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1.47W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心得不能忘了哦。可是讀書心得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教師,一種很特殊的職業。説它特殊,因為他的工作對象是人。怎樣做呢?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給了我們答案。其中,書中對於課堂45分鐘的表述堪稱經典。

書中提到“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1)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2)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本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作為教師,充分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達到教學的最大化,實現高效課堂不過如此。一堂課,關鍵是確定好本節課的課堂目標,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完成問題生成單;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輪換代表發言,完成問題;接着集中師生智慧,進行問題拓展提升。他們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到拓展延伸,符合人們對新生事物的認知規律。

在高效課堂的進行中,我發現一些問題,覺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要得以順利地進行,班級人數不易過多,否則易流於形式,造成分組討論亂哄哄的局面;學生學習水平差異不宜過大,否則差生愈差,聽不懂課程講解,優生愈強,只是學科帶頭人在唱獨角戲,造成兩極分化;這種課型也適合年齡大些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教育環節上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教育是一門藝術,不拘泥於某一單一的模式,傳統講解,快樂教學,高效課堂,相互交叉借鑑,取長補短,摸索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的教學道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裏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為什麼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鬆鬆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閲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

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並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並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裏面的能量。對於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説,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裏想着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3

初看《給教師的建議》這類書名,總以為是純理論的書,高深莫測,無法走近。業餘隨意翻翻,才發現不知不覺已沉浸其中。合上書本,細細品味,品出了好老師的一個基本特質:寬容。

當今競爭時代,教育的競爭是其他各種競爭的先決條件。家長挑選學校,孩子選擇老師。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説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如果説老師的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那麼寬容無疑是判斷一個老師是否是好老師的重要標誌。

一個寬容的老師必須要有一顆慈母之心。母愛能產生一個奇蹟,師愛能產生一片奇蹟。著名的賞識教育創始人周虹所創造的周婷婷們,不正是用愛之溪水澆灌出的燦爛花朵嗎?擁有了愛心就會有責任心、進取心、創造性。只有愛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為教育中充滿了愛,才沒有“差生”;因為心中有了愛,才有了還是自己班級裏的學生好;因為傾注了愛,師生才如朋友。老師的關愛,使孩子們覺得世界是那麼的美麗;老師的慈愛,使孩子們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師的嚴愛,使學生能夠遨遊知識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陽能撫慰心靈的湖水,生命的歌聲能喚醒一粒粒沉睡的種子。愛學生,就要像春風化雨般無聲,讓他成為莘莘學子心目中的一種看得見,摸得着的最為催人奮進的有效情愫,讓他成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賞心悦目的亮麗景緻。愛的陽光,會使一棵棵小樹苗茁壯成長;愛的教育更讓一羣羣孩子健康快樂地生活!

老師要會欣賞學生。一個人活着,最本質的意義不是被人承認自己的價值嗎?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為他們的心是透明的。每個孩子都有好表現被承認被表揚的慾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個巨大的沉睡着的礦藏善於發現並且放大孩子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及早甦醒過來。要為孩子們的哪怕是一點小小的進步和長處而欣喜,孩子會在不斷的鼓勵聲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長。孩子的天性好動調皮,犯的錯誤必然帶有反覆性,但我們要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犯人,也必定會有他的閃光點,何況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師遇見學生犯錯,總是火氣沖天,大發雷霆,訓斥甚至體罰, “恨鐵不成鋼”,試想,一個心胸不開闊情商又不高的老師怎能教出富有愛心知識豐富能力較強的學生呢?千萬不要用死的規矩來硬套鮮活的學生。“開心的工作,快樂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面對可塑性還很強的孩子,我們為什麼不能多一份寬容呢?讓我們多一份耐心,在下一個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寬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劇;鼓勵孩子,信心百倍;欣賞孩子,事半功倍;表揚孩子,積極進取。欣賞學生,使學生獲得一種被關注、關愛的情感滿足。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始終伴隨着理解、信任、友愛、尊重、鼓舞的心理體驗,通過老師的賞識教育,也能學會去欣賞別人,這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也許世界上最美麗、最動人的花朵,就是綻放在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讓我們學會欣賞學生,換來孩子們越來越多的燦爛笑容。

