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的細節心得

來源:文書谷 1.03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教育的細節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1

當我用心讀完《教育的細節》這本書後,不禁心潮澎湃,作者的樸實、真摯深深的打動了我。之前也讀過一些談教育的書,大多重複的框架理論讓人犯困,鮮有像作者這樣結合案例,讓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我產生了種種共鳴,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享:

一、細節藴藏卓見

俗話説:“細節決定成敗”。我想,細節不僅僅來源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育中,細節也無處不在,小到和學生的每一個微笑,大到指引學生的理想,作為老師,每天都和學生打交道,這其中會有多少細節啊!最近和辦公室知心大姐朱老師在交流這本書,起初,我對細節一詞概念模糊。我問朱老師細節是什麼?於是,朱老師聲情並茂的為我講述她的故事。她説:“細節就是生活中的點滴”比如,每次開完會後,有的老師起身後將椅子推進桌內,有的老師則不管不顧;比如,學校一樓大廳的門如何打開方便大家行走?為此,她做了很多實驗,最終選擇向內的門朝外開,向外的門朝裏開,這樣走路就不會多繞半圈。”聽完她的舉例後,慚愧不已,因為這些細節我從來都沒有關注,我也開門,只想着門朝裏開後,前院奔跑的孩子就不會撞傷,但我沒有關注到繞半圈的細節,還竊喜自己的貼心。我想,朱老師此舉,一定是因為有關懷之心,所以才會注意到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而細節的發現來源於內心是否有着對他人的關心和幫助。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

二、觀念凸顯力量

在看到《活在觀念裏》這一整章時,前引中的這幾句話我覺得特別好:在我們肉體的軀殼裏,住着一個名叫“觀念”的幽靈,我們日常的教育行為中,時刻撲閃着她的身影,糟糕的是,我們往往要等到把教育搞砸了,才意識到觀念這個幽靈的存在。在最近的課堂中,有一課題為“一‘mu’不一樣”,週一在6班上課時,我引出課題,本意識地將“mu”的發音讀成“mo”,沒有一個學生指出我的錯誤,而我也堅信自己的正確讀音,可當我走向四班時,照例讀出課題,這時孩子們立刻指出錯誤,説讀音為“mu”,因為自己的觀念問題,我還加以反駁,堅信自己讀得正確,在我們的再三爭論下,我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回家查字典。下課後,我又將此事説給辦公室大姐一朱老師,她也告訴我讀“mu”,這是多音字,組詞分別為:一“mu”一樣、“mo”型。然後,我又查了度娘,原來在這裏真的讀“mu”,並且原型拼音為一聲,朱老師為我講解完拼音和字音後,這才慌然大悟。隨後,又問我:“那你下節課怎麼辦?這件事就過去了嗎?”我點點頭,堅定不移的説,我選擇不再過問此事,於是朱老師又開始苦口婆心。最終,我選擇給全班學生道歉並承認錯誤。用朱老師的話説,老師向學生道歉並不丟人,反而能讓學生更加信任。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及時更新自己的觀點,讓自己的思想與時俱進,如果我不承認錯誤,可能給好學生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甚至討厭我、討厭我的課程,最後的結果將一發不可收拾。

三、平等對待學生

感觸最深的還有書中《平等觀念在哪兒》一文,學生向老師問好,老師對學生的問候漠然處之,這讓我想起有次開會,王校長在會上要求老師們積極迴應學生的問候。起初,我匪夷所思,這麼小的事還值得大動干戈的在全教會上提醒麼?讀了此文後,我才明白,王老師不是在小題大做,因為問候是雙向的,是情感上的尊重,漠然處之,則是對情感的破壞,我們對學生情感習以為常的'忽略行為,日積月累,會導致他們的人格上佈滿冷淡與冷漠的陰影。

其次,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總會偏愛好學生,對差生則會恨鐵不成剛,其實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優缺點。記得四五班的何翰林,什麼作業都不按時交,我的美術作業也不例外。起初,我用了恐嚇、懲罰等辦法都不盡人意,後來,我讓他每節課都來我的講台,跟我做同桌並告訴她我們是好朋友,這個座位是誰表現好才可以來跟我當同桌,外加每節課3分鐘的循循教誨。最終,這名學生有了好轉,我的作業按時交了也聽話了,我不知道是因為我的嘮叨讓他折服還是因為習慣,但孩子的進步讓我明白: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在我們的目光之外成為“局外人”,每個學生都想讓老師關注、鼓勵。老師的態度和方式,將會改變學生的人生。我想,這或許就是平等的力量吧!

四、温和對話孩子

在這一章節中,給我啟發很大,那鮮活的例子使我頓悟:自己的言行決定着學生的一切,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用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切記使用語言暴力,用書中所説: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固然做不到口吐蓮花,但至少可以選擇閉口藏舌。在審視自己的教學中,發現自己對學生缺乏耐心,語言粗爆生硬,時而用強制命令式的語氣:如:“完不成作業就罰三張”“隨便”等,這種粗暴語言,只會使孩子不聽教誨,心懷怨恨,在今後的日常教學中,避免粗暴,要通過關心、愛心跟孩子溝通,多表揚學生,時刻謹記;舌頭的搖動,關係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和自尊。

細節決定成敗,教育的改變,往往是先從教育的細節的改變開始的。品讀《教育的細節》,樸實的文字滲透着細節的力量,我將沿着作者的路,把他的思想融進我的教學實踐中。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時刻審視自己,從生活、學習等方面,全面教育和關心學生的成長。最後,想用文章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分享:教育,就在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之中;每一個細節,都又藴含着獨特的教育內涵。讓我們一起走進“教育的細節,去細細體味教育的獨特韻味吧!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2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是“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為了每位學生”。這裏的“一切的人”不僅指學生,還包括教師、校長、父母和一切與教育有關的人。新教育實驗的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過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學生的生存狀態、學校的發展模式、教師的科研範式來實現這一目的。在我看來,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

