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心得體會

來源:文書谷 7.2K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教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1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書育人是我們每個教師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準則。這裏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做法。

1利用數學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我們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版數學教材中,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在教學中適時地、自然地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導學生閲讀《有關幾何的一些知識》、《中國最早使用負數》、《勾股定理》、《關於圓周率》、《我國古代有關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國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閲讀教材後,告訴學生,我國自古在數學研究應用方面就有輝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發現早於世界其它國家1100多年,楊輝三角的發現先於其它國家400多年;祖沖之對圓周率π值的計算、負數的使用、方程組的解法都比歐州早1000多年,我國古代的科學成就令世人矚目。現代,我國科學的豐碩成果同樣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自豪,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發起、推廣的優選法,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和科學試驗,創造了很大的經濟價值;陳景潤成功地證明了數論中(1+2)定理,被譽為陳氏定理;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因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而榮獲諾貝爾獎等,這些真實典型的數學史實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了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

2利用數學應用教學,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作風

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加強數學與實際的應用聯繫,強化應用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這不僅在於數學應用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而且還可以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我們在講授幾何《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引言課時,針對學生不重視這類問題的通病,向學生講述了這樣的事實:早在公元前兩千年,我國的治水英雄大禹,為了解決在治水中的地勢測量問題,就巧妙地利用瞭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據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解決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難題,這種方法要早於西方三角術的研究達兩千年之多。通過這個故事,不僅使學生看到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而且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應用題的積極性。在以後講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識在各方面的廣泛應用時,再進一步啟發學生,數學知識只有最終同實際問題相結合,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實用價值。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給學生針對性地佈置了一些實習作業,如自己製作測角器,測量學校旗杆的高度,測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議學生到農村、工廠、建築工地參觀學習,瞭解數學知識在各方面的應用。

總之,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必須密切配合社會形勢,市場經濟變化態勢,及時增加滲透生活、生產常識、金融投資常識、市場競爭常識等,引導學生處處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利用數學美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

數學並不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它實際包含着許多美學因素。古代哲學家、數學家早斷言:哪裏有數,哪裏就有美。數學美的特徵表現在和諧、對稱、秩序、統一等方面。比如圓是平面圖形中最完美的圖形,它的完美不僅在於它的完全對稱性(軸對稱、中心對稱),而且在於它體現着一種偉大的精神集體主義精神,這是因為圓本身就是把無數零散的點,有秩序地、對稱地、和諧地、按統一的規律(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排列而成的封閉圖形,就像一個和美的大家庭,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時也遵循着集體的紀律。由此我啟迪學生,你們個人就像圓上一個個孤立的點,你們所處的班集體乃至於整個社會就好比一個圓,集體的形象與榮譽與你們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若個人不遵守集體的紀律,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就會像不在圓上的點一樣,遊離於集體之外,也就得不到集體的温暖。這樣,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將集體主義教育自然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數圖象教學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

數學中存在着嚴密的邏輯推理,同時也存在許多富有哲理的東西,我注意挖掘這方面的素材,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2

1興趣

(1)基礎紮實才能夠為學生的興趣提供保持動力。中學生因為有了學習了壓力,對過去的國中數學知識需要進行系統的複習和回顧,因此學生可以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也是這個時候比較容易產生國中數學興趣,激發國中數學興趣,教師通過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能夠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鬆,改善學習的難度,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的國中數學興趣應該從小就開始,在低年級的時候就應該對其引起重視,逐步的培養建立。通過內外動機相結合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讓學生可以體驗到成功的愉悦感,繼續的保持住國中數學興趣。

2自主

自主是一個人創新的前提,創新又是教學的目的之一,所以自主是我們實現教學目的必須要實現的一個內容。學生的自主能力可以由以下的一些方法來建立。

(1)創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應該創造機會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首先進行低難度的國中數學內容開始訓練,銜接教學內容,然後讓學生自己嘗試。也可以增加一些任務的方式,以完成任務來進行訓練,在不同的階段中都增設一些學習目標,採取目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開始自己設計學習的時間,經過方法和目標訓練後,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性,就可以進行比較深入的內容,比如抽象的知識,這個時候教師仍然要作為學生的輔導者,在旁進行引導協助。

(2)提供自主學習時間。學生自主學了需要使用課堂時間之外,還需要課後的時間,課堂時間有限,只能夠起到點撥的作用,而課後的訓練和鞏固才是主要的。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未來考慮,因為課堂的時間有限,使用過多,就會影響教學進度,但是太少又不能夠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精髓,如何利用好就是我們需要去權衡的問題,為學生有很多的時間自己支配,在自學過程中掌握經驗和方法。

