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來源:文書谷 1.14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

我最近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對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講述了100個建議,每個建議都涉及一個問題。這裏有生動的實踐例子和精闢的理論分析,其中許多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的例子。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7條建議“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深深感到,在當前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有新的認識,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讓我談談我自己的經歷。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學生適當的指導。畢竟,他們的思想不夠深刻,思想不夠成熟。那麼學生們應該做什麼呢?我在那裏有一些經驗。

如何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認為,我們應該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動和精力。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就帶他們去旅遊,與他們分享快樂。我認為這些觀點是錯誤的。要與學生建立友誼,我們必須擁有巨大而豐富的精神財富。沒有這種精神上的豐富,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密關係,這對教育來説是一種危險的現象&因此,要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良好和諧的關係,我們需要必要的'知識儲備和情感交流。其次,平等、民主地與學生相處記住,我上學時尊重老師,遵守老師的話。我不敢無禮或懷疑。但是現在學生們不同了。他們和老師談笑風生。有時他們敢於挑錯老師的位置。他們總是以同齡人的口吻與老師交談。在他們眼裏,老師似乎什麼都不是。

一開始我無法理解學生們的態度,但讀了這本書後,我受到了啟發:儘管學生都是未成年人,在理解問題方面有着無法克服的侷限性,但促進民主就是尊重學生的權利。民主就是討論一切,在討論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在討論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在建立民主氛圍時,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對話的平等性,這就是所謂協商的意義所在。民主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和追求,也是社會理性的重要標誌。

三、閲讀

我們可以看到,在書中的許多建議中,閲讀不止一次被提及,將閲讀置於非常重要的位置。作者提到閲讀應該成為吸引學生學好英語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説:“我認為;你應該記住,無論什麼樣的愛好,如果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心靈,都不會帶來好處因此,學生的第一個愛好應該是閲讀。這種愛好應該終生堅持下去。他的話表明他對學生喜歡閲讀是多麼重要。

應該引導每個學生走向學習的發源地。就是讓他非常喜歡一個學科,然後從這個學科延伸出來,參加這個學科的各種活動,思考這個學科的各種問題。從而建立我們自己的愛好。在這方面,我們的教師仍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問問自己,你有沒有試着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科目?

我們的每位老師都能耐心對待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貧困學生,並且善於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思考。我相信學生們在你的幫助下會進步的。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

每每拿起這本書時,我的視線就被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深深吸引,書中的很多建議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

在學校時常聽到一些教師感歎:”這些孩子怎麼了,明明課堂作業會做,可沒幾天就把已經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僅僅是因為學生在上課時對知識進行了強記或僅僅是因為聽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這一教學現象一直困擾着我們。

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生們在前一天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當時都懂的情況下,到了第二天會忘記,或者做作業會出錯呢?作者指出:面對新的知識,也許當時學生懂了,可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層上,缺乏温故知新與反覆實踐的鞏固過程,所以第二天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即“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見第十一條建議第2段)

如何保證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回顧與再思考的過程呢?他以幾何教學和講解俄語副動詞二個教學案例揭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師的講解)去理解所學的內容,這樣獲得的知識是經過自己加工的,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知識留在他們頭腦中的印象就會是深刻而持久。