我們一起閲讀、一起思考、一起寫作。老師和學生一起閲讀、共寫隨筆,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督促,有利於養成良好習慣,共同編織有意義的生活。為了寫得精彩,就必須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閲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

我們一起晨誦午讀暮省,探索積極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實驗的兒童課程包括晨誦——用詩歌開啟新的一天,午讀——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暮省——學會反思的生活。其實,這種積極的生活方式也同樣適合教師,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晨誦、午讀、暮省。

我們一起推進每月一事。我們一起學會吃飯,學會節儉;我們一起不闖紅燈,學會遵守規則;我們一起種樹,培養公益意識;我們一起踏青,親近自然;我們一起掃地,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善於勞動;我們一起唱歌,學會欣賞藝術;我們一起玩球,學會健身;我們一起笑着和別人打招呼,學會交往;我們一起閲讀,一起求知;我們一起寫家書,學會感恩;我們一起演説,學會表達,培養口才;我們一起寫日記,學會堅持,學會自省。

我們一起構建理想課堂。課堂是屬於學生的,老師是課堂的護衞者、服務者、促進者和協作者。構建理想課堂,落實有效的教學框架、發掘知識的魅力、實現知識社會生活和師生生命產生深刻共鳴,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我們一起聆聽窗外的聲音,一起培養卓越口才,一起建設數碼社區,一起締造完美教室,一起研發卓越課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要首先做到。比如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等等,我們老師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學生閲讀、寫作、演講、關心社會。教師要為學生樹立積極正面的榜樣。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學生才會有法可效。《論語·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説的就是這個道理。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教給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學會如何對待未來、對待工作、對待社會、對待學習、對待他人、對待自己。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回想我的教育經歷,我的.老師們教給我的很多東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時。

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要特別注意的是是“影響”,而不是改變。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充實自我,通過專業閲讀、專業寫作和專業共同體來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向學生學習。“三人行,必有吾師。”學習他們的純真善良、充滿活力,學習他們的堅持和較真,學習他們敢於提出質疑……

我們一起行動,一起堅持,一起成長。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來創造。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3

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寒假裏我認真學習了《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獲得幼兒教育專業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她從事幼兒教育事業近30年,當過幼兒園教師、幼兒園園長、大學教師和教育培訓者。本書着重介紹如何培養幼兒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積極有益的家園關係兩個方面的內容。她以講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個幼兒教師與孩子、與家長相處的細節,包括如何與孩子交流、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如何幫助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如何與家長合作等。對於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將此書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導師。

翻開書的第一輯,第一個章節的題目《使用非語言交流方式》首先吸引住我:當筆者與故事中8歲的男孩做了15分鐘的遊戲後,這樣寫道“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來碰了碰我的胳膊。他這個動作對我來説意義非同一般。因為這不是處於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達他的友好。”故事後附有一段“小貼士”以及給教師自省的幾個問題——“問問自己”:我有沒有使用非語言教師方式呢?我會不會用肢體語言來向小孩表達自己的讚賞與肯定態度呢?雖然是短短數語,但帶給我深深的思考,面對孩子,我們應如何走進他們心靈給他們愛,書中對此給了點睛的指導,這在工作中是很受用的。

我非常贊同作者從始至終闡述的觀點:儘量給幼兒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有時間和自由去探索一個豐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環境。要知道玩耍對於小孩子來説並不是什麼分散精力的壞事,相反,那是他們瞭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要理解並尊重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與能力發展水平。只要我們明察秋毫,他們就會給我們指明方向。

蘇格拉底説:“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中的每一個都發人深思,第一遍看完這本書後我又細細研讀了第二遍。在重讀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如何利用這些案例呢?我可以試着做哪些工作?我應該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進?我應該怎樣靈活地應用這些道理來處理自己特殊的情況呢?反思自己的教師職業生涯,雖然已經是有10幾年的老教齡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慣性,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對幼兒的關注、對家長工作等反思的深入還是不夠的,通過學習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能不斷反思、不斷創新,形成對教學工作的新動力。

威廉.詹姆士説過:“智慧就是懂得應該忽略什麼。”我相信,細節決定成敗,不要放過日常工作中、與孩子們相處中、處理事情過程中的任何小細節,用心對待與孩子們的每一天,一定能在保教實踐中提升自己與孩子、與家長相處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職業人生。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4

閲讀了這篇章,讓我覺的時的教育嚴謹又不失活潑。去過日本、看過日本動漫或者瞭解過本的人都知到本人通常都有較好的規則意識、安全意識和羣體意識,這些都從小的教育和生治環境的影響息息相關。

舉一個小例子,日本小朋友在過人行橫道時,當信號燈變綠後,孩子會舉起一隻手緩慢通過斑馬線,然後,過了斑馬線朋友會向停下的車流鞠躬教謝。(因為小朋友身量小,不容易引起司機的注意,起起手增加高度,提醒過往本輛有小朋友在過馬路)這些好習慣都提由父母家人、在幼兒園由老師在日常生活中點一滴培養出來的,在大了説是整個社會共同培養來的。

在此與大家分享一個我班孩子的小案例,在小六班時,一次放後快下班時,門衞徐師傅來到我們班,問道:那是你們班的小朋友嗎?我一愣,心想,讀後感.難道是放學後有小朋友在操場上玩的不發回就啦?抬頭往外看去,正看到我們班的揚揚小州友拉着爸色的'手離開操場。徐師傅説:“你們班這個朋友真好,真懂事!別的小朋友玩具隨手丟在操場中間就離開了,但她沒玩玩具還和她的爸爸一起幫我把玩具歸類放好,還把地上的餐巾統丟到垃圾桶裏。”

