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發佈會發言稿

來源:文書谷 2.93K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發言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發言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你知道發言稿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書發佈會發言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書發佈會發言稿

新書發佈會發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你們好!

非常感謝大家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參加我的新書發佈會!

首先感謝學校和學院為我舉辦的這次新書發佈會,感謝領導和老師的鼓勵支持,感謝身邊朋友們的熱心幫忙。因為我只不過是一個喜歡寫作的平凡的學生而已,我一個人的確辦不來這麼多事情。在這裏,我尤其要感謝學生會的眾多同學。為籌辦今天的新書發佈會,他們勞心費神,細緻周到。據我所知,他們還多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分配工作。中午十二點多還在這裏佈置會場,非常辛苦。

當然,在今天這個有意義的日子裏,我也要非常感謝那些給我鼓勵支持以及熱心反饋的讀者朋友,感謝你們願意接受我的詢問,謝謝你們給我建議。每一次寫新的短篇小説的時候,我總是會羣發短信問他們:你們希望看到什麼結局?我常常給出兩種答案供他們選擇,而他們通常都會非常配合。今天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也來到了發佈會現場,那就允許我在這裏親口道一聲:親愛的朋友,謝謝你們。

人生不會有太多的二十年,但僅僅一個二十年也可以成就很多的事情。二十年了,如今我手捧着由自己的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集,心裏有説不出的激動。而我心裏非常明確,作為文壇新人,我的個人經歷或資歷實在微不足道。在我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很大程度地得到寫作課鄒華芬老師以及文學課邱豔萍老師的栽培與扶持。而在我創作的過程中,也得到身邊的很多讀者朋友的支持與鼓勵,這些對我個人而言是莫大的榮幸,很多時候,我都覺得這輩子能夠在這裏遇見你們真的很幸運。所以,我想,新書發佈會更大程度上應該是一個以新書發佈為名而舉辦的廣泛而熱烈的聚會,一次文化的聚會,思想的聚會,情感的聚會。這樣也就讓我有了一個公開的機會表達我的由衷感激之情。

總而言之,這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它是我來到蓉城之後的全新創作。裏面收入的所有文章都是我來到成都以後開始創作的。其中有少部分是我過去在校報以及各學院報刊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後期當我在校對稿件,重新回去閲讀那些文章的時候,心裏就溢滿了幸福甜蜜。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當下,我的'心裏不斷有湧動的慨歎,因為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夠清晰地看見自己的成長,我還看到了自己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的改變,這些對我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收穫。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想記錄我在蓉城走過的痕跡,一點一滴。記錄在這裏遇到的人,發生的故事;記錄在這裏付出的努力,得到的收穫。讓身邊的或者遠方的朋友都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我成長的影子,希望他們能夠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我和他們並不那麼遙遠。至於説我的文字,首先我自己必須承認,書出來前前後後我都認真地讀了好幾遍,自我感覺文字還可以,但不是一流的,更不是超一流的,而我心目中的一流文字是巴金、餘華的那些文章。

異域他鄉的生活總是讓我們有生存狀態的邊緣感和感情世界的疏離感,並且,如果單純是異鄉朋友的聚會,交流所產生的離不開離愁別緒,失落或是迷惘,有時候甚至迷失。來到這裏,除了環境的不適應,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淳樸温暖的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情誼。我一直相信蓉城有愛,民大有愛,所以,無論面臨多大的挑戰,我都堅持下來了。我承認起初自己也有些許困惑和憂傷,因為我來自陽光明媚的綠城南寧,而成都總是陰沉沉的,很少有像南寧那樣充足的陽光。可是,這些並不能影響我的心情。因為我很快就發現這裏的人們流露出來的那種純粹而善良的天性,讓我感到暖意漫流。

新書發佈會發言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領導、文學藝術界及社會各界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六月是個火熱的季節,六月是個浪漫的季節。是你們的熱情讓這個季節變得火熱,是我們的相約讓這個季節變得浪漫。在這火熱而浪漫的日子裏,我們相聚在新華書店文聖書吧,共同參加宋宗興先生的新作《櫻桃紅了》新書發佈會,請允許我代表宋宗興先生對大家的蒞臨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

我是青年作家劉宏利,很榮幸受我大哥宋宗興先生之託主持今天的新書發佈會。

一、首先介紹一下今天與會的嘉賓,他們是:

特別感謝來自營口的聽友李潤霞女士遠道而來,因時間關係,其他朋友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今天,宋宗興先生的戰友、博友、聽友、同事及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參加今天的發佈會。尚有許多朋友因事未能前來,但通過不同方式對新書出版表示祝賀,在此謹致謝意。感謝大家在百忙中趕到這裏來,相信諸位的到來,定能使今天的發佈會錦上添花。

此外,應邀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來自遼陽電視台、遼陽日報社、千山晚報、遼陽廣播電視報的媒體記者朋友們,感謝你們的'光臨!

