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2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有些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成年人的忽視和壓抑。正因為如此,父母和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認識的兒童,並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蒙台梭利”

古往今來,人們對兒童的天性、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和社會發展特點等內容的研究不斷充分,社會發展對人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兒童越來越專業,兒童的潛能也不斷得到開發,但是作為施教者的成人們,真的瞭解了兒童嗎?兒童的喜悦,兒童的苦惱,兒童的悲傷,緣何所起,又如何因勢利導而因材施教?讀蒙台梭利所著的《童年的祕密》,能讓人簡單瞭解兒童的精神和心理髮展,兒童心理畸變的原因與表現,以及基於不同情境,我們成人如何與兒童相處,如何保護兒童的權利,實現兒童的發展。

“一個兒童在社會中是孤立的;如果一個“成人”影響他,那就是一個具體的成人,一個與他接近的成人。通常,這個人首先是他的母親,然後是他的父親,最後是他的老師。(p10)”

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始於胎兒時期。我國對兒童的教育始於胎教。西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最早實施胎教,從外部對孕婦進行約束,《烈女傳·周室三母》中言“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這個時候就已經重視環境對胎兒的影響了,母親作為胎兒連接外界的載體,她所接觸的外界物象會直接感應到體內的胎兒。

當胎兒孕育成熟,成為獨立個體的.那一天開始,環境對他的影響就開始直接作用到他的身上了,外界的温度、聲音、光線、色彩,一切對他們來説是新的,他們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不斷接受外界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各種刺激的綜合作用下,不同的兒童有了不同的應對方式。聽到悦耳的聲音他們會側耳去聽,聽到熟悉的親人的聲音,他們會轉頭去找,眼耳口鼻一起使用,腦部快速發育。

慢慢的,幼兒成長到入學的年齡,正式開始了他們的學校生活。在託班、幼兒園裏,他們開始拓展自己的生活圈,有了新的夥伴,在交往中社會性得到發展,並且在與夥伴們相處的過程中,秩序感、規則感不斷組建,他們有了自己的相處模式和原則。教師的組織,有趣的活動和遊戲,他們對這個社會的認識越來越多了。

幼兒園結束,進入國小,孩子們的學校生活開始變得與眾不同起來,不管是所接受的課程,還是在學校的作息時間,與幼兒園生活還有家庭生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需要約束自己,需要遵循規則,但是,由於成人的耐心有限,往往會用激烈的言語來訓斥孩子,甚至更有體罰這麼可怕的事情,在成人的壓力之下,有許多兒童被迫服從,去適應成人們制定的規則,出於對成人的愛,兒童會遵循教師制定的規則,並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適應不同教師的教學和管理風格,“事實上,激起最大興趣和為教育理論提供最多養料的一個事情,恰恰就是隻有在秩序和紀律的基礎上才能有自由這一事實。(P155)”要想有秩序,有紀律,需要有完整可持續使用的方案,孩子們在秩序敏感期建立的秩序感,將會受益終生。良好的紀律有助於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助於兒童良好習慣的建立。

兒童帶給了成人歡樂與苦惱,也帶給了成人鮮活的生命體驗。“沒有兒童的幫助,成人將會頹廢起來。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層硬殼就開始在他周圍形成,最終將會使他變得麻木不仁和冷漠無情。(P118)”

兒童是一個謎。當我們看着兒童那很像一個玩具的有效的卻富有魅力的身軀,同時傾注着我們對他的巨大關懷時,我們才開始真正理解古羅馬詩人朱維諾爾(Juvenal)所説的那句話:“應該把最崇高的敬意獻給兒童。”(p37)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童年的祕密》一書是蒙台梭利於1936年7月出版的,該書是蒙台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闡述了蒙台梭利的兒童教育觀。

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對兒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作為一名未來的國小教師,我們將來要面對的教育對象正好是兒童,對他們有一定的瞭解,有助於未來我們更好地去進行教育工作。在我看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期,除了生理髮展外,兒童的心理髮展也是需要得到我們的重視的。

《童年的祕密》作為一本風靡全球的教育名著,對兒童的世界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在書中蒙台梭利列舉了大量的例子,這令我印象深刻。確實,直到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都仍然出現着像書中列舉的那些錯誤的教育孩子的行為。是的,許多家長都是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卻忽視了孩子們的內心感受,這是很不利於孩子們成長的。

《童年的祕密》中有一段是這麼説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們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時期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台梭利認為: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啟發。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也為此感到愉悦。

在此書中,作者列舉了大量例子來支撐她的論點。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應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亂這種秩序。例如,一個小女孩在旅遊時睡在一個有欄杆的兒童小牀內,當她回到公寓內只能和大人睡在大牀上時,她便哭鬧,怎麼哄也不停。直到最後拿兩個枕頭圍成一個直角成為她記憶中的欄杆時,她才安心地睡覺,不再哭鬧。這是因為之前有欄杆的兒童小牀給了她支撐感和安全感,一旦這種秩序被打亂,兒童便變得焦慮。一件東西放錯了地方就嚴重地打亂了這個小孩關於一些東西應該如何安放的記憶模式。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兒童,不明白兒童哭鬧的原因,則認為兒童是沒有緣由地“發脾氣”,對兒童進行訓斥。這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發展兒童個性的關鍵在於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種發展的進程和必須服從的規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種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時宜的干預會阻撓這種力量的發展。

研究表明,兒童在敏感期時發脾氣是他們的需要沒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只要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平靜下來。

蒙台梭利在書中還講到現在在我們社會中更加明顯的溺愛問題。蒙台梭利認為,家庭財富應該給兒童幸福,而不是一個奢侈的環境。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逃避現實,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勞,導致的是他們的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裏有一些想法,或許以後我們在與孩子們相處的時候,我們應該尊重他們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將我們的想法強加於他們的身上,只要他們的做法不違背一些不可逾越的東西,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們應該做他們的朋友,而不是一個禁錮了他們的人。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童年的祕密》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台梭利認為: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啟發。

