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1篇

來源:文書谷 2.36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1篇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

端午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盡,人們划船追趕拯救。岸上的人則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這才有了端午節划龍舟,包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也是我們這幾天最忙的時候,一大早,我們就要把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辟邪,以保安康。有時鄰居還會過來互相祝賀,端午節的熱鬧氣氛洋溢在每人心頭。

而端午節最大的事莫過於包粽子,事先準備好粽葉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裏泡下,使米膨脹,煮得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可是偏偏,平時細心的媽媽今年卻變成了愣頭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媽媽這時也毫無辦法,只好去請教外婆。外婆説道:“曉燕啊!長這麼大,怎麼還那麼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熱水泡上一小時就行了。”媽媽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開始包粽子了,這次輪到我發愁了,我看着這一片片綠色的粽葉中,再想想粽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無措。媽媽走了過來,露出了會心的一笑:“來,過來看。”只見媽媽手拿兩粽葉,一翻,變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棗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繩子一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經過多次嘗試,也開始變得順手。包粽子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邊聊邊包,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你瞧,鄰家的那個“小公主”也相當積極,一連包了好幾個粽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樣的問題,弄得到處都是餡渣子兒,人們見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卻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幾個起鬨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們了。盤中的粽子越來越多,樣子也各不相同,誰包的粽子一清二楚,大人們手法嫻熟,手一動,粽子就出現在盤子中了,孩子全神貫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個。但是大人雖笑,卻從不罵孩子,只在一旁靜靜地看,有時指點兩句。終於粽子包好了。“這包得怎麼看都不像個粽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卻説“真棒!”這情景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粽子。

終於,粽子包好了,粽子一個個排隊跳下了鍋。剛出鍋的粽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無不流露出喜悦的笑容。這讓我感歎祖宗的智慧,還讓我知道家人的意義。包容是家庭組成的原因,包容對方,包容對方的一切,包括缺點,才能讓家庭堅實、穩定。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2

我們溧陽有個習俗,新年來臨前,家家家户户都“請祖宗”。我家也不例外,我們會請“老祖宗們回家過年”,俗稱“請祖宗”、“做羹飯”,這是一種祭祖形式,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

“請祖宗”的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每年我都會跟着爺爺、爸爸一起“請祖宗”。爺爺告訴我,“請祖宗”是為了祭祖、懷念祖先、先人。奶奶負責準備好祭祖的食材,有豬頭、雄雞、鯉魚、肉圓、豆腐、青菜、蘿蔔絲、小糰子、蘋果、酒水、碗筷、小酒杯、蠟燭一對、香一把、香爐……我和爸爸按照爺爺的指示,把八仙桌擺到大廳正中間,桌子上方放一條長凳,然後左右兩邊各放一條長凳,下方不放凳子,地上放一個草蒲團,磕頭用的。爺爺把食材、器具擺放到桌子上,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擺放好了。我好奇的問爸爸為什麼要準備這麼多東西。爸爸娓娓道來,準備的這些材料都是有講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食材一般是“三葷三素”,三葷一般是魚、肉、雞,三素一般為豆腐、青菜、蘿蔔。還會有豬頭、豬手、豬尾巴,魚必須是一整條鯉魚,不扣腮、不去魚鱗,雞必須是雄雞而且要會打鳴的。我聽得全神貫注,不時的點頭。

爺爺開始主持儀式,他先把香爐上的蠟燭和香都點着,大家要保持嚴肅不能説笑。接着,爺爺拿了幾個元寶在大門口點然,一邊點元寶一邊嘴裏振振有詞的説:“老祖宗們,回來吃年夜飯啦!”話音剛落,我看見爸爸開始給“老祖宗們”倒酒。桌子的三面,各放着三個酒杯、三副筷子,爸爸倒好一次酒就磕一次頭,一邊磕頭一邊嘴脣不停地念叨着。爸爸磕完頭,我就立馬跟上去磕頭,一邊磕頭一邊祈禱老祖宗們保佑我們大家平平安安、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酒過三巡,爸爸給“老祖宗們”添飯。我和爺爺在大門開始燒元寶,爺爺一邊點元寶一邊説:“老祖宗們,拿去用啊!”我不停地把元寶放進去。爺爺説:“燒元寶時要虔誠,元寶要慢慢燒。不要用木棍去挑動元寶,否則會弄破元寶。很快元寶都燒完了,“老祖宗們”都拿到了。這時,我聽到爺爺在説“老祖宗們,吃完飯,慢走啊!”我抬頭看到,爺爺一邊説一邊在挪動長凳。

