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作文

來源:文書谷 1.93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論語作文

讀論語作文1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世界獨一無二,墨色與宣紙的幻化中千山萬壑一筆呼出。蔣勛對這一門黑白的藝術説過這樣的話:“全世界都在用顏色畫畫,我想中國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為什麼我們大膽到不用顏色只用水墨來畫。我想其原因在於:彩色的東西比如彩色的照片常常是當下的,黑白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回憶的。因為繁華去盡之後,在回憶中,生命有一個安靜下來的力量來看山、看水、看自己……”這種安靜的力量只有智者與仁者才能擁有,他們懂得:萬物靜觀皆自得,他們懂得在萬籟俱寂之中修煉儒雅、修煉智慧、修煉仁德,因而他們才能在一動一靜中擁有樂於壽。

對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既可以分開來解釋,也可以理解為“智者”與“仁者”是同愛山水的。我更認同第二種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有如此深重濃厚的山水情懷呢?我想,最直白的`原因是華夏大地山河壯麗,山川秀美,大河滔滔,峯巒迤邐,無論古人走到哪裏,俯仰之間盡是碧水黛山,詩意的情懷便噴薄而出。再者,山水附着着中國人太多敏感的心靈和微妙的哲學:深山中的寺廟滿院禪意芬芳;竹篁中的陋室主人彈琴長嘯;仁人智者“於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山水與仁人智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仁人智者也在山水之間悠然閒適地享受生活,釋放着生命最沉靜的光芒。

讀論語作文2

冬天,有風,有雨也有雪。

然而年少的我們,似乎從未感到冬天是寒冷的。房間裏有空調,車子裏有暖氣,我們的身體不冷;太年少的人,沒有體驗過生活的悲痛,走的是一條平坦的路,我們的'精神也不冷。我們這一代,幸運得從不知冬天是冷的,更不知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含義。

在幾千年前的冬天,一樣冰天雪地,人是深深感受到冬的寒冷,松柏的堅強。在那幾千年前孔子生活的時代,天下戰亂不斷,君臣之間弒殺,百姓民不聊生。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冬天,落葉滿地,北風怒號,滿眼是肅殺。智者不被理解。在汲汲然的世俗人眼中,孔子廣學而無一技之長,周遊列國毫無建樹;大隱隱於市的隱者認為,孔子如同局勢的鳳一樣德衰之極;飽經打擊的孔子,卻從未放棄。他深信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為了實踐理想,他執着追求,從未放棄,終其一生。他的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仍熠熠發光。一本論語講訴的是儒學思想的淵博,十幾千年積澱的精髓;更是見證孔子在一個艱難時代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這樣的一個冬天,我讀着論語,讀的是古人的思想,仔細讀來,鞭策着浮躁的心理。我們的物質已很豐裕,精神卻日漸貧乏。不能説是現代的物質生活抽去了我們的靈魂和思想,只是人自己迷失在世俗的市儈裏,渾渾噩噩,日子過久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經掉到從前自己所不恥的市井裏。這不能歸咎於環境,就像人自己不冷倒怪空調能制暖氣,好的東西本身無錯,錯的是人。人過於浮躁,沒有追求,失卻了目標,變得渺小、空虛。

冬天,難得的機會,人是該吹吹冷風,感受一下冬的滋味。

讀論語作文3

在七年級的寒假中,我認真閲讀了《論語》,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論語》中所講述的學習之道,現在我給大家講講我的體會:我認為:真正的成功學習之道=勤奮+虛心求教+理解發揮。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句至理名言,他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這句話中的道理的深刻……人們在讚美其寫作手法時,其中的道理也就刻在人們的`心中了。

這句話形象、直觀地寫出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只是讀書卻不思考便會受騙上當;而只是冥思苦想,卻不讀書,便會越想越糊塗!

那是多麼可怕的兩種結果!我們再來想想,一味讀死書,卻不對讀的內容加以思考和理解,不把它運用在生活中,那結果只相當於翻過幾張白紙罷了!由此説明,書中的“黃金屋”是要通過“發掘”才會顯現出來的!