經歷着青春期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為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而我們的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悦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台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繫繩子的工具。

也許是因為從事教育的關係,經常會與朋友討論關於教育對人的影響。我有個朋友,曾經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現狀。她説,周圍的人一般認為她很要強,追求進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的“無目標”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知道工作的時候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實際只是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孩子”。因為從小母親就是這樣教導她,從小就手把手地教她,設計了母親自認為的正確成長路線來“幫助她”成長,母親的評價於是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長大以後,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失去了自己對自己的真正“感覺”。這樣的她,雖然別人眼裏很幸福,但事實上,心裏經常有的是對自己的不確定感,所以並不快樂。

《童年的祕密》告訴我們,教育可以採用一種幫助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在這裏,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特別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

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於是,我知道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老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的根本不同:一般傳統的學校,老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為,知道要照顧他們,也知道為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蒙特梭利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説,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看了《童年的祕密》,我想起了兩個字——悲憫。這兩個字,我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感受到過,在陶行知先生身上看到過,在霍懋徵老師身上看到過,在《窗邊的小豆豆》裏的“小林宗作校長”身上看到過。

我在《童年的祕密》裏,看到了一個富有愛心和責任意識的教育家,她用愛的眼光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兒童發育與成長的祕密。正如作者所言: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她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有權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

我一邊閲讀此書,一邊在想着自己班級裏的那個很有“個性”但是其實卻處於弱勢需要關注的孩子,把自己和那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和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不禁思緒萬千。

一個男孩子,他不足七個月就被生下來,在醫院裏花了好幾萬元護理費才出院回家。出生後由爺爺奶奶帶着,父母離開偏遠的農村老愛來廈門打工,於是他成了留守兒童。由於早產兒的身份,他在家裏被視為意外撿到的寶貝,以致寵愛過度。他的學前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不識字,不講文明。用蒙台梭利的話來説,就是錯過了教育的敏感期。當他到了入學年齡,他的父母把他送進了一所新辦的區實驗國小,把希望寄託在老師們身上。

但是,孩子的智力發育不足(智商只有七十幾),決定了他的學習生活是要讓父母失望的。剛入學時,他的半普通話半家鄉話,常讓同學老師們聽不懂。老師們有一半的話,他也是聽不懂的。由於他經常用不文明的表達方式與別人溝通,如打人,吐口水,他的每個同桌都從同情變成不滿,從滿腔熱忱地要幫他,變成心灰意冷地遠離他。上課時他基本沒有在聽,也聽不懂,他坐不住,別人在忙着與老師互動,他忙着做小動作。做作業和考試的時候,他硬要看別人答案,引起很多爭端。上課的節奏經常被他打斷,因為他會大叫一聲,或者突然説要上廁所。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只能讓他維持三分鐘熱度。最近這一單元考試,他的成績是16分。以前他常用上廁所的藉口,最近他常用“肚子痛”的藉口,想逃避學習,離開教室。

我對於這個學生和他的家長,是很同情的。我知道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跟科任老師們一樣,都有很大的壓力,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也很少打電話去“投訴”,因為我知道他們壓力已經很大了。他的家長,從對他的寵愛,到失望,到暴力,讓我甚至於感到悲哀。

孩子本身是沒有錯的,他的出生時間不是他能夠選擇的,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也不是他能選擇的。

但是,他的家長,卻一定要選擇一所新辦的實驗校讓孩子入學,卻不知這所新學校承載着多少政府的期望,承載着多少壓力,這種壓力也會轉接到孩子和家長身上。正常的孩子和家長會得到成長,而智力發育不正常的孩子,他在學習和行為習慣上無論如何趕不上別的孩子,卻被要求用相同的標準來評價,於是上學就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最近我經常會想起《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這本書。在芬蘭,教育投入很高,小班化,一個班從幾個人到二十幾個人。教室很大。教材簡單。教育力量均衡,沒有什麼名校和普通校之分。對於老百姓來説,最實惠的是,學習困難的孩子,學校有專業人員輔導。所以他們的孩子是不會掉隊的,所以芬蘭的教育成果是顯著的。

所以像我班上的這個孩子,他的未來,是讓人不敢想像的。因為一個無法融入學習生活環境的孩子,他的心理髮展是不會正常的。而我這個班主任,由於工作忙碌,對他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當其他學生或者科任老師找我“投訴”的時候,當我擔心他的學習成績影響到年級成績的時候,當我想到他的父母的痛苦和他的未來的時候,我的焦慮就產生了。

如果我們的國家在教育上投入多一些,如果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或者專門的老師來輔導這樣的孩子,如果有適合他們的發展的教材,我想這樣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是不是會快樂一些呢?他們的家庭是不是會幸福一些呢?社會是不是會更和諧一些呢?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童年的祕密》是20世紀最偉大的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暑假期間,懷着虔誠的學習之心閲讀了這本專著,本書研究了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分析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與成人的衝突,並通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例子教會教師和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應當承擔的正確角色和行為。可以説通過閲讀我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髮展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書中提到的有些觀點甚至顛覆了以前的認知,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從兒童出生起,我們的心理就被這種思想所支配:“當心這小孩別讓他弄髒任何東西。看住他!提防他”,我們成人對孩子的潛意識就是管控與支配,往往還把這種無盡的管控與支配冠為是對兒童的“愛”與“付出”,須知這種無知的愛往往就是限制兒童個性發展的根源,對於此書中形象的舉例:在早期階段,所有動物的母親都會小心地保護它們的後代,並攻擊任何接近其後代的人。但是,家畜的這些母性本能常常會遭到破壞或失去。眾所周知,母豬甚至會吞噬掉它自己所生下的一窩小豬,相反地,野母豬卻是最温柔和最富於感情的母親之一。動物園裏關在籠中的雌虎和雌獅也會吃掉它的幼崽。這就表明,天賦的保護本能只有在沒有人為束縛的環境中才能正常地發展。這形象的告訴我們,兒童的發展必須要賦予一定自由的環境,很多能力只有在沒有人為束縛的環境中才能正常發展,這也深深的啟示我們教育工作者,兒童的任何學習與能力發展過程需要其自己的空間,不能一味的講授、管控和支配,當然也不是説任其自由發展,我們應該在這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我覺得應該是在一定規則的前提下的自由發展,規則不能太細。那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怎樣進行操作呢?我認為這兩個例子可以説明。