夜幕已經降臨,“請祖宗”也接近了尾聲。我若有所思,“請祖宗”雖然是傳統風俗,但是在舉家歡慶之日將老祖宗們請回家,是對祖宗先輩的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同時,爺爺和爸爸的祈禱,是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我們後代平平安安,是深情的祈福祝願。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3

每次過年時,我都格外快樂。

因為,只要過年,大人們就一定會去買東西,我也就可以順手取些小玩意。有人要問了,為什麼不在平時買,而非要在過年時買呢?這裏頭呀,可大有講究。

平日裏,大人們都省吃儉用,雖説還不到一塊一元硬幣都捨不得的地步,但是,至少不會隨便給我們小孩子買玩的。可是呀,到了過年就不一樣了,大人們出手都特別闊,我們可以多拿些吃的糖呀,卡片呀。總之,小件的東西可以隨便拿。在超市裏買上了年貨,離祭祖也就不遠了。記得上一次燒祭祖菜的時候,足有十幾個盤子,最中間用的碗放了一條紅燒魚。今年,也是這樣。

和日常的吃飯不同,這祭祖的時候,可莊嚴的多。大人們在桌子正對門口的方向上擺了燭台,和一小杯土用來插香。每個人都一定要拜三次,許幾個心願,像什麼出入平安之類的,在這裏我就不多説了。把用燭火點燃的香插進土裏,再等上一會兒,説什麼請神呀,先人的靈魂呀吃飯。其實,在這段時間裏,桌上的菜不會有任何改變,也不會有筷子自動在虛空中漫步的靈異事件。外婆説,這是因為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裏,相當於投影出了飯菜,所以對現實不會有任何影響。在這段時間裏,所有人不得看手機、電視,不可隨便講話,不然可是對它們的大不敬。吃完飯,就到了放鞭炮的時候了。

每次祭祖,外婆都會拿一大包用黃紙做的“錢”,有的畫着鮮紅的蓮花,有的折成元 寶。把他們放進一個紅色的爐子裏燒掉,媽媽説這些錢可以讓陰間的人花。先人們的靈魂可真幸福啊!每年都有人們給他們送錢。邊感歎着,我去看那烈火,像無底洞一樣蠶食着紙,那些被吃掉的地方,穿過無形的牆,到過陰間。看着那金黃明亮的火,我就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彷彿這世間只有這朵放着金光的花可以讓事物來回穿梭於陰陽兩界,而這花又有一種奇特的包容性,讓人忍不住要撲上去。這恐怕才是飛蛾撲火的真正原因吧。送完了黃紙錢,我閒來無事,開始看動畫片,過了一會兒竟想起了一件比看電視還要好玩的事,那就是——放鞭炮。

每次早幾天的時候,爸爸都會去買一千多塊錢的鞭炮。有些時候會少一點,但量也十分大。吃完飯到現在也沒過多久,急不可耐的黑夜便侵吞了黃昏的餘輝,那的一抹暗紅在山尖沉寂,形成無盡的暗。隨着第一道光和第一聲炮響,黑夜的空間開始被切割,一把把“刀”直衝雲霄,隨之破碎,最後消失。有時還帶點着夜的鮮血。好似炮為刀俎,夜為魚肉。那砧板上的肉,的優勢就是打不碎,再怎麼切就是會很快癒合,好似對着空氣一樣。

十點早過了,放炮的人卻越來越多。漸漸的,夜披上了新衣服,帶上了新帽子。但是,這些都沒有那用幾村的燈火做成的鞋好看,紅紅的,亮亮的。

家鄉的春節真讓人快樂呀。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4

家鄉的春節,隆重又隨意,沒有什麼條條框框,講究的就只是“團圓”二字而已。

臘月二十九,每家每户的大人們用紅紙和竹條糊成一個個紅燈籠,掛在房檐上。而我們小孩子要做的,是在他們糊燈籠的同時放鞭炮。聽着那種“呲呲”的輕響,就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細語。這兩樣必須要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寓意着來年屋內屋外都紅火吉祥。

