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

來源:文書谷 2.32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心得

讀論語心得1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對“益者三友”及“損者三友”進行了深刻的詳細的解釋,其內涵令人思考!人生難得一知已,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金錢、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標準,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養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的打開了一個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説:“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短暫的一生活得有價值,那就是要多學習,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國小到老,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從十五到七十的人生歷程,每個階段都是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壓力的增大,怎麼樣才能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種修煉,需要的是學會捨棄,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論語》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讓我們的社會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們的社會就會多一些安寧,我們國家的理想目標就會早日實現!

讀論語心得2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種獨特文化心理定勢的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説,沒有中國古代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不可能延續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論語》,《論語》是一本中國傳世經典叢書,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藝術、醫藥、民俗等各個領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紹了源遠流長、內容宏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寶庫中之精華。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孔子説:“勤求學問但不用心思考,就會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卻不認真讀書,那還是疑難叢生得不到確實的知識的。”

對啊,學習要勤學好問,學問是要自己用心去學的,有了學問但沒有用心思考,就會迷惑,是沒有作用處的,不能領貫通和有新的發現。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生聰明,但不愛學習,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後還不知道會玩出什麼花樣。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學問,兩者必須兩相兼顧,只想不學終究一無所得,只學不想會糊里糊塗。像我們現在這麼小就應該用功讀書,做什麼事都從娃娃抓起,像我看書都是家長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學,但有時一有興趣的話,就會看看一兩眼。一個人只知道讀書,而不是用心去讀,那麼只如孟子説:“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讀書必須用智慧來分辨書中所講的道理是否正確,要從書中找出一個自我。書讀多了,想深了,見廣了,便會離開書本,足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成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

這也使我懂得了,讀書就要用心讀,而不是讀了就過了,還要反覆的讀幾遍,不懂的地方要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吸取裏面的知識,相反,讀書不認真讀,那就不要讀,因為那都是惘然,所以從今天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一直到未來,都要有方法的去學習。

讀論語心得3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 “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於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教學可以説是課堂教學改革一個全新的嘗試。教學的主要思想是: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能用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 確定基礎與發展並重的教學目標

以人發展為本是當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節課中,教師不僅重視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能十分重視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學習方法的滲透,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的展示,讓學生通過回憶想象、自學教材、學習交流、動手實踐等

數學學習活動來發現知識,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

2、 着力於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了自主探索學習的步驟,學生通過自主選擇研究內容、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相互質疑等學習活動,獲得了快樂數學知識,學生的能動性和潛在能力得到了激發。體現在兩大特點;一是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兩種學習方式,重視直觀教學,通過觀察、判斷、交流、動手操作抽象出分數的意義。二是做到了學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識,教師決不替代。如: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出多種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時出現,就是讓學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這樣的份數,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義,並能用分數表示;對不懂的地方和發現與別人不一樣的,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加以解決。這樣就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學生有了發揮創造的空間,有了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悦,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3、 營造民主、寬鬆的探索學習氛圍

這節課從一開始到結束,始終處於熱烈的氣氛之中,平等的師生關係和開放的學習方式,有力地支撐了這種積極的氛圍,形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獲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尊重學生,平等對話、相信學生、讓學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二是注重課堂自主學習與合作精神的體現,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真正懂得如何與他人融洽地協作學習,真正懂得正確對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難。學生面對新知識,敢於提出一連串想知道的新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廣泛地探討,使概念內涵充分揭示,讓學生動手操作深化對分數的理解。整節課都在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數學,獲取知識。

讀論語心得4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句話是于丹《論語心得》對《論語》的總結。那麼要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就要有一個好心態,不然,儘管你富有,你也不會快樂。這是我讀了《論語心得》後的最大收穫。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許多不盡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態去對待可能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結果。這一點,從《論語心得》中的例子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對比就可以體現出來。