例1:作為班主任的我,經常會收到學生之間的告狀,比如説某某把我的筆盒弄掉了,誰和誰鬧矛盾吵架了,這時老師往往會馬上把學生叫來,瞭解情況,批評教育,錯的一方寫檢討,甚至告知家長等等,那麼這樣做解決問題了嗎?表面上看是解決了,可並沒有,兒童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有成長嗎?真正發展瞭解決與人產生矛盾的能力嗎?並沒有,原因就在與這一切過程都是在老師的支配下進行的,沒有給兒童自己解決矛盾的空間,我想教師正確的做法應該止步於瞭解情況,讓兒童自己嘗試來解決雙方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作為一個觀察者與引導者,不能作為裁判者。兒童在自主的環境下解決雙方矛盾,其人際交往能力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例2: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提出問題沒幾秒鐘就希望學生能馬上舉手,然後迫不及待的指名回答,或者乾脆自己迫不及待的進行講解,一部分學生還沒反應過來,問題就解決了,那麼這種教學效果如何呢?可想而知是不好的,分析兒童的認知發展心理,兒童對事物的認知也需要自由的空間,教師把問題提出後(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一定要給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認知與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能急於打斷學生的思考,強行的進行支配講授。同樣對於學生的錯誤我們也要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改正,只有在沒有人為束縛環境下的能力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在書中蒙台梭利説道:“一個人的個性特徵是在他童年心靈的敏感和祕密時期形成的。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往往存在着一種潛意識的衝突,一個熱愛兒童但又潛意識傷害他們的成人,將會給兒童留下一種內在的悲哀,這種悲哀其實正是成人自己錯誤的反映。有些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成年人的忽視和壓抑。正因為如此,父母和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認識的兒童,並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

我想我們家長與教師要做的就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

本學期通過“中外教育名著導讀”的課程,我讀了不少教育名著,《童年的祕密》是的第二次讀,體會比第一次更深了一層。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蒙台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

蒙台梭利把愛看成是一種創造性的本能,使兒童能以一種敏鋭和熱情的方式去觀察它所處的環境中的那些特徵。愛能使我們對他人不注意的事物產生敏感,兒童的智慧能夠看到成年人視而不見的東西。這一點對成人來説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他們缺乏兒童的那種活力。在成人眼裏,兒童熱中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因為他們不理解兒童的這種愛。當一個孩子發現桌布歪了,他就會想到桌布應該怎麼鋪,並且調動他的所以熱情,慢慢地試圖把它弄平整。對這個孩子來説,這是一種令他狂喜的行為。我們也許會認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多麼的幼稚。但或許,這正體現了我們對兒童的不理解。

早晨,兒童進去喚醒他的父母,這是一件極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麼東西會促使一個兒童一醒過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父母住在那個房間也許仍然是暗的,門緊閉着,以致黎明的霞光並沒有打擾這兩位睡眠者。兒童來了並觸摸他的父母,父母抱怨道:“我們已經跟你講過多少次了,不要早晨一早就來叫醒我們?”兒童回答説:“我並沒有叫醒你們,我只是要給你們一個吻。”我想任何父母聽到這樣的話都會給孩子一個吻。

聖保羅説:“愛是恆久忍耐、使仁慈、愛是不嫉妒,不幹羞恥的事,不自矜;愛是不起野心,不為自利,不易起怒,不做惡事,喜歡真理,正義,凡事相信,凡事期望,凡事忍耐。”

這些事實是對內心世界的描繪,這使人油然想起童年的特徵,想起童年吸收的心理,它愛一切吸收一切,並使其在未來的成年人中得到體會。愛是降生於世界上每一個兒童的稟賦,要是兒童愛的潛能得以發揮,或者其全部價值都得以發展,我們就會取得無法計量的成就。

讀了《愛的智慧》一文,使我感觸頗深,也使我聯想到了教學工作中,對學生的愛與嚴。其實,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深入細緻地瞭解學生,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嚴格地要求學生等。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同於父母對子女的天然之愛,它藴含更多的社會內容,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老師的愛不僅是個人之間的一種態度,一種積極的肯定情感,它還是一種評價。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常常反映學生所在集體,甚至是社會對他的某種評價。

一個聰明的教師能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最主要的和最美好的事物並獲得歡樂和滿足,使他們不至於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無益的事物上;一個聰明的.教師能進行幼兒個人的心理觀察,並大致估計各種刺激保持幼兒注意力的長短;一個聰明的教師能既關心幼兒的身體發展,又關心幼兒的智力發展和道德的進步。

在傳統教育方法下,兒童像被釘子固定的蝴蝶標本一樣,儘管張開着他們的翅膀,然而這種翅膀已經失去了作用。教師應該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而不是一個主動施加影響的觀察者。對幼兒的觀察,應該是一本教師手冊,是一本鼓舞教師行動的書,是一本想成為一個真正教育者的人,必須仔細閲讀和深入研究的書。

