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4.17K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薦】《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最近認真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作為一名教師,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可説到收穫卻不大。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這本書中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博覽羣書,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着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因此,教師必須不斷讀書學習,從中總結更多經驗,發揚優點,改進缺點,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成績。

一、讀書提高內在素質。

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同時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必須動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優勢,讓人們切實感到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動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讀書提高教學水平。

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教師肩負着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鋭,教師就有可能被學生看不起,在學生眼裏成為“老古董”。這樣教師在學生眼裏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維繫師生關係最牢靠的鎖鏈。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海闊天空,教師的魅力在於通過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澱,所形成的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的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

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為自己訂一個終身學習的計劃,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並優秀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雙手無所事事,也像不加思索地隨便找點體力負擔給學生讓他有事可幹一樣,這兩種做法對於少年的智力發展同樣是有害的。

單調的、令人疲勞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體力勞動,雙手只不過是一種發出體力能量的器官。

在人的大腦裏,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麼大腦的這些區域就處於沉睡狀態。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那麼它們就永遠也不會覺醒了。

因此,從一年級起,就應該要求學生的雙手能做出準確的、有成效的動作。在手工勞動課上,在課外小組裏,孩子們就學習用紙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細的圖畫。誰學會了使用雕刻刀,能寫出漂亮的字,他就會對稍有一點點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馬虎了事的作業。這種敏鋭的感覺會遷移到思維上去。手能教給思維以精確性、工整性和明確性。

對於少年的作業,我們要求儘量使用精確的工具,使他們的雙手和手指做複雜的動作。用手工工具精細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軟質金屬,對於培養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3

我最近閲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的一部分,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二十七和

第二十八條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和《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麼名堂來?

這裏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麼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麼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為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裏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閲讀。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閲讀,他將閲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説,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説,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

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為學生喜歡上閲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愛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為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在他的

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閲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説,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完成。像他説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完成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説,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小部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閲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所以我會認真的把這本著作讀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4

當你是為了解惑求知而去讀書,經常能體驗到一種與智者談話的樂趣;當一種新的觀點或理論出現時,會使人感覺到眼前突然一亮;當長久的困惑一旦得到解決,便像走出了漫長的黑暗的隧道,一切都豁然開朗了。在上學的時候就看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卻沒有多大的見解。而工作以後,再次翻閲,能從中產生些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説複習是學習之母,那麼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曾經翻過一位學生的英語書,寫滿了規律和語法,問他,都會嗎?孩子搖搖頭。其實,對於新授的東西,應該先讓學生自己去探尋和發現,如果強塞給學生,那麼他將永遠都記不住。比如在教學生學習序數詞時,對於基數詞如何變成序數詞,我怕學生會弄不清楚,原來打算,直接告訴他們變化規則,當上課臨講到這個的時候,我突然改變了主意,除了特殊的第一,第二,第三,其餘的變化類型我各舉了個例子,孩子們很快的發現了規律,將剩下的基數詞換成了序數詞。在稍微掌握了變化規則時,趁熱打鐵,讓他們自己總結規律。如此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的東西,往往會記得更深刻。因為,這些東西是他們自己通過尋找後而掌握的。用同樣的方法,講了動詞過去式加-ed的讀音,學生掌握的也很好。

作為教師,積累和反思更能提高教師的創造力。比如,根據單詞的音節教學生拼讀單詞,效果的確很好,而在學生用音節拼讀法學習完單詞後,當堂課就讓學生根據老師的發音,默寫出單詞,既讓學生反饋了剛學的內容,同時也減輕了學生背單詞的痛苦,更能讓那些不

愛背單詞的學生沒偷懶的機會。又或者,以猜單詞的方式,告訴學生該單詞由幾個字母組成,含有什麼字母,既反饋了學生的單詞讀音,同時又奠定了學生記單詞的基礎,如此一來,學生背單詞就輕鬆容易多了。

讀書讓人變得聰慧,變得堅韌,變得成熟。讀書,給我帶來思考,更多的是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5

