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得作文集合6篇

來源:文書谷 1.81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心得作文集合6篇

心得作文 篇1

《大綱》指出:國小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由此可見,國小生作文是練習,是習作,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怎麼想的,怎麼説的,怎麼做的,就怎麼寫,無需太多的加工潤色。但是實際教學中作文仍然是學生最大的攔路虎,相當數量的學生提起作文還是無從下筆,究其原因,我認為:一是因為教師人為地加大了作文的難度,要求學生寫出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都有一定水平的文章,恨不得篇篇都達到發表的標準,所以要求一高再高,遠遠超出了一般學生的習作水平,結果成了拔苗助長,學生的作文水平不但沒有提高,反而產生了厭倦心理。二是因為學生雖然也接觸了實際生活,參加了某些活動,但由於他們的觀察能力較弱,思維能力不強,故語言組織能力不高,形成了“茶壺裏煮餃子”的局面,如果老師再引導不夠,久而久之,學生強烈的表達欲就會經過一次次受挫之後沉寂下來,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針對學生在作文過程中的這些表現,我從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訓練兩方面進行了國小生作文“加強聽説、強化讀寫、整體推進”教學改革實驗,已取得了初步效果,現簡單介紹如下。

一、加強聽説訓練,作文提前起步

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教育學教授唐納德·格雷夫斯,長期致力於國小作文教育的實驗研究,被人們稱為獻身於寫作教學的“十字軍戰士”。他提出了“寫作先於閲讀”的觀點。他認為兒童不是先學會了閲讀再學會寫作,而是恰恰相反,先學寫作,再學閲讀。他依據兒童的心理特點,把文章比作密碼,把寫文章比作編密碼,把讀文章比作破密碼。對兒童來説,文章是一種有魔力的密碼,他們很想學會這種密碼。而在孩子們看來,編密碼遠比破密碼容易。所以,國小低年級的學生,甚至在學前班時就有這種編“密碼”的能力和愛好,其表現就是喜歡在牆壁上、人行道上、水泥板上等地方畫各種符號,這實際上就是孩子們的一種自我表白。因此,要重視國小生寫作能力的早期培養,在他們還沒有學會閲讀以前,老師就應重視誘發學生的寫作慾望,組織寫作活動,促進學生寫作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國小一、二年級加強聽説訓練,作文提前起步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國小生入校第一天起,我就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表達慾望和聽説能力。每週都安排有聽説主題,每天都有一日一説。如入學教育聽説訓練分為《自我介紹》、《參觀校園》、《我的老師》、《我的同桌》等,這樣,學生每天都有新話題,漸漸養成了喜愛説話、注意觀察的好習慣。等拼音學完,再讓學生把説話內容記下來,自然而然地就開始寫拼音日記了。

對於學生説話的起點,我要求較高,開始説話就要求説完整的句子。如一則《自我介紹》:我叫趙原,今年六歲半。我從無棣縣實驗幼兒園來。希望大家和我做朋友。等學了課文,則充分憑藉課文訓練。把每篇課文中的重點句段,排成一個科學的訓練序列,結合課堂教學,創設語言情境,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訓練語言、鍛鍊思維的主要途徑。如憑藉課文,抓重點句式的訓練;重點段落的'訓練;課文插圖的訓練等。這樣,一課一練,課課有得,書上的範句,老師的例句,同學的好句,課外閲讀中的佳句,都在學生的頭腦中融匯貫通,一有需要,呼之即出。

另外開設聽説訓練課,每週一節,進行聽説專項訓練。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充分照顧到學生的特點,充滿知識性、趣味性、創造性,如利用電教媒體等直觀形象手段,以其絢麗的色彩、迷人的畫面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或創設情境,讓學生自演自説,積極參與。訓練形式上靈活多樣,有時看圖編故事;有時給出故事的頭和尾,讓學生想象中間的內容;有時聽音響編故事。讓學生在音樂和童話的世界中暢遊、聯想,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通過看、説、想、寫,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強化讀寫結合,科學有序訓練

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葉聖陶先生曾明確指出:“閲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閲讀,咱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寫作是‘發表’的事情,從寫作,咱們可以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這段話揭示了讀與寫的實質,説明讀與寫是相通的。讀寫結合一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規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一直注重教會學生讀書方法,培養讀書習慣,強化讀寫結合,進行科學有序訓練。