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把書詳詳細細地看下來,只讀了我最欣賞的部分。我想《童年的祕密》以及其他一些教育名著,將來還值得我們好好研讀,比如,《德國教師培養指南》、《雄辯術原理》(又名《論演説家的教育》)、《顏氏教訓》、《懺悔錄》、《愛彌兒》等等。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7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祕密》,書中的前言部分簡要的介紹了蒙台梭利的生平和兒童教育觀。她創辦“兒童之家”,從事兒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寫教育著作,促進了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其中很多部分讓我值得揣摩、思考和回味。

《童年的祕密》中有一段是這麼説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蒙特梭利在兒童的秩序感一章中舉了很多極易引起共鳴的例子,看的時候可能很多父母會説,是的,我的小孩就是這樣,由於錯誤的解讀,大人常將孩子這些行為解釋為無理取鬧,而強制要求孩子妥協。

雖然某些要求我們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沒什麼傷害性,為何不順着小孩的意思呢當事情按着小孩的預期發生,他比較會有安全感,我們大人不也較喜歡用習慣的方式做事嘛。當滿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將很驚訝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順從,不然小孩就會奮力的爭取,如果長期外在發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會產生無用感,對小孩意志力的培養極為不利。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台梭利認為: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啟發。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

講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我的小侄女在剛剛會走路的時候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喜歡撿地上的小東西,像小紙片之類的,冬天亦是如此,由於冬天的衣服穿很多,他彎下腰很困難,但是她依舊樂此不疲,大人們有的覺得她小小年紀很愛乾淨,但大多把這個當成笑話看,然後阻止她繼續這麼做。今天我才明白大人們的錯誤,小侄女在撿紙片事件中,她不是為了把紙片撿起來扔進垃圾筒來保持乾淨這一結果,而是在充分享受這個有趣的過程,這個動作在充分運用她的拇指與食指,對她的動作技巧訓練幫助很大,從而對她的大腦發育也有很大幫助,我瞭解到,在很多幼兒園有一個訓練項目就是讓幼兒用拇指和食指拾小豆子。現今,大人們想盡方法發展自己寶寶的智力,但無知的大人們卻失去了生活中很多可以鍛鍊他們寶寶的機會,這些機會簡單、普通讓家長完全忽視掉了。

最後提一點,既然我們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那麼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但這種放手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呢,難道沒有經過任何修剪的小樹苗長大之後其彎彎曲曲的樣子就真的好看嗎成人的經驗就真的幫不了孩子什麼嗎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確認孩子的探索過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遠見,可以準確判斷出孩子當前的探索是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

《童年的祕密》給我啟發當然不止只有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閲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

《童年的祕密》是20世紀意大利傑出的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這本書研究了六歲以下兒童的心理髮展及特點,列舉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兒心理歧變的種種表現以及成人與兒童的衝突,論述了幼兒教育的原則及教師和父母的職責。對於剛剛接觸幼教行業的我來説,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開始瞭解兒童教育,讓我去理解兒童、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心理,對我以後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在導論中,蒙台梭利指出:“兒童並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説,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説,兒童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怎樣才能對兒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幼教所面對的是一個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生機勃勃,充滿動力的,卻不善於以成年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個體。很多時候,我們對兒童的行為很難理解,甚至無法理解,也往往會對兒童的行為採用不合適的教育方法。

讀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與而兒童衝突的這一部分。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跟成人的衝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為在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成人始終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着猛撲過去並把它壓垮”。在成人的嚴重,孩子熱衷於一些十分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成人們會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並且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是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確實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們能夠從中得到滿足感。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專門做了用於訓練兒童釦子、繫繩子的工具,這些蒙氏活動材料,讓孩子在“工作”中探索發現和創造。教師作為孩子活動的間接指導者,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更多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培養幼兒獨立的人格和個性。

蒙台梭利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概念:“敏感期”。這是兒童學習的最適宜時期。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的獲得都有一個最佳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孩子可以輕鬆的獲得各種能力。在這個時期,兒童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受外界信息,兒童的先天潛能發揮的最好最充分,從而容易獲得某種能力。所以,在敏感期裏要給孩子創造適宜發展各種能力的環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成人往往會低估甚至忽視兒童敏感期的作用。很多孩子從進幼兒園開始,一切時間都被家長掌握,學外語、學音樂、學舞蹈,等等,家長們可謂費盡心機,但是很多時候收到的效果甚微。這足以反映家長們其實並不瞭解孩子,不瞭解兒童智力發展的敏感期以及對其的忽視。成人如果不瞭解孩子,不顧孩子的需要與發展特點,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計劃來教育孩子,那麼,不管成人花多少錢、費多大勁,結果都有可能是徒勞無用的。

當然也有些家長過於信奉敏感期,以至於採取一些拔苗助長的舉動。例如在語言發展敏感期內,孩子的語言學習顯得輕鬆、快捷,但這決不意味着灌輸得越多越好,或者説是無限量地給孩子施加壓力,灌輸幾門外語等,這樣很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不良後果。

總體看來,這本書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壓抑兒童身心發展的舊教育,提倡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同時對兒童心靈的祕密進行了探索,促使人們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而且,本書也列舉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尤其是對像我一樣的門外漢來説,大量舉例也使得這本書更加易讀、易懂。

兒童的世界非常複雜,成年人對兒童有太多的誤解。但是,讀了蒙台梭利的書,讓我收穫很多,讓以前從未接觸過幼兒教育的我突然對這門學問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相信,只要多留心,認真揣摩兒童的成長過程,一定會探索出最好的兒童教育方式,使得兒童時期的成長髮育更加順利,從而成長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成年人。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9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蒙台梭利列舉了大量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在讀書過程中,蒙台梭利對成人進行控訴,在她的論證中,我讀着感到一種愧疚感。確實,直到我們現在生活中,都仍然出現着像書中列舉的錯誤的教育孩子的行為。通過讀此書,讓我反省了日常生活中與兒童的錯誤交流方式,這也對我將來從事教育事業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兒童並不是一個無意識的個體,相反,兒童有着巨大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許成人去打擾,一旦打擾,兒童則會朝着與自己個性相反的方向發展。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兒童有自己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亂了這種秩序模式,對兒童則會造成影響。

