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集錦七篇

來源:文書谷 2.93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集錦七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在永定土樓的客家習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當屬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據説這種習俗在永定湖坑已流傳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時我剛讀一年級,記得爸爸對我説:“鵬兒,這次‘作大福’,你去裝‘福星’好嗎?”我高興得跳了起來,摟住爸爸説:“好啊!好啊!我要裝‘故事’,我要當‘福星’嘍。爸,您真好!耶!”於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來到。

農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開幕了,重頭戲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裝扮成“福星”模樣,與裝“故事”的小朋友們穩當地坐在早備好的彩車鐵架上。父母們陪護左右,在保證安全地緩慢地轉動鐵架。我們高坐在鐵架上,看着熱鬧場景,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上午九時許,隨着三聲銃響,迎神的隊伍終於從神宮出發了。長龍般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大福場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銃隊,銃聲震耳欲聾。接着是一村一隊敲鑼打鼓迎神抬神轎的隊伍,抬神轎的小夥子黃衣藍褲,裹紅頭巾,扎紅腰帶,走起路來左搖右擺,神轎裏的“神仙”顯得悠哉遊哉。緊跟其後的是扛大龍旗的和擎彩旗的隊伍,那大龍旗可真壯觀,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個後生才能扛得起來。裝扮靚麗的.舞蹈隊漸行漸舞,腰鼓隊邊走邊打,她們緊跟在旗隊後面。我們裝“故事”的隊伍也不甘落後,瞧,“福祿壽”、“八仙”和“西遊記”在向恭候兩旁的羣眾招手……

迎神隊伍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踩街遊行,到了大福場,各路神仙在大福場的“神壇”裏各就其位。我們也結束了“作大福”中裝“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結束後,人們紛紛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輪流“齋供”,接着農曆十五集中“葷供”,然後“開齋”,各家各户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好友,最後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間請來的各路神仙恭送還原處。湖坑“作大福”這才算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謂是熱鬧非凡,地方特色濃郁。“作大福”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我愛“作大福”。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我的家鄉普格是涼山州東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這裏有着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是火把節的故鄉。

火把節是祈禱幸福、祝福吉祥的節日。火把節原旨是驅蟲滅害、保佑莊稼獲得豐收。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日子。

火把節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殺雞宰羊,籌辦豐盛的節日晚餐。吃晚飯前,大人們把飯盛進簸箕裏,把菜放進盤子裏,筷子與勺子放在菜上,然後一起擺放在門前。希望已過世的老人們回來吃頓飯,來看看兒孫,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長壽,並把家中的不吉利帶走。祭完過世的老人,全家才開始吃飯。晚飯後,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門,不約而同地來到寨口,用火把燒幾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們手牽着手圍繞火堆念起火把祝詞。人們迎着金燦燦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詞一聲高過一聲,歡樂一浪壓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迴盪。

火把節的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個固定的場地。火把節的場地是一塊圓而平坦的草坪,外圍是濃濃密密的樹林,過節的人們坐滿了草坪四周。這天要進行鬥牛、鬥雞、賽馬、摔跤等活動。普格彝民的摔跤與人們在電視裏看到的日本相撲運動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贏,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輸,而要看誰的雙腳先離地,誰的雙肩先觸地。能參加火把節摔跤比賽的小夥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們時而被這個抱起,時而被那個摔倒。戰敗者不氣餒,戰勝者也不驕傲。他們都冷靜地迎接新的挑戰,直至無敵手才算勝利。

火把節的第三天,是選美活動。姑娘們穿着節日的盛裝,佩戴着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跳起了優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轉的彝族歌。五彩豔麗的裙子擺動着,旋轉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開屏,煞是迷人。姑娘們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記者們可忙壞了,又是拍照,又是錄像。評委們也在精心挑選着百花叢中的“牡丹花”。瞧,他們滿頭大汗,看來還真難選出來呢!傍晚,各家各户點燃火把,在家長的帶領下,在屋內、院坎中轉繞,口中念道:“燒死瘟疫,牛羊發展。”祈求六畜興旺,莊稼獲得豐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於村頭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塊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徵着數不清的牛羊來吃草,收不完的莊稼堆成山。

家鄉的火把節隨着歷史的演進、社會的進步,逐步發展成為集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和民風民俗展示為一體的盛大節日。近年來,每逢火把節都有大批的外國朋友和港台同胞來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節。

朋友,請來普格參加彝族的火把節,你將會看到驚心動魄的一幕又一幕……

簡單評語:本文的主旨昂揚,充滿激情,語言優美,例如:“姑娘們穿着節日的盛裝,佩戴着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典型的事例也為文章增色不少。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一朵美麗的花,每個族都有着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自己獨特的節日,拉祜族就是其中一個民族,很久以前拉祜族是靠狩獵為生,遊牧於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18世紀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現在所分佈的地區。