可是,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老師時常會擔心課上時間不夠用,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在趕教學進度!而結果也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怎麼辦?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一段話給我們教師指出了方向,他説:“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特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這些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很熟悉這種情景:當被提問到的學生剛剛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所有其餘的學生就各幹各的事情了;對回答進行思考的,頂多也不過是少數幾個有可能被提問的學生……怎樣才能在檢查功課的時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以便使教師對全班的工作都能檢查到呢?”(書中所説的檢查主要是針對前一天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的口頭檢查。)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條建議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運用草稿本的方法。就是每到上課的`時候,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前一天所學的知識出一些題目,這些題目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再現,而是經過教師的精心選擇、加工和思考,將知識點融入到題目當中,這些題目學生答出來必然對知識深入瞭解,重新思考,並會實際運用。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把檢查知識變成了知識的積極動用;二教師可能密切注視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工作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那麼,這些作業教師如何進行評判呢?在第十五條建議中,作者給出了教師檢查學生作業本的三個法, “可以説,凡是有經驗的語言、文學、數學、物理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檢查練習本的方法。經驗證明,最合理的一種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師每隔一段時間收幾個學生的練習本進行檢查。只有測驗作業才需要全部檢查。”這也是我們目前教學中作業批改的方法之一。我想,對於課堂草稿本上的練習情況檢查,教師可以採取巡視瞭解、請其他同學進行回答補充等形式進行督促和簡短的練習情況點評,因為我認為:佈置了練習任務教師不進行及時的檢查,久而久之還會回到“一人答題,其他人無動於衷”的狀態。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3

一直以來總覺得在學校大部分時間忙於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生。回到家裏,要忙家務,還要教育孩子,這些繁雜瑣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憊,哪還有精力和時間去讀書呢?

我在閲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一章節。若有所悟: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

作為一名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生活是否充實,帶給學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一個知識豐富而淵博的教師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推崇,這樣的教師上的課,乃至説的話都能自覺的引領着學生,促使他們健康的成長。那些沒有積累的,光靠書本知識灌輸的教師,方法單一,底藴不足,他們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為一位好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讀書,和學生一起走進書籍的世界,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因此,還是應該每天擠出點時間,閲讀一些和教育教學相關的刊物或書籍,瞭解教育新動態,學習先進的經驗,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另外,對於我們個人來説,讀書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書中的種種閲歷、見識、思想,時時刻刻給予我們引領,提高我們對人生、對生活的看法,從而使我們掌握正確而高尚的人生態度,不斷從課外閲讀中獲得營養,滋潤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4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令我深思、考慮的是本書中的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從早忙到晚,時間真的是不夠用。

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

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書中還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積極地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知識,因為只有不斷擴展自己的`視野、增長自己的見識,才能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促進自身各方面素質的發展。但是,想要做好這些,我們一定要安排好時間的問題,讓自己每天都要與書接下不解之緣,不導致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出現捉襟見肘的尷尬情形。相信只要處理好這個時間問題,自己在教學中一定會如魚得水,教學的質量也會又很大的提升。

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5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能夠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為我們指明前行的道路。我拜讀了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讓我的心豁然開朗。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聽得入了迷,連做記錄也忘記了。課後,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這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很多人都疲於應對工作中的瑣事,整天是事情在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找事情。做事情,一樣的.時間有人也在忙於工作,教學,可是如果沒有熱愛,如果沒有思考,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沒有主動去研究,最後就會一無所獲

讀書應該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後。教科書不斷改革,學生的生活接觸也越來越豐富多彩,社會信息交流越來越通暢。作為課堂教學的行為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新時代學生的需求,我們要在工作中讀書﹑學習,從而可以讓自己知識淵博,讓學生感受的教師的知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進而教師能在給予學生知識的同時給學生以啟發和嚮往,讓他們對知識的學習也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僅背誦必修課教材只會讓他們死記硬背於是更加遲鈍。而要減輕他們腦力勞動最有效手段是擴大閲讀範圍。閲讀的材料要讓他們感到驚奇和讚歎,因為兒童感到的驚奇和讚歎會刺激喚醒大腦使其加強工作。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舉了他自己一個名叫費佳的學生的例子。費佳在應用題和乘法表上有障礙,蘇老師發現原因在於他注意力不集中根本記不住條件。於是專門編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這些習題都是有趣的小故事,且要求動腦筋思考。他還專門蒐集了供費佳閲讀的書籍,讓他的每一次困難都用閲讀來解決。他説他從來不給學生補課,因為那只是讓學生掌握課上沒掌握到的教材,但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閲讀和思考。所以,學習越是困難越是要多閲讀。閲讀激發思考發展智力,防止死記硬背,並且,思考得越多就不懂得越多,那麼對知識的感受性就會越敏鋭。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6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網上通讀了他的鉅著《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給了我很大觸動。這本書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深深的明白了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個人合格的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

