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聽課心得體會

來源:文書谷 2.55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背影聽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背影聽課心得體會

背影聽課心得體會1

在上《背影》一課時,我把指導寫作與範文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首先,學習《背影》一文的構思。父母之愛是最偉大最無私最高尚的愛,也是許多作品炬久歌詠的主題之一。朱自清的[背影]也是表現這一主題的文章。他選取的表現主題的構思卻獨出心裁,不寫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寫送行,買橘子等小事;不是正面寫父親高大的形象,而是抓住背面的“背影”來刻畫。這是最能體現朱自清“眾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眾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的'不隨人後,敢於創新的藝術才華的地方。通過背影,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傷,父愛的真摯等都是顯示出來了。正如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陽的光輝,選取小的角度同樣也能表現大的主題。抓住這點以小見大,敢於創新的構思我指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那些藴含着深情的細微的動作、眼神、話語等。學生在此啟發下,説出很多表現愛的細節。像彭金雲的“讀八年級了,父親見我書包太重,怕我壓矮而幫我背書包”的細節,朱偏偏的“母親給我生活費送我上學時偷拭眼淚”的細節,段莉莉的“我不理解父愛,可在衝突後看到父親修好的手錶時又理解了父愛的細節等。學生的發言説明,對於以小見大的構思學生已心領神會了,學生也認識到創新也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與眾不同的細節。

其次,學習《背影》一文真摯的感情和適當的寫作技法的交融。一篇成功的文章是感情與技巧的完美交融。光有感情,沒有適當的表現手法,如同茶壺裏倒餃子倒不出來;光有技巧卻沒有真摯的感情,會讓人覺得空洞或虛偽。這也是學生習作中常見的病。我用一個問題讓學生學習文的收穫;看到了本文,你學到了哪些寫作上的經驗呢?經過閲讀、理解、思考、歸納,學生説出了鋪墊、烘托,詳略的安排,重點刻畫結構、順序等各方面的啟示。學生的發言説明了他們深刻地領會寫作技法和真摯情感對一篇文章的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對這一問題有話説,有收穫,然後我又讓他們將學到的經驗加以運用,讓他們寫寫父母或其他親人關愛自己,讓自己最受感動的瞬間。學生的習作中開始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技法了。

背影聽課心得體會2

在記憶深處,總抹不去朱自清的《背影》,他細膩的文筆看似平淡卻令人刻骨銘心,像雲絮輕輕劃過天際,留下永遠拭不去的雲天愛語。

濃濃的父愛,讓人深深地懷念。在《背影》中,一位父親對兒女至深的愛,在朱自清筆下卻溢着獨特的傷感。父親家境貧寒,又遭突變,卻依然像每個父母一樣默默地關愛着兒女。在火車站上,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爬上月台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父親應對貧苦的家境,在一個人挑起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的同時,對兒子更是愛護有加。當作者去北京求學之時,年邁的父親還執意把作者送到北去的月台,臨走時,留下了那一道耐人尋味的背影。

那是一道愛的背影,温暖着每位讀者的心房,也觸動着每個兒女

最柔軟的情感芳草地。

那也是一道愛的背影,在推開現實大門的那一刻,我們被深深地震撼!那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地震,山崩地裂,摧倒生命無數!汶川,一個讓人聽到它便無限悲痛的地方。有多少父母,為了兒女的安危,留下了這一幕幕壯麗的背影。在樓房塌陷的那一刻,一位母親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僅有15個月大的孩子。她用精神肉體築成了一座永摧不毀的堡壘。沉重的水泥板、石塊砸下來,她紋絲不動。而更讓人驚異的是,孩子竟在母親的庇護下安靜地睡着了!母親最後留下的背影,那樣艱難卻又那樣堅強地匍匐着,守護着她身下摯愛的幼小生命。這是生命中最亮麗的.背影,留給世人最偉大的母愛芬芳!

背影,無數的背影。抗洪搶險時,一個又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氾濫的生死關頭,日夜兼程趕赴災區。他們赤着腳走在嶙峋的石片上,被石子劃破了,咬咬牙,繼續在茫茫洪水中尋找受災人羣;鐵釘深深地扎進了他們赤裸的雙腳,咬咬牙把鐵釘一拔,跟上隊伍之後扛沙袋……輕輕地來,默默地走,不留下一個姓名,只留下一個個在洪水中浴血奮戰着的背影,那樣疲倦卻又那樣巍然的背影,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精神長城,屹立在災難面前,抵擋!奮進!無畏!不屈!那一道生命中最壯美的背影啊,留給祖國的是晴空萬里、風和日麗!