于丹《論語》心得中舉例説“一個外國足球明星,小時候他媽媽去醫院拔牙,因為心臟病突發,死在了拔牙椅上。這一切,兒子都看在眼裏。小男孩長大後,變成了家喻户曉的足球明星,只是,媽媽死在拔牙椅上的陰影在他心中始終揮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醫,牙痛時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話説:“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有一天,他終於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訴了家人。家人對他説:“那快點把那顆牙拔掉啊,總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卻説:“我媽媽死在了拔牙椅上,我會不會也和她一樣。”家人安慰他説:“不必擔心,我們把牙醫請到家裏來,我們在一旁陪着你。”儘管他很不情願,但還是勉強答應了。當那個牙醫到他家準備拔牙工具時,那個足球明星已經死了。”牙疼,本是一個人人都會有的小病,可他卻用對拔牙的恐懼心理,殺了自己。我爺爺20xx年年底查出被人們稱為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媽媽一開始瞞着爺爺,怕影響爺爺情緒,可爺爺卻心知肚明,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並很快做了手術,還在20xx年3月開始化療。在第三階段化療中,由於藥物的作用使爺爺變的滿頭白髮。每天早上起牀枕頭上滿是掉落的白髮。一天,爺爺去醫院抽血化驗,身體虛弱,本應好好休息,可爺爺卻依舊頂着烈日去學校接我妹妹,爺爺回到家,只見頭上大汗淋漓,面無血色,竟險些暈倒。家人都勸告爺爺:“化療不行就做到這,不往下做了。”可爺爺選擇了堅持,最後爺爺圓滿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療。不僅如此,爺爺還天天堅持早鍛鍊,一個星期還到郊外釣一次魚,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調養,爺爺的身體越來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態讓爺爺戰勝病魔,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從足球明星和我爺爺的事對比不難看出,心態的好壞決定事的成敗。

讀論語心得5

閲讀,不一定使我們變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變我們的長相,但一定可以改變我們的品位和氣質;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一定可以使我們更接近人生的夢想。

後勤分會讀書活動現場

湖南省結防所工會組織的“我讀書給你聽”活動,從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會為單位,組織職工共讀一本書,共同創作一本有聲書,為世界讀書日打CALL。

今天的《我讀書給你聽》是來自後勤分會的《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創作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經典之一,其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直影響着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于丹<論語>心得》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古典文化,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以獨特的個性視角解讀《論語》。

讀《于丹<論語>心得》,能幫助我們解讀當今社會面臨的心靈困惑,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

讀論語心得6

昨天讀了一本好書《于丹〈論語〉心得》,起初只是隨手翻翻,沒想到一拿起來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實不多,中華書局為此在版面和裝幀上頗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個把小時把書讀了一半,但最後還是忍不住買了下來。因為讀好書不應該囫圇吞棗,即便吞下,也該像駱駝反芻那樣細細咀嚼,而我因為最近的煩惱,正好需要這樣靜心的良藥。

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會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義這類問題,讀了不少老外的東西,反過來發現其實很多讓某些人“驚羨”、甚至時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學問的所謂“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為準則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妨礙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根本上講,是一個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設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壞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兩種力量的對抗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短時間內,生的力量佔優勢,然而長遠的,死亡終將來臨。這是否和中國傳統的太極兩儀如出一轍?

讀這本書,的確會產生很多共鳴,如於丹所説:“《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一起感受兩千年前孔子的温暖,這樣的想法,真好。

讀論語心得7

百家講壇,于丹講“論語心得”我沒看,學校每人發了一本書“于丹論語心得”看過後感觸頗深,對於丹的某些論點我不敢句同,但看完心得,很是受益。

于丹“論語心得”使我受益的原因是她以平和的心態,質撲的語言,淺顯的哲理,通俗的講解了中華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道德觀,解讀了交友理念,人格修養,人的良知與意志,寬懷與仁愛,正直與氣節等。讀來平易,絲毫無那種造作,故弄玄虛,裝腔作勢的感覺,也沒教師爺的嘴臉,讓我感覺離孔子很近,更覺此書真的“道不遠人”並引導我輩走近傳統文化的源地,在世風日下,物慾橫流的今天,能讀到這樣一本書,令我耳目一新,心曠神宜,也受到很大的啟發。

有人認為因為國人普遍缺少精神信仰,而論語節目的推出,于丹的大膽演繹,在國人貧瘠的精神世界裏,依稀看到了精神的歸宿,所以《論語》走紅,于丹成名,都是水道渠成的美事。而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自己的判斷,先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疑惑,在聽於丹説論語後,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原來論語可以這樣來解讀。于丹果然有其獨到之處,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是真實的感覺,而不是無病的呻吟。