兒童和成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智力視野,這不僅僅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一個從小逐漸轉變為大的問題。蒙台梭利用大量例子證明兒童比成人更具有觀察力,成人往往會忽視一些無關重要的小細節,而兒童卻是對這些小細節有着不一樣的敏感。在教師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在學生的視線範圍內,正如學生都帶着老師的影子,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極強的模仿能力。老師寫字的姿勢,做事的方式,對人講話的態度等都在無形中影響着學生。

蒙台梭利説,成人應該努力瞭解兒童的需要,這樣他就可以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創一個教育的新紀元,它將帶給人類真正的幫助。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個性,成人必須控制自己,領會兒童的表示,而且,成人應該把這當作是一種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隨兒童。這讓我想到在教師職業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選擇。老師可以跟着學生走,而不是學生完全跟着老師走。例如讀書,教師並不一定要求所有學生都按着老師的標準讀書,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挑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在學生做實驗中,老師不應該代替學生的操作,老師應該起到引導的作用,在一旁加以指導。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節奏,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慢,老師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寬容,讓學生在他自己的節奏中掌握知識,老師過分的干預只會讓學生感到壓力,打擊學生自信心。

在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學生實踐得來的知識比教師苦口婆心叮囑的知識點要來的深刻。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體驗的快樂,即使發生了錯誤,也不能妨礙他們這種快樂的心情,他們在錯誤中將成長的更快。

蒙台梭利在書中還講到現在在我們社會中更加明顯的溺愛問題。蒙台梭利認為,家庭財富應該給兒童幸福,而不是一個奢侈的環境。現在“小皇帝”“小公主”很多,上大學了還不會洗自己衣服,不會打掃衞生,甚至要父母陪讀等現象。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逃避現實,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勞,導致的是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書中,蒙台梭利還提到,不僅是成人對兒童擁有愛,兒童對成人也擁有愛,只是這種愛常被成人無意識地打斷。如一個兒童早晨醒來,會去父母的房間叫父母起牀,這是出於兒童對父母的愛,其意是説“新的一天已經來了,快起牀享受。”但是成人會以一句“都説不要早早進來我房間吵我”傷害了兒童。兒童行為受到打壓,便朝着成人阻止的方向、成人的意願發展。在這一個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了兒童本來的愛與個性。教師要充分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例如學生幫教師擦黑板,主動幫老師撿粉筆等,這些都是學生出於對老師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有時得不到老師的迴應,則會打擊學生。甚至老師不理解學生“愛”的表達,錯怪學生。學生有時對教師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教師要擅於傾聽學生,關注學生。

《童年的祕密》不僅是對我們師範生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同時也是父母的育兒經典。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在書中探索兒童的奧祕。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0

當了媽媽後,自然而然比較關注一些幼兒書籍。有時候真的非常好奇,寶寶們的小腦袋到底在想什麼?怎麼樣的環境才有利於孩子成長?一本《童年的祕密》,不盡讓我們成年人感到羞愧,愧對於上帝託付給我們的孩子。我們真的瞭解孩子嗎?

我們家小孩現在兩歲,家裏的東西有了變化,或者放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他就火眼金星,一下子就能發現。他的喜羊羊氣球,一直在門口鞋櫃子上放着,有天收拾拿下來了,立即被他發現,“嗯嗯”個不停,指指氣球,指指鞋櫃。直到我們放上去才行;毛絨玩具原來在他的小牀上放着,有天放在了沙發上,被他發現,還必須物歸原位。特別是前天中午家裏來了客人,孩子想跟我們一塊吃飯,可是到了他午休的時間了,我就把他抱到牀上,把罩衣給他脱了,結果他嚎啕大哭悲痛欲絕,我怎麼安慰都不是。最後我又把罩衣給他穿上了,他馬上就平靜下來了。看了《童年的祕密》,我才知道:這就是兒童對秩序的熱愛,自然界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一旦秩序被破壞,孩子會感?講話玻就強烈要求恢復原狀。大人在這一點比孩子的敏感性差遠了,根本注意不到什麼東西移位了。孩子認為氣球就應該是在鞋櫃上的,毛絨玩具就應該在他小牀上的,可能孩子認為到吃飯的時候了,罩衣就應該穿在身上。孩子就是通過這些外部秩序而認識她周圍的環境,並理解他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如果孩子的這種秩序感經常被破壞,孩子會通過叫喊來表達自己的痛苦,甚至會採取生病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焦慮。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

有句話印象很深刻,是這麼説的:"人們對兒童心靈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當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用錯了方法,這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蒙台梭利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説非常值得一看。

這本書裏的好的觀點是在太多,我現在就講幾個對我感觸比較深的片段吧。敏感期,這是蒙台梭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點,我們知道,蜜蜂的幼蟲都要經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所有的雌幼蟲都可能成為蜂皇。但這個蜂羣只選擇一隻雌幼蟲作為蜂皇。工蜂為她準備一種稱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餵了這種極美的食物之後,這個被選中的雌幼蟲就成為這個蜜蜂羣體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選她時,她已經年歲較大,就不可能成為一隻蜂皇,因為她已經不再會有貪婪的食慾,她的身體不可能再發展成一隻蜂皇。這些例子可以使我們意識到兒童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兒童內含着生機勃勃的衝動力,由此使他產生驚人的舉動。不能跟隨這些衝動力,意味着他們軟弱和無活力。