大年三十,雞鳴一聲,人們就醒。大人們去集市上採購,孩子們則穿上新的紅衣服,女孩子們頭上用紅頭繩扎兩個朝天辮,男孩子們在手腕和腳踝處各系一條紅鈴鐺。

年夜飯上桌,魚和餃子都是必需品。一家人圍坐一桌,道着些不鹹不淡的家常話,無需華麗的詞藻,最樸實的話語也能暖人心窩,興奮和喜悦裝滿了每個人的眼睛

十二點整,孩子們可以出門了。老村長在村口燃起煙花。所有人都如潮水般湧向村口,看一顆不起眼的小火種在空中崩裂,隨機變幻成一把撐開的打傘,在夜幕中飛旋。這把傘還沒消失殆盡,一朵金黃的金菊又燦然盛放,宛若一位孤傲的仙子,全身包裹着華麗流光,在村裏人的注視下翩翩起舞。絢麗的煙花在黑夜中競相綻放,那流光溢彩的點點光華都盡數撒進人們的眼瞳,照亮了天際,也照亮了人們的臉。

幾輪煙花放完,便原地支起一個火堆,大家都圍坐過去,繞着篝火唱歌跳舞,好不熱鬧。隨後在火堆上架一個小水壺,每個人都從自己家裏挖一瓢水,倒進壺裏。人們盤腿而坐,手拉着手圍成一個圓,朗聲唱着村歌“……起簍子,起簍子,家家都有錢……”待到水壺咕嚕咕嚕地直叫喚,老村長就把水壺拿下來稍微放涼。待到水的温度差不多能喝,他就兩隻手捧着壺,把它貼在胸前,虔誠地閉上眼,嘴裏喃喃地念叨着,許着願,言畢,拿起水壺喝了一小口,便傳至身邊人。隨後他盡力挺了挺佝僂的肩背,瞧着水壺經過一雙又一雙手,嘴角的弧度慢慢的越咧越大,熾熱的火光給他蒼老的眼神帶去些許温柔和活潑。當水壺最後又傳至他手上時,他笑了,火映亮了他的眼,竟有了些年輕時的豪放與靈氣。“也不知道我這老骨頭能撐多久啦,不過看到咱們村裏人如今生活的有滋有味,家家團圓過年,我這心裏啊,高興吶。祝大家以後更好啊,哈哈哈哈……”老村長説着説着,大家眼中都漸漸濕潤了。

“千門萬户慶團圓,送舊迎新賀新年。誤把紅燈做笑臉,明年福運又當頭。”這大概是對家鄉的春節最好的寫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節日風俗和多姿多彩的風俗習慣。我們可以不斷地從中感受到和吸收到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從而受益匪淺,瞭解頗有深刻。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節日,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大特別圓,所以這一天象徵着家好月圓人團圓的美好日子。説起中秋的來源,坊間一直流傳着多個不同的神話和傳説。其中嫦娥奔月就是家喻户曉的,最具代表性的關於月亮的故事。話説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把大地照得寸草不生,人們的生活苦不堪言,叫苦連天。有一個叫后羿的勇士,箭法奇準,他體恤民情,挺身而出決心要拯救蒼生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讓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拯救了萬代蒼生。后羿的妻子嫦娥是個絕代美人,夫妻倆十分恩愛,有一次後羿向王母討得了靈藥,一吃就能立即昇天成為神仙,但他捨不得妻子只好保存着靈藥,一天後羿去打獵,之身嫦娥一個人在家,一個心術不正的下人起了壞心,企圖奪取靈藥,嫦娥沒辦法只好當機立斷吃下靈藥,突然間立刻飛奔到了月宮,從此開始了寂寞的生活。后羿回來後件大事不妙悲痛欲絕,仰望天空長歎見月亮上的人就使自己思念的妻子。於是他將妻子最愛吃的餅擺在院子裏,許多人見了紛紛效仿於此來祈求平安、健康,久而久之代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中秋節。

“嫦娥奔月”真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我的家鄉壯族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更具特色。首先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飯菜特別的豐盛僅次於春節。飯後將月餅供奉給祖先,孝敬祖先,希望祖先保佑一家人團團圓圓、健康快樂。祭拜完祖先接下來精彩的時刻即將到來,把圓圓的大月餅切成每人一份,預示着一家人永遠團圓,缺一不可。一邊吃月餅一邊悠哉悠哉的賞月,聽着老人講述關於月亮的趣事,還舉行成語接龍或講謎語,猜對了就獎賞月餅,在皎潔的月光下,歡聲笑語下吃着香甜的月餅,真是人生一大樂事,令人流連忘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來自全歸各地的朋友們,我們雖不曾相識,但在這美好的中秋之夜我們能普天同慶,伴着一樣的圓月,共同在月亮下,共同交心,望着圓月,陷入沉思,是它牽引着我們的思緒,進入暢想……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6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逢五月五,不論是剛升學的小孩子,還是早已工作的大孩子,誰不是嘴裏就立時生出一種甜膩膩的感覺呢?那擁有細膩口感的粽子,誰又不愛呢?