老師要有和學生相處的激情,要善於面對領導同事可能產生的誤解,也要善於處理社會家長有時的責難。我們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我們每天都要思考教學方法;有了激情,我們每日就要去學習;有了激情,我們每時都會去關愛學生。愛心和激情是一種巨大的動力,催促老師勤奮前行。對生活洋溢激情的老師,一定有愛心。有愛心的老師,對工作一定充滿激情。老師的愛心和激情使校園處處充滿生機與希望。社會在發展,好老師的標準也在不斷改變,讓我們緊跟時代步伐,做一個好老師,肩負起教育這神聖使命。

走進這些教育的行家,多向教育名家取經,多吸收大師沃土中的養分。我相信我們年輕一代的教師面對教學大潮,一定會讓寬容之花盛開。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4

這篇短文是針對學生差異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提倡的: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P1:“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即是了不起的成就。”

P2:“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真實,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我們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兒童的道德水平,他們不僅要知道更高的道德表現是什麼,知道為什麼應該那樣做,更應該知道他自身怎樣才能達到那個水平。他目前在哪個水平上,要發展到更高的一個水平,它需要轉換怎樣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就是教師要教會學生進行自我診斷,並且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為我們教師對學生道德發展階段的診斷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

每個學生髮展是需要不同地生活來促發的,那麼,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什麼?我們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是為哪些學生的?在我們教師的腦海裏,有沒有哪些學生在生活中的具體的行為表現作為我們教學設計的支撐點?需要我們教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態度來對待他們?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細緻地、具體地瞭解和調研。沒有對於學生的充分地瞭解和調研,很難做到對學生進行有差異的教學。

整篇文章使我最難忘的是這樣一句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是啊,想想自己平時的課堂,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了嗎?自己總是在用一個標準來要求無論從認知還是心理上都不一樣的孩子。甚至,當一個認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所謂的標準的時候,有時候自己會像民工工頭一樣,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待。自己雖然從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發泄,可是,我們可憐的孩子呢?

又想到了平時的公開課,為了課堂結構的緊湊和學習的深度,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我們眼裏總盯着那一部分好學生,對於學困生來説,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嗎?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孩子們啊,你們站在底下是怎樣無奈的抬頭望啊……

美國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強調:“老師規定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應該是他們易於達到的,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階梯狀的。要讓兒童一步一步去實現,並能從中得到收穫與樂趣。”

是的,以後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再指定統一的目標讓不同的孩子去達到。我們應該動腦思考,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讓孩子切身感受到進步的樂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哪怕他們的進步是微小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5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4條“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國小教師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一個堅實的地基對學生今後進一步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譬如你正準備教一年級,那就請你看看四年級語文數學的教學大綱,也看看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大綱。請你看看閲讀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級的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請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一下。要使學生在升入中高年級順利地進行學習,那麼你現在教的他要掌握到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了作為一個教師,不能將視線僅僅侷限在自己正在教的這個年級,這門學科上,而應對這門學科整個學習階段的教學要求都有所瞭解,並心中有數,還要對其它學科的教材有所關注。對於正在做低年級教學工作的老師,不僅要鑽研本年級的教科書及教參,還要廣泛涉及高年級的教科書,同時要關注歷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這也是教師的素質的重要部分,它不僅要求老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素質,還要求老師具備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因為科學知識都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學科之間都與緊密地聯繫。老師只有不斷的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多方面發展的學生。同時,對於教師自己也是一種學習與提高。

但是我們現在有多少教師能做到這一點呢?不談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就自己教的那門學科你是否對整套教材體系很瞭解呢?我想這條建議對我們來説真的很重要,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

有位名人説過:“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事實的確是這樣。在看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一條建議,既有生動的現實作為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給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想每一位教師都該終身拜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6

通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温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説,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為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着集體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裏進行着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終於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裏!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為: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應該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己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可以説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

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脱落;人們每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

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可以趕上去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7

我最近閲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的'一部分,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條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和《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麼名堂來?