然而當敏感期兒童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這是就會有一種外部表現,成人稱之為"發脾氣"。然而這真的是兒童的一種無理取鬧嗎?當然不是,是因為我們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兒童這種反應背後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發脾氣"的名稱。我們把任何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為,任何固執或無理性的行為當做任性。我們也注意到某些發脾氣的方式會更加惡化。很多任性的行為只是人們過去錯誤地對待兒童並由此惡化而導致不正常的結果。跟敏感期的內部衝突有關的各種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樣是短暫易逝的。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1

看了《童年的祕密》,我想起了兩個字——悲憫。這兩個字,我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感觸感染到過,在陶行知先生身上看到過,在霍懋徵老師身上看到過,在《窗邊的小豆豆》裏的“小林宗作校長”身上看到過。

我在《童年的祕密》裏,看到了一個富有愛心和責任意識的教育家,她用愛的眼光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兒童發育與成長的祕密。正如作者所言: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春秋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餬口才會天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她以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由於受到了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有權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

我一邊閲讀此書,一邊在想着自己班級裏的那個很有“個性”但是實在卻處於弱勢需要關注的孩子,把自己和那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和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不禁思緒萬千。

一個男孩子,他不足七個月就被生下來,在病院裏花了好幾萬元護理費才出院回家。出生後由爺爺奶奶帶着,父母離開偏遠的農村老愛來廈門打工,於是他成了留守兒童。因為早產兒的身份,他在家裏被視為意外撿到的法寶,以致寵愛過度。他的學前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缺——不識字,不講文明。用蒙台梭利的話來説,就是錯過了教育的敏感期。當他到了入學春秋,他的父母把他送進了一所新辦的區實驗國小,把但願寄託在老師們身上。

但是,孩子的智力發育不足,決定了他的學習餬口是要讓父母失望的。剛入學時,他的半普通話半家鄉話,常讓同學老師們聽不懂。老師們有一半的話,他也是聽不懂的。因為他常常用不文明的表達方式與別人溝通,如打人,吐口水,他的每個同桌都從同情變成不滿,從滿腔熱忱地要幫他,變成意氣消沉地闊別他。上課時他基本沒有在聽,也聽不懂,他坐不住,別人在忙着與老師互動,他忙着做小動作。造作業和考試的時候,他硬要看別人謎底,引起良多爭端。上課的節奏常常被他打中斷,由於他會大叫一聲,或者忽然説要上廁所。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只能讓他維持三分鐘熱度。最近這一單元考試,他的成績是16分。以前他常用上廁所的藉口,最近他常用“肚子痛”的藉口,想逃避學習,離開教室。

我對於這個學生和他的家長,是很同情的。我知道無論是孩子,仍是家長,都跟科任老師們一樣,都有很大的壓力,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也很少打電話去“投訴”,由於我知道他們壓力已經很大了。他的家長,從對他的寵愛,到失望,到暴力,讓我甚至於感到悲哀。

孩子本身是沒有錯的.,他的出生時間不是他能夠選擇的,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也不是他能選擇的。

但是,他的家長,卻一定要選擇一所新辦的實驗校讓孩子入學,卻不知這所新學校承載着多少政府的期望,承載着多少壓力,這種壓力也會轉接到孩子和家長身上。正常的孩子和家長會得到成長,而智力發育不正常的孩子,他在學習和行為習慣上無論如何趕不上別的孩子,卻被要求用相同的尺度來評價,於是上學就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最近我常常會想起《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這本書。在芬蘭,教育投入很高,小班化,一個班從幾個人到二十幾個人。教室很大。教材簡樸。教育氣力均衡,沒有什麼名校和普通校之分。對於老蔗民來説,最實惠的是,學習難題的孩子,學校有專業職員輔導。所以他們的孩子是不會掉隊的,所以芬蘭的教育成果是明顯的。

所以像我班上的這個孩子,他的未來,是讓人不敢想像的。由於一個無法融入學習餬口環境的孩子,他的心理髮展是不會正常的。而我這個班主任,因為工作忙碌,對他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當其他學生或者科任老師找我“投訴”的時候,當我擔心他的學習成績影響到年級成績的時候,當我想到他的父母的痛苦和他的未來的時候,我的焦急就產生了。

假如我們的國家在教育上投入多一些,假如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或者專門的老師來輔導這樣的孩子,假如有適合他們的發展的教材,我想這樣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是不是會快樂一些呢?他們的家庭是不是會幸福一些呢?社會是不是會更和諧一些呢?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這是一本介紹年幼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的書,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心裏成長恰是我們大人最容易忽略的問題,我們總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不是這樣的,孩子雖然年齡很小但是他們內心深處有很多和我們成年人不同的想法。蒙台梭利説:“學會走路對兒童來説是第二次降生,他從一個不能自助的人變成一個主動的人。這番努力的成功是兒童正常發展的主要標誌之一,但在這第一步之後,他們仍然需要經常的實踐。”孩子們從牙牙學語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動探究世界的行為,看來我們真的不能對孩子的心裏成長有所忽略。

孩子的物質需求我們可以滿足,但是我們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就不能隨便滿足,這樣就會滋生孩子的不良習慣養成。蒙台梭利強調:“在成人對兒童的要求作出讓步,兒童在得到了最初的勝利之後就期待第二次勝利,成人作出的讓步越多,兒童渴望得到的東西就越多,最終成人被用來滿足兒童慾望的這種錯覺化成了苦果。因為物質世界是極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漫遊入無限之中,最後產生了牴觸和劇烈的衝突,兒童的任性成了成人的災難,成人突然認識到他錯了,他説:“我寵壞了我的孩子。”