據説粽子可有着大來歷呢!傳説農曆五月五日,楚國大將屈原跳河自盡,河岸邊的百姓為了防止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乘着船往河中灑下一種糯米做的食物,這便是粽子。

一般的粽子分為兩種——甜的和鹹的。甜的加棗子、蜜餞或是豆沙。鹹的要加大肉。形狀則是千奇百怪,什麼錐形、長方形、圓形都不在話下。只有你想不出的,沒有你包不出的。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家都會包粽子。天剛剛亮,甚至連那層薄霧都還沒退去,爺爺就早把需要的食材一個挨一個的擺起來,活像個小型展覽會。大約吃過午飯,大家就陸續來了。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哪個遠房表弟,原本冷清的前廳,一下子人頭攢動,黑壓壓一片,活賽一百零八好漢在忠義堂聚義,只不過人家是討論軍事,我們是閒聊嘮嗑包粽子。差不多人都到齊了,爺爺端出一大盆白乎乎的東西——是泡好了的糯米。大家都擼起袖子,連一歲大的嬰兒也照這模樣抬了抬手。先把粽葉過裹成錐形,倒米,加入大肉,再把葉子合上,一套動作一氣呵成。“啊,怎麼破了!”也不知誰喊了一聲,我手一抖,粽子栽了個倒栽葱,裏面的米如沙子般撒了開來。“哈哈……哈哈……”瞧表弟那得意樣,我恨不得直接把粽子砸他臉上。不同人有不同的動作,但都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一個個粽子立在木桌上,似乎也有了生命在偷偷交流似的。

“砰”一個米團飛了過來,也不知是哪家孩子,把食材當飛鏢,但畢竟過節嘛,大家都樂在其中。不一會兒,米團便像長了翅膀似的,在房屋的上方飛來轉去。那個男孩早已成了“大花臉”,卻還麻溜的搓着圓球,朝着對面比他大幾歲的哥哥扔去,還不時扭動身子,躲避着炮轟似的攻擊,一旁的女人早已放下了手中的粽子,板着臉看着面前的“小聖獸”,可誰叫“過節呢,不然又有“好戲”看嘍。

“噗——”起鍋了。熱氣霎時間佈滿了整間屋子,一股濃濃的鮮香順着空氣漫入鼻子。粽子,寓意着祥和美好,也正是在這一天充滿了熱鬧喜慶的氛圍。吃着熱乎乎的粽子,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猶然而生,那種軟糯糯的口感,在舌尖化開。也就不一會兒,大家的盤子便都空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7

“五月五,是端午……”這句民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節這天華夏很多地方會包粽子、賽龍舟、戴香囊,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曾在書上看到過關於端午節由來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國愛國詩人,由於國家破敗,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自殺的那條江邊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裏,想讓魚兒不吃屈原的屍體……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學會了包粽子。

剛到外婆家時,外婆正在包粽子。粽葉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裏,糯米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小盆裏。她要包的是小腳粽,顧名思義,小腳粽形狀如三寸金蓮,頂兒尖尖,腳跟兒圓圓。她先用手指將粽葉窩出一個凹槽來,裹成一個漏斗狀,裹緊一點,把米倒進去,封頂,再取了另外一片粽葉對着雛形一裹,最後用繩子包紮。外婆嫻熟的手法,行雲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見外婆做出了一個粽子,我便也興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試一試,我學着外婆的樣子,窩出一個槽,把糯米倒進去。就在這時,“嘩啦”粽葉裏的糯米全都撒了出來,下面的口子開了,糯米就順着這個口子灑了下來。再看外婆,她已經又包好兩個了。儘管心急但也不是辦法,只得虛心請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並告訴我:“你捏的太鬆了,所以才會散。”聽到外婆的指導,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試了一次。這一次終於如願以償,沒有再漏了,第二片粽葉也順利地包了上去。一個小粽子就這麼誕生在我的手裏,儘管有點小,但它畢竟是粽子嘛。而最後扎線的任務就交給媽媽了。有了之前的經驗,包的粽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好。外婆和媽媽看見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飯時間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進了廚房。過了一段時間,廚房裏傳來一陣“噗嚕嚕”的聲音,我想掀開鍋看看,卻被外婆攔住了:“還沒燒好呢,現在開了鍋它燒出來就不好吃了。”我有點掃興,只得腦補鍋中的畫面:包住粽子的那本來碧綠的粽葉,現在應該已經成墨綠色的了吧?包紮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線,現在也應該變得鬆散了吧?被粽葉包裹着的糯米,應該變得又軟又粘了吧?