談到論語,必談孔子。孔子是儒家的靈魂人物,古今褒貶不一,反差極大。在封建王朝裏是不可爭議的聖人,是萬世師表。而在今天的世界裏,他一度被打倒,我也是在聽着打倒孔老二的口號聲中長大的一代。所以在我開始主動接觸論語的時候,我對孔子仍心存那麼一絲芥蒂,我早期憤恨中庸之道,以為那是中國衰弱的原因,它掩飾了純真的人性,使人漸漸失去血性和創造力,使人習慣於被規則約束,所謂天朝上國不就是因為這樣而沉淪的嗎?

然而在今天,我卻希望自己在論語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時間積累下來的問題需要一個很好的解釋,論語恰能給我這樣的答案。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誠不欺我也。我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留下傷痕累累,才悟出中庸的大道之理,它至少能讓我保持被世俗力量折磨後,心中能有那麼一點坦然。我明白了我是對的,但我卻不可能成功的道理。君子在這個世界上,要讓自己的內心堅持與世俗世界的流行規則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的君子,才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能做好入世的事業,不流於空談。

現代中國人的種種心靈困惑,在於不相信精神信仰的力量。有信仰總比無信仰的好,我秉持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心中有太多問號的時候,看看論語吧,聽聽於丹的論語心得吧,圓滑處世,並不困難,讓自己擁有快樂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做到。我們在與周遭的世界有機融合後,也可以巧妙地保持自己的個人操守和原則。

這就是所謂高尚成功的含義吧。

在網上也看了許多有關“論語心得”的資料,沒想到在網上卻看到對於女士大加口誅筆伐揮舞大棒的文章,還有聯名封殺及史學權威的暴跳,大有將於女士至於死地而後快之感,這不僅讓我想起文革時產生的文霸,真是文革遺風仍存,張姚後人重來,一篇心得感受,竟干戈四起,又同是作學文的人,學術探討,各抒己見“橫看成嶺側成峯”對同一事物,各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在探討中,在爭鳴中求得正源,(人總是在錯誤中不斷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不可思議的是動不動就封殺,就棒喝,那還有什麼學術探討了?況且於女士的心得則是個人所見,獨家感受啊。豈不知千人看心得,有千種之體會,千人讀論語,則有千人之感受,大家都有權談論語,都有自由寫心得,能被大眾所接受,這就是正確,這就是成功的標誌。於女士的文章即便不是鮮花,但也決不是毒草,如果讓反對她的人也寫一篇“心得”也許未必如於女士。又何必何必橫眉冷對?這正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正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看看現在屏幕上充斥的超女,胡編亂造的垃圾電視劇。為一夜成名不顧一切的逐名奪利。人們精神的困惑,道德水準的失恆。更有那良心的喪失。我們的孩子不知道有屈原,岳飛,不知道李白、杜甫,過幾年連我的孫子都不知他爺爺的名了,我想,這是件可悲可怕的事情,國民需要一種精神,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我們更希望多有象於女士這樣的文人,多寫這樣的心得,能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有新的認知與理解。心得成書,閲過受益,善亦大焉,感謝於女士的推動做用。

以上一點體會和大家一起探討,有言語過激之處請諒解,畢竟是個人見解。同時我也希望我們的學者,文士,博士們還有權威的史學家們,都能象於女士一樣寫出更好更多的“心得”讓大家共同學習體會。

讀論語心得8

歌德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彷彿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每個人在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不免會感到迷茫,我亦是如此。而她就如同擁有了一雙隱形的撥開迷霧的大手,總能引領我衝出一切迷霧,走出一切迷茫和不解……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感悟一生的種種言行,雖簡短卻總能以一句有一句的話語直扣人心,闡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説,《論語》是一本十分乏味無趣的書籍,既無小説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風華韻律,不知從何讀起。我剛開始閲讀的時候也是如此,但之後再深入地閲讀,細細品讀每字每句,就慢慢發現了樂趣。

在《論語》這本書中,給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會學習到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麼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相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温習?這所有的一切,都在講一個字——心。

