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的作文

來源:文書谷 2.04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子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子的作文

教子的作文1

孩子,從你上一年級起,老師就向家長反映:這孩子頭腦聰明,就是不太愛寫字。那時,我想:這孩子是上學前班的年齡,現在是一年級,就放鬆點兒吧。所以,沒有強迫你,想讓你寫時,你就説:“媽,你給我抄抄題吧。”我也就二話不説地給你抄了。有時,正在忙着,你就軟磨硬泡,或是交換條件,説“不抄就不寫作業”等,所以最後總是聽你的。或許是那一段時間慣的,讓你養成了討價還價的習慣。假期中我更是失職,沒有培養你良好的做事習慣,整天是漫無目的。

現在已經是二年級了,快要期會考試了,前段時間我忙於班級的事情,對你照顧不周、關心不夠,偶爾提問一下發現你會也就擱下了,沒再深究。可前天,拔尖考試沒拔到你,我可是呆了:我聰明可愛的孩子,是你智力不行嗎?不是,智力絕對沒問題,關鍵是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是深感愧疚,因為孩子習慣的養成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我在這方面想的倒不少,可做的又有多少呢?

我知道孩子小時重要的是習慣的養成教育,有時我也想了好的方法,但就是堅持不下來,有時我會以忙為藉口,作為班主任,有六七十個學生在等着我,我確實很忙,但還不至於忙到每天抽不出二十分鐘教育自己孩子的程度。確實有時我也想放縱一下你和我,心想,以前的孩子沒有人教育,不是該成才的還是能成才。所以,對你的放了學就玩我沒有過多地限制,即使有時你不寫作業。現在想想,我是不是太不負責任了?

自從前天你給我説了沒有抽住你,我的心裏就像壓了塊石頭,沉甸甸的'。這幾天總感覺心裏欠你些什麼,因為在你身上,我沒有盡力。我想如果我多少關注一下你的學習,這次就一定會抽住你。我並不是唯成績是説,只是説依你的智力應該能佔住這4:1裏的一份,現在沒佔住,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過看到你這幾天的表現,也讓我欣慰:做作業雖然還有點磨蹭,但你親口給我説了你要努力,所以,我也在心裏暗自説:‘我也要努力’。

過度的放鬆也會讓你放鬆,過分的限制又怕束縛住了你的身心,做家長好不容易,不過,我會繼續努力在教子的路上,爭取讓你在歡樂中學到知識。

孩子,你的習慣還沒養成,我的責任也未盡到。就讓咱們以後共同努力吧!

教子的作文2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參加民進中央舉辦的經驗交流會,葉老教子作文的啟示。我們下榻在勞動大廈。湊巧的是,葉聖陶先生的長子、時任民進中央副主席的葉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個樓面上。

一天,晚飯過後,我邀請葉至善先生到我的房間小坐。“三句不離本行”,閒談時,我請他介紹小時候葉老是怎樣教授他作文的。他帶着濃重的'蘇州口音説:“不教的。”我好生奇怪,葉老是個作家、編葉至善先生見我有些疑惑,説:“你是搞作文教學的,我説給你聽,我父親這麼做,到底是算‘教’還是算‘不教’?”

原來,葉老從不給孩子教授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教育論文《葉老教子作文的啟示》。他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讀些書。至於讀點什麼,悉聽尊便。但是讀了什麼書,讀懂點什麼,都要告訴他。除些之外,葉老還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寫一點東西。至於寫什麼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歡什麼就寫什麼:花草蟲魚,路徑山巒,放風箏,鬥蟋蟀,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聽人唱戲,看人相罵……均可收於筆下。

納涼時,葉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讓孩子把當天寫的東西朗讀給他聽。葉老傾聽着孩子朗讀,從不輕易説“寫得好”與“寫得不好”之類的話,比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葉老説:“這是什麼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調遣詞語或重新組織句子,盡力讓父親聽得明白。直至葉老説“噢,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我懂了”時再繼續讀下去。

葉至善先生介紹到這裏,問我:“賈老師,我教孩子作文的。你説,我父親這麼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學會作文的。”

聽葉至善先生這麼一説,我茅塞頓開,這正是教學生“自能作文”最好的註腳。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頗受啟發。

啟示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順。“通”則“懂”,“懂”則“通”。“不通”則“不懂”,“不懂”則“不通”。道理似乎就這麼簡單。

啟示二:學寫作文必須大量。

教子的作文3

白玉不毀,孰為珪璋。

雪白的玉石不破玉雕琢,哪能在為貴重的玉器呢?同樣道理,如果我們沒有經過磨練又怎能成為一名有用之才呢?人的一生充滿着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困難,而這些困難正是阻礙我們成才的絆腳石,所以我們要想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勇於面對困難,把這些困難看成是一塊磨練出人才的試金石,而決不能畏手縮腳,擔驚受怕。

同樣是孩子跌倒了,其中一位母親慌忙地走過去並抱起孩子,不停地自我責備,並叫孩子打她幾下以討得小孩不哭;而另外一位母親的態度則截然相反,她卻沒抱起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身邊,並鼓勵孩子在他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雖然小孩子在哭,在撒嬌,但最後還是自己站起來。這兩位母親的不同做法,必然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些不同的影響。相對後一位母親來説,第位一母親的.目光就比較短淺了。她應該明確地知道,今天是由昨天發展而來的,必須嚮明天發展而去。人的一生會面臨無數的困難挑戰,如果連這麼小的困難也應付不來,那麼將來面對稍微大一些的困難時又怎能站起來呢?