“吃飯了,吃飯了。”又是爸爸來喊吃飯了,我飛也似地衝進廚房,鍋邊兩個大盤子裏已經裝了冷在那的粽子。粽葉和毛線,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樣。粽葉裏包裹的糯米膨脹,變軟變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經從粽葉縫隙之間迫不及待地鑽了出來。廚房裏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並把手上一個剝好的“小腳”插上筷子,遞到了我手裏。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團被粽葉清香環繞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麼東西都沒放,卻無比的清香甜美。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這是蘇軾的一句關於端午的詩句。端午節當中包粽子這個習俗,不就是一種中國古代文化素質的體現嗎?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8

春節貼對聯,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每個節日,都有特色。雖然我很喜歡吃餃子,但包餃子更盛我的心意。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轉眼間冬天就悄悄走到了我們的身旁。在冬至這一天,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可能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吃餃子容易,而我要吃自己包的。

清晨,我和媽媽走進了人山人海的菜市場,買餃子皮、餃子餡。我們差不多把大半個菜市場都走完了,才把所有的材料給買齊了。

回到家裏呀,媽媽做一些配料,爸爸來剁肉做餡,而我們就等着包餃子。

一切都準備好,終於可以開始包餃子了。“我不會呀!”我無奈地説。“你不會呀,那麼自信滿滿,我還以為你在哪學會了呢。來吧,我教你。”媽媽有點不可思議地説道。這樣説我不服氣,我決定一定要把餃子包好。

窗外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我們包餃子之旅也正式開始了。“首先把餃子皮平放在手上,用食指和無名指沾一點水,塗在餃子皮外圈,就像畫一個圓一樣,這樣是為了讓最後的工序更方便,接着用勺子弄一勺陷,放在皮的中央,再把皮對摺添彩就可以了。”

聽見媽媽這樣説,可真簡單啊。但是我動起手來,那簡直比上天還難啊!

每一次,我弄的餡都會很多,包起來肉總是出來。這個好辦,少弄一點就可以了,第一個問題解決了。還有第二個呢,還有第二個呢,包得總是癟癟的,立不起來。像是一根棍子,哪怕立住了,還是總會倒下。

我的眼睛瞟向了媽媽的手,看見媽媽手裏的餃子,輕輕地就放了上去,怎麼動都倒不下來,像不倒翁一樣。我試了好幾次都不行,我只能向媽媽求救了。

媽媽把餃子皮對摺,將中間捏緊,兩側折了幾個皺紋,餃子就像一個彎彎的月牙,立了起來。看到這裏,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我立刻上手,果不其然,成功了,我高興得都快蹦起來了。

再接再厲,包一個又成功了,兩個,三個,我越包越快,一個下午就包了100多個,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時窗外的雪已經大了起來,厚厚的一層雪,怎麼也融化不了?是對我的嘉獎吧!

晚上,我們就煮了餃子吃。我目不轉睛地盯着鍋內的餃子。它一出鍋,就被我拿到桌子上面,還是滾滾燙燙的就被送進了嘴裏。那味道妙不可言,一點點鹹味夾雜着一點點肉的鮮美。

一隻老虎靈魂就被升上了天堂,這個餃子立刻走上天使的殿堂。窗外的雪變小了,路邊的積水也消失了許多。彷彿被我們家裏熱氣騰騰的餃子給融化了一般。

屋外寒風呼嘯,一碗碗餃子使我的小屋異常的温暖。在這樣的冬至,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難道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自此,我學會了包餃子。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9

又逢一年七月七,天上的雲彩也格外綺麗,佈滿了老南京的天空。都説七夕這天要觀巧雲,我在小院裏漫步,看漫天晚霞。

“巧妹巧妹,我們來做巧果了!”