個人都會有私心,關鍵取決於你是否跟着心走,會不會為了一點私心而去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在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臉上的汗水隨着臉頰一顆一顆地流下,滴在了純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跡,似乎在證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上了兩條輔助線,就輕輕鬆鬆地把難題給解出來了。之後,我裝出來一副解難題的樣子。看着同學們在低頭苦思的樣子,暗想:待會兒有人問我會不會的時候我就直接説不懂吧,這樣就我一個人會解這題,老師一定會誇我的。想到這裏,我不禁暗暗地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那道難題。不能告訴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説了,就不會被誇了。對!就説不會吧。我剛要説出口,可好像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裏,怎麼也説不出口。一抬頭,就對上了她那充滿真誠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了。她平時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麼好東西也會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麼自私!“我來教你吧。”這話一説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了,還看到了她眼裏的歡喜。之後,又有陸續幾名同學來詢問,我也都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是快樂。朋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最好的一課。

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讚美《論語》,我喜歡這本書。《論語》的點滴,每一頁紙,每一個字總能直抒我的內心。“凡事應跟隨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書中上得最好的一課;“隨心”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讀論語心得9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建國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藴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藴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人生,

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一、要勤學善悟,學以致用

讀完《論語》之後,腦子裏都是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關於學習方面的論述。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於“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裏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像我們工作時間短的人,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學習首先要勤奮,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有個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奮努力+正確方法+講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奮看成是首要因素,説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須具備勤奮精神。勤奮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方法,就是要勤學、勤記、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兩者不可廢,要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習慣。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判斷,那就是要勤奮學習,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不斷温故舊學、收穫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新問題有新的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

二 、愛人猶如愛己 ,敬人猶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為什麼自己付出了什麼,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裏;有的人出口就髒話粗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了別人,就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真誠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心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對待每一位前來辦事的市民,對所提出的問題要一一解答,為市民提供快捷服務、便利服務、微笑服務。

三、以正確的心態面對人生觀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承認現實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陷的態度。在處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的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坦蕩,作為我們一個普通人的認識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四、生活中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

《論語》一書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遺產,具有極大繼承價值,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真可謂是“學而不厭悔人不倦”。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細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過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同一山體的花崗巖石砌成的',台階不服氣的對佛像提

出了抗議: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領導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了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心中常常自覺不自覺的與他人凡事做比較時,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較方法是否有科學和理性。通過比較應該是發現差距而產生壓力和動力,因有了鑑別而便於定位和確定目標,其目標應是催人向上,奮發有為,這樣比起來我想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孔子説:“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將眼光放長遠些,你才會收穫更多。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為今用”。我們今天也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有時間就去讀一讀《論語》吧。

讀論語心得10

我愛看書,我有一本好書,這本課外閲讀——《論語》,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書。這本《論語》書裏記載着古時候魯國最有名的孔子的名言名句。剛開始我讀起來並不理解,可是當我靜下心來認真讀了幾篇後,就越來越喜歡這本《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中有精美的插圖,豐富的知識,趣味的故事,十分適合我們少年兒童閲讀,爸媽讓我背誦原文,開始我背不熟,可是原文下頭有註釋,告訴我們怎樣來理解這個詞,註釋旁還有詳細的精彩解説,最終是故事鏈接,這樣清楚、明白的解釋,我很快就背的滾瓜爛熟。我們不但要學會背裏面的資料,還要按照書上的去做,養成書中所説的那些學習生活的好習慣。

《論語》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刻,文中的一句“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不亦悦乎?”意思是説:學了知識以後,按必須的時間去温習它,不是很愉快的嗎?這正是我們在學習上應當做到的,無論是教師在學校裏教我們的知識,還是在家中父母傳授給我們的知識,我們都應當去反覆的去複習,做到温故而知新。

《論語》還有一則給我的感觸最深,文中説“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把所見到的,所聽到的知識,都默默的記在心裏,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不感到厭倦,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麼困難呢?這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深遠。

書籍是人類提高的階梯,書是人類的好朋友,書裏有學不完的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開卷有益,所以我們應當多讀像《論語》這樣的好書,用知識來武裝自我,豐富自我的閲歷。

讀論語心得11

宋初宰相趙普,大家都説他只讀過半部《論語》而已,但卻輔助趙匡胤,打下大宋的半壁江山。他曾對宋太宗趙光義説過:“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他只讀過半部《論語》,卻治理着整個天下,這難道不是説《論語》對於我們是很有用的嗎?