二、下面我就《櫻桃紅了》一書向大家做以簡單介紹:

《櫻桃紅了》書作者宋宗興,1963年11月生於山東省惠民縣王判鎮。1980年10月入伍,1985年考入武警黃金技術學校測量專業,畢業後回武警黃金四支隊任職,歷任班長、測量技術員、副連長、連長、副股長、股長、副參謀長、參謀長等職。xx年9月轉業到遼陽市太子河工商局工作至今。1996年至xx年期間,參加遼寧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專科、本科自考學習,並以優異成績畢業。xx年7月開通新浪網個人博客“沉舟側畔”,堅持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寫下博文650餘篇,內容包括好人欒福山、開心辭典、百科集粹、難忘歲月、散文、詩歌、小説、詞作、歌詞、燈謎等,引起各界人士廣泛關注並始終保持高點擊率,被譽為“遼陽博領”(博客領袖)。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遼陽市作家協會會員。

《櫻桃紅了》一書以遼東城南地區自發組織起來的一支抗日救國軍,在主人公王櫻桃的領導下,在抗擊日寇中艱難成長的歷程為線索,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亂世之中遼東人民揭竿而起、組織隊伍、保衞家園、拿起槍桿子平滅鬍匪、與日寇展開英勇卓絕鬥爭的歷史畫卷。作者用樸實的文字、匠心獨運的思維,將當年發生在遼東的諸多史實、故事,以時間順序為主線,縱橫交錯地編織在一起,展現了這一時期的遼東風情,深情謳歌了遼東人民淳樸勤勞的美德,歌頌了遼東大眾不堪忍受日本統治,驅逐外虜,誓死保衞家園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以王櫻桃為代表的眾多抗日英雄的光輝形象。具體細節,請諸位直接從書中品讀。

三、接下來有請《櫻桃紅了》一書的序言作者、我們敬愛的遼陽市作家協會主席朱東惠先生對該書做精彩的點評,大家掌聲歡迎!

四、下面掌聲有請遼陽新華書店總經理、遼陽市詩詞楹聯學會會長韓朝華先生講話!

五、宋宗興先生曾經在武警黃金四支隊服役21年,對部隊懷有深厚的感情,這部《櫻桃紅了》凝聚了他很多的軍人情結,今天武警黃金第四支隊政治處主任樊廣月先生特地趕來參加發佈會,下面請樊主任講話,大家歡迎!

六、下面請遼陽青年作協主席李舒慧先生講話,大家歡迎!

七、下面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有請全國知名人士、好人欒福山先生講話!

八、下面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有請《櫻桃紅了》一書作者宋宗興先生髮表創作感言!

九、下面請我市作家呂鋒先生代表博友、文友講一下讀了《櫻桃紅了》感受。

十、聽了宋大哥的創作感言讓我感慨萬千,相信《櫻桃紅了》一書定會為遼陽文學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希望宋大哥和各位作家朋友們將來能夠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今天的發佈會到此圓滿結束!祝各位朋友身體安康、闔家歡樂、吉祥如意!

接下來將進行現場簽名售書活動,請各位朋友支持、捧場,工作人員請各就各位,宋大哥請準備好簽名!

新書發佈會發言稿 篇3

或許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一般寫回憶錄的人都是從70、80歲開始寫。我以前不知道為什麼會那樣。因為在我心裏,一直認為我們應該趁着年輕的時候寫一段,中年的時候寫一段,晚年的時候再寫最後一段,這樣回憶錄也就完整了。或者説,我們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開始做新的記錄。寫隨筆,或者寫小説,又或者是記日記。我個人比較喜歡散文創作,所以書裏收錄的只有2個短篇小説。因為我一直覺得,小説呢,有可能會有作者的真實經歷和感受,又或者沒有。總之它就是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有真亦有假,它不像散文,十分純粹自然。

我們看一個人怎麼樣常常是看他最初骨子裏是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他究竟做成了哪些事情,希望大家明白我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每一個人認識對方純屬偶然,我曾經和一個朋友探討過這個問題。認識一個人是偶然還是必然?或許你會認識a,然後認識b,獨獨不認識c。可是,你想,如果你認識了c,難道就不會再認識a和b了嗎?你可能只是沒有機緣認識他,而不是説一定不認識他。即使你不認識他,你也會認識另外一個人。你總是會遇見另外一個人。總之,無論如何,你總是會認識其他人。不管那個人是誰,你們就是那麼偶然地認識了。認識以後,依然會離開。所以,陌生到熟悉,這只是一個過程,一個偶然的過程。其實,我覺得認識誰都無所謂,因為大家都是從陌生到熟悉。沒有任何差別。一見鍾情畢竟是少數。説實話我自己也不相信一見鍾情。所以,在這本書裏,我寫的'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微妙關係。這裏有陌生的情誼,有熟悉的友情,有甜蜜的愛情。無論如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點滴交雜在一起。