由此,讓我想到: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思想家,但他們只會思考嗎?不,他們還會用語言和自己的雙手將其表達出來,從而得到人們的讚賞與肯定,而只思考卻不做出行動的思想家呢?那就叫空想家了——想這想那,卻不付出行動,那又有什麼意義呢?總而言之,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只有思想與行動相結合,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我們在生活中,千萬不要成為以上的幾種人,否則將給我們帶來非常可怕,不堪設想的後果,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學與思考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會使學習變得非常輕鬆,不會感覺到枯燥,無味,甚至是厭煩的感覺。

感悟人生的開始,就從《論語》讀起吧!讓我們從這一刻起,走進那文學的殿堂,一起去感受這能貫徹古今的,這能通透人生的經典吧!

讀論語作文4

泱泱古國,孕育了五千年唯我無雙的華夏文明。而孝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最具獨特標識的一脈,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道德追求。時代是倉促的,並且在迅速地向前推進,弘揚孝道,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當代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課題。

早在《論語》中,孔子便提出了許多關於孝道的名句: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遵從父志,以父親的道德品行來引導自己,即使在父親去世後也不改“父之道”,這便是“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高壽,自己長大了高興,另一方面又以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由此可見,孝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恪守於心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發自內心深處愛的情感表達,實現家庭和睦,社會安定,人民和諧。因此,孝是道德的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在當代,隨着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務工,背井離鄉,只剩“空巢老人”獨居在貧窮落後的農村,那日日夜夜的思念、期盼,都化作無奈的歎息和渾濁的眼淚,沉重地在土地上生根發芽。這是否該喚醒我們內心深埋已久的`孝道,常回家看看?

如今,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相承接,使其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性。弘揚孝文化,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國家精神文明層面的建設,讓孝文化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

讀論語作文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是什麼聲音?是誰?在幹什麼?哈哈!這是我在背《論語》。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與他和弟子們的對話。它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生,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它的意思是,孔子教育弟子,在家就得孝敬父母,出門對待朋友,就像對待自已的兄長一樣尊重。友愛,説話謹慎,説了就守信。對眾人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後,若還有餘力,就再學文獻知識。這句話説明了孔子把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放在首位。不管是誰,在父母面前,都要盡孝。拿漢文帝來説,他可是皇帝,每天需處理的事務不記其數,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向母親問候請安。他母親生病了三年,他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甚至母親喝的藥,他都要先嚐一嘗。難道我們不該向漢文帝學習嗎?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大意是,人如果沒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怎麼能走呢?春秋時期,季札出使晉國,路經徐國,徐君想要季札之劍,可又不便説,季札看出來了,在心裏把劍送給了徐君。季札出使完晉國回來時徐君已死,他把劍送給了徐君的兒子,他兒子不敢接受,季札便把劍掛在徐君之墓上。如果我是季札,我就做不到這些,我認為徐君死了,我的約定就沒了。像季札這麼講誠信之人真是太少見了。這讓我明白了,一個人講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如果你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就不會有朋友,最終被淘汰。

《論語》是一本好書,希望大家都來讀,受教育,有所得。

讀論語作文6

我一直以為,《論語》是大人看的,像我這種小屁孩,根本看不懂,裏面一沒圖片,二沒情節,想想就頭疼,更別説看了。所以,在我的藏書裏,我一度冷落了這本書。

一個偶然的機會,卻讓我認認真真地讀了一次《論語》。

那是爸爸媽媽帶我去張家界遊玩的路上,長久坐車,閒得發慌,看看書吧。咦,出門時順手抓的一本《爆笑校園》怎麼成了《論語》?無奈,翻翻也是消遣嘛,只得無精打采地翻開《論語》看起來。

看完其中的一段論語後,我居然震驚了。孔子太偉大了,隨便一句話都是講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我歪着腦袋想了想,好像懂了那麼一點點,用我的話解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可能不是這麼解釋的,管他呢,我這麼理解又不犯法。大體意思想必相去不是很遠。看來,不懂裝懂的人,孔子是不喜歡的。這又讓我想起了《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兩個小孩爭論:到底是什麼時候的太陽最大。有説早晨的最大,有説中午的最大,各有充分的理由,誰也説服不了誰。正好孔子路過,一個小孩問孔子:“我們到底誰説的對?”孔子回答:“我也不知道。”你看,我們的孔子是多麼誠實啊!不知道,他就老老實實地説“不知道”。這叫什麼——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唄!