一個擁有良好行為習慣、注意細節的孩子,離不開老師的影響,來的卻在子周圍的環境,家人、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無小事,細節見本心。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5

最近有幸拜讀了黃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感慨頗多。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為副題,從他年幼的兒子在美國所受的教育與在國內的教育相比,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其間,黃博士提到“要不要懲罰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兒子礦礦所經歷的懲罰教育,透過美國的一些懲罰教育現象分析了美國教育的一個基本理論: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種膨脹的自我,與人之本性共在。它表現為過分的自負和過多的自我中心。

與亞洲一些國家的孩子相比,美國孩子往往更開朗,更敢作敢為,而且更富於表現欲。書中有這樣一部分的描寫,讓我歎服連連:——由美國電視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説的有意思的話”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節目。這個節目其實很簡單,在每次30分鐘的時間裏,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對三個四五歲或者七八歲的孩子進行現場採訪。參加這個節目的孩子都是從自願報名者中選出的,並無事先排練。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告訴比利·卡斯比他會拉小提琴。比利讓他拉個曲子聽聽,那孩子一本正經地説:“儘管你沒付錢,但我還是決定為你拉一首。”像模像樣地拉了幾下琴絃後,説:“對不起,昨天我的音樂老師遲到了,所以我沒能學好。”然後把琴夾在脅下,鞠躬作謝幕狀。比利·卡斯比風趣地説:“謝謝你!”那孩子馬上接着答:“You are welcome。”直譯成中文“你是受歡迎的”意譯為“您是值得我為您拉琴的”。

儘管那男孩並不怎麼會拉小提琴,但他表現出來的卻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來的“捨我其誰”的“自我感覺良好”,讓我歎為觀止。腦海中不由交替凸現着這樣兩幅畫面。

畫面一:踏進三(4)班課堂,面對着一張張自我感覺良好,充滿個性的笑顏,我應對的'是一張神情高度嚴肅,臉色絕對難看的尊師之顏;

隨着雙眉緊鎖,不由計上心頭,一上場便殺了個“回馬槍”,給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來了個“下馬威”。還不時琢磨着如何給這些不順眼的孩子念道“緊箍咒”,好讓他們收斂鋭氣,藏起傲氣,不再狂妄自大。尤其是那個姓李的同學,自我感覺好極。當我高聲表揚某同學朗讀不錯時,他則輕蔑哼哼,不屑一顧地嚷道:“為什麼不表揚我,我比他讀得更好?”聽!多自負呀!心頭盛怒得我那容得下他如此自傲,不免劈頭蓋臉一頓教育,意欲澆滅那閃閃跳動得自信火花,還孩子一個“自知之明”。

畫面二:三(3)班課堂裏,我正眉飛色舞地在講課,孩子們在靜靜地聽講。突然,有隻小手舉了一下,忽又垂了下來。我感覺到孩子有話想講,便示意他站起來説。不料,孩子臉一紅,頭一縮,一吐舌頭,不再吱聲。我微笑着詢問,孩子臉色忽閃着惶恐,扭捏着還是沒吭聲。我彎下腰,笑容可掬再探,孩子大概抵不住我盛情相邀,勉強站起,低聲細語道:“老師,您黑板上的字好像寫錯了!”我回首細看,猛驚,果不其然,我一時手誤,寫了個錯字,心想:真不應該呀!急忙改過致謝,並當眾大讚其專注細緻,能及時發現老師的錯誤。不料,眾曰:“我們都發現的!”“那為何‘知情不報’?”我疑曰。“我們不敢!”“有何不敢?”我惑曰。“我們以為老師總是對的。”我驚歎:“嗚呼,哀哉!如此不自信。”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成績優秀的學生對自己的成績都不夠有自信,更何況去面對那些沒把握的事情呢?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我更理解了賞識教育的要義。試想我們的孩子上台去表演,如果表演不好,出了洋相那我們的老師與家長會如何對待“丟醜”的孩子呢?毋庸置疑,“賞識教育”將會從容接納孩子,並激勵安慰孩子,親切地告訴孩子:“失敗是成功之母”,幫助孩子儘快找回自信。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在我們的家長與教師羣中,大部分的師長寄孩子於很高的期望,他們不允許孩子失敗,不接受孩子的失敗。一旦孩子未能如願,便不停地責罵與埋怨,諷刺挖苦,甚至懲罰與變相體罰,所謂是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痛定思痛,牢記教訓。在如此“高壓教育”下成長地孩子,自然便少了一份鋭氣,那份美好的自我感覺已在大人的諷刺與漫罵聲中支離破碎,當然更談不上對自己有信心了。驀然驚覺,我頓感汗顏,反省自己在賞識教育這一塊的實踐還未見奇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一如既往,努力實施,讓孩子們在“我能行!”體驗活動中擁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6

新教育行動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們也積極的參與其中。又一次的讀了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開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讀新教育,這一次對對它的理念:“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我對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這句話,不只説我們教師要過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學生也應該是幸福的。

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行動就有收穫。朱永新教授説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會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我們總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實現的卻很少。原因有很多種,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沒有去行動,沒有去堅持。我們不需要華而不實的話語,我們不需要誇誇其談的口號,我們只需要踏踏實實的去做、去行動,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而整本書裏,我感受最深的是沒有教師的幸福,就不會有快樂的學生。教師是教育活動的支撐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進步。讓教師和學生一樣,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們校長也常説,一個學校發展的最最核心的的東西就是教師用自己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進而去影響學生的成長。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也就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快樂就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師不快樂,他就沒有激情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麼幸福的教育生活從何而來?