(3)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不是隻有自己的學習,也需要有老師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觀察、訓練,將各種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提升,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自學,並且有很高的自學效率。自主學習不代表放縱。自主學生也是需要在教師的指導範圍內的,完全的自主學習只能夠是浪費時間。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主體和自己的主導作用充分的結合,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3實踐

實踐是學習的基礎環節,可以對已學的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學習也是為了付諸於實踐和生活,否則學習沒有任何的意義可言。

(1)改革教材、融入實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大膽地革新教材,將一些比較難懂的知識轉換為學生生活實際的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於知識的記憶,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樂趣和效率!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將課本中操場的長和寬用自己學習操場的長和寬代替,讓學生進行計算。學生非常有興趣地想知道學校操場的面積有多大,畫在紙上的比例是多少。於是,他們認真地進行計算,都掌握了題目所要求的目的。

(2)改進作業、進行實踐。想要學生真正地學好知識,需要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課下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學生在學習了新的知識以後,在課下經常有課下作業來進行鞏固練習。但是僅靠替換教材中的數據是“治標不治本”,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基本上不用動腦子,因為題中的條件和教師課堂上的相差無幾。而考這樣的練習培養出的學生思維比較侷限、更不要説創新。因此,教師應該大膽地改變方式:讓學生學習了新的知識後立即進行實踐應用。例如:在學習《比例的應用》這一課程以後。立即用比例知識使不同大小的兩杯水的甜度相同,並請同學進行品嚐。實踐表明:學生不僅能夠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還可以獲得許多教材外的知識,對於建構系統的知識結構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4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新課標在要求學生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課堂教學國中數學需要在建模、探究、文化這幾個內容上深入,這些是學生國中數學素質的體現,教師要用新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教學不是將結論內容進行傳播,而是在學習結論的過程中,懂得其原因,能夠進行知識的遷移,發揮出創造力來進行舉一反三。有位哲學家認為,人類大腦中有明確的知識和意會的知識兩大類。明確知識指的是可以用語言和文字進行傳達的知識。意會知識指的是不能系統地用語言或文字表述的知識,意會知識存在於實踐活動中,具有情境性和個體化。例如,不管你知道多麼系統完整的理論知識,如果沒有在水中實踐過,那麼你永遠也不能説你會游泳,因為你腦中只有明確知識而沒有意會知識,游泳是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的。它要求老師放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讓學生擁有一種理論知識相對應的實踐,即看到一個理論知識,腦海中就出現相關的實踐活動。所以新課程強調的是過程教學和實踐教學。因此,在國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培養學生和教師共同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充分揭示思維的過程。首先,應該揭示理論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經歷概括、抽象、比較、分設、驗證和分化等過程來歸納總結出相關理論,從中學習到思維方法和培養能力。其次,要揭示結論的尋求過程;從曲折的實驗、歸納比較、猜想和檢驗等探索過程總結結論,同時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記憶能力,也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後的科學發現提供了條件。思路探索過程是問題解決的過程,以國中數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對國中數學問題的解決是不是創造性的並不是以該問題是否被提出過,而是其解決過程對解題人而言是否有新穎性,教師要讓學生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就應該要將解決問題的思路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理解這種解決的方式方法,進行借鑑使用。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3

本人全年任教兩個班數學並一向擔任班主任工作。現將本人任現職以來的主要工作狀況報告如下:

一、政治思想素質

平時用心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羣眾活動,認真學習學校下達的上級文件,關心國內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論的學習。配合組裏搞好教研活動,每週按時參加升旗儀式。服從安排,持續與決策層的高度一致性。

二、業務潛力

1、教學潛力

作為一名教師,我始終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作為已任,把成為優秀的教師作為自己的目標,孜孜追求。任現職以來,我要求自己不斷增強業務素養,深入鑽研教材,認真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中,我堅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始終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突出落實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每一節課都要設計學生參與的情境,來引導和訓練學生學習。

2、班主任工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每一天早來晚走、週六週日也難得休息,每接一個班,都從整頓班風入手,培養學生的羣眾榮譽感,與學生建立起“師生+朋友”的關係,在日常管理上堅持“三到位”(課前兩分鐘到位、課間操到位、自習課到位),使班級工作順利開展。

任現職以來一向擔任班主任工作,本年度擔任九年級(6)班主任。在今年的會考中,我班朱玉同學被姜堰二中公費錄取,已有11名學生到張甸中學報名,14名學生到姜堰中專,3名到江淮報名,多名同學進入高一級學校繼續深造。