過去,我或許會努力掩飾自己的某一些小心思,小心翼翼地藏匿曾經的某一些事情和某一些影子。因為我是一個害怕被人看穿的人,我害怕大家靠近我,害怕大家知道我心裏的很多祕密。所以,剛開始,這些文章,寫出來之後只是我自己看,然後是我身邊的最好的朋友看,接下來就是越來越多的朋友看見。直到現在,已經正式出版成冊,讓每一個讀者都有機會看見。當然這個過程是比較漫長的,因為我心裏需要一個適應期。最疼愛我的老師説,她知道我害怕,但是她知道我心裏也充滿渴望。既害怕又渴望。多矛盾!過去我曾經做過很多剋制的事情,剋制自己寫的慾望,同時剋制自己發表的慾望。但是到後來,我妥協了。因為我開始相信每個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所以你隱瞞不了太久,時間一長,大家都會看見。

此刻,我出現在這裏,真真切切的,心裏不斷湧動的是感激,我要感謝的人很多,我要表達的也很多,無論如何,我想告訴大家,我會繼續努力創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來回報大家!我會一如既往地熱愛你們,熱愛民大,熱愛蓉城。

最後謝謝大家耐心聽我的發言。洛洛心裏充滿了感激。

新書發佈會發言稿 篇4

《大詩歌》一書出來三個月,已經有許多作者和讀者在議論關於“大詩歌”的事情了。至於“大詩歌”是怎樣的一種詩歌,我想大家的理解應該都不一樣、甚至還比較模糊,然而,直覺告訴這些詩歌作者,這是一種詩歌文學在當下的一種新的話語傾向。今天,來了這麼多詩壇的前輩和現在活躍在詩壇的詩歌界同仁、以及關心詩歌文學發展的領導,本人由於參與這本書的編選,在此代表散文詩方面的作者,向大家彙報一下與這本詩歌選集誕生過程相關的一些事情和關於大詩歌的粗淺想法。

一、“大詩歌”的由來

關於大詩歌的提法,最初應該追溯到20xx年《詩潮》舉辦“首屆‘詩潮杯’世界華文散文詩大獎賽”的籌備會議。08年3月,《詩潮》主編李秀珊來京與詩人周慶榮會聚,會晤時,關於在《詩潮》上強化當代散文詩作品的推介問題交換了意見。周慶榮就《詩潮》應該關注散文詩這一詩歌體裁的理由談到了“大詩歌”,也就是不要過於拘禁於以往的關於是詩還是散文詩的區別和身份問題,無論是分行的新詩還是不分行的散文詩,其實都是詩歌文學,都包含在更為寬泛意義的“大詩歌”的美學範疇。只要作品寫得好,不能因為散文詩的不分行寫作而拒絕散文詩這一種詩歌寫作形式。在這一點上,《詩潮》應該走在前面,辦出特色,接受全國許多正在運用這一形式寫作的作者,這樣才能凸顯《詩潮》的胸懷與眼光。李主編接受了周慶榮的這個建議,同意“大詩歌”的提法,認同了這種詩歌理念所具備的現代漢語詩歌藝術的包容性和審美性的反思意義,認識到對於促進現代漢詩的發展“大詩歌”這種理念的重要性。為此,商量決定在《詩潮》舉辦一屆全國性的(包括海外華人)的華文散文詩大獎賽,以此推動當代散文詩的創作與繁榮。

一年之後的09年3月14日,在京的十多位詩人在北土城的德恆會館匯聚,決定成立“我們”散文詩羣,這應該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第一次以散文詩名義成立的詩歌寫作羣體。“我們”散文詩羣的詩歌理念就是“大詩歌”,而寫作的倡導定位在“意義化寫作”的問題上,也就是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寫出與當下的生存意義、生命意義有關的情懷。拒絕無病呻吟,拒絕心胸的陰暗與狹隘,讓日常情感昇華到做人的情懷高度,明確詩歌文學作為社會心靈公共話語承擔者所必須具備的健全品格。到了這時,我們對於“大詩歌”的理解,已經不只是對於文體意義的突破問題,而是上升到關於寫作者情懷、境界的認識之中。

由於“我們”散文詩羣成立時計劃每一年出一本散文詩年選,正在我們收集作品,準備編年選的時候,中國詩人俱樂部發起人、組織者楚天舒也在醖釀編選一本“中國詩人俱樂部詩選”,由於楚天舒也是“我們”散文詩羣的發起人之一,而“我們”散文詩羣的成員中多名作者都是“中國詩人俱樂部”的骨幹成員,就這樣兩種計劃合二為一,“我們”就決定改變原來編散文詩年選的計劃,編選一本新詩與散文詩的合集。“我們”之所以做出這種決定,那是因為“我們”散文詩作者在成立散文詩羣時候,堅持的一種寫作態度,那就是虛心向新詩學習。因為長期以來,散文詩與新詩相比,其探索與發展嚴重滯後。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能讓散文詩作品跟新詩放在一起,對於散文詩的作者來説,那是最好的比較、學習的機會。也能讓讀者最終作出對於兩者選擇的審美判斷。