在幼兒園門口就有很多賣小孩子吃的5角、1元一袋的小食品,這些食品小孩子吃了對健康是不利的,我們每一個家長都明白,不能讓孩子吃過多這樣的垃圾食品,但是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心軟了,總是這樣勸慰自己:“反正又不貴,孩子想要就買一次吧。”但是孩子就抓住了大人的這個心理,每當走到校門口就又哭又鬧,故意在人多的時候大聲哭鬧,這樣家長就會感到如果自己不給孩子買,孩子一直這樣鬧下去就會讓自己很沒面子,於是就只好妥協掏錢包買吧。還有的是爺爺奶奶接送的孩子,如果不給孩子買,孩子就會回家告訴爸爸媽媽説:“我想要一袋糖果,爺爺都不給我買。”好像自己很不疼愛孩子似的,也就會引起婆媳之間生氣。我的同事就因為自己的婆婆不給女兒買東西吃而耿耿於懷,總是説婆婆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們隨便就向孩子讓步,孩子物質慾望就會不斷膨脹,等到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我們培養的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討債鬼,好像自己就是前生借他多少錢沒還一樣。長大畢業了要房子我們得買,結婚了彩禮要送,生孩子了小孩子的見面禮要隨,見到別人有車了,逼着你給他買,如此的.慾望我們怎能憑藉我們微薄的工資收入去滿足他呢?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寵孩子,不要認為我們現在能滿足孩子的慾望就讓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處處和別人攀比,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最耀眼的小童星,走到哪裏都會得到誇獎,説這個孩子多漂亮,打扮多洋氣,多像一個洋娃娃等等,滿足了大人的虛榮心,同時也滋生了孩子的壞習慣養成。讓孩子的虛榮心也在不斷升級。

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蒙台梭利還認為,對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髮展來説,準備一個適宜的環境十分重要,她強調説:“正在實體化的兒童是一個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環境。正如一個肉體的胚胎需要母親的子宮並在那裏得以發育一樣,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環境的保護;這種環境充滿着愛的温暖,有着豐富的營養,在這種環境中所有的東西。都傾向於歡迎它,而不會對它有害。”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愛的環境對孩子成長是有利的。

我們做媽媽的一定要懂得温柔的呵護是愛,勇敢的放手也是愛。同時我們還要經常教育孩子讓他們明白他總會長大,總會有獨自面對社會的那一天,到那時,爸爸媽媽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但不要忘了身後的爸爸媽媽也需要關懷……也需要來自孩子的關愛。

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養兒防老”,如果我們現在對孩子只是一味的給予愛,不求回報,不讓孩子懂得感恩,等孩子長大了,我們也老了,到那時孩子會主動來關懷我們嗎?會照顧我們嗎?這是一個值得三思的問題呀?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3

生命的創造是何等神聖和神祕。而從進化到現在,慶幸有蒙台梭利科學的教育法指引我們往更理智的方向發展,而非愚蠢。能察覺到人類已經逐漸意識到兒童深不可測的精神世界,並且已經開始甦醒,當人們開始真正地關心兒童的健康時,終於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兒童的生命,這,也許是偉大的甦醒,而人類也逐漸走向成熟。

即兒童時代已經開始出現,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對社會來講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首先,成年人應受到控告,在與兒童交流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的誤解越積越多,就我們家兩老人家而言,在他們帶孫子孫女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常常使用軟暴力、威脅,還有許諾但不去實行。不理解並批評、壓抑幼兒的探索慾望……等等,種種根深蒂固的老教育和老問題。

而當我嘗試介入和幫助解決問題時,他們會非常抗拒並覺得我的方法是不對的,是不可行的。如此抗拒我也是有心無力。但儘管大人對孩子做了那麼多無可理喻甚至可以稱為神經病懂得事情,孩子永遠都是原諒大人的,他們沒有生氣也沒有批評,而是平靜的面對這一切,但我相信他們的內心是很難受很痛苦的,只是會自動調整,他們的內心也會通過不停重複地包容大人的種種並重新調整自己的內在,所以我們常常也會説:“嬰兒是成人之父。”

事實上,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儘管兒童在當時並沒有將之表現出來,而且他還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祕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而需要進行這種精神生活的輔助則是愛和自由的環境。

説到敏感期,我就察覺到我們家侄子侄女的敏感期。侄子,2歲,敏感期的特徵是—模仿、口、手、自我意識。

當和姐姐在一起的時候姐姐幹什麼,越模仿越有趣,而口的敏感期最為明顯,因為只要是清醒的時間他就會翻零食櫃翻冰箱,永遠也吃不夠似的。但我們家兩老人家一直覺得吃零食是陋習(包括對我和哥哥也一樣)他們覺得吃飽飯才是硬道理,結果把零食櫃給鎖了,冰箱下層不放可以直接食用的食物。可憐的'侄子只能到處翻翻,大人們則理解為“嘴饞”而我也只能表示無力。

而侄女,4歲,敏感期是——交往、情感,處於交往敏感期的侄女喜歡到隔壁鄰居去找好朋友,而且喜歡找比她小得孩子進行遊戲,因為這樣她就可以決定事情的哪一位,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家被壓抑太多)所以,基本除去三餐和睡覺時間她是不在家裏面的,對於她這個行為大人們也比較理解,所以,也由她了。

而情感的表現則是粘人、情緒波動大,而且據觀察她想從母親(我嫂子)身上獲得情感,但是當她一靠近過去她母親就覺得她滾在身上難受,直接回絕“走開”。堅持不懈的侄女希望還堅持一會兒,結果我嫂子就直接拿棍子相對。我的天吶!我大呼不妙,直接把他們分開,幾次相救,我侄女直接對羣毆建立了安全感並在我身上獲取情感。確實,兒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學會自我調整和掌握某種東西。但如果兒童在發展敏感期時發展遭到了障礙而無法正常發育,他的心理就會混亂甚至扭曲。

研究表明,兒童在敏感期時發脾氣時他們的需要,沒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這表達了他對某種危險的警覺,或對雜亂無章的反感,只要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或危險被消除,他們就會平靜下來。