3、教育科研

教師的生命力來自教育科研,教師的未來和未來的教師,都將與教育科研聯繫起來。20xx年論文國中數學教學資料的情感性處理策略獲江蘇省教育學會三等獎,20xx年2月分段函數易錯點例析在中學生語數外雜誌上發表,還有兩篇論文在校刊上發表。

4、學生競賽

輔導多名學生參加數學競賽並獲獎。

5、繼續教育

20xx年以來多次參加各類機構的培訓,並獲得證書。

三、今後的設想: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採取各種方式方法,尋找有效途徑,提高教學效率,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管能否晉級,今後我仍將一如既往,以最大的熱情、全部的精力投身到教育事業中去,無愧於教師的稱號。

以上是本人任現職以來思想、工作方面的總結,雖然取得了必須的工作成效,但我還要加倍努力,當然其中也許難免有些不足,我必須會在今後的工作中盡力克服,並不斷地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4

4月2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門學科的課程標準。當天就算沒有成為熱搜第一,也刷爆了朋友圈,新修訂的數學義務課程標準讓我們感受到與20xx、20xx版明顯不同,聆聽xx教授解讀,引發對後續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修訂後課標精神諸多思考。其中xx教授提到了教學不僅要有結果性目標,還要關注過程性目標,需要學生參與其中。對此非常認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活生生的人,面對每一個學生,教師需要思考教學實施中每個環節學習目標是什麼,讓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活動,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給予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因為有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更利於學生直覺的培養,學好數學。

在講座中,我們還需要關注xx教授提出的新的話題或者説是之前被我們忽略的數學思想,如代數推理、抽象結構、加法模型、尺規作圖、數的表達、幾何直觀等。講座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這些核心概念、核心詞xx教授也只是概要性的描述和解讀,課標修訂再具化、專家講解再細緻,能否真正落地實現,還在於每一位一線教師的理解與認同,平日常態教學開展。所以,今天的講座為一線教師進一步闡釋了課標修訂的意義與價值,課標的變化之處和教學建議,明確指出教師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課標的學習為教師今後教學指明方向,但因為修訂後的課標有較大的變化和要求,對教師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絕非一、兩次講座就能實現教學的改變。修訂後的課標必然會帶來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身為教師,不可能置之度外,而是需要順勢而為,積極投入其中,有所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必須與時俱進,我們,師者,更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助力。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5

隨着金猴的新年鐘聲的敲響,我們又將踏上一個新的征途。當我再次捧讀《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20xx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由原來“雙基”的提法變成了現在“四基”提法,《數學課程標準》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始終貫穿着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與過去的課標的理念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何適應這一變化,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呢,通過學習,結合多年教學工作經驗,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數學的教學水平。

一、要廣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學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感到有些枯燥,困難,特別是學生對於抽象性、邏輯性的東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達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具體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他們天真活潑、敢想敢幹的創造性的心理特點,廣泛激發他們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主動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學習它、應用它。作為數學教師,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時刻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教與學之間才能達到真正的合諧統一,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二、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

新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應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才能有益於學生髮現,理解,探索和應用數學。要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必需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這樣的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溝通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確就在身邊,現實生活的確離不開數學,從而消除了對數學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個性發展

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的認識程度、認識角度會有所不同,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體現差異性培養,一是要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活動中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都是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然後因材施教。二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數學能力。

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做到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學生的實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就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達到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侵犯!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6

創新教育是指更新觀念,把創新素質的養成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從不同層次、不同方向、不同內容上採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貫穿於素質教育實施和每一個學生個體成長的全過程。可見,創新教育是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下面是我在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幾點體會:

一、數學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的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路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認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師本身的情感現狀,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使課堂上出現某種心理氣氛,當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學生尊敬和喜愛的教師走進課堂時,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反之,學生的心理就會蒙上一層陰影,情緒就相當低落。在近幾年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中規中矩的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使得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機械化的學習,久而久之對數學就喪失了興趣和信心。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主動性的心理特徵,就是積極地開展思維活動,真正的“課堂氣氛活躍”是指學生思維活動活躍,而不是表面熱鬧。烏申斯基説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恰當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創新意識就會孕育而生。例如:在講“平行線的判定”時,可以提問:“如果有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線?如何作出判斷?”教師同時在黑板上畫出兩條看起來不相交的直線,讓學生作出判斷,學生可能會不假思索的判斷為平行線,教師再提出疑問:“能肯定地説這兩條直線是不相交的直線嗎?我們現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遠處也不相交嗎?”這一問便使學生陷入思考,學生會對自己先前的判斷產生動搖,看到了單憑定義去進行判斷是困難的,由此激發思維的積極性,自覺去探索判斷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而大部分學生因看不到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而失去興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善於抓住日常生活、生產的點點滴滴,構建基本的數學關係,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解決數學問題其實,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課本中的知識來解決,關鍵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和運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7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最根本依據,是課程順利實施的保證。而20xx年頒佈的新課標則是“雙減”政策下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最新依據。學校數學教研組也在第一時間組織大家聆聽了史寧中教授關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講座,講座中分析了20xx年新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核心素養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的結構與調整,並給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在新課標的內容變化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為了增強幾何直觀而新增的知識:尺規作圖。

