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

來源:文書谷 9.62K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富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客觀知識)的基礎上,能主動(或者教師通過引導)發現一些學科知識的缺陷,並試圖彌補,從而主動構建並形成自己的主觀知識體系。自身知識結構體系的逐步完善,有助於學生形成構建自身知識體系的創造力。

學生的知識體系應處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把一天、一週、一月、一學期乃至一年學到的知識,進行梳理、總結、分析,寫出自己的感悟與新的發現,並反省自己的學習困難與不足,進而尋求突破之道。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寫出的感想感悟會有綜合性甚至是創造性的發現,學習一般或者基礎薄弱的學生會寫出符合自身知識基礎和認知基礎的歸納總結,這也會促進學生的進步。無論學生寫得如何、總結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總結和提高。

教師要通過適當的評價,引導學生髮展反思的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學生的感悟,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正誤、高低之別。因為每一名學生的'隨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體系上的總結、內化遷移以及認知體系的重新構建。對於學生的思考與創新,老師要本着兩個原則進行評價:一是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和知識的科學性)的鼓勵性原則;二是延遲評判的原則,讓學生有一個反省、自我認識的過程。當然,學生的隨想感悟涉及了各門學科,內容十分龐雜,老師們不可能全部精通。我們不妨創設學生隨想論壇,讓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採用兵教兵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相互借鑑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自己的正確評判,並學到新的知識、思維方法,進而產生新的想法。在我國現今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體系中,還存在着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學教學方面,習題做得太多了,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講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學教學方面,讓學生死記硬背得太多了,設置的條條框框太多了,而學生欣賞領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創作的空間太狹窄了。在工程技術學科中,有關科技製作、創造發明方法和意識的培養方面,我們為學生創設的時間、空間太少了,更缺乏相應的氛圍,許多學生因為不瞭解而與一些有利於終身發展的東西失之交臂。諸此種種,都不利於核心素養的落地,都需要儘快改進。

正如馬克思所説,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也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創新與創造不應僅僅指向新學説、新發明、新發現、新技術以及文學藝術創作等高級創造,對於學生來説,其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客觀基礎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體系,只要是相對於個人的認識和知識上的突破,就是初級創造力的開始。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2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藴、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結合我的教與教學經驗,我主要從以下幾點談談我的體會。

一、責任擔當

要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樹立法治觀念。現實中一些學生由於不懂法,不能明辨是非,做事沒有原則,不會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結果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很有必要對學生加強法律方面的學習,多宣傳守法的重要性,採取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法制教育,讓學生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維護法律的權威,自覺依法規範自己的行為。

二、人文底藴

在國際化的世界,學生需要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同時真正理解和接納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任意跟隨一種文化,才是真正的國際化與世界觀。因此,課堂上教師們強調在傳授學生中國文化和傳統的同時,要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通過思品課堂上學生理解和熱愛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要反對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要反對崇洋媚外。要善於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創新民族文化。學生要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創新型的人才,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三、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我們廣大教師的艱鉅任務。隨着學生獲取信息來源的多樣化,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論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幫助學生獲取鑑別利用各種信息,解決各種問題,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要想叫學生樂學善學,老師首先要做一個好學的人,自己養成好學的習慣。以身作則,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學興趣,產生了好學的激情,催發了學生好學的嫩芽,使學生逐漸從模仿老師到自覺需要好學的精神狀態。要想叫學生勤於反思。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創設自學的“氣氛”,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渠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質疑問難。當然,教師要善於靈活地向學生提出探索性問題。

四、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命是我們享受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成才、發展關係重大。我們要教育學生永不放棄生的希望,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應放棄生的希望。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善於調控情緒,自尊自愛,將心比心的良好心理品質。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具有科學性,富有時代性和民族性。六大素養,細化為十八個基本要點,給出了現代教育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師再也不是僅僅傳授知識了,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全面發展着想。我們培養的學生將來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我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要千方百計地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一旦發現便給予表揚,並引導他們努力發揚。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只有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了,教師才有成功後的喜悦。在全體學生面前,我從不揭個別學生的短,讓學生覺得老師尊重他,沒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對自己也開始有了一點信心,這時候,我再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以證實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得到老師、同學的無私關懷後,他們肯定了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從而樹立了很強的自信心。