“陽陽,到張家界了。你在幹什麼呀?喊你半天了。”

我從沉思中醒過來,傻傻地笑了,也不解釋,如果回答“我在讀《論語》”,爸爸他信嗎?

讀論語作文7

《論語》一書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它的中華文化充實了我的生活;它的傳統美德感召了我的思想;它的前賢哲理薰陶了我的情操,所以,我十分喜歡《論語》這本書。

讀完《論語》後,我受益匪淺。我懂得了求學必須按時温習,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一種美德;我懂得了君子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物質享受。

s

而在《論語》中,我最喜歡是這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它告訴我學無止境,要温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而蘇軾就是一個温故知新的人,養成親手抄書、經常温習的習慣。因此他便三抄《漢書》,但並不是譁眾取寵,而是帶着明確的目的去思考和研究問題,所以他是我學習的榜樣。當然,從三四年級到現在,我也有養成抄書的好習慣,一到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日積月累、資料袋、詩歌等一些知識被我抄到一個本子上,因為我知道這樣又便於我複習,而且邊抄邊想,不僅可以温習以前的知識,還能有不同的體會和發現。有時,一本書我會看上三遍或更多,這樣這本書就會被我完全理解了,剛好印證了這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正是我讀書學習的切身體會。

在讀《論語》這本書時,我感受自己就像一直在只是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雛鷹,是快樂的,是興奮的,享受着知識帶給我的樂趣。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去看看《論語》這本書,讓你們都養成一個個良好的習慣,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論語作文8

大家應該聽説過論語吧!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裏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説:“學了後,時時去温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瞭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温習才行。

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會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麼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鬆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着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裏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裏好像有一羣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後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讀《論語》—學而第一有感作文550字

讀論語作文9

這個寒假,我拿出了媽媽給我買的“中華國學經典”這套書。其中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六本書,每一本書都使我受益匪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可見《論語》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這本《論語》也根據當中的典故和內容。選配了相應的故事、解釋。使我更好地弄通《論語》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生活中言行舉止、學習態度要怎樣做到最好。比如裏面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孔子説:古人不輕易開口許諾,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言語不相符合是可恥的。又舉了趙括“紙上談兵”這個事例,使我懂得了言出必行的道理。以前我總是制定了計劃而不切實實行,當我讀了這句論語後,我改掉了這個壞習慣,做事也勤快起來了。還有一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懂得:不能死讀書,也不能不讀書而冥思苦想。意思是:只是讀書,就會受矇蔽;只是冥思苦想學從不讀書,就會疑惑而一無所得。看了這句話,我讀書時都會邊思考邊讀,從中獲得了不少知識。

《論語》這本書還給了我許多道理,讓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得更好了。

讀論語作文10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裏的古文,裏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説:"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幹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麪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説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裏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後,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讀論語作文11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雲裏霧裏,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幹嘛要説成這樣,在我眼裏,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閲書本,不覺被裏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麼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着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於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於推卸任務,也許源於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係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牀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着書櫃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裏説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讀論語作文12

我和張潤澤又約了每週的星期六下午六點到七點去新蕾公園讀論語。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媽媽去奶奶家接完妹妹後,又去超市買了點東西,因為我想吃火鍋了,所以媽媽帶我們去超市買食材。由於天氣熱我們家好久沒吃過火鍋了,這次終於可以吃到我心愛的火鍋了,我特別的開心。