新增內容要求學生“會用直尺和圓規作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並要求學生“經歷用直尺和圓規將三角形的三條邊畫到一條直線上的過程,從而直觀感受三角形的周長的概念。”

那什麼是尺規作圖呢?尺規作圖就是指用無刻度的直尺和圓規作圖。無刻度的尺,在尺規作圖中的主要作用是用它將兩個點連接,也可以畫直線、射線。圓規是可以用來畫圓、畫弧,在尺規作圖中更多的是截取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其原理就是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半徑)不變,畫等圓,體現距離相等。所以在畫與已知線段相等的線段時,不能直接測量出已知線段的長度去畫圖,可以藉助圓規作圖:

方法一:

1、先用直尺畫一條射線;

2、再以射線的.端點為圓心,以已知線段長為半徑畫弧,與射線相交;

3、以射線端點和交點為端點的線段即為所求線段

方法二:

1、先畫一個點,以該點為圓心,已知線段長為半徑畫弧;

2、在圓弧上任取一點,用直尺把該點和圓心連接起來成一條線段,該線段即為所求線段。

而對於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將三角形的三條邊畫到一條直線上,其本質就是連續三次使用畫與已知線段相等的線段,只是作圖時以前面的線段端點作為後面作圖時的圓心,做到首尾順次相接,這樣就可以把三角形的周長“畫”到一條直線上。

國中階段尺規作圖,還要會畫與已知角相等的角、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已知角的角平分線等,而國小階段的新增內容為國中的學習奠定了重要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國小階段感受尺規作圖中尺子和圓規的作用,明確尺規作圖的基本原理,為國小和國中知識做好銜接。

研讀新課標,讓我更加明確了教學的內容、目標和方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以新課標為“指揮棒”,以核心素養為核心,潛心鑽研課標和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素養,努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8

這次有幸參加了xx市一中國小數學20xx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標》的學習報告,而感到高興。雖然是一天短暫的學習時間,但收穫不少,能夠得到這樣的學習是我的幸運。這天的上午是由xx市教研員張教授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修訂的目標和修訂的基本原則為我們做出詳細的分析。下午是xx市教研員湯教授對數學課程標準新改編的一年級教材詳細的做出瞭解讀和分析。課程標準(20xx年版)》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迴歸與尊重,不僅需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而且應注重學生自主發展。

我覺得一天的學習對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有了初步的瞭解,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實施建議等定位上更加準確,我們的教學一直以來是在繼承和揚棄中前行的,我經常問自己:真正熟悉課標嗎?其實每次在學習的時候很瞭解,可是就是過後忘記了,不能把學到的新理念靈活的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只有備課時,能熟悉本單元或本課時,所以總是很慚愧。8月8日在湘潭學習了一天,在8月23日這天我們教研組又一起學習課標,分析對比新舊課標的一些變化,理解了課標改變的意義。

我們組的每個數學都教師認真地閲讀分析了課標,發現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明確提出“四基”是數學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目標。下面談一下自己膚淺的體會與想法:基本技能對於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怎樣學習,還要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除了“雙基”所要求的,基於“四基”的教學,在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在培養學生演繹推理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注重歸納推理能力的培養。掌握數學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數學的精髓。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在教學中老師給他們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

還發現新課標比舊課標更理性些、數學教材的編排更完美些、數學教學更有層次些,教材的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新教材比舊教材教學內容的編排更為科學合理,我想:無論是課標的修改還是教材的改編,最終目的是促使數學課程更加完善,更適應社會發展與教育改革的需要,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用的價值。而課標的修改需要很多專家親臨一線的教學與研討,只有這樣修改的課標才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

十年的新課改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繼續加強課改學習,不斷的探討,使新課標的學習與實踐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衝擊着站在課改浪尖上的教師們。我們曾經多次在教學中困惑,不知所措,但通過學習,我們又引來了新的姿態站在教育前沿。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我們始終緊跟着新課標、新理念,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領悟教學精神,落實好新課標的要求,教好書,培養好學生!才是我做為一名教師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和幸福。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9