一個人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閲讀讓我們精神起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把閲讀當成一個自己的習慣,就像每天起牀、吃飯一樣,每天讀每天都有收穫。在收穫中成長,在收穫中快樂,自己快樂,孩子們也就快樂了。

朱永新教授還説過:“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態度,真正的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的精神。這樣每一個老師、每一位學生都要成功、都會成功。

為師者,不斷提高自己,用心閲讀,用心成長,用心總結。讓我們在新教育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平坦。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7

最近,我閲讀了《教育的細節》這一本書。接下去談談自己教育的一點感悟。從大學畢業至今已從事國中英語教學十三年了。從當七年級個懵懂、稚嫩的小後生,我變得更加成熟。回顧這些年的教學經歷,我覺得是快樂與痛苦並存。和學生在一起,心情會變得愉悦,心態也會更年輕。但面對成堆的作業和班級的瑣事時而會變得煩惱。

但雖然工作中有少量苦楚,我從沒有放棄過。因為對於我來説,它就是一份事業。雖説平凡又微不足道,但它是我人生前進的動力和心靈的寄託。的確,就是這份對工作的執着和熱情,讓我每次都能精力充沛地走上三尺講台,和同學們一道去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教學工作繁雜而又有些枯燥,但有時靜下心來去思考、去總結,定會發現許多樂趣和那片屬於自己的沙漠綠洲,給人無限遐想。

在教學中,和同學們談談英美文學,中西方文化差異會讓學生們覺得你知識淵博;和他們談談人生會讓他們覺得你很有人生閲歷;和他們一起課堂互動,會讓他們覺得你很有親和力。是的,這就是我教學經歷的真實寫照。每每想起,都會喜悦湧上心頭,心情自然舒暢起來。

談到自己的教學觀,我覺得可以用“與生為友,共同發展”這幾個字來概括,雖説語言樸實,但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那麼,我該怎麼做呢?

第一,與學生為友,相互理解。

自己也是從一名普通的國中生成長而來的。國中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的一個階段。所以,我都會正視學生成長中的一些錯誤,想方設法地幫助學生改正。

第二,永葆年輕心態,跟上時代的節拍。

從剛工作時的90後學生到現在面對的00後學生,我發現我所教的學生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差異,社會賦予給他們的`責任和榮辱觀也有不少的變化。教的學生越來越年輕,而我們老師年紀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們更應該保持一種年輕心態,更好地融入新鮮事物中,而不會變成學生口中所謂的“老人”。

第三,教書育人,從我做起。

為了不被社會所淘汰,我經常學習。更多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瞭解他們的個性特徵,關心幫助他們。

以上,就是我個人教育的些許感悟,或許很平實,但我會繼續慢慢摸索,去開闢更為廣闊的教學綠洲,和學生們一道,共同發展。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8

新世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讀教育專著讀後感。教育新形勢下,對加強教師的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非常必要。古詩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活動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這些教師應該有自己明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話,沒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沒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他註定了會一事無成、枉度此生。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二是用思想陶養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需要勇氣,也需要寬鬆、寬容的氛圍。讓我們共同去營造,讓我們用心去呵護生長思想的土壤,讓陽光灑滿大地,讓美好永駐人間,讓我們的心靈沐浴在思想聖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二、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財富藴藏其中》這篇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考、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讀後感《讀教育專著讀後感》。”

與“自由”相對的是壓抑、禁錮、灌輸、奴役、摧殘、踐踏、束縛、鉗制……這是兩種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證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範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羣體壓力以及本能慾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無論它處於什麼層次,以哪一方面為側重點,致力於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

三、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學習是人深層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學習是辛苦的,但更是快樂的,是一種用努力釀造的快樂。

學習是一種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着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悦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漸歸於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着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

學習能夠拯救我們自己。我們通過學習,讓知識活化成了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終,因為學習,我們勝任着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學習與工作合為一體,我們實現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9

本學期,我有幸讀了朱永通老師的《教育的細節》。他在書中直面教育現實中司空見慣的種種問題,切中要害,思想深邃。書中沒有對宏大敍事的理論闡釋,只有面對一個個教育細節的理性思考,既啟迪智慧,又滋養心靈,是追根溯源、探尋教育本質不可或缺的“活的範本”。

教育無大事,細節見功夫。細節的力量在於捍衞常識。書中對很多教育細節的思考,喚醒了我們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閲讀品味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和朱永通老師一同進行深層次的拷問,繼而反觀自身,或頷首稱讚,或汗顏不已。如《潤澤的座位》一文中,他從女兒受傷的經歷中發現了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細節:如果班級學生數為奇數時,怎麼安排那一個單獨的座位?在慣性思考中多是消極懲罰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國小卻把這樣特殊的座位變成了“表揚的座位”。在鄭也夫先生《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中,我們看到了這一做法和“喜新厭舊”背後的理性分析:“追新”構成的適度刺激,變成了激勵學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發了潛在的正能量,體現了潤澤人性的價值和意義。

再如:公開課借班上課時,面對陌生的學生如何進行稱呼?朱永通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台灣教師的做法:在課前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白紙(往往是一面已經使用過的),讓學生對摺起來,做成姓名牌,然後寫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課桌的前面。多麼巧妙的舉措啊!可是,日常我們有過這樣的思考嗎?有過類似別具一格的舉措嗎?更如《頭髮上的教育學》,書中針對山東某學生因受不了學校要求其剪髮而跳樓身亡的事件提醒我們不可忽略的兩個基本常識——一是面對“個案”事件,不要動輒就把矛頭擴展到學校甚至整個教育的抽象目標上。只有回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常識,才會於事有補,於人有益;二是對於學校“統一要求”的規範,我們要回到“人們認可的規範和他們合理的基本禮儀是有關係的”這一基本常識上來思辨。這種對常識的捍衞,無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亂的“新聞化”狂歡。