《給教師的建議》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我們每天忙忙碌碌,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課題,教研活動,培訓學習和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帶着這個問題,我從書中瞭解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就是讀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教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取百家之長。我們所教的學科裏教科書所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

愛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素質,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我更加感覺到師愛是陽光雨露,學生是花朵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象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我們班有一些農民工子弟,他們的經濟條件很差,學習習慣不怎麼好,在平時教學和生活中我更加關注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愛。那麼愛學生我們又應如何來愛呢?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目錄,我被第二十二條“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吸引了。我想每個老師,看到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總是很欣喜。不禁問自己,你的學生熱愛你所教的學科嗎?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從教十多年來,自己一直儘量讓孩子喜歡自己,公正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所以孩子比較喜歡自己,喜歡自己所教學科,孩子就能比較認真聽課,他們就能積極認真完成你佈置的作業和任務。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7

通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温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説,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為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着集體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裏進行着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終於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裏!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為: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應該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己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可以説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

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脱落;人們每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

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可以趕上去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8

最近,我再次温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

1、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説,這是不相同的。

2、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感悟: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為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着集體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裏進行着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終於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裏!

3、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感悟:“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為: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應該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己的必讀書目中。

4、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可以説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脱落;人們每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

感悟: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弱智,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可以趕上去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5、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千真萬確地深信: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在他們那裏常常變成了不能活動的“貨物”,積累知識好像就是為了“儲備”,而不能“進入週轉”,知識沒有加以運用(首先是用來獲取新的知識)。教學和教育工作實踐中,在許多教師看來,“知識”這個概念就意味着會回答提出的問題。這種觀點就促使教師對學生的腦力勞動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評價:誰能把知識儲藏在記憶裏,一旦教師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來”,那麼他就被認為是有能力、有知識的學生。這在實踐中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其結果就是:知識好像脱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脱離了他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説變成了一件討厭的、令人苦惱的事,最好能夠儘快地擺脱它。

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説,進行生動的創造,藉助詞去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並且與此聯繫地認識詞本身的極其細膩的感情色彩。這裏就涉及到了一個詞語教學的問題,詞語教學在國中階段一直要麼被忽視,要麼被錯誤地實施,這裏有一種新的有效的做法:用詞語來描述自然、生活,來表達感情、思想。

6、興趣的祕密何在?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它們的關係和相互聯繫,運動和變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創造的一切,——這些都是興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況下,這個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們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會場展示一幅令人驚異的大自然的祕密的圖畫;而在另一些情況下,興趣的源泉則藏在深處,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發現它;而很常見的情況是,這個“攀登”、“挖掘”自然萬物的實質及其因果聯繫的過程本身,這是興趣的重要源泉。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

請你努力去喚醒那些無動於衷的、態度冷淡的.學生們的意識吧。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靠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對於那些對知識和腦力勞動無動於衷、漠不關心的學生,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來試驗一番。這裏談的已經不是競賽,而是把一些人從智力的惰性裏挽救出來的問題了。我們學校裏有這樣一條規矩:對於每一個對知識無動於衷、漠不關心的學生,我們都要在心理學研究會的會議上進行討論。我們在思考,怎樣才能找到人與自然界、人與知識相互作用的那個領域,以便在這個領域裏用認識來鼓舞起他的精神。這裏最主要的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真理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説,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來。通向這樣一種精神狀態的途徑,就是知識要有現實性和積極性。我們認為,要喚醒那種無動於衷的學生,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就是要使這個學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識顯示出來,在智力活動中表現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一個人體驗到他能駕馭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這是一般智力發展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如果學生有一門喜愛的學科,那麼你不必為他沒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應當使人更為擔心的,倒是門門成績優秀但卻沒有一門喜愛的學科的學生。多年的經驗使我確信,這種學生是不懂得腦力勞動的歡樂的平庸之輩。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9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這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推薦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就應“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必須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向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此刻我最後明白原先我沒有在備課中思考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資料,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為我這種欠缺思考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我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我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質,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