“來了,來了!”我答應着,臉上是藏不住的喜悦。在我們南京,每逢七夕,家家都要做乞巧果子,俗稱巧果。人們説做了果子的人,心靈手巧;吃了果子的人,聰明無雙。我跑進堂屋裏,食材已備好,滿屋面粉的香味。

個個雪白的麪糰,孃親早已備好。這可有講究,麪糰好不好,全憑主人揉的多有力,多長久。顏色越白,做出的巧果越美味。

作為南京小厭蛋頭(小孩子),壓巧餅這種活兒我很是熟練。在可愛的花葉模具裏灑上薄薄的.一層面粉,輕輕抹開。我小心地把一個個小麪糰按進裏面,用力壓緊。多出來的麪皮,用剪子剪掉,保證造型的美觀。白白的小糰子卧在磨具裏,乖巧温順。可別被它們的模樣騙住了,這些小傢伙們頑固着呢。

麪糰變硬,大家都磕巧果了。我拿着模具,輕輕地請小糰子下來。它們傲嬌不理,我不由得大力往桌上磕。小傢伙們仍舊頑皮,不肯下來。我無可奈何,只好請孃親大人出馬。孃親在一邊看着可樂了,倒騰幾下,就把果子磕出來了。我把果子放入烤箱,就衝出屋子,趕着賞最後一抹晚霞。街坊裏炊煙四起,晃晃悠悠連着大團大團的彩雲,常言道“雲出無心”,倒也自在,似仙女翩翩的裙。

不到一刻,巧果的香味在院裏散開。我自然高興,要來一個透明的紗袋,裝上大把大把的巧果,趕着送巧和討巧。送巧和討巧就是街坊鄰居互贈巧果和糖果,互贈巧意。

叫上幾個小夥伴,小厭蛋頭們在小巷裏跑開了。此時已入夜,暮色長空温柔地裹着南京,有了絲絲涼意。我們一户一户串門,不多久,袋裏就裝滿了琳琅滿目的各色果子。你瞧,趙奶奶家是中國結式的,温四孃家是蝴蝶結式的……夏夜的風,把温熱的果子吹得恰好,隨意夾起一個,香酥在嘴裏一點點融化,清涼也在身邊散開。

夜已經深了,我們都還不想睡,半卧在竹躺椅上,看天階夜色。墨色的天空星光燦爛,羣星中一條光帶時隱時現,那便是銀河。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螢火蟲星星點點,與遠處銀河相疊,像牛郎織女一般。我央求阿婆再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阿婆説:“很久很久以前……”故事從古老的歲月走來,穿過深深的夜色,來到我的耳畔:

“然後呢?”“然後呢?”我不斷地問着。

阿婆不緊不慢地説着,雖然在書上讀過這個故事,但是,在七夕的星空下聽這個故事,別有一番久遠的神韻。

聽着聽着,耳邊恍惚有玉石之聲,是星星,還是牛郎織女呢?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0

春節,在中國人的眼中是一個重要節日。春節來臨之際,人們穿梭在大街小巷置辦年貨,家家户户忙得熱火朝天。廣西也不例外,人們祭祖守歲,讓除夕這一天獨具特色。

除夕一大早,天剛矇矇亮,廣西的漁民們就在咚咚的太鼓聲中為祭祖活動做準備了。大家陸續來到祠堂,祠堂前的空地上擺滿了祭祖用的酒肉,祠堂內,一座慈眉善目的神像伴着一排排先祖牌位,在紅燭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神祕。漁民們祭祀的是媽祖,他們堅信,媽祖能夠保佑自己平安出海,滿載而歸。鞭炮在四處繁響,太鼓聲和銅鑼聲不絕於耳。

祭祖儀式過後,便是舞獅表演。漁民們歡聚一堂,興致勃勃地觀看。伴隨着激烈的鼓點,那頭色彩斑斕,裝飾華麗的“獅子”,搖頭晃腦,還時不時一躥一躍,活靈活現。幾個頑童往獅子的腳前扔了一小串鞭炮,“嘣,嘣嘣”!短暫而劇烈的響聲,嚇得獅子慌忙抬腳,向後急退,又背過身瑟瑟發抖,這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人們逗得更樂了。