國學課上,國學老師第一節課上就讓我們讀《論語》,使我對《論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我來談談我讀《論語》的體會。

《論語》教我們怎麼樣去學習。“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温習學過的知識而可以有新的體會,則可以成為老師了。對於一本書,看過一遍後再看一遍,則對它的認識不僅僅在表皮之上;對於一題,做一遍再做一遍,則可以獲得一種新的思維去做這道題。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在任何方面,這句話都是很有用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值得學習的人就要向他學習,見到不是值得學習的人則就得想想自己有什麼地方像他一樣需要改進。在《論語》中,我們總可以學習到很多學習方法,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

《論語》不僅是教我們怎樣去學習,還教我們怎麼去做人。

論語中的一段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覺得這句話對我來説是非常重要的。這句告訴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反省着自己,在事情上我們有沒有做到位,對朋友講不講誠信,學過的知識有沒有複習?若做到了,則就可以在人羣中出類拔萃,在精英中鶴立雞羣,自己也會受益匪淺,受到別人的尊敬。

我曾經體會到了何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六年級之時,奧數老師講課時,講了一個比較難的題目,比較難理解。講完後,我是一頭霧水,雲裏霧裏的,沒弄明白。老師問我們有沒有聽懂,我本來是想説我沒聽懂,但是看別人都好像懂了,就自己沒懂,怕被嘲笑,便沒有説。

誰知道,隨堂小測時就考了這一道題,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下課後,老師叫我和幾個同學留下來,對我們講:“你們那道題其實都不會吧,為什麼上課不舉手來問我呢?”

我們都不知道説什麼。

“你們是不是看別人都沒舉手你們也不敢舉手啊,”他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啊!不要看別人怎麼樣你就怎麼樣,要有自己的頭腦,知道了嗎?我希望下次你們就不要不懂裝懂了,不會就問,沒什麼大不了的。”

真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你是不是“知”也。

“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讓我們讀《論語》,學《論語》,懂《論語》,體會《論語》的益處吧!

讀論語心得12

一部論語,兩萬餘字,卻可進入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文章之列。它影響歷朝士子書生乃至普通百姓兩千餘年,國人的性格,也受到無聲薰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書五經不能上講堂了,儒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在書架上蒙塵。然而論語的光輝並不會因一時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會和經濟一起復興,論語的精彩,必然會被更多的人體會。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提醒了國人還有這麼一部經典等待着我們翻閲。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這樣説論語的都後感:“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説是深得其趣了。我讀完論語,時常心中有幾多惶恐,幾多自責,並且為孔子折服。讀論語,我以為有必要把孔子請下聖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門弟子,追隨老師左右,聽其言觀其行,才利於得其樂趣。孔子是可愛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師兄顏回子路子貢等等也是個個稜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講《論語心得》,分成幾個方面來論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論語,我讀論語,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錯,我心中的論語,乃是一本學生的聽課筆記,所記錄的內容,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開篇學而第一講的是什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條,第一為學道以長才幹,第二為交友以輔仁,第三條乃是修德,此三條者,不過都是為了做一個君子。孔子之敍君子,是從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論語,正是為了告訴弟子們,何為君子,君子有怎樣的責任,君子有怎樣的才能,君子有怎樣的德行,君子怎樣為政,怎樣修身而成為君子……如此種種,都是自君子二字鋪展開來。論語當是一本給想成為君子的人看的書,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和君子是相關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去論語中看。想要直接給君子下一個定義是有難度的,君子內涵很廣。先説君子的責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責任。顏回和子路與孔子各談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説他想要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用壞了也不可惜;顏回説得自己要不誇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而孔子説的是什麼?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分明就是施於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於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之出仕,並非為自己謀利益,而是實實在在要為了天下人。後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説法,與此類似。真的君子,是胸懷天下的,後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實的豎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還是有的。此一條,可以説是檢驗君子最根本的一條了,舍此餘不足觀。孔子多次感歎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語氣中那份無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所在,是根本。要為天下人謀利,當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備焉。儒家治國的方法,以仁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被問道為政的辦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樣。孔子講仁,兼講禮,義,孝,忠,德,這些都可以作為為政的手段。子路問衞國之政,孔子説:“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講的是禮;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裏明瞭講的是德;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裏講的是仁和德;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裏只講了三個具體的標準。至於其他弟子治理具體地方來問政,孔子給出的答案盡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話説,為政大概沒有什麼是非做不可的,沒有什麼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義,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綜合一點説,論語告訴我們,儒家之為政,只須着力於幾個基本原則之下,如仁,義,禮,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君子為政的辦法,要做一個君子,還須提高自己的修養。論語在這方面講了很多,當今國中高中課本讀本介紹論語,也往往從這些角度開始。孔子在論語裏面教授給人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説立志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有説學習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説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説堅持的,“吾道一以貫之”。還有許多激勵人學習的句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等,讀論語總能被這些話語所感動。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就是要達到能為政的標準。孔子以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須自己懷仁,治國以德的人必須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就是要好學。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輕言語,反對武力,好學。後世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想必從孔子這裏得到不少啟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了。

