自我增進

3、改善心智模式

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