之前細細品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完此書,我覺得深受啟發,收穫良多,在書中他大家提倡閲讀的重要性。尤其提倡教師和學生要多讀書,以下是我對此的一些體會,可能還很不成熟,提出來和大家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可以提高學困生的成績。他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好像“什麼都學得很差”。我一直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課文讀熟,把生字都認會,要背的課文能默寫出。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還是不能進步,學過的生字轉眼就忘,讀起課文疙疙瘩瘩,語句不通,更別説寫好文章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侷限於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扼殺學生的腦細胞?至少我們的做法讓他們失去了學習的樂趣。看來我們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閲讀、閲讀、再閲讀”的方式來為這些學困生打開另一道知識之門,也許他們會在這裏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生需要讀書,教師則更需要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們教師不應該滿足於教給學生一本教科書,要結合現代生活信息詮釋教材,以創新精神指導學生思維。哪怕是指導班級活動也要有新穎的形式、主題。“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的取得,無不需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斷地注入思想的大河。唯有自己的寬廣才能培養他人的多才。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要永遠保持活力,就得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學生、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從繁重的工作中抬起頭來,其實閲讀教育理論專著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如哲學一樣,學懂了指導性的著作,有了深層的方法論的積累,很多教育教學中的困難就會迎刃而解。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教師的進步源於讀書,教師的幸福源於創造。經常讀書和思考,能夠使人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作出反思,併為自己的今後指引正確的方向,豐富自己的理論經驗。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當然,書與實踐緊密結合這才是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典範。

師生共讀書,用書本點亮知識的火焰,用書香浸潤自己的人生,這正是與我們努力打造書香校園這一思想相符合。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聆聽良師的諄諄教誨,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更是如此,他像一位摯友,平易近人,娓娓道來,讓我在“潤物細無聲”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以上談到的僅僅是蘇霍姆里斯基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其中還有更多的精華等待我去發掘、領悟。最後,讓我用書中的一組詞語結束今天的發言,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6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命題,作為一名中學政治教師,樹立科學的學習觀是必然要求,做一名學習型的人民教師是其應有之義。暑期再次手捧被教育界奉為經典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在很多方面我深有感觸。其中,受益最大的無疑是教師要不斷的加強學習,不斷的獲取知識,不斷的提高自身。書中主要有三條建議涉及到:第七條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第八條關於獲取知識;第十八條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這些建議就象一盞盞指路明燈,給我們指明瞭學習的方向。

“書到用時方恨少”,想想真有道理。體現在做事上,經常是臨時“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有人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就是源頭,讀書是活水。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讀書不是為了應付,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才能無愧於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結合閲讀體會,我認為,新時期教師應樹立以下三種學習觀:

一是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多忙,無論多累,每天都擠出一點時間來學習,這就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是的,教師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才能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知識社會,才能滿足學科教學的需求,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二是樹立實踐的學習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俗話也説:實踐出真知。在《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到要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在我看來,教師要做到不再讓學生死記硬背記住知識,使學生的知識活起來,就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運用所會的知識來探究新的知識,讓學生享受到創造的樂趣,運用知識的樂趣,學生的學習會更好,能力也會大大增強,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厭學。所以,樹立實踐的學習觀對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至關重要。

三是樹立創新的學習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對於教師來説,同樣如此。為了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習享受的過程,教師就需要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相應的創新,才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關於獲取知識》建議中講的“獲取知識——這就意味着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那麼簡單。教師需要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外,還要創設問點,把握分寸:哪些東西要講,而哪些東西則留着不要講完,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而教學過程中方式方法的創新和大膽嘗試是教師需要學會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7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的確如此,前不久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反思、批改作業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首先,《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那個“費加”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和我常認定的笨學生非常相似,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她“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為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啟發,對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於對孩子成長的學習需要而引發的,在那裏教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雖然有國別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那種神聖的尊重。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在閲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説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仍有着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我是這麼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識和能力,例如各學科的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等。那麼這些也是我在教學中所要面對的東西,需要摸索着去鍛鍊自己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學生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為10:1、30:1、50:1。”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熱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師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通過不斷的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而成長起來的。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菲淺。做為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談談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條建議和自己的體會。最後談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相關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8

這篇短文是針對學生差異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提倡的: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P1:“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即是了不起的成就。”