我是一位語文老師,總是感到知識含量不夠,文化底藴不深。在實踐中反思,在領導的教育下,在同事及朋友的影響下,明白讀書是豐富,提升自己的唯一出路,但由於平時身體較累,所以一直沒能靜下心來好好去讀書。最近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很有感觸。

我們的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孩子成才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我們的孩子卻還處在無知的狀態中,一切都是一付無所謂的樣子。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怎樣根據社會和家長的需求,根據孩子現階段的身心特點,使我們的教育走在社會、家庭、未來的前面呢?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結合近來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專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了我作好老師的信心,現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做善於反思總結的教師。

學校領導一直強調:做研究型教師,走反思教學之路。要求教師要學會反思,即強調教師從反思入手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我們反思學生的心理需求,反思學生的成長進步,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反思我們的為人處世。作為一名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地學習志願;須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的`得失並身體力行。教師離不開學習,一旦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沒有活力。教師必須在主動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應用理論與實踐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二、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教師應該徹底地深入到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研究中,深刻地把握前輩留下的經驗和教訓,處理日常教學中的普遍情況,還要善於把握對個別事件的處理和時間。一顆慈愛包容的心,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樣才會使學生認識到我是一位可信賴的,可依靠的親人。對於學生的教育,除了平時的教育教學外,主要還是照顧後進生的成長,安慰、扶正他們幼小的心靈,不至於幼小的心靈變得枯萎和凋謝。他們常常在心靈的門口設了一個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實的內心世界流露出來。這時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細心、愛心、耐心感化他們,突破這一崗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心靈的橋樑。

三、做一個真實的人。

記得一位教育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小時候有一次去廁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數學老師,才知道原來老師也是要上廁所的。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示,一位嚴厲的教師,學生可能敬畏你,卻很難親近你、愛戴你。我們和幾十個學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學生對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我們有自己的缺點、優點,優勢、劣勢,這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沒必要遮遮掩掩。我們可能五音不全,我們可能畫畫的不好,我們可能舞跳的不好,我們可能沒有運動天賦……沒關係,我們依然秀給孩子們,讓他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或是那樣不足的你,這樣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就拉近了許多。

四、做有情趣的人。

作為教育一線的教師,我有切身的體會,面對學生、家長,學校、還有社會的壓力,真的很辛苦。教育家魏書生説過這樣的話:我們只有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找生活的樂趣。教師的生活圈子本身就小,為自己的生命質量考慮,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換一步説,教師如果沒有興趣愛好,自己的生活單調乏味,怎麼會教育出有情趣、有理想、有活力的學生?一個人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用藝術薰陶自己的思想情操,用運動培養自己的生命活力。“只有關注自己的心靈世界,才能真正地關注自己的生命質量。”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是高的,才會得到學生的親近和喜愛。

教師職業之所以神聖,就是因為他放飛着每個孩子的夢想,成就着每個孩子的夢想,創新着每個孩子的夢想。我今後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得失;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生命質量,做一名有情趣、有思想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1

最近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與這位偉大的教育家進行心靈的交流。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裏談到了怎樣對待“後進生”問題,讀過之後,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為教師,被贊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每一個後進生?如果教師只是口頭講授或板書,或者讓一些程度較好,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流利的回答,那麼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對於那些後進生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久之就會有更多的'“欠賬”。因此,留下獨立思考的時間很重要,無論這些時間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要促使後進生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

回想一下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否做到對學習困難學生特別關心、特別關注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好好地反思,切實地改進工作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求,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讀書,每天不間斷讀書,跟書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僅是為了教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求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讀一些學術專著,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內,是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些科學基礎知識,對於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海洋裏,你所交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一粟。

總之,讀完《給教師的建議》,我感到收穫很大。只有我們每一位老師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教育的價值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所以,我們應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2