1、讀寫同步,以讀促寫,寫中促讀。

進入三年級後,我加強了讀書方法的指導,教會“四步讀書法”,即“初讀,掃清字詞障礙;細讀,理清作者思路;精讀,品析重點詞句;誦讀,融匯貫通應用。”同時,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全冊教材的學習目標分解到每一課。“段”是三年級語文教學的訓練重點,主要進行八種基本段式的訓練,讓學生知道每段有幾句話,每句話是什麼意思,句與句之間是怎麼聯繫起來的。如教學《晨讀》一課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初讀,知道本段有幾句話。再讓學生細讀,弄懂每句話的意思,並能劃出概括全段內容的句子,即“三個小夥伴,又坐在村頭的石磨上開始晨讀了。”然後精讀弄清句子之間的聯繫,提問:讀了第一句話,你想提出什麼問題?(三個小夥伴是怎樣晨讀的?他們讀得怎麼樣?)接着分成三個組自學討論,找出了描寫三個小夥伴讀書的不同動作,得出結論:坐在右邊的小女孩讀得很入神,“完全被課文吸引住了,連小雞在她身邊嘰嘰叫都沒有覺察。”中間的小男孩“背得熟,記得牢,顯出一副十分得意的樣子。”最左邊的小男孩“好像在思索一道難題,又像在思索今後該怎樣認真學習。”接着提問:讀了這幾句話,還有問題嗎?(沒有了。因為這幾句話寫得很具體。)我又追問,這幾句話的順序交換一下行不行?同學們又議論紛紛,得出結論:是不行的。因為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寫的,從右邊最認真的小女孩寫到左邊可能有些調皮的小男孩,讀起來有層次感,而且一句比一句具體。最後,讓學生把這個總分段式摘錄到集段本上,朗讀背誦。這樣,學生在讀書過程中,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學會了寫作技巧。課後練習運用總分段式寫一段話《課間十分鐘》。這樣,一課一練,每篇閲讀課文都成了寫作教材,學生在“讀—仿—寫”中作文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

2、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相結合,得法以課內,受益於課外。

雖然教材大多出自名篇,但每冊容量最多30篇左右,五年也不過300篇,以這樣的讀書量顯然不能提高讀寫水平。因此,加強課外閲讀就格外重要。我從三年級改加大閲讀的時限,閲讀課每週2—3次。要求每人平均10本以上課外讀物,搭配合理,種類齊全。閲讀課上進行閲讀方法指導,學生在閲讀的同時寫閲讀筆記:摘抄型、感想型、評價型、提綱型。每人每週500字。定期舉行“故事會”、“作文擂台賽”、“朗讀比賽”、“速讀比賽”、“筆記展評”等活動。學生讀的數量和質量得到了保證,不但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而且積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發展了語言,發展了思維,為寫好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優化作文課堂結構,堅持“限時、高效、大量、低耗”原則。

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我實行了限時原則:三年級的學生半小時內要寫出四百字左右的作文。這樣,每週兩節的作文課程序是這樣的:寫作文前,提前佈置作文內容,學生做好準備。第一節課前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教師和學生一起商討寫作思路,謀篇佈局。然後30分鐘時間學生獨立試寫,這樣,第二節課上課時就已經寫完,就有一整節課的時間師生共同評改。在評改時採用積極評價原則,多肯定,儘量以最小的幅度修改,尤其是困難生的作文。優等生的作文從立意謀篇處品評;中等生的作文從精彩句段處賞析;困難生的作文則從好詞好句處大加讚揚。給每一個學生以成功的歡悦,充分調動其寫作的積極性。這樣安排作文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能馬上得到積極的反饋,主動地參與到評講作文中來,改變了以往因延時批改產生的消極因素,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學期的大作文量也是以往的一倍,大量的寫評使學生的寫作技巧越來越純熟,從而提高作文能力。

4、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為寫作提供生活的源泉。

學生有了知識上的儲備,不等於就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只有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體驗,在周圍的人、事、物、景中尋找寫作的素材,才能真正從中增長見識,訓練思維。孩子往往對身邊看似熟悉的事物不夠注意,或者覺得不值得一寫,經過引導,在他們的筆下,那些平時司空見慣的東西竟另有了一層深意。高勝男同學因偶然玩氣球產生義賣氣球為災區小朋友奉獻愛心的義舉;楊婷婷同學看見汽車尾氣污染環境產生長大發明新式超能量汽車,無論晴雨天都可以行駛的奇思妙想;吳立鵬同學看見粉筆屑飄滿老師的頭髮便想製造新式黑板、黑板筆……在同學們的眼睛中,世界變了,他們的思維也越發活躍,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他們發現,手中的筆原來還是一種最好的武器呀!