P2:“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真實,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我們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兒童的道德水平,他們不僅要知道更高的道德表現是什麼,知道為什麼應該那樣做,更應該知道他自身怎樣才能達到那個水平。他目前在哪個水平上,要發展到更高的一個水平,它需要轉換怎樣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就是教師要教會學生進行自我診斷,並且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為我們教師對學生道德發展階段的診斷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

每個學生髮展是需要不同地生活來促發的,那麼,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什麼?我們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是為哪些學生的?在我們教師的腦海裏,有沒有哪些學生在生活中的具體的行為表現作為我們教學設計的支撐點?需要我們教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態度來對待他們?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細緻地、具體地瞭解和調研。沒有對於學生的充分地瞭解和調研,很難做到對學生進行有差異的教學。

整篇文章使我最難忘的是這樣一句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是啊,想想自己平時的課堂,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了嗎?自己總是在用一個標準來要求無論從認知還是心理上都不一樣的孩子。甚至,當一個認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所謂的標準的時候,有時候自己會像民工工頭一樣,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待。自己雖然從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發泄,可是,我們可憐的孩子呢?

又想到了平時的公開課,為了課堂結構的緊湊和學習的深度,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我們眼裏總盯着那一部分好學生,對於學困生來説,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嗎?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孩子們啊,你們站在底下是怎樣無奈的抬頭望啊……

美國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強調:“老師規定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應該是他們易於達到的,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階梯狀的。要讓兒童一步一步去實現,並能從中得到收穫與樂趣。”

是的,以後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再指定統一的目標讓不同的孩子去達到。我們應該動腦思考,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讓孩子切身感受到進步的樂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哪怕他們的進步是微小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9

《給教師的建議》很早以前就聽説過,但一直沒有找到,於是到網上找了零零星星地一些資料,但也不是很完整,只是摘錄了其中的一部分。雖然只是其中的幾點,但讀之也是受益不淺了。

終於這學期買到《教師的建議》,我如獲至寶,一下子就看了好些。這本書有這麼幾點需要説的:

這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但絲毫看不出理論的成份,每句話皆讓人感覺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雖然時間離我們已有幾十年,雖然這本書的背景是在前蘇聯,但對於我們現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時人教育這理論那理念一套套地搬出來,唯恐不能將人嚇倒,名詞換了一個又一個,但教育的現狀竟怎麼也不見得有起色起來。裏面提到有關閲讀的事,蘇氏認為不要因為孩子成績差,而不讓他閲讀,恐怕會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相反,一個孩子如果不加強閲讀的訓練,是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的。我認為,功夫在詩外,中國的古人已講過,這是極有道理的。閲讀,是建立在實踐上的。現在的一些教師和家長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為看課外書會影響學習成績,於是禁止讓孩子看這些。其實恰好相反,沒有了閲讀,孩子一味沉浸在做習題的單調中,他是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的。沒有了閲讀,孩子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就顯得過於單純,如果因為發生一點不益於他們的事,他們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因此,閲讀近者是對閲讀能力甚至學習能力都是一個飛越,遠者則能夠進入這個大環境中,在環境中變得通達,從而產生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對於學習中的作業,書中認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儘量減少不該有的錯誤,讓孩子一寫就正確。有人認為先讓孩子嘗試,嘗試不成功是沒有關係的,孩子能夠在一次一次失敗中接受教訓。但蘇氏不這樣認為。他説作業批改已經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檢查便可。這種説法卻是讓現在一直紮在作業堆裏不能自拔的教師們一個很大的啟發的。作業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講究方法,讓改作業發揮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給教師的建議》裏對時下父母們還是非常看重的分數作了非常科學的分析。可惜現在大部分的家長甚至教師還是一直把分數放在第一位,認為分數高就是學習好,分數高就是好學生。於是剝奪了孩子雙休日的休息權利,讓他們參加這樣那樣的學習班,進行這種那種的培訓。有些家長即使有些猶豫,但最終抵不住別人家的孩子個個都往往學習班時去。正像一個同事所説的那樣:現在的會考大學聯考試卷都很淺,如果不參加學習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那麼我們現在來看看這本書中的一些描述吧:

母親和父親打心眼裏關心兒童的成功和失敗,他們就逐漸懂得了尊重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這門很微妙的學問。同時,在學前期進行一些教學,還可以防止家長們產生一種錯誤的想法,即認為“只要逼得緊一些”,就能使兒童在學習上得“五分”和“四分”。我們力求使父母們懂得:對學業成績的評定,並不反映對兒童道德面貌的評定。違背了這一點,會給兒童帶來很深的痛苦,有時候甚至摧殘他的心靈。把學科成績的評分跟道德面貌的評價等同起來,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績(分數)的結果。我們認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歸結為一條簡單化的結論——好分數就是好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就意味着這個學生“不夠格”。在這種奇怪的、缺乏教育學常識的觀點裏,沒有把人看成是多種特徵、品質、才能和愛好的和諧的統一體。

遺憾的是,這種觀點已經滲透到許多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去了。當我看到許多文章裏寫道或者聽到許多人説:“三分”是代表毫無用處的、很差的知識這種議論時,我就感到不勝憤慨。尊敬的教師同志們,你們應當堅定地對自己説:“三分”——這是一種對於完全令人滿意的知識的鑑定。順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師都能用正確的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那麼謊報成績的現象就會消失,因為現在有許多學校給不及格的知識也是打“三分”的,這是一種令人遺憾的現象。還有,家長們也將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為並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樣的能力:一個孩子很輕鬆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個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今天,當我們即將實現普及中等教育的時候,記住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幾十年了,蘇氏也早已作古,但現在的家長們老師們竟還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有的已經顯現出來,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淪喪,比如文化的沒落。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一個民族可能因為沒有了自我而變得不是一個民族了。我想,這樣的折磨起碼還要50年。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誰的話也聽不進,只有等他們真的體驗到那種痛楚的時候,也會想到改變自己。

經常説以人為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一些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説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説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説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0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拿起這樣一本厚厚的書,讀了前面的10個建議,其實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第一條建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能有先入為主的原因吧。

作為年輕教師的我,總是希望自己能把學生教好,在期末的時候獲得喜人的成績,可是往往總有一些讓我頭疼的學生,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有的孩子甚至連最基礎的知識都掌握不了,就這樣使得學生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第一條建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看書時不由得想起我們班的小南同學,她是一個讓我很是頭疼的孩子,因為她的成績讓我很為她着急,我在教室只要有時間都會幫她補習,講了一遍不明白又講一遍,兩遍不行就三遍,但是就算這次會了,等到下次又不會了,我每次都會很生氣,我也很煩惱,總覺得是不是自己在教授時講的不夠清楚呢?看到作者的建議,其實我是自己對學生的要求高了,把對他們的要求統一了。“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也就告訴我們學生要“個別對待”。我們要按學生的分層,分別要求學生,分別對待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對待他們。“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説,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説,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這就是讓我們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要做到不同對待,像小南這樣的學生,不能把對她的要求和別人統一起來,要為她另外選擇不同基礎的知識,首先要為她樹立起學習的信心,讓她能在學習上取得進步,經常鼓勵和表揚她的進步,相信她們的能力一定會發展的。

個別對待學生,還要在備課中注重,在備課中先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考慮到每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要個別對待,為她們挑選適合她們的學習內容,讓他們在成績上能取得小小的進步。讓我們一起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麼兒童在上課時就不會再調皮,做小動作……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對於我們教師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書中作者把理論分析與實際事例相結合,用通順流暢的文字告訴我們如何做,如何做好教師。我來談談讀本書第六章“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的一點感想。

每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後進生”,這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問題。一個班級的學生們,他們的知識基礎,學習的能力,家庭環境各不相同,使得班裏都會存在少數的後進生,所以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作者在書中給了很好的詮釋。在這裏我結合作者的做法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幾點總結 :

一、對“後進生”付出更多的感情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差,就對他們不理不管,使得這些孩子不知不覺的成為班裏的特殊人,從而,要讓他們在充滿愛心和信任的環境下成長,對這些孩子要更多的付出一份感情,給他們更多的温暖,讓他們感到老師對他們發自內心的愛,要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從而提高他們的上進心,在人生的軌道上正確的發展行駛。

二、激發“後進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他們,我們要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激發刺激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這裏我們可以專門給他們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練習,要用良好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後進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思想準備,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很艱辛,不要想着能一下讓文中“費加”這樣的孩子能背誦一篇文章,解決一道難題,我們要下功夫去幫助他們,在他們取得成績的時候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要對後進生以讚許為主,抓住他們的閃光點,他們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學習的興趣。