通過學習《給教師一百條建議》一書,對現代教育以及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認識,使我對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困惑有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霍姆林斯基所寫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沒有過時,它仍像一場及進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

書中的建議如同一條條觀快清澈的小溪彙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讀常新。

當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和注意力集中”對我啟發很大,把控位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應”,

孩子剛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交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者,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

在書中霍姆林斯講過,“只有當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相結合時”當學生一邊聽講一邊思考的時候才能出現這種結合,只要在課堂上能把學生的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結合起來,他們就不會感到疲憊不堪,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

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上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支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讀了《給老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有很多的觀點、理念深深的觸動了我,也啟發了我使我在教育教學中,有了奮鬥的目標和指揮棒,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3

讓興趣成為課堂的助力車

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都這樣對學生強調,讓學生一定要對學習自己的科目要有興趣,然而老師正是忽略了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怎麼樣才能使學生產生興趣,讓學生的興趣為課堂服務,讓課堂自然而然的駕馭學生的興趣。

讀了這條建議,懂得了如何引導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興趣。首先要合理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儲備,調動學生的思維,隨着老師的思路有選擇的抽取課堂需要的儲備。也就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詳細的摸底排查,搞清楚學生最感興趣、最喜歡的是什麼,這樣的課堂學生愛參與,積極性高,課堂氛圍好,師生配合默契,課堂教學效果也是非常棒的。其次得激勵學生敢於展現自己的興趣。這個前提是他們有一定的閲讀量,對於課堂所講的'東西有一定的思考但不足以解決當前所學的知識點,使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度增強,對獲得知識後的滿足感有一定的增強。當學生的興趣有了提高,不難想象這樣的課堂,這麼配合的學生不會是一節精彩的課堂,即使是理論的東西多些,學生仍會帶着滿足的微笑從你的課堂中走出來!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4

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孩子成才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我們的孩子卻還處在無知的狀態中,一切都是一付無所謂的樣子。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怎樣根據社會和家長的需求,根據孩子現階段的身心特點,使我們的教育走在社會、家庭、未來的前面呢?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結合近來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專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了我作好老師的信心,現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第一,我們要做一名專業知識紮實而有博學多才的老師。這就是説,教師要讀書。古人説:“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就是指書籍。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蘇霍姆林斯基也只有説:“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這24小時意味着你要上課、備課,你要批改作業,甚至還要處理班級裏的事務,學生之間的小矛盾,哪裏有時間讀書呢?我想起了魯迅的那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睡前十分鐘或二十分鐘並不影響睡眠的效果。該怎樣進行呢?把有感觸的教育隨筆或設計獨特的教學案例多看幾遍,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摘錄下來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這就是讀書,每日不間斷地讀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歷史老師那樣“用終生的時間備課”用大約15分鐘的時間現場準備,只有這樣才能使聽課的老師入了迷,才能給學生的永遠是新鮮的營養,這才是讀書的關鍵———讀以致用,這樣才能做一名專業紮實而又博學的老師。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的。

第二,做一名寬容的老師。“寬容”是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作為孩子難免犯錯,記得誰説過這樣一句話:“不犯錯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連上帝都能原諒孩子犯錯更何況是身為教育專業崗位的我們?因為犯錯所以更應該有改錯的機會,這個機會需要教師的寬容,因為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作為教師一定要善待學生的失誤,善待犯錯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不斷犯錯,不斷改錯才是一個兒童的成長。針對犯錯的學生,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果色厲內荏的批評,孩子可能會嚇哭也可能會採取抵抗不説,不如我們先平心靜氣之後再與之交談。其次,是讓孩子改正錯誤。找準原因,瞭解想法之後,就要讓他明白犯錯就要改錯,這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只有這樣才能重新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肯定。一顆寬容的心就能減少學生否定自己、膽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遺憾。只要從言行上耐心教育,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才能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品德的養成。正如文章中所講的:“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一中精神”,只有把這種精神貫穿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才能培養良好品的人,這是我從中體會到的。