細微之處多常識,細微之處藏卓見。捍衞常識,大而言之就是捍衞未來;小而言之,就是對規律和人性的尊重。細節的力量在於理性的批判和建設。縱觀全書,朱永通老師以敏鋭的視角不動聲色地真實記錄了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見所聞。審視之中難免憂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於一時情緒上的發泄和憤慨,更多的是客觀省察後的理性思辨。讓我們在“自我發現”的同時,還能增強“自我變革”的行動力。在《你有傳播意識嗎》中,朱永通老師又語重心長地提醒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三種傳播方式:一是鏡像傳播(包括圖片、文字説明、視頻等)——切記要有原創意識和消毒意識。剔除有違教育原理或現代文明的元素;二是現象傳播(有些事情或事故在學校裏發生的概率難以控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要堅守住一以貫之的原則和底線,避免死纏爛打後的麻煩;三是故事傳播——對學校裏面發生的富有教育意義的事情應及時捕捉,提煉故事,助其成為美談,為學校加分。尤其是傳播工具的管理,如微信、QQ羣等要規範化和藝術化管理,讓學校多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少些負面的事故。類似的思考和提醒比比皆是。在逼仄的教育現實面前,人性難免會在種種權衡中被迫萎縮。但是教育一定要直面現實的問題,直麪人性的善惡,不逃避,不偽裝。一味的批判會贏得羣情的迴應,但這種非理性的情緒宣泄於事無補,於人無益。正如朱永通老師倡導的“一釐米之變”——“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大的改變。”的確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建設之路如何根植素樸的大地,哪怕有暫時的彎路,但拐角處總有會有驚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種子,一份力量,一種希望……

朱永通老師在《教育的細節》一書後記中説:一本書物理意義上的重量輕如鴻毛,但“化學反應”意義上的重量卻有無窮的意味。豈止如此呢?於他,或許只是個體的“精神側影”,但於讀者而言,這種潛藏的富足卻是一種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裏“自明的火種”,將鼓舞千千萬萬個你我不斷匍匐前行。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10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貌用語一直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語。一個人是否有禮貌也是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一個標準。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知識懂禮儀的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目標。可是在現在校園裏,總是會出現一些不講禮儀的學生。面對這些學生,我們總是教育他們要講禮貌。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瞭如何去教他們。前些天看了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個細節》感觸很深。該書主要從教育教學的一些細節入手規範學生的行為習慣,從而培養一批批有禮、有序、有理的學生。古人説於細微處見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積月累、點滴成型的,細節在所有領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對人的活動,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樂的、幸福的,因為他獨到的運用了他的55個細節教育學生,並取得了成功。讀罷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個細節”,回味多多,其中體現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對學生要充滿愛心。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這是我校著名班主任老師黃老師的一句話。一句話點出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對孩子充滿愛心,就象愛自己,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克拉克老師在書中寫到的一些做法也體現了這一精神。,“當她對我撇嘴、翻白眼時,我用手把我所有的頭髮弄到頭頂,像魚一樣嘬着嘴脣,然後馬上對她翻白眼。安託肯娜當時像石頭一樣地定住了,我也確實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鐘,然後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們一起大笑起來。

”克拉克老師這個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方法來給孩子建議,看似稚嫩的做法,卻透露出他別具匠心的教學藝術。

對學生要有責任心。教育工作是一份容不得半點馬虎的工作,但也是一個很容易“對付”的.工作。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影響的是許多學生的一生,面對這樣一個神聖的任務,我們不能對工作有半點的懈怠。克拉克先生認為,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盡精力的工作,無論多麼訓練有素、經驗豐富,也總會擔心,甚至害怕出現失誤,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世間責任最重的事情莫過於教育孩子。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教育工作中只有懷着一顆負責任的心,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對得起這些孩子們。

對學生要有耐心。許多時候,老師會對學生提出的幼稚的問題感覺很不耐煩,“這個你也不會呀”“你怎麼這麼笨”“你上課的時候聽什麼了”這些語句可能隨口而出。這些話語老師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對於學生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也許下次他(她)有問題的時候就再也不敢來找老師了,因為他怕捱罵。許多學生可能在學生時代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克拉克老師不但要求自己耐心,更是在日常教育中,訓練自己的學生也學會對別人耐心。對你的同學對你的朋友對你的父母乃至對所有的人都要耐心。

《教育的55個細節》裏面的每一條都是那麼平常的事情,但卻是我們在日常的教育中往往忽視的事情。仔細的閲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感覺是在照鏡子,照出了自己許多平時工作中的不足與疏忽,感覺《教育的55個細節》是燈塔,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感覺《教育的55個細節》是冬天的陽光,温暖了我的心房。在以後的工作中,要更加註意工作的細微之處,這樣不僅僅會收穫快樂幸福,我們的國家還會收穫嶄新的未來。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11