這裏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麼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麼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為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裏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閲讀。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閲讀,他將閲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説,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説,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為學生喜歡上閲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愛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為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閲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説,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説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説,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小部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閲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所以我會認真的把這本著作讀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8

我們教學中力求使學生在學校養成細緻的、温存的、敏感的富有同情心的心靈,然而只是在兒童上學後才開始培養情感,為時已經晚了。假如兒童在家裏沒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靈認識世界和接受老師的話,他所能瞭解的,只是他聽到和讀到的東西的邏輯意義,而情感上、心靈上的潛台詞,他不會明白的。

為什麼往往新學期已經開學了好幾天,課堂教學紀律不好組織,學生對教師的話還沒有過多反應?教師不得不大聲吆喝、學生被批評、被罰站,為什麼有時這樣做也無濟於事呢?罪魁禍首就在於個別孩子缺乏一定的情感教育。

假如我們想要學生留心聽我們的每句話,感受每句話,就要關心學生家庭情感關係是否豐富的問題。道德怕心靈的孤單,如同思想怕周圍無人一樣。我們需要與家長加強溝通,瞭解孩子的生活狀況,什麼樣的事物給孩子帶去快樂。

學生好比一塊大理石,家長與教師作為並肩工作的兩個雕塑家,要朝一個方向,有共同的教育理念。關心孩子的情感教育,切不可對兒童採取體罰的方法,體罰不僅是對人肉體的暴行,更是對人精神的摧殘。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温暖的言語教導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兒童進行一定的勞動教育,讓他們體驗創造勞動帶來的快樂。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9

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繫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一旦兒童對世界的樂觀主義的感受遭到破壞,那麼學校和家庭之間就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

是啊,學生是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人,思維水平也不一樣,每個班難免會有後進生,但有時候家長、教師或者周圍學生,會因為某個孩子的學業成績,無形中給他們帶來壓力。而大多數時候這種壓力是對孩子不利的,是會帶來消極影響的。所以,我們教師和家長要向蘇霍姆林斯基説的那樣,使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使後進生因為教師或者家長側面的表揚給他帶來動力。這樣在學習上或許他會融入集體中,跟着老師的思路認真聽講,認真學習。想到這裏,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於去發現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閃光點,那麼以後,我要學會走近每一個孩子,更多的走近後進生,與他們真誠做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喜歡他們,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同時,我們要時時刻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顆愛去關心、包容、愛他們。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0

早就聽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

蘇霍姆林斯具有執著的教育信念和頑強的工作作風。自從1948年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後,他的教育才華就愈益明顯地展示出來。到50年代中期以後,他已成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躍在原蘇聯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鮮明的獨創性和革新精神,從不拘泥於傳統的陋習,緊緊把握時代的發展脈博。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經驗與理論著作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他一生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既當校長、又當普通教師;既教課,又當班主任;既做具體工作,又搞科學研究。他是一位勤奮務實,筆耕不輟的傑出人物。這就使得他能從學校工作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觀察、瞭解、分研究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避免理論與實踐中的片面性,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將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關於智育。他認為智育就其本質與任務來説,包括給學生以系統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學生的知識要建立在廣闊的“智力背景”上,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其中包括:給兒童上思維課;開展課外讀書;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課外小組活動等。關於體育。他説:“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關於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關於勞動教育。他明確指:“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蘇霍姆林斯基偉大、光輝的一生給我的最大啟示是,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做深入細緻研究工作際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時刻不應忘記肩負的理研究的使命。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教育任務。在論述教育時,既強調了教育的“相對獨立職能”,又證明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2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收穫頗多。作為著名的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工作的認真和執着,無一不再感動着我、召喚着我,讓我思考我應該如何做好一名教師,如何教好每一名孩子……