在做出這種決定之後,由新詩和散文詩的代表性作者組成編委會,首先商定這本選集的書名。中國詩人俱樂部最初的願望是取名“中國詩人俱樂部詩選”,可是大家都知道,現在全國各大出版社每年出版了許多年選、作品選之類的書,這樣的書名沒有特色,不能體現我們編選這本作品集的意義。經過討論,大家覺得這本選集應該超越“中國詩人俱樂部”或者“我們”的羣體封閉理念,應該具備更為寬泛的、開放性的視野,那麼周慶榮所提倡的“大詩歌”就比較合適。最終大家一致同意把“大詩歌”作為這本選集的書名。就這樣,編委會決定由瀟瀟和靈焚分別擔任新詩和散文詩的執行主編,組稿、編選各自的作品。

二,編選這樣一本詩歌選集的目的和意義

大家都知道,散文詩這種文體的在中國的出現與新詩幾乎是同時期的。然而,幾十年來新詩的發展異彩紛呈,除了特殊的頌歌時代之外,新詩的探索者一代接着一代。可是,散文詩卻與此完全不同,基本沒有出現突破性的發展。第一本散文詩集《野草》,本來是一座里程碑,卻成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許多寫新詩的人一般都在拒絕這個文體,長期以來對於散文詩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見,從而讓中國現代漢詩的發展存在着嚴重失衡。

當然,人們對於散文詩的偏見,其主要原因不在別人,就在散文詩作者本身。首先,在魯迅的《野草》之後,雖然還出現了陸蠡的《海星》以及麗尼等人的散文詩,但基本上沒有什麼具備大影響力的作品。而到了新中國建國以後,隨着“郭風體”、“柯藍體”的流行與濫觴,散文詩基本上只被當作花邊文學,徹底退向主流文學的邊緣,即使有幾位重要的前輩,如耿林莽、李耕、許淇等在文壇上被讀者所認識,還有鄒嶽漢、海夢等前輩也致力於創辦雜誌,編選作品集,為擴大散文詩的影響竭盡努力,可是由於各刊物上發表的散文詩,編選出版的散文詩集,無論審美性、藝術性、探索性,都無法與新詩相提並論,那麼,當然主流文學對此不予以認可。相反地,長期以來散文詩卻成了一些既寫不好新詩,也寫不好散文的作者用來粉飾自己,以此獲得文學身份的投機取巧的話語工具。著名詩評家王光明教授曾經寫過一篇題為《野草,散文詩傳統的中斷》,對於散文詩發展歷史中存在的問題做了詳細的闡述。確實,如果我們把《野草》作為中國散文詩發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的話,那麼,幾十年來中國的散文詩該繼承的沒有得到繼承,該中斷的沒有予以揚棄。相反,該揚棄的那些幼稚的,不成熟的部分被繼承,被擴大解釋成為散文詩核心美學,該繼承的深刻的思想性、前衞性的因素被人們迴避,拒絕。

作為散文詩作者,我們充分認識到散文詩存在着這些問題。然而,更為重要的我們也看到了當代散文詩領域存在着一批“沒有話語權”的非主流的作者,他們在苦苦探索着散文詩的突圍之路,就是這些人的作品讓我們看到散文詩的希望和未來。這些作者與新詩的作者都比較接近,他們一邊主動從新詩中吸取好的要素,一邊尋找散文詩與新詩所存在的不同的美學元素,默默地堅持着自己的創作道路。許多寫新詩的作者對於那些寫得比較好的散文詩,都會覺得那就是詩,不把其當作散文詩看待。説散文詩是詩基本上沒有錯,散文詩就是詩歌的一種表現形式,當然是詩。可是,不能簡單地説散文詩就是詩,因為長期以來人們總把詩與新詩劃等號,嚴格地説,詩和新詩不是同一個概念。分行的新詩也只是詩歌的一種,而散文詩也是,兩者不僅在表現形式上不同,其內在的節奏,情感和思想的展開方式上也不一樣。對於這一點既寫新詩,又有過散文詩寫作經驗的作者都應該有所體會。而文學研究者們對此也有過相關的論述。比如,林以亮先生指出:“寫散文詩時,幾乎都有一種不可避免的內在的需要才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寫詩或者寫不好散文,才採取這種取巧的辦法”。而王光明教授則指出:“是詩的內容就不該為了追求自由而寫成散文詩”,等等,這兩位學者的敍述方式不同,其內涵是一致的,那就是散文詩寫作都是為了內在的必然需要所採用的表現形式。(他們在這裏所説的“詩”也都等同於“新詩”)。