背影,靜靜地來,悄悄地去。無論是大是小,是崇高是卑微,都凝聚了水乳交融般的真摯情感,那是自然賦予人類最美的情感——愛!

背影,在我們的心頭蕩起那愛的柔波,一圈又一圈……

背影聽課心得體會3

這堂課給我的第一印象並不是很好,教師只是在按部就班的讀着PPT上的內容,課程的引入也沒什麼新意,讓我覺得他缺乏靈活性,但隨着課堂的深入,他的教學方法才一點一點慢慢凸顯出來,那就是把自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將這種方法運用的十分靈活,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充分自主並高效地完成了這堂課的教學任務。十分有新意。

教學的開始,教師用三毛的一段話引入了課文,當我在全文翻找時,卻並沒有發現這句話,而原來這是一個伏筆。而對於三毛的介紹,對於這篇課文背景的介紹——“丈夫去世,我十分悲痛。”則又讓我覺得點到為止,似乎還有下文,而其實,這也是一個伏筆。就像著名作家的寫作方式一樣,平鋪直敍通常不是高明之舉,前後呼應才更有深意。

教學的過程中,和很多教學步驟一樣,教師給出了3個總問題,“我的表現;背影是怎樣的;與朱自清《背影》的比較”,叫學生分組找尋答案。並且對於第一個問題給予了提示: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語文教學論的課上老師曾經説過,小組討論不能漫無目的.,教師應適當給予學生思考的方向,這樣學生的答案才能快速且準確。學生們十分認真的尋找,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本身也是一個自學的過程,並且還是一個自主發揮的過程。對於同學們的答案,老師一一給予了評價,無論對錯都講出了道理,十分令人信服。比起教師自己灌輸知識,這種方法更加有效率,也更加民主化。而就在在此時,教師給出了第二個寫作背景——“父母來陪‘我’,而我卻因悲痛而忽視了父母的愛”,既是對前面寫作背景的補充,又是對這第一個問題答案最好的註解。比起一開始就交代背景,這樣高明許多。

對於第二個問題,教師則也是採用與第一個問題相似的方式,並與第一個問題相結合,由母親背影的內涵引申到我的表現的緣由,相互補充。使問題形成了一個整體,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理解,理解的也更加深刻。教師分析的細膩,也很善於抓住重點。並由我與母親的對比,引出了本文的主題:人間至情。引出的自然,甚至學生自己就能一次性回答正確。這與教師的高明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

第三個問題是常見的比較問題。教師同樣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答案,同樣不能漫無目的,所以教師給出了2個大的方向,內容與情感。有了方向學生們也快速的找到了答案,正確的回答了問題。

教學的最後是補寫結尾,這也很常見。幾位同學也讀了自己的作品。這時,教師放出了原文的結尾,這就是開頭那個伏筆,開頭的那段話就是這篇文章真正的結尾。首尾呼應,也能讓學生體會自己與名家之間的距離。最後的最後,教師以寄語結束了這節課。

以上都是我認為比較好的部分,當然這節課也並不是十全十美。對於教師叫學生自己找生字詞這點我就不是很贊同,並且還沒有給予同學們學習生字詞的時間,對於第一節課,這略顯倉促。而整堂課,教師的評論都十分的出色,卻在最後寫結尾的環節未給出評價,我覺得這十分遺憾。個人認為,無論肯定否定,對於自己的努力成果,學生都希望得到一定的回覆。希望教師今後能夠改進。

總的來説,我對於這堂課給予很高的評價,教師方法運用靈活,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較好。此外,教師的教態與教學基本功也很好,對教材的運用也十分充分。儘管有所不足,但瑕不掩瑜。在當上教師後,我也會吸取這節課教師所運用的方法,更加民主化,更加多元化,讓學生更加多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把更多的話語權交給學生。我始終相信,教師並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知識殿堂的引路人。

背影聽課心得體會4

本文感情真切、質樸自然,所以我將教學的重點自然放在了通過品讀“背影”來感悟文章藴含情感上。文章的標題即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是貫穿文章的主線。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幾點體會:

(1)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昇華體驗,讓在學生自主研讀閲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表達,學生的發言有亮點。例如:讀到“爸爸為我買橘子”這一部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説:“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爸爸,為了兒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學生認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為兒子也已經是大人了,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的生命就在於讀書的過程中,以文本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融入自我的體驗和感覺,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引發新的.共鳴和思維,創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內容,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2)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學習與交流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學習過程,它是有着生命意義的師生的共融共進的歷程,是生機勃勃和五彩繽紛的。在讓學生自主選擇內容時,有的學生認為”車站送別”一節感人,有的則覺得”爸爸為我買橘子”一部分更讓人感動。同樣,讓學生暢想表達為什麼感動時,學生同樣有着不同的感覺和見解。如本課要感悟課文父愛時,學生從幾個描寫父親的簡單語言和動作中體會了父愛的偉大的'父愛。