拉祜族傳統的住房稱為掌樓,掌樓一般為正方形,象徵房主人地位穩固,生活安定。掌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分為寢室和客房,客房中心有火塘,塘中的火終年不息;下層不築圍牆,用來堆放雜物、圈牛養雞。樓外設一陽台,用來晾曬穀物或納涼。

拉祜族人用竹筒製茶,竹筒茶製作方法是:將新採的茶葉揉炒之後,放入青嫩竹筒內壓實,然後放到火塘邊烤乾,再剖開竹筒,取出茶葉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濃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別具風味的飲料。

拉祜族有豐富的口頭文學,詩歌中有一種叫做“陀普科”《謎語》,深為羣眾所喜愛。拉祜族的音樂、舞蹈都具有獨特風格。傳統樂器有蘆笙、三絃等。拉祜族長篇史詩《牡帕密帕》中記載拉祜族的.祖先是從葫蘆裏孕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蘆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徵。用葫蘆做成的蘆笙是拉祜族最喜愛的樂器,電影《蘆笙戀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據拉祜族的蘆笙曲調創作的。

“擴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擇吉日舉行。“擴扎”共九天,分三段。七年級至初四為第一段,稱作“擴路媽”,即大年。大年七年級搶新水是“擴扎”最富情趣的活動:隨着雄雞破曉的第一聲啼鳴,男女青年爭先恐後衝出家門,搶先來到泉邊搶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純潔與幸福的象徵。第一個搶到新水的人被認為能在新的一年裏交好運。九年級這天人們帶上食品走親訪友,還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為第二段,稱“九黃會”,又稱“男人節”。十三到十四日為第三段,稱“小扎”,村村寨寨都要盪鞦韆。

拉祜族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民族,是56個民族中一朵鮮豔的花。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天藍碧海,鳥語花香,這就是我們可愛的湛江。湛江的民俗風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民間藝術豐富多彩。

湛江鄉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習俗。如過年,家家户户都蒸年糕,製作“木葉撻“(糯米),包粽子,炸煎堆。製作“木葉撻”,是十分講究的,要用田艾草與糯米粉揉和作“乙皮”用花生、芝麻、椰絲炒香加紅糖作“乙餡”,然後用新鮮菠蘿樹葉於包裹,放入鍋蒸熟。剛出鍋的“木葉撻”軟綿綿的,乙皮含着艾草的清香,咬一口就溢出香噴甜蜜的餡漿,那種膩膩的香甜,你忘記也難!

湛江沿海鄉村靠海吃海,人們習慣從海里捕魚捉蝦,放入沙堡用清水煮湯喝,即使是鹹魚也一樣,這種堡煮食物的烹調方法已成為習俗。

湛江也有一種習慣就是以醒獅來娛樂助興。一般在春節或喜慶的.日子。所謂的醒獅也就是舞獅。醒獅是湛江城鄉最普遍最熱鬧的民間舞蹈,尤其是遂溪醒獅被譽為“中國醒獅之鄉”。遂溪醒獅藝術,起源於宋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醒獅的獅頭特大,用竹蔑紮成,蒙上麻布,飾之以羊毛,酷似獅形。獅頭以斑駁似獅身獅尾的雜色布。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緊隨獅子後面是鑼鼓鈸擊樂。浩浩蕩蕩,十分壯觀。

歷代民間年節舞獅,寓意驅邪扶正,祝賀慶吉祥,深受人們喜歡。

給人一種飄逸空靈的神奇美感——飄逸。飄逸巡遊是慶賞元霄的高潮。從元宵節上午起,街頭巷尾人頭攢動,男女老幼,歡天喜地地等候飄色巡遊。

飄色巡遊,前面是鑼鼓旌旗開路,舞獅舞龍助陣,接下來扒、推出一台台飄色。每一台飄色似一座流動的小舞台,表演一幕精彩的戲曲故事。如《西遊記》、《紅樓夢》等。人物表演精彩,街頭巷尾,滿街喝彩。

這些都説明了這是湛江優雅的傳統、優美的風土人情及湛江人民的聰明與智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的傳統習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今天,就讓我帶着你走進我的家鄉,領略一下那歷史悠久而傳統的習俗——搗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户户過春節時必吃的食物。搗年糕雖然看起來簡單,可是真正做起來卻是費時費力。