三、讓“後進生”多讀書多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專門指出,“對後進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我們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要學會有針對性的指導孩子讀書,幫助他們尋找適合他們的閲讀書目,讓他們多讀書,讓他們多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大腦去思考,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教育轉化”後進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以更飽暖的感情去對待他們;更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積極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讓他們多閲讀,多思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從而讓”後進生”不再後進,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明天。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2

利用一段時間閲讀了這本書之後感觸頗多,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值得我們教師不斷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觸:

首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 。

教師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來講,怎麼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啟發,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從而能夠使學生自主地學習。

二、要關愛學生 ,首先要關心學生的思想。

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其次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地,耐心細緻地輔導。作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因此,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盡力去改變自己教學中這種狀況。

三、做一個善於反思的教師。

真正的學習需要藉助有效的表達和傾聽,要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不斷的學會和別人充分交流,並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能從錯誤中學習。我認為,其實,並不是我們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只要我們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就是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

四、做一個有情趣的教師。

工作後覺得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主要因為自己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在工作之餘要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人生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一個有情趣的老師,生命質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以上是閲讀後的一些簡單想法,希望通過實踐讓自己得到真正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全書四個部分:“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慧語連連,充分體現此書的精神底色,它像一聲斷喝,喚醒了教師對自身精神性方面的關注與追求。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讀後我受益匪淺,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每讀一部分,我都在反思自己,對照自己教學中點滴,慚愧而激動,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兩套教學大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5)——“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書中的意思是這樣: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閲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盡力為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裏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吧。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折和觀察的對象。

文學科是一門繁瑣而複雜的學科,最重要的是知識的累積積累的過程。往往很多學生覺得簡單,課堂上她們總在問着這樣那樣好奇的問題,可是考試的時候卻成績平平。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問,他們有許多不懂的東西。他們對周圍世界中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感受性就越敏鋭。

教學大綱裏有一些“關鍵”的知識,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取決於這些“關鍵”知識是否牢固必須識記的材料越複雜,必須保持在記憶裏的概括、結論、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換句話説,學生要能牢固地識記公式、規則、結論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閲讀和思考過許多並不需要識記的材料。閲讀應當跟學習緊密地聯繫起來。如果通過閲讀能深入思考各種事實、現象和事物,它們又是應當保持在記憶裏的那些概括的基礎,那麼這種閲讀就有助於識記。這讓我有了很深的反思:覺得孩子們習慣從教師口中獲得知識並不好……我發現了這個問題,卻沒有想到自己要怎麼去改變這個現實。現在,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作者説自己在教學中始終運用的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閲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個“第二套教學大綱”裏,就包括閲讀這一類小冊子、書籍和文章,讀了這些材料,激發起學生對一系列科學上的複雜問題以及對新的書籍的極大興趣。這給了我極大的啟示,平時每週的語文課上我都會拿出一節給學生當閲讀課,靜靜的讀一些自己喜歡看的書籍,不過我總覺得這麼一點點的時間不足以給學生足夠的滋養,所以應該多引導學生閲讀、積累,平時養成做積累筆記的習慣,養成多讀書的習慣,最好爭取班級中有圖書一角,常換常新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這樣就能促進教學工作的展開。聯繫前文,就是要教會孩子們有理解地閲讀、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這一點,説起來容易,卻往往被教師所忽視,更被學生和家長所忽視。而這一點對於語文教學尤為重要。

二:愛學生

霍姆林斯基針説: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為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為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為,懂得兒童是一個經常在變化着的人。教師的心胸要寬廣,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給每一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帶着這種對孩子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師生關係會比以前更融洽。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向來本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的閲讀這部經典之作,走近大師,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4