論語中展現了孔子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這些只是孔子教導學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許我看到的並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個讀論語的人無法迴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對於孔子,真覺得顏回説得好,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循循然善誘人;對於孔子,顏回沒説到的一點,後代也時常忽略的一點,而很吸引我的一點是,論語中的孔子,生動而感人。

讀論語心得13

假期中,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中的“《論語》心得”我聽的不完整,有了一些瞭解。從心底講,很欣賞于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性女子氣質,侃侃而談間流露着一個學者的聰明睿智,從容自信。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尤其一些古文,還沒讀懂的感覺。讀第一遍,雖然有些不流利,但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我又讀了一遍,隨着閲讀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靈雞湯。我覺得讀了這本書,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論語》心得一書中,曾以一個空杯子作比喻説明了“致虛極,守靜篤”的人生感悟,給了我很大啟發。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為題來談談的學習體會,只是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談杯子,做人常懷謙虛之心。

就從這隻空杯子談起。“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為它的虛,它的不滿。由這隻杯子我想到做人,就應常懷謙虛之心,只有常懷謙虛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個藏龍卧虎之地,學校中資歷比我深,能力比我強,學識比我淵博,處事比我練達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謙虛之心,多看、多聽、多學、多想、多反思、多積累。在學校中,我曾擔任過不同年級、班級的教學,每一段崗位經歷,對我而言都是嶄新的一段人生體驗。就如同這隻杯子,它曾經裝載過我的喜怒哀樂、得失成敗,如今我要再一次傾空它,為新學期的教學留出空間。

二談杯子,看人切記一分為二。

當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時,你看到了什麼?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滿的那一半。心境的不同,決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為教師,在學校裏肯定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學生,他們就如同這裝了半杯水的杯子,有的深一些,有的淺一些。當我們在抱怨那些不太出色的學生時,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但如果調整心態,放正眼光,你就應該看到那已被加入水的一半。所以一個成績不太優秀的學生,他可能很關愛集體,可能在運動場上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員,可能動手製作的能力比同齡人強,也可能正好有一副好嗓子??

作為教師,看待同事也是如此。每個老師身上都會有自己的長處、短處,要多看到他們的優點,多鼓勵他們的優點。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聽到老教師們或當面或背後議論我們年輕人什麼都不懂時,心裏多多少少會有些反感。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不算太年輕的老教師了,就發現自己也有了一些“倚老賣老”的心態,如今想來,這種心態很是要不得。

三談杯子,學習力求不斷進取。

有一個故事,説老和尚讓小和尚把一隻杯子填滿。小和尚先裝進了鵝卵石,老和尚説,不滿,還能裝;小和尚再裝進了小石塊,老和尚説,不滿,再裝;小和尚再裝入細沙,可老和尚還是説,不滿,説着倒入了清水??