結完賬後,我看了看手錶,快到六點了,我很着急因為約定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我正想着怎麼提醒媽媽呢,突然媽媽想起來了讀論語約定的時間了,趕緊讓我們拿東西上車,車子啟動後媽媽就打電話問張潤澤媽媽,因為我們是四個小朋友約定一起的,結果另外兩個小朋友因為有事情耽誤不能赴約了,再加上天氣不好感覺要下雨,所以媽媽決定也不去讀論語了,但我和妹妹特別想去,我就跟媽媽説,“媽媽,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你經常對我和妹妹説的,既然已經約定好了,為啥你又不去了呢?”媽媽聽了我的`話,最終還是同意去公園讀論語了。於是就又和張潤澤媽媽打電話問清楚具體地址,我們先把食材放回家裏的冰箱裏,然後去找張潤澤他們匯合,到了公園,把車停在停車場,我就迫不及待的拿着書下車了,飛快的向約定的地點跑去,不一會兒就看見了張潤澤和他的媽媽,我更加快了腳步跑過去,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我剛坐在座位上就下起了毛毛雨,我心想:雨這麼小肯定一會兒就停了,可誰成想,沒多大功夫雨越下越大,我們只好放棄了這次讀書機會,趕緊跑回車裏去。

今天雖然因為天氣原因沒讀成論語,但我內心很高興。因為我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

讀論語作文13

子曰:“學而識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不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哪本書?答對了,就是出自《論語》這本書中外名著。

《論語》這本書是由孔子的弟子們寫的,記錄了孔子的言行。這本書裏的每一句話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時,也要複習舊知識,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就能當老師了。這種學習的方法我們在平時應該牢牢記住,多多應用。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人,焉得知。”這句話告訴我們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如果跟沒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麼説你是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們要跟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和人仁德的人做鄰居。要求整個社會崇尚仁德,推行仁德。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覺得簡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簡陋的地方傳播文明,那麼簡陋的地方也就應得不簡陋。我們應該傳播文明,説文明話,做文明事,讓我們社會是一個充滿文明、和諧的美好社會。

這本書裏不但孔子説的話有道理,而且故事也非常的棒。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故事。它主要講了一個賣水果的小販,它的水果什麼時候都像剛摘下來的一樣,有一個人買了它一個柑橘,回到家一看,裏面已以像棉絮一樣了。這個故事用來比喻那些只有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或者表面好看而沒有實際內容的事物。

《論語》這本書給我們的道理很多,有機會你一定要細細品讀。

讀論語作文14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有一本書記錄了他與他弟子的言行——《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這本書涉及政治、文學、哲學、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這本書裏的每一個句子都能告訴我一個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讓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風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了“學”與“思”的辯證關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我瞭解了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學習,要隨時隨地注意學習······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這句話闡述了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恕”。寬恕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寬恕是一種鎮定劑,可以使人在眾多紛擾中格守平靜;寬恕是一縷陽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間的猜疑積雪;寬恕是一座橋樑,可以將彼此間的心靈溝通······寬恕是生活裏必不可少的一種因素。如果沒有寬恕,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無比沉重,身後的包袱就會越來越重。總有一天,它會把我們壓垮。

《論語》中的句子不長,但是每一個句子中都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本書。

讀論語作文15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記得多年前,我曾經讀過《論語》,那時只是作為消遣而已。

現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論語》,以全新的心態細細品讀,把自己的心貼進去裏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並不是只是在學校裏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稱為老師,在家,在社會上,甚至於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不能夠瞧不起別人,一座宏偉的大橋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釘子就能讓它崩塌。而學習也是要有選擇性的,必須選擇別人身上的.良好品質加以學習。別人身上的缺點,假如自己也有就應該要改正。

孔子教學不分貴賤,廣納學生,從而打破了古時候只有官侯權貴的富家子弟才能夠學習的權利。把思想傳給廣大人民,為那些有廣大的報復的貧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徵進行教育。孔子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負,他也曾經想要為國家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是在當時戰亂頻繁的年代他的學説並不能滿足國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沒有什麼作為,只能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

讀了《論語》後,我明白了:只有擁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