在書店的時候看到《不做教書匠》這本書,題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讀的念頭。這是管建剛老師這本書的標題。當聽到楊校長跟我們推薦《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時,腦海中就有一個疑問:“不做教書匠,做什麼?”我開始閲讀這本書,漸漸瞭解了這是一本針對青年教師的心理而寫的書,深入淺出,有如青年教師的“聖經”,一些西方油畫的插圖更增加了這種感覺。隨着閲讀的深入,也開始明瞭作者的觀點是要求老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書中親切生動的語言,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來説理,來引領着我們走向自己美麗的教育人生。激勵着我們廣大青年教師。通過細細的品讀,讓我的確是受益多多。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段是“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經受何種失敗,你不會貶值,只會升值。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對於一個勇敢的人來説,惟有失敗,真正給你帶來進步的思索。或許這次評優課你失敗了,或許這次論文評比你名落孫山了,或許這堂研討課你上砸了,或許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許你的教改實驗沒有預期的效果,或許這學期你的教學質量不高。請記得,你沒有貶值,在這些磨練中你已經升值,只是這些價值還沒有適當的方式和機會展露出來,它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帶給你驚喜。”這對於剛上崗並沒有幾年的我來説,看到這樣的語句,這樣深入我們年輕人內心的語言,這樣貼心地為我們分析失敗,鼓舞進步,怎能不讓人激動?我缺少的就是對失敗的正確認識,我很多時候在失敗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這本書,給了我啟發,給了我無限的鼓舞。讓我有勇氣去面對失敗,讓我有勇氣去接受失敗,讓我有勇氣去挑戰失敗,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勇於創新與改變,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教學之路。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催人奮進的好書,讀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繼續往下看“每個孩子的心靈就像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年輕的你要盡一切可能,想辦法呵護她、保護她……”是呀!小孩子是無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現在的一幫可愛的孩子們,和他們一起遊戲的快樂情景。真是一副和諧的畫面!年輕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許多作為教師作為青年應該有的。突然耳邊響起熟悉的聲音“這個小孩我一點都不喜歡”,“真巴不得早點送走他們”云云。剛舒張的笑容立刻收斂了下來。我在問自己,為什麼?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麼?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丟了教師該有的親和力。管校長説:“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們微笑的價值,將超越經濟的總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歡老師能把微笑掛在臉上。當你能微笑着傾聽學生講述,微笑着讚許,微笑着撫摩孩子的頭,那對學生來説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反之如果老師板着一張嚴肅的臉,動輒就批評教育,那學生肯定是大氣不敢出,戰戰兢兢的坐在課堂裏。如果説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説得好:“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户的盞盞燭光。我感謝這本書,它讓教師們從中汲取力量,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去。

我國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之漁。當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話,即“教是為了不教”,並把它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國外教育界提出“遷移而教,為遷移而學”。可見重視學生的後天學習、後天發展,是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回顧自己的教學,大部分時間只是比較機械的傳授學生以知識。正的成了管老師所説的教書匠了。

《不做教書匠》只要我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我們每天都很努力地學習着,工作着,始終跟着時代的腳步在前進,我們就能成為學生心目的好教師。這是最重要的!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12

自從開展了“學醫讓我更有魅力”活動後,感謝園領導為我們選購了《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這本書,這本必讀書籍它讓我學到了很多,我是一名工作2年的年輕教師,缺乏教育上的經驗,不關注細節問題,不能很好的將自己吸取的知識合理的運用靈活運用到自己的工作

自從開展了“讀書讓我更有魅力”活動後,感謝園領導為我們選購了《幼兒教師88個如願的教育細節》這本書,這本必讀書籍它讓我學到了很多,我是一名工作2年的年輕教師,缺乏教育上才的經驗,不關注細節問題,不能很好的將自己學到的知識的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上,這本書握了很多的例子,讓自己受益匪淺,下面就是我看看了這本書後的之後感想:

一、如何減少新入學幼兒的離別之苦

我所在的班級是中班班,孩子的年齡較小,環境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身前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少年宮就是怎樣讓幼兒應儘快的適應幼兒園,喜歡上幼兒園和老師。剛開學時,我們會提醒家長起牀後就來接幼兒回家,以後的幾天,每天提高半個小時,讓幼兒慢慢的適應即新環境,看了這本書後驗證了我的時做法是對的,逐漸增加幼兒在託兒所幼兒園的時間,讓幼兒輕鬆的適應幼兒園的一個途徑具體內容就是制定一個時間表。循序漸進的增加幼兒接觸新環境的幼兒教育時間,與其把孩子們強行的留在幼兒園太久使他們以後都不願再來上學,還不如適當減少時間,讓他們趕去時面帶微笑,盼着以後再來。

二、鼓勵幼兒開口説話

寶寶是一個比較內向天真的孩子,在平時大家在一起可以大膽的跳舞彈鋼琴説話,可是當上親子課時,確不敢上小舞台上表現自己,我會笑着他的面前拉着他的手鼓勵他大膽的到細小舞台表現自己,當他站在小舞台上時,我會拉這他的手,給他鼓勵給他歸屬感,詮釋自己對他的肯定,相信他一定會做的很棒!這樣無數次幾次下來,寶寶已經可以大膽的到小舞台上表現自己,而且還可以自己仍然獨自去跟小朋友拉手點數,講習一共來了幾位小朋友上親子課,豐豐的表現越來越倒黴了,所以細節的關注非議可以改變孩子,讓他變的勇敢越來越棒!與孩子的不光交誼不僅僅需要言語,一個會心的微笑或是一種舒緩的語調對他們來説都沒有着吩咐的含義,對於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説,胸部的觸碰和其他肢體語言都是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日常活動中,我們可以藉助語言就表達自己的贊成和肯定,或者抱抱,拍拍他或者輕輕的撫摸都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