其中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時,書中寫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區培訓班的學員、區教育局視導員都來聽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啟開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像這位歷史教師這樣的人,我在自己的區裏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們從來不抱怨沒有空閒時間。他們中間的每一個人,談到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會説是終生都在備這節課的。

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這裏的問題還不僅在於教師的理論知識在數量上的增長。數量可以轉化為質量:襯托着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敍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師在講三角函數,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數上,而是放在學生身上:他在觀察每一個學生怎樣工作,某些學生在感知、思維、識記方面遇到哪些障礙。他不僅在教書,而且在教書過程中給學生以智力上的訓練。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讀書的重要,教師通過讀書豐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優化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優秀的教師;學生通過讀書擴充相關的知識,產生對學科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科的發展志向……

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工作需要、能力需要、生活需要、興趣需要和發展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大海。讓我們所具備的知識,與要教給兒童的知識的比例為10:1,20:1,30:1,50:1,100:1……在教學中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把重點主要不是放在知識的教育上,而是放在孩子身上,去觀察每一個孩子怎樣學習,觀察孩子在哪些方面遇到哪些障礙,如何引導孩子探索解決遇到的問題。不僅關注教書,更關注在教書過程中給孩子以能力上的鍛鍊,促進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

讀書,作為教師備課的關鍵能力,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片知識的海洋,讓我們隨處可以取水豐富我們的教育,滋養孩子的成長。

用一生備好每一節課,讓讀書成為自身的需要。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

《給教師的建議》很早以前就聽説過,但一直沒有找到,於是到網上找了零零星星地一些資料,但也不是很完整,只是摘錄了其中的一部分。雖然只是其中的幾點,但讀之也是受益不淺了。

終於這學期買到《教師的建議》,我如獲至寶,一下子就看了好些。這本書有這麼幾點需要説的:

這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但絲毫看不出理論的成份,每句話皆讓人感覺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雖然時間離我們已有幾十年,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於我們現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時人教育這理論那理念一套套地搬出來,唯恐不能將人嚇倒,名詞換了一個又一個,但教育的現狀竟怎麼也不見得有起色起來。裏面提到有關閲讀的事,蘇氏認為不要因為孩子成績差,而不讓他閲讀,恐怕會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相反,一個孩子如果不加強閲讀的訓練,是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的。我認為,功夫在詩外,中國的古人已講過,這是極有道理的。閲讀,是建立在實踐上的。現在的一些教師和家長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為看課外書會影響學習成績,於是禁止讓孩子看這些。其實恰好相反,沒有了閲讀,孩子一味沉浸在做習題的單調中,他是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的。沒有了閲讀,孩子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就顯得過於單純,如果因為發生一點不益於他們的事,他們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因此,閲讀近者是對閲讀能力甚至學習能力都是一個飛越,遠者則能夠進入這個大環境中,在環境中變得通達,從而產生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對於學習中的作業,書中認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儘量減少不該有的錯誤,讓孩子一寫就正確。有人認為先讓孩子嘗試,嘗試不成功是沒有關係的,孩子能夠在一次一次失敗中接受教訓。但蘇氏不這樣認為。他説作業批改已經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檢查便可。這種説法卻是讓現在一直紮在作業堆裏不能自拔的教師們一個很大的啟發的。作業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講究方法,讓改作業發揮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給教師的建議》裏對時下父母們還是非常看重的分數作了非常科學的分析。可惜現在大部分的家長甚至教師還是一直把分數放在第一位,認為分數高就是學習好,分數高就是好學生。於是剝奪了孩子雙休日的休息權利,讓他們參加這樣那樣的學習班,進行這種那種的培訓。有些家長即使有些猶豫,但最終抵不住別人家的孩子個個都往往學習班時去。正像一個同事所説的那樣:現在的會考大學聯考試卷都很淺,如果不參加學習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那麼我們現在來看看這本書中的一些描述吧:

母親和父親打心眼裏關心兒童的成功和失敗,他們就逐漸懂得了尊重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這門很微妙的學問。同時,在學前期進行一些教學,還可以防止家長們產生一種錯誤的想法,即認為“只要逼得緊一些”,就能使兒童在學習上得“五分”和“四分”。我們力求使父母們懂得:對學業成績的評定,並不反映對兒童道德面貌的評定。違背了這一點,會給兒童帶來很深的痛苦,有時候甚至摧殘他的心靈。把學科成績的評分跟道德面貌的評價等同起來,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績(分數)的結果。我們認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歸結為一條簡單化的結論——好分數就是好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就意味着這個學生“不夠格”。在這種奇怪的、缺乏教育學常識的觀點裏,沒有把人看成是多種特徵、品質、才能和愛好的和諧的統一體。

遺憾的是,這種觀點已經滲透到許多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去了。當我看到許多文章裏寫道或者聽到許多人説:“三分”是代表毫無用處的、很差的知識這種議論時,我就感到不勝憤慨。尊敬的教師同志們,你們應當堅定地對自己説:“三分”——這是一種對於完全令人滿意的知識的鑑定。順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師都能用正確的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那麼謊報成績的現象就會消失,因為現在有許多學校給不及格的知識也是打“三分”的,這是一種令人遺憾的現象。還有,家長們也將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為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樣的能力:一個孩子很輕鬆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個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今天,當我們即將實現普及中等教育的時候,記住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幾十年了,蘇氏也早已作古,但現在的家長們老師們竟還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有的已經顯現出來,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淪喪,比如文化的沒落。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一個民族可能因為沒有了自我而變得不是一個民族了。我想,這樣的折磨起碼還要50年。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誰的話也聽不進,只有等他們真的體驗到那種痛楚的時候,也會想到改變自己。

經常説以人為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一些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説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説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説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4

最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作為教育經典著作,這本書確實名副其實,閲讀過後,感觸頗多。作者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向廣大教師提出了100條實用且有價值的建議。書中列舉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實際事例,一切從實際出發,所以整本書讀起來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下面我將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俗話説,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才行。在作者眼中,教師要想擁有更多的業餘時間,不讓備課、上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麼就必須保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作為教師,其實是特別忙的,得面對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上課、備課等等。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教師只有通過閲讀的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寬廣自己的視野,才能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知識豐富了,備課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減少,而且自己的課堂也會變得生動有趣,充滿情感,那麼自然就會有多餘的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書中提到的那位教齡三十年的歷史老師,就可以體現通過閲讀儲備知識的重要性。她的公開課深深地吸引着每位聽課老師,而她説自己的備課時間是終身,我想大概是因為終身都在儲備自己所需的素養;她説本課題的準備時間是十五分鐘,我想是因為厚實,所以一刻鐘足以讓她的經驗和才華施展出來。我想成為這樣的老師,我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讀書多了,才能自信,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傳授知識。

不僅教師要多閲讀,學生更是如此。學生閲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後進生更需要閲讀的建議。我們教師一般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觀點,那就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不應該花太多的時間用在教材外,許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抓住課本,學好基礎知識,不需要課外的拓展了,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愚鈍的以為這是對的。但是通過費加的例子以及作者的建議,我明白了,學生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也就越多,那麼他就更需要多讀書。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作者就是通過給費加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有關於智力訓練的書籍供她閲讀,她最終從一名別人眼中的“笨”學生,變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對待後進生的態度和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如果遇到成績暫時不好的學生,我們教師不應該束縛學生的思維,應該對鼓勵他們去讀一些有助於提高的書籍,不要怕他們沒時間吃透教材,因為他們讀書不是浪費時間,而正是努力在提高自身對教材的理解。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想要學得好,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如果學生提不起勁,先不説教師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即使教師再精力充沛地上課,也只會是徒勞。所以教師一個很大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前我們就深知這樣的道理,但是該如何做到是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熱愛呢?作者給我們提供了指導,總結下來,我覺得應該有這麼幾點。