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生理特點,設計兒童樂於接受的趣教,在課堂中做到少講精練,着力體現訓練過程,提問問在重點上,問在難點上。教師“少講”、“少問”便節約出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把練習有機地結合在講問之中。每節課都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樂學”、“學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愉悦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3

11月5日11月9日,我有幸隨泰山區教育局學習考察團參加了以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20xx年中國教育明德論壇第十五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活動,先後聆聽了謝維和、彭凱平、熊丙奇、朱永新、張志勇、張卓玉、竇桂梅、雷夫、俞敏洪、易中天等國內外著名教育專家、學者、名校校長精彩報告,實地參觀考察了北京中學,感受頗深,很有收穫。結合個人理解,與大家交流兩點體會。

一、對核心素養的實質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今年三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向社會發布,引發強烈反響。九月十三日,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北京師範大學正式發佈。該成果明確提出: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藴、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在這次論壇會上,專家們百家爭鳴,暢談了各自論述,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本質是積極心理,論述了積極教育的啟迪與意義。張志勇副廳長結合什麼是深度學習具體分析了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層次的教育目標。張卓玉副廳長把核心素養的核心提煉為融通、應用、內化,並詳細地進行了闡述:知識、能力、價值的融通,學科內的縱向融通,學科間的橫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養需求,在用中獲得素養,在用中體現和評價素養;內化為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內化為舉止修養,內化為勝任力。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結合百年附小的教育理念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提出學校應把孩子放在中央,她倡導的成志教育和清華附國小生核心素養(身心健康、善於學習、審美情趣、學會改變、天下情懷)在1+X課程創新實踐中具體體現,落地生根。北京中學基於核心素養培育的教與學方式變革的經驗介紹,也充分讓核心素養在自身的教育教學中的得以實踐。通過學習,我對全面發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瞭,立德樹人的目標內涵更加豐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養是人所應具備的品格和能力,離開人,就無所謂有核心素養;離開人,核心素養就失去了存在的主體,也就失去了價值意義。一句話,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歸根結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轉向,無論教育體質的改革,還是教學模式的創新等,都要緊緊圍繞人而為。

二、落實核心素養,需要我們要學會改變。

核心素養關注的是人,核心素養的提出與明晰促使我們的教育發生重大轉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對學生髮展提出了四個學會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新世紀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學會改變。社會在改變,時代在改變,國家也在改變,改變即創新,創新引領改變,改變與創新是時代的主題。學會改變,就是要主動適應社會,並且促進社會的進步,説到底,學會改變就是要改變自己。素質教育大力推進十多年了,而事實上,有些學校,有些教學,仍沿襲傳統不放,注重形式,偏重成績,忽略人、忽略學生髮展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甚至到了熟視無睹、司空見慣的程度,最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學校,重課程重教材,輕素質輕學生,口頭上喊着:以學生為中心的、全面育人,而實際做的仍然是追求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等行為。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提出後,作為教育部門或教育者,首先要學會改變,就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進行實踐落實。正如清華大學謝維和教授在《核心素養的實踐指向》中提到的:教育變革的趨勢:人性化,自由化,多樣化,個性化,教育變革要人性化不能讓大部分人陪着少部分學習,大部分人成為失敗者,不能把所有人都綁架在學術性標準上,應該更注重生存、做人等發展的基本要求。未來的學校要變成學習中心,並與大家交流了未來的教師是否還存在,教師應該怎樣做的話題。陝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卓玉在《以用促學,融學於做探尋核心素養的落實渠道》報告中提出:核心素養的落實要做到教學改革、培訓改革、試題改革和督導改革。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於涵立足大學聯考發展與核心素養論述了變與不變的話題,提出了一體四層四翼大學聯考評價體系。綜合專家所述,教育實踐落實核心素養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基於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指導課程改革,把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加強各學段、各學科課程的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