三、對於教師自身的樣貌

能工作室穿的衣服和鞋不僅要讓自己幼兒教師很輕鬆自如地坐在地上,還要注意色彩的搭配,我們不是在銀行或公司上班,那裏的員工制服都是深顏色或是灰色,我們的“顧客”是小朋友,因此我們的得體就應該讓這些小朋友感到賞心悦目,光鮮亮麗的我們就是色彩應該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形象的組成部分。我是一個是穿着時比較喜歡暗色,例如:黑色,大部分等待時間都銀色是穿黑色的衣服,看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可能自己的穿着也配上會影響孩子對顏色的感知和搭配,所以年後以後我會嘗試更多的顏色合理的搭配,呈現給孩子們展現一種光鮮亮麗的看着。

讀了《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這本書,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作為教師是多麼地不是容易,處理事要拿捏適當、哪怕一件小事情的處理也要體現出正確的教育觀。孩子就是孩子,我們成人不要用過高的要求來對待他們。威廉。詹姆士説過:“智慧就是懂得應該忽略什麼。”我相信,細節決定成敗,不要放過日常組織工作中、與孩子們相處中、處理事情過程中的任何小細節,用心漠視與孩子們的每一天,走向成功的專業技能人生。你們我會根據書中的實例合理的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加油!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13

簡潔的封面,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畫,枯樹下,落葉飄零,一隻鳥蹲在鳥籠上沉思。它在想什麼呢?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問題?

其中封面上的兩句話讓我不解和好奇:“警惕細節中的魔鬼,讓天使常駐教育的細節”,何為魔鬼?何為天使?

帶着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這本書。全書共有六輯,分別是“四個序”“活在觀念裏”“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裏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教書生活”。一本書有四個人給他寫的序:有周國平的《從觀念到細節》、張文質的《自明的火種》、陳心想的《細節裏藏卓見》和陳大偉的《先睹為快》。真的忍不住,趕緊找個沒有課的下午,美美的沉浸在書中。

一口氣讀完,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一邊是深入淺出的理論知識,一邊是生動靈活的案例;一邊是熟視無睹的經驗之談,一邊是細微之處的驚豔和驚喜;一邊是批判束縛的各種宂繁的事務,一邊是盡顯教師的人性情懷;一邊是敢於發聲的拒絕之美,一邊是超越功利的至美大愛。

“活在觀念裏”的《平等觀念在哪兒》,這篇文章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身上的陳舊和腐朽。記得學生每次都揚起笑臉和我歡喜地打招呼,我有時候由於走得急,或者忙,都只是簡短的一聲“嗯”就過去了。那天在廁所,一個女生對另一個女生説,我再也不和某某老師打招呼了,因為我每次打招呼她都沒有回答。那一刻,我讀懂了孩子內心的沮喪和失望,我想這會不會影響她以後的交往和成長呢?自此以後,學生只要和我打招呼,我必笑臉相迎,甚至我也主動和他們打招呼。如果一羣孩子中的其中一人喊“老師好”,我的回答不是“你好”,而是“你們好”。我要讓和我打招呼的學生們,都收穫問候的喜悦,而不是隻有一個孩子得到回答。

教育的細節含笑在師生的問候裏。

在“守住教育的重心”這部分的《頭髮上的教育學》這篇文章裏,我也讀出了感同身受。我們學校經常檢查學生的奇裝異服、奇異髮型、染髮燙髮、穿戴首飾等現象,我們也遇到過男生不願意剪短髮的。那時候都是我們一個班主任帶着一羣學生直奔理髮店,和老闆説明要求後,就讓老闆直接給學生理。儘管學生們有一百個不願意,但大多還是默默地忍受了。還記得有一次,我們四個班主任聯合起來把校外的.一個理髮老頭請到教室,讓髮型不過關的學生一一排隊理髮,學生們雖然不敢吱聲,但那天的晚飯好像都沒有吃。

而在《頭髮上的教育學》這篇文章中,賈老師並沒有強制學生改變,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採用教學智慧來矯正學生的心理,美化學生的心靈。賈老師先是開“做一個合法公民”的主題班會,特別強調“三不許”,可是學生照樣我行我素。如果是我,這時候早就着急了,肯定強迫學生立馬照辦,但是賈老師並不着急,而是逮住這位學生來辦公室的機會和她比美。

賈老師的這個“比美”的中介,過程自然,語氣親切,既照顧了學生的情緒,又引導學生“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美,讓我由衷的佩服。

當然,風格即性格,賈老師的方法不能簡單複製,但我卻看到了教育的美麗和溝通的藝術。

教育的細節綻放在髮絲裏。

在“一釐米之變”中有一篇《潤澤的座位》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我也被學生的座位問題弄得焦頭爛額,有個學生已經換了三次座位了,可是她好像還是不滿意。而文中的張老師苦思冥想了兩天後,設計了一個班級活動——挑棋子,巧妙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也讓那個屢屢換座位的學生受到了教育和心靈的震撼。

文中的作者説:當學生換座位的要求變得“無理取鬧”時,老師此刻的遷就則是冷漠的代名詞。但是老師的積極干預必須基於免於給學生造成傷害的原則,這個原則其實給老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它要求老師要有寬廣的同情心,而這當然也要求老師要有豐富的人性知識。同時,它還要求老師具備創造性工作的素質和能力,能夠“藉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並與他人建立諧美交往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細節躲藏在座位裏。

細節決定成敗,而教育的細節更是關乎一個孩子的成長和自尊,慎言慎行,巧言巧行,《教育的細節》在細節中教育。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14

今天,孫老師急匆匆地走進來,對我們説:“今天,我們來讀《教育的55個細節》!它的作者是美國教師羅恩。克拉克……”孫老師説着,説着,我就陷入了沉思:咦!今天怎麼要讀書?我回過神來,帶着好奇的心情看起了當中的一篇《吃飯時保持禮儀》。之後,我又閲讀了《與人相碰應主動説:“對不起”》、《餐後要負責清理自己的垃圾》、《主動幫別人揀起掉下的.東西》和《接到別人遞的東西應主動説:“謝謝”》。它們寫的都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文明禮儀的養成。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與人相碰應主動説:“對不起”》了!我認為説“對不起”這三個字非常簡單,為什麼有好多同學不會説呢?在生活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下課時,兩位同學相撞了,可他們不會説對不起,而互相打鬥起來。我想,如果他們各自説聲“對不起!”那不就大事變小,小事變沒了了嗎?看來“對不起”這三個字還真能看出一個人的文明教養。夥伴們,我們不小心碰撞了別人真應及時説“對不起”哦,那才能養成禮貌、懂規矩的好習慣,才能成為一名禮儀好少年!