其實,我們只要縱觀中外詩壇不難發現,一些文學大師都是到了其人生、藝術達到很高的境界的時候開始採用散文詩這種文體寫作,魯迅如此,日本的萩原溯太郎如此,聖瓊·佩斯、紀伯倫、蘭波、里爾克等都是如此。萩原溯太郎甚至認為,散文詩是思想詩,在自由詩中,只有比較上乘的作品是散文詩。他是日本現代詩的奠基者,最後的作品集《宿命》就是用散文詩寫成的。這些現象告訴我們,否定散文詩是一種膚淺者回避和自衞的方式,因為自己無法寫出好的散文詩。散文詩與新詩不同,不能憑藉語言的巧妙運用、通過意象技巧的經營來掩蓋一些自己本來並不具備的深度與高度,散文詩是袒露的,裸體的,作者的思想中有多少東西,就會呈現多少,作者的天分和高度、深度在作品中是一覽無餘的。因此我相信,大家年輕的時候寫新詩,而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的成熟和人生閲歷的增加,會有更多的人不得不寫散文詩,因為散文詩寫作需要非常明確的思想,飽滿的藝術體驗,那時,僅僅使用新詩的形式已經遠遠不夠,不能夠完成自己飽滿思想的承載。散文詩寫作是在自己不得不採用這種形式的時候才出現的,所以,散文詩這種文體形式,它的可能性是深不見底的,拒絕散文詩就意味着拒絕自身的發展和未來。

因此,我們認為,作為詩歌文學,從中國的古典漢詩向現代漢詩的發展和演變,光有分行的新詩是不夠的,散文詩是極其重要的一種寫作形式。然而,長期以來這一點卻被人們忽視了,這個領域在今天還是一塊尚未得到很好開墾的處女地。那麼,我們在這本書裏,把這兩種詩歌體裁放在一起,讓大家比較、選擇,提醒大家關注這塊處女地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散文詩仍然繼續被人們所忽視,現代漢詩就不可能完全實現從古典向現代的健全發展和演變。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相信,這本選集的編選出版,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將會越來越被人們所認知,我們相信歷史會收割這一切。中國當代詩歌如果放棄了對於散文詩的關注、認同,那就是意味着放棄了自己向更豐滿的、更高的美學境界飛翔的一邊翅膀。

三、從思考詩歌對生命的意義審視“大詩歌”

今天來了這麼多前輩、同仁,以及媒體的朋友,我想大家基本上都與詩歌有關。然而我們每當想到詩歌在當下的境遇時,不得不承認一種無奈。因為在這商品經濟主宰一切的時代,唯有詩歌不能成為商品。在文學門類中,寫小説的和寫劇本的多少還可以掙來一些養活自己的糧食,而詩歌(當然散文也基本一樣)只是一種奢侈品,除了以一種朝聖般的情感面對自己的這種愛好之外,詩歌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詩歌寫得再好,也不可能給自己帶來屬於物質性的補償。然而,即使這樣,依然有許許多多的作者樂此不彼地在詩歌中流浪,流浪在這個不鍾情流浪者的時代。即使生活再拮据,寫詩的人也會竭盡所能從牙縫中擠出出版書籍的錢,希望更多的人讀自己寫的詩歌。

這種迷狂究竟為了什麼?我想究其原因可以從兩個主要的向度考慮,那就是從生活和生命的兩個層面看待這種想象。從生活的層面看,為了生存,我們每一天都要面對自己周遭許許多多疲憊不堪的事情事物。為了應付工作、住房、子女、職業、人際關係、疾病,等等生存問題,一個完整的人被物質性追求的當今社會弄得支離破碎,時間和空間把人拆成了不完整的零部件,活下去,靠什麼支撐?靠什麼把那些零部件重新組裝起來?那只有靠一種精神性的堅守,一種屬於自己的,在任何狀態下決不放手的“奢侈品”的犒勞,我想詩歌就是這種奢侈品之一,不,對於寫詩的人來説,這應該是唯一的奢侈品。可以這麼説,對於一個寫詩的人,詩歌應該是其生命品質的保鮮。這就牽涉到寫詩與生命相關的問題。

對於人來説,生命是有長度的,並且這種長度是一種消耗品。生命的每一秒鐘時間都是不可複製的,過去了就不再存在,為了讓這種不可複製時間的一部分得以保留下來,一般是通過文字記錄。然而,生命的律動、情感的潮汐是一般的語言敍述方式不可能鮮活地記錄下來的,除了音樂、繪畫之外,詩歌也是為此而誕生的,在語言中保存生命痕跡的藝術。詩歌最初誕生於集體勞動的需要,為了統一集體的力量,需要一種統一的勞動號子,這號子是吟唱出來的。吟唱需要節奏,這節奏是根據人的呼吸來決定其舒緩快慢、抑揚起伏。所以,詩歌藝術的誕生應該與節奏的追求緊密相連的,而這種節奏是根據人的呼吸來決定的,那麼,詩歌應該是最接近生命本身的藝術。詩歌的本質在於抒情性,而抒情所帶來的愉悦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這種抒情性背後是人類原初生命在大自然宇宙中的本能反應,當然可以給人類的本然生命帶來本真愉悦的效果。由於詩歌的這種近乎自然的節奏感以及抒情性特點,使其具備了容易記憶的傳頌功能,在無文字的時代,自然地逐漸發展成為先民們傳承其族羣文化的載體,敍事史詩應運而生。世界各民族史前文化的敍事內容,一般都是通過這種抒情的方式得到傳承的,而在這些人類原初的史詩中,人類生命的鮮活性才得到了保存。