二是通過教學實踐落實核心素養。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明確了21世紀應該培養學生什麼樣的品格與能力,可以通過引領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改變當前存在的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現象。此外,通過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引領,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激勵學生朝着這一目標不斷努力。

三是通過教育評價落實核心素養。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檢驗和評價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

我清醒地認識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既要求幫助學生形成較為穩定的核心素養,又要求幫助學生完成創新思維品質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構。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靜止的而是發展的,學生正是在這樣的核心素養引領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認識與把握核心素養,不認識和把握學會改變這一實質要義是不行的。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4

中國學生開展核心(héxīn)素養心得體會範文(共5篇)

學生開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jùbèi)的、可以適應終身開展和社會開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才能,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詳細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藴、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安康、學會、理論創新。下面是蒐集好的中國學生開展核心素養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1、“素質”與“素養”的區別: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闡述,要點是:“素質”的主體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徵和根本品質構造”;而“素養”的主體那麼是“人”或“學生”,主要是指“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知識、才能、態度等方面(fāngmiàn)的綜合表現”。由此,是否可以這樣考慮:提出“素養”,主要是要答覆“培養出來的人終究是什麼樣”,而“素質”那麼側重於“學校提供什麼來塑造人”,兩者的立足點、出發點不一樣。這裏藴含的深層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來描繪。受教育後的“人”的表現,成為關鍵所在。應該關注的是:“受教育後學生能表現什麼”,而不再是“我能給他們什麼”,這裏面的細微但深化的差異,需要引起關注。

2、“核心素養”的演變:作者介紹了比擬典型(diǎnxíng)的“德性論”(代表傳統的理論)、“才能論”(以四個學會為核心的工業時代的認識)、“素養論”(90年代後,世界各國關注和研究,代表後工業時代的認識),結論是:核心素養“受到當代世界的普遍重視”、“對它的界定總體上一致但也略有差異,表達了民族特色”、“這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個人與社會協同作用下的漸進過程”、“是全體社會成員共有的素養”、“核心素養的架構應兼顧個體與符號(工具)使用、自我開展,基於社會之間的關係”。

3、“核心素養”的概念:作者給出的“核心素養概念的定義”是:“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承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開展和社會開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才能。它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它指向過程,關注學生在其培養過程中的體悟,而非結果導向;同時,核心素養兼具穩定性與開放性、開展性,是一個伴隨終身可持續開展、與時俱進動態優化過程,是個體可以適應將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開展的根本保障。核心素養不僅可以促進個體開展,同時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在這個根底上,作者從“目的”(培養什麼人)、“性質”(共同的最根本素養)、“內容”(知識技能態度等等的綜合表現)、“功能”(超越升學與就業)、“培養”(先天遺傳根底上的後天環境影響)、“評估”(定性與定量、顯性與隱性的結合)、“架構”(涵蓋文化學習、自我開展、社會參與三大領域)、“開展”(終生開展與階段目的的結合)、“作用發揮”(整合各個方面)等九個方面對“核心素養”的定義作理解釋。作者又從宏觀(國家教育目的和方針政策)、微觀(指導課程建立和教學考試等)。從作者引述的國際組織的有關文件看,一般把這個“核心素養”分為“能互動的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羣中進展互動”“能自律自主地行動”三個方面。4、從傳統文化中開掘核心素養:作者將“傳統文化”的核心素養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愛物”“孝親愛國”“重義輕利”“誠信自律”“禮敬謙和”五個方面概括。為了比擬(bǐnǐ),作者用從“倫理道德”“求學治學方法”“生活禮儀與日常行為習慣”“人文歷史知識”“文字表達才能”“自然科學技術”“理論才能”“創新才能”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視程度作了分析。整體來講,按照第一章“演變”的討論,不管怎麼美化,中國傳統文化,在“核心素養演化”的視角,屬於“美德論”,至多是“美德論”的最高表現,僅此而已。