從前人馴養了一隻虎皮鸚鵡。約半個月後它逃出了籠子。主人痛心,惋惜,但又想,鳥歸林,魚入水,正是得其所哉,便也心境安然。誰料十多天後,在山坡上的樹林子裏,找到的卻是它的僵硬屍體。看林老人説:家養的鳥兒,用不着找吃找喝,慢慢地便失去覓食的本領。一旦飛出籠子,難免會餓死?quot;主人半信半疑,拿回來一解剖,可不是,腸胃空空,沒有一點食物渣子。可悲啊,天底下竟有這種鳥兒,飛到廣闊的世界,餓死在果實累累的林子裏。

人總是在長大的。換一個角度説,人是會變老的。那位母親究竟還有多少天可以照顧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不讓他從小經過一番磨鍊,讓他的意志堅強起來,那麼長大後遇到挫折時就會一蹶不振,最終成為社會的廢棄品。

舉世人生何所依,不求自己更求誰。忠告所有的家長大人們,孩子長大後靠的還是他們自己,如果你不讓他們經過一定的磨鍊,那麼他們長大後經受不起挫折,必然遭到失敗。我看你們還是像第二位母親一樣,培養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可以在高空飛翔的雄鷹吧!

教子的作文4

讀完《傅雷家書》,不禁被書中展現的濃濃父子情打動,同時也看出了傅雷的教子之道。

傅雷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傅聰,另一個叫傅敏。而這本家書中多記載的是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書中不僅提及關於兒子事業方面的建議,也給予兒子生活上的關心及感情上的指引。

傅聰在七歲半時便開始學鋼琴,這並不僅僅是因為父親的期望,更是源於他內心對音樂的熱愛。傅聰對鋼琴的學習很有天賦,卻總是貪玩。直到傅聰十七歲時,傅雷才肯定傅聰可以專攻音樂,足以看出傅雷的謹慎。之後,傅聰去波蘭參加比賽,進一步學習。傅聰在出國後,傅雷一直以書信的形式引導傅聰,使傅聰成為一位人格卓越的人。傅雷在家書中常常向傅聰提出音樂方面的`建議。他建議兒子每天至少花六七個小時練音,對於朋友的邀約要慎重決定,敢於拒絕。在比賽之前要熟悉比賽時要用的鋼琴,為比賽做好準備。在比賽臨近時要保持身體健康,勞逸結合。在心理上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凡事盡力而為就好。在兒子取得好的成績時,傅雷為兒子感到高興,但從不過度表揚兒子,而是提醒兒子未來的路還很長,需要放眼長遠,為未來着想。

在情感及生活中的小事方面,傅雷也會關心自己的兒子。在傅聰年輕時,傅雷叫傅聰要經得起誘惑,以事業為重。後來,便提醒傅聰人生伴侶的重要性,一定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在傅聰結婚後,傅雷提醒傅聰不可光顧事業,也要抽空陪陪自己的妻子。傅雷也常常關心傅聰的妻子彌拉,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教她做人的道理。在傅聰有了孩子之後更是關心孫子的健康,教傅聰如何從孩子小時便培養孩子。在交友方面,傅雷總強調待朋友一定要真誠,藝術家總有很強的情感,但仍要用理智控制自己。傅雷總是給傅聰寄自己看好的書,以此薰陶他的思想。

傅雷曾説:“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是的,忠言總是逆耳的,父母總想給我們多傳授些生活經驗,因此耗費苦心,但我們常常體會不到。

雖然傅雷早已遠去,但他的教子之道永是我們成長的路上的一盞明燈。

教子的作文5

《傅雷家書》是傅雷與在外留學的兒子傅聰的通信記錄。在這些信件中,除了濃濃的父子情,還能看出傅雷的教子之道。傅雷教育的核心是“做人”。在他與兒子的通信中,幾乎沒有一封不提到做人的主題。比如説,在1954年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要學習的不僅僅在音樂……這一切都要使你更完滿,更叫人歡喜!”他告訴兒子在待人處事的時候要注意禮節,特別是細節要特別注意。而且還指出了兒子的不足,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給兒子建議,循循善誘,讓兒子在人際交往的方面取得進步。

傅雷也教育兒子,做一個音樂家的最終目的,不是開音樂會賺錢,而是兼做一個教育家,提高他人的思想境界。“一個藝術家必須把自己的感情昇華,才於人有益。”與一般的望子成龍不同,傅雷就這個話題在日常通信中談了很多,比如建議他在空閒時間多去看看博物館、大自然,把李白,陶潛的境界實施到自己身上等。一步一步把孩子引向正道,達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傅雷的'這種做法,有效,也比較好接受。