當我們追溯到詩歌的起源所擁有的這些本質特徵,就不難理解人們至今仍然為此迷狂的理由了,它是人類生命的一種本能性需求的藝術。因為任何時代的生命都是需要愉悦的、需要抒情的,只有這樣人才能獲得克服艱難困苦,繼續活下去的願望。之所以要談這些,主要是為了思考關於我們所説的“大詩歌”究竟追求一種怎樣的詩歌寫作的'問題。周慶榮所説的“大詩歌”,最初也許只是從散文詩應該作為詩歌文學來看待,不要停留在以往的詩歌只是新詩這一種寫法之上,不能把詩歌文學單一化、狹隘化的思考出發的。然而,自從《大詩歌》這本作品集出版之後,“大詩歌”的理念就已經不再是周慶榮的個人的、或者“我們”散文詩羣的一個羣體理念了,現在許多人都開始使用“大詩歌”這種説法。至於每個人所理解的“大詩歌”究竟是否一致那是另外的問題。那麼,我們所追求的大詩歌,究竟是什麼樣的詩歌呢?我的一位福建的詩友李仕淦認為:“它是探索人類起源性綜合史詩要素迴歸的詩歌美學追求”,我覺得他講得有道理。周慶榮所提倡的“大詩歌”,它遠遠不是一種新詩和散文詩,再加上詩詞等詩歌文學的統合概念,不僅僅只是為了打破當代文學的詩歌版圖,完成一種文體健全發展的籲請這麼簡單的問題。它應該是一種反思當下詩歌寫作所必須具備的意義、視野、情懷以及美學追求的集合問題。它的追求應該是最終打破所謂的新詩、散文詩的區別,超越於這兩者的文體獨立性意義的狹隘論爭,完成一種迴歸生命原初詩歌的抒情性與敍事性在當下、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如何做到有機融合的、嶄新的詩歌藝術的抵達問題。這就是他反覆強調散文詩的“意義化寫作”的根本意義之所在。

應該可以説,因為詩歌,我們多了一種熱愛這個世界的理由。然而,我們生存的現實存在着太多的不美好的東西,這些東西形成我們周遭的事情事物包圍着我們,甚至有時讓我們感到窒息。那麼,如果我們不能穿過這些面前的遮蔽物讓目光看到更遠的地方,我們如何熱愛這個世界?如果不熱愛這個世界,我們還能堅持活下去嗎?因此,詩歌如果僅僅只是個人不快樂的情感、扭曲的視角的放大鏡,總在作品中倒自己的陰暗的、潮濕的情感、思想垃圾,那樣的詩歌將會離自己的生命本真越來越遠。西方現代主義主要是通過揭示現實生存的醜陋、陰暗、變形以及人的生存異化等得以確立的。我們現在也面臨着工業化、甚至還有信息化雙重的重壓,我們所看到的,所感受的生存現實,能不能不借用那種被殖民地的情感、思想、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後現代社會,找到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對於世界的審視、審美的角度呢?我覺得我們到了需要徹底拋棄被殖民地的大腦的時候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大繁榮之後必然帶來一個文化大繁榮的時代,而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來的只有這些文化中所攜帶的我們生存過的生命痕跡。那麼,我們應該為歷史留下怎樣的、無愧於21世紀中華復興時代的輝煌文化遺產呢?這是每一個文學、藝術探索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中國是一個以詩歌文學著稱世界的國度,“大詩歌”藝術的探索,也許可以成為我們再造輝煌的一種探索途徑。

新書發佈會發言稿 篇5

各位朋友,各位讀者:

大家下午好。

很快樂,今日能有時機在這裏和大家相聚。大家已經看到,今日的三聯,迎來了幾位尊貴的客人,他們親自蒞臨這裏參與這樣一個活動,真讓簡樸的三聯書店有種蓬蓽生輝的感覺。古人説“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今日這裏温馨的氣氛,説是各位嘉賓的大德高賢帶給我們的一點也不過份。