首先,教師應該先提高自身對知識的興趣、對所教學科的熱愛。確實是這樣,因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教授者本身都沒有高漲的熱情,更別提會讓接受者能喜歡了。

其次,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學生對其所教學科感興趣的重要因素,德才兼備的老師才是學生最喜愛的。站在學生的角度,我就十分崇拜和尊敬有着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師,我的高中語文教師就是我所認為的具備這種素養的人,所以我當時特別喜歡上語文課,自己的語文成績自然也就不錯。推己及人,我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能夠讓自己也成為那樣的人。

最後一點,那就是教師要有積極的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要會教學,能夠上好每一節課,這是最貼近學生實際需要的。一個老師能夠讓學生聽得明白,知識掌握的輕鬆而又深刻,自然會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也就回到上面所説的,教師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厚實自己,對所任教學科的知識必須全面深度地掌握,還要多學習教育學的內容,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藝術。

我所任教的是思想品德,從自身來説,高中時期政治學科學得最好了,當初選擇了這個專業,如今從事這樣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是很滿足的。所以我本身對學科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為了能夠不讓學生們失望,我覺得自己必須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養,掌握好教育教學的技巧,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許多理論的指導,100條建議,101次感悟,我所體會到的、學到的遠遠不是上面的這些而已。可以這麼説,這是我成為教師的啟蒙書,在思想上收到了這本書的很大幫助。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今後,能夠通過實際行動,踐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讓它從行動上,也能幫助我完成從一個年輕教師向有着良好教育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的蜕變。在工作中,我也會不斷再閲讀本書,因為我相信,隨着經驗的積累,我能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感悟到的會更多!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

在閲讀了書中的部分文章後我驚喜的發現,《給教師的建議》讀起來十分親切,他的每條提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們有着指導和借鑑作用。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繼續學習。

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而“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國早在孔子時代就有終身教育思想意識。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終身教育,他主張“活到老,幹到老,學到老,用到老”。許多人説教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開設多樣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時間讀書。但冷靜下來一想,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在增強國力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能守着不變的知識教幾十年的書嗎當然不能。僅有不斷讀書,不斷學習,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才是財富”,“要給學生一滴水,自我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從小就開始理解教育,學校教育使我們獲得的知識無疑會讓我們終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的教育需要。“當今時代,是要求人們必須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一切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新知識,學習做好工作所必須的一切知識。知識挑戰的嚴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門學科都是學無止境。專業知識更新週期越來越短,舊知識淘汰很快,我們隨時面臨知識危機。新世紀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崇尚學習我們不會落伍。迎接知識挑戰,不懂就學,沒有就補,學習是當代教師補充更新專業知識的最好途徑。終身學習無疑是艱苦的,同時也是歡樂的。因為學習使人自強、讓人發展、教人創新。教師要務實求真,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並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於教學實踐,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自我增長和應用知識,學會懷疑和創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在教與學之間循環發展。

其次,要有寬容精神。“寬容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種精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作為班主任必須要善待學生的失誤、要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因為我們是教師,而不是警察。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説過:“學生不管多麼難教育,畢竟是孩子,其內心深處必須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醜與真善美並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力爭站在學生的心裏,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忙他。”

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有力量。學生是最需要被寬容的,無論他們有多麼優秀,他們身上都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不足,他們需要教師的寬容。而那些學習上有困難,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學生更需要我們教師的寬容,需要我們教師耐心細緻的工作。一些學生學習品質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那種對學生的缺點不依不饒,動輒譏笑、諷刺、挖苦,或多或少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學生還會出現否定自我,學習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現自卑,充滿敵意等行為。這時。善於寬容就意味着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減少教育遺憾。因為教育上的錯誤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對稍有越軌行為的學生,我們必須耐心地加以教育,幫忙他們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最終實現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認為,對於犯錯的學生,該批評的批評,該教育的教育,但最終,我們還是應當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這話我們都應當深有感觸。讀着書中的每條提議,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所以我會更踏實地走好這條路,因為工作是幸福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