(3)激情和富有感情的語言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當然這種語言是發自於教師的內心的,是心中的真情實感的體現,而非教師為激懷而抒情,也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是譁眾取寵式的無聊言語。教師的語言要有啟發性,富有創造性,並適當的幽默,讓學生能主動的接近你。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師要樹立強烈的親和力,其實教師的親和力主要是得益於教師的語言的運用。如本課教學中,當學生自主選擇時,大多數學生的選擇是“父親為我買橘子”一部分,於是深情地説:同學們,你們的選擇使我想起一句話:“可憐天下父母”,接下來請學生飽含感情朗讀課文中描寫父親的語句。如此一講不知不覺的受感染,從而引發學生投入地讀文。

(4)立足文本與超越文本。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超文本閲讀與應用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的亮點。比如在完成書本知識的介紹後,在安排作業時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構思,進行寫景片段描寫,最後教師小結:大家筆下的春天都一樣的美好,另人嚮往,春天帶給人萬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機,但是“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蹤”,春天是難以持久的,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暫的,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青春,立志奮進。語言教學中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將生活的情趣帶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將充滿無限的生機、平等和諧的意趣流入的心田,才能營造主體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個性發揮的基礎上自由地提問、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語文教學中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將生活的情趣帶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將充滿無限的生機、平等和諧的意趣流入師生的心田,才能營造主體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個性發揮的基礎上自由地提問、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學習內容。

背影聽課心得體會5

生活中的我們常常這樣或那樣的背影,但我們卻常常忽略它,背影究竟包含着些什麼呢,我們或許也不曾想過。但我們的心必定曾為某些熟悉的背影泛起過漣漪,波瀾不驚的,卻又是難以忘懷的。

慈母嚴父似乎是一個經年不變的定理模式: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活在母親的呵護下的,對於父親的愛卻沒有多少印象。但朱自清先生筆下的平凡父親的背影,卻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太多的思考……朱自清先生以敏感的心靈捕捉到了讓人心酸的父親的背影,從小的出口噴發出來的情感往往讓人心神激盪。

內心深處的情感往往是由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虛假不了也掩飾不住。這篇散文讀下來就給人一種自然而然的感覺,發生的一切都是那麼理所應當。生活的小片段背後總是有深沉的情誼。就像文中的'父親,對兒子滿腔的愛卻不知如何表達,只是執意要為兒子買些橘子。

父親想買的並不是橘子,而是兒子的健康舒適,是為自己的滿滿的愛找到一個出口,卻又不想讓兒子看穿。這樣深沉的愛又有多少人能懂呢!只有懂得愛人的人才能感覺到愛。

從“黑色小帽”到“蹣跚地走到鐵道旁邊買橘子”整個過程中沒有一點華麗的辭藻,也沒有任何的矯情,有的只是深深的父愛,濃濃的情意。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不需要過多的表達,只是一句“但他最後不放心”便將這份最深沉的愛熔鑄在兩人的心中。

作者在文章中並沒有直接説明父親有多關心自己或者自己有多疼惜父親,只是將這些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感浸透在樸素的文字中。作者選取了靜態的背影,卻表達了複雜波動的感情。這種感覺還真應了那句話“情到深處總無言”。人不必須要經過多大的情感波折才會得到歷練,只要能用心感受,平凡生活中也有大愛。這或許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吧!

每次讀這篇文章總是忽略寫作技巧,思路構思之類的專業性的鑑賞方式,因為我總覺得字裏行間的情感是不需要這些來限制的。好的文章就是能夠以情動人,能夠引起人的思考。我們是時候去學會珍惜了,是時候體會他人的愛,然後去愛別人。

父母的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理解太多

愛的我們,似乎對於他們的關心已經麻木了,這是多麼悲哀的事。他們給了我們全部的愛,但我們卻對這全部視而不見。父親的愛永遠是深沉的,父親總是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前的我總是覺得爸爸不愛我,之後在爸爸為我感冒而擔心,為我難過而焦急,我才明白我一向都錯了。沒有哪個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這一點我們都很清楚,但在我們和父母鬧彆扭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想起來呢?

父愛是偉大的,但它又是深沉的,用心感受才是最真的!