第三,要謹記知識的最終目的———運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談到:“知識——這就意味着能夠運用。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這裏就為知識做了一個準確的定位:學的目的就是運用,只有用才能體現學會,只有善用才顯靈活,那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謹記:"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的交流生動中,不斷過程活期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與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的。

第四,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教師應該徹底地深入到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研究中,深刻地把握前輩留下的經驗和教訓,處理日常教學中的普遍情況,還要善於把握對個別事件的處理和時間。一顆慈愛包容的心,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樣才會使學生認識到我是一位可信賴的,可依靠的親人。對於學生的教育,除了平時的教育教學外,主要還是照顧後進生的成長,安慰、扶正他們幼小的心靈,不至於幼小的心靈變得枯萎和凋謝。他們常常在心靈的門口設了一個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實的內心世界流露出來。這時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細心、愛心、耐心感化他們,突破這一崗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心靈的橋樑。

第五,做一個真實的人。

記得一位教育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小時候有一次去廁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數學老師,才知道原來老師也是要上廁所的。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示,一位嚴厲的教師,學生可能敬畏你,卻很難親近你、愛戴你。我們和幾十個學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學生對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我們有自己的缺點、優點,優勢、劣勢,這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沒必要遮遮掩掩。我們可能五音不全,我們可能畫畫的不好,我們可能舞跳的不好,我們可能沒有運動天賦……沒關係,我們依然秀給孩子們,讓他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或是那樣不足的你,這樣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就拉近了許多。

教師職業之所以神聖,就是因為他放飛着每個孩子的夢想,成就着每個孩子的夢想,創新着每個孩子的夢想。我今後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得失;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生命質量,做一名有情趣、有思想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

亞里斯多德説過,優秀不但應該是一種行為,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作為一名老師,我時常在想,這種優秀的魅力在哪裏呢,我想,應該在於平時知識的積累,而這種積累,應該建立在平時大量的閲讀上,而這種閲讀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瀏覽,而是一種內心的互動,比如蘇霍姆林斯基,我們應該對他以鞠躬的態度,虔誠的態度,打開自己的心靈的天窗,讓智慧的陽光照射進來,給我們自己以心靈的啟迪。

曾經有位教育家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藴”。“有人説‘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並深有同感,因為我就屬於這種類型。因為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早上要帶學生訓練,晚上還要訓練……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精力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反覆盯着蘇的這句話,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那就是“汗”。大概算上從國小開始所讀的書,可能200本還是有的,不過大概這不是蘇這句話的本意吧?他所指的應該是你工作後吧?在這點上我應該好好向我們的校長學習。

仔細讀了《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你會發現,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教育理論大師,本書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像與教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一樣。讀過此書後,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着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是很難做到。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有關吧?

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相信大家肯定不會和我一樣吧?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一定很可悲!

蘇霍姆林斯基以教育家的大智慧,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典範,那就是,這種對教育的熱愛,怎麼能轉化成我們前進的動力,是一種心靈方面的獨白,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也不是神,他是用心去發現教育中的一些細節,並且認真總結,他繼承了這種優秀的習慣,並且把他發揚光大,用心去幹教育,用心去體驗教育,用心去總結教育,真誠對待教育,讓每一朵鮮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所謂大師,我想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去發現教育工作中的細節,挖掘細節,光大細節,讓教育無處不在。

向蘇霍姆林斯鞠躬,並不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盲目崇拜,而是一種心靈的靠近,這種靠近,讓我們以一個大師的心態,努力尋找教育工作中的那些共同點,閃亮點,我們可以是平凡的,但教育永遠都是神聖的,這種心靈上的與大師的靠近,讓我們時時保持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讓我們的勞動有了一定的目的,並且追尋先者的足跡,讓教育的精神在努力中不斷昇華。

打開心靈的天窗,我們也可以成為蘇霍姆林斯基,這在於我們平時的點滴積累,在於我們日常優秀的律動,在於我們把讀書成為習慣,把優秀成為準則,把奉獻作為一生的追求。作為一名老師,我想這也應該成為我們永生的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