心得作文 篇2

一直以來,我都怕教作文。常常教觀察,學生不善於觀察;教積累,學生厭煩積累;教修改,學生懼怕修改。在許多學生看來,寫作文無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為不想寫,也因為沒東西可寫。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便去抄襲,瞎編,於是許多作文就成了假話、空話、廢話的聚集地。

所有的這一切只因為田玉老師而改變。他的作文感知訓練課讓我猶如醍醐灌頂。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不如聽幾節田玉老師的作文感知訓練課來得實用。我嘗試按田老師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習作,只短短一個學期,學生的習作水平就有了明顯的提高。田老師的作文感知訓練課究竟妙在哪裏?

經過仔細的比較分析,才發現田老師的作文感知訓練是由人而文,我的作文課是由文而文。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如何寫作文顯得束手無策,更多的是關注學生都寫了些什麼?內容是否真實新穎,表達是否通順流暢,文字是否優美生動,至於學生是怎麼寫出來的,從來不去深究,只問結果,不問過程。以為教作文就是教文字表達,從語言文字入手指導學生的習作,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與生活實踐脱節,作文課枯燥無味,我教得累,學生也學得怕。

田老師的作文感知訓練課,從訓練人的感知開始,調動了眼、鼻、手、耳、口等感官,感知生活中的人、物、情、景。從人的感知出發,寫作文不再是“手”的事情,還是眼、鼻、耳、口的事情,各個感官分別承擔起的重任。從人的感知出發,就是關注如何引導學生寫作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每一次感知,積累每一次感知都是習作的一部分,感知過程就是習作的過程,感知多了,習作原材料也就多了。從人的感知出發,就是聯繫生活實際,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我們常説“留心處處皆文章。”那麼如何留心呢?還是靠多感官全面細緻地感知生活中的事物。只要可以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對象。從人的感知出發,就是從人的真情實感出發。學生調動了眼、鼻、手、耳、口等感官感知事物的同時,也在用心感受,寫的'作文就有了真情實感。從人的感知出發,寫作文不再只是坐在椅子上冥思苦想,通過感知把枯燥的作文形象化,作文成了可看,可聽,可聞,可觸,可嘗,可感的形象。

自從對學生進行感知訓練,我在習作課上對學生引導也更有作為了,學生也一改往日無話可説,無事可寫的局面。我常常把一粒糖果,一個桔子,一個雞蛋……帶進課堂,引導學生全面細緻地感知物品的形狀、顏色、聲音、味道、結構、質地等。或是組織學生玩遊戲,舉行一場比賽,引導學生感知活動的過程。這樣一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又解決學生沒東西可寫的問題。

作文感知能力訓練關注人的感覺,充分挖掘對人,物,情,景的感知,再把感知的內容加以整理,用文字表達出來,即是作文。經過反覆的感知訓練,學生對生活中事物的感知能力也逐漸敏鋭起來,感知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也就是習作水平提高的過程。

田玉老師的作文感知能力訓練和思維能力訓練博大精深,雖然只學了點皮毛,但已經很受用了。

心得作文 篇3

星期五,我們魚洞四小開展了一年一度的遠足活動。早上,同學們穿好校服,配戴好紅領巾,滿懷喜悦地走向遠足目的地巴文化公園。

我們歡歡喜喜地走在巴文化公園的路上,激動不已。可走着走着就感到又累又渴。張老師看着都心疼,可她相信,我們一定能堅持下來。大聲地鼓勵着:“同學們,加油!堅持!努力!勝利就在不遠處等着我們!”聽了張老師的話,我們一個個像打了雞血一樣,奮勇向前。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了,眼看巴文化公園就在不遠處,可我卻要堅持不下來了。在一旁的伍彥曉説:“孫婉甯,加油啊!一定要堅持到底呀!”這時,一股暖流湧進我的心田,同學的`關心讓我又來了勁。我立刻打起精神跟上隊伍。走了近一萬米的路程,我們終於到了巴文化公園。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很累,但是到了目的地時,我們卻顧不上勞累,開心地奔向草坪,鋪上墊子,拿出好吃的麪包,開心地吃了起來。

休息了一會兒,我們分組表演了節目。還玩了“愛的抱抱”的遊戲。玩遊戲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很開心,誰也不想out.。我們都在想,如果一直玩遊戲那該多好!玩完遊戲後,我們拍了集體照。雖然之前走得很累,可是大家玩得卻很快樂。

一次又累又快樂的遠足,讓我們收穫很多。我要鍛鍊好自己的身體,參加下一次遠足。

心得作文 篇4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並不是説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裏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瞭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説門當户對是封建毒害的殘餘,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並不是説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麼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心得作文 篇5

炎炎夏日,看于丹的《心得》看出了一絲清涼,一份釋然,一份感悟。

于丹説:“我不主張從性別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的確,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孔子,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孔子用一部《論語》鏈接了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但其主題卻很單純,單純到只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温度,它傳遞的温度是一種態度,一種説,人家都有兄弟,可是我沒有。於是他的同學子夏就説了一番我認為很有深度的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于丹針對這一句話告訴我們:“對於缺憾,我們可以轉化自己的態度和處事方式。”