5、從現實需求中歸納核心素養:這一局部最有參考(cānkǎo)意義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這三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所獲得的“現實需求”對“核心素養”的影響。儘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參考意義。

史知識”“文字表達才能”“自然科學技術”“理論才能”“創新才能”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視程度作了分析。整體來講,按照第一章“演變”的討論,不管怎麼美化,中國傳統文化,在“核心素養演化”的視角,屬於“美德論”,至多是“美德論”的最高表現,僅此而已。

5、從現實需求中歸納核心素養:這一局部最有參考(cānkǎo)意義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這三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所獲得的“現實需求”對“核心素養”的影響。儘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參考意義。

6、從現行課程標準中反思核心素養:這一章篇幅達55頁,在本書中僅次於“國際視野下的核心素養”。不過,在我看來,這一章真正有意義的,不是它提出了什麼新的觀點(guāndiǎn),有什麼新的補充。而是一份對“課程標準”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對我們如今的課程和教學存在問題的.進展深化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參考意義的。很少見到這樣運用“大數據”分析的文本。

對核心素養推進的理論探究(tànjiū):算是收關之章,談了幾個問題:從質量評估入手推進核心素養(這並無特別);從核心素養着手進展教學改革(前一章已經詳談,這裏提到的“直接指導型”“互補融通型”值得一提);從核心素養出發進展教師專業開展(這一局部提到了“教師的核心素養”,有點新意)。

“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jiàoyù)領域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近日在第二屆“北京教育論壇”上,專家表示,時代變化了,要求變了,呼喚核心素養的出現。討論中國的核心素養要結合中國社會開展階段的特點,要適應中國現階段的國情、校情。哪些素養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我們的學生和國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也是確保(quèbǎo)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核心素養將為北京學校帶來六大變化。”有關專家表示,六大變化包括:

育人導向更加註重(zhùzhòng)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課堂教學更加關注課程(kèchéng)建立綜合化、主體化開展趨勢;

課業負擔將會進一步減輕課業負擔,課後作業形式及總量發生較大變化;

學校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將來將更加註重增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適應性。

教育部根底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在論壇演講中表示,“我國根底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已經提交教育部,正在承受鑑定。

對於這一國家版“核心素養”詳細內容,社會各界充滿期待,同時提供了多個方面的建議。據理解,參與“中國學生開展核心素養”制訂的專家陣容強大。“我國根底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工程始於xx年5月,受教育部根底教育二司委託,由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牽頭組織。工程由北京師範大學牽頭,華南師範大學、河南大學、山東師範大學、遼寧師範大學共同承當。

內容總結

(1)中國學生開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共5篇)

學生開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可以適應終身開展和社會開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才能,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詳細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

(2)身心安康、學會、理論創新

(3)同時,核心素養兼具穩定性與開放性、開展性,是一個伴隨終身可持續開展、與時俱進動態優化過程,是個體可以適應將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開展的根本保障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5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温托夫勒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自主發展是近日公佈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包含的三大板塊之一,而學會學習又是自主發展的基本前提。

學會學習一直以來是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的共同期望,換句話説,就是讓學生學會釣魚,而非只享受現成的魚。具體到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呢?在我看來,在教學中可以分三分走。