由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學習。學習,只要你想學,總能擠出時間。擔任中層幹部以後,我發現自己鑽研業務的時間少了,看書的時間少了,靜下心來寫點東西的時間少了。有時也會自己原諒自己:“學校裏的事兒太多,忙不過來。”可心裏也知道,忙併不是自己原諒自己的理由。人多多少少總會有些惰性,而離開學校後的學習靠的完全是自律,是自我要求。

還有三隻杯子,並排放在桌上,有搪瓷做的大杯子,質樸渾厚;有白瓷的茶杯,杯身繪上雅緻的圖案;有玻璃的小杯子,剔透玲瓏。當你要用時,你會選哪一隻?

三隻杯子取哪隻,關鍵看你派什麼用,人也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關鍵要讓他發揮己長,即“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一雙慧眼,有一顆伯樂之心,讓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而這個發揮的過程就是一個走近他,瞭解他,信任他,激勵他的過程。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為什麼要“時習之”呢?我的體會是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景況境遇,會使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才要不斷學習,不斷體驗,不斷思考,不斷反省。以此與各位老師共勉。

讀論語心得14

隨着百家講壇這樣一個面向大眾的學術交流平台的推出,讓我們認識了易中天、于丹等文學大師,他們用平實的語言,為我們刻劃了一個個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為我們重新定位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地位,正如於丹所説: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象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于丹用這種樸素的心態為我們描述了孔子的思想在當今也能普遍適用的法則。

仔細回想起來,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離不開這些生活的理論的。尤其是在工作方面,孔子主要提出了幾大建議:

一、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公正的心態。

在做事分寸上,孔子認為“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過猶不及”嘛!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待所有人的過失,“以直抱怨,以德報德”正是一種分寸的體現。如何保持分寸呢,就是用公正的心態,坦然面對一切。

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需要有一種習慣,去問問自己,這樣做合適嗎,這樣做公平嗎?有時候為了完成個人工作,而破壞公司的規章制度,表面上看是為了讓工作更有“效率”,實際上則是對公司制度的踐踏,破壞了現有的工作流程,將會讓更多的人失去應有的“效率”。

二、做事要積極,説話要謹慎。

孔子鼓勵的是少説多做,其實也是避免“言多必失”。

在當前以服務為主的技術型公司裏,需要我們隨時保持積極的工作作風,對於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都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去世處理,因為同處一個團隊中,無論問題是否是由自己的原因引起,事不關己的作風只能導致團隊競爭力的喪失!

三、做事要謹慎。

在軟件開發中,謹慎是一種必需具備的工作態度。因為在開發中,實現最終結果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各種方法都會有自己的優缺點,認真恆量每種方法的缺點,並找出彌補的方法將會使開發過程逐步成熟而易於控制。

記得前不久公司舉行拓展訓練,其中就有個“過電網”的項目,在同一個隊中的十多個成員,需要鑽過大大小小的網孔而不能觸網,而我們隊幸運的全部過關,

不得不説這是團隊全體成員齊心配合,謹慎行事的結果。

四、做事要尊重別人。

不尊重別人而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就象小男孩釘在木板上的釘子一樣,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了。所以,做事前,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取得別人尤其是客户方面的認同才會得到相應的肯定。

事實上,孔子帶給我們的太多太多,無論何時,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帶給我們的將是真正的成功和內心的愉悦。

讀論語心得15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的語錄體散文,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分別是《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衞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同時,該書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對於《論語》,我也只是大概地讀了幾遍,沒有去深入地考察研究,但即便是這樣,也在字裏行間被孔子的言行深深地感動,為他的寬宏仁愛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折服! 也許會有許多現代的年輕人對於這本老祖宗留下來的書不屑一顧,覺得都已經是21世紀了,那種老朽的思想早已經不適合我們現在了。其實正好相反,生活在物質欲盛行的年代的我們越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讀讀這本《論語》,聽聽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講講仁愛、孝順、誠信、和為貴等的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無盡的物質慾望衝昏了頭,離我們的本真越李越遠。其次,論語裏面的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等,到現在看來還是很有實用性的。當然,畢竟是那個時候的著作,裏面的一些思想在現在我們看來是片面的或者完全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讀這本書,取其精華,取其糟耙。對於這本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我們現代人是很有必要一讀的。下面我就大概地講下我讀這本《論語》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要善於學習,虛心求教