數學教師是一種職業,是一種需要特殊培養的專業人士。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在古代,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大小小的官史、僧侶和文職人員。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統治者,“讀、寫、算”是最基本的。無論在古埃及、巴比倫和中國等文明古國,還是在稍後崛起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經世致用其所長數學都是學校啟蒙教育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進入20世紀,各國培養教師計劃中重視和加強教學法培訓的傾向更加明顯了,數學教育逐漸成長為一個需要具備一定特殊技能的專業。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幾個數學教育研究的案例。第一個案例中研究者使用的是訪談法,目的是想通過訪談,比較深入地瞭解學生是怎樣思考的,產生錯誤認知和差錯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克服它們的有效措施是什麼,等等。通過研究,希望提煉出可供教材編寫人員和教師參考的建議。訪談法是研究數學教育心理學的學者在瞭解和分析學生思考過程時常用的一種方法。

“讓學生在發現和創造中學數學”這是一個誘人的數學教學境界。布魯納認為“發現法”具有兩個效用:一是給心靈帶來愉快,二是促使能力獲得遷移。為了檢驗布魯納的這些看法,馬鞍山市第十三中學馮建國教師在七年級的兩個平行班級的數學課中進行了兩次實驗。第一次教學實驗,甲班用發現法乙班用一般方法。第二次教學實驗則輪換一下,乙班用發現法,甲班用一般方法。兩次課的內容是連續的,一前一後依次是合併同類項和去括號。根據這兩次實驗得出幾個結論:

(一)布魯納所説的“愉快”是存在的,這從兩次發現課舉手要求回答的總人次為238,而兩次一般課相應數學據為115,以及從課堂氣氛等教學現現象中可以看出。

(二)布魯納所説的'“遷移”能力提高也是正確的,這從學生在完成B組題目上的表現可以看出,兩次發現課中,學生在B組得到的平均分累計為48。9,而兩次一般課的相應分數僅為33。

(三)發現法有得於對基礎好、智力好的學生進行教學,但也容易產生全班成績的兩極分化。比如,在A組題目中,兩次發現課得滿分的總人數和30分以下的總人數依次是58人和9人,相應的一般課數據則為53人和3人。

這個研究案例採用的是輪組實驗法,意在控制無關變量帶來的影響,是教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

課堂教學中語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種人際交流工具。然而,從學校的課堂教學實踐看,教師的課堂教學用語似乎還難盡人意。教師課堂教學用語的現狀究竟如何,學生最喜歡和最厭惡的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是什麼,教師課堂教學用語在教師魅力諸方面中的地位如何,浙江方橋國中的張菊飛等老師就此進行了一番調查研究。

對學生來説,教師最大的魅力是什麼?教師課堂用語在其中的地位又如何?查結果表明:學生最搬弄是非重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其次是優美的語言、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感情和熱情的態度。所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是教師的首要任務,但是,優美的語言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等也有很大的作用。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10

20xx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徵的整體刻畫。

數學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及評價的依據,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教材的編寫等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這次的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學業質量,明確指出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及評價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那肯定也是我們設計課堂活動和作業的依據了。當前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作業負擔較重,為什麼重呢?一是多,國小生的作業實在是太多了;二是濫,各種名目繁多的練習冊和測試卷充斥着學校周圍;三是爛,大部分題目都差不多,做一套和做十套,不會引起學生學習質量質的變化,無非就是熟練而已。那麼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學業質量標準,對其中的三句話細細品味。

第一句是以結構化數學知識主題為載體,在形成與發展“四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數感、量感、符號意識、推理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和空間觀念等。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這些主要素養主要是藴含在“四基”的'形成過程中,而天天的課堂活動、課後作業中,做教師的是否考慮過哪些活動或者作業是發展了學生的“四基”,如果我們的作業中都沒有,那再多的作業也是枉然了。

第二句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與社會情境,以及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數學與科技情境中,在經歷“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和提出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與數學的語言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觀念、數據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前一段時間專門談過情境的事情,一定是學生熟悉的,那麼如何讓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呢?這就是教師在備課中應該着重考慮的,看看目前的中大學聯考,和社會、生活、國家發展聯繫那麼緊密,我們也應該提高這個意識。

第三句話是學生經歷數學的學習運用、實踐探索活動的經驗積累,逐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初步養成獨立思考、探究質疑、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這句話中提出了學生經驗的積累,以及學習數學的習慣,這些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格外注意的,也是我們應該給予學生的,現在的教材,缺失了這些,下學期的教學中,用舊教材需要教師豐富課程,增加學習資源,才能滿足學業質量的要求。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11

通過學科滲透法制教育的實踐教育,學生法制觀念的增強,我受益匪淺,我知道了在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應該做到如下要求:

一是有意。

即要求每個教師都應樹立和強化學科滲透的觀念和意識。把“學科滲透”的觀念牢牢地紮根在心裏,化為內心信念,再轉化為自覺行動。

二是用心。

即用心學習、思考和研究。對非專業教師,學科滲透是一個新挑戰。“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凡事只要我們用心了,效果肯定不一樣。在實際工作中,只要對法制知識多吸收一點,對現實生活中的法制現象、法制案例多留意一點,對學科滲透多思考一點,對備用、教學多用心一點,對學科滲透實踐中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多反思、多總結一點,我想對我們的學科滲透肯定會有幫助。

三是給力。

即用力實踐和探索。給力就是要不遺餘力,不怕吃苦和受累,不怕勞心勞力,只要有利於學生“做人”的養成,在所不惜。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單親家庭子女,是各種新問題越來越多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歷程中,特別在養成良好品質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麻煩、更多的意想不到。這需要我們每個教師對於教育應有一種執着。“教育必須對生命豐富的、差異的、深刻的內涵作出迴應。”執着是生命中最美的東西。我們從事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我們的生命航程中,

因教育而賦予了我們許多的亮點和精彩。

四是創新。

毫無疑問,教育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創新的意義在於不斷適應學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勢、解決學校法制教育的新問題、探索學校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徑。每個教師都應該關注並致力於學校法制教育的創新。這需要我們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需要我們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實踐鍛鍊和自我反思,需要我們有敢於打破傳統、置疑一切的勇氣。實踐反覆證明,一所學校的法制教育搞得好、有成效、有特色,都與校長、教師的敢於創新、努力創新不無關係。新形勢下學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打開新的局面,學科滲透法制教育要取得新成效,我認為,必須敢於創新。

五是示範。

即教師的言傳身教、潤物無聲。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學生是鮮活的生命體,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不可複製。

要培養他們成長、成人、成才,成為他自己,首先得尊重他們,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其次要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引導他們、感染他們、影響他們。作為教師,你在學生心目中地位和份量,決定你必須特別注意你的言行舉止。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個細節、一個字,哪怕是無意的,都可能對你的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乃至終身的影響。你的價值存在,就可能包融和體現在學生對你的每一聲真誠的問候、每一次深情的關注和會心的微笑之中。關於教師人格榜樣的作用,從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到韓愈的“以身立教”,再到外國前蘇聯烏申斯基的“教師個人的範例,對青年人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好比一種精緻的樂器,它奏出一種人的和諧的旋律,使之影響到一個學生的心靈。

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看法完全是一致的。最直截了當地説:要教育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人,你首先是一個遵紀守法者。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12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確定,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新課標中新增了“三會”核心素養內涵: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圖形與幾何(第一學段)的課程內容部分,集中體現的核心素養內涵在“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通過數學的語言,可以簡約、精確地描述自然現象、科學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於學生在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幾何直觀,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課標新增在第一學段要求圖形的測量教學要引導學生經歷統一度量單位的過程,創設測量課桌長度等生活情境,藉助拃的長度、鉛筆的長度等不同的方式測量,經歷測量的過程,比較測量的結果,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意義;引導學生經歷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米、釐米)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如重新測量課桌長度,加深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這種要求對面積、體積的單位也同樣適用。度量單位是度量的核心,度量單位的統一是使度量從個別的、特殊的測量活動成為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應用和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機會,鼓勵學生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並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發現不同的.方法,不同單位的選擇對測量結果的影響,進而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在教學長度單位的認識時,經常有老師問為什麼要講統一單位,原來的教學中學生就是直接認識長度單位,學習度量單位有什麼價值,下面以人教版教材為例談一談《釐米的認識》一課,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會了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首先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辦法去測量相同的長度,有的學生用手量,有的用自己的鉛筆量,還有可能用自己桌上的橡皮去量,由於採用了不同的測量工具,所得的結論,當然是不同的了。比如説,有的同學測量的是三紮長,有的同學可能測量的是五根鉛筆這麼長,還有的同學測量的是15塊橡皮那麼長。學生通過交流發現,當同學們你説你的結果,我説我的結果,彼此間就無法交流。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度量單位需要統一,否則它會給生活帶來不便。這時,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需求,即要使測量結果讓大家都接受,就必須要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單位。學生產生了這種需求,然後再來學習長度單位。

建立標準度量單位,有助於學生從知識本身的邏輯體系出發,對建立標準單位的意義有客觀地認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堅持把讓學生體會了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這個環節設計好,讓學生經歷完整“度量單位”的從形成到產生的過程。由此看來,關於讓學生體會建立統一的度量單位的重要性,不僅要在長度的測量中給予關注,在面積和體積的測量中,仍要讓學生去感受。