村裏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從米缸裏取出來,浸泡在水裏,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徹底濕透以後,再把米撈起來過濾掉水分,晾一晾,然後才把這些米送到磨坊裏磨成米粉。接着把磨好的米粉倒進一個特製的桶裏,放到鍋裏蒸,待到廚房裏的蒸氣瀰漫着米香時,米粉已經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進木槽裏,用木杵用力地搗,使木槽裏的米粉變成膏狀,再用力,使那些膏狀物從一個方形的`小口裏擠出來,鑽出長條,像是一條巨大的蠶從蛹裏爬了出來。邊上的婦女手裏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來,期間還要給它不斷地翻身,等年糕完全變硬之後,就可以裝入袋子裏保存起來了。

家鄉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剛成型時,還冒着熱氣,黏黏的,撒上一些紅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變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歡的吃法。也有人喜歡吃鹹的,放入榨菜絲包起來,這樣吃甜絲絲,鹹滋滋。

搗年糕是我們家鄉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生活藝術。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清明節到了,我非常想念您——外婆!這只是一個藉口,不是清明節,我依然想念您!雖然我今天無法趕到外婆的墳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開心的,因為在今天我們許多親人都特別的想念您。我三月份回家參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壽,去給外婆掃墓,插親。感觸很深。

許多時候,我們做晚輩的都是感受不到他們對我們深沉的愛,有時候或許還覺得他們多濾了。隨着我慢慢長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夠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從小我最喜歡外婆,雖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農村裏是個非常平常的人。她對我特別的好,有什麼吃的總是留着,等我週末從枝江趕到那裏吃,記得有幾次我很小的時候,她偷偷給我吃東西,其實吃到的東西已經壞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媽媽還會怪她!不可否認,外婆很偏心,她有一個孫子,兩個孫女,我一個外孫。按道理説應該喜歡的是孫子啊,可是她從小就特別疼愛我,常常也會引起媽媽的話語。

在我上八年級那年,我父母協商要離婚,問我跟着誰?我當時非常迷茫,我説我想跟着我外婆過日子,當時我就是這樣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離棄了我,我的外婆不會!雖然最後沒有如願,但我還是在心中有個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過來跟着我住!結果還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外婆被查出來是癌晚期,我悲痛欲決!

總是等到我還沒有做到的'時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遠的遺憾——曾經答應外婆要陪她坐飛機去上海玩的!

我親愛的外婆,您在天堂還好麼?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我國幅員遼闊,有着各種各樣的民風民俗,如長陽的巴山舞,蒙古族的賽馬……但我最感興趣的要數北京的了。

想必去過北京的人肯定都吃過北京烤鴨吧!“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食”之稱,又有外國人的“到北京,兩件事,遊長城,吃烤鴨”之説,可見北京烤鴨是舉世聞名的。吃烤鴨的最佳去處是王井府的“全聚德烤鴨店。”這家店創於130年前。北京城還有一個大店子,便是位於崇文門外的便宜坊。便宜坊開業於1885年,比全聚德還早9年。全聚德烤鴨店以掛爐烤鴨聞名,便宜坊以燜爐烤鴨聞名。儘管兩者風味大不一樣,但是都在“烤”字上下功夫,所以被叫做北京烤鴨。

北京還有一個風俗,那便是滿漢全席。夏天的.北海公園裏,35價中外遊者身着皇、後、妃和朝臣的服裝,依次進入彷膳飯莊。他們是這家御膳館成立70年來的第五批品嚐滿漢全席的客人。重禮儀,講排場的皇家氣氛在身邊繚繞。擺上桌面的共有130道,客人們分三個晚宴和一個午宴才能吃完。滿漢全席最多可以達到134道熱菜和34道冷葷,分六次才能吃完。滿漢全席取材之廣泛可謂是登峯造極。具體包括“山八珍”、“水八珍”、“陸八珍”三種。“山八珍”是熊掌、猴頭、罕達堪、飛龍、虎腎、麋鹿、人蔘等;“陸八珍”為什蟆、駝峯、口蘑、玉皇蘑、鳳爪蘑、玉米珍、沙豐雞、松雞等;“海八珍”即鯊魚翅、刺蔘、鮮貝、紫鮑、烏魚蛋、鼈肚、魚皮等。從材料上來看,不僅廣泛,而且珍貴,其中許多在今天已經成為保護動物,永遠也吃不到了。滿漢全席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可謂是獨一無二的了。當然,除了滿漢全席之外,仿膳也是宮廷菜餚。

春節是中國的頭等重要的節日。被稱為“中國人的聖誕節”,一般在每年的公曆一、二月份左右。如同聖誕節一樣熱鬧。在北京,商店張燈結綵,延長營業時間,供應大量年貨。最具代表性的是彩燈和各種食品。1993年,為了保障安全,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頒佈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規,使放爆竹這一傳統習俗成為歷史。

我真想去一次北京,去吃吃那裏的北京烤鴨,在那裏過一個快樂的新年。

熱門標籤