人生決不會盡善盡美,而面對缺憾也是一種勇氣。我個人認為我還是有這種勇氣的,因為我覺得,比起我所擁有的,這些缺憾不算什麼,有句話説:“樸素的,温暖的態度。

都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只是通過於丹的講解識得其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把這一角寫下來,因為這見證着我思想高度的一次上升。

人生百年,誰能無憾。《論語》中説,有一次,司馬牛憂傷的人生中應該計算自己得到了些什麼,而不應計較自己失去了什麼。”在汶川地震一週年時,我寫道:“我們多麼幸福,我們還活着,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陽,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還可以肆意的奔跑。”所以,珍惜現在所擁有的,面對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力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用積極的心態面對,這樣我們會很快樂,很滿足,進而很幸福。

如果只看重缺憾,這個缺憾將成為一種心理暗示,他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量。所以我們對於缺憾學會微笑吧!

關於處世之道,于丹也教給了我們很多,她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有人問孔子:“以德報德,何如?”孔子回答:“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于丹説:“這是孔夫子教給我們的處世的分寸,提倡的是一種人生效率和人生的尊嚴。孔子不贊成以怨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一種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休無止。當然孔子也不贊成以德報怨,因為你付出太多的恩德和慈悲,對於已經有負於你的人是種浪費。

于丹這番話讓我對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在生活中“德”也就是通俗説的寬容是處世的重要因素,我始終摒持這一觀點,然而,久而久之,我發現因為我對什麼事都付之一笑的態度,讓不少同學喜歡拿我開刷,為此我很鬱悶。知道了這些道理以後,我嘗試讓自己懂得一點分寸,也讓別人給我留些空間。

説道這兒,我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種想法,壞人是可以用善良和寬容感化的。所以我以前對那些不太好的同學都很寬容和友愛,但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也在腦中淡化,原以為是長大了,世故了,現在我才明白是他們消磨了我的寬容和耐心。對於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現在我的原則是:對於該以德報怨的,我一笑置之,不值得的,我不會浪費力氣。

在於丹的心得裏,還有一部分讓我感受頗深,那便是交友之道。關於這個《論語》中有很多,于丹也講解了很多。但我覺得我最欠缺的於如何與朋友相處融洽。

《論語》中有句話:“言未及之言謂之躁。”于丹解釋説:就是話還沒有説到那裏,你就出來發表意見了,這是我與朋友相處的.最大缺點。于丹告訴我説:“大家有公共話題時,一定要眾望所歸,大家在期待一個話題時,再娓娓道來。”這是我很需要學習的。

其中還有一句:“言及之而不言。”也就是我們通常説的話説一半,這是我很討厭的一種行為,但在我身上也找的到蹤跡,這也是我需要克服的一種行為。

最後一種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了,換位思考的相處方式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我覺得會不會換位思考是你人緣好壞的關鍵。這也是一種品質,一種素養。

于丹説《論語》是最樸素,最温暖的簡單道理,于丹也用最樸素的言語為我們講解了孔夫子歷經杏壇講經、雪宮施教﹑泰山登臨﹑齊國聞韶中悟出的《論語》。

而我也用及其樸素的語言寫下了我的點點感悟,與其説是感悟,倒不如説是啟發。比起于丹,我體味的太少太少,談起《論語》我也只能説一知半解,但于丹説:“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輝下學會成長。”

在漫漫的此人生路上,我會慢慢去感悟這些“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道理,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用這些温暖的簡單的道理連接我五彩的一生。

感謝《論語》!感謝于丹!

心得作文 篇6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言行的一本書。這學期,在楊老師的教導下,我學習了論語。書裏記載了孔子對於做人、做事、學習、孝道等道理,是一本必讀的名著。

論語裏有一句話,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惘不解;只是思考而不去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定。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説的“書呆子”,就是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習中,我們要舉一反三,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將學習與思考更好的結合在一起。

在論語中,還有一句我覺得很深刻: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這句的大意是:子貢問孔子怎樣實現“仁”。孔子説:“工匠想要把活幹好,必須先把工具弄鋒利。居住在這個國家,就要奉事大夫中的賢者,結交士人中的仁者。”

“磨刀不誤砍柴功”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事先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就好比有一把利斧在手,相信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楊老師常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學習論語讓我受益匪淺。不但提高了語言的積累,簡短的語句更是教會了我很多學習、做人、做事、仁愛等大道理。令人回味無窮,受益終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