廣西的舞獅,俗稱“南獅”,“醒獅”,人們認為舞獅可以驅鬼避邪,舞獅的形式也豐富多樣。獅子出場,先是“喜”形於色,接着被外物阻擋騷擾,不勝其煩,“怒”發衝冠。好不容易去趕走騷擾,棘手的問題又來了,木樁太高跳不上去,難免傷心,曰“哀”。經過幾番折騰,獅子終於跳上木樁,少不了一番慶祝,扭身搖尾,“樂”在其中。哎呀,一串鞭炮襲來,“驚”也就順勢上場,經過這麼一番折騰,獅子真是懷“疑”此生。喜、怒、哀、樂、驚、疑,這六大表演形式,正是南獅起舞的精髓所在。

舞獅的高潮是“採青”。人們事先在演出場地的最高處懸上一棵生菜。精力旺盛的“獅子”在梅花樁邊上躥下跳,忽一抬頭,看見高處有棵生菜,便躍下地,不斷向上張望,抓耳撓腮,猶豫不決。過了半晌,猛的一躍,叼住生菜,匆匆咬碎,再吐出來。圍觀的人們拍手叫好,這就是“採青送福”。

舞獅表演結束,祭祖活動也就進入尾聲,太鼓銅鑼和鞭炮聲漸息,喧囂過後,留下滿地喜氣洋洋的紅色碎屑。到了晚上,漁民們在自家庭院裏,燃起熊熊篝火,架上烤肉,呼朋喚友,相互聊起今年的收成。孩子們則去海邊點起期盼已久的煙花爆竹,將心願撒向天空。他們追逐着,嬉鬧着,累了就躺在沙灘上,數一數天上的星星。色彩鮮豔的煙花裝飾着夜空,篝火燃着,孩童叫着,大人聊着,家家户户燈火通明。

這就是廣西漁民們除夕守歲的美妙畫卷,除夕大搖大擺離去,新的一年正在大步流星地來臨……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11

新年“派利是”,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港台地區非常流行,而我是從小在深圳長大的,深圳屬於廣東省,廣東省與香港距離非常近,故習俗都大同小異,我便從小就熟悉它了。“利是”又稱“利事”或“利市”,取其意為大吉大利、好運之意,一般老人家則稱之為“紅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壓歲錢”,而利是封就是裝壓歲錢的封袋。

在小的時候,記憶裏每當春節來臨之時,我們全家大大小小都要準備利是封,顏色以大紅為主,也有金黃或其他色。利是封的外觀各式各樣,有大有小,有長條形也用小方形。風格、寓意也是千變萬化,封面上有字有圖,文字都是祈福吉祥話語,圖樣有生肖、財神等,真是令人驚歎不已,佩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啊。

我最喜歡幫爸爸裝利是封了,我會按照爸爸要派給的對象進行裝袋,平常隨手要派的我會選擇小型利是封,一般裝5元或10元,特殊的會裝50或100元。5元或10元的利是封是最常用到的,基本見人隨手就派的。像爺爺奶奶出門買菜或爸爸媽媽開車出小區,見到小區的保安或阿姨,大家新年見面,都會説到“恭喜發財”,所以這個時候,就要給他們派利是。爸爸也要給他的工人派利是,與熟悉的朋友見面也會派到利是。那媽媽呢,上班的第一天,公司的未婚同事都會集體組隊到辦公室裏找已婚或領導一起討利是封,聽媽媽説,這是上班第一天上午的公司活動,現場特別有趣。此時的利是封的更多寓意就是大家新的一年都要行大運,同時也是感謝他們一年的辛苦付出。

而我,也會裝着小利是封,約好同學一起到小區裏,我左右環顧下,見大家都到齊了,鄭得地對他們説道:“今天,我們要成立一個小組,名叫‘利是隊’。有誰要參加嗎?”

隨後,他們紛紛舉起手,我馬上下達了任務:一起討利是!於是我們馬上開始行動,來到了平時人數比較多的小區遊樂場,見到相熟的奶奶或阿姨,我們就會上去説“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然後奶奶或阿姨們就會樂呵呵地跟我們説“身體健康,學習進步哈”,就會給我們派個利是封,收到利是封的小夥伴們,別提多開心了!派利是封的大人們,也因為派了更多的利是而感到開心。因為在廣東,利是封派的越多,也就代表來年會更發達更有福氣。

派利是雖然是小小心意,但代表了大大的寓意,各式討利是的有趣行為,也更好地促進了大家的感情,給新年增加更多快樂的氣氛,我非常喜歡這個習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