最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作為教育經典著作,這本書確實名副其實,閲讀過後,感觸頗多。作者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向廣大教師提出了100條實用且有價值的建議。書中列舉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實際事例,一切從實際出發,所以整本書讀起來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下面我將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俗話説,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才行。在作者眼中,教師要想擁有更多的業餘時間,不讓備課、上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麼就必須保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作為教師,其實是特別忙的,得面對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上課、備課等等。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教師只有通過閲讀的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寬廣自己的視野,才能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知識豐富了,備課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減少,而且自己的課堂也會變得生動有趣,充滿情感,那麼自然就會有多餘的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書中提到的那位教齡三十年的歷史老師,就可以體現通過閲讀儲備知識的重要性。她的公開課深深地吸引着每位聽課老師,而她説自己的備課時間是終身,我想大概是因為終身都在儲備自己所需的素養;她説本課題的準備時間是十五分鐘,我想是因為厚實,所以一刻鐘足以讓她的經驗和才華施展出來。我想成為這樣的老師,我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讀書多了,才能自信,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傳授知識。

不僅教師要多閲讀,學生更是如此。學生閲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後進生更需要閲讀的建議。我們教師一般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觀點,那就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不應該花太多的時間用在教材外,許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抓住課本,學好基礎知識,不需要課外的拓展了,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愚鈍的以為這是對的。但是通過費加的例子以及作者的建議,我明白了,學生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也就越多,那麼他就更需要多讀書。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作者就是通過給費加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有關於智力訓練的書籍供她閲讀,她最終從一名別人眼中的“笨”學生,變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對待後進生的態度和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如果遇到成績暫時不好的學生,我們教師不應該束縛學生的思維,應該對鼓勵他們去讀一些有助於提高的書籍,不要怕他們沒時間吃透教材,因為他們讀書不是浪費時間,而正是努力在提高自身對教材的理解。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想要學得好,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如果學生提不起勁,先不説教師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即使教師再精力充沛地上課,也只會是徒勞。所以教師一個很大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前我們就深知這樣的道理,但是該如何做到是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熱愛呢?作者給我們提供了指導,總結下來,我覺得應該有這麼幾點。

首先,教師應該先提高自身對知識的興趣、對所教學科的熱愛。確實是這樣,因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教授者本身都沒有高漲的熱情,更別提會讓接受者能喜歡了。

其次,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學生對其所教學科感興趣的重要因素,德才兼備的老師才是學生最喜愛的。站在學生的角度,我就十分崇拜和尊敬有着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師,我的高中語文教師就是我所認為的具備這種素養的人,所以我當時特別喜歡上語文課,自己的語文成績自然也就不錯。推己及人,我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能夠讓自己也成為那樣的人。

最後一點,那就是教師要有積極的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要會教學,能夠上好每一節課,這是最貼近學生實際需要的。一個老師能夠讓學生聽得明白,知識掌握的輕鬆而又深刻,自然會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也就回到上面所説的,教師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厚實自己,對所任教學科的知識必須全面深度地掌握,還要多學習教育學的內容,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藝術。

我所任教的是思想品德,從自身來説,高中時期政治學科學得最好了,當初選擇了這個專業,如今從事這樣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是很滿足的。所以我本身對學科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為了能夠不讓學生們失望,我覺得自己必須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養,掌握好教育教學的技巧,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許多理論的指導,100條建議,101次感悟,我所體會到的、學到的遠遠不是上面的這些而已。可以這麼説,這是我成為教師的啟蒙書,在思想上收到了這本書的很大幫助。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今後,能夠通過實際行動,踐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讓它從行動上,也能幫助我完成從一個年輕教師向有着良好教育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的蜕變。在工作中,我也會不斷再閲讀本書,因為我相信,隨着經驗的積累,我能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感悟到的會更多!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

讀書可以充實生活,特別是讀有影響力的書。教師崗位從教多年的我,閲讀了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深感此書的意義深遠,深感自己對教育理論、教育專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氣不足。我記得多年前閲讀過這本書,近期從新閲讀,仍感觸良多,有重新閲讀的必要。為自己定下每天讀書,充實自己的生活,也為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包括了教學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師工作方法等。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也深入淺出,通順流暢。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歎雖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寫的年代有很大變化,但他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於我們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我們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

我重點看了其中的《6、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76、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78、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96、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書上所談到的費佳、彼嘉、巴甫裏克等學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為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品質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為: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説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現任班級中一名學生馬劍豪,上課不參與學習,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與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 “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書中提到閲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閲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閲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藴,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説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閲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歎:“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而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年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