今日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新書《曙光集》,由楊振寧先生著,翁帆女士編譯。編入的文章,多是楊先生所寫的散文隨筆。作為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先生的名字可謂如雷灌耳,家喻户曉了,但是作為一位優秀的散文隨筆作家,大家對楊先生卻未必非常瞭解。其實,像很多科學大師一樣,楊先生也有着特別豐富的內心世界,感情充足,才華橫溢,幾十年中,楊先生以飽含真摯情感的筆墨寫下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文字,深為文壇所稱賞。例如他的散文《鄧稼先》就曾被選入了國中語文課本。但楊先生究竟是科學家,他並沒有把出版隨筆集看得很重。所以他的散文隨筆發表以後,結集出版的很少。這一次,楊先生是在翁帆女士的幫助下,將自己所寫的散文隨筆,以及有關二十世紀量子學進展史和中國高等教育進展問題的文章進展篩選編輯,編入文集中的50多篇文章,最早的一篇寫於1979年,最新的一篇寫於20xx年,從寫作時間上來看,全部都寫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年月裏,好像説明楊先生是有意識地要將自己在中國改革年月(也是中國迎來曙光的年月)裏所思所想做一個總結。書中收錄的文章有一半以上從未結集出版過,另有多篇文章譯自英文,在本書中是首次以中文形式發表。因此可以説,這本書是楊先生的一部新著,也是楊先生30年來的一部重要的著作集。用楊先生自己的話説,這部書“呈現了二十世紀一個人的歷史,呈現了二十世紀一個學科的歷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紀一個民族的浴血重生的歷史。”意思是説,這是一本可以以小見大的書,是一本可以透過一位科學家的經受和感受來領悟一個社會的時代精神的書。確實,當我們讀到《鄧稼先》、《父親和我》這樣飽含滄桑的追憶文章,誰能不為那一片中華民族的赤字之心所打動呢?誰能不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振興和騰飛感到歡欣鼓舞、無比驕傲呢?

作為出版者,我要為三聯書店能有幸出版楊先生的著作感到榮幸。楊先生可謂三聯的老了,他的第一本隨筆集《讀書教學四十年》,就是在20年前的1987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20年中,三聯始終在關注着楊先生的新著作。這一次,是我們在互聯網上讀到一則簡訊,介紹楊先生近況,説翁帆女士正在幫忙楊先生把一些英文作品譯成中文,並將這些文章編成一本新書。楊先生説,他自信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於是我們便與楊先生聯絡,盼望承受這本書的出版。當時,與楊先生聯繫的出版社也已經有好幾家。我們很感謝楊先生對三聯的信任,他很快就打算和三聯簽訂出版協議,並親自編定書稿,選定照片。三聯對這本書的出版是相當重視的,我們把它當作重點書,立刻組織得力的編輯,在時間和生產緊急的狀況下,為這本書的.出版做出很多優先安排,保證了它能在新年伊始就與大家見面,在馬上進行的一年一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開頭髮行。楊先生在出版工作中也賜予我們很多支持與協作。他幾次親自審定校樣和版式,親自動筆反覆修改文稿,連一個字一個標點都不漏過。大家可能留意到,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帶有科學論文集的特徵,它嚴格根據時間挨次,在每一篇的名目前都添加了一個説明年月的數字編號。這個編號也是楊先生親自編定的,它充分反映出本書作為一位科學家的作品集的特點。總之,在編輯出版過程中,楊先生所表現出的一位出色科學家的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都令人敬重和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這本書對楊先生來説,是30年的隨筆寫作的總結之作和代表之作,又是繼往開來之作。他把這本書命名為《曙光集》,意思是他在這本書裏展望到了新世紀的曙光。詳細地來説,這曙光是什麼呢?楊先生所説的曙光,是二十一世紀一個民族蓬勃崛起的曙光,是二十一世紀我們國家根底科學進展的曙光,是二十一世紀楊先生個人生命充實開心的曙光。所以在《曙光集》這本書裏,楊先生收錄了十六幅最絢爛的彩圖,不是把它們放在書的開頭,而是放在書的結尾,這可能就是楊先生的某種示意,意味着美妙的風景在曙光的後面呢。

新書發佈會發言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教師、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你們好!

特別感謝大家抽出珍貴的時間來參與我的新書公佈會!

首先感謝學校和學院為我舉辦的這次新書公佈會,感謝領導和教師的鼓舞支持,感謝身邊朋友們的熱心幫助。由於我只不過是一個喜愛寫作的平凡的學生而已,我一個人確實辦不來這麼多事情。在這裏,我尤其要感謝學生會的眾多同學。為籌辦今日的新書公佈會,他們勞心費心,細緻周到。據我所知,他們還屢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安排工作。中午十二點多還在這裏佈置會場,特別辛苦。

固然,在今日這個有意義的日子裏,我也要特別感謝那些給我鼓舞支持以及熱心反應的讀者朋友,感謝你們情願承受我的詢問,感謝你們給我建議。每一次寫新的短篇小説的時候,我總是會羣發短信問他們:你們盼望看到什麼結局?我經常給出兩種答案供他們選擇,而他們通常都會特別協作。今日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來到了公佈會現場,那就允許我在這裏親口道一聲:親愛的朋友,感謝你們。

人生不會有太多的二十年,但僅僅一個二十年也可以成就許多的事情。二十年了,如今我手捧着由自己的心血分散而成的作品集,心裏有説不出的感動。而我心裏特別明確,作為文壇新人,我的個人經受或資格實在微缺乏道。在我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很大程度地得到寫作課鄒華芬教師以及文學課邱豔萍教師的栽培與扶持。而在我創作的過程中,也得到身邊的許多讀者朋友的支持與鼓舞,這些對我個人而言是莫大的榮幸,許多時候,我都覺得這輩子能夠在這裏遇見你們真的很幸運。所以,我想,新書公佈會更大程度上應當是一個以新書公佈為名而舉辦的廣泛而熱鬧的聚會,一次文化的聚會,思想的聚會,情感的聚會。這樣也就讓我有了一個公開的時機表達我的由衷感謝之情。