在感情處理上,兒子被父親教育成了一位理性、堅強的人。傅雷知道“人”是感情動物,但他堅持“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告誡兒子“對方把你作為她的整個世界,固然很危險,但也很寶貴……要慢慢地點醒她,維護她的人格獨立,擴大她的世界觀”。這是如此高尚的一位父親。處理感情的時候不僅考慮到自己兒子的利益,還考慮到對方。傅聰接受了這樣的教育,才能夠既學業有成又家庭美滿吧。

就算這樣,我卻不想成為傅雷的孩子。他的教育確實飽含愛意和道理,確實能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寬,然而他的教育卻讓學習、藝術乃至做人少了點人的激情。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很容易限制人的發展。

但不管我怎麼想,傅雷偉大的形象也不會改變。做任何事前,必須先學會做人,這便是傅雷一直堅持的教子之道。

教子的作文6

《傅雷家書》,一本“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

傅雷有許多光彩奪目的頭銜:著名翻譯家、音樂鑑賞家、文學評論家等。在這本書中,卻真真切切反映他是以為偉大的父親。

書中既有對文化藝術的探討,又有思想上的交流,還有生活瑣事的“嘮叨”,厚重不是輕鬆,深刻不離日常,以小見大,“人格教育”貫穿全書始末,傅雷反覆強調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在他看來,“做人第一,其次才是藝術家,再其次才是做音樂家,最後才是做鋼琴家”。一篇篇家書中,更是深藏着一顆父親的愛子之心。一句句叮嚀、一聲聲囑咐,正是作為父親的傅雷對兒子灌注的心血。

《傅雷家書》分為兩大板塊——談人生與藝術、談學習與生活。“談人生與藝術”,涉及藝術的真諦與精神的修養,展現傅雷深厚的文學藝術底藴和深刻的哲學思考;“談學習與生活”,是傅雷對兒子在學習與生活上的指導,字裏行間滲透着拳拳父愛,展現了傅雷獨特的人格魅力。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是傅雷的墓誌銘,也是他一生的縮影。書中令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於被回憶侵蝕。”它告訴我:做人,一定要敢於面對現實、正視錯誤,才能理智分析解決的方法。一切瞭然於胸,心中有數,假以時日自然會有所領悟。回憶?如果説回憶是發生過的事情,完全沒有意義,太過偏僻。但過去發生的事情,除了作為借鑑和警醒,對於實際的意義真的不是很大的了。珍惜當下,把握好未來才是人應當做的。

這本書讀完,對思想、道德、文化教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名著,是“具有推崇價值的有名的作品”。經典名著的價值在於典範的語言,在於精彩的故事,在於典型的人物,在於深刻而獨到的主題,在於它給予心靈的滋養,讓我們汲取了智慧,淨化了心靈,豐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説話。”領悟優秀作家的文字魅力、人格魅力,何樂而不為?

教子的作文7

兒子讀九年級了,學習成績不是太好,在班級裏只有中等水平,這不是兒子智商比別的孩子低造成的,而是我不適應中國當今對孩子十分殘酷的、扼殺童心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失敗”的教子之道。

我的教子方法就是不對孩子提什麼要求,充分尊重他個人的興趣和愛好。

在幼兒園和國小時,參加什麼興趣班由他定,兒子先後嘗試學習過硬筆書法、繪畫、航模、外語等,但只要他認為沒有興趣了,隨時都能退出興趣班,我充分尊重他的選擇。

從七年級開始,他迷上了籃球,每天要打一小時。儘管我知道這會影響他的學習,但為了他的快樂,我同意了,備戰會考《“失敗”的.教子之道》。

我總覺得,一個孩子的素質高低不在於他能不能考試,成績是否名列前茅,童年和少年階段最重要的是他的成長過程是否快樂。童年和少年時光轉瞬即逝。現在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一個人只有童年和少年時期才能有機會過得無憂無慮。

所以,我給兒子更多的時間去玩。

我總覺得對孩子來説,身體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適應社會的能力,最後才是知識。所以,我着重培養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

他4歲時,我給他10元錢,讓他去樓下買個西瓜。我悄悄跟在他後面。他艱難地雙手提了個5斤左右的小西瓜,還沒走出三步,由於力氣小,一鬆手,西瓜摔得粉碎。賣西瓜的攤主在罵:“有這樣狠心的大人,自己坐在家裏,讓這麼小的孩子來買西瓜,不知是不是親生兒子。”

小時候他走象棋、玩撲克都希望贏,一輸就不開心,有時還要發脾氣。越是這樣,我越經常讓他輸。慢慢地,他就能正確地看待輸贏了,懂得好多事是不以他的意志所能決定的。

兒子現在雖然學習成績不太好,但他誠實、大方、勇敢、對人熱情,這我很欣慰。

我有時也認為自己的教子之道是失敗的,因為不適應國情。我很矛盾――我的教子之道是有利兒子還是害了兒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