讀教育的細節心得15

開學初,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一本書《教育的55個細節》。我認真地閲讀了這本書,本書是一位美國的優秀教師羅恩.克拉克所著。作者從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總結出了55個細節,涵蓋了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小到餐桌禮儀,大到積極心態的培養。作者還針對這些細節提出了自身獨特的教育方法,許多同學在他的教導下,改變了自身的人生,成了優秀的學者,勝利的人士。看完這本書,我很快發生一種想法:多好的一本書呀,我也要讓我的同學養成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終身受益。那麼,我除了平時在教育教學中要積極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去引導同學外,如何能讓同學自主地去養成這些好習慣呢?我嘗試了以下的做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週一的思想品德課上,我鄭重地拿出了此書《教育的55個細節》,並欣喜地告訴同學們,趙老師這段時間發現了一本好書,書名是《教育的55個細節》。為什麼要説這本是好書呢?因為這55個細節,就是55個好朋友,只要你能和他們交上朋友,交的朋友越多,你就會發現,喜歡你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我在我兒子身上做了實驗,讓他和本書中的細節交朋友,結果呢,兒子每天回來都會快樂地告訴我:“媽媽,你昨天教我的細節真好,我做到了,老師又褒揚我了!”

同學們聽了,眼睛都亮起來了,都驚奇地看着我,似乎都在想:到底這些細節是什麼,怎麼會這麼神奇呢?我順勢問同學:“想知道這55個神奇的細節是什麼嗎?想和他們交朋友嗎?”全班同學迫不和待地説:“想!”看見小朋友們有看這本書的慾望了,我高興地説:“既然你們都想看書,我很高興!這樣吧,這本書,我放在我們班的書架上,你們有空自身看。誰看懂了哪個細節,馬上告訴老師,老師會觀察你平時的行動,看是不是真的學會了這個細節,真的和這個細節交上朋友了。假如是,老師要在全班褒揚他。你們説,好嗎?”早就想一睹為快的小朋友們,異口同聲地説:“好!”

下課了,同學們都圍在書架邊上,排隊看這本書。連續幾節下課,我都到教室裏觀察小朋友們的表示。我發現,看這本書的同學,熱情不減,還有不少同學在討論書中的一些章節,遇到不認識的字,他們還主動去查字典呢。我心裏暗暗高興,期待着第一個同學來告訴我,他看懂了書中的哪個教育細節。

第二天,我盼來第一個來告訴我和書中細節交朋友的小朋友。他是鄧恩皓。皓皓來告訴我:“老師,我看懂了第二個細節。”我説:“你真棒!能告訴我,第二個細節是什麼嗎?”皓皓認真地看着我,説:“第二個細節是説用眼睛和他人溝通。就是説,有人對你説話時,眼睛要注視着他;有人發表意見時,你的身體和臉要正對着他。這是有禮貌的行為。”聽了皓皓這麼説,我激動地摟着他説:“你真的好棒呀!説得真好!老師真喜歡你!”我開心地看着他,繼續説:“是呀,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老師在你的眼裏已找到了開心和快樂了。相信你會越來越受大家的歡迎。”皓皓開心地看着我説:“謝謝老師!”然後天真地蹦着跳着回教室了。

我在班裏褒揚了皓皓。接下來幾天,我發現,往日和他人説話不太禮貌的皓皓,現在和他人説話時,都很有意識地看着他人的眼睛,臉上的笑容多了。我從心底裏為他感到高興。

現在,找我説書中教育細節的小朋友越來越多了,有的説知道了“要向表示出色的人表示祝賀。”有的説知道了“接到他人的遞的東西要説謝謝。”還有的説知道了“上課時,從一種科目換到另一種科目,換學習用具等各種動作要迅速,恬靜和有秩序。”“進出門時,為他人扶住門”。更難得的,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告訴我:“趙老師,我發現您的`這本書放在書架上這麼久,有這麼多同學爭着看,但這本書都沒被弄爛。所以,我發現我們身邊也有細節,那就是我們學會尊重保護他人的東西。”我情不自禁地拍拍小朋友的肩膀,開心地説:“你是個細心的小朋友,你真是棒極了!”我在班裏大力褒揚了這個細心的男孩,稱譽他是個會讀書的小朋友,不但能讀懂這本書的細節,還能通過讀此書,去觀察書以外更多的事物。接下來,找我談細節的小朋友越來越多了,不只是談《教育的55個細節》,更多談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所發現的細節。

其實這些教育的細節,有些也是我們教師平時有對小朋友教育過,滲透過的內容。可有的小朋友就是做不到,或者是為了應付老師而膚衍去做的,並沒有化做他們真正的行為習慣。現在我換了這種方式,用心地和小朋友們一起閲讀此書,小朋友們通過自身的學習,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這些細節已逐步化為他們個人和班級的日常規範,我真的為他們感到高興。我深信,讓小朋友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得的知識,才是他們理解得最透徹、最深刻的。

和小朋友們一起生長,是一件讓人快樂、幸福的事!當老師,真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