總而言之,這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它是我來到蓉城之後的全新創作。裏面收入的全部文章都是我來到成都以後開頭創作的。其中有少局部是我過去在校報以及各學院報刊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後期當我在校對稿件,重新回去閲讀那些文章的時候,心裏就溢滿了幸福甜美。我想要告知大家的是,當下,我的心裏不斷有湧動的慨歎,由於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夠清楚地觀察自己的成長,我還看到了自己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的轉變,這些對我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收穫。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想記錄我在蓉城走過的痕跡,一點一滴。記錄在這裏遇到的人,發生的故事;記錄在這裏付出的努力,得到的收穫。讓身邊的或者遠方的朋友都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我成長的影子,盼望他們能夠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我和他們並不那麼遙遠。至於説我的文字,首先我自己必需成認,書出來前前後後我都仔細地讀了好幾遍,自我感覺文字還可以,但不是一流的,更不是超一流的,而我心目中的一流文字是巴金、餘華的那些文章。

異域他鄉的生活總是讓我們有生存狀態的邊緣感和感情世界的疏離感,並且,假如單純是異鄉朋友的聚會,溝通所產生的離不開離愁別緒,失落或是迷惘,有時候甚至迷失。來到這裏,除了環境的不適應,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淳樸暖和的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情意。我始終信任蓉城有愛,民大有愛,所以,無論面臨多大的挑戰,我都堅持下來了。我成認起初自己也有些許困惑和悲傷,由於我來自陽光明媚的綠城南寧,而成都總是陰沉沉的,很少有像南寧那樣充分的陽光。可是,這些並不能影響我的心情。由於我很快就發覺這裏的人們流露出來的那種純粹而和善的天性,讓我感到暖意漫流。

或許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一般寫回憶錄的人都是從70.80歲開頭寫。我以前不知道為什麼會那樣。由於在我心裏,始終認為我們應當趁着年輕的時候寫一段,中年的`時候寫一段,晚年的時候再寫最終一段,這樣回憶錄也就完整了。或者説,我們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開頭做新的記錄。寫隨筆,或者寫小説,又或者是記日記。我個人比擬喜愛散文創作,所以書裏收錄的只有2個短篇小説。由於我始終覺得,小説呢,有可能會有的真實經受和感受,又或者沒有。總之它就是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有真亦有假,它不像散文,非常純粹自然。

我們看一個人怎麼樣經常是看他最初骨子裏是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他畢竟做成了哪些事情,盼望大家明白我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每一個人熟悉對方純屬偶然,我曾經和一個朋友探討過這個問題。熟悉一個人是偶然還是必定?或許你會熟悉A,然後熟悉B,獨獨不熟悉C。可是,你想,假如你熟悉了C,莫非就不會再熟悉A和B了嗎?你可能只是沒有機緣熟悉他,而不是説肯定不熟悉他。即使你不熟悉他,你也會熟悉另外一個人。你總是會遇見另外一個人。總之,無論如何,你總是會熟悉其他人。不管那個人是誰,你們就是那麼偶然地熟悉了。熟悉以後,依舊會離開。所以,生疏到熟識,這只是一個過程,一個偶然的過程。其實,我覺得熟悉誰都無所謂,由於大家都是從生疏到熟識。沒有任何差異。一見鍾情究竟是少數。説實話我自己也不信任一見鍾情。所以,在這本書裏,我寫的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微妙關係。這裏有生疏的情意,有熟識的友情,有甜美的愛情。無論如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點滴交雜在一起。

過去,我或許會努力掩飾自己的某一些當心思,當心翼翼地公開曾經的某一些事情和某一些影子。由於我是一個可怕被人看穿的人,我可怕大家靠近我,可怕大家知道我心裏的許多隱祕。所以,剛開頭,這些文章,寫出來之後只是我自己看,然後是我身邊的最好的朋友看,接下來就是越來越多的朋友觀察。直到現在,已經正式出版成冊,讓每一個讀者都有時機觀察。固然這個過程是比擬漫長的,由於我心裏需要一個適應期。最疼愛我的教師説,她知道我可怕,但是她知道我心裏也佈滿渴望。既可怕又渴望。多衝突!過去我曾經做過許多抑制的事情,抑制自己寫的慾望,同時抑制自己發表的慾望。但是到後來,我妥協了。由於我開頭信任每個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所以你隱瞞不了太久,時間一長,大家都會觀察。

此刻,我消失在這裏,真真實切的,心裏不斷湧動的是感謝,我要感謝的人許多,我要表達的也許多,無論如何,我想告知大家,我會連續努力創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來回報大家!我會一如既往地喜愛你們,喜愛民大,喜愛蓉城。

最終感謝大家急躁聽我的發言。洛洛心裏佈滿了感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