《論語》裏面雖然大都是講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也有些孔子關於學習方面的經典論述,這些論述到我們現在看來都是非常有理的,都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的地方。例如,《論語》裏面講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這些告訴我們現在應該抓住機會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以後進入了社會才能遊刃有餘,才能有所作為。學習首先要勤奮,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勤奮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方法,就是要勤學、勤記、勤思,“温故而知新”,從以前學過的內容裏面再發現新的知識。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兩者不可廢,要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習慣。

孔子很重視學習的態度,不僅要求我們要“敏而好學”,還強調我們要終身“好學不厭”,要有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同時他提倡我們“不恥下問”和虛心求教,鼓勵我們時刻反省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加以改正。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裏的“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自己的人,大多時候是我們身邊無數的普通人。對於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的“善者”之處,我們就要及時吸收借鑑過來,進而提升自己:對於“不善者”之處,我們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裏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優點,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幾句話,卻道出了我們學習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態度,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好好品味和學習。

二 、要對人仁愛,孝順守禮

孔子説:“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我們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觀念和價值。孔子認為“仁”是君子的本質所在,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正直誠信的君子,首先必須要學會仁愛。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時,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他本人首先卻沒有做到對別人給予關愛和應有的尊重,這種事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仁愛,提倡我們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要先學會去關

愛他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愛。

其次,孔子對孝道和禮節非常注重。《為政》裏有句話孔關於孝道的話,即“生,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要依禮服侍他們;父母不在世了,我們要依禮埋葬他們、依禮祭祀他們。”《論語》裏對孝的語錄是比較多的,這也説明了我們這個國家歷來是重視“孝道”的。從這段話裏,我們還是看出了孔子在各種各樣的孝道里提倡的以順為主的思想。再如,“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即説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又與犬馬有什麼區別呢?這些話就告訴我們要多關心長輩,常回家看看,而不單只是給點錢給父母就算了。不過,孔子對“孝”的有些闡述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合理的,例如孔子説:“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三、要正直誠信,廣交良友

孔子很提倡正直誠信的品格,經常提起君子這個名稱。孔子認為,君子主要是用來指有道德、有修養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在我們現在看來那也就是一個正直而誠信的人。對於君子所具有的正直誠信的品格,孔子有很多的論述。例如,他説:“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認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發展和延伸的,小人的生命是是向下發展和延伸的,孔子道出了君子一個正直上進的品質。孔子又説:“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在他看來君子應該是正直的,光明正大的,是沒有什麼見不的人的東西的。孔子很重視人的誠信問題,他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可見誠信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像大車少了輗,小車少了軏,車子還怎麼能走呢?孔子教導我們,無論是個人的修身養性還是待人接物,無論是做學問、教學生還是治理國家,誠實守信都是一個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

《論語》裏寫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可見孔子對朋友之間的交往是很看重的,在他看來朋友有時也是良師,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當我們要實現自己的某種崇高的價值或理想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幫助是不可缺少的。當然,孔子擇友的標準很嚴格的。“無友不如己者”,告訴我們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對於與人交往時,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從人際交往來説,“和”指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與氣息相投的人交朋友。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論語裏説:“??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孔子告訴我們要廣交良友,誠信交友,因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需要朋友的相伴,那樣我們才不會孤獨和無助,我們的人生才更加地順暢,更加地有多彩。

四、要自然平和,泰然處世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泰然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論語裏的一則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所謂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呢?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種自然、平和、泰然處世的心態絕對是值得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去追求的。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不追求我們做的工作要多麼偉大的,只要跟我們的實際能力相符合就可以。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論語·先進》“侍坐”。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談論他們各自的理想。在孔子的其他學生都説出自己的“遠大”理想後,曾皙卻對孔子説自己的理想是,“暮春者,春風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霧,詠而歸”。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我們內心深處的心靈的聲音則恰恰被遮蔽了。正如於丹老師所説,理想和行動的關係,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係。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的內心願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捨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

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也許不同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那樣的沉重,它卻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會理想得以實現的內在基礎。

論語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依然有許多共同之處。對於生活在充滿物質欲的21世紀的我們,其中的許多思想是我們的精神楷模,是我們應該去追求和學習的。

對於論語給我們的啟示,許多人都各有各的看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闡明:“《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所以,有時間就去讀一讀《論語》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