所以,大人會明顯地發現兒童發脾氣這種反覆無常的舉動,但是由於這種心理衝突背後存在着不同的原因,所以,我們無法把所有發脾氣的原因都解釋清楚。但我覺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與幼兒溝通大概獲得理由並協助幼兒平靜地過渡。而成人應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為一種職責,應該努力去認識在兒童行為的背後,隱藏着一個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沒有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兒童的愛,從本質上説是單純的。他愛,也許是因為他想獲得感官印象並藉助這些印象不斷成長。愛並不是原因,而是結果,他想一顆行星,得到太陽的光芒。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4

《童年的祕密》一書是蒙特梭利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她還提出了兒童發展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給我留下了很多的啟示,現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談一下我的體會和認識。

一、認識兒童。曾經青春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為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蒙特梭利女士告訴我們: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這便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

蒙特梭利女士系統的闡述了揭開兒童成長奧妙的革命性觀念,正如她所言:“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的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她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又權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在書中,蒙特梭利女士提出了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豐富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二、成人的失誤。有多少人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來就藴含着強大的精神能量,他將按照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在一個年齡段,孩子就喜歡玩水和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會頑強抗爭。這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如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説,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悦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

既然我們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那麼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但這種放手有沒有一個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呢,難道沒有經過任何修剪的小樹苗長大之後其彎彎曲曲的樣子就真的好看嗎?成人的經驗就真的幫不了孩子什麼嗎?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確認孩子的探索過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遠見,可以準確判斷出孩子當前的探索是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

三、教師的準備。對教師而言,觀察兒童的方法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僅僅有教育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教師首先必須系統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內心做好準備。這樣,教師才能擺脱最根深蒂固的缺點,事實上,這些缺點會妨礙教師與兒童的關係。為了發現這些潛意識的弱點,我們需要一種特殊的引導。我們必須像其他人看待我們那樣對待自己。教師必須一開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點,以及自己的壞脾氣,而不是過分關注“兒童的脾氣”,或者“糾正兒童的錯誤”,甚至是關注“原罪的影響”。只有先清除你自己眼中的沙粒,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

讀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

假期無趣,閒來信手翻開《童年的祕密》。未及細品,書名遍牽開了我的思緒,“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彷彿是每個孩子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兒時,大街小巷花花綠綠的宣傳板上“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標語讓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科學家”。但隨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如一把把利劍穿透城市腹地,巨大的廣告牌上囂張地寫到“世界在這裏你在哪裏”時,我又信誓旦旦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我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就在於它可以包容少年人的不諳世事與恃才傲物直到被現實映照的支離破碎。在填寫大學聯考志願的時候,我意料之中的進入了媽媽喜歡的師範專業,她説,女孩子當個老師挺好。

眼中停泊萬家燈火,心情豔過酉時日落。“老師”這個角色的擔子太重了,我站上了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成為了一名教師。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優秀的老師好比甘草,性温,包容,善調和。這不禁讓我想到我的國中班主任—劉懷齡老師。在我印象裏劉老師跟甘草可真真不貼合,她是典型的北方人,性格直爽愛憎坦然,會在早自習前熱火朝天地跟我們討論早餐吃什麼有營養,會趁學校在山上拉練時教我們認野菜,會偷偷用電動車馱着我這個跑不動元旦長跑的小胖子。後來我想。大概這也是甘草吧,温柔歲月。

國中三年,耳邊總伴隨着她風風火火地“數落”聲,讀書、掃除、集合但凡稍有差池就能聽到,絮絮叨叨像極了家裏的長輩。她是不輕易批評學生的,大多能絮叨過去的事兒她都很少動怒。就像我們班一個一直遲到的女生,整整三年都是踏着早自習的歌聲與老班的笑罵合奏一起進入教室,這樣我們班才算是拉開了新一天的序幕。直到畢業之後才依稀聽聞那個女孩家裏的難處。我想,這就是甘草吧,包容慈悲。

她不喜歡講一些大道理,作為一名理科老師總喜歡用事例表達情感。她是一個有生活的人,柴米油鹽醬醋茶劉老師總是不停給我們講那些真實發生在她身邊的故事。她會買很多份同一天的報紙,因為寒風凌冽的傍晚不想讓路口賣報紙的大爺受罪;給我們發的獎品是小勺子小叉子,那是鳳凰書城門口年逾耄耋的老阿婆賴以生存的活計。國中很多的知識我甚至都記不清了,但那些故事卻一直深深影響着我。我想,這才是甘草吧,沁潤靈魂。

我也已經站在這講台兩年半了。見識過各色的`學生,也欣賞過許多名師的風采,但至今依然不能清晰地定義何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在上課時儘量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去引導學生的情緒波動,我希望他們覺得上課是有趣的。也正因為這樣,大部分的學生上課還是很開心的,這種情緒上的相互感染讓我也充滿了幹勁。像劉老師一樣,我喜歡和學生分享彼此看過的風景、聽到的趣聞、看法。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意識覺醒,一堂真正有趣的課不僅是老師要上得精彩學生同樣也要講得盡興。期會考試結束,我表揚了幾個進步很大的學生,其中一個小姑娘各科成績都不理想,只有音樂考得非常好,我忍不住問她原由。她眨着閃亮的眼睛説:“老師我喜歡上音樂課,我喜歡你”。那一瞬間的喜悦和幸福一度讓我覺得比蓋幾座摩天大樓都要開心。我想,我真的非常喜歡這份工作了。

現在的我真切地理解了“甘草”。它性温,清潤心靈、温潤品性、包容個性、調和相協,作為老師要有包容的心,有立足的根,有調和的技巧,有善察的警覺,這一點都不比做一個科學家容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教育是科技之本。做一個社會需要的、學生喜歡的、自我認可的老師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果説我的教育事業好比一座荒園,我來之前寸草不生,我走之後遍地荒蕪。但希望當我回首往事時,能夠想起那座荒原也曾開滿千樹萬樹的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