幫助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在新課程標準倡導知識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識點的跨度比較大,前後聯繫相隔的時間也比較長。以北師大版《數學》教科書為例,國小四年級開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邊形的性質等知識,要求簡單應用;國中八年級要求簡單説明原理,廣泛應用;九年級要求進行推理證明和靈活應用。在如此長時間的跨度內,如果學生不會總結和梳理,那麼必然會形成知識的交通堵塞。隨着年級的升高,各學科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日益增多,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應當經常整理、複習、歸納和總結所學的相關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逐步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簡單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的遷移能力,這也有助於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如果學生不會歸納總結,在六年級複習時,可能還要翻看三、四、五年級的書本;在九年級會考複習時,可能就無法將七、八、九年級的知識系統歸納梳理並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大學聯考複習時,可能也不會把初、高中的知識建構成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那麼最後複習階段學生的負擔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説觸類旁通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完善幾多幾少,會對學生獲得學習方法大有裨益。作業少一點,學生看書的時間多一點;重複抄寫少一些,學生自己整理的`時間多一些;共性的作業少一些,有針對性的作業多一些;老師講得少一些,學生交流的時間多一些。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學會歸納總結。當學生逐漸能夠熟練地進行歸納總結時,就會逐步學會華羅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學習方法,其學習能力也會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逐漸得以提高。

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

學生不應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當處於主動、積極的知識構建狀態。每個學生都有其特有的個體學習經驗與知識結構,而新學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的銜接問題,可通過同化和順應等思維過程得到遷移和解決。

在同化過程中,新知識被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結構所解釋,並被納入到結構之中。如國中數學中的有理數、無理數、實數的運算,可納入到國小的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體系之中。在順應過程中,原有知識結構和經驗按照新知識的生成過程重新組合,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完善和發展,同時又產生新的變化空間。如較小數減去較大數在國小數學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國中有理數範圍內相關計算是可以成立的。

國中英語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是複習準備篇。這個設計就是為了國小、國中英語的銜接,兼顧了城市和農村學生的差異,因為農村和城市學生的英語起始教學時間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師瞭解學生,把握進程。這樣的課程設計,就是為了特定學段學生知識的銜接與遷移。

還有,國小階段的科學課,內容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設計、技術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與初高中的知識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涉及學科知識的遷移。但在現實教學中,很多老師僅僅是照本宣科,沒有引領學生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如果在國小階段,學生掌握了這門課的基本思想要領,到國中開始學習生物、物理、化學時,就不會把這些學科看作嶄新的學科,產生畏難情緒。

現在很多地方的國中設立了研究性學習類課程,內容涉及自然學科、人文學科、工程技術學科的研究過程、學習方法和創造發明原理,一些學校的高中課程中還有數學建模、研究性學習課題等等。這些課程設計的初衷,就是加強國中、高中各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意識和綜合運用能力,從而為孩子們的終生學習、創新研究、保持探索的興趣打下基礎。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心得體會範文6

今天在我市xx中學,我參加了xx市教育系統組織的名師報告會,聆聽了來自北京的特技教師錢守旺的聚焦核心素養、培養有靈氣的學生的報告,我有些許體會,現將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新時代的課程標準。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包括三個方面,六大要素,十八個基本點。核心素養是要準確而具體地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核心素養研製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最終培養出有靈氣的學生。即有正氣、有志氣、有勇氣、有骨氣、有底氣、有靈氣、有才氣、有人氣的能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傳統課程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在培養目標上,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能力,按一個模式培養學生,不利於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材的成長,在教學內容上,教材是學生的唯一學習內容,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在教學方法上,是注入式、滿堂灌,只研究教師如何教,不重視學生如何學,考試主要靠死記硬背,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形式上,只是課堂一個渠道,單一化、模式化,忽視因材施教和課堂外渠道。在師生關係上,重教師作用,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是知識傳授對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傳統教育是保守的、封閉的。第三、靈動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認真講,學生的仔細聽為主,學生的一切服務於老師的教學;老師是領隊,學生是隊員,老師領路帶學生,最終講着講着學生不見了。而錢守旺老師則指出,一節好課是要講着講着,老師不見了。靈動課堂的課堂教學模式毫無疑問,是讓教師轉換角色,退到幕後;讓學生充分投入到課堂中來,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提出了翻轉課堂。利用微課件課下學習,把傳授知識的過程放在課下。上課解決疑難問題和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把學生內化的過程放在課上。雖然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但是通過錢守旺老師的講解我還是覺得更好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好的教學方法是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積極實踐新的教育教學方式,爭取運用科學的、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給我們的傳統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