二、把握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要求“感悟統一單位的重要性,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米、釐米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長度,能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不能靠機械地記憶換算公式和反覆操練,而是要能夠體會單位之間的實際關係,這就涉及到了對單位的理解。單位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它的體會和認識應當通過實踐活動,體驗它的實際意義。

例如,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米,1釐米的長度可以用什麼熟悉的物體來估計。對單位的實際意義的理解,還體現在對測量結果、對量的大小或關係的感悟。關於對度量單位的認識,要結合實際例子體會度量單位的大小,比如,一個成人的身高為175(),應當選擇cm而不是mm作為單位,這是對認識長度單位地深化理解。再如北京到南京的鐵路長約1000(),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要用實物感知度量單位的大小,如1米約相當於幾根鉛筆長,強化學生對度量單位地感知。在明確實際測量的對象後,選擇恰當的度量單位、測量工具及方法關係到測量能否方便、可操作地進行、影響着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比如,用直尺測量黑板的長度是不錯的選擇,但用它測量一棟大樓的長度就比較困難了。

總之,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恰當地選擇度量單位、工具和方法進行測量測量是從人類的生產、生活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學習測量的目的是為了實際的應用。學生只有在親身實踐中才能積累選擇度量單位、測量工具和具體方法的經驗。

三、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估測長度是新課標突出強調的內容。估測既是一種意識的體現,也是一種能力的表現;不僅具有現實的意義,而且也有助於學生感受度量單位的大小。估測與精確測量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生活中精確測量的結果有時需要用估計的辦法來感受,對事物進行估計時則需要對度量單位很好的認識與把握。估測的意識和能力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新課標中要求“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能估測一些身邊常見物體的長度,並能藉助工具測量生活中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量感”。

例如1支鉛筆大約長()釐米;1米約相當於()支鉛筆長;無障礙坡道的寬度應不小於90();學校操場上的旗杆高15()。學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經驗積累,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長度單位的意義,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進行物體長度的比較。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一個生活中熟悉的物體長度作參照,比如平時經常使用的鉛筆,通過測量,對鉛筆長度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然後再用已知的數據對其他物體作出估測,以便作出更精準的判斷。

學生估測意識和方法的培養,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估測“單位”位標準,以該標準作為“新標準”,估測其他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量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啟發學生運用不同的物體估計長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計,通過記錄、計算、比較的探究過程,體會估測的意義和方法。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13

暑假期間,我學習了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感悟頗深,受益匪淺。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教師必須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同時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

一、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主要變化

1、新增核心素養,分為三個方面: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其中,國中階段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2、國中部分課程內容有所調整,其中新增內容18條,2條選學內容前的星號(*)刪除,刪除內容4條,綜合與實踐在具體內容中體現了跨學科項目學習。

新增內容:

(1)理解負數的意義。

(2)知道實數由有理數和無理數組成。

(3)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實數,能比較實數的大小。

(4)能借助數軸理解相反數和絕對值的意義。

(5)能利用乘法公式進行簡單的推理。

(6)瞭解代數推理。

(7)理解函數值的意義。

(8)知道二次函數係數與圖象形狀和對稱軸的關係。

(9)會求二次函數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並能確定相應自變量的值,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10)知道二次函數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關係。

(11)能用尺規作圖:過直線外一點作這條直線的平行線。

(12)理解角平分線的概念。

(13)能用尺規作圖:過圓外一點作圓的切線。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數、眾數的意義。

(16)會計算一組數據的離差平方和。

(17)經歷數據分類的活動,知道按照組內離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則對數據進行分類的方法。會計算四分位數,瞭解四分位數與箱線圖的關係,感悟百分位數的意義。

選學內容前的星號(*)刪除:

(1)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

(2)探索並證明垂徑定理: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弦以及弦所對的兩條弧。

刪除內容:

(1)知道a的含義(這裏a表示有理數)。

(2)知道給定不共線三點的座標可以確定一個二次函數。

(3)探索切線與過切點的半徑的關係,會用三角尺過圓上一點畫圓的切線。

(4)結合實例進一步體會用有序數對可以表示物體的位置。

二、活用教材和教學資源

要靈活運用教材,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滲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資源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補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並非唯一的數學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善於開發其他的教學資源,它包括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料,如實踐活動材料、多媒體、幾何畫板、希沃白板、計算機軟件及網絡等。

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對象,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或多種方式相結合,組織開展教學。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發揮每一種教學方式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

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改變過於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數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分析單元及課時的數學知識和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確定單元教學目標,並落實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促進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注重創設真實情境。真實情境創設可從社會生活、科學和學生已有數學經驗等方面入手,圍繞教學任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加工特點的素材。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體現中國數學家貢獻的素材,幫助學生了解和領悟中華民族獨特的數學智慧,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注重情境的多樣化,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既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既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五、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國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面對新課標的挑戰,我們必須正確深入理解新課標的思想,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認真鑽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14