背影聽課心得體會6

去年參加的一次國培活動中,我有幸現場領略了市級骨幹教師李鳳英的課堂風采,聆聽了一節她在大新莊中學執教的《背影》一課,這位儒雅俊朗,目光炯炯的女老師猶如一股清涼的秋風,拂去我語文教學的燥熱和迷霧,課堂上的她如一位孜孜不倦的園丁,帶着學生們,引導學生們逐漸深入扎進文本的字裏行間,扎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慢慢地讀,細細在品。學生們在李老師營造的課堂氛圍裏體會着父愛子子愛父的濃濃真情,漸漸地走進語文詩意的花園

如果讓我用最簡單明瞭的語言對這堂課作出總的評價,我只有一句話:這是名副其實的語文課。因為她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清晰地指向一個目標: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李老師的課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她用成功的教學告訴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實實在在地把學生引領到讀、寫、聽、説的實踐中去。

如果説這節課的成功首先得益於教師的問題的巧妙設計,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語文老師要有設計問題的能力。李鳳英老師的《背影》,利用問題巧妙切入,一個個問題如同一個個路標,引領孩子們走進文本深處。那麼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得益於教師靈活的處理教材。帶領學生真正的品味文章的語言,文字如鮮花,細細品味嗅芬芳。

《語文課程標準》閲讀要求中表述得極為清楚:“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看來,閲讀教學的主要任務還是得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品味語言入手,從字裏行間去感受那力透紙背的父子親情。《背影》是一篇寫父子親情的傳統文章,那濃重的背影凝聚着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動過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現在的孩子,因時代、家庭等等原因,現在的學生享受的父母之關愛已經視為理所當然,要想讓他們融入這篇文章,與朱自清的心絃發生共震,還真的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其實這節課開始上課時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當老師問道為什麼喜歡這篇文章時,學生應付式的回答感人,而問道感人的原因時也大多是一些流於表面文章虛偽的回答。因而李鳳英老師教學中選取了易於學生領悟文中父子情深的角度設置瞭如下環節:

一是詞語解釋

二是重點品讀。一是引導學生品讀其中一幅最感人的“背影圖”。抓住這段話裏的動作描寫,如“蹣跚的走”、“攀”、“縮”等詞,讓學生們感受到父親買橘的艱難,從而感受到濃濃的父愛。然而僅僅是父親為“我”費力買橘子這一畫面讓作者感動嗎?並不是。還得引導學生看背影之後的背景。這一環節,通過父親和兒子衣服的對比,父親穿的是“黑布小帽,穿着黑布棉袍,深青布馬褂。”而兒子卻有着“紫毛大衣”和“皮大衣”,更顯父愛深深。接着抓住衣服特有的顏色,再聯繫課文的前3自然段提到的家境,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這一背影才會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背影上;父子之間分離時深沉的愛也傾注在這一點上。李老師教的是最樸素的《背影》,就是從語言中讀出情感的變化,通過細讀通過對語言的品析理解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觸摸文本,咀嚼語言,悉心體味,發掘內藴,尤其是要喚醒那些潛伏在文章深處的文字語言。不是老師去講,而是教會學生去讀,去挖掘,這樣,語文的生命才能融入到主體參與下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

結束語:通過本次研課,我收穫了很多。我懂得了一堂語文課,品味語言也是有方法的。品讀——通過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讀來欣賞語文之美;品析——抓精彩的詞句、語段加以分析,進而體味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性格、作品的主旨;品寫——把所讀、所思、所感寫下來,進而欣賞語文之美。不管什麼方法,都離不開學生真正的把自己放進文本里去,讀出自己,從而引發共鳴。

李老師的課慢慢地帶領着學生們們在語文的花園裏漫步,走一步,再走一步,觀賞每一朵的或豔麗或淡雅的姿態,低聞每一種花或濃郁或清幽的香氣……李老師告訴我們,不要想着那長長的課文怎麼個教法,而要着眼於讀書時的那最初的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標點,樹葉不是一日變黃的,但願作為語文人,站在語文的花園或靜心細讀,或朗聲誦讀,走一步,再走一步,你一定會看到語文的百花園繽紛的色彩和聞到它醉人的香味。

語文教學能夠給學生留下別樣的風景。龍應台説:“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人生恰是如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希望由本文帶給學生的,也不過是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適時停下腳步,聯想到周圍美麗的風景吧!李老師教學《背影》這樣處理教材是一次嘗試;而我們則要越過她的《背影》,看到語文學科應該建構的真正的風景、真正的使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