王老師主要從數與代數的內結合教材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數感主要是指對於數與數量、數量關係,以及運算結果的直觀感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數的意義,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夠體會事物背後簡單的規律,能用數表達這樣的規律。數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經驗基礎,建立數感有助於理解數的意義和數量關係,初步感受數學表達的簡潔與精確,增強好奇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數與代數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國小階段包括“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的兩個主題,學科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構成相對系統知識結構。

“數與運算”包括整數、小數和分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數的運算重點在於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數與運算之間有着密切的關聯。學生經歷由數量到數的形成過程,理解掌握數的概念,經歷算理和算法的探索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體會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感悟數的概念本質的一致性,形成數感和符號意識,感悟數的運算以及運算之間的關係,體會數的運算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

數的認識與運算,從自然數-分數-小數,數的認識具有一致性,用計數單位貫通。自然數是十進位值計數原理,是國小數學的基礎和核心,是理解算理的基礎,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應逐步理解十進位制計數原理,核心概念有,數位、計數單位、十進制,10的產生是一個里程碑。從歷史上追溯,商朝甲骨文就產生了十進制,產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進位制完全可以和中國的四大發明相媲美。

王老師從數的認識,從數的表達來看9比8大是量變,10比9大是質變,可見數的產生是有根源的,添一根捆起來的進位。再到100以內數的認識,10個十是一百,於是百位就產生了。小數的產生也有本質,通過測量身高活動,學生與老師的`單位用米做單位,在操作活動中積累經驗,一般情況下,量完之後,剩餘的部分用米作單位,怎麼精確表達身高?把1米分成10份,小數也是有歷史可以追尋的,十進位制始於春秋戰國,只要把個位確定了,個位後面的就是小數位了。《九章算術》第四章少廣章中,開方的運算結果用十進分數表示,成為微數,也就是今天所説的小數,小數最初是有限小數,到18至19世紀才開始無限循環小數和無限不循環小數,把小數的範圍擴大到實數。這樣小數就和整數統一起來,在數位順序表裏面,從左到右,單位越來越小,相鄰兩個單位是10倍關係,任意一個小數都是以10為基底的展開式。

分數的定義和運算是這樣一個邏輯順序,首先定義分數,然後定義兩個分數的等與不等,在此基礎上,再去推導兩個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本源是真分數,1個餅用自然數1表示,以1個餅為單位,半個餅比一個餅小,無法用一個自然數表示,那麼用兩個自然數加一條線表示,感悟分數單位,比較1/2和的大小。通過兩個同樣大小的圓被平均分成2份或3份,孩子11到12歲是邏輯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理解分數單位之間的關係,知道在同樣單位下才能比較分數的大小。

百分數就是穿了馬甲的分數,這次《新課程標準》劃分到統計裏面,分母化100,只表示關係,不帶單位。

運算整數、小數分數的一致性,乘除法運算是一致的,能夠通過運算促進數學推理能力的發展,運算本質上是推理,理解算理的算法就是推理,計算具有一致性,計數單位的重新分解與組合。通過學習,感受到數學邏輯思維之美,體味到數學的淵源流長。

數學教育心得體會15

本學期,我又進一步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通過本次學習, 我更充分認識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本人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對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數學觀的改變。

《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將數學觀更改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作為對於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動、具有現實的情境中去學習數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數學觀念,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二、關於數學課程。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良好的數學教育,就是不僅懂得了知識,還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磨練。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着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

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要符合數學科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科學的精神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要處理好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與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之間的關係;要處理好強調學生主體作用與突出教師組織和引導作用之間的關係;要處理好 “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之間的.關係。並把“四基”與數學素養的培養進行整合,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2、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現代學生觀認為,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都藴藏着巨大的教育潛能,我們的教育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內在素質,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護、開發。要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不同發展的需要,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不同的發展機會與可能。數學課程必須立足於關注學生的一般發展,它應當是“為了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課程,而不能成為專門用來淘汰的“篩子”。要改變陳舊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要牢記兩條,一是除了知識傳授之外,還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課標解讀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進行着,我們在旬陽中學階梯教室參加了20xx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會,感觸頗多;特別是師訓中心老師對於數學素養的解讀,及其風趣的舉例,更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個活動中,我的體會頗多。

1.《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全新的觀點將國小數學內容歸納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特別突出地強調了6個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

2、通過新課標解讀,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過程,應當是學生和教師互相作用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有句話説的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